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评(期中)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院与科举是一对难兄难弟 刘海峰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和教育史上,书院与科举是两个相当独特的方面。书院与科举 互相联系又互有区别。书院是有形的,科举是无形的;书院给人的印象多是建筑, 科举给人的印象多是制度。书院也有无形的制度,但不是最主要的特征;科举也 有有形的考场,但至今多已灰飞烟灭。 书院之名,始于唐玄宗时的丽正修书院和集贤书院。中唐以后,有许多准备报考 进士科的士子隐居山林,潜心读书,书院便由习进士业的士人读书山林之风尚演 进而来。过去多数学者都认为书院与科举的关系是疏离的,或者说书院具有反科 举的传统,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己逐渐改变了这一看法。作为儒家文明 的产物,书院是宋明理学的策源地和大本营。理学作为宋以后儒家学说在新的历 史条件下的发展,十分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书院生存的科举时代, 士人反对科举只能居于修身齐家的层次,很难达致治国境界,更遑论实现平天下 的理想。大多数书院教育家也是深明此理的,因此他们本人积极争取应举入仕, 而且不反对书院学生应举入仕,主要是劝导学生要学问、举业并重。正如最著名 的书院教育家朱熹所说的:“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亦不免应举。”反对科举 在当时既不合时宜,也不现实。如果能够应举入仕,具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和地位 之后,往往反而可以获得更好的宣传自己学说的机会和条件。朱熹、陆九渊、湛 若水、王守仁等书院大师都是考上进士之后,才有较好的学术和政治资本建立或 修复书院,进行讲学布道。因此,书院治学与应举入仕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 的一面。 19世纪西学东渐以后,处在清末“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中国许多传 统的制度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之下都逃脱不了被彻底否定的命运。康有为不仅在 1898年6月17日奏过《请废八股试帖楷法改试策论折》,而且在该年7月3日 也上过《请饬各省改书院淫祠为学堂折》,指出我国各直省及府州县都有书院, 可惜所课皆八股试帖之业等无用之学,请求将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光绪皇帝很 快采纳了康有为的建议 所谓书院改制,其实就是废止书院制度,教育的重心从中学转轨为西学。书院改 制、科举停废,笔者认为都是东西方文明冲突的结果。书院与科举被废止的时代, 实际上是传统的农业文明逐渐被现代工业文明所取代的时代。在社会进化的过程 中,许多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作用的传统事物都逃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例如, 冷兵器被枪炮所取代、帆船被汽船所取代、国子监被大学堂所取代,等等。今天 我们在看待骑兵、刀箭、帆船、园子监、书院、科举等东西和事物的时候,应该 历史地看其价值与作用。1923年,毛泽东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一文中 认为,书院的优点,“没有教授的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课程简 而研讨周,可以优游暇豫,玩索有得”。他兼采书院与学校之长,创立湖南自修 大学,其教学和研究方法,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摘编自刘海峰《书院与科举是一对难兄难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山西省太原市 2017 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评(期中)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书院与科举是一对难兄难弟 刘海峰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和教育史上,书院与科举是两个相当独特的方面。书院与科举 互相联系又互有区别。书院是有形的,科举是无形的;书院给人的印象多是建筑, 科举给人的印象多是制度。书院也有无形的制度,但不是最主要的特征;科举也 有有形的考场,但至今多已灰飞烟灭。 书院之名,始于唐玄宗时的丽正修书院和集贤书院。中唐以后,有许多准备报考 进士科的士子隐居山林,潜心读书,书院便由习进士业的士人读书山林之风尚演 进而来。过去多数学者都认为书院与科举的关系是疏离的,或者说书院具有反科 举的传统,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己逐渐改变了这一看法。作为儒家文明 的产物,书院是宋明理学的策源地和大本营。理学作为宋以后儒家学说在新的历 史条件下的发展,十分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书院生存的科举时代, 士人反对科举只能居于修身齐家的层次,很难达致治国境界,更遑论实现平天下 的理想。大多数书院教育家也是深明此理的,因此他们本人积极争取应举入仕, 而且不反对书院学生应举入仕,主要是劝导学生要学问、举业并重。正如最著名 的书院教育家朱熹所说的:“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亦不免应举。”反对科举 在当时既不合时宜,也不现实。如果能够应举入仕,具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和地位 之后,往往反而可以获得更好的宣传自己学说的机会和条件。朱熹、陆九渊、湛 若水、王守仁等书院大师都是考上进士之后,才有较好的学术和政治资本建立或 修复书院,进行讲学布道。因此,书院治学与应举入仕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 的一面。 19 世纪西学东渐以后,处在清末“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中国许多传 统的制度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之下都逃脱不了被彻底否定的命运。康有为不仅在 1898 年 6 月 17 日奏过《请废八股试帖楷法改试策论折》,而且在该年 7 月 3 日 也上过《请饬各省改书院淫祠为学堂折》,指出我国各直省及府州县都有书院, 可惜所课皆八股试帖之业等无用之学,请求将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光绪皇帝很 快采纳了康有为的建议。 所谓书院改制,其实就是废止书院制度,教育的重心从中学转轨为西学。书院改 制、科举停废,笔者认为都是东西方文明冲突的结果。书院与科举被废止的时代, 实际上是传统的农业文明逐渐被现代工业文明所取代的时代。在社会进化的过程 中,许多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作用的传统事物都逃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例如, 冷兵器被枪炮所取代、帆船被汽船所取代、国子监被大学堂所取代,等等。今天 我们在看待骑兵、刀箭、帆船、园子监、书院、科举等东西和事物的时候,应该 历史地看其价值与作用。1923 年,毛泽东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一文中 认为,书院的优点,“没有教授的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课程简 而研讨周,可以优游暇豫,玩索有得”。他兼采书院与学校之长,创立湖南自修 大学,其教学和研究方法,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摘编自刘海峰《书院与科举是一对难兄难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院与科举各有特色、互有区别但又互相联系,在中国古代文化史和教育史 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B.中唐以后,一些读书人为了参加科举以求仕进,隐居山林,潜心读书,书院 也由此应运而生 C.时代和现实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如果孔子生活在那个时候,也很难不 受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 D.科举选拔只满足个体修身齐家的愿望,对于治理国家和平定天下的宏愿则难以 通过科举实现,因而遭到士人的反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熹等人考上进士之后,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和地位,以此为资本在书院讲学布 道,体现了书院与应举统一的一面 B.书院治学强调学问,应举入仕强调举业,过去大多数学者认为二者有对立的 面,但这一看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改变 C.康有为先后呈上两道奏折,分别针对科举考试和书院提出改革,可以反映出 者在中国古代互相交织、“难兄难弟”的关系。 D.书院和科举的发展与儒家文化有密切的关系,19世纪西学东渐,在东西方文 化的冲突中,它们均趋于衰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时代,书院中的读书人为了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 参加科举的行为,是理想和现实的折中。 B.我们应该历史地看待传统事物的价值与作用,即将其置于历史发展进程中, 看到其不再具有意义而难免趋于消亡的趋势。 C.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过去对书院的很多看法是不全面的,当下的 教育可以从书院的教学中汲取有益经验。 D.毛泽东兼取书院与学校之长,创立湖南自修大学,以期学生能在自由、宽松的 氛围中展开研讨,最终有所收获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幼孤好学,年十六,将从师,其兄难之,使治钱 息三十余万。希亮悉召取钱者,焚其券而去。业成,乃召兄子庸、谕使学,遂俱 中天圣八年进土第,里人表其闾曰“三俊”。知房州,或言华阴人张元走夏州, 为元吴谋臣。诏徙其族百余口于房,几察出入,饥寒且死。希亮曰:“元事虚实 不可知,使诚有之,为国者终不顾家,徒坚其为贼耳。此又皆其疏属,无罪。” 乃密以闻,诏释之。老幼哭希亮庭下曰:“今当还故乡,然奈何去父母乎?”遂 画希亮像祠焉。迁京东转运使。潍州参军王康赴官,道博平,大猾有号“截道虎 者,殴康及其女几死,吏不敢问。希亮移捕甚急,卒流海岛:又劾吏故纵,坐免 者数人。数上章请老,不允,移知凤翔。仓粟支十二年,主者以腐败为忧,岁饥, 希亮发十二万石贷民。有司惧为擅发,希亮身任之。是秋大熟,以新易旧,官民 皆便。于阗使者入朝,过秦州,经略使以客礼享之。使者骄甚,留月余,坏传舍 什器,纵其徒入市掠饮食,民户皆昼闭。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 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乃使 教练使持符告译者曰:“入吾境,有秋毫不如法,吾且斩若。”取军令状以还。 使者至,罗拜庭下,希亮命坐两廊饮食之,护出其境,无一人哗者。希亮为人清
A.书院与科举各有特色、互有区别但又互相联系,在中国古代文化史和教育史 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B.中唐以后,一些读书人为了参加科举以求仕进,隐居山林,潜心读书,书院 也由此应运而生。 C.时代和现实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如果孔子生活在那个时候,也很难不 受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 D.科举选拔只满足个体修身齐家的愿望,对于治理国家和平定天下的宏愿则难以 通过科举实现,因而遭到士人的反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熹等人考上进士之后,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和地位,以此为资本在书院讲学布 道,体现了书院与应举统一的一面。 B.书院治学强调学问,应举入仕强调举业,过去大多数学者认为二者有对立的 一面,但这一看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改变。 C.康有为先后呈上两道奏折,分别针对科举考试和书院提出改革,可以反映出 二者在中国古代互相交织、“难兄难弟”的关系。 D.书院和科举的发展与儒家文化有密切的关系,19 世纪西学东渐,在东西方文 化的冲突中,它们均趋于衰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时代,书院中的读书人为了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 参加科举的行为,是理想和现实的折中。 B.我们应该历史地看待传统事物的价值与作用,即将其置于历史发展进程中, 看到其不再具有意义而难免趋于消亡的趋势。 C.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过去对书院的很多看法是不全面的,当下的 教育可以从书院的教学中汲取有益经验。 D.毛泽东兼取书院与学校之长,创立湖南自修大学,以期学生能在自由、宽松的 氛围中展开研讨,最终有所收获。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幼孤好学,年十六,将从师,其兄难之,使治钱 息三十余万。希亮悉召取钱者,焚其券而去。业成,乃召兄子庸、谕使学,遂俱 中天圣八年进士第,里人表其闾曰“三俊”。知房州,或言华阴人张元走夏州, 为元昊谋臣。诏徙其族百余口于房,几察出入,饥寒且死。希亮曰:“元事虚实 不可知,使诚有之,为国者终不顾家,徒坚其为贼耳。此又皆其疏属,无罪。” 乃密以闻,诏释之。老幼哭希亮庭下曰:“今当还故乡,然奈何去父母乎?”遂 画希亮像祠焉。迁京东转运使。潍州参军王康赴官,道博平,大猾有号“截道虎” 者,殴康及其女几死,吏不敢问。希亮移捕甚急,卒流海岛;又劾吏故纵,坐免 者数人。数上章请老,不允,移知凤翔。仓粟支十二年,主者以腐败为忧,岁饥, 希亮发十二万石贷民。有司惧为擅发,希亮身任之。是秋大熟,以新易旧,官民 皆便。于阗使者入朝,过秦州,经略使以客礼享之。使者骄甚,留月余,坏传舍 什器,纵其徒入市掠饮食,民户皆昼闭。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 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乃使 教练使持符告译者曰:“入吾境,有秋毫不如法,吾且斩若。”取军令状以还。 使者至,罗拜庭下,希亮命坐两廊饮食之,护出其境,无一人哗者。希亮为人清
劲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少与蜀人宋辅游,辅卒于京,母 老,子端平幼,希亮养其母终身,以女妻端平,使同诸子学,卒登进士第 节选自《宋史》 注释:于阗,古代西域王国,中国唐代安西都护府安西四镇之一。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 惧/其使不敢动矣/ B.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 惧其使/不敢动矣/ C.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 惧其使/不敢动矣/ D.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 惧/其使不敢动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幼孤指小时候父亲去世,“孤”在现代汉语中指父母双亡,而古文中多指幼年 丧父 B.闾泛指门户、人家,中国古代以二十五家为一闾,“闾阎扑地”指富庶人家 众多 C.立生祠是古代民俗,百姓为活着的官员立祠奉祀,借此表达对官员的感激与 崇敬之情。 D.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表示此意的词语还有“致仕”“乞骸骨”“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希亮为人宽容大度。他十六岁准备拜师求学时,哥哥故意刁难,他并没有因 此记恨,而是在学业完成后教导哥哥的孩子求学。 B.陈希亮敢于声张正义。王康在上任途中遇到恶霸,被殴打几乎丧命,官员们 都不敢过问,而希亮不畏强暴,终将恶霸流放并惩治了官吏。 C.陈希亮勇敢承担责任。他在凤翔做官时,发生饥荒,他果断拿出十二万石粮 食借给百姓,主动承担了擅自动用官粮的罪责。 D.陈希亮真诚善待朋友。朋友宋辅去世,陈希亮照顾朋友年迈的母亲并为其送终 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宋辅之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元事虚实不可知,使诚有之,为国者终不顾家,徒坚其为贼耳 (2)希亮为人清劲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李处士①故居 王建 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 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 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 风景宛然人自改,却经门外马频嘶。 【注】①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劲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少与蜀人宋辅游,辅卒于京,母 老,子端平幼,希亮养其母终身,以女妻端平,使同诸子学,卒登进士第。 节选自《宋史》 注释:于阗,古代西域王国,中国唐代安西都护府安西四镇之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 惧/其使不敢动矣/ B.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 惧其使/不敢动矣/ C.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 惧其使/不敢动矣/ D.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 惧/其使不敢动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幼孤指小时候父亲去世,“孤”在现代汉语中指父母双亡,而古文中多指幼年 丧父。 B.闾泛指门户、人家,中国古代以二十五家为一闾,“闾阎扑地”指富庶人家 众多。 C.立生祠是古代民俗,百姓为活着的官员立祠奉祀,借此表达对官员的感激与 崇敬之情。 D.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表示此意的词语还有“致仕”“乞骸骨”“移 病”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陈希亮为人宽容大度。他十六岁准备拜师求学时,哥哥故意刁难,他并没有因 此记恨,而是在学业完成后教导哥哥的孩子求学。 B.陈希亮敢于声张正义。王康在上任途中遇到恶霸,被殴打几乎丧命,官员们 都不敢过问,而希亮不畏强暴,终将恶霸流放并惩治了官吏。 C.陈希亮勇敢承担责任。他在凤翔做官时,发生饥荒,他果断拿出十二万石粮 食借给百姓,主动承担了擅自动用官粮的罪责。 D.陈希亮真诚善待朋友。朋友宋辅去世,陈希亮照顾朋友年迈的母亲并为其送终, 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宋辅之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元事虚实不可知,使诚有之,为国者终不顾家,徒坚其为贼耳。 (2)希亮为人清劲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李处士①故居 王建 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 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 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 风景宛然人自改,却经门外马频嘶。 【注】①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8.“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是如何写景的?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分) 9.诗的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桃花源记》中 ”描绘 出一幅老人孩子共享和谐的美好画卷 (2)在《师说》中韩愈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无论对方年长年少,只要懂得道理, 都值得向他学习的句子是: (3)《蜀遭难》中 写出瀑 布飞泻、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刻画了蜀道之难。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奧林匹克之父”顾拜旦 宋凤英 1863年新年的第一天,法国巴黎诞生了一个男婴。这个名叫皮埃尔·德,顾拜旦 的小男孩,在成年之后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因为就是他,创办了现代奥林匹克 运动会。 顾拜旦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孩子,从少年时代起就对体育有广泛的兴趣,喜爱拳击、 划船、击剑和骑马等运动。入学后,他很敬佩博学多才的修辞学老师卡龙神甫 因此对文史课程有浓厚的兴趣,并饶有兴味地涉猎了古希腊的灿烂文化。在11 岁生日那天,顾拜旦一口气读完了都德的小说。当他读到那个沦陷区的老师在上 完最后一堂法语课,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时,不禁泪流满面。对战 争的痛恨、逃亡的悲苦,让少年顾拜旦暗下决心,迟早有一天要让祖国复兴,但 并不是通过战争的手段。 中学毕业后,顾拜旦先进入法国著名的圣西尔军校就读。不久,他从军校退学, 进入巴黎政治学院。此时,整个法国仍然笼罩在战败的阴影中。法国正积蓄各种 力量,伺机对德国复仇。他希望古代奥运会的“神圣体战”传统能在复活的奥运 会上得到传承,以激发人们的和平意愿,壮大世界的和平力量。对于古希腊奥运 会,顾拜旦充满憧憬之情。特别是古希腊人在奧运会开始前,火炬手一边高举火 炬奔跑、一边高呼“停止战争,去参加奥运会”。顾拜旦感到,要让法国复兴, 就应该走体育强国的道路,“用体育唤醒法国” 不久,顾拜旦又前往英国留学,潜心研究了英国教育史,撰写过有关18世纪英 国儿童教育家汤姆士·阿诺特教育思想的学术论文。阿诺特有一句名言:“运动 是青年自我教育的一种活动。”这句名言在顾拜旦的心灵中,诱发起致力于体育 教育的火花。当时,他还考察了英国教育和体育的现状,对那里学校的体育课、 课外体育活动和经常性的郊游十分赞赏,希望在法国各学校中也能设置体育课, 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和刻苦锻炼、强健体魄的精神。那时,他对法国在1870 年的普法战争中失利深感痛心,希望通过改革教育,增强民众体质,来振兴法国。 1875年至1881年间,在欧洲考古工作者们的努力下,奥林匹亚的古代奥运会遗 址不断被挖掘出来了,而且每年都迅速地公布挖掘的结果。因此,顾拜旦同其他 一些对奥林匹亚感兴趣的人士一样,都能及时、详细地倾听到公布的情况。当时
8.“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是如何写景的?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 分) 9.诗的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桃花源记》中“ , ”描绘 出一幅老人孩子共享和谐的美好画卷。 (2)在《师说》中韩愈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无论对方年长年少,只要懂得道理, 都值得向他学习的句子是: “ , ?” (3)《蜀遭难》中 “ , ”写出瀑 布飞泻、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刻画了蜀道之难。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 宋凤英 1863 年新年的第一天,法国巴黎诞生了一个男婴。这个名叫皮埃尔•德,顾拜旦 的小男孩,在成年之后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因为就是他,创办了现代奥林匹克 运动会。 顾拜旦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孩子,从少年时代起就对体育有广泛的兴趣,喜爱拳击、 划船、击剑和骑马等运动。入学后,他很敬佩博学多才的修辞学老师卡龙神甫, 因此对文史课程有浓厚的兴趣,并饶有兴味地涉猎了古希腊的灿烂文化。在 11 岁生日那天,顾拜旦一口气读完了都德的小说。当他读到那个沦陷区的老师在上 完最后一堂法语课,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时,不禁泪流满面。对战 争的痛恨、逃亡的悲苦,让少年顾拜旦暗下决心,迟早有一天要让祖国复兴,但 并不是通过战争的手段。 中学毕业后,顾拜旦先进入法国著名的圣西尔军校就读。不久,他从军校退学, 进入巴黎政治学院。此时,整个法国仍然笼罩在战败的阴影中。法国正积蓄各种 力量,伺机对德国复仇。他希望古代奥运会的“神圣体战”传统能在复活的奥运 会上得到传承,以激发人们的和平意愿,壮大世界的和平力量。对于古希腊奥运 会,顾拜旦充满憧憬之情。特别是古希腊人在奥运会开始前,火炬手一边高举火 炬奔跑、一边高呼“停止战争,去参加奥运会”。顾拜旦感到,要让法国复兴, 就应该走体育强国的道路,“用体育唤醒法国”。 不久,顾拜旦又前往英国留学,潜心研究了英国教育史,撰写过有关 18 世纪英 国儿童教育家汤姆士•阿诺特教育思想的学术论文。阿诺特有一句名言:“运动 是青年自我教育的一种活动。”这句名言在顾拜旦的心灵中,诱发起致力于体育 教育的火花。当时,他还考察了英国教育和体育的现状,对那里学校的体育课、 课外体育活动和经常性的郊游十分赞赏,希望在法国各学校中也能设置体育课, 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和刻苦锻炼、强健体魄的精神。那时,他对法国在 1870 年的普法战争中失利深感痛心,希望通过改革教育,增强民众体质,来振兴法国。 1875 年至 1881 年间,在欧洲考古工作者们的努力下,奥林匹亚的古代奥运会遗 址不断被挖掘出来了,而且每年都迅速地公布挖掘的结果。因此,顾拜旦同其他 一些对奥林匹亚感兴趣的人士一样,都能及时、详细地倾听到公布的情况。当时
他曾写道:“德国人发掘了奧林匹亚的遗址,可是法兰西为什么不能着手恢 复她古代光荣的历史呢 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顾拜旦对英国体育运动开展的情况进行了考察。1887年, 他作了《法国和英国中等教育制度对比》的报告,对英国将户外竞技游戏纳 入教育内容给予很高评价,主张在法国学生中也开展竞技游戏,并以体育为 重点来改革教育。1888年5月,顾拜旦针对学生因学业过重而过分劳累的问题 提出:“唯一解决的办法是让孩子们游戏 1899年,顾拜旦代表法国参加了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体育训练大会。与会期间, 他进一步了解了世界体育发展的动态,敏锐地感到近代体育的发展正在走向国际 化,一批国际性的单项体育联合会组织相继成立。例如,1881年建立了国际体 操联合会,1892年建立了国际赛艇联合会和国际滑冰联合会等。这些组织都为 现代奥运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890年,受法国政府委托,顾拜旦负责调査、研究大学的体育工作。他借此机 会,向世界上许多国家发出了体育状况调查表。通过调查,顾拜旦发现国际上各 个体育组织之间充满了矛盾和混乱,对立情绪十分严重,体育运动日趋商业化。 这使他意识到,可以凭借古希腊体育的历史经验和传统影响,来推进国际体育运 动。他同时深切地感到,应该尽快地以古代奥林匹克精神,把现代奥运会创办起 来,用“团结、友好、和平”的精神来指导比赛,以消除体育领域内存在着的种 种混乱的不良倾向。1892年11月25日,顾拜旦发表了题为《复兴奥林匹克》 的演说,他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创办现代奥运会的倡议。 从1896年至1925年,顾拜旦一直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负责该组织的领导工作 在他任职期间,国际奥委会成员由14个发展到40个。同时,在他的支持下,先 后成立了20多个国际专项运动联合会。1924年,他因年事已高,主动辞去担任 28年之久的国际奧委会主席职务,但他被聘为终生名誉主席。 1937年9月2日,顾拜旦因心脏病在洛桑与世长辞,终年74岁。遵照他生前的 遗愿,顾拜旦的遗体安葬在瑞士洛桑,而其心脏则安葬在古希腊奥林匹克的发源 地一一奥林匹亚。他期望即使自己已长眠于地下,但其心脏仍能与奥林匹克运动 的脉搏一起跳动 (摘编自宋凤英《“奧林匹克之父”顾拜旦》) 相关链接: ①1913年,顾拜旦精心地为国际奥委会设计了会旗,它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 以及全世界运动员以公正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相见。 ②经过顾拜旦及其同事们的多年努力和精心筹备,“复原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大 会”于1894年6月18日至24日在巴黎胜利召开。会议一致通过复原奥林匹克 运动的宪章,确定了现代奥运会的宗旨,正式成立了奥运会的永久性的领导机构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1)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顾拜旦从小对体育运动有广泛的兴趣,这为他后来萌发改革法国教育制度和倡 导体育运动的思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B.11岁生日那天,顾拜旦读了都德的小说并为之感动,于是下定决心通过体育 教育振兴法国 C.在顾拜旦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的过程中,英国教育对他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 响,这主要是因为他曾在英国留学
他曾写道:“德国人发掘了奥林匹亚的 遗址,可是法兰西为什么不能着手恢 复她古代光荣的历史呢?” 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顾拜旦对英国体育运动开展的情况进行了考察。1887 年, 他作了 《法国和英国中等教育制度对比》的报告,对英国将户外竞技游戏纳 入教育内容给予很高评价, 主张在法国学生中也开展竞技游戏,并以体育为 重点来改革教育。1888 年 5 月,顾拜旦针对学生因学业过重而过分劳累的问题 提出:“唯一解决的办法是让孩子们游戏。” 1899 年,顾拜旦代表法国参加了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体育训练大会。与会期间, 他进一步了解了世界体育发展的动态,敏锐地感到近代体育的发展正在走向国际 化,一批国际性的单项体育联合会组织相继成立。例如,1881 年建立了国际体 操联合会,1892 年建立了国际赛艇联合会和国际滑冰联合会等。这些组织都为 现代奥运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890 年,受法国政府委托,顾拜旦负责调查、研究大学的体育工作。他借此机 会,向世界上许多国家发出了体育状况调查表。通过调查,顾拜旦发现国际上各 个体育组织之间充满了矛盾和混乱,对立情绪十分严重,体育运动日趋商业化。 这使他意识到,可以凭借古希腊体育的历史经验和传统影响,来推进国际体育运 动。他同时深切地感到,应该尽快地以古代奥林匹克精神,把现代奥运会创办起 来,用“团结、友好、和平”的精神来指导比赛,以消除体育领域内存在着的种 种混乱的不良倾向。1892 年 11 月 25 日,顾拜旦发表了题为《复兴奥林匹克》 的演说,他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创办现代奥运会的倡议。 从 1896 年至 1925 年,顾拜旦一直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负责该组织的领导工作。 在他任职期间,国际奥委会成员由 14 个发展到 40 个。同时,在他的支持下,先 后成立了 20 多个国际专项运动联合会。1924 年,他因年事已高,主动辞去担任 28 年之久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职务,但他被聘为终生名誉主席。 1937 年 9 月 2 日,顾拜旦因心脏病在洛桑与世长辞,终年 74 岁。遵照他生前的 遗愿,顾拜旦的遗体安葬在瑞士洛桑,而其心脏则安葬在古希腊奥林匹克的发源 地——奥林匹亚。他期望即使自己已长眠于地下,但其心脏仍能与奥林匹克运动 的脉搏一起跳动。 (摘编自宋凤英《“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 相关链接: ①1913 年,顾拜旦精心地为国际奥委会设计了会旗,它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 以及全世界运动员以公正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相见。 ②经过顾拜旦及其同事们的多年努力和精心筹备,“复原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大 会”于 1894 年 6 月 18 日至 24 日在巴黎胜利召开。会议一致通过复原奥林匹克 运动的宪章,确定了现代奥运会的宗旨,正式成立了奥运会的永久性的领导机构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1)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顾拜旦从小对体育运动有广泛的兴趣,这为他后来萌发改革法国教育制度和倡 导体育运动的思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B.11 岁生日那天,顾拜旦读了都德的小说并为之感动,于是下定决心通过体育 教育振兴法国。 C.在顾拜旦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的过程中,英国教育对他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 响,这主要是因为他曾在英国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