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神话不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是一种依附于历史文化思潮而存在的叙事 形态和思维形态,是以神秘性思维方式为内核、叙事性表述为手段的表现艺术。 就中国神话史而言,它曾有过三次创作高潮,而三次高潮又分别体现着神话内涵 的三次变迁。 首先是“五帝”“三王”时代历史的神话化。中国神话的第一个高潮,使出现在 历史上神秘性思维最为高扬、神权思想最为膨胀的“五帝”、“三王”时代。上 古史非但不是神话的历史化,恰恰相反,上古神话更多却是历史的神话化,在历 史记叙不发达的时代,它承载着传承历史的功能。例如夸父神话。无论是夸父追 赶太阳的伟大举措,还是饮干河渭的巨大威力,都是在现实中不可能见到的。但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个神话最少披露了三个方面的信息。第一是夸父的身份。 夸父当是炎帝一族的人。第二是黄帝、蚩尤之战的反映。第三是关于当时气候恶 化的反映。尽管神话中也有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哲学认识,但其主体则 是历史的。 其次是秦汉魏晋时代哲学的神话化。战国时代人们对人类生存所遇到的或涉及的 种种问题,都作了理性的思考,阴阳五行学说成了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础理 论。秦汉人则把这种理论广泛地用于实践,并用神话对这种理论最大限度地进行 图解,使神话具有了哲学的内涵。一个显著的例子,在先秦,诸神多为独立存在 的个体,而秦汉人则根据“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将许多神话人物配成了夫 妻。如以伏羲配女娲,以嫦娥配后羿,以东王公配西王母。这反映了汉魏神话与 上古神话迥然不同的意义内涵,标志着神话性质的一次重大变迁。 再次是元明时代宗教的神话化。元明时代,神秘性思维再次高扬,其标志便是新 的造神运动动的兴起。元明人则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大量的神祗偶像。正 是在这样的神秘性思维的驱动下下,神话创作掀起了第三次高潮,出现了《西游 记》、《西游补》、《封神演义》、《三宝太监西洋记》等大批神话小说(鲁迅 称之为“神魔小说”),还有《吕洞宾桃柳升仙梦》等以神仙为内容的戏剧。或 宣扬佛法无边,或宣扬神仙不老思想,或宣扬修道成仙,或仙贺圣寿,无不带有 十分浓厚的宗教气息与功利色彩,这是在上古及秦汉神话中绝对见不到的,反映 了人们意识的变化 总之,我们从中国神话这三次高潮的变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神话并没有消失 只是其功能、性质在历史中随着时代思潮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它作为一种思维 形态,永远保特着其神秘性的内核;而作为叙事形态,则在不断变化着其叙述的 主题。在“科技创新”作为时代关键词之一的今天,神话的叙述主题已由宗教变 为“科幻”,通过对幻想的描述,表达着人类时未来新技术、新生活的期待与恐 惧。然而神话的那种神秘性内核,并没有因科学的发展而消亡亡,相反却酝酿出 了新的神秘性内容。由此说明,把神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与人类原始时代 相捆绑的思路,是有问题的,需要作出调整。神话研究要想向前推进,必须对百 年来的神话理论作出反思。 (选自刘毓庆《中国神话的三次大变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山西省太原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神话不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是一种依附于历史文化思潮而存在的叙事 形态和思维形态,是以神秘性思维方式为内核、叙事性表述为手段的表现艺术。 就中国神话史而言,它曾有过三次创作高潮,而三次高潮又分别体现着神话内涵 的三次变迁。。 首先是“五帝”“三王”时代历史的神话化。中国神话的第一个高潮,使出现在 历史上神秘性思维最为高扬、神权思想最为膨胀的“五帝”、“三王”时代。上 古史非但不是神话的历史化,恰恰相反,上古神话更多却是历史的神话化,在历 史记叙不发达的时代,它承载着传承历史的功能。例如夸父神话。无论是夸父追 赶太阳的伟大举措,还是饮干河渭的巨大威力,都是在现实中不可能见到的。但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个神话最少披露了三个方面的信息。第一是夸父的身份。 夸父当是炎帝一族的人。第二是黄帝、蚩尤之战的反映。第三是关于当时气候恶 化的反映。尽管神话中也有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哲学认识,但其主体则 是历史的。 其次是秦汉魏晋时代哲学的神话化。战国时代人们对人类生存所遇到的或涉及的 种种问题,都作了理性的思考,阴阳五行学说成了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础理 论。秦汉人则把这种理论广泛地用于实践,并用神话对这种理论最大限度地进行 图解,使神话具有了哲学的内涵。一个显著的例子,在先秦,诸神多为独立存在 的个体,而秦汉人则根据“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将许多神话人物配成了夫 妻。如以伏羲配女娲,以嫦娥配后羿,以东王公配西王母。这反映了汉魏神话与 上古神话迥然不同的意义内涵,标志着神话性质的一次重大变迁。 再次是元明时代宗教的神话化。元明时代,神秘性思维再次高扬,其标志便是新 的造神运动动的兴起。元明人则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大量的神祗偶像。正 是在这样的神秘性思维的驱动下下,神话创作掀起了第三次高潮,出现了《西游 记》、《西游补》、《封神演义》、《三宝太监西洋记》等大批神话小说(鲁迅 称之为“神魔小说”),还有《吕洞宾桃柳升仙梦》等以神仙为内容的戏剧。或 宣扬佛法无边,或宣扬神仙不老思想,或宣扬修道成仙,或仙贺圣寿,无不带有 十分浓厚的宗教气息与功利色彩,这是在上古及秦汉神话中绝对见不到的,反映 了人们意识的变化。 总之,我们从中国神话这三次高潮的变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神话并没有消失, 只是其功能、性质在历史中随着时代思潮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它作为一种思维 形态,永远保特着其神秘性的内核;而作为叙事形态,则在不断变化着其叙述的 主题。在“科技创新”作为时代关键词之一的今天,神话的叙述主题已由宗教变 为“科幻”,通过对幻想的描述,表达着人类时未来新技术、新生活的期待与恐 惧。然而神话的那种神秘性内核,并没有因科学的发展而消亡亡,相反却酝酿出 了新的神秘性内容。由此说明,把神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与人类原始时代 相捆绑的思路,是有问题的,需要作出调整。神话研究要想向前推进,必须对百 年来的神话理论作出反思。 (选自刘毓庆《中国神话的三次大变迁》,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神话是一种以神秘性思维方式为内核、叙事性表述为手段的表现艺术。 它曾经历过三次创作高潮,体现了神话内涵的三次变迁。 B.虽然上古时代出现了中国神话的第一个高潮,但作者认为上古史并不是神话 的历史化,相反,上古神话更多却是历史的神话化。 C.神话并不是完全向壁虚构,而是反映了当时历史事件、历史情况,因此在历 史记载不发达的时代,神话承载着传承历史的功能 D.上古神话的主体是历史的,但其中也有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哲学认 识。文中举夸父神话,意在说明它反映先民的这些认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汉人使神话具有了哲学的内涵,例如他们将许多神话人物配成了夫妻,说 明他们把阴阳理论用于实践,并用神话对这种理论进行了图解。 B.与上古神话相比,汉魏神话的性质有了一次重大变迁,它们的意义内涵迴然 不同,即上古神话多是历史的神话化,而汉魏神话则是哲学的神话化 C.因为《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大批神话小说以及《吕洞宾桃柳升仙梦》等 以神仙为内容的戏剧的出现,所以神话创作掀起了第三次高潮 D.提倡科技创新的今天,神话通过对幻想的描述表达着人类对未来新技术、新 生活的期待与恐惧,说明其叙述主题已由宗教变为“科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上古至元明时代,中国神话经历过三次重大变迁,神话内涵发生了改变, 但是其神秘性思维方式的内核、其叙事性表述手段都没有改变 B.因为上古历史记叙不发达,而上古神话更多是历史的神话化,所以研究这 阶段的神话中史实因素,可以为上古历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C.神话意识在元明时期发生变化,此时神话或宣扬佛法无边,或宣扬神仙不老 思想,或宣扬修道成仙,这些是在上古及秦汉神话中绝对见不到的 D.百年来的神话理论将神话看作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并且将它与人类原始 时代相捆绑。这应该被反思,唯有如此才能推进神话研究向前发展 【答案】1.D2.C3.C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 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D项,“文中举夸父神话,意在说明它反 映先民的这些认识有误;文中举夸父神话意在说明“上古神话更多却是历史的神 话化”而非说明“其中也有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哲学认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 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 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 比如本题的C项,文中第四段的原句是“神话创作掀起了第三次高潮,出现了《西 游记》、《西游补》、《封神演义》、《三宝太监西洋记》等大批神话小说(鲁 迅称之为神魔小说),还有《吕洞宾桃柳升仙梦》等以神仙为内容的戏剧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C项,见不 到的不是“宣扬佛法无边,或宣扬神仙不老思想,或宣扬修道成仙”;在上古及秦 汉神话中绝对见不到的,是其中“无不带有十分浓厚的宗教气息与功利色彩”。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A. 中国神话是一种以神秘性思维方式为内核、叙事性表述为手段的表现艺术。 它曾经历过三次创作高潮,体现了神话内涵的三次变迁。 B. 虽然上古时代出现了中国神话的第一个高潮,但作者认为上古史并不是神话 的历史化,相反,上古神话更多却是历史的神话化。 C. 神话并不是完全向壁虚构,而是反映了当时历史事件、历史情况,因此在历 史记载不发达的时代,神话承载着传承历史的功能。 D. 上古神话的主体是历史的,但其中也有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哲学认 识。文中举夸父神话,意在说明它反映先民的这些认识。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秦汉人使神话具有了哲学的内涵,例如他们将许多神话人物配成了夫妻,说 明他们把阴阳理论用于实践,并用神话对这种理论进行了图解。 B. 与上古神话相比,汉魏神话的性质有了一次重大变迁,它们的意义内涵迥然 不同,即上古神话多是历史的神话化,而汉魏神话则是哲学的神话化。 C. 因为《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大批神话小说以及《吕洞宾桃柳升仙梦》等 以神仙为内容的戏剧的出现,所以神话创作掀起了第三次高潮。 D. 提倡科技创新的今天,神话通过对幻想的描述表达着人类对未来新技术、新 生活的期待与恐惧,说明其叙述主题已由宗教变为“科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上古至元明时代,中国神话经历过三次重大变迁,神话内涵发生了改变, 但是其神秘性思维方式的内核、其叙事性表述手段都没有改变。 B. 因为上古历史记叙不发达,而上古神话更多是历史的神话化,所以研究这一 阶段的神话中史实因素,可以为上古历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C. 神话意识在元明时期发生变化,此时神话或宣扬佛法无边,或宣扬神仙不老 思想,或宣扬修道成仙,这些是在上古及秦汉神话中绝对见不到的。 D. 百年来的神话理论将神话看作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并且将它与人类原始 时代相捆绑。这应该被反思,唯有如此才能推进神话研究向前发展。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 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D 项,“文中举夸父神话,意在说明它反 映先民的这些认识”有误;文中举夸父神话意在说明“上古神话更多却是历史的神 话化”而非说明“其中也有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哲学认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 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 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 比如本题的 C 项,文中第四段的原句是“神话创作掀起了第三次高潮,出现了《西 游记》、《西游补》、《封神演义》、《三宝太监西洋记》等大批神话小说(鲁 迅称之为‘神魔小说’),还有《吕洞宾桃柳升仙梦》等以神仙为内容的戏剧”。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C 项,见不 到的不是“宣扬佛法无边,或宣扬神仙不老思想,或宣扬修道成仙”;在上古及秦 汉神话中绝对见不到的,是其中“无不带有十分浓厚的宗教气息与功利色彩”。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喷发英武正气 很小的时候,宗璞就开始背诵诗词。父亲冯友兰会给她选一些诗,每天早晨背上 书包在母亲床前背了再去上学。宗璞还读了很多儿童读物,甚至还看了不少成人 读物。 童年的阅读,尤其是诗词对宗璞的影响是巨大的。1948年,宗璞的短篇小说 《A.K.C.》发表在《大公报》上,她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1957年,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红豆》。小说描写女大学生江玫和银行间 少爷齐虹之间的爱情悲剧,突现出宗璞在特殊年代对青年爱情观的人文关怀。这 为宗璞赢得了声誉,也带来了麻烦。《红豆》被打上“毒草”的标签,她无奈搁 笔,直到“文革”结束后,才陆续写了《弦上的梦》《三生石》《我是谁》等作 品 宗璞的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都写到了“文革”。在《1966年春夏之交的某 天》中写到很多知识分子被批斗、被迫自杀,对这些人的遭遇,宗璞无疑是同情 的,但她自己是坚强的—一她不仅在被批斗和羞辱的巨大痛苦里,选择了坚强地 “活下去”,而且还对那个时代发出了尖锐的质疑:“而这一切,是在革命的口 号下进行的。这世界,以后还不知怎样地荒谬,怎样地灭绝人性!” 有一部作品,对于宗璞来说,这就是她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七七事变” 后,一大批教授、学者在战火硝烟中跋山涉水,把西南边陲造就成为保存中华民 族文化命脉的“圣地”。宗璞随父亲冯友兰南迁,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当时 西南联大毕业学生从军者有800余人,宗璞目睹了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认为 “如果不写上这一笔,就是不完整的”。滇西战役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一次重 要战役,十分辉煌,长时间被埋没,被歪曲。抗日老兵被审査,流离失所,翻译 官被怀疑是特务,他们徽章上的号码被说成是特务编号。“把这段历史从尘封中 磨洗出来”被宗璞视作自己的责任。小说包括《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 《北归记》四卷。 方面,宗璞通过规模恢宏的小说叙事来写抗日战争,写我们民族的深哀巨痛 方面宗璞热情讴歌中国知识分子毁家纾难,先公后私的爱国情怀。这样一部作 品,没有出现在充满豪情的男儿笔下,倒是宗璞写出来了,令人惊叹。作家王蒙 曾评价《野葫芦引》:“喷发着一种英武,一种凛然正气,一种与病弱之躯成为 对比的强大与开阔。 在文坛上,宗璞是一面以自我生命守护中国文学真火的旗帜。近30年,她在病 中笔耕不辍,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时代立言。从写《东藏记》开始,宗璞的 视网膜脱落,头晕频频发作,半边身子麻痹,只能在助手的帮助下口述成文,7 年才写完。《南渡记》写完,父亲去世了;《东藏记》写完,先生去世了。经历 了更多死别,又经历了一些大事件,对人生的看法更沉重了一些,对小说结局的 设计也更现实,更富于悲剧色彩。宗璞写得很苦,实在很不潇洒。但她“即使写 得泪流满面,内心总有一种创造的快乐 宗璞最大的困难是写战争。她经历过战争的灾难,却没有亲身打过仗。她害怕凭 借材料只会写成一般的报道。困惑之余,书中澹台玮、孟灵己年轻的身影给予宗 璞极大的启发。用人物统领材料,将材料化解,再抟、再炼、再调和,就会产生 新东西。宗璞诚心诚意地烘托书中人物,用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烛照全书,一切 就会活起来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喷发英武正气 很小的时候,宗璞就开始背诵诗词。父亲冯友兰会给她选一些诗,每天早晨背上 书包在母亲床前背了再去上学。宗璞还读了很多儿童读物,甚至还看了不少成人 读物。 童年的阅读,尤其是诗词对宗璞的影响是巨大的。1948 年,宗璞的短篇小说 《A.K.C.》发表在《大公报》上,她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1957 年,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红豆》。小说描写女大学生江玫和银行间 少爷齐虹之间的爱情悲剧,突现出宗璞在特殊年代对青年爱情观的人文关怀。这 为宗璞赢得了声誉,也带来了麻烦。《红豆》被打上“毒草”的标签,她无奈搁 笔,直到“文革”结束后,才陆续写了《弦上的梦》《三生石》《我是谁》等作 品。 宗璞的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都写到了“文革”。在《1966 年春夏之交的某一 天》中写到很多知识分子被批斗、被迫自杀,对这些人的遭遇,宗璞无疑是同情 的,但她自己是坚强的——她不仅在被批斗和羞辱的巨大痛苦里,选择了坚强地 “活下去”,而且还对那个时代发出了尖锐的质疑:“而这一切,是在革命的口 号下进行的。这世界,以后还不知怎样地荒谬,怎样地灭绝人性!” 有一部作品,对于宗璞来说,这就是她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七七事变” 后,一大批教授、学者在战火硝烟中跋山涉水,把西南边陲造就成为保存中华民 族文化命脉的“圣地”。宗璞随父亲冯友兰南迁,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当时 西南联大毕业学生从军者有 800 余人,宗璞目睹了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认为 “如果不写上这一笔,就是不完整的”。滇西战役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一次重 要战役,十分辉煌,长时间被埋没,被歪曲。抗日老兵被审查,流离失所,翻译 官被怀疑是特务,他们徽章上的号码被说成是特务编号。“把这段历史从尘封中 磨洗出来”被宗璞视作自己的责任。小说包括《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 《北归记》四卷。 一方面,宗璞通过规模恢宏的小说叙事来写抗日战争,写我们民族的深哀巨痛; 一方面宗璞热情讴歌中国知识分子毁家纾难,先公后私的爱国情怀。这样一部作 品,没有出现在充满豪情的男儿笔下,倒是宗璞写出来了,令人惊叹。作家王蒙 曾评价《野葫芦引》:“喷发着一种英武,一种凛然正气,一种与病弱之躯成为 对比的强大与开阔。” 在文坛上,宗璞是一面以自我生命守护中国文学真火的旗帜。近 30 年,她在病 中笔耕不辍,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时代立言。从写《东藏记》开始,宗璞的 视网膜脱落,头晕频频发作,半边身子麻痹,只能在助手的帮助下口述成文,7 年才写完。《南渡记》写完,父亲去世了;《东藏记》写完,先生去世了。经历 了更多死别,又经历了一些大事件,对人生的看法更沉重了一些,对小说结局的 设计也更现实,更富于悲剧色彩。宗璞写得很苦,实在很不潇洒。但她“即使写 得泪流满面,内心总有一种创造的快乐。 宗璞最大的困难是写战争。她经历过战争的灾难,却没有亲身打过仗。她害怕凭 借材料只会写成一般的报道。困惑之余,书中澹台玮、孟灵己年轻的身影给予宗 璞极大的启发。用人物统领材料,将材料化解,再抟、再炼、再调和,就会产生 新东西。宗璞诚心诚意地烘托书中人物,用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烛照全书,一切 就会活起来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宗璞的哥哥冯钟辽于1943年志愿参加中国远征军,任翻译官,那年他19岁 随着战事的推移,他用双脚从宝山走到畹町。宗璞对这段历史有一种亲切感 ②在宗璞的作品里,除了体现出冯友兰先生屡屡讲到的张载(张横渠)的“为天 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还表现出对 大地、对自然、对人、对物甚至一只鸟、一只猫的那种大爱。 (李建军《宗璞:一位尽力发光的作家》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日战争爆发后,知识分子南迁的历史、西南联大的故事,包括长时间被淹 没、误解的滇西战役等被宗璞写出来了,令人惊叹 B.宗璞在创作《野葫芦引》时遭遇到病痛的折磨、经历了亲人的离世,在整个 创作过程中宗璞的内心一直是沉痛的 C.面对把战争写成一般报道的忧虑,宗璞采用人物统领材料的方法,展示在战 争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使写作富有新意 D.宗璞在病痛中坚持写作,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时代立言,用自我生命守 护着中国文学真火的旗帜,令人钦佩、赞美。 5.为什么说《野葫芦引》对于宗璞来说,是“不得不写”的作品?请结合材料 简要分析 6.宗璞的作品体现着“大爱”和“担当”,二者有何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 合材料具体说明。 【答案】4B ①书写读书人的爱国行动,完善抗战文学。②还原滇西战役 真实状况,为抗战老兵正名。③亲人参加远征军的历程,让她对那段历史感到亲 切 6.关系:大爱是担当的基础,为担当提供动力;担当用以表现、实现大爱。 表现:①在宗撲的作品里,体现出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 绝学,替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以及与人对物的大爱。②关心青年人的成长, 创作《红豆》,在特殊年代对青年爱情观加以引导。③“文革”中对知识分子遭 受迫害给予同情,创作作品表达对“文革”的忧思。④感动于师生的爱国行动和 滇西战役的辉煌,创作《野葫芦引》,谱写中国学人的抗战史诗。 【解析】 4.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 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 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 概括,不正确的一项”,B项,“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宗璞的内心一直是沉痛的 于文无据,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父亲去世了;《东藏记》写完,先生去世了。 经历了更多死别,又经历了一些大事件,…宗璞写得很苦,实在很不潇洒。但 她‘即使写得泪流满面,内心总有一种创造的快乐’”,选项忽略了“内心总有 一种创造的快乐”这一句 5.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为什么说《野葫芦引》对于宗璞来说,是‘不 得不写‘的作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答题区间,即文章的第五段及相关链接①,然后从中筛选 信息。如“当时西南联大毕业学生从军者有800余人,宗璞目睹了青年学生的爱 国行动,认为‘如果不写上这一笔,就是不完整的’”“滇西战役……长时间被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宗璞的哥哥冯钟辽于 1943 年志愿参加中国远征军,任翻译官,那年他 19 岁。 随着战事的推移,他用双脚从宝山走到畹町。宗璞对这段历史有一种亲切感。 ②在宗璞的作品里,除了体现出冯友兰先生屡屡讲到的张载(张横渠)的“为天 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还表现出对 大地、对自然、对人、对物甚至一只鸟、一只猫的那种大爱。 (李建军《宗璞:一位尽力发光的作家》)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抗日战争爆发后,知识分子南迁的历史、西南联大的故事,包括长时间被淹 没、误解的滇西战役等被宗璞写出来了,令人惊叹。 B. 宗璞在创作《野葫芦引》时遭遇到病痛的折磨、经历了亲人的离世,在整个 创作过程中宗璞的内心一直是沉痛的。 C. 面对把战争写成一般报道的忧虑,宗璞采用人物统领材料的方法,展示在战 争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使写作富有新意。 D. 宗璞在病痛中坚持写作,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时代立言,用自我生命守 护着中国文学真火的旗帜,令人钦佩、赞美。 5. 为什么说《野葫芦引》对于宗璞来说,是“不得不写”的作品?请结合材料 简要分析。 6. 宗璞的作品体现着“大爱”和“担当”,二者有何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 合材料具体说明。 【答案】4. B 5. ①书写读书人的爱国行动,完善抗战文学。②还原滇西战役 真实状况,为抗战老兵正名。③亲人参加远征军的历程,让她对那段历史感到亲 切。 6. 关系:大爱是担当的基础,为担当提供动力;担当用以表现、实现大爱。 表现:①在宗撲的作品里,体现出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 绝学,替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以及与人对物的大爱。②关心青年人的成长, 创作《红豆》,在特殊年代对青年爱情观加以引导。③“文革”中对知识分子遭 受迫害给予同情,创作作品表达对“文革”的忧思。④感动于师生的爱国行动和 滇西战役的辉煌,创作《野葫芦引》,谱写中国学人的抗战史诗。 【解析】 4.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 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 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 概括,不正确的一项”,B 项,“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宗璞的内心一直是沉痛的” 于文无据,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父亲去世了;《东藏记》写完,先生去世了。 经历了更多死别,又经历了一些大事件,……宗璞写得很苦,实在很不潇洒。但 她‘即使写得泪流满面,内心总有一种创造的快乐’”,选项忽略了“内心总有 一种创造的快乐”这一句。 5.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为什么说《野葫芦引》对于宗璞来说,是‘不 得不写‘的作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答题区间,即文章的第五段及相关链接①,然后从中筛选 信息。如“当时西南联大毕业学生从军者有 800 余人,宗璞目睹了青年学生的爱 国行动,认为‘如果不写上这一笔,就是不完整的’”“滇西战役……长时间被
埋没、被歪曲。抗日老兵被审查,流离失所,翻译官被怀疑是特务……”“哥哥 冯钟辽于1943年志愿参加中国远征军……有一种亲切感”,据此归纳总结即可 得出答案。 6.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宗璞的作品体现着‘大爱’和‘担当’,二者有何 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对传主形象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大爱” 和“担当”的含义与关系。“大爱”是宽广博大的爱,是施予众人的爱;“担当” 是承担、担负责任。有了大爱才会勇于担当,而担当正是大爱的表现。然后从文 中找出宗璞的作品中体现对众人的爱,以及勇于承担责任的部分,归纳总结得出 答案。如“1957年……凸显出宗璞在特殊年代对青年爱情观的人文关怀”“在 《1966年夏秋之交的某一天》……而且还对那个时代发出了尖锐的质疑”“宗 璞随父亲冯友兰南迁…认为‘如果不写上这一笔,就是不完整的’”及相关链 接②。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棋圣 韦延才 黄小奇那次回乡,算是衣锦荣归,当时他的棋艺与离家时已是不可同日而语,头 上戴着棋圣的光环。但小镇信息闭塞,黄小奇成为棋圣的事还没人知晓 黄小奇是回家把父母接走的。这次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黄小奇就在 小镇上多逗留了几天,拜拜亲戚,访访朋友。黄歌儒是黄小奇一定要拜访的人, 他是黄小奇儿时最好的朋友和棋友。 黄歌儒在小镇上棋艺可算一流,没几人能敌得了他。故友相逢,自然少不了要切 磋一番。对于黄小奇来说,黄歌儒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小时候,他们棋盘上往往 不分伯仲。黄小奇十几年的走南闯北,黄歌儒知道好学的他技艺定会长进不少, 故不敢掉以轻心,一开始就下得小心翼翼。 黄小奇的心情却没放在下棋上,他只想叙叙旧,回忆回忆童年的那些美好时光 “看你还往哪走?”黄歌儒又下了一颗棋子,说。 那天,黄小奇和黄歌儒连下三盘,各胜一盘一和棋。其实黄歌儒根本不是黄小奇 的对手。过手几招黄小奇就发现黄歌儒的技艺与十几年前并没有多大的长进,黄 小奇就不动声色地让着他。 回到家里,想着儿时最好的朋友如今生活还是如此的艰辛,黄小奇心里不是滋味, 便萌生了帮他一把的念头。怎么帮他昵?直接给他银票么,那样太伤黄歌儒的自 尊了,他也肯定不会接受。 第二天,黄小奇很不服气地来到黄歌儒家里,要和黄歌儒再次挑战。黄歌儒是很 久没有遇到这样的对手了,马上摆上了棋子。下子前,黄小奇忽然说:“今天我 们要玩就玩个痛快,输一盘10个大洋。”黄歌儒以为黄小奇在开玩笑,笑着道 “好啊 这一次,他们在棋盘上杀得天翻地覆天昏地暗,收盘时,黄小奇竟输掉了100 个大洋。黄小奇站起来,拿出一张银票,递给黄歌儒说:“这100个大洋就是你 的了。” 黄歌儒连连摆手:“千万要不得,哥们这不是说着玩玩的吗 黄小奇认真道:“泼出去的水还收得回么?你如果不想让我陷入不诚不义之地, 就把银票收下
埋没、被歪曲。抗日老兵被审查,流离失所,翻译官被怀疑是特务……”“哥哥 冯钟辽于 1943 年志愿参加中国远征军……有一种亲切感”,据此归纳总结即可 得出答案。 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宗璞的作品体现着‘大爱’和‘担当’,二者有何 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对传主形象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大爱” 和“担当”的含义与关系。“大爱”是宽广博大的爱,是施予众人的爱;“担当” 是承担、担负责任。有了大爱才会勇于担当,而担当正是大爱的表现。然后从文 中找出宗璞的作品中体现对众人的爱,以及勇于承担责任的部分,归纳总结得出 答案。如“1957 年……凸显出宗璞在特殊年代对青年爱情观的人文关怀”“在 《1966 年夏秋之交的某一天》……而且还对那个时代发出了尖锐的质疑”“宗 璞随父亲冯友兰南迁……认为‘如果不写上这一笔,就是不完整的’”及相关链 接②。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棋圣 韦延才 黄小奇那次回乡,算是衣锦荣归,当时他的棋艺与离家时已是不可同日而语,头 上戴着棋圣的光环。但小镇信息闭塞,黄小奇成为棋圣的事还没人知晓。 黄小奇是回家把父母接走的。这次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黄小奇就在 小镇上多逗留了几天,拜拜亲戚,访访朋友。黄歌儒是黄小奇一定要拜访的人, 他是黄小奇儿时最好的朋友和棋友。 黄歌儒在小镇上棋艺可算一流,没几人能敌得了他。故友相逢,自然少不了要切 磋一番。对于黄小奇来说,黄歌儒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小时候,他们棋盘上往往 不分伯仲。黄小奇十几年的走南闯北,黄歌儒知道好学的他技艺定会长进不少, 故不敢掉以轻心,一开始就下得小心翼翼。 黄小奇的心情却没放在下棋上,他只想叙叙旧,回忆回忆童年的那些美好时光。 “看你还往哪走?”黄歌儒又下了一颗棋子,说。 那天,黄小奇和黄歌儒连下三盘,各胜一盘一和棋。其实黄歌儒根本不是黄小奇 的对手。过手几招黄小奇就发现黄歌儒的技艺与十几年前并没有多大的长进,黄 小奇就不动声色地让着他。 回到家里,想着儿时最好的朋友如今生活还是如此的艰辛,黄小奇心里不是滋味, 便萌生了帮他一把的念头。怎么帮他呢?直接给他银票么,那样太伤黄歌儒的自 尊了,他也肯定不会接受。 第二天,黄小奇很不服气地来到黄歌儒家里,要和黄歌儒再次挑战。黄歌儒是很 久没有遇到这样的对手了,马上摆上了棋子。下子前,黄小奇忽然说:“今天我 们要玩就玩个痛快,输一盘 10 个大洋。”黄歌儒以为黄小奇在开玩笑,笑着道: “好啊。” 这一次,他们在棋盘上杀得天翻地覆天昏地暗,收盘时,黄小奇竟输掉了 100 个大洋。黄小奇站起来,拿出一张银票,递给黄歌儒说:“这 100 个大洋就是你 的了。” 黄歌儒连连摆手:“千万要不得,哥们这不是说着玩玩的吗。” 黄小奇认真道:“泼出去的水还收得回么?你如果不想让我陷入不诚不义之地, 就把银票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