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一中 2010—2011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 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8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诗经·氓》)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荀子《劝学》) (4)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李白《蜀道难》) (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 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 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①。昔马援以薏苡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恢乃止 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 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后举孝廉 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太守 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迁胶东侯相。 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 重相和解。啬夫③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 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 还以衣遗之。祐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翼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祐闻 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翼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冀遂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 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选自《后汉书昊祐传》有删节) 【注】①兼两:同时使用两辆车。②薏苡(yiyi):一种草本植物。③啬夫:农夫
福建省泉州一中 2010—2011 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29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8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 。 (《诗经·氓》) (2)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荀子《劝学》) (4)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 。(李白《蜀道难》)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5 题。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 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 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①。昔马援以薏苡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恢乃止。 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 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后举孝廉, 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太守 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迁胶东侯相。 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 重相和解。啬夫③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 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 还以衣遗之。祐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祐闻 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冀遂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 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选自《后汉书·吴祐传》有删节) 【注】①兼两:同时使用两辆车。②薏苡(yiyi):一种草本植物。③啬夫:农夫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为权戚所望 望:希望,期望 B.远在海滨,其俗诚陋 陋:粗劣,粗俗 C.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 业:从事,做 D.与冀争之,不听 听:采纳,听从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吴祐品节的一组是(3分) ①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②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 ③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 ④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 ⑤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 ⑥功曹以祐倨,请黜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祐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 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B.吴祐在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自持,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 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C.吴祐后升迁为胶东侯相,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他先闭 门自责,然后才审断诉讼,或亲自调解 D.吴祐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祐 就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遂辞官回乡耕读。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3分) (2)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朝天子秋夜客怀 (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 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1)“叫起离情,敲残愁况”一句中“敲残”二字有何妙处?(2分) (2)本曲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下为权戚所望. 望:希望,期望 B.远在海滨,其俗诚陋. 陋:粗劣,粗俗 C.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 业:从事,做 D.与冀争之,不听. 听:采纳,听从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吴祐品节的一组是(3 分) ( ) ①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②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 ③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 ④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 ⑤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 ⑥功曹以祐倨,请黜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吴祐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 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B.吴祐在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自持,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 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C.吴祐后升迁为胶东侯相,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他先闭 门自责,然后才审断诉讼,或亲自调解。 D.吴祐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祐 就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遂辞官回乡耕读。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3 分) 译文: (2)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3 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朝天子·秋夜客怀 (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 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1)“叫起离情,敲残愁况”一句中“敲残”二字有何妙处?(2 分) 答: (2)本曲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文化经典、文学名著阅读(16分) (一)文化经典阅读(6分) 7.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日:“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 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 于心,其生色也啐①然,见于面,盎②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 【注】①晔:显现。②盎:充溢。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于天下的中央,安抚天下的百姓,君子以此为乐,这也是君子的本性 B.君子不因为通达或困窘而使本性增加或减损 C.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于内心,外表神情清和润泽,呈现于脸面,流溢于肩背, 充实于四肢。君子的本性不必言说,自然而然地表现在“四体”上,不用言语,别 人也能理解。 D.孟子所描述的儒雅君子,外在形象与内在灵魂统一,表里如一,通体流溢着生命的 光辉 (2)文段中多次谈及“君子所性”,那么请问孟子所认为的君子本性是什么? (二)文学名著阅读(10分) 8.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A.第四十九回“脂粉香娃割腥啖膻”,说得就是性格豪爽的史湘云和宝玉烧烤了鹿肉来 吃,还说吃这个方爱吃酒,吃了酒才有诗。谁知吃了肉、玩射覆酒令喝多了酒竞醉 卧在石头上,“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睡着了嘴里还 嘟嘟嚷嚷地吟诗。(《红楼梦》) B.“佩瑶!——你怎么?——哼,要来的事,到底来了!”吴荪甫似乎努力抑制着愤怒 的爆发,冷冷地说。吴荪甫曾经热心于发展故乡双桥镇的实业,但是上海的报纸以 很短的篇幅登载了双桥镇失陷的消息。早晨的餐桌旁,他向妻子诉说他的痛心与忿 恨。(《子夜》) C.“梅表姐,虽然环境的关系很大,但环境也是人造的。我们又何尝不可以改变环境? 人无论如何应该跟环境奋斗。能够征服环境,就可以把幸福绐自己争回来。”这是 梅表姐从省城回来去觉新家时觉慧说的话,他还劝梅表姐多看书,他以为新书可以 解决一切的问题。(《家》) D.“跃马过檀溪”的是刘备,“威震逍遥津”的是张辽,“百骑劫魏营”的是甘宁,“抬榇决 死战”的是许褚,“拔矢啖睛”的是夏侯惇。(《三国演义》) E.听说关羽在东吴被害,张飞立即起兵报仇。因为丧兄心痛,他经常醉酒并随意打骂 军士。末将范疆、张达无故被鞭打,心生怨恨,就趁张飞熟睡之际将他杀死,投奔 东吴去了
二、文化经典、文学名著阅读(16 分) (一)文化经典阅读(6 分) 7.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 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 于心,其生色也睟①然,见于面,盎②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 【注】①睟:显现。②盎:充溢。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居于天下的中央,安抚天下的百姓,君子以此为乐,这也是君子的本性。 B.君子不因为通达或困窘而使本性增加或减损。 C.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于内心,外表神情清和润泽,呈现于脸面,流溢于肩背, 充实于四肢。君子的本性不必言说,自然而然地表现在“四体”上,不用言语,别 人也能理解。 D.孟子所描述的儒雅君子,外在形象与内在灵魂统一,表里如一,通体流溢着生命的 光辉。 (2)文段中多次谈及“君子所性”,那么请问孟子所认为的君子本性是什么? (二)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8.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 A.第四十九回“脂粉香娃割腥啖膻”,说得就是性格豪爽的史湘云和宝玉烧烤了鹿肉来 吃,还说吃这个方爱吃酒,吃了酒才有诗。谁知吃了肉、玩射覆酒令喝多了酒竟醉 卧在石头上,“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睡着了嘴里还 嘟嘟嚷嚷地吟诗。(《红楼梦》) B.“佩瑶!——你怎么?——哼,要来的事,到底来了!”吴荪甫似乎努力抑制着愤怒 的爆发,冷冷地说。吴荪甫曾经热心于发展故乡双桥镇的实业,但是上海的报纸以 很短的篇幅登载了双桥镇失陷的消息。早晨的餐桌旁,他向妻子诉说他的痛心与忿 恨。(《子夜》) C.“梅表姐,虽然环境的关系很大,但环境也是人造的。我们又何尝不可以改变环境? 人无论如何应该跟环境奋斗。能够征服环境,就可以把幸福给自己争回来。”这是 梅表姐从省城回来去觉新家时觉慧说的话,他还劝梅表姐多看书,他以为新书可以 解决一切的问题。(《家》) D.“跃马过檀溪”的是刘备,“威震逍遥津”的是张辽,“百骑劫魏营”的是甘宁,“抬榇决 死战”的是许褚,“拔矢啖睛”的是夏侯惇。(《三国演义》) E.听说关羽在东吴被害,张飞立即起兵报仇。因为丧兄心痛,他经常醉酒并随意打骂 军士。末将范疆、张达无故被鞭打,心生怨恨,就趁张飞熟睡之际将他杀死,投奔 东吴去了
9.简述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 (1)不想那丫鬟却说,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莫说“宝玉”,便是 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 刀抹死了,也不能从命!这丫鬟是谁?请简述事情的经过。(《红楼梦》) (2)简述吕蒙“白衣渡江”的故事情节。(《三国演义》)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拯救地球和人类 马蒂娜·贝蒂一库索 在几十年间,人类打乱了地球用45亿年建立起来的一些平衡。地球是脆弱的,我们的 生活方式是不会长久的。全世界专家们的报告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我们的发展模式与地球资 源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除了今天吸引我们消费社会注意力的石油之外,还有那些生命必需 的资源——首先是淡水——再也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更不用说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 消失的原始森林,随之起消失的不仅是整个动植物群落,还有抵御自然灾害的天然屏障 再加上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的各种影响,它们如今已经演变为一个恶性循环:洪水、酷暑、 暴风雨.而这些仅仅是开始,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正逐步蔓延到各大洲。随着崛起的发展 中国家打算采纳跟我们一样的消费方式,我们陷入了一场全球困境。 这种过度开发将不会惠及所有人。今天,地球上的60亿人中有30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 足2美元。人们因为石油、水和捕鱼而发生冲突…只要存在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不公,这些 冲突就不可避免。到2050年,有80~120亿人生活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呢?人们要迎接这样 的挑战:协调人类的持续扩张和地球的有限资源;协调经济需求和生态的迫切需要。改变发 展的方向是唯的机会。这是一场人文主义斗争,涉及人类的未来。在此背后,有一个涉及 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问题和一个哲学问题:人类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进步的方向在哪里?更多的 消费还是更合理的消费更多的生产还是更合理的生产?“拥有更重要还是“存在更重要我
9.简述题。(任选一题,100 字左右) (1)不想那丫鬟却说,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莫说“宝玉”,便是 “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 一刀抹死了,也不能从命!这丫鬟是谁?请简述事情的经过。(《红楼梦》) (2)简述吕蒙“白衣渡江”的故事情节。(《三国演义》) ( )题 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0~12 题。 拯救地球和人类 马蒂娜·贝蒂一库索 在几十年间,人类打乱了地球用 45 亿年建立起来的一些平衡。地球是脆弱的,我们的 生活方式是不会长久的。全世界专家们的报告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我们的发展模式与地球资 源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除了今天吸引我们消费社会注意力的石油之外,还有那些生命必需 的资源——首先是淡水——再也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更不用说以每年 l 600 万公顷的速度 消失的原始森林,随之一起消失的不仅是整个动植物群落,还有抵御自然灾害的天然屏障, 再加上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的各种影响,它们如今已经演变为一个恶性循环:洪水、酷暑、 暴风雨……而这些仅仅是开始,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正逐步蔓延到各大洲。随着崛起的发展 中国家打算采纳跟我们一样的消费方式,我们陷入了一场全球困境。 这种过度开发将不会惠及所有人。今天,地球上的 60 亿人中有 30 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 足 2 美元。人们因为石油、水和捕鱼而发生冲突……只要存在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不公,这些 冲突就不可避免。到 2050 年,有 80~120 亿人生活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呢?人们要迎接这样 的挑战:协调人类的持续扩张和地球的有限资源;协调经济需求和生态的迫切需要。改变发 展的方向是唯一的机会。这是一场人文主义斗争,涉及人类的未来。在此背后,有一个涉及 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问题和一个哲学问题:人类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进步的方向在哪里?更多的 消费还是更合理的消费?更多的生产还是更合理的生产?“拥有”更重要还是“存在”更重要?我
们要创造既尊重环境又对发展中国家更为公平的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在20世纪70 年代经济学家、科学家和生态学家们就开始思考持续发展和资源有限的地球之间的协调性 有些人主张人口零增长以节约迟早要枯竭的自然资源洧些人寻找在尊重环境的前提下使经 济生产和社会进步相协调的方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由此产生。在提交给联合国的报告中, 它被定义为一种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造成危害的发展¨。联 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这一概念得以推广。它涉及面很广,这既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不足, 它可让人放心,又可促进广泛团结。今天,没有一份国际的、国家的和地区的声明不提到可 持续发展”。但人们是否明白它指的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呢?人们是否真正抓住了关键问题呢? 不得不承认,尽管这一表达方式应用广泛,但实际行动鮮有变化。 运用这一概念确实是最简单的事情。而且,富裕国家的人民把他们生活方式中的一切改 变都想象成被剥夺。老布什就宣称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不容商议”!我们应当进入一个有节制 的社会,而不是被剥夺的社会。我们应该摆脱这种浪费文化。如果知道有超过10亿的人喝 不上饮用水,人们是否还能容忍农业消耗我们用水总量的72%,而实际上作物只需要非常 少的水呢?为什么要容忍我们购买的产品有五六层包装呢?人们的行为肯定要逐步改变。只不 过,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求社会各方人士——政治家、工业家、研究者和公民都动员起 来。要合理采集资源,合理消费资源,寻找资源替代品,公平分配资源…….总之,这个社会 需要一种能够采取重大行动的真正的政治意愿 (选自法国《费加罗杂志》) 10.直接体现“我们的发展模式与地球资源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的一项是(3分)() A.只有吸引我们消费社会注意力的石油暂时还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包括淡水在内的其 他生命必需的资源却再也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 B.原始森林以每年l6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随之一起消失的还有整个动植物群落。 C.作为抵御自然灾害的天然屏障—一原始森林的消失,导致了洪水、酷暑、暴风雨等 灾害和全球气候变暖 D.我们的生活方式打乱了脆弱的地球用45亿年建立起来的一些平衡,人类陷入了 场全球困境 11.文章认为我们应该准备迎接怎样的挑战?不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们要创造既尊重环境又对发展中国家更为公平的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经济学家、科学家和生态学家们就开始思考持续发展和资源有限的地球之间的协调性。 有些人主张人口零增长以节约迟早要枯竭的自然资源;有些人寻找在尊重环境的前提下使经 济生产和社会进步相协调的方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由此产生。在提交给联合国的报告中, 它被定义为“一种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造成危害的发展”。联 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这一概念得以推广。它涉及面很广,这既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不足, 它可让人放心,又可促进广泛团结。今天,没有一份国际的、国家的和地区的声明不提到“可 持续发展”。但人们是否明白它指的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呢?人们是否真正抓住了关键问题呢? 不得不承认,尽管这一表达方式应用广泛,但实际行动鲜有变化。 运用这一概念确实是最简单的事情。而且,富裕国家的人民把他们生活方式中的一切改 变都想象成被剥夺。老布什就宣称“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不容商议”!我们应当进入一个有节制 的社会,而不是被剥夺的社会。我们应该摆脱这种浪费文化。如果知道有超过 10 亿的人喝 不上饮用水,人们是否还能容忍农业消耗我们用水总量的 72%,而实际上作物只需要非常 少的水呢?为什么要容忍我们购买的产品有五六层包装呢?人们的行为肯定要逐步改变。只不 过,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求社会各方人士——政治家、工业家、研究者和公民都动员起 来。要合理采集资源,合理消费资源,寻找资源替代品,公平分配资源……总之,这个社会 需要一种能够采取重大行动的真正的政治意愿。 (选自法国《费加罗杂志》) 10.直接体现“我们的发展模式与地球资源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的一项是(3 分) ( ) A.只有吸引我们消费社会注意力的石油暂时还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包括淡水在内的其 他生命必需的资源却再也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 B.原始森林以每年 l 600 万公顷的速度消失,随之一起消失的还有整个动植物群落。 C.作为抵御自然灾害的天然屏障——原始森林的消失,导致了洪水、酷暑、暴风雨等 灾害和全球气候变暖。 D.我们的生活方式打乱了脆弱的地球用 45 亿年建立起来的一些平衡,人类陷入了一 场全球困境。 11.文章认为我们应该准备迎接怎样的挑战?不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