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 2011l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一) 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回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机读卡上 3.回答1~6题、13~15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 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和 答题纸上无效 4.本卷共18小题,除1~6、13~15题外,均需把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机读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画和传统西洋画的主要分别,还不在透视、描绘笔法、构图等等的技巧,而在于对 绘画的基本构想。传统西洋画求逼真的形似,绘画本身是目的,画一幅画或者是为王公贵女 保存肖像,或者应教堂的需要以引起人们的宗教情绪,又或是描绘战役的详情,以供国王和 将军的陶醉。画中或偶有民情风俗,往往也是为了替封建领主显示属下子民的生活。中国画 却是手段,目的在抒写画家本人的感情、思想和美学上的意境。中国大画家笔下的山水不必 似真山真水,却要抒写画家的胸襟情怀。皇帝内廷供奉的画家应命而作,图画便成为目的, 旨在迎合皇帝的癖好,除非皇帝的胸襟甚宽,鉴赏力甚高,而画家的技巧又极高明,否则不 可能有佳作产生,正如承旨奉和之诗,希觏名篇。作品格调高低之别,往往即在于此
山西省太原市 2011 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一) 语 文 试 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回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机读卡上。 3.回答 1~6 题、13~15 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 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和 答题纸上无效。 4.本卷共 18 小题,除 1~6、13~15 题外,均需把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机读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画和传统西洋画的主要分别,还不在透视、描绘笔法、构图等等的技巧,而在于对 绘画的基本构想。传统西洋画求逼真的形似,绘画本身是目的,画一幅画或者是为王公贵女 保存肖像,或者应教堂的需要以引起人们的宗教情绪,又或是描绘战役的详情,以供国王和 将军的陶醉。画中或偶有民情风俗,往往也是为了替封建领主显示属下子民的生活。中国画 却是手段,目的在抒写画家本人的感情、思想和美学上的意境。中国大画家笔下的山水不必 似真山真水,却要抒写画家的胸襟情怀。皇帝内廷供奉的画家应命而作,图画便成为目的, 旨在迎合皇帝的癖好,除非皇帝的胸襟甚宽,鉴赏力甚高,而画家的技巧又极高明,否则不 可能有佳作产生,正如承旨奉和之诗,希觏名篇。作品格调高低之别,往往即在于此
东西文化互相接触之后,西洋画从日本画里间接得到中国画家的基本意念,放弃了“求 形似”,转而创造自己的风格。这在艺术创作上本来是正路,但他们大都趋向于形式的研究 只注意构图和色调的创作,极少企图抒发高雅情操、自然天趣。中国画却渐渐走上了西洋画 家所早已摒弃了的旧路,不再注重意境感情,而求实际效果。 这种趋向,主要是社会压力。近百年来,中华民族时时刻刻在生死存亡中挣扎奋斗,“为 国家民族服务”、“为军事政治服务”,成为最迫切的需要。社会不同情艺术家表现个人的闲 情逸致,要求人人为民族的生存尽力。所以,在文学上,“文以载道”成为主流;在美术上, “社会效果”成为主流。为政治服务成为艺术的主要目的,艺术就成了宣传工具。当然, 就整体的社会效果而言,这种绘画是有重大贡献的;在形式技巧上,宣传画也可以十分精彩。 就表现方式而论,近代中国画毕竟还保存了固有传统。尽管国画中混入了西洋画法,基 本上终究是国画,洋为中用,中国画并没有变成西洋画。中国的新诗、小说、音乐(民歌除 外)话剧,却连形式也完全西洋化了,所以中国老百姓颇难接受,只有洋化的知识分子才 喜欢。中国的传统戏曲也能保持原状。江青所提倡的钢琴伴奏“样板戏″和“革命芭蕾舞ˆ 不受欢迎:中国戏曲和中国画,目前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两大支柱。但中国戏曲并无多大进步, 只不过作了一些枝枝节节的修改,今日中国画的技巧和表现方式;却已非明人、清人之所及 更非唐人、宋人之所及。说我国近百年来主要的传统艺术成就是在绘画,此言当不为过 (摘编自《金庸散文集》) 1.下列关于“中国画”与“西洋画”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手段,目的在抒写画家本人的感情、思想和美学上的意境:;西洋画本身就 是目的。 B.中国画里的山水不必似真山真水,却要抒写画家的胸襟情怀:西洋画则要求逼真的 形似 C.中国画渐渐受西洋画影响,不再注重意境感情,西洋画间接接受中国画影响,放弃 “求形似” D.中国画开始追求实际效果,主要迫于社会压力:西洋画放弃“求形似”,走上了艺 术正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东西文化互相接触之后,西洋画从日本画里间接得到中国画家的基本意念,放弃了“求 形似”,转而创造自己的风格。这在艺术创作上本来是正路,但他们大都趋向于形式的研究, 只注意构图和色调的创作,极少企图抒发高雅情操、自然天趣。中国画却渐渐走上了西洋画 家所早已摒弃了的旧路,不再注重意境感情,而求实际效果。 这种趋向,主要是社会压力。近百年来,中华民族时时刻刻在生死存亡中挣扎奋斗,“为 国家民族服务”、“为军事政治服务”,成为最迫切的需要。社会不同情艺术家表现个人的闲 情逸致,要求人人为民族的生存尽力。所以,在文学上,“文以载道”成为主流;在美术上, “社会效果”成为主流。为政治服务成为艺术的主要目的,艺术就成了宣传工具。”当然, 就整体的社会效果而言,这种绘画是有重大贡献的;在形式技巧上,宣传画也可以十分精彩。 就表现方式而论,近代中国画毕竟还保存了固有传统。尽管国画中混入了西洋画法,基 本上终究是国画,洋为中用,中国画并没有变成西洋画。中国的新诗、小说、音乐(民歌除 外)、话剧,却连形式也完全西洋化了,所以中国老百姓颇难接受,只有洋化的知识分子才 喜欢。中国的传统戏曲也能保持原状。江青所提倡的钢琴伴奏“样板戏”和“革命芭蕾舞” 不受欢迎:中国戏曲和中国画,目前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两大支柱。但中国戏曲并无多大进步, 只不过作了一些枝枝节节的修改,今日中国画的技巧和表现方式;却已非明人、清人之所及, 更非唐人、宋人之所及。说我国近百年来主要的传统艺术成就是在绘画,此言当不为过。 (摘编自《金庸散文集》) 1 . 下 列 关 于 “ 中 国 画 ” 与 “ 西 洋 画 ” 的 比 较 , 不 符 合 原 文 意 思 的 一 项 是 ( ) A.中国画是手段,目的在抒写画家本人的感情、思想和美学上的意境;西洋画本身就 是目的。 B.中国画里的山水不必似真山真水,却要抒写画家的胸襟情怀;西洋画则要求逼真的 形似。 C.中国画渐渐受西洋画影响,不再注重意境感情,西洋画间接接受中国画影响,放弃 “求形似”。 D.中国画开始追求实际效果,主要迫于社会压力;西洋画放弃“求形似”,走上了艺 术正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画和传统西洋画在透视、描绘笔法、构图等等的技巧上均有差异,但更主要的 差异还在于对绘画的基本构想明显不同。 B.中国画里也不乏皇帝内廷供奉画家的应命之作,此类作品与传统西洋面一样:绘画 本身成了目的,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 C.彻底放弃画家个人高雅情操、自然天趣的抒发,只注重构图和色调创作等形式研究, 使西洋画在学习中国画时难得要义,少有佳作。 D.“文以载道”、“社会效果”成为文学与美术的主流,都是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具体表 现,这与中国近百年的历史状况有直接关联。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宫廷绘画虽然旨在迎合皇帝的癖好,但只要皇帝的胸襟够宽,鉴赏力够高,而画家 的技巧又极高明,就会有佳作产生 B.作为宣传工具的绘画,就整体的社会效果而言,有重大的历史贡献,这并不排除它 在形式技巧上,也可以有突破和创新 C.比之于中国的新诗、小说、音乐(民歌除外)、话剧,中国的传统戏曲和中国画保 留了更多的传统元素,是“最中国”的艺术。 D.与中国戏曲变化较小不同,中国绘画走过了由唐宋而明清,直至当下的一条不断变 革的道路,在技巧和表现形式上进步尤甚。 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干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 随太祖,破黄巾于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慰劳诸县。布 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太祖使乾子整将乾兵,与诸将击兰、 封。兰、封破,从平兖州诸县有功,稍迁青州刺史。整卒,典徒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 迁离狐太守。 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 太祖击谭、尚于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遺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 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日:“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 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 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谆拒之。备旦烧屯去,博率诸 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谆不听,与于禁
( ) A.中国画和传统西洋画在透视、描绘笔法、构图等等的技巧上均有差异,但更主要的 差异还在于对绘画的基本构想明显不同。 B.中国画里也不乏皇帝内廷供奉画家的应命之作,此类作品与传统西洋面一样;绘画 本身成了目的,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 C.彻底放弃画家个人高雅情操、自然天趣的抒发,只注重构图和色调创作等形式研究, 使西洋画在学习中国画时难得要义,少有佳作。 D.“文以载道”、“社会效果”成为文学与美术的主流,都是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具体表 现,这与中国近百年的历史状况有直接关联。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宫廷绘画虽然旨在迎合皇帝的癖好,但只要皇帝的胸襟够宽,鉴赏力够高,而画家 的技巧又极高明,就会有佳作产生。 B.作为宣传工具的绘画,就整体的社会效果而言,有重大的历史贡献,这并不排除它 在形式技巧上,也可以有突破和创新。 C.比之于中国的新诗、小说、音乐(民歌除外)、话剧,中国的传统戏曲和中国画保 留了更多的传统元素,是“最中国”的艺术。 D.与中国戏曲变化较小不同,中国绘画走过了由唐宋而明清,直至当下的一条不断变 革的道路,在技巧和表现形式上进步尤甚。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 随太祖,破黄巾于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慰劳诸县。布 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太祖使乾子整将乾兵,与诸将击兰、 封。兰、封破,从平兖州诸县有功,稍迁青州刺史。整卒,典徒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 迁离狐太守。 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 太祖击谭、尚于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 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 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 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谆拒之。备一旦烧屯去,博率诸 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谆不听,与于禁
追之,典留守。谆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从围邺,邺定 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典宗族部曲三干余 家。居乘氏,自请愿徒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 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徒部曲 宗族万三千余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 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 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 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土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年三十 六薨。子顽嗣。文帝践阼,谥典日愍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绍破,以典为裨将军 裨:副贰 B.卿欲慕耿纯邪 慕:效法 C.进、典、辽皆素不睦 素:平素 D.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走:逃跑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典有良将谋略之才的一组是(3分) ①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 ②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 克 ③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 ④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 ⑤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 ⑥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在黎阳攻打袁谭、袁尚时,负责运送军粮的李典与程昱被高蕃阻断水路,李典 等未按太祖指令转走陆路,果断渡河击败高蕃,打通了水路。 B.李典随夏侯惇阻击刘备时,夏侯惇听李典劝阻,受刘备引诱,误中埋伏,多亏留守 的李典率部及时施救,刘备望见救兵赶到,这才撤军 C.李典伯父李乾在世时,即与宗亲宾客数千人定居乘氏,后来李典为替太祖充实郊野 地区,主动申请移民魏郡。并最终率宗族一万三千人移居邺。 D.李典年龄虽小,但在军中被奉为长者.与他的道德修养、处事作风不无关联。如合 肥一战,他大公无私,主动请战。与张辽并力击退孙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追之,典留守。谆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从围邺,邺定, 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典宗族部曲三千余 家。居乘氏,自请愿徒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 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徒部曲 宗族万三千余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 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 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 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年三十 六薨。子顽嗣。文帝践阼,谥典日愍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绍破,以典为裨.将军 裨:副贰 B.卿欲慕.耿纯邪 慕:效法 C.进、典、辽皆素.不睦 素:平素 D.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走:逃跑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典有良将谋略之才的一组是(3 分) ( ) ①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 ②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 克 ③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 ④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 ⑤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 ⑥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太祖在黎阳攻打袁谭、袁尚时,负责运送军粮的李典与程昱被高蕃阻断水路,李典 等未按太祖指令转走陆路,果断渡河击败高蕃,打通了水路。 B.李典随夏侯惇阻击刘备时,夏侯惇听李典劝阻,受刘备引诱,误中埋伏,多亏留守 的李典率部及时施救,刘备望见救兵赶到,这才撤军。 C.李典伯父李乾在世时,即与宗亲宾客数千人定居乘氏,后来李典为替太祖充实郊野 地区,主动申请移民魏郡。并最终率宗族一万三千人移居邺。 D.李典年龄虽小,但在军中被奉为长者.与他的道德修养、处事作风不无关联。如合 肥一战,他大公无私,主动请战。与张辽并力击退孙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 (2)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卜算子·旅雁 朱敦儒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ε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116)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 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 zeng zhu6):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箭。 8.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6 分) 9.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论语学 而)) 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时无声胜 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3)鼎铛玉石, 秦人视之,亦不甚 惜 (杜牧《阿房宫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个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是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请在所选大题号 后的方框内打“√”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好心肠的兰奥妮 【法国】法朗索瓦斯基鲁 兰奥妮整日无事可干,心中闷闷不乐
(1)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 (2)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卜算子·旅雁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 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zēng zhu6):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箭。 8.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6 分) 9.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论语·学 而)) (2) ,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时无声胜 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3)鼎铛玉石, , ,秦人视之,亦不甚 惜? (杜牧《阿房宫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个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是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请在所选大题号 后的方框内打“√”。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好心肠的兰奥妮 【法国】法朗索瓦斯·基鲁 兰奥妮整日无事可干,心中闷闷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