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5版)课程教学大纲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4学时 第五章梁的弯曲内力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梁的内力一一剪力和弯矩。熟练掌握梁的内力图画法。掌握 用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作图法。熟练掌握利用M,F,q的微分关系作内力图。 了解刚架和平面曲杆的内力图画法和特点。 教学重点:剪力和弯矩:梁的内力图画法。 教学难点:梁的内力图画法。 相应毕业要求:1.4、2.3、4.4 教学内容:1.梁的内力一—剪力和弯矩。 2.梁的内力图画法。用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作图法。利用M,Q,q的微分关系作内力图。 3.刚架和平面曲杆的内力图画法和特点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6学时,小班讨论2学时 附录【、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平面图形静矩和形心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会求各种 形状平面图形的形心位置。理解轴惯性矩、极惯性矩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解惯性积的定义。了解 平行移轴公式,学会利用这个公式求组合平面图形对形心轴的惯性矩。了解转轴公式和主惯性轴、形心主 惯性轴的概念 教学重点:静矩和形心:惯性矩、极惯性矩:惯性积:平行移轴公式:转轴公式和主惯性轴、形心主惯性 轴。 教学难点:静矩和形心的关系:惯性矩、极惯性矩;惯性积:平行移轴公式:转轴公式和主惯性轴、形心 主惯性轴。 相应毕业要求:1.4、2.3、4.4 教学内容:1平面图形静矩和形心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求各种形状平面图形的形心位置。 2.轴惯性矩、极惯性矩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惯性积的定义。 3.平行移轴公式,利用这个公式求组合平面图形对形心轴的惯性矩。 4.转轴公式简介,主惯性轴、形心主惯性轴的概念。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4学时 第六章梁的弯曲应力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纯弯梁的弯曲正应力公式推导方法。理解纯弯梁的弯曲正应 力公式在横力弯曲的推广条件。了解弯曲切应力分布规律。熟练掌握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的计算
湖南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5 版)课程教学大纲 36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 4 学时 第五章 梁的弯曲内力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梁的内力——剪力和弯矩。熟练掌握梁的内力图画法。掌握 用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作图法。熟练掌握利用 M,Fs,q 的微分关系作内力图。 了解刚架和平面曲杆的内力图画法和特点。 教学重点:剪力和弯矩;梁的内力图画法。 教学难点:梁的内力图画法。 相应毕业要求:1.4、2.3、4.4 教学内容:1. 梁的内力——剪力和弯矩。 2. 梁的内力图画法。用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作图法。利用 M,Q,q 的微分关系作内力图。 3. 刚架和平面曲杆的内力图画法和特点.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 6 学时,小班讨论 2 学时 附录 I、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平面图形静矩和形心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会求各种 形状平面图形的形心位置。理解轴惯性矩、极惯性矩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解惯性积的定义。了解 平行移轴公式,学会利用这个公式求组合平面图形对形心轴的惯性矩。了解转轴公式和主惯性轴、形心主 惯性轴的概念 教学重点:静矩和形心;惯性矩、极惯性矩;惯性积;平行移轴公式;转轴公式和主惯性轴、形心主惯性 轴。 教学难点:静矩和形心的关系;惯性矩、极惯性矩;惯性积;平行移轴公式;转轴公式和主惯性轴、形心 主惯性轴。 相应毕业要求:1.4、2.3、4.4 教学内容:1.平面图形静矩和形心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求各种形状平面图形的形心位置。 2. 轴惯性矩、极惯性矩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惯性积的定义。 3. 平行移轴公式,利用这个公式求组合平面图形对形心轴的惯性矩。 4. 转轴公式简介,主惯性轴、形心主惯性轴的概念。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 4 学时 第六章 梁的弯曲应力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纯弯梁的弯曲正应力公式推导方法。理解纯弯梁的弯曲正应 力公式在横力弯曲的推广条件。了解弯曲切应力分布规律。熟练掌握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的计算
湖南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5版)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重点:弯曲正应力公式:弯曲正应力公式在横力弯曲的推广条件: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的计算。 教学难点:弯曲正应力公式在横力弯曲的推广条件: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的计算。 相应毕业要求:1.4、2.3、4.4 教学内容:1.纯弯梁的弯曲正应力公式推导。 2.纯弯梁的弯曲正应力公式在横力弯曲的推广条件。 3.弯曲切应力分布规律。 4.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的计算。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6学时,小班讨论1学时 第七章梁的弯曲变形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梁的变形的度量一挠度和转角的概念。理解挠曲线近似微分 方程的适用范围,学会用积分法求梁的变形。熟练掌握用叠加法求梁的挠度和转角的方法。学会由梁的刚 度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和设计。熟练掌握弯曲超静定问题的解法。 教学重点:用积分法求梁的变形:叠加法求梁的挠度和转角:弯曲超静定问题。 教学难点:弯曲超静定问题。 相应毕业要求:14、2.3、4.4 教学内容:1.梁的变形的度量一挠度和转角的概念。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的适用范围,用积分法求梁的 变形。 2.用叠加法求梁的挠度和转角的方法。由梁的刚度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和设计。 3.弯曲超静定问题的解法。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6学时,小班讨论1学时 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 期评成绩占比:1.平时成绩一(考勤、课堂讨论)占20% 2.平时成绩二(作业、实验)占10% 3.期中成绩占20% 3.期末考试成绩(闭卷)占50%
湖南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5 版)课程教学大纲 37 教学重点:弯曲正应力公式;弯曲正应力公式在横力弯曲的推广条件;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的计算。 教学难点:弯曲正应力公式在横力弯曲的推广条件;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的计算。 相应毕业要求:1.4、2.3、4.4 教学内容:1. 纯弯梁的弯曲正应力公式推导。 2. 纯弯梁的弯曲正应力公式在横力弯曲的推广条件。 3. 弯曲切应力分布规律。 4. 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的计算。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 6 学时,小班讨论 1 学时 第七章 梁的弯曲变形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梁的变形的度量——挠度和转角的概念。理解挠曲线近似微分 方程的适用范围,学会用积分法求梁的变形。熟练掌握用叠加法求梁的挠度和转角的方法。学会由梁的刚 度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和设计。熟练掌握弯曲超静定问题的解法。 教学重点:用积分法求梁的变形;叠加法求梁的挠度和转角;弯曲超静定问题。 教学难点:弯曲超静定问题。 相应毕业要求:1.4、2.3、4.4 教学内容:1. 梁的变形的度量——挠度和转角的概念。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的适用范围,用积分法求梁的 变形。 2. 用叠加法求梁的挠度和转角的方法。由梁的刚度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和设计。 3. 弯曲超静定问题的解法。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 6 学时,小班讨论 1 学时 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 期评成绩占比:1.平时成绩一(考勤、课堂讨论)占 20% 2.平时成绩二(作业、实验)占 10% 3.期中成绩占 20% 3.期末考试成绩(闭卷)占 50%
湖南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5版)课程教学大纲 持续改进方法 1、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教学理念。 2、各章节布置一定量的习题。 3、对重点、难点内容安排小班讨论课。 5、课后对疑难问题安排答疑。 6、安排试验等实践教学环节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材料力学》(第5版)(①.刘鸿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参考书:《材料力学》(第5版)①.孙训方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授课手段(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学时为40学时,课堂多媒体演示讲解:课堂讨论4学时,实验课8学时
湖南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5 版)课程教学大纲 38 持续改进方法 1、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教学理念。 2、各章节布置一定量的习题。 3、对重点、难点内容安排小班讨论课。 5、课后对疑难问题安排答疑。 6、安排试验等实践教学环节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材料力学》(第 5 版) (I). 刘鸿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年。 参考书:《材料力学》(第 5 版) (I). 孙训方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年 授课手段(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学时为 40 学时,课堂多媒体演示讲解;课堂讨论 4 学时,实验课 8 学时
湖南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5版)课程教学大纲 编 码:EM04008 Code:EM04008 课程名称:弹性力学 Course Title:Elastic Mechanics 课程类别:学类核心 Course category:Core Courses in General Category 学 分:4 Credit(s):4 开课单位: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Offering College/School:College of Mechanical Vehicle Engineering 课程描述:本课程是工程力学专业的学类核心课程,以中学力学、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为先导 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高等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该专 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包括板壳理论、计算力学、塑性力学和振动力学等奠定基础:通过 学习本课程,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和提升了运用高等数学和高等力学 的知识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应力应变理论、本构关系、力学问题的建 立和求解、弹性平面问题、弹性空间问题、柱形杆的扭转和弯曲等。 Course description:This course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for the major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By this course,one should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s,basic theory and basic method for advanced mechanics.On the same time,one can have the basic capability to study the following courses such as plate-shell theory,calculation mechanics,plastic mechanics and vibration mechanics etc.The most important is that one should have the ability to solve the complex engineering problems after this course.The content in this course including theory of stress and strain,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construction and solve for mechanics problems,elastic plane problems, elastic space problems,torsion and bend of cylindrical pole etc. 3
湖南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5 版)课程教学大纲 39 编 码:EM04008 Code: EM04008 课程名称:弹性力学 Course Title: Elastic Mechanics 课程类别:学类核心 Course category: Core Courses in General Category 学 分:4 Credit(s): 4 开课单位: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Offering College/School: College of Mechanical & Vehicle Engineering 课程描述:本课程是工程力学专业的学类核心课程,以中学力学、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为先导 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高等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该专 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包括板壳理论、计算力学、塑性力学和振动力学等奠定基础;通过 学习本课程,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和提升了运用高等数学和高等力学 的知识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应力应变理论、本构关系、力学问题的建 立和求解、弹性平面问题、弹性空间问题、柱形杆的扭转和弯曲等。 Course description: This course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for the major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By this course, one should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s, basic theory and basic method for advanced mechanics. On the same time, one can have the basic capability to study the following courses such as plate-shell theory, calculation mechanics, plastic mechanics and vibration mechanics etc.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at one should have the ability to solve the complex engineering problems after this course. The content in this course including theory of stress and strain,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construction and solve for mechanics problems, elastic plane problems, elastic space problems, torsion and bend of cylindrical pole etc
湖南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5版)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内容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设置本课程是为了让工程力学专业的学生在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对所学习的领域有概念性的理解,对未 来有职业规划有一定认识,对整个大学生活有全面的认识。本课程对学生达到毕业要求有如下贡献: 1.通过弹性力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弹性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学生进 一步学好专业课奠定必要的力学基础。 2.通过弹性力学的整个教学过程,逐渐培养学生从工程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力学模型的能力,训练学生 理论推导和实际运算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工程实际中的力学问题,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弹性力学的学习,逐渐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学能力事创新能力。 4.通过弹性力学的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力学素质,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高层次综合 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数力基础。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弹性力学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全面了解整体了解中学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粘性 力学和耦合场力学的内涵和外延,并针对学科特点采用合理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弹性力学的内涵和外延 2.一般和特殊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基本假设的数学内涵 相应毕业要求:1.3 教学内容: 1.弹性力学的内涵和外延 2.一般和特殊的学习方法 学时分配:4学时 第二章、应力和应变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初步了解张量和一些数学表达式的约定。正确理解、熟练掌握应力和应变的基本概念和公式。掌握弹 性力学线路图中的三个主要部分:边界条件、平衡方程和几何方程。此外还有应变协调方程。 教学重点: 1.应力边界条件 主要边界:一般斜边界(边界条件方程): 垂直坐标轴边界(三步走):次要边界:利用圣维南原理处理(两步走)。平衡方程。 3. 几何方程和变形协调条件。 4
湖南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5 版)课程教学大纲 40 课程内容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设置本课程是为了让工程力学专业的学生在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对所学习的领域有概念性的理解,对未 来有职业规划有一定认识,对整个大学生活有全面的认识。本课程对学生达到毕业要求有如下贡献: 1. 通过弹性力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弹性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学生进 一步学好专业课奠定必要的力学基础。 2. 通过弹性力学的整个教学过程,逐渐培养学生从工程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力学模型的能力,训练学生 理论推导和实际运算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工程实际中的力学问题,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弹性力学的学习,逐渐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学能力事创新能力。 4. 通过弹性力学的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力学素质,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高层次综合 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数力基础。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弹性力学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全面了解整体了解中学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粘性 力学和耦合场力学的内涵和外延,并针对学科特点采用合理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 弹性力学的内涵和外延 2. 一般和特殊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基本假设的数学内涵 相应毕业要求: 1.3 教学内容: 1. 弹性力学的内涵和外延 2. 一般和特殊的学习方法 学时分配:4 学时 第二章、应力和应变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初步了解张量和一些数学表达式的约定。正确理解、熟练掌握应力和应变的基本概念和公式。掌握弹 性力学线路图中的三个主要部分:边界条件、平衡方程和几何方程。此外还有应变协调方程。 教学重点: 1. 应力边界条件 主要边界:一般斜边界(边界条件方程); 垂直坐标轴边界(三步走);次要边界:利用圣维南原理处理(两步走)。平衡方程。 3. 几何方程和变形协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