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 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 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 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 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 形象的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等,无一不是指向 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 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 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 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 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 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 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 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 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 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 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 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 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 材,是因为没有其它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 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 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 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 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 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 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 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 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 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 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 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 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 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
山西省太原市 2016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 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 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 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 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 形象的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等,无一不是指向 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 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 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 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 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 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 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 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 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 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 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 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 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 材,是因为没有其它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 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 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 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 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 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 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 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 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 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 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 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 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 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
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选自“国际儒学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 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 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 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 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符不符合法律法规并不重要。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 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但更 是复杂的,只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 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 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其目的是更好地生存。 B.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 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C.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 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D.《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 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接,字祖游,河东猗氏人,汉京兆尹尊十世孙也。父蔚,世修儒史之学。接幼 丧父,哀毁过礼,乡亲皆叹曰:“王氏有子哉!”渤海刘原为河东太守,好奇, 以旌才为务。同郡冯收试经为郎,七十余,荐接于原曰:“夫骍骝不总辔,则非 造父之肆;明月不流光,则非隋侯之掌,伏惟明府苞黄中之德,耀重离之明,求 贤与能,小无遗错,是以鄙老思献所知。窃见处士..王接,岐嶷隽异,十三而 孤.,居丧尽礼,学过目而知,义触类而长,斯玉铉之妙味,经世之徽猷也。不 患玄黎之不启,窃乐春英之及时。”原即礼命,接不受。原乃呼见曰:“君欲慕 肥遁之高邪?”对曰:“接薄佑,少孤而无兄弟,母老疾笃,故无心为吏。”及 母终,柴毁骨立,居墓次积年。备览众书,多出异义。性简率,不修俗操,乡里 大族多不能善之,唯裴頠雅知焉。平阳太守柳澹、散骑侍郎裴遐、尚书仆射邓攸 皆与接友善。后州辟部平阳从事,出补都官从事。永宁初,举秀才.,。友人荥 阳潘滔遗接书曰:“挚虞、卞玄仁并谓足下.·应和鼎味,可无以应秀才行
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选自“国际儒学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 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 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 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 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符不符合法律法规并不重要。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 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但更 是复杂的,只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 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 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其目的是更好地生存。 B.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 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C.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 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D.《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 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王接,字祖游,河东猗氏人,汉京兆尹尊十世孙也。父蔚,世修儒史之学。接幼 丧父,哀毁过礼,乡亲皆叹曰:“王氏有子哉!”渤海刘原为河东太守,好奇, 以旌才为务。同郡冯收试经为郎,七十余,荐接于原曰:“夫骍骝不总辔,则非 造父之肆;明月不流光,则非隋侯之掌,伏惟明府苞黄中之德,耀重离之明,求 贤与能,小无遗错,是以鄙老思献所知。窃见处士..王接,岐嶷隽异,十三而 孤.,居丧尽礼,学过目而知,义触类而长,斯玉铉之妙味,经世之徽猷也。不 患玄黎之不启,窃乐春英之及时。”原即礼命,接不受。原乃呼见曰:“君欲慕 肥遁之高邪?”对曰:“接薄佑,少孤而无兄弟.母老疾笃,故无心为吏。”及 母终,柴毁骨立,居墓次积年。备览众书,多出异义。性简率,不修俗操,乡里 大族多不能善之,唯裴頠雅知焉。平阳太守柳澹、散骑侍郎裴遐、尚书仆射邓攸 皆与接友善。后州辟部平阳从事,出补都官从事。永宁初,举秀才..。友人荥 阳潘滔遗接书曰:“挚虞、卞玄仁并谓足下..应和鼎味,可无以应秀才行
接报书曰:“今世道交丧将遂剥乱而识智之十钳口韬笔祸败日深如火之燎原其可 救乎非荣斯行欲极陈所见冀有觉悟耳”是岁,三王义举,惠帝复阼,以国有大庆 天下秀才一皆不试,接以为恨。荡阴之役,侍中嵇绍为乱兵所害,接议曰:“夫 谋人之军,军败则死之:谋人之国,国危则亡之,古之道也。荡阴之役,百官奔 北,唯嵇绍守职以遇不道,可谓臣矣,又可称痛矣。今山东方欲大举,宜明高节, 以号令天下。依《春秋》褒三累之义,加绍致命之赏,则遐迩向风,莫敢不肃矣。 朝廷从之。及东海王越率诸侯讨颙,尚书令王堪统行台,上请接补尚书殿中郎, 未至而卒,年三十九 (选自《晋书·王接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世道交丧/将遂剥乱/而识智之士钳口/韬笔祸败日深/如火之燎原/其可救乎 /非荣斯行/欲极陈所见/冀有觉悟耳/ B.今世道交丧/将遂剥乱/而识智之士钳口/韬笔祸败/日深如火之燎原/其可救乎 /非荣斯行欲/极陈所见/冀有觉悟耳/ C.今世道交丧/将遂剥乱/而识智之士钳口韬笔/祸败日深/如火之燎原/其可救乎 /非荣斯行/欲极陈所见/冀有觉悟耳/ D.今世道交丧将遂/剥乱而识智之士/钳口韬笔/祸败日深/如火之燎原/其可救乎 /非荣斯行欲/极陈所见/冀有觉悟耳/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处士”,文中是指善于自处、不求闻达之士,即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有时也指等待分配职位的未仕之人。 B.“孤”,这里指幼而丧父。古代常用“鳏寡孤独"这一词语,老而无妻为鳏 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独 C.“秀才”,义指才之秀者。原是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这里是指科举制中经过 院试而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 D.“足下”属于称呼对方的敬辞,多用于朋友、同辈之间,古时也用于对上,而 燕太子称荆轲为足下则是谦虚的说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接自幼丧父,哀痛身毁表现得超过礼数,乡亲们都称赞王氏有个好儿子,河 东太守刘原听说此事后也感到好奇。 B.冯收认为王接伟异俊秀,居丧期间竭尽礼数,学习过目不忘,义理能触类旁通 具备了经世致用的高明谋略,所以特地向刘原推荐。 C.王接博览群书,常有与众不同的见解。生性简朴直率,不仿学世俗节操,乡里 大族很多人都不喜欢他,只有裴頠对他表示敬重 D.荡阴之战,百官奔逃,只有嵇绍坚守职任来抵御不道之寇,被乱兵杀害,王接 提议对嵇绍加以褒赏,以示榜样,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接薄佑,少孤而无兄弟,母老疾笃,故无心为吏。(5分) (2)是岁,三王义举,惠帝复阼,以国有大庆,天下秀才一皆不试,接以为恨。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8~9题
接报书曰:“今世道交丧将遂剥乱而识智之士钳口韬笔祸败日深如火之燎原其可 救乎非荣斯行欲极陈所见冀有觉悟耳”是岁,三王义举,惠帝复阼,以国有大庆, 天下秀才一皆不试,接以为恨。荡阴之役,侍中嵇绍为乱兵所害,接议曰:“夫 谋人之军,军败则死之;谋人之国,国危则亡之,古之道也。荡阴之役,百官奔 北,唯嵇绍守职以遇不道,可谓臣矣,又可称痛矣。今山东方欲大举,宜明高节, 以号令天下。依《春秋》褒三累之义,加绍致命之赏,则遐迩向风,莫敢不肃矣。” 朝廷从之。及东海王越率诸侯讨颙,尚书令王堪统行台,上请接补尚书殿中郎, 未至而卒,年三十九。 (选自《晋书·王接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今世道交丧/将遂剥乱/而识智之士钳口/韬笔祸败日深/如火之燎原/其可救乎 /非荣斯行/欲极陈所见/冀有觉悟耳/ B.今世道交丧/将遂剥乱/而识智之士钳口/韬笔祸败/日深如火之燎原/其可救乎 /非荣斯行欲/极陈所见/冀有觉悟耳/ C.今世道交丧/将遂剥乱/而识智之士钳口韬笔/祸败日深/如火之燎原/其可救乎 /非荣斯行/欲极陈所见/冀有觉悟耳/ D.今世道交丧将遂/剥乱而识智之士/钳口韬笔/祸败日深/如火之燎原/其可救乎 /非荣斯行欲/极陈所见/冀有觉悟耳/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处士”,文中是指善于自处、不求闻达之士,即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有时也指等待分配职位的未仕之人。 B.“孤”,这里指幼而丧父。古代常用“鳏寡孤独"这一词语,老而无妻为鳏, 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独。 C.“秀才”,义指才之秀者。原是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这里是指科举制中经过 院试而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 D.“足下”属于称呼对方的敬辞,多用于朋友、同辈之间,古时也用于对上,而 燕太子称荆轲为足下则是谦虚的说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接自幼丧父,哀痛身毁表现得超过礼数,乡亲们都称赞王氏有个好儿子,河 东太守刘原听说此事后也感到好奇。 B.冯收认为王接伟异俊秀,居丧期间竭尽礼数,学习过目不忘,义理能触类旁通, 具备了经世致用的高明谋略,所以特地向刘原推荐。 C.王接博览群书,常有与众不同的见解。生性简朴直率,不仿学世俗节操,乡里 大族很多人都不喜欢他,只有裴頠对他表示敬重。 D.荡阴之战,百官奔逃,只有嵇绍坚守职任来抵御不道之寇,被乱兵杀害,王接 提议对嵇绍加以褒赏,以示榜样,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接薄佑,少孤而无兄弟,母老疾笃,故无心为吏。(5 分) (2)是岁,三王义举,惠帝复阼,以国有大庆,天下秀才一皆不试,接以为恨。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 8~9 题
双调·卖花声·悟世【元】乔吉 肝肠百练炉间铁,富贵三更枕上蝶,功名两字酒中蛇。尖风薄雪,残杯冷炙,掩 青灯竹篱茅舍。 双调·庆东原·西皋亭适兴【元】薛昂夫 兴为催租败,欢因送酒来,酒酣时诗兴依然在。 黄花又开,朱颜未衰,正好忘怀。管甚有监州,不可无螃蟹。 8.第一首曲“富贵三更枕上蝶,功名两字酒中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在全曲 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曲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抒情方式有何不同?结合第一首曲的后三句和 第二首曲的后两句的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行路难》第一首的最后两句“ ”唱出了高昂 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2)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 两句写出了对未来团 聚时幸福情景的想象。 (3)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宋荣子淡漠功名、看清内外荣辱界限的两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长生不死的祖父 渡边浩 祖父是一位巨富,他仅靠一代的奋斗便构筑起现在数亿万日元的家业。可是他在 刚过花甲之年,打算将家业传给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父亲的时候,被査出患了癌 症 由于内脏的癌肿摘除手术十分成功,所以虽然还会有复发的可能,但是医生说, 只要依靠药物抑制就无大碍 可是祖父似乎并不满足这一点,继而提出一项有些出人意料的要求,那就是用别 的健康人的内脏来替换自己所有的器官。但不能是死人,而必须是活人的内脏 于是,他开始四处寻找植物人,然而几乎是空手而归一一植物人的家属拒绝拆除 维持亲人生命的医疗器械。 为此,祖父想方设法,经过多次协商,终于以高额的补偿金换回了一个植物人的 身体
双调·卖花声·悟世 【元】乔吉 肝肠百练炉间铁,富贵三更枕上蝶,功名两字酒中蛇。尖风薄雪,残杯冷炙,掩 青灯竹篱茅舍。 双调·庆东原·西皋亭适兴 【元】薛昂夫 兴为催租败,欢因送酒来,酒酣时诗兴依然在。 黄花又开,朱颜未衰,正好忘怀。管甚有监州,不可无螃蟹。 8.第—首曲“富贵三更枕上蝶,功名两字酒中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在全曲 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9.两首曲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抒情方式有何不同?结合第一首曲的后三句和 第二首曲的后两句的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李白《行路难》第一首的最后两句“ , ”唱出了高昂 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2)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 , ”两句写出了对未来团 聚时幸福情景的想象。 (3)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宋荣子淡漠功名、看清内外荣辱界限的两句是 “ ,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长生不死的祖父 渡边浩二 祖父是一位巨富,他仅靠一代的奋斗便构筑起现在数亿万日元的家业。可是他在 刚过花甲之年,打算将家业传给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父亲的时候,被查出患了癌 症。 由于内脏的癌肿摘除手术十分成功,所以虽然还会有复发的可能,但是医生说, 只要依靠药物抑制就无大碍。 可是祖父似乎并不满足这一点,继而提出一项有些出人意料的要求,那就是用别 的健康人的内脏来替换自己所有的器官。但不能是死人,而必须是活人的内脏! 于是,他开始四处寻找植物人,然而几乎是空手而归——植物人的家属拒绝拆除 维持亲人生命的医疗器械。 为此,祖父想方设法,经过多次协商,终于以高额的补偿金换回了一个植物人的 身体
就在这时,政府却出面干涉了。国家法律认为,植物人虽说处于死亡状态,但仍 是活着的人。因此,夺取他们的脏器,无异于杀人害命。所以,祖父的行为可以 说是购买人体,甚至也可能构成杀人罪! 祖父并不因此而断念,他有自己的主张一一植物人的躯体,即使不卖给我,也是 必死无疑。那么,趁活着的时候将肉体提供给需要的一方,结果不都是一样吗? 而政府告诉祖父,只有在拆除医疗器械之后,才能摘除脏器。但祖父不同意这 做法,将政府告上了法庭。 判决在传媒界引起很大的争论。焦点集中在“若脑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那么, 何种状态才可称为死”这一问题上。祖父仍然固执己见,认为靠机器维持生命的 植物人可以认定为死人。 祖父对此事所持有的热情令全家都感到吃惊。他已经上了年纪,即使接受了那种 手术,恐怕也不会延寿多少年。并且,已决定稳居静养的他,无论如何也不像对 “生”有着如此强烈的愿望。 判决花费相当长的时候,最终以祖父败诉而告终。 司法界的结论,仍是依据常识,认为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的植物人并非死人”。 虽说是依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但只要有一个细胞还有存活的可能性,便可认为 生命依旧存在。只有在拆除维持生命的医疗器械、所有细胞都死亡时,才可以称 其死亡并允许进行脏器移植 ·这就是判决书上写着的最终结论。 审判刚刚结束,祖父便去世了。或许是让人担心的癌细胞扩散所致,但祖父也的 确到了寿终正寝的年纪。 可在这之后,却引发了小小的骚动。祖父的律师开始采取行动。律师们拿出祖父 临终时托付的文件,对给祖父下死亡定论的医师提出死亡证明无效的起诉 令人费解的是,祖父在生前,将手术中摘除的一部分癌肿寄放在某研究所的仪器 中了。那是具有特殊作用的仪器,其功能就是维持细胞的生命力!众所周知,癌 细胞不同于一般细胞,只要不断汲取养分和氧气,它就会无限地分裂下去。也就 是说,它是长生不死的细胞! 我去看过那些细胞,在玻璃容器中,仿若一片牛肉。然而,那却正是“长生不死 的祖父”的形象。 律师们提出,只要有一部分细胞还存活,祖父就没有死亡。 司法当局一定不知如何是好。 按常理,祖父的确已经去世,但政府当初正是以“虽说是依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 但只要有一个细胞还有存活的可能性,便可认为生命依旧存在”来答复祖父的。 因此,政府不得不承认,祖父仍旧活着 只要不拆除医疗器械,祖父· 祖父的癌细胞就会永远活着。并且,祖 父生前已嘱托家人不能拆除医疗器械。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奉养祖父直到永永 远远! 那么,祖父为何要这样做呢? 读到这里,不知有人能否破解这个谜。我也是看了祖父的遗书(不,因为他并没 有死,所以正确来讲不应称之为遗书),才恍然大悟的 祖父并不是对“生”留恋不舍,而是为我们子孙后代设计了一步很巧妙的棋。试 想一下祖父打下的江山和积累的巨额资产,就会晓得由于他的死,我们将缴纳多 么大的数额的继承遗产税。但只要祖父一直这样活下去,我们家族就再也不必缴 继承遗产税。 我们一家的巨额财富,将永远这样得到保障,不必缴一分一厘的继承遗产税
就在这时,政府却出面干涉了。国家法律认为,植物人虽说处于死亡状态,但仍 是活着的人。因此,夺取他们的脏器,无异于杀人害命。所以,祖父的行为可以 说是购买人体,甚至也可能构成杀人罪! 祖父并不因此而断念,他有自己的主张——植物人的躯体,即使不卖给我,也是 必死无疑。那么,趁活着的时候将肉体提供给需要的一方,结果不都是一样吗? 而政府告诉祖父,只有在拆除医疗器械之后,才能摘除脏器。但祖父不同意这一 做法,将政府告上了法庭。 判决在传媒界引起很大的争论。焦点集中在“若脑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那么, 何种状态才可称为死”这一问题上。祖父仍然固执己见,认为靠机器维持生命的 植物人可以认定为死人。 祖父对此事所持有的热情令全家都感到吃惊。他已经上了年纪,即使接受了那种 手术,恐怕也不会延寿多少年。并且,已决定稳居静养的他,无论如何也不像对 “生”有着如此强烈的愿望。 判决花费相当长的时候,最终以祖父败诉而告终。 司法界的结论,仍是依据常识,认为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的植物人并非死人”。 虽说是依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但只要有一个细胞还有存活的可能性,便可认为 生命依旧存在。只有在拆除维持生命的医疗器械、所有细胞都死亡时,才可以称 其死亡并允许进行脏器移植······这就是判决书上写着的最终结论。 审判刚刚结束,祖父便去世了。或许是让人担心的癌细胞扩散所致,但祖父也的 确到了寿终正寝的年纪。 可在这之后,却引发了小小的骚动。祖父的律师开始采取行动。律师们拿出祖父 临终时托付的文件,对给祖父下死亡定论的医师提出死亡证明无效的起诉。 令人费解的是,祖父在生前,将手术中摘除的一部分癌肿寄放在某研究所的仪器 中了。那是具有特殊作用的仪器,其功能就是维持细胞的生命力!众所周知,癌 细胞不同于一般细胞,只要不断汲取养分和氧气,它就会无限地分裂下去。也就 是说,它是长生不死的细胞! 我去看过那些细胞,在玻璃容器中,仿若一片牛肉。然而,那却正是“长生不死 的祖父”的形象。 律师们提出,只要有一部分细胞还存活,祖父就没有死亡。 司法当局一定不知如何是好。 按常理,祖父的确已经去世,但政府当初正是以“虽说是依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 但只要有一个细胞还有存活的可能性,便可认为生命依旧存在”来答复祖父的。 因此,政府不得不承认,祖父仍旧活着。 只要不拆除医疗器械,祖父······祖父的癌细胞就会永远活着。并且,祖 父生前已嘱托家人不能拆除医疗器械。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奉养祖父直到永永 远远! 那么,祖父为何要这样做呢? 读到这里,不知有人能否破解这个谜。我也是看了祖父的遗书(不,因为他并没 有死,所以正确来讲不应称之为遗书),才恍然大悟的。 祖父并不是对“生”留恋不舍,而是为我们子孙后代设计了一步很巧妙的棋。试 想一下祖父打下的江山和积累的巨额资产,就会晓得由于他的死,我们将缴纳多 么大的数额的继承遗产税。但只要祖父一直这样活下去,我们家族就再也不必缴 继承遗产税。 我们一家的巨额财富,将永远这样得到保障,不必缴一分一厘的继承遗产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