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五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联考语文试卷 2014年秋季南侨中学、永春三中、永春侨中、荷山中学、南安三中高中毕业班 摸底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2)、岂无山歌与村笛,。白居易《琵琶行》 (3)、故木受绳则直,。荀子《劝学》 (4)、_,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6)、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五)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张孟男,字元嗣,中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授广平推官。稍迁汉中同知。入 为顺天治中,累进尚宝丞。高拱以内阁兼吏部,其妻,孟男姑也,自公事外无私 语。拱憾之,四岁不迁。及拱被逐,亲知皆引匿,孟男独留拱邸,为治装送之郊 张居正用事,擢孟男太仆少卿。孟男复不附,失居正意,不调。久之,居正败, 始累迁南京工部右侍郎。寻召入,以本官掌通政司事 万历十七年,帝不视朝者八月,孟男疏谏,且言:“岭南人讼故都御史李材功, 蔡人讼故令曹世卿枉,(奏)章并留中°,其人系兵马司,橐館°不继,莫必其生 亏损圣德?”帝心动,乃间一御门。其冬,改户部,进左侍郎。寻拜南京工部尚 书,就改户部。时留都储峙耗竭,孟男受事,粟仅支二年,不再岁,遂有七年 之蓄。水衡修仓,发公羡二千金助之。或谓奈何耘人田,孟男曰:“公家事,乃 画区畔耶?”南京御史陈所闻劾孟男贪鄙;吏部尚书孙鏰言孟男忠诚谨恪,台臣 所论,事由郎官。帝乃留之。孟男求去,不允。再疏请,乃听归。久之,召拜故 三十年春,有诏罢矿税。已,弗果行。孟男率同列谏,不报。加太子少保。五上 章乞归,不许。时矿税患日剧,孟男草遗疏数千言,极陈其害,言:“臣备员地 官,所征天下租税,皆鬻男市女、羧骨割肉之余也。臣以催科为职,臣得其职, 而民病矣。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有臣如此,安所用之?臣不胜哀鸣,为陛 下杞人忧耳。”属其子上之,明日遂卒。南京尚书赵参鲁等奏其清忠,赠太子太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 ①中:宫中。②橐館:饭食。③留都:指当时的南京。④峙:储备 2.下列各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拱憾之,四岁不迁憾:怪罪 B.乃间一御门间:抄小路 C.发公羡二千金助之羡:羡慕 D.蔡人讼故令曹世卿枉枉:冤枉 3.下列各项中,都能表明张孟男“敢于直谏”的一项是(3分)() ①帝不视朝者八月,孟男疏谏②亲知皆引匿,孟男独留拱邸 ③臣不胜哀鸣,为陛下杞人忧耳④莫必其生,亏损圣德
福建省泉州五校 2015 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联考语文试卷 2014 年秋季南侨中学、永春三中、永春侨中、荷山中学、南安三中高中毕业班 摸底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2)、岂无山歌与村笛, 。白居易《琵琶行》 (3)、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4)、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6)、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五)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5 题。 张孟男,字元嗣,中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授广平推官。稍迁汉中同知。入 为顺天治中,累进尚宝丞。高拱以内阁兼吏部,其妻,孟男姑也,自公事外无私 语。拱憾之,四岁不迁。及拱被逐,亲知皆引匿,孟男独留拱邸,为治装送之郊。 张居正用事,擢孟男太仆少卿。孟男复不附,失居正意,不调。久之,居正败, 始累迁南京工部右侍郎。寻召入,以本官掌通政司事。 万历十七年,帝不视朝者八月,孟男疏谏,且言:“岭南人讼故都御史李材功, 蔡人讼故令曹世卿枉,(奏)章并留中①,其人系兵马司,橐饘②不继,莫必其生, 亏损圣德?”帝心动,乃间一御门。其冬,改户部,进左侍郎。寻拜南京工部尚 书,就改户部。时留都③储峙④耗竭,孟男受事,粟仅支二年,不再岁,遂有七年 之蓄。水衡修仓,发公羡二千金助之。或谓奈何耘人田,孟男曰:“公家事,乃 画区畔耶?”南京御史陈所闻劾孟男贪鄙;吏部尚书孙鑨言孟男忠诚谨恪,台臣 所论,事由郎官。帝乃留之。孟男求去,不允。再疏请,乃听归。久之,召拜故 官。 三十年春,有诏罢矿税。已,弗果行。孟男率同列谏,不报。加太子少保。五上 章乞归,不许。时矿税患日剧,孟男草遗疏数千言,极陈其害,言:“臣备员地 官,所征天下租税,皆鬻男市女、朘骨割肉之余也。臣以催科为职,臣得其职, 而民病矣。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有臣如此,安所用之?臣不胜哀鸣,为陛 下杞人忧耳。”属其子上之,明日遂卒。南京尚书赵参鲁等奏其清忠,赠太子太 保。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 ①中:宫中。 ②橐饘:饭食。 ③留都:指当时的南京。 ④峙:储备。 2.下列各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拱憾之,四岁不迁 憾:怪罪 B. 乃间一御门 间:抄小路 C.发公羡二千金助之 羡:羡慕 D. 蔡人讼故令曹世卿枉 枉:冤枉 3.下列各项中,都能表明张孟男“敢于直谏”的一项是(3 分)( ) ①帝不视朝者八月,孟男疏谏 ②亲知皆引匿,孟男独留拱邸 ③臣不胜哀鸣,为陛下杞人忧耳 ④莫必其生,亏损圣德
⑤公家事,乃画区畔耶⑥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⑤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孟男为人正派。他的姑父是内阁大学士兼领吏部事务,他却从不和姑父谈论 公事以外的事,引起了姑父的怪罪 B.张孟男能得到皇帝的信任。他遭弹劾,皇帝留用;他请求辞官,皇帝最初不允 许;辞职很久之后,皇帝又让他官复原位。 C.张孟男为官保守。张居正曾经提拔了张孟男,但张孟男却不支持张居正的改 革,因而失去了张居正的信任 D.张孟男对朝廷竭忠尽智,先后几次进谏皇上。对矿税,他率同僚进谏停止征收: 皇上没有回应,他又写了一份遗书性质的奏疏,临死前嘱咐儿子上奏。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及拱被逐,亲知皆引匿,孟男独留拱邸,为治装送之郊。(3分) 译文 (2)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有臣如此,安所用之?(3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商调】梧叶儿·春日张可久 长空雁,老树鸦,离思满烟沙。墨淡淡王维画,柳疏疏陶令家,春脉脉武陵花。 何处游人驻马? 1.“墨淡淡王维画,柳疏疏陶令家,春脉脉武陵花”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3分) 2.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举一例并简要分析。(3分 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高老太爷的生日宴会上,冯乐山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家接受了 这门亲事。觉民知道此事后,坚决不同意,甚至不惜顶撞高老太爷而离家出走。 最后,临终前的高老太爷答应取消婚约,觉民逃婚胜利。(《家》) B.齐卢战争时,几个积年老“乡绅”都躲到上海租界里了,孙传芳的军队过境 几乎没有“人”招待,是吴荪甫挺身而出,伺候得异常周到,于是他就挤上了 家乡的“政治舞台”。他的盘剥农民的“高利贷网”于是更快地发展。(《子夜》) C.弗比斯在危急时刻救下了爱斯梅拉达,爱斯梅拉达十分感激并爱上了他 个偶然的机会,弗比斯请爱斯梅拉达到姑妈家去表演,知道了她心中的秘密。(《巴 黎圣母院》) D.聂赫留道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向她问起他们的孩子,她开始很惊奇,但 又不愿触动创伤,只简单对答几句,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向他要十卢布烟酒 钱以麻醉自己。(《复活》) 査理给葛朗台带来了自己父亲给伯父葛朗台的一封遗书,信的内容是:查理 的父亲因病过世。临死前打发查理来投奔伯父,让葛朗台照顾查理的前程。((《欧 也妮·葛朗台》) 8.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⑤公家事,乃画区畔耶 ⑥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张孟男为人正派。他的姑父是内阁大学士兼领吏部事务,他却从不和姑父谈论 公事以外的事,引起了姑父的怪罪。 B.张孟男能得到皇帝的信任。他遭弹劾,皇帝留用;他请求辞官,皇帝最初不允 许;辞职很久之后,皇帝又让他官复原位。 C. 张孟男为官保守。张居正曾经提拔了张孟男,但张孟男却不支持张居正的改 革,因而失去了张居正的信任。 D.张孟男对朝廷竭忠尽智,先后几次进谏皇上。对矿税,他率同僚进谏停止征收; 皇上没有回应,他又写了一份遗书性质的奏疏,临死前嘱咐儿子上奏。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及拱被逐,亲知皆引匿,孟男独留拱邸,为治装送之郊。(3 分) 译文: (2)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有臣如此,安所用之?(3 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6.阅读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 【商调】梧叶儿•春日 张可久 长空雁,老树鸦,离思满烟沙。墨淡淡王维画,柳疏疏陶令家,春脉脉武陵花。 何处游人驻马? 1.“墨淡淡王维画,柳疏疏陶令家,春脉脉武陵花”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3 分) 2.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举一例并简要分析。(3 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7.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在高老太爷的生日宴会上,冯乐山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家接受了 这门亲事。觉民知道此事后,坚决不同意,甚至不惜顶撞高老太爷而离家出走。 最后,临终前的高老太爷答应取消婚约,觉民逃婚胜利。(《家》) B.齐卢战争时,几个积年老“乡绅”都躲到上海租界里了,孙传芳的军队过境, 几乎没有“人” 招待,是吴荪甫挺身而出,伺候得异常周到,于是他就挤上了 家乡的“政治舞台”。他的盘剥农民的“高利贷网”于是更快地发展。(《子夜》) C.弗比斯在危急时刻救下了爱斯梅拉达,爱斯梅拉达十分感激并爱上了他。一 个偶然的机会,弗比斯请爱斯梅拉达到姑妈家去表演,知道了她心中的秘密。(《巴 黎圣母院》) D.聂赫留道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向她问起他们的孩子,她开始很惊奇,但 又不愿触动创伤,只简单对答几句,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向他要十卢布烟酒 钱以麻醉自己。(《复活》) E.查理给葛朗台带来了自己父亲给伯父葛朗台的一封遗书,信的内容是:查理 的父亲因病过世。临死前打发查理来投奔伯父,让葛朗台照顾查理的前程。((《欧 也妮·葛朗台》) 8.简答题。(选做一题)(5 分) (1) 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张飞见其声音雄壮,面不改色,乃回嗔作喜,下阶喝退左右,亲解其缚,取衣衣 之,扶在正中高坐,低头便拜曰“适来言语冒渎,幸勿见责。吾素知老将军乃豪 杰之士也。” “老将军”指得是谁?张飞为什么要低头便拜并说“言语冒渎”?请简述这件 事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 是谁的判词?其中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概括了她的什么命 运?请简述。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 以忠。”(《论语八佾》) ②孟子告齐宜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孟子离娄 下》) (1)孟子以“手足”、“腹心”为喻阐明了什么道理?(3分) (2)在孔子和孟子看来,君臣应该以怎样的关系相处?请做简要分析。(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微信社交,我们是否被强关系绑架? 李光斗 过去,人们都说“谣言止于智者”、“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但是微信 出现之后,谣言并没有止于“智者”。朋友圈里反而出现了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 有很多的谣言在传;微信时代,三个臭皮匠凑成之后,不仅没有出现“诸葛亮 整体的智商反而比一个臭皮匠的智商还低 微信是一个强关系应用,微信上互相加为好友、互相认识的人,至少都是你 通信录上的人。你为什么会加入一个群?是因为有人把你拉进来,你们有共同的 朋友,有交集才能成一个群。中国社会是一个面子社会,敢于当面指出别人错误 的,对于成年时代的微信用户来说少之又少。微信就像一个秀场一样,当领导在 上面引了首唐诗秀才艺的时候,尽管他引的是宋词,但是你不仅点赞,还会转。 这就是娱乐化社会,大家抱着好玩的态度去面对,这种态度消解了人们对真相的 追寻。熟人社会会进一步强化威权的力量,让人们不敢也不愿去质疑有社交优势 的人。在微信时代,人们会发现海量的信息。比方说走失的小孩,一百个信息里 头可能有99%是假的,只要打个电话就能核实,但是为什么不去核实,因为人们 的思维变得简单了,尤其是看到好友转了的时候 互联网时代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你把大脑思考让渡给别人。睡醒时第一个摸 的和临睡前最后一个摸的都是手机,这也源于手机的及时反馈。由于微信的出现, 人们平均的睡眠时间减少了40分钟,现在谁能保证在卧室里不放手机。因为有 海量的信息,而且及时反馈,你可以进入到所有朋友的卧室 微信时代,因为全都是熟人,或者半生不熟的人,它进入了一个强关系社会。这 个时候,各种各样的谣言反而“不胫而走”,谣言不是变少了,而是变多了。按 理说在强关系社会,出于互相的信任,人们不会传播谣言,因为这有损于自己的 信用。事实上却截然相反,谣言反而更厉害了
张飞见其声音雄壮,面不改色,乃回嗔作喜,下阶喝退左右,亲解其缚,取衣衣 之,扶在正中高坐,低头便拜曰“适来言语冒渎,幸勿见责。吾素知老将军乃豪 杰之士也。” “老将军”指得是谁?张飞为什么要低头便拜并说“言语冒渎”?请简述这件 事。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 是谁的判词?其中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概括了她的什么命 运?请简述。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 ①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 以忠。”(《论语八佾》) ②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孟子离娄 下》) (1) 孟子以“手足”、“腹心”为喻阐明了什么道理?(3 分) (2) 在孔子和孟子看来,君臣应该以怎样的关系相处?请做简要分析。(3 分) 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微信社交,我们是否被强关系绑架? 李光斗 过去,人们都说“谣言止于智者”、“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但是微信 出现之后,谣言并没有止于“智者”。朋友圈里反而出现了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 有很多的谣言在传;微信时代,三个臭皮匠凑成之后,不仅没有出现“诸葛亮”, 整体的智商反而比一个臭皮匠的智商还低。 微信是一个强关系应用,微信上互相加为好友、互相认识的人,至少都是你 通信录上的人。你为什么会加入一个群?是因为有人把你拉进来,你们有共同的 朋友,有交集才能成一个群。中国社会是一个面子社会,敢于当面指出别人错误 的,对于成年时代的微信用户来说少之又少。微信就像一个秀场一样,当领导在 上面引了首唐诗秀才艺的时候,尽管他引的是宋词,但是你不仅点赞,还会转。 这就是娱乐化社会,大家抱着好玩的态度去面对,这种态度消解了人们对真相的 追寻。熟人社会会进一步强化威权的力量,让人们不敢也不愿去质疑有社交优势 的人。在微信时代,人们会发现海量的信息。比方说走失的小孩,一百个信息里 头可能有 99%是假的,只要打个电话就能核实,但是为什么不去核实,因为人们 的思维变得简单了,尤其是看到好友转了的时候。 互联网时代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你把大脑思考让渡给别人。睡醒时第一个摸 的和临睡前最后一个摸的都是手机,这也源于手机的及时反馈。由于微信的出现, 人们平均的睡眠时间减少了 40 分钟,现在谁能保证在卧室里不放手机。因为有 海量的信息,而且及时反馈,你可以进入到所有朋友的卧室。 微信时代,因为全都是熟人,或者半生不熟的人,它进入了一个强关系社会。这 个时候,各种各样的谣言反而“不胫而走”,谣言不是变少了,而是变多了。按 理说在强关系社会,出于互相的信任,人们不会传播谣言,因为这有损于自己的 信用。事实上却截然相反,谣言反而更厉害了
当然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有好的一面,就是想粉碎谣言也 变得非常容易,而不会像传统社会那样一个谣言会流传很久。谣言的流传时间不 长,但是传播力也会非常强大。那么在这个时候就要呼吁大家要提防这种低智商 社会的来临,我们还是要提倡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哪怕是熟人说的事,哪怕是 权威说的事,哪怕你的领导说的事。我们以前讲“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 是要多打几个问号,这样才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智商,明辨是非。 互联网推动了进步,但是当你过于沉溺微信、沉溺于朋友圈的时候,就导致了 种社交变窄。当你的朋友圈里面天天都在传一些似是而非的心灵鸡汤,都在传似 是而非的谣言,你就会陷入到一种精神焦虑,我们称之为互联网焦虑。所以到 定的时候,你是不是该清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了? 总之,我们不能靠微信来了解社会,也不能靠它来管理,更不能靠它来学习。微 信只是一个工具,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口,而非这个世界的全部。 摘自《新华网》2014-12-23 10.下列对文章中“强关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微信是一个强关系应用,微信上互相加为好友、互相认识的人,至少都是你 通信录上的人。微信用户正是因为有共同的朋友,有交集才能形成一个群。 B.微信社交的强关系应用特点,使人们的思维也变得简单了,消解了人们对真 相的追寻,导致谣言泛滥。 C.在微信时代,人们进入了一个强关系社会,谣言不仅没有变少,反而增多, 并且谣言流传的时间也比传统社会长了许多。 D.微信社交的强关系应用,给人们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要适时清理自己 的朋友圈,以免被其绑架 11、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述微信社交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3分) 12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如何才能在微信社交中不被强关系绑架。(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母校 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碴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 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家伙,那个大啊!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窗明几净。 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 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 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 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当然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有好的一面,就是想粉碎谣言也 变得非常容易,而不会像传统社会那样一个谣言会流传很久。谣言的流传时间不 长,但是传播力也会非常强大。那么在这个时候就要呼吁大家要提防这种低智商 社会的来临,我们还是要提倡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哪怕是熟人说的事,哪怕是 权威说的事,哪怕你的领导说的事。我们以前讲“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 是要多打几个问号,这样才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智商,明辨是非。 互联网推动了进步,但是当你过于沉溺微信、沉溺于朋友圈的时候,就导致了一 种社交变窄。当你的朋友圈里面天天都在传一些似是而非的心灵鸡汤,都在传似 是而非的谣言,你就会陷入到一种精神焦虑,我们称之为互联网焦虑。所以到一 定的时候,你是不是该清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了? 总之,我们不能靠微信来了解社会,也不能靠它来管理,更不能靠它来学习。微 信只是一个工具,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口,而非这个世界的全部。 摘自《新华网》 2014-12-23 10.下列对文章中“强关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微信是一个强关系应用,微信上互相加为好友、互相认识的人,至少都是你 通信录上的人。微信用户正是因为有共同的朋友,有交集才能形成一个群。 B.微信社交的强关系应用特点,使人们的思维也变得简单了,消解了人们对真 相的追寻,导致谣言泛滥。 C.在微信时代,人们进入了一个强关系社会,谣言不仅没有变少,反而增多, 并且谣言流传的时间也比传统社会长了许多。 D.微信社交的强关系应用,给人们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要适时清理自己 的朋友圈,以免被其绑架。 11、 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述微信社交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3 分) 12 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如何才能在微信社交中不被强关系绑架。(3 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 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 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母 校 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碴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 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家伙,那个大啊!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窗明几净。 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 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 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 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 母校,好吗 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 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父亲边走边对儿 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 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出一串长音。 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来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 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异常兴奋,眼睛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 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父亲用手一指,看, 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室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的那个门,看见了没有? 儿子当然看见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 己能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从县城回来,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父亲对儿子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母校,那 家伙! 再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儿子什么都搞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 父亲心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来的。 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 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花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节) 13.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写“父亲语无伦次地说起母校,夸张的动作,一连串的表演”这个 情节,可以激起儿子的好奇其心,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B.小说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意在突出城乡的差别,使儿子产生进城学习的欲 望。 C、儿子如愿以偿考取了父亲的母校后,马上得知父亲并没有什么母校。但并没 有揭穿父亲的谎言。 D.结合全文来看,这篇小说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母校,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 E.父亲的谎言虽然成就了孩子,但这一做法不值得肯定,以后孩子将很难信任 父亲了。 14.最后一段,“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花。”,儿子面对 父亲的谎言,为什么眼睛里蓄满了泪花呢。(4分) 15,文中塑造父亲形象用了哪些写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父亲的印象和看法。 (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美国之音,从肆意狂奔到穷途末路
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 母校,好吗? 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 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父亲边走边对儿 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 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出一串长音。 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来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 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异常兴奋,眼睛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 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父亲用手一指,看, 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室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的那个门,看见了没有? 儿子当然看见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 己能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从县城回来,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父亲对儿子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母校,那 家伙! 再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儿子什么都搞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 父亲心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来的。 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 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花。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节) 13.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 文章开头写“父亲语无伦次地说起母校,夸张的动作,一连串的表演”这个 情节,可以激起儿子的好奇其心,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B.小说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意在突出城乡的差别,使儿子产生进城学习的欲 望。 C、儿子如愿以偿考取了父亲的母校后,马上得知父亲并没有什么母校。但并没 有揭穿父亲的谎言。 D.结合全文来看,这篇小说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母校,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 E.父亲的谎言虽然成就了孩子,但这一做法不值得肯定,以后孩子将很难信任 父亲了。 14.最后一段,“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花。”,儿子面对 父亲的谎言,为什么眼睛里蓄满了泪花呢。(4 分) 15,文中塑造父亲形象用了哪些写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父亲的印象和看法。 (6 分) (乙) 实用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美国之音,从肆意狂奔到穷途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