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2017年高三年 级模拟试题(二) 语又试卷 (考试时间:上午9:00-11:30)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i卷1至8页,第Ⅱ卷9 至10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与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o 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 征。在很多人的观念里,现在的人本主义是西方的舶来品,而根本不知道它原来是中国文化 的土特产。在中国文化中,西周以来就奠定了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而西方在公 元以后奠定的是以神为本的文化,直至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才高举起人本主义的旗帜,启发人 不要做神的奴隶,要做人自己。它的思想来源之一是古希腊罗马文化,而更重要的来源是 16世纪以后传教士们从中国传回去的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 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重点就在于人不是听外在的力量、命运主宰的,不是神的 奴隶,而是要靠自身德行的提升。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决定人的命运的根本因素 是人自己的德行,是以“德”为本,而不是靠外在的“天命”。 中国文化非常强调修身。《大学》的第一句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于至善。”第一个“明”是发扬光大,第二个“明”是形容这个德是光明正大的。每个人都 有明德,我们要把它发扬出来。《大学》还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中间修身是关键,所以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就是自我德行的完善和提升,不仅仅是在口头上、认识上,更重要的是要在行动上、实 践上提升自己。 为了不断提升自我的德行,就必须防止物欲的引诱和腐蚀,人不能成为物的奴隶。先 秦末期的思想家荀子在书里记载了一句谚语:“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意思是说,君子能 够控制和管理物,而小人会被物控制住。《管子·心术》亦云“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 人如果放纵自己,对欲望无止境地追求,就会被物控制住,丧失自己的独立性、主体性、能 动性,而成为物的奴隶。随着科技的发展,受“科技万能”思想的影响,人类喊出了“人定 胜天”的豪言壮语;为了满足贪欲,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改造异化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和掠夺,这使人沦落为物欲的奴隶,也使人本主义逐渐被异化为人类要去主宰天地万物的“人 类中心主义”。 中国文化中的第二个重要传统是“以天为则”。人绝对不能去做万物的主宰,相反,恰 恰是要向天地万物学习,道法自然。天地有很多品德。我们看到天地从来没有因为喜欢不喜 欢而舍弃一些东西,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也是光明普照的,“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 月无私照”,天地是这样地广大无私,包容万物。天地又是非常诚信的。<中庸>里讲“诚者 天之道也。”我们观察天的变化之道,看到春夏秋冬四时是没有差错的,这就是诚。孟子也 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也就是说,人道是从天道学来的。天道是诚,所 以我们人也要诚。很多人说中国的文化讲的是“天人合一”,其实更准确地说应当是“天人 合德”,即人与天在德行上的一致
太原市 2017 年高三年 级模拟试题(二) 语又试卷 (考试时间:上午 9:00-11:30)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1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 i 卷 1 至 8 页,第Ⅱ卷 9 至 10 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与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o 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 征。在很多人的观念里,现在的人本主义是西方的舶来品,而根本不知道它原来是中国文化 的土特产。在中国文化中,西周以来就奠定了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而西方在公 元以后奠定的是以神为本的文化,直至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才高举起人本主义的旗帜,启发人 不要做神的奴隶,要做人自己。它的思想来源之一是古希腊罗马文化,而更重要的来源是 16 世纪以后传教士们从中国传回去的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 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重点就在于人不是听外在的力量、命运主宰的,不是神的 奴隶,而是要靠自身德行的提升。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决定人的命运的根本因素 是人自己的德行,是以“德”为本,而不是靠外在的“天命”。 中国文化非常强调修身。《大学》的第一句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于至善。”第一个“明”是发扬光大,第二个“明”是形容这个德是光明正大的。每个人都 有明德,我们要把它发扬出来。《大学》还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中间修身是关键,所以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就是自我德行的完善和提升,不仅仅是在口头上、认识上,更重要的是要在行动上、实 践上提升自己。 为了不断提升自我的德行,就必须防止物欲的引诱和腐蚀,人不能成为物的奴隶。先 秦末期的思想家荀子在书里记载了一句谚语:“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意思是说,君子能 够控制和管理物,而小人会被物控制住。《管子·心术》亦云“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 人如果放纵自己,对欲望无止境地追求,就会被物控制住,丧失自己的独立性、主体性、能 动性,而成为物的奴隶。随着科技的发展,受“科技万能”思想的影响,人类喊出了“人定 胜天”的豪言壮语;为了满足贪欲,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改造异化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和掠夺,这使人沦落为物欲的奴隶,也使人本主义逐渐被异化为人类要去主宰天地万物的“人 类中心主义”。 中国文化中的第二个重要传统是“以天为则”。人绝对不能去做万物的主宰,相反,恰 恰是要向天地万物学习,道法自然。天地有很多品德。我们看到天地从来没有因为喜欢不喜 欢而舍弃一些东西,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也是光明普照的,“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 月无私照”,天地是这样地广大无私,包容万物。天地又是非常诚信的。<中庸>里讲“诚者 天之道也。”我们观察天的变化之道,看到春夏秋冬四时是没有差错的,这就是诚。孟子也 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也就是说,人道是从天道学来的。天道是诚,所 以我们人也要诚。很多人说中国的文化讲的是“天人合一”,其实更准确地说应当是“天人 合德”,即人与天在德行上的一致
(节选自《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先于西方文化产生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它是中国文化的士特产,对西方文化 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B.西方传教士将中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带回欧洲,引发启蒙运动对神本主义的批判,启发 人们不做神的奴隶,而要做人自己 C.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德”为本,即决定人命运前途的根本因素不是外在力 量,而是人自身德行的好坏。 D.人内心是具有美好品德的,修身就是要人在思想上、行动上、实践上不断地提升和完善 自我的德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要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性、主体性、能动性的人,就不应该被外物所控制,不能被物欲 腐蚀,否则会丧失品德 B.“人类中心主义”将“人本主义”异化,使人类站在了自然的对立面,随心所欲地征服 自然、改造自然,主宰天地万物 C中国文化强调人要向天地万物学习,人类不能去做万物的主宰,而是要尊重事物的本 然状态,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 D.天地包容万物不因喜好而偏私,四时有规律地更替不因喜好而偏废,这是天地以诚待人 的体现,更是我们要学习的美好品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人本主义高扬人类理性的独立、自主,这种精神与中国文化以人为本 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B.人要保持品德,就要警惕物欲的腐蚀,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的是人的自我 管理,是向内的管住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C.“以人为本”主张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道法自然:“人类中心主义”则主张人 决定一切,自然万物都要听从人的主宰。 D中国文化特别注重修身,古人不论是做学问,还是治家理国,都是以自我修养的完善 和提升为根本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周旋 九水 里德警官这几天精神高度紧张。副局长在特别会议上说,新局长马上就到任。新局长曾 经是一个神探,破获过许多疑案大案,正因为这样,新局长也是一个行踪不定的人。这是他 这种神探的特点。副局长声色俱厉,要求大家这几天务必谨慎小心,不能出现任何岔子,“否 则当心饭碗!”屡获嘉奖的里德被派到这个混乱的小城最繁华的黄金街当巡警,要知道这是 一个重大的责任,而且是一份不小的荣誉。 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里德正在黄金街上巡视,突然一个怪异的红头发的男人出现在里 德的视线里。就在二人目光相对时,红头发转身就跑。里德感到疑惑,急忙追了过去。这个 小个子没跑多远就被里德逮到了。里德说:“先生,看来您要到警署吃午饭了。”红头发耸了 耸肩,表现出一种无奈。 红头发自称叫吉米,曾经是一名心理学硕士。里德问道:“吉米先生,你见到我为什么 跑?”吉米一脸冤枉:“警官,本国法律哪一条规定公民不准在街上跑步?”“可你是在见到 我时才突然跑起来的。”“就算是我见到你时才开始跑的,可是你看,这有什么问题吗?”里
(节选自《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先于西方文化产生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它是中国文化的土特产,对西方文化 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B.西方传教士将中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带回欧洲,引发启蒙运动对神本主义的批判,启发 人们不做神的奴隶,而要做人自己。 C.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德”为本,即决定人命运前途的根本因素不是外在力 量,而是人自身德行的好坏。 D.人内心是具有美好品德的,修身就是要人在思想上、行动上、实践上不断地提升和完善 自我的德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要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性、主体性、能动性的人,就不应该被外物所控制,不能被物欲 腐蚀,否则会丧失品德。 B.“人类中心主义”将“人本主义”异化,使人类站在了自然的对立面,随心所欲地征服 自然、改造自然,主宰天地万物。 C.中国文化强调人要向天地万物学习,人类不能去做万物的主宰,而是要尊重事物的本 然状态,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 D.天地包容万物不因喜好而偏私,四时有规律地更替不因喜好而偏废,这是天地以诚待人 的体现,更是我们要学习的美好品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人本主义高扬人类理性的独立、自主,这种精神与中国文化以人为本 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B.人要保持品德,就要警惕物欲的腐蚀,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的是人的自我 管理,是向内的管住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C.“以人为本”主张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道法自然;“人类中心主义”则主张人 决定一切,自然万物都要听从人的主宰。 D.中国文化特别注重修身,古人不论是做学问,还是治家理国,都是以自我修养的完善 和提升为根本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周 旋 九水 里德警官这几天精神高度紧张。副局长在特别会议上说,新局长马上就到任。新局长曾 经是一个神探,破获过许多疑案大案,正因为这样,新局长也是一个行踪不定的人。这是他 这种神探的特点。副局长声色俱厉,要求大家这几天务必谨慎小心,不能出现任何岔子,“否 则当心饭碗!”屡获嘉奖的里德被派到这个混乱的小城最繁华的黄金街当巡警,要知道这是 一个重大的责任,而且是一份不小的荣誉。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里德正在黄金街上巡视,突然一个怪异的红头发的男人出现在里 德的视线里。就在二人目光相对时,红头发转身就跑。里德感到疑惑,急忙追了过去。这个 小个子没跑多远就被里德逮到了。里德说:“先生,看来您要到警署吃午饭了。”红头发耸了 耸肩,表现出一种无奈。 红头发自称叫吉米,曾经是一名心理学硕士。里德问道:“吉米先生,你见到我为什么 跑?”吉米一脸冤枉:“警官,本国法律哪一条规定公民不准在街上跑步?”“可你是在见到 我时才突然跑起来的。”“就算是我见到你时才开始跑的,可是你看,这有什么问题吗?”里
德听着吉米不怀好意的笑声十分气愤,但没有一点办法,只好把他放了。 第二天依旧阳光明媚,里德在黄金街上巡视时,脑中还残留着那个红头发不屑的表情, 里德觉得深受侮辱。突然,里德看到了一个红头发男人,那个小个子见到里德转身就跑。里 德犹豫了一下还是追了过去。吉米又被带回了警署,询问的结果和昨天一样,里德只能又将 吉米释放了。他觉得吉米简直是个疯子。里德咬着牙根冲着警署门口的一个穿灰色风衣的老 人大声呵斥,他已经多次看到他看热闹时幸灾乐祸的嘲笑,就将在红头发那里受的气,一股 脑撒向这个可恶的家伙。灰风衣耸耸肩膀踱着步离开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德总是能看到那撮令人生厌的红头发,红头发也一如既往地“逃跑”。 每次里德都想,最好让那红头发被一辆飞驰的汽车撞倒。 现在的里德若是见不到红头发反倒觉着不正常了,甚至那个灰风衣不怀好意的嘲笑也变 得像每天明媚的阳光一样寻常。这时,吉米又出现在里德的视线内,还是一看到里德就跑, 里德压根就不想理会:“最好把这个红头发带到精神病院去!”就在这时,突然有人大喊“抢 劫”,一个年轻女人跑过来气喘吁吁地说:“一个红头发的家伙……抢劫……” 里德赶紧追了上去。里德没费多少劲就抓到了吉米,不久女人也赶了上来说:“就是他! 这个红头发的坏小子!”里德终于如释重负,将两人一同带回了警署。 里德喝了一口浓浓的咖啡,得意地问:“我的心理学硕士先生,这回你还有什么要辩解 的?”吉米笑着说:“警官先生,您难道看不出来她是个疯女人吗!”里德忙问那女人:“小 姐,他抢了你什么东西?”“感情!” “什么?”里德大吃一惊。这时女人又说:“我叫露丝,是吉米的女朋友,他不顾我们 三年多的感情,像许多恶棍一样,抛下了我,您说他是不是抢走了我的感情?”说着,露丝 就“呜鸣”地哭了起来。里德此时抑制不住愤怒之情,他觉得自己受了这红头发和他所谓女 朋友的玩弄,便气急败坏地喝道:“小姐,你说的抢劫对象,它应该是金表、皮包之类的财 物!” 露丝擦了擦眼角说:“警官先生,这只是您将抢劫的概念局限化了,难道感情就不能抢 劫吗?您可要好好处罚他,好好治理我们的城市,肃清我们的风气呀!”说完,她望着吉米 又哭了起来。我只是个警官,风气?风气和我有什么关系!对于这样荒唐的事,里德一点办 法也没有,只好把他俩请出了警署。 没想到第二天,闹剧又重新上演了,阳光也依然明媚,只不过这次的女主角换成了一个 叫玛丽的女人,所有的经过一模一样,连台词都如出一辙,只是临走时玛丽加上了一句:“警 官先生,要知道这个红头发的家伙可是抢走了不少女人的感情!您可要好好处罚他,肃清我 们城市的风气呀!” 我是个警官,风气和我有什么关系!里德坐在咖啡馆里发誓,再发生这类“感情抢劫” 的事,我躲得远远的,绝不理睬。 里德在第三天上午耀眼的阳光里,在黄金街上巡视时,脑子仍然被可恶的红头发和他那 些感情被抢劫的女人们搅得一团糟。里德又听到有人在喊“抢劫”,随着叫声,他又一次看 到了那团红头发从他眼前跑过去。里德的忍耐己经超出了极限,他决定要兑现自己的诺言, 于是就毫不犹豫地走进了旁边的一家咖啡店。 几天以后,黄金街上换了一位新警官。里德因为前不久的那个上午,黄金街上最大的 家珠宝商店被一伙歹徒抢劫,而他竟然坐视不管而受了很重的处罚,据说为首的是一个红头 发的家伙。 第二天上午,依旧阳光明媚,街头人们步态悠闲。当里德去警署领取处罚通知单时,却 惊讶地看见红头发吉米正被押上警车,而以前总是趾高气扬的副局长居然也接到了调离通知 单,正在对着那个灰风衣哭丧着脸,点头哈腰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德听着吉米不怀好意的笑声十分气愤,但没有一点办法,只好把他放了。 第二天依旧阳光明媚,里德在黄金街上巡视时,脑中还残留着那个红头发不屑的表情, 里德觉得深受侮辱。突然,里德看到了一个红头发男人,那个小个子见到里德转身就跑。里 德犹豫了一下还是追了过去。吉米又被带回了警署,询问的结果和昨天一样,里德只能又将 吉米释放了。他觉得吉米简直是个疯子。里德咬着牙根冲着警署门口的一个穿灰色风衣的老 人大声呵斥,他已经多次看到他看热闹时幸灾乐祸的嘲笑,就将在红头发那里受的气,一股 脑撒向这个可恶的家伙。灰风衣耸耸肩膀踱着步离开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德总是能看到那撮令人生厌的红头发,红头发也一如既往地“逃跑”。 每次里德都想,最好让那红头发被一辆飞驰的汽车撞倒。 现在的里德若是见不到红头发反倒觉着不正常了,甚至那个灰风衣不怀好意的嘲笑也变 得像每天明媚的阳光一样寻常。这时,吉米又出现在里德的视线内,还是一看到里德就跑, 里德压根就不想理会:“最好把这个红头发带到精神病院去!”就在这时,突然有人大喊“抢 劫”,一个年轻女人跑过来气喘吁吁地说:“一个红头发的家伙……抢劫……” 里德赶紧追了上去。里德没费多少劲就抓到了吉米,不久女人也赶了上来说:“就是他! 这个红头发的坏小子!”里德终于如释重负,将两人一同带回了警署。 里德喝了一口浓浓的咖啡,得意地问:“我的心理学硕士先生,这回你还有什么要辩解 的?”吉米笑着说:“警官先生,您难道看不出来她是个疯女人吗!”里德忙问那女人:“小 姐,他抢了你什么东西?”“感情!” “什么?”里德大吃一惊。这时女人又说:“我叫露丝,是吉米的女朋友,他不顾我们 三年多的感情,像许多恶棍一样,抛下了我,您说他是不是抢走了我的感情?”说着,露丝 就“呜呜”地哭了起来。里德此时抑制不住愤怒之情,他觉得自己受了这红头发和他所谓女 朋友的玩弄,便气急败坏地喝道:“小姐,你说的抢劫对象,它应该是金表、皮包之类的财 物!” 露丝擦了擦眼角说:“警官先生,这只是您将抢劫的概念局限化了,难道感情就不能抢 劫吗?您可要好好处罚他,好好治理我们的城市,肃清我们的风气呀!”说完,她望着吉米 又哭了起来。我只是个警官,风气?风气和我有什么关系!对于这样荒唐的事,里德一点办 法也没有,只好把他俩请出了警署。 没想到第二天,闹剧又重新上演了,阳光也依然明媚,只不过这次的女主角换成了一个 叫玛丽的女人,所有的经过一模一样,连台词都如出一辙,只是临走时玛丽加上了一句:“警 官先生,要知道这个红头发的家伙可是抢走了不少女人的感情!您可要好好处罚他,肃清我 们城市的风气呀!” 我是个警官,风气和我有什么关系!里德坐在咖啡馆里发誓,再发生这类“感情抢劫” 的事,我躲得远远的,绝不理睬。 里德在第三天上午耀眼的阳光里,在黄金街上巡视时,脑子仍然被可恶的红头发和他那 些感情被抢劫的女人们搅得一团糟。里德又听到有人在喊“抢劫”,随着叫声,他又一次看 到了那团红头发从他眼前跑过去。里德的忍耐已经超出了极限,他决定要兑现自己的诺言, 于是就毫不犹豫地走进了旁边的一家咖啡店。 几天以后,黄金街上换了一位新警官。里德因为前不久的那个上午,黄金街上最大的一 家珠宝商店被一伙歹徒抢劫,而他竟然坐视不管而受了很重的处罚,据说为首的是一个红头 发的家伙。 第二天上午,依旧阳光明媚,街头人们步态悠闲。当里德去警署领取处罚通知单时,却 惊讶地看见红头发吉米正被押上警车,而以前总是趾高气扬的副局长居然也接到了调离通知 单,正在对着那个灰风衣哭丧着脸,点头哈腰。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由于与红头发吉米暗中串通的行为的败露,副局长最终受到了惩罚,被调离了职位, 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B作品写里德多次将吉米称呼为“红头发”,是用借代的手法反映了里德对吉米的厌恶 从侧面写出了吉米的狡诈和小城警察的无能 C.文中反复出现“我是个警官,风气和我有什么关系”,可以看出吉米最终能顺利实施抢 劫,也与里德警官的这种想法有关。 D.小说多次描写阳光明媚的天气特征,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衬托了人物的心理变化 同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5.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十分成功,有人认为里德警官是作品的主人公,也有人认为红头发吉 米是作品的主人公。你认为呢?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中国诗词大会》赢得高收视高关注诗和远方唤你去读书 文/莫斯其格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来圈粉 无数的16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 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 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 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 也请勿忘‘诗和远方!”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 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 “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你 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 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 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 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 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李定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 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对于武亦妹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9币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 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教师眼里,简 直是一场标准化考试。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 实事求是地说,不多。” 有的网友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妹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喜爱和佩服。但我始 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体 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 弩张 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干嘛还要背?
A,由于与红头发吉米暗中串通的行为的败露,副局长最终受到了惩罚,被调离了职位, 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B.作品写里德多次将吉米称呼为“红头发”,是用借代的手法反映了里德对吉米的厌恶, 从侧面写出了吉米的狡诈和小城警察的无能。 C.文中反复出现“我是个警官,风气和我有什么关系”,可以看出吉米最终能顺利实施抢 劫,也与里德警官的这种想法有关。 D.小说多次描写阳光明媚的天气特征,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衬托了人物的心理变化, 同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5.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 分) 6.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十分成功,有人认为里德警官是作品的主人公,也有人认为红头发吉 米是作品的主人公。你认为呢?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赢得高收视高关注诗和远方唤你去读书 文/莫斯其格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来圈粉 无数的 16 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 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 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 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 也请勿忘‘诗和远方’!”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 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 “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你 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 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 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 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 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李定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 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对于武亦妹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 9 币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 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教师眼里,简 直是一场标准化考试。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 实事求是地说,不多。” 有的网友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妹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喜爱和佩服。但我始 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体 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 弩张。” “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干嘛还要背?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二 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深埋于 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流落在 当下骄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念旧时的诗意生 活,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 引,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一字一词里见乾坤,滴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由此可见 诗词一一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反映的正是我们东方人内心的丰富情思,正是这种文 化造就了独特的东方诗意,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播即热。 (摘自《扬子晚报》报道《诗词大会为何能引发如潮思考》) 材料三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 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 “诗和远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 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 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 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 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 被挤到了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 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 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 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的。然 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中国的人均GDP已达800 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 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 求 (摘自央广评论《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指出,“快餐时代”人们功利心作崇,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很难表达现代人丰 富的情感,也使诗词教育越来越枯燥无趣 B.材料一中,李定广和王白云均对当下中学古诗词教学表示不满,认为古诗词教学仍以 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为主,而缺少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C材料二中,选手陈更不仅提到了诗歌的不足,而且指出了诗歌的优点,它既可以感动读 者,也可以反映纷繁变幻的外部世界。 D.材料三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二者都是幸福生活 所不可缺少的,追求后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同,但都对央视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发表评论,大家都一致认为 该节目办得非常成功 B.材料一和材料三写作目的不同,但都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认为基于实用、应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二 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深埋于 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流落在 当下骄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念旧时的诗意生 活,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 引,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一字一词里见乾坤,滴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由此可见, 诗词——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反映的正是我们东方人内心的丰富情思,正是这种文 化造就了独特的东方诗意,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播即热。 (摘自《扬子晚报》报道《诗词大会为何能引发如潮思考》) 材料三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 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 “诗和远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 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 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 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 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 被挤到了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 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 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 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的。然 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中国的人均 GDP 已达 8000 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 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 求。 (摘自央广评论《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指出,“快餐时代”人们功利心作崇,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很难表达现代人丰 富的情感,也使诗词教育越来越枯燥无趣。 B.材料一中,李定广和王白云均对当下中学古诗词教学表示不满,认为古诗词教学仍以 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为主,而缺少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C.材料二中,选手陈更不仅提到了诗歌的不足,而且指出了诗歌的优点,它既可以感动读 者,也可以反映纷繁变幻的外部世界。 D.材料三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二者都是幸福生活 所不可缺少的,追求后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两项是(5 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同,但都对央视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发表评论,大家都一致认为 该节目办得非常成功。 B.材料一和材料三写作目的不同,但都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认为基于实用、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