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加分,考试时间{5 分钟。 第I卷阅读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 英国剑桥大学汉学教授胡司德在他本周出版的新书中指出中国的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 道。他向记者披露了这份“隐藏的食谱 经过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文字记载,他探讨了中国丰富的烹饪文化对占代和当代社会、政 治与文化的重要性。据胡司德研究显示,许多为中国历代君主出谋划策的大臣、谋士和谏言 者都是厨师或屠夫出身。他说:“厨师、屠夫和侍应这类职业将一些塑造领导力所需的才能 具体化了。比如,为了不让任何一种味道太重而盖过另一种,所有烹饪调料都应该同比放入 这恰恰体现了我们常常所说的和谐、公正和平等。此外,切肉时等量下刀和送菜时恰当分配 也表达了秩序和规范的观念。” 商朝的开国大臣伊尹是有史书记载以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贤佐。他本是一位烹饪技术 高超的御厨,但有一段时间,给商汤王做的饭总是太淡或太咸。问及此事,他在解释时借机 阐述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 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自此他得到了提拔 重用。胡教授以伊为例,讲述了他是如何从一代名厨成为一朝贤相,并以自己的厨艺启发 商汤王执政的。 与许多西方人不同,胡教授对中国饭局酒桌上的“哲学”十分了解,他说,“许多正式 的晚餐或宴会,它的重点并不是吃饭或消费本身,而是以互动交流、了解对方、交换意见或 介绍彼此为主"。“在中国,餐桌上座位的安排要体现宾客的身份地位;夹菜的时候也要按尊
2011~2012 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 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 英国剑桥大学汉学教授胡司德在他本周出版的新书中指出,中国的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 道。他向记者披露了这份“隐藏的食谱”。 经过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文字记载,他探讨了中国丰富的烹饪文化对古代和当代社会、政 治与文化的重要性。据胡司德研究显示,许多为中国历代君主出谋划策的大臣、谋士和谏言 者都是厨师或屠夫出身。他说:“厨师、屠夫和侍应这类职业将一些塑造领导力所需的才能 具体化了。比如,为了不让任何一种味道太重而盖过另一种,所有烹饪调料都应该同比放入, 这恰恰体现了我们常常所说的和谐、公正和平等。此外,切肉时等量下刀和送菜时恰当分配 也表达了秩序和规范的观念。” 商朝的开国大臣伊尹是有史书记载以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贤佐。他本是一位烹饪技术 高超的御厨,但有一段时间,给商汤王做的饭总是太淡或太咸。问及此事,他在解释时借机 阐述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 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自此他得到了提拔 重用。胡教授以伊尹为例,讲述了他是如何从一代名厨成为一朝贤相,并以自己的厨艺启发 商汤王执政的。 与许多西方人不同,胡教授对中国饭局酒桌上的“哲学”十分了解,他说,“许多正式 的晚餐或宴会,它的重点并不是吃饭或消费本身,而是以互动交流、了解对方、交换意见或 介绍彼此为主”。“在中国,餐桌上座位的安排要体现宾客的身份地位;夹菜的时候也要按尊
卑分先后顺序;无论是敬酒还是回敬,都要遵循来宾的贵贱等级;此外,贵宾与普通客人使 用的餐具器皿也会有所不同"。胡教授介绍说,中国古代的宴会同样也是个社交场所,人们 在用餐之余互相交换诗作、文章和乐谱。中国的饭局让这位英国教授不由地联想到剑桥大学 的正式高桌晚宴,他认为这和中国的宴会很相像:“在当代社会里,如果你想与人沟通交流, 最好的方式通常都是邀请他们吃饭。在餐桌上,礼非常重要。如何在宴会中表现得体代 表一个人的修养。带学生们参加这类正式晚宴,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吃不言、睡不语”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句古训,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食不厌精”、 粗茶淡饭的饮食哲学给胡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自己也喜爱粗茶淡饭,因为粗 茶淡饭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圣贤的理念,不暴饮暴食也体现了节制有度的概念”。“此外,中国 的大思想家孔子是根据政治环境而调整自己饮食结构的典型例子。他在重要的官方场合,十 分懂得把握饮酒分寸。虽然在宫廷中常常需要岀席眢类酒宴,但孔子从未让自己喝酧过"。 胡教授还相信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会影响一个人的道德品性。他表示,“有很多医学 史书记载,未出生的胎儿会受到母亲饮食习惯的影响。这就是中国人现在也在提倡的胎 教”"。 1.下列有关“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观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宴会上的重点并不是吃饭或消费本身,而是以互动交流、了解对方、交换意见或介绍 彼此为主,体现了一种酒桌上的“哲学” B.英国剑桥大学汉学教授胡司德在他的新书中指出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蕴含着生存之道, 并将这种生存之道生动地比喻为“隐藏的食谱” C.中国丰富的烹饪文化对古代和当代社会、政治与文化十分重要。许多为中国历代君主 出谋划策的大臣、谋士和谏言者都是厨师或屠夫出身。 D.“有很多医学史书记载,未出生的胎儿会受到母亲饮食习惯的影响”。胡教授相信这 种影响包括对道德品性的影响。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餐桌上,“礼”非常重要,如何在宴会中表现得体代表一个人的修养。胡司德认为 在这些方面剑桥大学的正式高桌晚宴和中国的宴会很相像 B.孔子“吃不言、睡不语”、“食不厌精”、粗茶淡饭、不暴饮暴食的饮食习惯都能够 体现中国的饮食哲学,胡教授也喜欢这样做 C.所有烹饪调料都应该同比放入、切肉时等量下刀和送菜时恰当分配等做法能具体体现
卑分先后顺序;无论是敬酒还是回敬,都要遵循来宾的贵贱等级;此外,贵宾与普通客人使 用的餐具器皿也会有所不同”。胡教授介绍说,中国古代的宴会同样也是个社交场所,人们 在用餐之余互相交换诗作、文章和乐谱。中国的饭局让这位英国教授不由地联想到剑桥大学 的正式高桌晚宴,他认为这和中国的宴会很相像:“在当代社会里,如果你想与人沟通交流, 最好的方式通常都是邀请他们吃饭。在餐桌上,‘礼’非常重要。如何在宴会中表现得体代 表一个人的修养。带学生们参加这类正式晚宴,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吃不言、睡不语”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句古训,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食不厌精”、 粗茶淡饭的饮食哲学给胡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自己也喜爱粗茶淡饭,因为粗 茶淡饭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圣贤的理念,不暴饮暴食也体现了节制有度的概念”。“此外,中国 的大思想家孔子是根据政治环境而调整自己饮食结构的典型例子。他在重要的官方场合,十 分懂得把握饮酒分寸。虽然在宫廷中常常需要出席各类酒宴,但孔子从未让自己喝醉过”。 胡教授还相信,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会影响一个人的道德品性。他表示,“有很多医学 史书记载,未出生的胎儿会受到母亲饮食习惯的影响。这就是中国人现在也在提倡的‘胎 教’”。 1.下列有关“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观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宴会上的重点并不是吃饭或消费本身,而是以互动交流、了解对方、交换意见或介绍 彼此为主,体现了一种酒桌上的“哲学”。 B.英国剑桥大学汉学教授胡司德在他的新书中指出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蕴含着生存之道, 并将这种生存之道生动地比喻为 “隐藏的食谱”。 C.中国丰富的烹饪文化对古代和当代社会、政治与文化十分重要。许多为中国历代君主 出谋划策的大臣、谋士和谏言者都是厨师或屠夫出身。 D.“有很多医学史书记载,未出生的胎儿会受到母亲饮食习惯的影响”。胡教授相信这 种影响包括对道德品性的影响。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餐桌上,“礼”非常重要,如何在宴会中表现得体代表一个人的修养。胡司德认为 在这些方面剑桥大学的正式高桌晚宴和中国的宴会很相像。 B.孔子“吃不言、睡不语”、“食不厌精”、粗茶淡饭、不暴饮暴食的饮食习惯都能够 体现中国的饮食哲学,胡教授也喜欢这样做。 C.所有烹饪调料都应该同比放入、切肉时等量下刀和送菜时恰当分配等做法能具体体现
和谐、公正、平等、秩序和规范的观念 D.商朝的开国大臣伊尹本是一位京饪技术高超的御厨,他借做菜的道理阐述了自己的治 国主张,自此他得到了提拔重用,成为一朝贤相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一段时间大臣伊尹总是有意把商汤王的饭做得太淡或太成,目的是引起商汤的疑问, 借此机会启发商汤王执政 B.在中国,餐桌上座位的安排、夹菜的先后顺序、敬酒和回敬的规则、使用的餐具器皿, 都与来宾的责贱有关,胡教授认为这都体现了宴会的社会交往功能。 C.中国古代的宴会上,人们在用餐之余互相交换诗作、文章和乐谱,体现了中国饭局的 娛乐功能 D.孔子能根据政治环境而调整自己饮食结构,在重要的官方场合十分懂得把握饮酒分寸, 在宫廷酒宴中从未让自己喝醉过,是圣贤理念的体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 土,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 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 为。贼寇每平,众人竟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 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 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日:“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干里之外 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井被 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 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干匹 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社如晦、尉迟敬德 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干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太子詹 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 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
和谐、公正、平等、秩序和规范的观念。 D.商朝的开国大臣伊尹本是一位烹饪技术高超的御厨,他借做菜的道理阐述了自己的治 国主张,自此他得到了提拔重用,成为一朝贤相。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有一段时间大臣伊尹总是有意把商汤王的饭做得太淡或太咸,目的是引起商汤的疑问, 借此机会启发商汤王执政。 B.在中国,餐桌上座位的安排、夹菜的先后顺序、敬酒和回敬的规则、使用的餐具器皿, 都与来宾的贵贱有关,胡教授认为这都体现了宴会的社会交往功能。 C.中国古代的宴会上,人们在用餐之余互相交换诗作、文章和乐谱,体现了中国饭局的 娱乐功能。 D.孔子能根据政治环境而调整自己饮食结构,在重要的官方场合十分懂得把握饮酒分寸, 在宫廷酒宴中从未让自己喝醉过,是圣贤理念的体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 19 分)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 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 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 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 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 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 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 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 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 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 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太子詹 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 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
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 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 降玺书褒美,赐物—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 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日:“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 戎器械,战士粮廪,并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 良受诏重撰《晋书》。 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 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 御膳。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見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 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 朝三日。(《旧唐书房玄龄传》) 柳芳日: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 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①不言功,王②、魏O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④、卫 ⑤善将兵而房、社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资治通鉴唐纪十五》) 注:①杜如晦。②王圭。③魏征。④李世勣⑤李婧。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草隶,善属文精妙 B.太宗徇地渭北曲从、偏私 C.文约理赡 足够 D.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了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②引以为流觞曲水 B.①将至御座乃下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C.①谮之于高祖 ②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D.①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 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 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 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 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 良受诏重撰《晋书》。 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 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 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 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 朝三日。(《旧唐书房玄龄传》) 柳芳曰: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 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①不言功,王②、魏③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④、卫 ⑤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资治通鉴唐纪十五》) 注:①杜如晦。②王圭。③魏征。④李世勣 ⑤李靖。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工.草隶,善属文 精妙 B. 太宗徇.地渭北 曲从、偏私 C. 文约理赡. 足够 D. 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 了 解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①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 ②引以.为流觞曲水 B. ①将至御座乃.下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C. ①谮之.于高祖 ②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D. ①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房玄龄一度因为人中伤,被李世民驱斥。后又被召回 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书法、文章具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 C.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厚待。 D.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5分) (2)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干秋岁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 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鹩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 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干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 ③鸼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8.(1)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5分) (2).“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进行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固时俗之工巧兮 。背绳墨以追曲兮, 。(屈原 《高骚》) (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苏轼《赤壁赋》)
A. 房玄龄一度因为人中伤,被李世民驱斥。后又被召回。 B. 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书法、文章具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 C. 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厚待。 D. 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 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 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 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8.(1)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5 分) ⑵.“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进行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固时俗之工巧兮, 。背绳墨以追曲兮, 。(屈原 《离骚》) (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苏轼《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