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15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 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李泽厚 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 学的崩溃。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基本特征,就 是人的觉醒。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在对日常人事的咏叹中,直抒 胸臆,深发感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 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 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 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 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这种感喟,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 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命题的咏叹之 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与其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密不可分。从黄巾起 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 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于是,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 难的人生,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正因为如此,才使那 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也抒发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 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在“死生亦大 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 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人的觉醒” 没有流于颓废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深度 由人的觉醒意识的出现到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其间正以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 取才标准为中介。自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对人的评议不再停留在东汉 时代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的品评,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成了重点 所在。“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双眸闪闪若岩下电”“若登山临下,幽然深 远”……无不要求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 “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是毫不偶然了。所谓“气韵 生动”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而不在外在环 境、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张描述。“以形写神”也是这个意思。顾恺之说, “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即是说,“传神”要靠人的 眼睛,而并不靠人的形体或在千什么;眼睛才是灵魂的窗子。这种美学趣味和标 准,与前述人物品评一致,它们共同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一一魏晋风度 (节选自《美的历程》,有改动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魏晋风度”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祸不已,原本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占据统治地 位的经学解体,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兴起
山西省太原市 2015 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一) 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 李泽厚 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 学的崩溃。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基本特征,就 是人的觉醒。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在对日常人事的咏叹中,直抒 胸臆,深发感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 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 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 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 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这种感喟,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 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命题的咏叹之 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与其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密不可分。从黄巾起 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 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于是,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 难的人生,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正因为如此,才使那 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也抒发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 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在“死生亦大 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 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人的觉醒” 没有流于颓废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深度。 由人的觉醒意识的出现到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其间正以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 取才标 准为中介。 自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对人的评议不再停留在东汉 时代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的品评,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成了重点 所在。“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双眸闪闪若岩下电”“若登山临下,幽然深 远”……无不要求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 “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是毫不偶然了。所谓“气韵 生动”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而不在外在环 境、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张描述。“以形写神”也是这个意思。顾恺之说, “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即是说,“传神”要靠人的 眼睛,而并不靠人的形体或在千什么;眼睛才是灵魂的窗子。这种美学趣味和标 准,与前述人物品评一致,它们共同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魏晋风度。 (节选自《美的历程》,有改动)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魏晋风度”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祸不已,原本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占据统治地 位的经学解体,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兴起
B.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原因,人生短促而多苦难,但一些人没有随波逐流,而 是努力思考把握人生的方法,这种探寻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 C.当时对人的评议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九品中正制度为代表,门阀士族的 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导致那个时代对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 D.“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 格调风度,它与“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等表达出的内在人格,共同体现了魏晋风 度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的觉醒是魏晋时期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本特征,它突出地表现在把握 住短促而苦难的人生,活出生命的意义和精彩。 B.正因为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死亡枕藉,当时的文人才写下“烈士暮年,壮心 不已”“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等诗句,表达积极向上的情绪。 C.《古诗十九首》中,人生无常的慨叹与友情、离别、命运、劝慰、愿望、勉 励等结合糅杂在一起形成的感喟,成为从建安直到晋宋时期的典型音调。 D.魏晋时期对人的评价实现了从关注人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到关注人的 才情、气质、格调、风貌,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的转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 千金”,可见,他也认为《古诗十九首》常常表达人生无常的慨叹 B.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要从眼睛去表现一个人的才情、气质 格调、风貌等,这与“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的说法异曲同工。 C.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交融在一起,正是人生短暂才更想建功立业, 正是希望建功立业才更觉人生短暂,二者互为因果 D.魏晋风度的形成源于当时的社会变迁,它不仅表现为人物品评中对人的存在 风貌的追求,而且表现为其他领域中对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强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 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 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 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 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 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 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 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 “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 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 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 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 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 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 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
B.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原因,人生短促而多苦难,但一些人没有随波逐流,而 是努力思考把握人生的方法,这种探寻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 C.当时对人的评议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九品中正制度为代表,门阀士族的 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导致那个时代对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 D.“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 格调风度,它与“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等表达出的内在人格,共同体现了魏晋风 度。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的觉醒是魏晋时期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本特征,它突出地表现在把握 住短促而苦难的人生,活出生命的意义和精彩。 B.正因为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死亡枕藉,当时的文人才写下“烈士暮年,壮心 不已”“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等诗句,表达积极向上的情绪。 C.《古诗十九首》中,人生无常的慨叹与友情、离别、命运、劝慰、愿望、勉 励等结合糅杂在一起形成的感喟,成为从建安直到晋宋时期的典型音调。 D.魏晋时期对人的评价实现了从关注人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到关注人的 才情、气质、格调、风貌,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的转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 千金”,可见,他也认为《古诗十九首》常常表达人生无常的慨叹。 B.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要从眼睛去表现一个人的才情、气质、 格调、风貌等,这与“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的说法异曲同工。 C.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交融在一起,正是人生短暂才更想建功立业, 正是希望建功立业才更觉人生短暂,二者互为因果。 D.魏晋风度的形成源于当时的社会变迁,它不仅表现为人物品评中对人的存在 风貌的追求,而且表现为其他领域中对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强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 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 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 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 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 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 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 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 “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 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 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 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 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 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 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
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 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 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 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 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 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籍命光按视按:巡查B.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报:批复 C.又奏赋以风风:使……知道D.不赀之富赀:计算,估量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 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 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 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 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 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 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 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5分)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 不祥之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忆秦娥刘辰翁 中斋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注释:①中斋:邓剡的号。邓剡,和刘辰翁同乡,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抗元斗 争,宋亡后不仕。②烧灯节:即上元节(俗名元宵节)。③梅发:白发。 8.“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 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 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 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 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 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籍命光按视 按:巡查 B.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报:批复 C.又奏赋以风 风:使……知道 D.不赀之富 赀:计算,估量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 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 20 岁。古代男子 20 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 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 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 “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 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 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 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5 分)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 不祥之事?(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忆秦娥 刘辰翁 中斋①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②,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③。 注释:①中斋:邓剡的号。邓剡,和刘辰翁同乡,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抗元斗 争,宋亡后不仕。②烧灯节:即上元节(俗名元宵节)。③梅发:白发。 8.“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9.“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阿房宫赋》中以叙述的方式表现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的对 偶句是: (2)《念奴娇·赤壁怀古》 ”两句中诗人洒酒祭月,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 感慨。 (3)《曹刿论战》中,针对国君将衣食与百姓共享的做法,曹刿的评价是:_,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 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 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叫头 叫头,是剡剧界的行话,也就是起调。一声“妹妺啊”,曲调婉转,情意缠绵, 那是李兰芬“李派”的叫头,风靡剡剧界已半个多世纪 李兰芬台上演的是小生,风流倜傥,台下却是非常内向的人。 早在解放前,就有小报一直关注她。当时有一种说法是,她与搭档杨素娟因为 个男人闹掰了,结果各换了搭档,不再同台演出 不久解放了,小报记者转行的转行,镇压的镇压,出逃的出逃,这事也就湮没无 闻 文革中她们都被打倒,受尽折磨。也曾有人让她揭发杨素娟,她只字未吐。可是 杨素娟还是死了,死得很惨烈,喝药水自杀,煎熬三天,死不了,又从后阳台跳 下,才算闭了眼 文革后,众姐妹纷纷复出。独有李兰芬闭门谢客,不再上台 她独居一院,莳花弄草,颐养精神。院中有一株梅花,每当最冷之时,幽然开放。 尤其是雪夜,暗香浮动,清冽动人。李兰芬提灯绕行三圈,轻声哼唱一一妹妺啊! 她在等一个人。 不出半年,这个人果然来了。她不是别人,正是杨素娟的女儿杨小娟。 今年是杨素娟辞世十周年,杨小娟正在筹办一场母亲的纪念演出。她想请李阿姨 出山,压轴演出她们的代表作《梁祝·楼台会)。可是李阿姨已经封箱,她怕不 答应,所以特地前来拜访 李兰芬一口答应。她告诉杨小娟,这一声叫头“妹妹啊”,就来自她的母亲。杨 素娟当年有“刘剧西施”之称,李兰芬初入梨园,几次出了差错,都亏得杨素娟 及时补台,生活中也是情同姐妹。后来二人搭档出演《梁祝》,本来只是念两声 “妹妺”,而李兰芬偏是入戏极快也极深,情不能自已,脱口而岀,添唱了“妹 妹啊一一”这个叫头。从此,成了“李派”的标志性起调 演出当晚,李兰芬早早来到剧院,在后台“默戏”。搭戏的杨小娟就坐在她旁边 她怔怔地看着,说:你多像你妈!说得杨小娟眼睛一酸。 《楼台会》的戏很热烈,李兰芬一出场就博得了满堂彩。“妺妹啊-一”一声叫 头,深情款款,让戏迷们过足了瘾。虽然有点老胳膊老腿,但是,演着演着
9.“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阿房宫赋》中以叙述的方式表现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的对 偶句是: , 。 (2)《念奴娇·赤壁怀古》“ , ”两句中诗人洒酒祭月,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 感慨。 (3)《曹刿论战》中,针对国君将衣食与百姓共享的做法,曹刿的评价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 2B 铅笔在答 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 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叫头 叫头,是剡剧界的行话,也就是起调。一声“妹妹啊”,曲调婉转,情意缠绵, 那是李兰芬“李派”的叫头,风靡剡剧界已半个多世纪。 李兰芬台上演的是小生,风流倜傥,台下却是非常内向的人。 早在解放前,就有小报一直关注她。当时有一种说法是,她与搭档杨素娟因为一 个男人闹掰了,结果各换了搭档,不再同台演出。 不久解放了,小报记者转行的转行,镇压的镇压,出逃的出逃,这事也就湮没无 闻。 文革中她们都被打倒,受尽折磨。也曾有人让她揭发杨素娟,她只字未吐。可是 杨素娟还是死了,死得很惨烈,喝药水自杀,煎熬三天,死不了,又从后阳台跳 下,才算闭了眼。 文革后,众姐妹纷纷复出。独有李兰芬闭门谢客,不再上台。 她独居一院,莳花弄草,颐养精神。院中有一株梅花,每当最冷之时,幽然开放。 尤其是雪夜,暗香浮动,清冽动人。李兰芬提灯绕行三圈,轻声哼唱——妹妹啊! 她在等一个人。 不出半年,这个人果然来了。她不是别人,正是杨素娟的女儿杨小娟。 今年是杨素娟辞世十周年,杨小娟正在筹办一场母亲的纪念演出。她想请李阿姨 出山,压轴演出她们的代表作《梁祝·楼台会)。可是李阿姨已经封箱,她怕不 答应,所以特地前来拜访。 李兰芬一口答应。她告诉杨小娟,这一声叫头“妹妹啊”,就来自她的母亲。杨 素娟当年有“刘剧西施”之称,李兰芬初入梨园,几次出了差错,都亏得杨素娟 及时补台,生活中也是情同姐妹。后来二人搭档出演《梁祝》,本来只是念两声 “妹妹”,而李兰芬偏是入戏极快也极深,情不能自已,脱口而出,添唱了“妹 妹啊——”这个叫头。从此,成了“李派”的标志性起调。 演出当晚,李兰芬早早来到剧院,在后台“默戏”。搭戏的杨小娟就坐在她旁边, 她怔怔地看着,说:你多像你妈!说得杨小娟眼睛一酸。 《楼台会》的戏很热烈,李兰芬一出场就博得了满堂彩。“妹妹啊——”一声叫 头,深情款款,让戏迷们过足了瘾。虽然有点老胳膊老腿,但是,演着演着,一
夜回到了解放前,李兰芬恍惚觉得是与杨素娟演对手戏。那时候,杨素娟也是这 般模样,俊俏可人,惹人喜爱。本来,她们好得像一个人似的,可是一个记者走 进了她们的生活。他先是围着自己转,她总是淡淡的,一起出去,也拉上杨素娟 结果,一路上,她没说几句话,全是杨素娟咯咯的笑声。 她对这个油头粉脸的人没好感。可是,她不放心杨素娟,怕她遇人不淑;几次劝 说无果,然后就是彼此的害怕见面和见面后的无语… 那一年黄昏,她听到了杨素娟惨死的消息,一口血涌了上来。 “金鸡啼破三更梦,狂风吹折千叶莲……” 戏已经演到高潮。她已多年没演戏,这会儿越演越烈,感觉浑身发热。杨小娟分 明是杨素娟。素娟啊素娟,她眼睛发呆,心痛如绞 当年给她和杨素娟平反时,她只提了一个要求,冤有头债有主,是谁诬陷杨素娟 了?当她知道果然是他时,沉默了。 “只道苍天佑良朋,满怀悲愤无处诉……” 她一口血真吐了出来。杨小娟没在意,因为戏演到这时,是有个吐血的动作。台 下鸦雀无声,也没在意,反觉得李兰芬作为老艺术家,果然不同凡响,演得跟真 的似的。 当嗓子卡住,又吐了两次时,杨小娟意识到出事了 终于,李兰芬软倒在了舞台上,幕布匆匆拉上。 李兰芬被紧急送到了医院。 “李阿姨你没事吧?好些没有?” 李兰芬拉着杨小娟的手,轻轻地说:“小娟,对不起,我演砸了!” 没有,你太投入了,观众都掉泪了!” 实际上,这也是李兰芬的告别演出。从此,她再也没有登上舞台,只能对着院中 的那株梅花,默默吟唱。而关于那口真血,一时传遍了全城。 她缠绵病榻,经常梦见杨素娟,是解放前的杨素娟,穿着旗袍,款款冋她走来· 杨小娟来看她,她屏退左右,喘着气,终于把真相告诉了她一一出卖她母亲的正 是她的生父,也就是那个油头粉脸的记者。 “本来,我想永远烂在肚子里,可这对你妈不公……” 临终之时,身边的人看到她的嘴一翕一张,仿佛在唱“妹妹啊 (取自岑燮钧同名小说,有改编)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兰芬自从与杨素娟分道扬镳后,便低调做人,闭门谢客,不再上台演出, 颇有俞伯牙因钟子期死而摔琴不弹的旷寞悲凉,让人读来唏嘘感伤 B.小说中两次写到李兰芬对着梅花低徊吟唱,作者别具匠心地安排这一场景, 除暗寓李兰芬的梨园情结外,也幽婉地表达了她对昔日搭档的深切怀念。 C.李兰芬一直在等一个人,这暗示着她始终在关心着杨素娟及其后人的情况, 而她的等待也是为了能够见到杨素娟的女儿,从而慰藉自己几十年的牵挂 D.当李兰芬求证到诬陷杨素娟的恶人就是那个油头粉脸的记者时,她沉默的原 因是为好友的遇人不淑而痛心,也为自己终于没有被骗而暗自庆幸。 E.小说以“叫头”为线索,串联起一对舞台姐妹花的爱怨忧欢,梅花、吐血 戏文等细节前后呼应,表现了作者构思的精巧。 (2)作品中李兰芬的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3)作品是怎样叙述李杨二人的恩怨史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夜回到了解放前,李兰芬恍惚觉得是与杨素娟演对手戏。那时候,杨素娟也是这 般模样,俊俏可人,惹人喜爱。本来,她们好得像一个人似的,可是一个记者走 进了她们的生活。他先是围着自己转,她总是淡淡的,一起出去,也拉上杨素娟。 结果,一路上,她没说几句话,全是杨素娟咯咯的笑声。 她对这个油头粉脸的人没好感。可是,她不放心杨素娟,怕她遇人不淑;几次劝 说无果,然后就是彼此的害怕见面和见面后的无语…… 那一年黄昏,她听到了杨素娟惨死的消息,一口血涌了上来。 “金鸡啼破三更梦,狂风吹折千叶莲……” 戏已经演到高潮。她已多年没演戏,这会儿越演越烈,感觉浑身发热。杨小娟分 明是杨素娟。素娟啊素娟,她眼睛发呆,心痛如绞。 当年给她和杨素娟平反时,她只提了一个要求,冤有头债有主,是谁诬陷杨素娟 了?当她知道果然是他时,沉默了。 “只道苍天佑良朋,满怀悲愤无处诉……” 她一口血真吐了出来。杨小娟没在意,因为戏演到这时,是有个吐血的动作。台 下鸦雀无声,也没在意,反觉得李兰芬作为老艺术家,果然不同凡响,演得跟真 的似的。 当嗓子卡住,又吐了两次时,杨小娟意识到出事了。 终于,李兰芬软倒在了舞台上,幕布匆匆拉上。 李兰芬被紧急送到了医院。 “李阿姨你没事吧?好些没有?” 李兰芬拉着杨小娟的手,轻轻地说:“小娟,对不起,我演砸了!” “没有,你太投入了,观众都掉泪了!” 实际上,这也是李兰芬的告别演出。从此,她再也没有登上舞台,只能对着院中 的那株梅花,默默吟唱。而关于那口真血,一时传遍了全城。 她缠绵病榻,经常梦见杨素娟,是解放前的杨素娟,穿着旗袍,款款向她走来…… 杨小娟来看她,她屏退左右,喘着气,终于把真相告诉了她——出卖她母亲的正 是她的生父,也就是那个油头粉脸的记者。 “本来,我想永远烂在肚子里,可这对你妈不公……” 临终之时,身边的人看到她的嘴一翕一张,仿佛在唱“妹妹啊——” (取自岑燮钧同名小说,有改编)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李兰芬自从与杨素娟分道扬镳后,便低调做人,闭门谢客,不再上台演出, 颇有俞伯牙因钟子期死而摔琴不弹的旷寞悲凉,让人读来唏嘘感伤。 B.小说中两次写到李兰芬对着梅花低徊吟唱,作者别具匠心地安排这一场景, 除暗寓李兰芬的梨园情结外,也幽婉地表达了她对昔日搭档的深切怀念。 C.李兰芬一直在等一个人,这暗示着她始终在关心着杨素娟及其后人的情况, 而她的等待也是为了能够见到杨素娟的女儿,从而慰藉自己几十年的牵挂。 D.当李兰芬求证到诬陷杨素娟的恶人就是那个油头粉脸的记者时,她沉默的原 因是为好友的遇人不淑而痛心,也为自己终于没有被骗而暗自庆幸。 E.小说以“叫头”为线索,串联起一对舞台姐妹花的爱怨忧欢,梅花、吐血、 戏文等细节前后呼应,表现了作者构思的精巧。 (2)作品中李兰芬的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 (3)作品是怎样叙述李杨二人的恩怨史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