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市2016届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A)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交卷时只交答 题卡。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市”的本义为市场,与“城”不同。早期的“市”多在野外或井边,故有 “市井”之称。而我国的“城”约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最早只是政治性质的城 堡,与“市”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由于城市人口的集 中,居民生活的需要,城内便有“市”的设立。“城”的存在,为“市”的发展 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市”的发展,又促进了“城的发达。“市”在我国“城” 中出现,长期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实行的是“坊市制”。 在先秦文献中并无“坊”名,当时城市居民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为“里”。 里”原是农村的一种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当时为了防止盗贼的攻击,采用这 种四面筑院墙的封闭聚居形式。从先秦起,这种称“里”的组织形式在城市中长 期存在,有时称作“闾里”或“闾”,秦汉仍因之。从晋代开始,城市居民住区 正称仍为“里”,但有时又称作“坊”。《元河南志》卷二《晋城阙宫殿古迹》所 引《晋宫阙名》中,有“诸里”和“诸坊”的名称。到北魏时的洛阳,全城有二 百二十“里”,也作二百二十“坊”。这“坊”字,即源于“防”的别体。从隋开 始,“里”改称为“坊”。 所谓“坊市制”,即城中之“市”集中在一个限定的范围之内,“市”与“坊 里”一样,都是方形,四面筑有围墙,并开有市门。如唐长安皇城前东、西两市, 各占两坊之地,平面近正方形,每面各开二门,有道路相通,形成“井”字形相 交。唐代的市场交易限定在市内进行,并限定交易时间。 在“坊市制”下,一般居民出入坊里,必须经由里门,不许直接临街开门 如汉代规定只有“甲第”一一统治阶级中显要人员的宅第,才能“当道直启 唐代则明确规定:“非三品以上及坊内三绝,不合辕向街开门。”当时街上设有“街 鼓”,天明和落日,坊门随街鼓声而开闭。 在市民居住的坊中,一般是不允许开设商业店铺和手工作坊的。但在“市” 周围的坊里,往往由于有商人和手工业者居住,所以有例外。如东市南面的宣平 坊中有卖油者,升平坊北门旁有胡人鬻饼之舍,西市东面的延寿坊中有鬻金银珠 玉者。 唐代中叶以后,由于城市商业经济繁荣发展的需要,古典的坊市制逐渐被破 坏,在一些城市内开始出现商贸活动,有的甚至破坏城墙而临街设店。到肃宗至 德年间,人们纷纷穿破坊墙而临街设铺。这样,旧有的古典坊市制开始瓦解,新 的“坊巷制”逐渐形成。 约在宋仁宗末年,“坊巷制”完全取代了过去的“坊市制”,即“街巷”成为
永安市 2016 届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A)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 (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交卷时只交答 题卡。 全卷满分 l50 分。考试用时 l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市”的本义为市场,与“城”不同。早期的“市”多在野外或井边,故有 “市井”之称。而我国的“城”约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最早只是政治性质的城 堡,与“市”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由于城市人口的集 中,居民生活的需要,城内便有“市”的设立。“城”的存在,为“市”的发展 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市”的发展,又促进了“城的发达。“市”在我国“城” 中出现,长期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实行的是“坊市制”。 在先秦文献中并无“坊”名,当时城市居民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为“里”。 “里”原是农村的一种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当时为了防止盗贼的攻击,采用这 种四面筑院墙的封闭聚居形式。从先秦起,这种称“里”的组织形式在城市中长 期存在,有时称作“闾里”或“闾”,秦汉仍因之。从晋代开始,城市居民住区 正称仍为“里”,但有时又称作“坊”。《元河南志》卷二《晋城阙宫殿古迹》所 引《晋宫阙名》中,有“诸里”和“诸坊”的名称。到北魏时的洛阳,全城有二 百二十“里”,也作二百二十“坊”。这“坊”字,即源于“防”的别体。从隋开 始,“里”改称为“坊”。 所谓“坊市制”,即城中之“市”集中在一个限定的范围之内,“市”与“坊 里”一样,都是方形,四面筑有围墙,并开有市门。如唐长安皇城前东、西两市, 各占两坊之地,平面近正方形,每面各开二门,有道路相通,形成“井”字形相 交。唐代的市场交易限定在市内进行,并限定交易时间。 在“坊市制”下,一般居民出入坊里,必须经由里门,不许直接临街开门。 如汉代规定只有“甲第”——统治阶级中显要人员的宅第,才能“当道直启”。 唐代则明确规定:“非三品以上及坊内三绝,不合辕向街开门。”当时街上设有“街 鼓”,天明和落日,坊门随街鼓声而开闭。 在市民居住的坊中,一般是不允许开设商业店铺和手工作坊的。但在“市” 周围的坊里,往往由于有商人和手工业者居住,所以有例外。如东市南面的宣平 坊中有卖油者,升平坊北门旁有胡人鬻饼之舍,西市东面的延寿坊中有鬻金银珠 玉者。 唐代中叶以后,由于城市商业经济繁荣发展的需要,古典的坊市制逐渐被破 坏,在一些城市内开始出现商贸活动,有的甚至破坏城墙而临街设店。到肃宗至 德年间,人们纷纷穿破坊墙而临街设铺。这样,旧有的古典坊市制开始瓦解,新 的“坊巷制”逐渐形成。 约在宋仁宗末年,“坊巷制”完全取代了过去的“坊市制”,即“街巷”成为
城市居民实际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而“坊”仅作为名称被保留下来,其本意已 完全丧失。直到近代,城市中一些弄堂、胡同仍称“某某坊”。这是因为人们依 然习惯以“坊”作为雅称,而一般市民则以“街”“巷”相称。 (摘编自杜瑜《由坊市到 坊巷》) 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城”与“市”最初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市”的本意为市场,是 商品交易的场所;“城”约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最初为政治性的城堡。 B.“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随着城中人口的聚集和居民生活需求 的增加而产生,长期被限定在城中一定的区域 C.“城”与“市”相互促进。“城”中人口聚集带来的消费需求,为“市”的发 展提供了契机;而“市”的发展又为“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D.“市”与“坊里”一样都是方形的,四面筑有围墙,有门与外面相通。有的“市” 面积比“坊”大一些,里面道路纵横。 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的“里”,原是农村的一种封闭式的聚居形式,其目的是防止盗贼, 后来成为城市中的一种居民聚居单位 B.唐朝时城市中称为“坊”的居民聚居区,在秦汉两代有时称作“闾”,在晋代 “里”“坊”并称,而近代城市中的“坊”,实际上指的是街巷。 C.在唐初长安中的坊里,普通居民不能开设商业店铺和手工作坊,但商人和手工 业者则可在所居住的坊里开店经营。 D.在坊市制下,市场交易有限定的区域和时间,居民出入坊里亦有规定的路径和 时间,“当道直启”只是少数人才享有的特权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坊”是“防”的别体字,可见“坊”有“防守、防备”之意,这跟“里”以 筑墙防备盗贼的内涵一致。 B.坊市制是古代政府运用权力人为塑造城市格局的体现,能使城市布局井然有 序,但也让市民生活受到诸多限制,比如不能自由开店,不能夜晚行街。 C.坊市制的瓦解和坊巷制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这一过程发端于唐代 中叶以后的肃宗至德年间,大约完成于北宋仁宗末年 D.跟坊市制相比,坊巷制更有利于商业经济的发展繁荣,使居民生活更加自由便 利,使城市更有活力 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侑,陈郡人。侑为儿童时,励志力学。及长,通经。贞元末,以《五经》登 第,精于历代沿革礼。元和中,累为太常博士。时回纥请和亲,朝廷乃命宗正少 卿李孝诚奉使宣谕,以侑为副。既至虏庭,可汗初待汉使,盛陈兵甲,欲臣汉使 而不答拜。侑坚立不动,宣谕毕,可汘责其倨,宣言欲留而不遣。行者皆惧,侑 谓虏使曰:“可汗是汉家子婿,欲坐受使臣拜,是可汗失礼,非使臣之倨也。”可 汗惮其言,卒不敢逼。迁侑谏议大夫。凡朝廷之得失,悉以陈论。以言激切,出 为桂管观察使。入为卫尉卿。文宗初即位,沧州李同捷叛,而王廷凑助逆,欲加 兵镇州,诏五品已上都省集议。时上锐于破贼,宰臣莫敢异议。独侑以廷凑再乱
城市居民实际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而“坊”仅作为名称被保留下来,其本意已 完全丧失。直到近代,城市中一些弄堂、胡同仍称“某某坊”。这是因为人们依 然习惯以“坊”作为雅称,而一般市民则以“街”“巷”相称。 (摘编自杜瑜《由坊市到 坊巷》) 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城”与“市”最初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市”的本意为市场,是 商品交易的场所;“城”约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最初为政治性的城堡。 B.“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随着城中人口的聚集和居民生活需求 的增加而产生,长期被限定在城中一定的区域。 C.“城”与“市”相互促进。“城”中人口聚集带来的消费需求,为“市”的发 展提供了契机;而“市”的发展又为“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D.“市”与“坊里”一样都是方形的,四面筑有围墙,有门与外面相通。有的“市” 面积比“坊”大一些,里面道路纵横。 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的“里”,原是农村的一种封闭式的聚居形式,其目的是防止盗贼, 后来成为城市中的一种居民聚居单位。 B.唐朝时城市中称为“坊”的居民聚居区,在秦汉两代有时称作“闾”,在晋代 “里”“坊”并称,而近代城市中的“坊”,实际上指的是街巷。 C.在唐初长安中的坊里,普通居民不能开设商业店铺和手工作坊,但商人和手工 业者则可在所居住的坊里开店经营。 D.在坊市制下,市场交易有限定的区域和时间,居民出入坊里亦有规定的路径和 时间,“当道直启”只是少数人才享有的特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坊”是“防”的别体字,可见“坊”有“防守、防备”之意,这跟“里”以 筑墙防备盗贼的内涵一致。 B.坊市制是古代政府运用权力人为塑造城市格局的体现,能使城市布局井然有 序,但也让市民生活受到诸多限制,比如不能自由开店,不能夜晚行街。 C.坊市制的瓦解和坊巷制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这一过程发端于唐代 中叶以后的肃宗至德年间,大约完成于北宋仁宗末年。 D.跟坊市制相比,坊巷制更有利于商业经济的发展繁荣,使居民生活更加自由便 利,使城市更有活力。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侑,陈郡人。侑为儿童时,励志力学。及长,通经。贞元..末,以《五经》登 第,精于历代沿革礼。元和..中,累为太常博士。时回纥请和亲,朝廷乃命宗正少 卿李孝诚奉使宣谕,以侑为副。既至虏庭,可汗初待汉使,盛陈兵甲,欲臣汉使 而不答拜。侑坚立不动,宣谕毕,可汗责其倨,宣言欲留而不遣。行者皆惧,侑 谓虏使曰:“可汗是汉家子婿,欲坐受使臣拜,是可汗失礼,非使臣之倨也。”可 汗惮其言,卒不敢逼。迁侑谏议大夫。凡朝廷之得失,悉以陈论。以言激切,出 为桂管观察使。入为卫尉卿。文宗初即位,沧州李同捷叛,而王廷凑助逆,欲加 兵镇州,诏五品已上都省集议。时上锐于破贼,宰臣莫敢异议。独侑以廷凑再乱
河朔,虽附凶徒,未甚彰露,宜且含容,专讨同捷。文宗虽不纳,深所嘉之。太 和四年,加检校工部尚书、沧齐德观察使。时大兵之后,遗骸蔽野,寂无人烟。 始至,空城而己。侑攻苦食淡,与士卒同劳苦。周岁之后,流民襁负而归。侑上 表请借耕牛三万,以给流民,乃诏度支。赐绫绢五万匹,买牛以给之。数年之后 户口滋饶,仓廪储藏谷米的仓库盈积,人皆忘亡。初州兵三万悉取绘于度支值 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飨用悉周请罴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 德攻磲以功加检校吏部尚书。六年,入为刑部尚书,充郓曹濮观察等使。自元和 末,收复师道十二州为三镇。朝廷务安反侧,征赋所入,尽留赡军,贯缗尺帛, 不入王府。侑以军赋有余,赋不上供,非法也,乃上表起太和七年,请岁供两税、 榷酒等钱十五万贯、粟五万石。开成三年卒,赠司空 自《旧唐书·殷侑传》 [注]度支:官名。掌管全囯财赋的统计与支调。三镇:此处指郓、曹、濮三州。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 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B.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 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C.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 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D.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 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文中的贞元、元和、太和、开成都是皇 帝年号。 B.河朔的“朔”与朔漠、朔风中的“朔”都是指北方,另外,“朔”还指农历每 月的最后一天。 C.加是加封的意思,即在官员原来说的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誉称号,一般可以享受 一些特权 D.榷的意思是专营、专卖,榷酒是我国封建证券实行的酒类专卖以增加国家财政 收入的制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侑少年立志,学有所成。他儿时即立志努力学习,长大以后通晓经学,精通 历代礼制沿革,贞元末年科举登第,后多次升职,任太常博士 B.殷侑坚守气节,不惧威吓。在奉命出使回纥时,面对回纥可汗的盛兵以待和无 理要求,他毫不畏惧,直言可汗的失礼之处,最终使可汗不敢威胁。 C.殷侑性格耿直,敢于进谏。文宗即位不久就有地方反叛,当时皇上一心想打败 叛贼,丞相也不敢有异议,唯独殷侑直言进谏,认为应对叛贼宽大为怀。 D.殷侑体恤民情,颇有政声。在任沧齐德观察使时,面对当地民生凋敝的情形, 他和士卒同甘共苦,竭力恢复民生,数年之后,粮丰仓实,百姓安居乐业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侑坚立不动,宣谕毕,可汗责其倨,宣言欲留而不遣。 (2)凡朝廷之得失,悉以陈论。以言激切,出为桂管观察使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河朔..,虽附凶徒,未甚彰露,宜且含容,专讨同捷。文宗虽不纳,深所嘉之。太. 和.四年,加.检校工部尚书、沧齐德观察使。时大兵之后,遗骸蔽野,寂无人烟。 始至,空城而已。侑攻苦食淡,与士卒同劳苦。周岁之后,流民襁负而归。侑上 表请借耕牛三万,以给流民,乃诏度支。赐绫绢五万匹,买牛以给之。数年之后, 户口滋饶,仓廪储藏谷米的仓库盈积,人皆忘亡。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 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 德政碑以功加检校吏部尚书。六年,入为刑部尚书,充郓曹濮观察等使。自元和.. 末,收复师道十二州为三镇。朝廷务安反侧,征赋所入,尽留赡军,贯缗尺帛, 不入王府。侑以军赋有余,赋不上供,非法也,乃上表起太和七年,请岁供两税、 榷.酒等钱十五万贯、粟五万石。开成..三年卒,赠司空。 (选 自《旧唐书·殷侑传》 [注]度支:官名。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三镇:此处指郓、曹、濮三州。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 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B.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 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C.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 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D.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 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文中的贞元、元和、太和、开成都是皇 帝年号。 B.河朔的“朔”与朔漠、朔风中的“朔”都是指北方,另外,“朔”还指农历每 月的最后一天。 C.加是加封的意思,即在官员原来说的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誉称号,一般可以享受 一些特权。 D.榷的意思是专营、专卖,榷酒是我国封建证券实行的酒类专卖以增加国家财政 收入的制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侑少年立志,学有所成。他儿时即立志努力学习,长大以后通晓经学,精通 历代礼制沿革,贞元末年科举登第,后多次升职,任太常博士。 B.殷侑坚守气节,不惧威吓。在奉命出使回纥时,面对回纥可汗的盛兵以待和无 理要求,他毫不畏惧,直言可汗的失礼之处,最终使可汗不敢威胁。 C.殷侑性格耿直,敢于进谏。文宗即位不久就有地方反叛,当时皇上一心想打败 叛贼,丞相也不敢有异议,唯独殷侑直言进谏,认为应对叛贼宽大为怀。 D.殷侑体恤民情,颇有政声。在任沧齐德观察使时,面对当地民生凋敝的情形, 他和士卒同甘共苦,竭力恢复民生,数年之后,粮丰仓实,百姓安居乐业。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侑坚立不动,宣谕毕,可汗责其倨,宣言欲留而不遣。 (2)凡朝廷之得失,悉以陈论。以言激切,出为桂管观察使。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水村闲望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②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③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俞紫芝:笃信佛教,仕途失意后终身不娶不仕。②翡翠:翠鸟。③绷 布幅。 8.本诗颔联和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都在写鸟,但 在内容和手法上有何不同?(5分) 9.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醉翁亭记》中作者巧妙地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的一句 (2)杜甫在《登髙》诗中借景抒情,在形象地描绘了萧萧落木与滚滚江水之后, 无限悲戚地感叹道“ 个年迈憔悴而孤独 的诗人形象呼之欲出。 (3)《赤壁赋》中感叹人生渺小而且短暂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祖母的季节 苏童 祖母天天坐在门槛上听雨,神态宁静而安详。那是去年秋天的事情。去年秋 天是我祖母的弥留之际。我们家的人都记住了那些下雨的日子。 春天的时候我祖母还坐在后门空地上包粽子呢。有一只洗澡的大木盆装满了 清水,浸泡着刚从湖边苇地里劈下的青粽叶,我家屋前屋后都是那股凉凉的清 香味。我走过去把手伸进木盆,挨祖母骂了,她不让人把码齐的青粽叶搞乱了。 祖母去五里外的白羊湖边采青粽叶。我跟着她。“这水里有小青蛇。小青蛇 游过的水里,长苇子都是甜的。”祖母采着青粽叶,时不时俯视身下的湖水,湖 水波动着,把她穿蓝袄的影子搅碎了。突然手里抓的苇叶掉落了。祖母颤抖着 告诉我她刚才看见了祖父的脸。“老家伙来拉我走了。”祖母对着湖水自言自语。 家里人猜祖母是看见了游过水下的小青蛇。我祖父属蛇,村上人都喊他小蛇 儿。他十七岁娶了我祖母,我祖母就成了“小蛇儿家里的”。 去年端午节前后,祖母坐在后门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几乎堆成了一座粽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②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③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俞紫芝:笃信佛教,仕途失意后终身不娶不仕。 ②翡翠:翠鸟。 ③绷: 布幅。 8.本诗颔联和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都在写鸟,但 在内容和手法上有何不同?(5 分) 9.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 1 )《 醉 翁 亭 记 》 中 作 者 巧 妙 地 用 禽 鸟 之 乐 衬 托 游 人 之 乐 的 一 句 “ , ”。 (2)杜甫在《登高》诗中借景抒情,在形象地描绘了萧萧落木与滚滚江水之后, 无限悲戚地感叹道“ , ”, 一个年迈憔悴而孤独 的诗人形象呼之欲出。 ( 3 )《 赤 壁 赋 》 中 感 叹 人 生 渺 小 而 且 短 暂 的 句 子 是 “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祖母的季节 苏童 祖母天天坐在门槛上听雨,神态宁静而安详。那是去年秋天的事情。去年秋 天是我祖母的弥留之际。我们家的人都记住了那些下雨的日子。 春天的时候我祖母还坐在后门空地上包粽子呢。有一只洗澡的大木盆装满了 清水,浸泡着刚从湖边苇地里劈下的青粽叶 ,我家屋前屋后都是那股凉凉的清 香味。我走过去把手伸进木盆,挨祖母骂了,她不让人把码齐的青粽叶搞乱了。 祖母去五里外的白羊湖边采青粽叶。我跟着她。“这水里有小青蛇。小青蛇 游过的水里,长苇子都是甜的。”祖母采着青粽叶,时不时俯视身下的湖水,湖 水波动着,把她穿蓝袄的影子搅碎了。突然手里抓的苇叶掉落了。祖母颤抖着, 告诉我她刚才看见了祖父的脸。“老家伙来拉我走了。”祖母对着湖水自言自语。 家里人猜祖母是看见了游过水下的小青蛇。我祖父属蛇,村上人都喊他小蛇 儿。他十七岁娶了我祖母,我祖母就成了“小蛇儿家里的”。 去年端午节前后,祖母坐在后门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几乎堆成了一座粽子 山
“小蛇儿从前最能吃粽子,一顿能吃八个。”有一天村西的老寿爷踱过我家 门前,看见了门楣上一捆捆的粽叶,这样对我父母亲说 我祖父也死于秋天。死于异乡异地一个叫石码头的地方。据说他是在新婚的 五天后出走的,走了就没再回来。祖母守着他留下的老屋过日子,闭口不谈祖父 的事。许多年了村里人还是喊我祖母“小蛇儿家里的”。有一年老寿爷跟着贩米 船来到湖北一个码头上,遇见了我祖父。他正在码头的石阶上为一个瞎女人操琴 卖唱。他跟着老寿爷上了贩米船。他帮着村里人把船上的米袋卸完,拉着老寿爷 进了一家小酒店。就是那次我祖父酒后还吃了八只粽子。“你回去吧,你儿子会 满村跑了。”老寿爷说。祖父摇着头说,“出来了就不回去了。”后来祖父把他 的二胡交给贩米船上的人带回家 从我记事起,那把二胡一直高高挂在一家人的头顶上。有一年过年前,我母 亲想找块布把那把二胡擦一擦,但是猛听见下面祖母惊恐的喊声:“凤英子, 你不要动它 我把它擦擦干净。”母亲回过头来说 “不要擦。”祖母固执地说,她盯着我母亲的手,眼神里有一种难言的痛苦。 去年秋天不是好季节,那没完没了的雨就下得不寻常。祖母仿佛意识到了什 么,她向每一个走过家门的村里人微笑,目光里也飘满了连绵的雨丝。 “活不过这个冬天了。”我听见父亲对母亲说。 就是那个下雨的午后,祖母第一次让我去把房梁上的二胡取下来。我在梯子 上向那把二胡靠近时,心止不住狂跳起来。“刚才你看见他的脸了吗?”祖母问 我。她的脸上浮起了少女才有的红晕,神情仍然是悠然而神秘的。我摇头。“你 这个傻孩子,我死了二胡就是你的了。”祖母说,她闭着眼睛回忆着什么,脸上 的红晕越来越深,“那老鬼天天跑到我梦里拉琴,拉得好听呢。”有一个瞬间我 感到紫檀木二胡在怀里躁动,听到了一阵陌生的琴声从蛇皮琴筒里涌出来,越过 我和祖母的头顶,在茫茫的雨雾里穿行。我抓住了马尾琴弓。琴弓挺轻的,但是 似乎有股力要把我的手弹回来。“你这个傻孩子,你怎么不拉呢。”祖母焦灼起 来,她猛地睁开眼睛,带着痛苦的神色凝视那只二胡。 秋天下最后一场大雨的时候,我母亲从箱子里找出了祖母的老衣。母亲把红 色的老衣挂在她房里,光线黯淡的房间便充满了强烈的红光。后来我母亲打开了 祖母常年锁着的一只黑漆木盒,木盒里空空的,我母亲眼里闪过一丝慌乱,急忙 走到后门去。 “没有了。”母亲对父亲说。“什么没有了?”“那块金锁。”母亲说。 我父亲沉默了一阵子,来到祖母身边,轻轻地把她从昏睡中唤醒。“娘, 你的金锁呢 “没了,早没了。”祖母那会儿依然清醒,她定定地看着父亲的脸。“娘, 我们不要,让你老带走的。”母亲说。“我不带走,死了还带金锁干什么?”祖 母说完真切地微笑了一下,那是她一辈子最后一次微笑。祖母闭上眼睛了,不再 说话,微笑也渐渐消退 清明去扫墓的时候,母亲带着锡箔和纸钱,我拿着一株迎春,父亲却在臂弯 里挟着祖父留下的那把二胡。祭坟以后,我看见父亲把那把紫檀木二胡放在坟头 上,坟上的火光猛地黯淡了一下,随之又蹿出一群枫叶般的火苗来。 我祖父的紫檀木二胡被点燃了。在一片寂静中,我们听见那把二胡在火苗的 吞噬下发出一阵沉闷的轰鸣,似乎有什么活物在琴筒里狠狠地撞击着。“是你爹 的声音吗?”母亲的声音打着颤。“不,是娘的声音。”父亲庄严地回答
“小蛇儿从前最能吃粽子,一顿能吃八个。”有一天村西的老寿爷踱过我家 门前,看见了门楣上一捆捆的粽叶,这样对我父母亲说。 我祖父也死于秋天。死于异乡异地一个叫石码头的地方。据说他是在新婚的 五天后出走的,走了就没再回来。祖母守着他留下的老屋过日子,闭口不谈祖父 的事。许多年了村里人还是喊我祖母“小蛇儿家里的”。有一年老寿爷跟着贩米 船来到湖北一个码头上,遇见了我祖父。他正在码头的石阶上为一个瞎女人操琴 卖唱。他跟着老寿爷上了贩米船。他帮着村里人把船上的米袋卸完,拉着老寿爷 进了一家小酒店。就是那次我祖父酒后还吃了八只粽子。“你回去吧,你儿子会 满村跑了。”老寿爷说。祖父摇着头说,“出来了就不回去了。”后来祖父把他 的二胡交给贩米船上的人带回家。 从我记事起,那把二胡一直高高挂在一家人的头顶上。有一年过年前,我母 亲想找块布 把那把二胡擦一擦,但是猛听见下面祖母惊恐的喊声:“凤英子, 你不要动它。” “我把它擦擦干净。”母亲回过头来说。 “不要擦。”祖母固执地说,她盯着我母亲的手,眼神里有一种难言的痛苦。 去年秋天不是好季节,那没完没了的雨就下得不寻常。祖母仿佛意识到了什 么,她向每一个走过家门的村里人微笑,目光里也飘满了连绵的雨丝。 “活不过这个冬天了。”我听见父亲对母亲说。 就是那个下雨的午后,祖母第一次让我去把房梁上的二胡取下来。我在梯子 上向那把二胡靠近时,心止不住狂跳起来。“刚才你看见他的脸了吗?”祖母问 我。她的脸上浮起了少女才有的红晕,神情仍然是悠然而神秘的。我摇头。“你 这个傻孩子,我死了二胡就是你的了。”祖母说,她闭着眼睛回忆着什么,脸上 的红晕越来越深,“那老鬼天天跑到我梦里拉琴,拉得好听呢。”有一个瞬间我 感到紫檀木二胡在怀里躁动,听到了一阵陌生的琴声从蛇皮琴筒里涌出来,越过 我和祖母的头顶,在茫茫的雨雾里穿行。我抓住了马尾琴弓。琴弓挺轻的,但是 似乎有股力要把我的手弹回来。“你这个傻孩子,你怎么不拉呢。”祖母焦灼起 来,她猛地睁开眼睛,带着痛苦的神色凝视那只二胡。 秋天下最后一场大雨的时候,我母亲从箱子里找出了祖母的老衣。母亲把红 色的老衣挂在她房里,光线黯淡的房间便充满了强烈的红光。后来我母亲打开了 祖母常年锁着的一只黑漆木盒,木盒里空空的,我母亲眼里闪过一丝慌乱,急忙 走到后门去。 “没有了。”母亲对父亲说。“什么没有了?”“那块金锁。”母亲说。 我父亲沉默了一 阵子,来到祖母身边,轻轻地把她从昏睡中唤醒。“娘, 你的金锁呢?” “没了,早没了。”祖母那会儿依然清醒,她定定地看着父亲的脸。“娘, 我们不要,让你老带走的。”母亲说。“我不带走,死了还带金锁干什么?”祖 母说完真切地微笑了一下,那是她一辈子最后一次微笑。祖母闭上眼睛了,不再 说话,微笑也渐渐消退。 清明去扫墓的时候,母亲带着锡箔和纸钱,我拿着一株迎春,父亲却在臂弯 里挟着祖父留下的那把二胡。祭坟以后,我看见父亲把那把紫檀木二胡放在坟头 上,坟上的火光猛地黯淡了一下,随之又蹿出一群枫叶般的火苗来。 我祖父的紫檀木二胡被点燃了。在一片寂静中,我们听见那把二胡在火苗的 吞噬下发出一阵沉闷的轰鸣,似乎有什么活物在琴筒里狠狠地撞击着。“是你爹 的声音吗?”母亲的声音打着颤。“不,是娘的声音。”父亲庄严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