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13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三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 第Ⅱ卷9至10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与答题卡相 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道德主义这一提法,是与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相对而言的。它们的本质区别在 于能否区分知识与道德领域。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不管旧儒家还是新儒家,虽 然它们之间也有不同与变异,但在本质上,都未能区分开知识与道德,甚至坚决 反对这种区分。这就是中国传统道德主义的核心纲领:知行合一。即统一知识与 道德。 中国哲学始终强调的是知行合一与体用不二,知识、理性、理论总要紧紧围绕现 实来做文章,并形成了中国实用理性传统。由于这种传统,直到今天人们仍未自 觉意识到康德区分思维与存在的伟大启蒙作用,包括中国当代第一流的思想家 们,都希望用中国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来批判康德。他们都认为康德割裂了天 人合一这一道德宇宙论的哲学核心。而从根本上暴露的是,这些新旧儒者不能容 忍区分知识与道德,即不能让道德脱离经验世界,变成先验的存在。 那么,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在经验世界中的具体的“行”是怎样的呢?表面上 孔子与康德一样,都提出“道德高于知识”,但是“孔子虽毕生抬举道德,髙扬 人的伦理主体性,但由于他只是在经验世界中进行这种活动,所以他标举的道德 价值,仍是不够崇高,不够‘道德’的”。把道德与实用挂靠起来,以某种经验 范式作道德标准,就必然会鼓励各种冒牌伪劣产品涌现,产生伪君子和假道学。 因此,与儒家伦理理想总建立在某种“模范”或“典型”上完全相反,康德认为, 由榜样而求道德,恰是加于道德的致命伤。 从功利、知识角度探寻道德,事实上总是为恶披上道德外衣。道德的世俗标准, 也会扼杀道德的真实源泉,为不道德、伪道德大开方便之门。知行不仅不能统 合乎道德,而且越有知识,就会伪装得越隐蔽,危害也越大。于是,知识成为伪 道德的根源。所以俗谚谓: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所以章太炎先生 说:“农人于道德为最高 知识愈进,……则离道德也愈远。”毛泽东先生 甚至讲手工脚上沾着牛屎的农民也比知识分子千净,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看 到了知识与道德的分裂与背道而驰。 基于以上反思与觉悟,新道德主义者就必须在区分知识与道德的基础上提倡“道 德高于知识”,由此看来,不建立起超验的道德本体,不下大气力培养中国人性 对纯洁道德理念的信仰,不把知识与道德隔绝开来,而想重建中国道德文化,恐 怕仍然只会是对传统文化的再次非理性的利用和盲目开垦,最终仍不会在人们心 中树起道德的原则。 (选自《一个新道德主义者的思想手记》,有删减
山西省太原市 2013 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三)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 1 至 8 页, 第Ⅱ卷 9 至 10 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与答题卡相 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新道德主义这一提法,是与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相对而言的。它们的本质区别在 于能否区分知识与道德领域。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不管旧儒家还是新儒家,虽 然它们之间也有不同与变异,但在本质上,都未能区分开知识与道德,甚至坚决 反对这种区分。这就是中国传统道德主义的核心纲领:知行合一。即统一知识与 道德。 中国哲学始终强调的是知行合一与体用不二,知识、理性、理论总要紧紧围绕现 实来做文章,并形成了中国实用理性传统。由于这种传统,直到今天人们仍未自 觉意识到康德区分思维与存在的伟大启蒙作用,包括中国当代第一流的思想家 们,都希望用中国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来批判康德。他们都认为康德割裂了天 人合一这一道德宇宙论的哲学核心。而从根本上暴露的是,这些新旧儒者不能容 忍区分知识与道德,即不能让道德脱离经验世界,变成先验的存在。 那么,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在经验世界中的具体的“行”是怎样的呢?表面上 孔子与康德一样,都提出“道德高于知识”,但是“孔子虽毕生抬举道德,高扬 人的伦理主体性,但由于他只是在经验世界中进行这种活动,所以他标举的道德 价值,仍是不够崇高,不够‘道德’的”。把道德与实用挂靠起来,以某种经验 范式作道德标准,就必然会鼓励各种冒牌伪劣产品涌现,产生伪君子和假道学。 因此,与儒家伦理理想总建立在某种“模范”或“典型”上完全相反,康德认为, 由榜样而求道德,恰是加于道德的致命伤。 从功利、知识角度探寻道德,事实上总是为恶披上道德外衣。道德的世俗标准, 也会扼杀道德的真实源泉,为不道德、伪道德大开方便之门。知行不仅不能统一, 合乎道德,而且越有知识,就会伪装得越隐蔽,危害也越大。于是,知识成为伪 道德的根源。所以俗谚谓: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所以章太炎先生 说:“农人于道德为最高”,“知识愈进,……则离道德也愈远。”毛泽东先生 甚至讲手工脚上沾着牛屎的农民也比知识分子千净,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看 到了知识与道德的分裂与背道而驰。 基于以上反思与觉悟,新道德主义者就必须在区分知识与道德的基础上提倡“道 德高于知识”,由此看来,不建立起超验的道德本体,不下大气力培养中国人性 对纯洁道德理念的信仰,不把知识与道德隔绝开来,而想重建中国道德文化,恐 怕仍然只会是对传统文化的再次非理性的利用和盲目开垦,最终仍不会在人们心 中树起道德的原则。 (选自《一个新道德主义者的思想手记》,有删减)
1.下列对于道德主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道德主义是与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相对而言的,前者能区分知识 与道德领域,而后者的核心纲领是知行合一。 B.康德区分思维与存在的哲学思想对新道德主义者产生了启蒙作用,促使他们 区分知识与道德 C.新道德主义者与传统道德主义者对道德的看法从本质上讲是有相同之处的, 他们都提出了“道德高于知识”的观点 D.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不与经验世界相脱离,不让道德变成先验的存在,而新 道德主义则与之相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今天人们还不能自觉意识到康德区分思维与存在的伟大启蒙作用,是因为中 国的实用理性传统。 B.毛泽东先生讲手上脚上沾着牛屎的农民也比知识分子干净,可见道德大旗是 擎在劳动人民手中的。 C.孔子虽然提出了“道德髙于知识”,但由于他所讲的“道德”脱离不了经验 世界,所以他标举的道德价值,仍是不够道德的。 D.如不能区分知识与道德,而从功利、知识角度探寻道德,那就是为恶披上道 德外衣,为不道德、伪道德大开方便之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高于知识的成立,是建立在区分知识与道德两大领域的基础上的。也就 是说,道德是道德,知识是知识 B.道德与实用是不能联系起来的,若以某种经验范式作道德标准,就必然会鼓 励各种冒牌伪劣产品涌现,产生伪君子和假道学。 C.“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仗义”与“负心”的两相对照, 说明知行不能统一,知识与道德是分裂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D.只要下大气力培养中国人性对纯洁道德理念的信仰,把知识与道德隔绝开 来,就能最终在人们心中树起道德的原则。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好读书,善击剑。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入徐无 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袁绍 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绶,皆距不受。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 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乌 丸,未至,先遣使辟畴,又命田豫喻指。畴戒其门下趣治严。门人谓曰:“昔袁 公慕君,礼命五至,君义不屈;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畴笑而 应之曰:“此非君所识也。”遂随使者到军,署司空户曹掾,引见谘议。明日出 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即举茂才,拜为蓓令,不之官,随军次无终。 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太祖患之,以 问畴。 畴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旧北平郡治 在平冈,道出卢龙,达于柳城: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微径 可从。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默回军,从卢龙口越 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①之首可不战而禽也。”太
1.下列对于道德主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道德主义是与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相对而言的,前者能区分知识 与道德领域,而后者的核心纲领是知行合一。 B.康德区分思维与存在的哲学思想对新道德主义者产生了启蒙作用,促使他们 区分知识与道德。 C.新道德主义者与传统道德主义者对道德的看法从本质上讲是有相同之处的, 他们都提出了“道德高于知识”的观点。 D.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不与经验世界相脱离,不让道德变成先验的存在,而新 道德主义则与之相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今天人们还不能自觉意识到康德区分思维与存在的伟大启蒙作用,是因为中 国的实用理性传统。 B.毛泽东先生讲手上脚上沾着牛屎的农民也比知识分子干净,可见道德大旗是 擎在劳动人民手中的。 C.孔子虽然提出了“道德高于知识”,但由于他所讲的“道德”脱离不了经验 世界,所以他标举的道德价值,仍是不够道德的。 D.如不能区分知识与道德,而从功利、知识角度探寻道德,那就是为恶披上道 德外衣,为不道德、伪道德大开方便之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高于知识的成立,是建立在区分知识与道德两大领域的基础上的。也就 是说,道德是道德,知识是知识。 B.道德与实用是不能联系起来的,若以某种经验范式作道德标准,就必然会鼓 励各种冒牌伪劣产品涌现,产生伪君子和假道学。 C.“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仗义”与“负心”的两相对照, 说明知行不能统一,知识与道德是分裂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D.只要下大气力培养中国人性对纯洁道德理念的信仰,把知识与道德隔绝开 来,就能最终在人们心中树起道德的原则。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好读书,善击剑。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入徐无 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袁绍 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绶,皆距不受。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 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乌 丸,未至,先遣使辟畴,又命田豫喻指。畴戒其门下趣治严。门人谓曰:“昔袁 公慕君,礼命五至,君义不屈;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畴笑而 应之曰:“此非君所识也。”遂随使者到军,署司空户曹掾,引见谘议。明日出 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即举茂才,拜为蓨令,不之官,随军次无终。 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太祖患之,以 问畴。 畴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旧北平郡治 在平冈,道出卢龙,达于柳城;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微径 可从。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默回军,从卢龙口越 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①之首可不战而禽也。”太
祖曰:“善。”乃引军还,虏候骑见之,诚以为大军去也。太祖令畴将其众为乡 导,上徐无山,出卢龙,历平冈,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余里,虏乃惊觉。单子 身自临阵,太祖与交战,遂大斩获,追奔逐北,至柳城。军还入塞,论功行封, 封畴亭侯,邑五百户。畴固让。太祖知其至心,许而不夺。 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太 祖亦不问。畴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太祖赐畴车马谷帛,皆散之宗族 知旧。从征荆州还,太祖追念畴功殊美,恨前听畴之让,曰:“是成一人之志, 而亏王法大制也。”于是乃复以前爵封畴。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太祖知不可 屈,乃拜为议郎。年四十六卒。 (节选自《三国志·田畴传)) [注]①蹋顿:三郡乌丸部族的首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营深险平敞地而居 营:驻扎 B.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 贼:残忍 C.不战而禽 禽:捉住 D.太祖知其至心,许而不夺 夺:使改变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田畴“有政治远见”的一组是(3分) ①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绶,皆距不受 ②其子尚又辟焉, 畴终不行 ③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 ④畴戒其门下趣治严 ⑤太祖赐畴车马谷帛,皆散之宗族知旧 ⑥畴上 疏陈诚,以死自誓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②④ 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畴率领整个家族以及归附他的人员共几百人进入徐无山,亲自耕种来养 活自己的父母。因为百姓归附他,所以几年间就达到了五千多户。 B.太祖北征乌丸的时候,自己还未到,就先派遣使者征召田畴,又命令田豫 委婉说明意图。田畴欣然从命,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治行装。 C.田畴欲借曹军之力消灭乌丸,当时盛夏霪雨不停,道路泥泞,敌扼守险要。 他于是献妙策,做向导,出其不意擒蹋顿、胜乌丸 D.为报答袁尚征召赏识之恩,田畴冒着生命危险,吊祭袁尚,太祖并未责难。 太祖所赐之物,田畴都分发给宗族知旧。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日出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即举茂才,拜为蓓令,不之官, 随军次无终。 (2)太祖追念畴功殊美,恨前听畴之让,曰:“是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 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采桑子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祖曰:“善。”乃引军还,虏候骑见之,诚以为大军去也。太祖令畴将其众为乡 导,上徐无山,出卢龙,历平冈,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余里,虏乃惊觉。单子 身自临阵,太祖与交战,遂大斩获,追奔逐北,至柳城。军还入塞,论功行封, 封畴亭侯,邑五百户。畴固让。太祖知其至心,许而不夺。 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太 祖亦不问。畴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太祖赐畴车马谷帛,皆散之宗族 知旧。从征荆州还,太祖追念畴功殊美,恨前听畴之让,曰:“是成一人之志, 而亏王法大制也。”于是乃复以前爵封畴。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太祖知不可 屈,乃拜为议郎。年四十六卒。 (节选自《三国志·田畴传)) [注]①蹋顿:三郡乌丸部族的首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 分) A.营深险平敞地而居 营:驻扎 B.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 贼:残忍 C.不战而禽 禽:捉住 D.太祖知其至心,许而不夺 夺:使改变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田畴“有政治远见”的一组是(3 分) ①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绶,皆距不受 ②其子尚又辟焉, 畴终不行 ③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 祭 ④畴戒其门下趣治严 ⑤太祖赐畴车马谷帛,皆散之宗族知旧 ⑥畴上 疏陈诚,以死自誓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田畴率领整个家族以及归附他的人员共几百人进入徐无山,亲自耕种来养 活自己的父母。因为百姓归附他,所以几年间就达到了五千多户。 B.太祖北征乌丸的时候,自己还未到,就先派遣使者征召田畴,又命令田豫 委婉说明意图。田畴欣然从命,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治行装。 C.田畴欲借曹军之力消灭乌丸,当时盛夏霪雨不停,道路泥泞,敌扼守险要。 他于是献妙策,做向导,出其不意擒蹋顿、胜乌丸。 D.为报答袁尚征召赏识之恩,田畴冒着生命危险,吊祭袁尚,太祖并未责难。 太祖所赐之物,田畴都分发给宗族知旧。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明日出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即举茂才,拜为蓨令,不之官, 随军次无终。 (2)太祖追念畴功殊美,恨前听畴之让,曰:“是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 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采桑子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8.上片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刻画出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9.有人评说此词流于颓唐,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下片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云归而岩穴 暝 ,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集芙蓉以为 裳, ,苟余情其信芳。(屈原《离骚》) (3)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 峦 。(李白《蜀道难》)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 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 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俄)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抢毙!……打死他!……割断 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 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 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 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 “有什么办法呢!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 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 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 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 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 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 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 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 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 “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 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 边去 “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 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8.上片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刻画出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9.有人评说此词流于颓唐,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下片简要分析。(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云归而岩穴 暝, ,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 ,集芙蓉以为 裳, ,苟余情其信芳。(屈原《离骚》) (3)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 峦。 , 。(李白《蜀道难》)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 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俄)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抢毙!……打死他!……割断 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 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 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 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 “有什么办法呢! 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 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 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 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 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 道。 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 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 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 “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 “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 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 边去。 “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 “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
“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 你几岁啊,孩子?” 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 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 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 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 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吊死他!枪 毙坏蛋!” 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 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 你这么办。”父亲说 ” 你认识卡秋莎吗?” “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 “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 “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 “你为什么不去?” “他们会打你的。” “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 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 “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 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 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 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 领头的人同意了。 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 你呢?” 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 就来。你去吧,乖孩子。” 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 去吧,好孩子,我就来。” “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带出去。等孩 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 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 了吧 “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 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 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 但从人群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 选自《哈吉穆拉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 “你几岁啊,孩子?” “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 “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 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 “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 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 吊死他!枪 毙坏蛋!” “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 “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 “你这么办。”父亲说。 “什么?” “你认识卡秋莎吗?” “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 “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 “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 “你为什么不去?” “他们会打你的。” “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 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 “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 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 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 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 领头的人同意了。 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 “你呢?” “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 就来。你去吧,乖孩子。” 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 “去吧,好孩子,我就来。” “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带出去。等孩 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 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 了吧。” “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 “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 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 但从人群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 (选自《哈吉穆拉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