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现代文阅读(24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成都市中心的天府广场上,伫立着12根描述巴蜀历史的文化柱,其中一根文化柱上刻 有四个大字——文宗在蜀。人杰地灵的天府之国,孕育了无数的文学巨匠和宗师。从汉代“文 章冠天下”的四大家:司马相如、王褒、严君平、扬雄,到唐代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再 到宋朝的干古第一文人苏轼,以及近代的作家郭沫若、巴金等,“巴蜀自古出文宗”的传承 可谓是干古流芳 巴蜀有句俗话,“李冰治水,文翁化蜀”。说的是李冰治水,为蜀地成为“天府之国 提供了物质保障,而文翁兴学,则为蜀中教育的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先秦两汉时期的巴蜀之地已形成独特文明和文化,然而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正统 文化标准来看,早期的巴蜀因道险且阻,难免给人一种“蜀地僻陋非齐鲁诸儒风声教化之所 被”的感觉。为了改变巴蜀地区文化落后的现状,西汉时期,时任蜀郡太守的文翁,在成都 创办了官学——“文翁石室”,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地方政府开办的公立学校。文翁不仅 面向全郡招收子弟学习,为学生免除徭役赋税,还挑选郡县吏中“开敏有材者”亲自教授 并派遣学生前往长安学习。 官学的建立大大改变了蜀地的文化状况,一时间蜀中求学蔚然成风,巴蜀之地一度出现 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的盛况,更涌现岀了诸如司马相如、扬雄这样的辞赋大家。受 其影响,官学这一办学模式被推广于天下郡国,大大推动了全国教育的发展。蜀学之兴,由 此开始 自汉代以来,蜀学教育的兴盛就未曾中断。即使是在唐宋之交的社会大动乱时期,凭借 独特的地理位置,后蜀也拥有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以继续发展教育。 宋代,由于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持续繁荣,加上重视文教的时代风气,学校教育堪称发 达。绍兴七年(1137年),文翁礼殿改为大成殿,当时的皇帝高宗御书“大成之殿”四字匾 额以赐府学。两宋以文治国,文彦博、宋祁、范成大等名臣先后镇蜀兴办文教。成都府学吸 引了来自各地的学者,“石室之学,通养六十州之士”,成都府学不仅承担起培养整个四川 地区人才的重任,也为全国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与此同时,诞生于唐代、作为官方藏书和修书之处的书院也逐渐演化为教学机构,其教 学功能不断被强化。明清时期,成都各地书院依旧蓬勃发展,在教化人民、培养“良士”“名 臣”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推动了四川文化事业的繁荣。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 患日益严重,有识之士提出废科举、办新学的主张。清末,几乎所有书院都改为新式学堂, 由此拉开了蜀地教育走向近代化的序幕 下列(摘编自成都博物馆2019年8月《原来这才是“西蜀自古出文宗”的秘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都人杰地灵,孕育了无数千古流芳的文学巨匠和宗师,享有“文宗在蜀”的美誉 B.李冰兴建水利工程,为蜀地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提供了物质基础。 C.由于巴蜀之地有着道阻且险的地理特点,在唐宋之交的社会动乱时期这里的教育发展还是 相对稳定的。 D.明清时期,已经逐渐演化为教学机构的成都各地书院为四川的教育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 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后以时间为序论述蜀学教育的发展,旨在证明发达的蜀学教育是 “文宗在蜀”的主要原因。 B.文本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列举“文彦博”“宋祁”“范成大”等名臣,论证“两宋以文 治国”的论点 C.文本开头引用天府广场文化柱上的刻字内容,扣题的同时引出下文对巴蜀教育的相关论述。 D.文本结尾仍以时间为序,从成都各地的书院功能的转化,再次证明蜀地的教育与文化在持 续发展着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成都市中心的天府广场上,伫立着 12 根描述巴蜀历史的文化柱,其中一根文化柱上刻 有四个大字——文宗在蜀。人杰地灵的天府之国,孕育了无数的文学巨匠和宗师。从汉代“文 章冠天下”的四大家:司马相如、王褒、严君平、扬雄,到唐代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再 到宋朝的千古第一文人苏轼,以及近代的作家郭沫若、巴金等,“巴蜀自古出文宗”的传承 可谓是千古流芳。 巴蜀有句俗话,“李冰治水,文翁化蜀”。说的是李冰治水,为蜀地成为“天府之国” 提供了物质保障,而文翁兴学,则为蜀中教育的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先秦两汉时期的巴蜀之地已形成独特文明和文化,然而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正统 文化标准来看,早期的巴蜀因道险且阻,难免给人一种“蜀地僻陋,非齐鲁诸儒风声教化之所 被”的感觉。为了改变巴蜀地区文化落后的现状,西汉时期,时任蜀郡太守的文翁,在成都 创办了官学——“文翁石室”,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地方政府开办的公立学校。文翁不仅 面向全郡招收子弟学习,为学生免除徭役赋税,还挑选郡县吏中“开敏有材者”亲自教授, 并派遣学生前往长安学习。 官学的建立大大改变了蜀地的文化状况,一时间蜀中求学蔚然成风,巴蜀之地一度出现 “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的盛况,更涌现出了诸如司马相如、扬雄这样的辞赋大家。受 其影响,官学这一办学模式被推广于天下郡国,大大推动了全国教育的发展。蜀学之兴,由 此开始。 自汉代以来,蜀学教育的兴盛就未曾中断。即使是在唐宋之交的社会大动乱时期,凭借 独特的地理位置,后蜀也拥有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以继续发展教育。 宋代,由于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持续繁荣,加上重视文教的时代风气,学校教育堪称发 达。绍兴七年(1137 年),文翁礼殿改为大成殿,当时的皇帝高宗御书“大成之殿”四字匾 额以赐府学。两宋以文治国,文彦博、宋祁、范成大等名臣先后镇蜀兴办文教。成都府学吸 引了来自各地的学者,“石室之学,通养六十州之士”,成都府学不仅承担起培养整个四川 地区人才的重任,也为全国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与此同时,诞生于唐代、作为官方藏书和修书之处的书院也逐渐演化为教学机构,其教 学功能不断被强化。明清时期,成都各地书院依旧蓬勃发展,在教化人民、培养“良士”“名 臣”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推动了四川文化事业的繁荣。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 患日益严重,有识之士提出废科举、办新学的主张。清末,几乎所有书院都改为新式学堂, 由此拉开了蜀地教育走向近代化的序幕。 (摘编自成都博物馆 2019 年 8 月《原来这才是“西蜀自古出文宗”的秘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成都人杰地灵,孕育了无数千古流芳的文学巨匠和宗师,享有“文宗在蜀”的美誉。 B.李冰兴建水利工程,为蜀地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提供了物质基础。 C.由于巴蜀之地有着道阻且险的地理特点,在唐宋之交的社会动乱时期这里的教育发展还是 相对稳定的。 D.明清时期,已经逐渐演化为教学机构的成都各地书院为四川的教育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 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本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后以时间为序论述蜀学教育的发展,旨在证明发达的蜀学教育是 “文宗在蜀”的主要原因。 B.文本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列举“文彦博”“宋祁”“范成大”等名臣,论证“两宋以文 治国”的论点。 C.文本开头引用天府广场文化柱上的刻字内容,扣题的同时引出下文对巴蜀教育的相关论述。 D.文本结尾仍以时间为序,从成都各地的书院功能的转化,再次证明蜀地的教育与文化在持 续发展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教育、文化得到繁荣发展,众多求学的人聚集于此,人数一度远超齐 鲁地区。 B.“文翁石室”是中国第一所官方开办的学校,文翁向全郡招收子弟并亲自教授,以致蜀中 求学之风盛行。 C.蜀地官学得到了一些朝代当政者的重视,汉代统治者曾向全国推广这一办学模式,宋高宗 还曾经为文翁礼殿亲自书写牌匾。 D.“文翁石室”被称为“官学”,是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来说的;“府学”则是从创办者的身份 言之。这两个概念所指相同—一都是说教学机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信誉之花 尚书华 城市不大,不足百万人口。小区亦小,只有十几栋楼房。 罕见的是在西北角,紧挨供热站的地方,有两间简易平房,每天早晨6点至8点,门口 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干什么呢?买豆腐、豆浆的 这就有点新鲜了。若说四五十年前城市里买豆制品需要排队,很正常,那时供应不足。 可如今,寻寻常常一块豆腐,让人家排队等着买,这豆腐得好成啥样? 别说,还真就有人把这个豆腐坊比喻成了一朵花——信誉之花。 老住户都记得,十九年前,这个小区刚刚建好,就有一对年轻夫妇背着行李拎着提包住 了进来,租用了供热站废弃的一个材料仓库,月租一百五十元 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 闲聚在楼头的大叔大妈富有生活经验且眼睛最尖,一眼就看岀她卖的豆腐跟市面上的不 同。那豆腐实而不老、嫩而不囊,上面有一层薄薄的黄色油脂,说明制作加工时,大豆所有 的营养成分都凝缩在豆腐里,让人看见就有想尝-口的欲望。于是,你买一块,他买一块, 各自拿回家“火力侦察”去了。一品,果然好,久违的口感,豆腐本真的味道 豆腐好,卖豆腐的人亦好。爽快,嘴甜,大叔大妈、大哥大姐,凡是买豆腐的人,个个 被她叫得心里甜滋滋的。没用多久,人和豆腐在小区都赢得了好声誉 有热心善良的大妈给她出主意:闺女,你的豆腐这么好,不放添加剂,不揭豆腐皮,原 汁原味,谁吃都觉得可口、放心。可你跟那些没有正味的豆腐卖一个价钱,太亏啊!得涨涨 价,哪怕一块豆腐涨两毛钱。别人卖一元钱一块,你卖一元二角,优质优价,公平合理。 她听了嘿嘿一笑,说,谢谢大妈。涨价是要涨的,可现在不行。您想啊,我这豆腐才卖 不到仨月。小区这么多人家,没尝过我家豆腐的多得是,若现在卖得比别人的贵,谁还肯买 我家的。我慢慢来,让越来越多的人不但知道我家豆腐好吃,还得让他们知道我家豆腐是怎 样做出来的 她们家的豆腐可以出来卖,而豆浆只在豆腐坊卖。这样一来,想喝豆浆的人只有到豆腐 坊来买,顺便也就把她家制作豆腐的过程看了一遍。两口子要的就是这个参观率 去过豆腐坊的人得出—个共同结论:干净、卫生、传统工艺、货真价实 让人更看好更放心的还不止这些。聚在楼头休闲的大叔大妈还发现,每天下午三四点钟 吃力卸 然后再从屋里抱出几个装满豆腐渣的塑料袋,装上车,突突突,开走了。有好奇的大叔骑上 摩托想看个究竟。岀城来到郊区,大约走两三公里,拐进—个山沟,车在一个叫珍珠村的地 方停了下来。大叔一看,什么都明白了 原来小区里做豆腐那对年轻夫妻就是这个村的人。这个开农用车的是男人的表弟。自从 表哥表嫂去城里开了豆腐坊,哥俩便有个口头协议:表弟每天负责从村里那口老井装五桶水 运到豆腐坊;表哥把每天的豆腐渣无偿送给表弟。表弟用这些豆腐渣喂了几头本地品种的黑 毛猪,还未长到百斤重,就被本村开农家宴山庄的老板看好,全部包收 怪不得这豆腐、豆浆的味道与众不同,如此鮮美,原来用的是山里的井水。大叔大妈个 个都是“小广告”,消息口口相传,不胫而走。没多长时间,不用走街串巷吆喝,豆腐坊变 得门庭若市。 陡然一天,豆腐涨价了。一块从一元钱涨到一元二角,一袋豆浆从五角钱涨到六角。 怪的是顾客并没有因为涨价而减少,倒是不断增加,连外小区的人也来买。 豆腐坊火了。周围小区的居民少有不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教育、文化得到繁荣发展,众多求学的人聚集于此,人数一度远超齐 鲁地区。 B.“文翁石室”是中国第一所官方开办的学校,文翁向全郡招收子弟并亲自教授,以致蜀中 求学之风盛行。 C.蜀地官学得到了一些朝代当政者的重视,汉代统治者曾向全国推广这一办学模式,宋高宗 还曾经为文翁礼殿亲自书写牌匾。 D.“文翁石室”被称为“官学”,是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来说的;“府学”则是从创办者的身份 言之。这两个概念所指相同——都是说教学机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信誉之花 尚书华 城市不大,不足百万人口。小区亦小,只有十几栋楼房。 罕见的是在西北角,紧挨供热站的地方,有两间简易平房,每天早晨 6 点至 8 点,门口 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干什么呢?买豆腐、豆浆的。 这就有点新鲜了。若说四五十年前城市里买豆制品需要排队,很正常,那时供应不足。 可如今,寻寻常常一块豆腐,让人家排队等着买,这豆腐得好成啥样? 别说,还真就有人把这个豆腐坊比喻成了一朵花——信誉之花。 老住户都记得,十九年前,这个小区刚刚建好,就有一对年轻夫妇背着行李拎着提包住 了进来,租用了供热站废弃的一个材料仓库,月租一百五十元。 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 闲聚在楼头的大叔大妈富有生活经验且眼睛最尖,一眼就看出她卖的豆腐跟市面上的不 同。那豆腐实而不老、嫩而不囊,上面有一层薄薄的黄色油脂,说明制作加工时,大豆所有 的营养成分都凝缩在豆腐里,让人看见就有想尝一口的欲望。于是,你买一块,他买一块, 各自拿回家“火力侦察”去了。一品,果然好,久违的口感,豆腐本真的味道。 豆腐好,卖豆腐的人亦好。爽快,嘴甜,大叔大妈、大哥大姐,凡是买豆腐的人,个个 被她叫得心里甜滋滋的。没用多久,人和豆腐在小区都赢得了好声誉。 有热心善良的大妈给她出主意:闺女,你的豆腐这么好,不放添加剂,不揭豆腐皮,原 汁原味,谁吃都觉得可口、放心。可你跟那些没有正味的豆腐卖一个价钱,太亏啊!得涨涨 价,哪怕一块豆腐涨两毛钱。别人卖一元钱一块,你卖一元二角,优质优价,公平合理。 她听了嘿嘿一笑,说,谢谢大妈。涨价是要涨的,可现在不行。您想啊,我这豆腐才卖 不到仨月。小区这么多人家,没尝过我家豆腐的多得是,若现在卖得比别人的贵,谁还肯买 我家的。我慢慢来,让越来越多的人不但知道我家豆腐好吃,还得让他们知道我家豆腐是怎 样做出来的。 她们家的豆腐可以出来卖,而豆浆只在豆腐坊卖。这样一来,想喝豆浆的人只有到豆腐 坊来买,顺便也就把她家制作豆腐的过程看了一遍。两口子要的就是这个参观率。 去过豆腐坊的人得出一个共同结论:干净、卫生、传统工艺、货真价实。 让人更看好更放心的还不止这些。聚在楼头休闲的大叔大妈还发现,每天下午三四点钟, 总会有一辆农用三轮车停在豆腐坊门口。开车的人从车上吃力卸下几个装满水的大塑料桶, 然后再从屋里抱出几个装满豆腐渣的塑料袋,装上车,突突突,开走了。有好奇的大叔骑上 摩托想看个究竟。出城来到郊区,大约走两三公里,拐进一个山沟,车在一个叫珍珠村的地 方停了下来。大叔一看,什么都明白了。 原来小区里做豆腐那对年轻夫妻就是这个村的人。这个开农用车的是男人的表弟。自从 表哥表嫂去城里开了豆腐坊,哥俩便有个口头协议:表弟每天负责从村里那口老井装五桶水 运到豆腐坊;表哥把每天的豆腐渣无偿送给表弟。表弟用这些豆腐渣喂了几头本地品种的黑 毛猪,还未长到百斤重,就被本村开农家宴山庄的老板看好,全部包收。 怪不得这豆腐、豆浆的味道与众不同,如此鲜美,原来用的是山里的井水。大叔大妈个 个都是“小广告”,消息口口相传,不胫而走。没多长时间,不用走街串巷吆喝,豆腐坊变 得门庭若市。 陡然一天,豆腐涨价了。一块从一元钱涨到一元二角,一袋豆浆从五角钱涨到六角。奇 怪的是顾客并没有因为涨价而减少,倒是不断增加,连外小区的人也来买。 豆腐坊火了。周围小区的居民少有不晓
小两口倒是不温不火,淡定如初。每天一百五十斤豆子,重复着同一样式的劳动。顾客 从豆腐坊进进出出,一天天数点着日子。表弟的农用三轮车在城乡之间往往返返,运送着岁 月,驮载着憧憬和希望 人们看到的是,夫妻俩的生活渐渐有了变化。他们有了孩子,孩子一天天长大,入托 入学、住上了小区的取暖楼 伴随着生活变化的还有涨价的豆腐。别人卖一元五角一块时,他家卖一元八角;别人卖 元一块时,他家卖二元五角—比别人卖得稍贵一些。可大家都买账,依旧顾客盈门,供 不应求。 有人向夫妻俩建议:豆腐、豆浆在小区内外已经形成了品牌,可以扩大一下加工规模 增加人手,多创造些利润。两个人听了都直摇头。男人说,若往大了整,闹不好会砸饭碗的。 女人连忙随着说,可不是咋的。这些年多亏邻居们的支持、帮衬、照顾,成全了这么个生意 让俺在城里买了楼,供孩子上了大学,老人也可以时不时从乡下来城里住几天,亨享福,俺 一走样就啥也不是了。这豆腐、豆浆若想好吃,不但豆孑得好、水得好、技术得好,最重要 的人心得好。人心若不好,只盯着赚钱,什么坑人的事都千得出来 近二十年光景,一切都在悄然变化。男人的背略微有些驼了。女人的眼角生出浅浅的皱 纹。没变的是:春夏秋冬,凌晨3点,豆腐坊准时点亮的灯光;早餐时,那条排在门口的长 队;还有那辆往返于城乡来去都不空载的农用三轮车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7月02日)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每天早6点至8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干什么呢?买豆腐、豆浆的 运用倒叙的手法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春风″作喻,形象 地刻画了女摊主的美好形象,表达了对“她”的赞美 C卖豆腐的夫妻一干就是二十年,男人的背“驼了”,女人的眼角也有了“皱纹”,这些细节 描写突出了夫妻俩的艰辛,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D本文用普通市民的视角去观察生活,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小商贩作为对象,故事平常却蕴含 着美好,“变”和“不变”的对比彰显了人物的品质。 5小区中的热心人和卖豆腐的夫妻的两次对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6小说为什么以“信誉之花”为标题?请结合作品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48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 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 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 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 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日:“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 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 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 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 遗余曰:“近语土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 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 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干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辮矣,然二
小两口倒是不温不火,淡定如初。每天一百五十斤豆子,重复着同一样式的劳动。顾客 从豆腐坊进进出出,一天天数点着日子。表弟的农用三轮车在城乡之间往往返返,运送着岁 月,驮载着憧憬和希望。 人们看到的是,夫妻俩的生活渐渐有了变化。他们有了孩子,孩子一天天长大,入托、 入学、住上了小区的取暖楼。 伴随着生活变化的还有涨价的豆腐。别人卖一元五角一块时,他家卖一元八角;别人卖 二元一块时,他家卖二元五角——比别人卖得稍贵一些。可大家都买账,依旧顾客盈门,供 不应求。 有人向夫妻俩建议:豆腐、豆浆在小区内外已经形成了品牌,可以扩大一下加工规模, 增加人手,多创造些利润。两个人听了都直摇头。男人说,若往大了整,闹不好会砸饭碗的。 女人连忙随着说,可不是咋的。这些年多亏邻居们的支持、帮衬、照顾,成全了这么个生意。 让俺在城里买了楼,供孩子上了大学,老人也可以时不时从乡下来城里住几天,享享福,俺 心里挺美的。俺两口子不是不想把这豆腐坊做大,是觉得没那本事。一旦大了就难免会走样, 一走样就啥也不是了。这豆腐、豆浆若想好吃,不但豆子得好、水得好、技术得好,最重要 的人心得好。人心若不好,只盯着赚钱,什么坑人的事都干得出来。 近二十年光景,一切都在悄然变化。男人的背略微有些驼了。女人的眼角生出浅浅的皱 纹。没变的是:春夏秋冬,凌晨 3 点,豆腐坊准时点亮的灯光;早餐时,那条排在门口的长 队;还有那辆往返于城乡来去都不空载的农用三轮车…… (摘自《人民日报》2018 年 07 月 02 日)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每天早 6 点至 8 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干什么呢?买豆腐、豆浆的” 运用倒叙的手法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春风”作喻,形象 地刻画了女摊主的美好形象,表达了对“她”的赞美。 C.卖豆腐的夫妻一干就是二十年,男人的背“驼了”,女人的眼角也有了“皱纹”,这些细节 描写突出了夫妻俩的艰辛,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D.本文用普通市民的视角去观察生活,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小商贩作为对象,故事平常却蕴含 着美好,“变”和“不变”的对比彰显了人物的品质。 5.小区中的热心人和卖豆腐的夫妻的两次对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6.小说为什么以“信誉之花”为标题?请结合作品要分析。(6 分) 二、古诗文阅读(48 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 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 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 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 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 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 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 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 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 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 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
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 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 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干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 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 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7.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与可之教予如此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 B.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C.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废卷而哭失声 D.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8.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至于剑拔十寻者(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急起从之,振笔直遂(完成,成功) B.夫既心识其所以然(代词,这样) 平居自视了然(平日,平素) C.而读书者与之(亲附)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赠送) D.投诸地而骂曰(兼词,相当于“之于”) 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发送) 9.下列选项全部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3分)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 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⑤B.③④⑥C.③⑤⑥ ①②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 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 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 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 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 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与子由都和文与可关系亲厚且皆从文与可学画竹,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他的《墨竹 赋》体现了对文与可画竹的深刻理解,而作者意与法兼得。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罗喻义,字湘中,益阳人。万历四十—年进土。改庶吉士,授检讨。请假归。天启初还 朝,历官谕德。六年擢南京国子祭酒。诸生欲为魏忠贤建祠,喻乂惩其倡者,乃已。忠贤党 辑东林籍贯,湖广二十人,以喻义为首。庄烈帝嗣位,召拜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寻充 日讲官,教习庶吉士。喻义性严冷,闭户读书,不轻接一客。喻义见中外多故,将吏不习兵 锐意讲武事,推演阵图献之。帝为褒纳。以时方用兵,而督抚大吏不立军府,财用无所资 因言:“武有七德,丰财居其一。正饷之外,宜别立军府,朝廷勿预知。飨士、赏功、购敌
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 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 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 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 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7.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与可之.教予如此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 B.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C.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废卷而.哭失声 D.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8.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至于剑拔十寻.者(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急起从之,振笔直遂.(完成,成功) B.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代词,这样) 平居..自视了然(平日,平素) C. 而读书者与.之(亲附)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赠送) D. 投诸.地而骂曰(兼词,相当于“之于”) 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发送) 9.下列选项全部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3分)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 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 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 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 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 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 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与子由都和文与可关系亲厚且皆从文与可学画竹,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他的《墨竹 赋》体现了对文与可画竹的深刻理解,而作者意与法兼得。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 题。 罗喻义,字湘中,益阳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请假归。天启初还 朝,历官谕德。六年擢南京国子祭酒。诸生欲为魏忠贤建祠,喻义惩其倡者,乃已。忠贤党 辑东林籍贯,湖广二十人,以喻义为首。庄烈帝嗣位..,召拜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寻充 日讲官,教习庶吉士。喻义性严冷,闭户读书,不轻接一客。喻义见中外多故,将吏不习兵, 锐意讲武事,推演阵图献之。帝为褒纳。以时方用兵,而督抚大吏不立军府,财用无所资, 因言:“武有七德,丰财居其一。正饷之外,宜别立军府,朝廷勿预知。飨士、赏功、购敌
皆取给于是。”又极陈车战之利。帝下军府议于所司,令喻义自制战车。喻义以战车营造职在 有司,不肯奉诏。帝不悦,疏遂不行。进讲《尚书》,撰《布昭圣武讲义》。中及时事,有“左 右之者不得其人″语,颇伤执政;未陈祖宗大阅之规,京营之制,翼有所兴革。呈稿政府 温体仁不怿。使正字官语喻义,令改。喻义造阁中,隔扉诮体仁。体仁怒,上言:“故事,惟 经筵进规,多于正讲,日讲则正多规少。今喻义以日讲而用经筵之制,及令删改,反遭其侮, 惟圣明裁察。”遂下吏部议。喻义奏辨曰:“讲官于正文外旁及时事,亦旧制也。臣展转敷陈 冀少有裨益温体仁刪去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令稿草具在望圣明貨览“吏部希体仁指 议革职闲住,可之。喻义雅负时望,为体仁所倾,土论交惜。濒行乞恩,请乘传,帝亦报可 家居十年,卒。 (选自《明史·罗喻义传》,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温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 省览 B.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温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 省览 C.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温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 省览 D.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温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 省览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B.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官员考核等职事,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C.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某些官员。 D.经筵为皇帝听讲书史之处,宋代明代凡侍读、侍讲学士等官均称经筵官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喻义反对阿谀奉承。有人打算为魏忠贤建祠堂,罗喻义惩罚了带头的人,魏忠贤的同伙 把他列为湖广地区东林党人的首领。 B.罗喻义关注军事。他建议完善军队的财务制度:他提出制造战车的好处,皇帝把他的意见 下到有关部门,有关部门不予执行 C.罗喻义不惧权贵。罗喻义讲义中的有些话得罪了当权者,惹得温体仁不高兴,温体仁派人 转告罗喻义,要罗喻义修改,结果却被罗喻义讥讽 D.罗喻义享有声望。他对温体仁指责自己的言论进行辩白,结果还是被温体仁打倒,罗喻义 有声望,很多人对他的遭遇表示惋惜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喻义见中外多故,将吏不习兵,锐意讲武事,推演阵图献之。 (2)末陈祖宗大阅之规,京营之制,冀有所兴革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送杨长史赴果州 王维 褒斜①不容憾②,之子去何之。 鸟道一干里,猿声十二时
皆取给于是。”又极陈车战之利。帝下军府议于所司,令喻义自制战车。喻义以战车营造职在 有司..,不肯奉诏。帝不悦,疏遂不行。进讲《尚书》,撰《布昭圣武讲义》。中及时事,有“左 右之者不得其人”语,颇伤执政;末陈祖宗大阅之规,京营之制,冀有所兴革。呈稿政府, 温体仁不怿。使正字官语喻义,令改。喻义造阁中,隔扉诮体仁。体仁怒,上言:“故事,惟 经筵..进规,多于正讲,日讲则正多规少。今喻义以日讲而用经筵之制,及令删改,反遭其侮, 惟圣明裁察。”遂下吏部议。喻义奏辨曰:“讲官于正文外旁及时事,亦旧制也。臣展转敷陈 冀少有裨益温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吏部希体仁指, 议革职闲住,可之。喻义雅负时望,为体仁所倾,士论交惜。濒行乞恩,请乘传,帝亦报可。 家居十年,卒。 (选自《明史•罗喻义传》,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温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 省览 B.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温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 省览 C.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温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 省览 D.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温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 省览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B.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官员考核等职事,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C.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某些官员。 D.经筵为皇帝听讲书史之处,宋代明代凡侍读、侍讲学士等官均称经筵官。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罗喻义反对阿谀奉承。有人打算为魏忠贤建祠堂,罗喻义惩罚了带头的人,魏忠贤的同伙 把他列为湖广地区东林党人的首领。 B.罗喻义关注军事。他建议完善军队的财务制度;他提出制造战车的好处,皇帝把他的意见 下到有关部门,有关部门不予执行。 C.罗喻义不惧权贵。罗喻义讲义中的有些话得罪了当权者,惹得温体仁不高兴,温体仁派人 转告罗喻义,要罗喻义修改,结果却被罗喻义讥讽。 D.罗喻义享有声望。他对温体仁指责自己的言论进行辩白,结果还是被温体仁打倒,罗喻义 有声望,很多人对他的遭遇表示惋惜。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喻义见中外多故,将吏不习兵,锐意讲武事,推演阵图献之。 (2)末陈祖宗大阅之规,京营之制,冀有所兴革。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 送杨长史赴果州 王维 褒斜①不容幰②,之子去何之。 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