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 旅游学所具有的边缘学科性质决定了旅游规划与开发是一个多学科知识交互运用 的创新过程,由于规划涉及面非常广泛,它的理论基础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下面 本章将对区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社会人类学理论和增长极理论这几个旅游 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分别进行论述。 第一节区位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区位理论是旅游规划和开发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旅游规划和开发的目标 之一就是确定旅游业在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布局。在西方国家,研究生产空间布局的理 论被统称为区位理论(Thoery of location). 一、区位理论产生的背景 区位理论研究的实质是生产的最佳布局问题,即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使得生 产能以较少的投人获得较大的收益。在工业化大生产之前,人们从事的是自给自足的 小农经济式的生产,产品就地生产就地消费,因而成本和收益的比例不会随距离的变 化而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自然不会考虑生产地点的选择问题;从这个简 单的分析中就可以看出,区位理论并不是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而是在 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如经济日益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分工加深的条件下,在 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早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还不够高,人们 的生活和生产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因而人们通常都聚居于自然条件良好、便 于生产的地带。此时的生产地就成为了消费者的聚居点和定居地,生产出的产品也不 需要运输到异地进行分配和消费,不存在生产的布局问题和研究区伦理论的需求。 直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小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尤 其是工业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长起来,陆续经历了家庭手工作坊、工场手工业 和机器大生产这几个阶段。工业生产发展导致产品供应数量和类型日益增多,生产规 模的扩大使得产品单位成本大大降低,对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产生了毁灭性的冲击。 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地位确立起来后,“看不见的手”迫使工业生产企业在市场上 展开竞净。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生产企业的管理者发现产品的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 本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水平,于是生产的最佳区位的选择就成 为市场竟争中获胜的重要条件之一。区位问题此时成为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区位论就在这样的情势下应运而生了, 二、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
1 第二章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 旅游学所具有的边缘学科性质决定了旅游规划与开发是一个多学科知识交互运用 的创新过程,由于规划涉及面非常广泛,它的理论基础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下面 本章将对区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社会人类学理论和增长极理论这几个旅游 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分别进行论述。 第一节 区位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区位理论是旅游规划和开发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旅游规划和开发的目标 之一就是确定旅游业在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布局。在西方国家,研究生产空间布局的理 论被统称为区位理论(Thoery of location)。 一、区位理论产生的背景 区位理论研究的实质是生产的最佳布局问题,即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使得生 产能以较少的投人获得较大的收益。在工业化大生产之前,人们从事的是自给自足的 小农经济式的生产,产品就地生产就地消费,因而成本和收益的比例不会随距离的变 化而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自然不会考虑生产地点的选择问题;从这个简 单的分析中就可以看出,区位理论并不是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而是在 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如经济日益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分工加深的条件下,在 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早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还不够高,人们 的生活和生产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因而人们通常都聚居于自然条件良好、便 于生产的地带。此时的生产地就成为了消费者的聚居点和定居地,生产出的产品也不 需要运输到异地进行分配和消费,不存在生产的布局问题和研究区伦理论的需求。 直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小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尤 其是工业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长起来,陆续经历了家庭手工作坊、工场手工业 和机器大生产这几个阶段。工业生产发展导致产品供应数量和类型日益增多,生产规 模的扩大使得产品单位成本大大降低,对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产生了毁灭性的冲击。 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地位确立起来后,“看不见的手”迫使工业生产企业在市场上 展开竞争。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生产企业的管理者发现产品的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 本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水平,于是生产的最佳区位的选择就成 为市场竞争中获胜的重要条件之一。区位问题此时成为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区位论就在这样的情势下应运而生了。 二、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
从18世纪下半叶早期区位理论思想的产生到现在,区位理论已经有了近300年的 发展历史。从它的发展历史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时期18世纪下半叶 19世纪初期,、古典理论时期(19世纪20年代一20世纪初期)、近代理论时期(20世纪 20年代一40年代)以及现代理论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今)。 (一)区位理论萌芽时期 这个时期中,还没有学者将区位理论作为一个独亿的理论进行专门的研究,而仅仅 是把它当作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在研究中加以关注。如1767年英国的斯秋阿 特和Steuart)在他著的《政治经济因素》一书中探讨地域分工时,就涉及了区位论的 些问题;1776平英国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 Smith)也只是谈到了地租和水 陆的运费对区位的影响。但是,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古典经济学家对区位条件的关注, 才使得人们日益认识到了它的重要件,才有了19世纪对区位理论的专门研究。 (二)古典区位理论时期 这一阶段正好是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的时期,经济发展 的内在要求使得工业和农业的生产不能仅仅考虑资源的可获得性,更要强调获取这些 生产性资源所需花费的成本。也就是说,人们越来越重视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尽量降低 成本。由于有了萌芽阶段的积累和准备,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很多研究生产布局的著名 学者,如德国的农业经济学家杜能(von Thunen)在他的第一部研究区位理论的著作《孤 立国对于农业及同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中对农业生产的空间布局模式进 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他的农业生产圈层模型;德国经济学家韦伯(Weber)出版了世界上 第一部关于工业区位的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理论著作《工业区位理论:论工业区位》,他 在书少中提出的工业布局模型被称为韦伯工业区位论。此外还有德国的劳舍 (W.Roscher)、萨福雷(F.Schaffle)、龙哈德(W Launhardt)以及美国的拉斯帕勒斯 (E.lespeyres))等经济学家部对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布局进行了研究。这一时期又可称为微 观研究阶段,因为研究大多是在企业的层面上进行,即分析的立足点是单个的工业企 (一)近代区位理论时期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更广阔范围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更大区域内的深入分 工,此时人们关注的焦点逐渐转移到了市场的扩展上。相应地,区位理论的研究也从 生产布局的成本最小化转到了生产布局的市场范围最大化。这一时期的学者着重研究 了空间布局对争夺市场的影响,其中较为著名的学者有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 (Christaller))、德国经济学家廖什Losch)、瑞典的帕兰德〔T.Pala nder)、美国的费特C
2 从 18 世纪下半叶早期区位理论思想的产生到现在,区位理论已经有了近 300 年的 发展历史。从它的发展历史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时期(18 世纪下半叶一 19 世纪初期)、古典理论时期(19 世纪 20 年代一 20 世纪初期)、近代理论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一 40 年代)以及现代理论时期(20 世纪 40 年代至今)。 (一)区位理论萌芽时期 这个时期中,还没有学者将区位理论作为一个独亿的理论进行专门的研究,而仅仅 是把它当作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在研究中加以关注。如 1767 年英国的斯秋阿 特(J Steuart)在他著的《政治经济因素》一书中探讨地域分工时,就涉及了区位论的一 些问题;1776 平英国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 Smith)也只是谈到了地租和水 陆的运费对区位的影响。但是,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古典经济学家对区位条件的关注, 才使得人们日益认识到了它的重要件,才有了 19 世纪对区位理论的专门研究。 (二)古典区位理论时期 这一阶段正好是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的时期,经济发展 的内在要求使得工业和农业的生产不能仅仅考虑资源的可获得性,更要强调获取这些 生产性资源所需花费的成本。也就是说,人们越来越重视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尽量降低 成本。由于有了萌芽阶段的积累和准备,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很多研究生产布局的著名 学者,如德国的农业经济学家杜能(von Thunen)在他的第一部研究区位理论的著作《孤 立国对于农业及同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中对农业生产的空间布局模式进 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他的农业生产圈层模型;德国经济学家韦伯(Weber)出版了世界上 第一部关于工业区位的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理论著作《工业区位理论:论工业区位》,他 在书少中提出的工业布局模型被称为韦伯工业区位论。此外还有德国的劳舍 (W.Roscher)、萨福雷(F.Schaffle)、龙哈德(W .Launhardt)以及美国的拉斯帕勒斯 (E.lespeyres)等经济学家部对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布局进行了研究。这一时期又可称为微 观研究阶段,因为研究大多是在企业的层面上进行,即分析的立足点是单个的工业企 业。 (一)近代区位理论时期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更广阔范围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更大区域内的深入分 工,此时人们关注的焦点逐渐转移到了市场的扩展上。相应地,区位理论的研究也从 生产布局的成本最小化转到了生产布局的市场范围最大化。这一时期的学者着重研究 了空间布局对争夺市场的影响,其中较为著名的学者有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 (Christaller)、德国经济学家廖什(Losch)、瑞典的帕兰德〔T.Pala nder〕、美国的费特(F
A.Fetter))、胡佛(E.M.Hoover)、以德国地理学家高兹E.A.Karts)和瑞典经济学家俄林 (B.Ohl)等,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都是极具影响力的研究成 果。这个阶段的研究与古典区位理论时期相比更加宏观,考虑的因子更加复杂,并且 在进行分析时大量引人了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此时的区位理论已从追求局部均衡 发展到了追求一般均衡。 (四)现代区位理论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个国家加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工作,在经历了短暂 的复苏期后,西方各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达到和超过了战前的水平。再加上第三次科学 技术革命的推动,使得战后的生产方式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地域的分工协作 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生产的大型化、联合化、集约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产 业结构的优化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这样的社会条件对区位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与此同时,在学术界也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新的学科领域开始涌现,并且 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开始渗透和交叉。战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计量科学的兴起、人 类行为学的发展以及空间遥感技术的使用等,都为现代区位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前 金 该时期区位理论研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对多种成本因素的综合分析,既包括各 种经济性成本要素,也包括其他的非经济件的成本要素如制度、文化、心理、军事等 因素),代表性的学者有美国经济学家艾萨德(W.Isader)、斯哥勒(W.Schoolder)等;大 量借用计量学的方法,使用数学模型对区位问题进行预测性的分析,如美国的著名经 济学家库兹涅茨S.Kuznets)就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影响生产布局的投资、就业和货币 的变动情况进行预测分析,以指导预定地区的未来发展规划。 三、区位理论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应用 (一)传统区位理论在指导旅游开发规划时的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区位理论论,即针对物质资料生产的区位理论,在对工业和农业生 产进行规划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些理论用于旅游规划的工作中就可能会出现 ”失灵”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旅游业的生产和工业生产对象的不同,决定了传统区位理论在旅游规划上 的“失灵”。旅游业同工业一样是一个依托资源的产业,可是旅游业所依托的资源是旅 游资源,无论是人文还是自然旅游资源一般说来均是不能移动的。因此,在旅游规划 中生产的区位是大致确定的.即不存在旅游资源的运输费用影响旅游生产布局的问题, 其次,旅游生产的非物质性使得旅游市场的需求预测变得十分困难,市场对旅游 3
3 A. Fetter)、胡佛(E.M.Hoover)、德国地理学家高兹(E.A. Karts)和瑞典经济学家俄林 (B.Ohlin)等,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都是极具影响力的研究成 果。这个阶段的研究与古典区位理论时期相比更加宏观,考虑的因子更加复杂,并且 在进行分析时大量引人了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此时的区位理论已从追求局部均衡 发展到了追求一般均衡。 (四)现代区位理论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个国家加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工作,在经历了短暂 的复苏期后,西方各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达到和超过了战前的水平。再加上第三次科学 技术革命的推动,使得战后的生产方式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地域的分工协作 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生产的大型化、联合化、集约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产 业结构的优化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这样的社会条件对区位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与此同时,在学术界也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新的学科领域开始涌现,并且 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开始渗透和交叉。战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计量科学的兴起、人 类行为学的发展以及空间遥感技术的使用等,都为现代区位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前 提。 该时期区位理论研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对多种成本因素的综合分析,既包括各 种经济性成本要素,也包括其他的非经济件的成本要素(如制度、文化、心理、军事等 因素),代表性的学者有美国经济学家艾萨德(W. Isader)、斯哥勒(W. Schoolder)等;大 量借用计量学的方法,使用数学模型对区位问题进行预测性的分析,如美国的著名经 济学家库兹涅茨(S. Kuznets)就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影响生产布局的投资、就业和货币 的变动情况进行预测分析,以指导预定地区的未来发展规划。 三、区位理论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应用 (一)传统区位理论在指导旅游开发规划时的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区位理论论,即针对物质资料生产的区位理论,在对工业和农业生 产进行规划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些理论用于旅游规划的工作中就可能会出现 “失灵”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旅游业的生产和工业生产对象的不同,决定了传统区位理论在旅游规划上 的“失灵”。旅游业同工业一样是一个依托资源的产业,可是旅游业所依托的资源是旅 游资源,无论是人文还是自然旅游资源一般说来均是不能移动的。因此,在旅游规划 中生产的区位是大致确定的.即不存在旅游资源的运输费用影响旅游生产布局的问题。 其次,旅游生产的非物质性使得旅游市场的需求预测变得十分困难,市场对旅游
区位的影响表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因为相同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 能会具有不同的效用,这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因素,如个人爱好、性格特征、文化背景、 知识结构、从事的工作等。甚至旅游企业员工的服务态度都会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产生 影响。 第三,旅游业与其他的物质生产产业相比具有更大的综合性和关联性,不能仅仅 从旅游发展本身来进行生产布局,必须全面通盘考虑。旅游业所包含的内容除了传统 意义上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外,还需要外界环境的支持和其他的 辅助、配套服务设施,如环保、电力、通讯等。而传统的区位理论所研究的对橡没有 如此巨大的关联网,因而在理论的研究上对产业关联性的考虑必定不够,所以要真正 实现区域旅游发展的目标,规划工作者要从旅游业及其配套服务这两个方面来思考, 探索出适应旅游业独特发展个性的区位理论。 (二)旅游区位理论的应用 由于旅游业与其他物质生产行业不同,旅游也就有其独有的区位理论,在这方面 国内外已经有学者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如对于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就有许多 的学者将它引入到了旅游地的分析中来。在旅游中心地的研究中,首要的问题是如何界 定旅游中心地。 1.旅游中心地的界定 实际上对于特定的旅游地,我们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其是否为该地域范围 内的旅游中心地,比如说这个旅游地提供的旅游产品或服务,被周边地区的大多数客 源市场所消费;这个旅游地人均旅游业的收入占人均收入的比重较周边地区大,等等。 一般说来,旅游中心地必定拥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因为这 两个条件是旅游地,成为区域旅游中心的先决因素。 2.旅游中心地的市场范围 旅游地资源的吸引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地的影响范围。当然,除了旅 游资源之外,旅游产业的配套服务设施和旅游地的旅游活动容量都对旅游地的市场范 围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总地来说,旅游中心地的市场范围有上限和下限之分。所谓 旅游中心地的市场范围上限就是由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吸引力、旅游业的社会容量、经 济容量以及旅游业的生态环境容量四者共同决定的客源市场范围或接待游客数量,上 限值不能超过上述四个变量中的最小值。而旅游中心地的市场范围下限则可以引用克 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中的“门槛值”来进行说明。"门槛值”指的是生产一定产品或提 供一定服务所必需的最小的需求量。这个概念同样适用于旅游地的研究,此时的“"门
4 区位的影响表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因为相同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 能会具有不同的效用,这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因素,如个人爱好、性格特征、文化背景、 知识结构、从事的工作等。甚至旅游企业员工的服务态度都会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产生 影响。 第三,旅游业与其他的物质生产产业相比具有更大的综合性和关联性,不能仅仅 从旅游发展本身来进行生产布局,必须全面通盘考虑。旅游业所包含的内容除了传统 意义上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外,还需要外界环境的支持和其他的 辅助、配套服务设施,如环保、电力、通讯等。而传统的区位理论所研究的对象没有 如此巨大的关联网,因而在理论的研究上对产业关联性的考虑必定不够,所以要真正 实现区域旅游发展的目标,规划工作者要从旅游业及其配套服务这两个方面来思考, 探索出适应旅游业独特发展个性的区位理论。 (二)旅游区位理论的应用 由于旅游业与其他物质生产行业不同,旅游也就有其独有的区位理论,在这方面 国内外已经有学者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如对于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就有许多 的学者将它引入到了旅游地的分析中来。在旅游中心地的研究中,首要的问题是如何界 定旅游中心地。 1.旅游中心地的界定 实际上对于特定的旅游地,我们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其是否为该地域范围 内的旅游中心地,比如说这个旅游地提供的旅游产品或服务,被周边地区的大多数客 源市场所消费;这个旅游地人均旅游业的收入占人均收入的比重较周边地区大,等等。 一般说来,旅游中心地必定拥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因为这 两个条件是旅游地成为区域旅游中心的先决因素。 2.旅游中心地的市场范围 旅游地资源的吸引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地的影响范围。当然,除了旅 游资源之外,旅游产业的配套服务设施和旅游地的旅游活动容量都对旅游地的市场范 围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总地来说,旅游中心地的市场范围有上限和下限之分。所谓 旅游中心地的市场范围上限就是由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吸引力、旅游业的社会容量、经 济容量以及旅游业的生态环境容量四者共同决定的客源市场范围或接待游客数量,上 限值不能超过上述四个变量中的最小值。而旅游中心地的市场范围下限则可以引用克 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中的“门槛值”来进行说明。“门槛值”指的是生产一定产品或提 供一定服务所必需的最小的需求量。这个概念同样适用于旅游地的研究,此时的“门
槛”为旅游地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所必须达到的最低需求量。这一点要从旅游生产经 济性方面来理解:开发一定的旅游产品必须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市场对该旅 游产品的需求状况不好,消费量很小,那么旅游区必然不能实现规模化的经营,旅游 活动的成本也十分高昂。高昂的旅游产品成本又会进一步压抑人们的旅游需求,这是 一个恶性的循环过程,因此,在旅游规划时要考虑到旅游产品开发的需求“门槛·问 令 3.旅游中心地的等级 旅游中心地的等级划分是根据它的市场范围即吸引力进行的。所谓高级旅游中心 地就是指为较大市场范围提供旅游服务的中心吸引物;而低级的旅游中心地侧是指其 提供的旅游服务为较小范围内的市场所消费的中心吸引物。一般来说,高级旅游中心 地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档次高、功能多、品种全、质量好,价格相对低廉,而低级的旅 游中心地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就相对单一。 4.旅游中心地的均衡布局模式 高级和低级的旅游中心地具有不同的服务职能,由于不同等级旅游中心地服务的 市场范围各异,就产生了旅游中心地的均衡布局问题。即在一个地域范围内可能存在 多个不同等级的旅游中心地,如何进行均衡布局,使得区域旅游在不同等级旅游中心 地的带动下获得持续的发展,是布局模式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 理论中,谈到了在市场作用明显的地区,中心地的分布要以最有利于物资销售和服务 最方便为原则,即要形成合理的市场区。在市场最优原则下,一个较高级的中心地提 供的服务能力应该实际上相当于3个较低级的中心地,用公式表示就是Kn=3!,以K 表示每个单元内各级中心地的数量,n表示中心地的级别高低。 国内外的许多实证研究友明,这样的一种布局模式在区域旅游市场中也是适用的 区域旅游中心地体系中,每个高级中心地都相应地属领几个中级或低级中心地。例妆如 在国内学者对北京市旅馆业的空间布局和锦州市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中发现,上述区 域旅游的空间布局都能用这个模式来加以描述。 同样的,杜能的农业布局的圈层理论也可在旅游规划和开发中得到体现。杜能认 为从城市向外延伸,不同距离的地方适宜的生产方式是不同的。他从实际的研究中发 现,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可分为不同的生产圈层。北京大学的吴必虎提出了 环城市游憩带ReBA M)的概念。所谓的环城市游稳带ReBA M,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指的是产生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沛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 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
5 槛”为旅游地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所必须达到的最低需求量。这一点要从旅游生产经 济性方面来理解:开发一定的旅游产品必须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市场对该旅 游产品的需求状况不好,消费量很小,那么旅游区必然不能实现规模化的经营,旅游 活动的成本也十分高昂。高昂的旅游产品成本又会进一步压抑人们的旅游需求,这是 一个恶性的循环过程,因此,在旅游规划时要考虑到旅游产品开发的需求“门槛’’问 题。 3.旅游中心地的等级 旅游中心地的等级划分是根据它的市场范围即吸引力进行的。所谓高级旅游中心 地就是指为较大市场范围提供旅游服务的中心吸引物;而低级的旅游中心地则是指其 提供的旅游服务为较小范围内的市场所消费的中心吸引物。一般来说,高级旅游中心 地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档次高、功能多、品种全、质量好,价格相对低廉,而低级的旅 游中心地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就相对单一。 4.旅游中心地的均衡布局模式 高级和低级的旅游中心地具有不同的服务职能,由于不同等级旅游中心地服务的 市场范围各异,就产生了旅游中心地的均衡布局问题。即在一个地域范围内可能存在 多个不同等级的旅游中心地,如何进行均衡布局,使得区域旅游在不同等级旅游中心 地的带动下获得持续的发展,是布局模式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 理论中,谈到了在市场作用明显的地区,中心地的分布要以最有利于物资销售和服务 最方便为原则,即要形成合理的市场区。在市场最优原则下,一个较高级的中心地提 供的服务能力应该实际上相当于 3 个较低级的中心地,用公式表示就是 Kn=3 n-1,以 K 表示每个单元内各级中心地的数量,n 表示中心地的级别高低。 国内外的许多实证研究友明,这样的一种布局模式在区域旅游市场中也是适用的。 区域旅游中心地体系中,每个高级中心地都相应地属领几个中级或低级中心地。例如, 在国内学者对北京市旅馆业的空间布局和锦州市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中发现,上述区 域旅游的空间布局都能用这个模式来加以描述。 同样的,杜能的农业布局的圈层理论也可在旅游规划和开发中得到体现。杜能认 为从城市向外延伸,不同距离的地方适宜的生产方式是不同的。他从实际的研究中发 现,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可分为不同的生产圈层。北京大学的吴必虎提出了 环城市游憩带(ReBA M)的概念。所谓的环城市游憩带(ReBA M,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指的是产生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 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