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五校协作体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 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 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共9分) 荐举与科举 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因为优秀的政治人才通常不是 考试所能选拔出来的。就结果而言,荐举制在乱世环境与治平及大体可以苟安的 环境,所取得的效果判然有别。 在春秋战国及曹操时代,荐举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曹操,提出了唯才是 举的选官标准,宣布一个人不管出身如何卑微、品德如何恶劣、曾有过何等的劣 迹,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他都会重用 荐举之所以能在乱世执行较好,主要原因是乱世存在有效的危机约束机制。生死 存亡的竞争环境使大家真正成为“同一战壕的战友”,成为“一损俱损,一荣俱 荣”的命运共同体。无论上司简拔下属,还是下属拥戴上司,都不得不把真才实 干放在首位。 可是,荐举一旦到了治平及大体可以苟安的环境,没有乱世里的那套生死存亡的 危机约束机制,人的私心及贪欲很快就暴露出来,将荐举制中脆弱的理性及公平 掏空。无论是两汉察举制还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实行不久都很快出现了极 其严重的名不副实。察举制的结果是“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 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九品中正制的结果是,负责选人的中正(官名) 点也不中正,屁股完全坐到了世家大族那一边,使该制度彻底沦为世家大族把持 政治的工具。 而科举制实际上也就是中国人情非得已时所划的一道杠杠而已。科举制与其说是 较为优秀的官僚选拔制度,不如说是至为优秀的文人选拔及塑造制度。科举及第 者多是一流的文人,而一流的文人却多非一流的政治家。文人最大的特点是善于 把简单的问题弄得很复杂,而政治家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把复杂的问题提炼为很简 单;文人最需要的是多情,而政治家最忌讳的是妇人之仁 从从政的需要来看,科举出身的文人多属智商很高、情商偏低之类。可是,科举 偏偏令苏轼之类“天生就是文人”的人,其人生志向或者说是人生第一志向不是 写诗而是做官,且官瘾都还不小;同时科举还使他们不仅能当上官,而且多半要 在仕途上不断地遭遇坎坷及沧桑,进而因为沧桑而柔肠寸断,由于坎坷而入木 分,总之是越来越适宜写诗了。结果事与愿违,一心想当的大官未必当成,大诗 人反倒切切实实地做成了。 在历史的时空里,科举正面意义较多,毕竟科举堪称国人“自行设计并制造、享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严密、最公平(但非公正)的选官制度,毕竟通过科举选 拔出来的大多是聪明人,用聪明人治理国家总比笨蛋要好 但从今天的角度看,科举又确实负面性很多。科举诞生后,中国读书人的心被牢 牢拴在乌纱帽上,眼睛则被紧紧锁在获得乌纱帽必备的敲门砖一一儒家经典及文 学创作上,对社会发展作用更大、更直接、更具体的自然科学技术,却被中国读 书人几尽忽略。科举走向成熟、发达的宋代以后,中国读书人心无旁骛地在人的
辽宁省五校协作体 2013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 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 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共 9 分) 荐举与科举 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因为优秀的政治人才通常不是 考试所能选拔出来的。就结果而言,荐举制在乱世环境与治平及大体可以苟安的 环境,所取得的效果判然有别。 在春秋战国及曹操时代,荐举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曹操,提出了唯才是 举的选官标准,宣布一个人不管出身如何卑微、品德如何恶劣、曾有过何等的劣 迹,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他都会重用。 荐举之所以能在乱世执行较好,主要原因是乱世存在有效的危机约束机制。生死 存亡的竞争环境使大家真正成为“同一战壕的战友”,成为“一损俱损,一荣俱 荣”的命运共同体。无论上司简拔下属,还是下属拥戴上司,都不得不把真才实 干放在首位。 可是,荐举一旦到了治平及大体可以苟安的环境,没有乱世里的那套生死存亡的 危机约束机制,人的私心及贪欲很快就暴露出来,将荐举制中脆弱的理性及公平 掏空。无论是两汉察举制还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实行不久都很快出现了极 其严重的名不副实。察举制的结果是“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 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九品中正制的结果是,负责选人的中正(官名)一 点也不中正,屁股完全坐到了世家大族那一边,使该制度彻底沦为世家大族把持 政治的工具。 而科举制实际上也就是中国人情非得已时所划的一道杠杠而已。科举制与其说是 较为优秀的官僚选拔制度,不如说是至为优秀的文人选拔及塑造制度。科举及第 者多是一流的文人,而一流的文人却多非一流的政治家。文人最大的特点是善于 把简单的问题弄得很复杂,而政治家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把复杂的问题提炼为很简 单;文人最需要的是多情,而政治家最忌讳的是妇人之仁。 从从政的需要来看,科举出身的文人多属智商很高、情商偏低之类。可是,科举 偏偏令苏轼之类“天生就是文人”的人,其人生志向或者说是人生第一志向不是 写诗而是做官,且官瘾都还不小;同时科举还使他们不仅能当上官,而且多半要 在仕途上不断地遭遇坎坷及沧桑,进而因为沧桑而柔肠寸断,由于坎坷而入木三 分,总之是越来越适宜写诗了。结果事与愿违,一心想当的大官未必当成,大诗 人反倒切切实实地做成了。 在历史的时空里,科举正面意义较多,毕竟科举堪称国人“自行设计并制造、享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严密、最公平(但非公正)的选官制度,毕竟通过科举选 拔出来的大多是聪明人,用聪明人治理国家总比笨蛋要好。 但从今天的角度看,科举又确实负面性很多。科举诞生后,中国读书人的心被牢 牢拴在乌纱帽上,眼睛则被紧紧锁在获得乌纱帽必备的敲门砖——儒家经典及文 学创作上,对社会发展作用更大、更直接、更具体的自然科学技术,却被中国读 书人几尽忽略。科举走向成熟、发达的宋代以后,中国读书人心无旁骛地在人的
内心世界兜圈子、挖潜力,试图从心灵的角度寻求突破,以救众生,可结果却是 越想越片面,越走越极端,越“发展”越钳制人性,直到今天仍余孽未消 科举使中国读书人纷纷成为或者渴望成为统治体系内的一员,使传统中国社会始 终缺乏独立的知识阶层,缺乏真正的封建帝制的异端及挑战者,无法产生不同于 封建制度、思想及伦理的新制度、新思想、新文化,从而直接导致了中国封建社 会的长期延续 科举本质上是将读书彻底名利化,久而久之,科举制也就很自然地强化了国人本 已浓厚的名利心,造就了中国社会惯以“成王败寇”论人生高低的非正常心态, 使整个社会对失意者缺乏应有的包容度。 3、下列分析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缺乏危机约束机制下,荐举制得以较好实行的前提之一是:荐举者须是既 有识人慧眼又具无私品德的人 B.科举虽然堪称国人“自行设计并制造、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严密、最公 正的选官制度,但在本质上,却是将读书彻底名利化。 C.科举不仅使中国读书人几尽忽略自然科学,且高度强化了国人官本位意识 还使传统中国社会始终缺乏独立的知识阶层,缺乏真正的封建帝制的异端及挑战 者 D.无制度保证荐举者公正无私,且荐举权基本被贵族垄断,所以九品中正制在诞 生不久自然地走向了初衷的反面,成为贵族把持政治的工具。 、古诗文阅读,完成4-10题。(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刘幽求,冀州武强人。圣历中,举制科中第。调阆中尉,刺史不礼,弃官去。久 之,授朝邑尉。桓彦范等诛张易之、昌宗,而不杀武三思,幽求谓彦范曰:“公 等无葬地矣。不早计,后且噬脐。”不从。既,五王皆为三思构死。 临淄王入诛韦庶人,幽求预参大策,是夜号令诏敕一出其手。以功授中书舍人, 参知机务。睿宗立,进尚书右丞、徐国公,增封户至五百。 景云二年,以户部尚书罢政事。不旬月,迁吏部,拜侍中。玺诏曰:“顷王室不 造,中宗厌代,戚孽专乱,将陨社稷,朕与王公皆几于难。幽求处危思奋,翊赞 圣储,协和义士,震殄元恶。国家之复存,系幽求是赖,厥庸茂焉,朕用嘉之。 宜加赐实封二百户,子子孙孙传国无绝,特免十死,铭诸铁券,以传其功。”先 天元年,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 幽求自谓有劳于国,在诸臣右,意望未满,而窦怀贞为左仆射,崔湜为中书令, 殊不平,见于言面。已而湜等附太平公主,有逆计。幽求与右羽林将军张暐定计, 使暐说玄宗曰:“湜等皆太平党与,日夜阴计,若不早图,目产大害,太上不得 高枕矣。臣请督羽林兵除之。”帝许之。未发也,而暐漏言于侍御史邓光宾,帝 惧,即列其状。睿宗以幽求等属吏,劾奏以疏间亲,罪应死。帝密申右之,乃流 幽求于封州、暐于峰州、光宾于绣州。明年,太平公主诛,即日召复旧官,知军 国事,还封户,赐锦衣一袭 开元初,进尚书左丞相,兼黄门监,俄以太子少保罢。姚崇素忌之,奏幽求郁怏 散职,有怨言。诏有司鞫治,宰相卢怀慎等奏言:“幽求轻肆不恭,失大臣礼, 乖崖分之节。”翌日,贬睦州刺史,削实封户六百。迁杭、郴二州,恚愤卒于道, 年六十一。赠礼部尚书
内心世界兜圈子、挖潜力,试图从心灵的角度寻求突破,以救众生,可结果却是 越想越片面,越走越极端,越“发展”越钳制人性,直到今天仍余孽未消。 科举使中国读书人纷纷成为或者渴望成为统治体系内的一员,使传统中国社会始 终缺乏独立的知识阶层,缺乏真正的封建帝制的异端及挑战者,无法产生不同于 封建制度、思想及伦理的新制度、新思想、新文化,从而直接导致了中国封建社 会的长期延续。 科举本质上是将读书彻底名利化,久而久之,科举制也就很自然地强化了国人本 已浓厚的名利心,造就了中国社会惯以“成王败寇”论人生高低的非正常心态, 使整个社会対失意者缺乏应有的包容度。 3、下列分析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在缺乏危机约束机制下,荐举制得以较好实行的前提之一是:荐举者须是既 有识人慧眼又具无私品德的人。 B. 科举虽然堪称国人“自行设计并制造、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严密、最公 正的选官制度,但在本质上,却是将读书彻底名利化。 C. 科举不仅使中国读书人几尽忽略自然科学,且高度强化了国人官本位意识, 还使传统中国社会始终缺乏独立的知识阶层,缺乏真正的封建帝制的异端及挑战 者。 D.无制度保证荐举者公正无私,且荐举权基本被贵族垄断,所以九品中正制在诞 生不久自然地走向了初衷的反面,成为贵族把持政治的工具。 二、古诗文阅读,完成 4—10 题。(共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 刘幽求,冀州武强人。圣历中,举制科中第。调阆中尉,刺史不礼,弃官去。久 之,授朝邑尉。桓彦范等诛张易之、昌宗,而不杀武三思,幽求谓彦范曰:“公 等无葬地矣。不早计,后且噬脐。”不从。既,五王皆为三思构死。 临淄王入诛韦庶人,幽求预参大策,是夜号令诏敕一出其手。以功授中书舍人, 参知机务。睿宗立,进尚书右丞、徐国公,增封户至五百。 景云二年,以户部尚书罢政事。不旬月,迁吏部,拜侍中。玺诏曰:“顷王室不 造,中宗厌代,戚孽专乱,将陨社稷,朕与王公皆几于难。幽求处危思奋,翊赞 圣储,协和义士,震殄元恶。国家之复存,系幽求是赖,厥庸茂焉,朕用嘉之。 宜加赐实封二百户,子子孙孙传国无绝,特免十死,铭诸铁券,以传其功。”先 天元年,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 幽求自谓有劳于国,在诸臣右,意望未满,而窦怀贞为左仆射,崔湜为中书令, 殊不平,见于言面。已而湜等附太平公主,有逆计。幽求与右羽林将军张暐定计, 使暐说玄宗曰:“湜等皆太平党与,日夜阴计,若不早图,且产大害,太上不得 高枕矣。臣请督羽林兵除之。”帝许之。未发也,而暐漏言于侍御史邓光宾,帝 惧,即列其状。睿宗以幽求等属吏,劾奏以疏间亲,罪应死。帝密申右之,乃流 幽求于封州、暐于峰州、光宾于绣州。明年,太平公主诛,即日召复旧官,知军 国事,还封户,赐锦衣一袭。 开元初,进尚书左丞相,兼黄门监,俄以太子少保罢。姚崇素忌之,奏幽求郁怏 散职,有怨言。诏有司鞫治,宰相卢怀慎等奏言:“幽求轻肆不恭,失大臣礼, 乖崖分之节。”翌日,贬睦州刺史,削实封户六百。迁杭、郴二州,恚愤卒于道, 年六十一。赠礼部尚书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顷王室不造 造:建立 B.乖崖分之节 乖:乖巧 C.知军国事 知:掌管 D.诏有司鞫治 鞫:审讯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幽求功劳大的一组是()(3分) ①不早计,后且噬脐 ②预参大策,是夜号令诏敕一出其手 ③戚孽专乱,将陨社稷,朕与王公皆几于难 ④翊赞圣储,协和义士,震殄元恶 ⑤特免十死,铭诸铁券,以传其功 ⑥幽求与右羽林将军张暐定计 A.①②③B.③⑤⑥C.②④⑤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幽求比较有远见。他劝说桓彦范在诛杀张易之时,也要把武三思杀掉,彦范 等人不听从,后来果为武三思所害 B.睿宗赞赏刘幽求功勋卓著,赏赐他二百户,子孙可持续继承封国,并把赦免 死罪的文字刻在铁券上,来表彰其功劳。 C.刘幽求自认为功劳大,功劳在众臣之上。看到窦怀贞担任左仆射,崔湜做中 书令,他心中特别不平,就借机与张暐密谋,诬告崔湜谋反。 D.姚崇平日里忌妒幽求,告发其疏于职守,有怨愤之言,卢怀慎等说幽求轻肆不 恭,致使幽求被贬官。 7.翻译下列句子。 (1)临淄王入诛韦庶人,幽求预参大策,是夜号令诏敕一出其手。(5分) (2)湜等皆太平党与,日夜阴计,若不早图,且产大害,太上不得高枕矣。(5分)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试题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髙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顷王室不造 造:建立 B.乖崖分之节 乖:乖巧 C.知军国事 知:掌管 D.诏有司鞫治 鞫:审讯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幽求功劳大的一组是( )(3分) ①不早计,后且噬脐 ②预参大策,是夜号令诏敕一出其手 ③戚孽专乱,将陨社稷,朕与王公皆几于难 ④翊赞圣储,协和义士,震殄元恶 ⑤特免十死,铭诸铁券,以传其功 ⑥幽求与右羽林将军张暐定计 A.①②③ B.③⑤⑥ C. ②④⑤ D. 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刘幽求比较有远见。他劝说桓彦范在诛杀张易之时,也要把武三思杀掉,彦范 等人不听从,后来果为武三思所害。 B.睿宗赞赏刘幽求功勋卓著,赏赐他二百户,子孙可持续继承封国,并把赦免 死罪的文字刻在铁券上,来表彰其功劳。 C.刘幽求自认为功劳大,功劳在众臣之上。看到窦怀贞担任左仆射,崔湜做中 书令,他心中特别不平,就借机与张暐密谋,诬告崔湜谋反。 D.姚崇平日里忌妒幽求,告发其疏于职守,有怨愤之言,卢怀慎等说幽求轻肆不 恭,致使幽求被贬官。 7.翻译下列句子。 ⑴临淄王入诛韦庶人,幽求预参大策,是夜号令诏敕一出其手。(5 分) ⑵湜等皆太平党与,日夜阴计,若不早图,且产大害,太上不得高枕矣。(5 分)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试题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1]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 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 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 8.词的上片写景描写特点如何?营造了怎样的氛围?(5分) 9.简析该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 穷 (2) 金块珠砾,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考生作 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喜事 契诃夫 已是深夜十二点钟。 兴奋激动、头发蓬乱的米佳·库尔达罗夫飞快地跑进父母的住宅,迅速走遍各个 房间。父母已经躺下睡觉。妹妹正躺在床上阅读一部小说的最后一页。两个上中 学的弟弟已经入睡。 “你这是从哪儿来呀?”父母惊讶地问,“你出了什么事?” “哎呀,你们就别问啦!我万万没有料到!是的,我万万没有料到!这……这简 直令人难以置信!” 米佳纵声大笑起来,坐进圈椅里,他幸福得连站都站不住了 “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你们简直想象不到!你们都过来看看呀!” 妹妹从床上跳下来,身上披着被子,走到哥哥跟前。那两个中学生也醒了。 你怎么啦?瞧你的脸色多难看!” “我这是因为高兴呀,妈妈!要知道,现在整个俄国都知道我的名字了!整个俄 国!以前只有你们知道这世界上有个十四品文官米佳·库尔达罗夫,可现在整个 俄国都知道我的名字了!亲爱的妈妈!哦,我的天哪!
注[1]公元 1078 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 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 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 8.词的上片写景描写特点如何?营造了怎样的氛围?(5 分) 9.简析该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________,羡长江之无 穷。 (2)_______,金块珠砾,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________,______。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考生作 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喜 事 契诃夫 已是深夜十二点钟。 兴奋激动、头发蓬乱的米佳·库尔达罗夫飞快地跑进父母的住宅,迅速走遍各个 房间。父母已经躺下睡觉。妹妹正躺在床上阅读一部小说的最后一页。两个上中 学的弟弟已经入睡。 “你这是从哪儿来呀?”父母惊讶地问,“你出了什么事?” “哎呀,你们就别问啦!我万万没有料到!是的,我万万没有料到!这……这简 直令人难以置信!” 米佳纵声大笑起来,坐进圈椅里,他幸福得连站都站不住了。 “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你们简直想象不到!你们都过来看看呀!” 妹妹从床上跳下来,身上披着被子,走到哥哥跟前。那两个中学生也醒了。 “你怎么啦?瞧你的脸色多难看!” “我这是因为高兴呀,妈妈!要知道,现在整个俄国都知道我的名字了!整个俄 国!以前只有你们知道这世界上有个十四品文官米佳·库尔达罗夫,可现在整个 俄国都知道我的名字了!亲爱的妈妈!哦,我的天哪!
米佳霍地站起来,跑着在各个房间转了一圈,又坐下来。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好好说呀!” “你们住在这里,就像野人一样,既不看报纸,也丝毫不关心那些社会新闻,可 是报纸上却刊登着许多这类引人注意的新闻!只要发生点什么事情,人们马上就 都知道了,什么事情也隐瞒不住!我现在多么幸福啊!哦,我的天哪!要知道 报纸上向来只刊登那些名人的事情,可是这一次却把我的事也刊登出来了!” “你出了什么事?在什么地方?” 爸爸吓得脸色煞白,妈妈望望圣像,画了个十字。两个中学生也霍地跳下床来, 像平时那样,身上只穿着短衬衫,走到大哥跟前。 “是的!报纸上把我的事也刊登出来了!现在全俄国都知道我这件事了!您呀, 妈妈,请把这张报纸保存好,留作纪念吧!一旦有工夫就可以拿出来看看。你们 现在都来看呀!” 米佳从口袋里掏出一份报纸,把它递给父亲,同时还用手指头指着用蓝笔标出来 的地方。 “您念呀!” 父亲戴上眼镜 “念呀!” 妈妈又望望圣像,画了个十字。爸爸咳嗽一声,念了起来: “十二月二十九日晚十一点,十四品文官米佳·库尔达罗夫……” “您看到了吗?看到了吗?往下念呀!” “……四品文官米佳·库尔达罗夫从小布隆街上科济辛公寓的一个啤酒店出 来,处于神志不清的状态……” “当时我和谢苗·彼得罗维奇在一起喝酒来着……一切都描写得很详细!继续往 下念呀!往下念呀!你们都听着!” 处于神志不清的状态,他滑了一跤,一头摔倒在正好停在那里的一辆出租 马车的马蹄旁,那辆出租马车的车主是尤赫诺沃县杜雷金诺村的农民伊万·德罗 托夫。受惊的马越过库尔达罗夫,拉着马车从他身上碾了过去,顺着大街疾驰起 来,后来被几个看门人拦住。马车上的乘客是莫斯科二等商人斯捷潘·卢科夫 库尔达罗夫起初失去知觉,后被送到警察局,由医生对他进行了检查。他的后脑 勺受了伤 “我当时撞在车辕上了,爸爸。往下念呀!您往下念呀! “…他的后脑勺受了伤,属于轻伤。已就此事出具了证明,并对受伤者进行了 医疗救护……” (2).小说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塑造了米佳怎样的形象?请分析概括。(6分) (3).文中的“喜事”具体指什么?以“喜事”为题有何好处?(6分) (4).当今中国社会,也有很多像米佳这样的“喜事”,有人认为这样的事情司 空见惯,无可厚非,有人认为这样的“喜事”还是没有为好。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米佳霍地站起来,跑着在各个房间转了一圈,又坐下来。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好好说呀!” “你们住在这里,就像野人一样,既不看报纸,也丝毫不关心那些社会新闻,可 是报纸上却刊登着许多这类引人注意的新闻!只要发生点什么事情,人们马上就 都知道了,什么事情也隐瞒不住!我现在多么幸福啊!哦,我的天哪!要知道, 报纸上向来只刊登那些名人的事情,可是这一次却把我的事也刊登出来了!” “你出了什么事?在什么地方?” 爸爸吓得脸色煞白,妈妈望望圣像,画了个十字。两个中学生也霍地跳下床来, 像平时那样,身上只穿着短衬衫,走到大哥跟前。 “是的!报纸上把我的事也刊登出来了!现在全俄国都知道我这件事了!您呀, 妈妈,请把这张报纸保存好,留作纪念吧!一旦有工夫就可以拿出来看看。你们 现在都来看呀!” 米佳从口袋里掏出一份报纸,把它递给父亲,同时还用手指头指着用蓝笔标出来 的地方。 “您念呀!” 父亲戴上眼镜。 “念呀!” 妈妈又望望圣像,画了个十字。爸爸咳嗽一声,念了起来: “十二月二十九日晚十一点,十四品文官米佳·库尔达罗夫……” “您看到了吗?看到了吗?往下念呀!” “……十四品文官米佳·库尔达罗夫从小布隆街上科济辛公寓的一个啤酒店出 来,处于神志不清的状态……” “当时我和谢苗·彼得罗维奇在一起喝酒来着……一切都描写得很详细!继续往 下念呀!往下念呀!你们都听着!” “……处于神志不清的状态,他滑了一跤,一头摔倒在正好停在那里的一辆出租 马车的马蹄旁,那辆出租马车的车主是尤赫诺沃县杜雷金诺村的农民伊万·德罗 托夫。受惊的马越过库尔达罗夫,拉着马车从他身上碾了过去,顺着大街疾驰起 来,后来被几个看门人拦住。马车上的乘客是莫斯科二等商人斯捷潘·卢科夫。 库尔达罗夫起初失去知觉,后被送到警察局,由医生对他进行了检查。他的后脑 勺受了伤……” “我当时撞在车辕上了,爸爸。往下念呀!您往下念呀!” “……他的后脑勺受了伤,属于轻伤。已就此事出具了证明,并对受伤者进行了 医疗救护……” (2).小说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塑造了米佳怎样的形象?请分析概括。(6 分) (3).文中的“喜事”具体指什么?以“喜事”为题有何好处?(6 分) (4).当今中国社会,也有很多像米佳这样的“喜事”,有人认为这样的事情司 空见惯,无可厚非,有人认为这样的“喜事”还是没有为好。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