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五中2011年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卷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 亭集序》) (2)与君离别意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4)乌鸟私情 。(李密《陈情表》) (5) 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离骚》)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柳宗元 将为穹谷嵁岩①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凌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 求天作地生②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③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 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使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④。既 焚既酾,奇势迭岀,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馀。怪石森然,周于 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 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內 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 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 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 细,知其大也 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屋漏⑤,编以为二干石楷法。 【注】①嵁岩 ②天作地生:天地间自然形成。③度土:治理水流,修筑城邑的工程。④蠲之浏如:蠲 (juan),除却污秽 水很清的样子。⑤屋漏:原指室内西北隅安藏神主的为人所不见的地方,后泛指屋之深暗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必辇山石,沟涧壑 辇:用车载B.使命芟其芜,行其涂 行:行走 C.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延:延请 D.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屋漏措:放置 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的一组是:(3分) ①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②使命芟其芜,行其涂③清浊辨质,美恶异位④凡其物类,无不合形 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⑤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⑥怪石森然,周于四隅 A.①②⑤B.②③④C.③④⑥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精心构制的开头意蕴颇丰:一是极现永州山水的诡异奇特,亦贬亦褒,寓造作艰难之意;一是借 段的表述暗刺统治者穷奢极欲,劳民伤财;一是对韦使君的做法表示首肯和推崇 B.第二段写永州的自然环境,就文脉而言,此段为一伏,为韦使君的登场和新堂的落成蓄势,与贤 太守的浚理和新堂的华美形成鲜明的对比。 C.第四段连用六个反问句,层层深入,步步逼近。既肯定了韦使君的政绩,且对贤太守提出了进 步的要求,而在客观上却无情地鞭挞了更多的官吏们的倒行逆施 D.纵观全篇,方悟“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乃为文眼,行文无一处不现此理,无一语 不蕴其玄:造作应如此,修身应如此,治家应如此,治国平天下亦应如此,此文是一篇充满哲理,寄忧国 忧民之苦心于其中的佳作名篇
泉州五中 2011 年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卷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 亭集序》) (2)与君离别意,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4)乌鸟私情, 。(李密《陈情表》) (5) ,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离骚》) (6)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5 题。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柳宗元 将为穹谷嵁岩①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凌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 求天作地生②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③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 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使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④。既 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馀。怪石森然,周于 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 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 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 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 细,知其大也。 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屋漏⑤,编以为二千石楷法。 【注】①嵁岩:峭壁。 ②天作地生:天地间自然形成。 ③度土:治理水流,修筑城邑的工程。 ④蠲之浏如:蠲 (juān),除却污秽;浏如,水很清的样子。⑤屋漏:原指室内西北隅安藏神主的为人所不见的地方,后泛指屋之深暗处。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则必辇山石,沟涧壑 辇:用车载 B.使命芟其芜,行其涂 行:行走 C.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 延:延请 D.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屋漏 措:放置 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的一组是:(3 分) ①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 ②使命芟其芜,行其涂 ③清浊辨质,美恶异位 ④凡其物类,无不合形 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 ⑤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 ⑥怪石森然,周于四隅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④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精心构制的开头意蕴颇丰:一是极现永州山水的诡异奇特,亦贬亦褒,寓造作艰难之意;一是借 一二段的表述暗刺统治者穷奢极欲,劳民伤财;一是对韦使君的做法表示首肯和推崇。 B.第二段写永州的自然环境,就文脉而言,此段为一伏,为韦使君的登场和新堂的落成蓄势,与贤 太守的浚理和新堂的华美形成鲜明的对比。 C.第四段连用六个反问句,层层深入,步步逼近。既肯定了韦使君的政绩,且对贤太守提出了进一 步的要求,而在客观上却无情地鞭挞了更多的官吏们的倒行逆施。 D.纵观全篇,方悟“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乃为文眼,行文无一处不现此理,无一语 不蕴其玄:造作应如此,修身应如此,治家应如此,治国平天下亦应如此,此文是一篇充满哲理,寄忧国 忧民之苦心于其中的佳作名篇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3分) (2)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柳枝词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1)本诗诗眼是什么?首句是怎么表现诗眼的?(3分) (2)诗歌最后一句又是怎么表现诗人情感的?(4分) 、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对文学名著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他(高老太爷)只知道他的命令应该遵守,他的面子应该顾全。至于别人的幸福,他是不会顾到 的。他只知道向觉新要人。他时常发脾气,骂了觉新,骂了克明;连周氏也挨了他的骂 据慧帮助觉民逃婚后,高老太爷闻讯勃然大怒,并说觉民再过半个月不回家,便将他永远赶出去,登 明他不是高家的子弟。(《家》) B.爱斯梅拉达被押到广场行刑。受伤已愈的弗比斯坐在姑妈家的楼上,冷漠地看着爱斯梅拉达。弗 比斯不敢站出来证明爱斯梅拉达的无罪。加西莫多找到弗比斯,求他去见一见爱斯梅拉达,弗比斯犹豫之 后答应了。(《巴黎圣母院》) C.在狱中,聂赫留朵夫见到了玛丝洛娃,请求她宽恕,并把自己要和她结婚的决定告诉她。玛丝洛 娃饶恕他过去,但不愿嫁给他。聂赫留朵夫吃了闭门羹,但他想即使玛丝洛娜不愿和他结婚,他也要跟她 道去流放。(《复活》) D.葛朗台不管作为守财奴还是作为精明狡猾的商人,都显得特别没人性,他在家庭生活中锱铢必较 平日连多用一块糖、多点一根蜡烛也不许可,因为害怕财产流失,女儿到了23岁他也没想给她相亲,而 当公证人克罗旭一家和银行家格拉桑一家为娶欧也妮相争斗时,他却将计就计,利用女儿作诱饵,从两边 捞到好处。(《欧也妮·葛朗台》) E.吴荪甫在家里为父亲吴老太爷办丧事,上海滩有头有脸的人都来吊唁。就在这次聚会上,赵伯韬 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 暴利。 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请简述诸葛亮在痛失庞统后亲自引兵増援刘备进军西川时,派遣张飞领一万精兵智夺巴郡的故 事。《三国演义》) (2)请简述尤三姐怒斥贾琏的故事。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日,使民战栗′。”子闻之曰: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②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日:“恭宽、信、敏、惠。恭则 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哀公要盖新的“祭坛”,问宰我要选什么木头好,宰我告诉他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做法,任哀公自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3 分) (2)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3 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1)本诗诗眼是什么?首句是怎么表现诗眼的?(3 分) (2)诗歌最后一句又是怎么表现诗人情感的?(4 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7.下列对文学名著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他(高老太爷)只知道他的命令应该遵守,他的面子应该顾全。至于别人的幸福,他是不会顾到 的。他只知道向觉新要人。他时常发脾气,骂了觉新,骂了克明;连周氏也挨了他的骂。 觉慧帮助觉民逃婚后,高老太爷闻讯勃然大怒,并说觉民再过半个月不回家,便将他永远赶出去,登 报声明他不是高家的子弟。(《家》) B.爱斯梅拉达被押到广场行刑。受伤已愈的弗比斯坐在姑妈家的楼上,冷漠地看着爱斯梅拉达。弗 比斯不敢站出来证明爱斯梅拉达的无罪。加西莫多找到弗比斯,求他去见一见爱斯梅拉达,弗比斯犹豫之 后答应了。(《巴黎圣母院》) C.在狱中,聂赫留朵夫见到了玛丝洛娃,请求她宽恕,并把自己要和她结婚的决定告诉她。玛丝洛 娃饶恕他过去,但不愿嫁给他。聂赫留朵夫吃了闭门羹,但他想即使玛丝洛娜不愿和他结婚,他也要跟她 一道去流放。(《复活》) D.葛朗台不管作为守财奴还是作为精明狡猾的商人,都显得特别没人性,他在家庭生活中锱铢必较, 平日连多用一块糖、多点一根蜡烛也不许可,因为害怕财产流失,女儿到了 23 岁他也没想给她相亲,而 当公证人克罗旭一家和银行家格拉桑一家为娶欧也妮相争斗时,他却将计就计,利用女儿作诱饵,从两边 捞到好处。(《欧也妮·葛朗台》) E.吴荪甫在家里为父亲吴老太爷办丧事,上海滩有头有脸的人都来吊唁。就在这次聚会上,赵伯韬 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 暴利。 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 字左右,5 分) (1)请简述诸葛亮在痛失庞统后亲自引兵增援刘备进军西川时,派遣张飞领一万精兵智夺巴郡的故 事。(《三国演义》) (2)请简述尤三姐怒斥贾琏的故事。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②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 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鲁哀公要盖新的“祭坛”,问宰我要选什么木头好,宰我告诉他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做法,任哀公自
己选择 B.孔子不满意宰我关于“使民战栗”的解释,因为它不符合德政爱民的思想 C.鲁哀公问社,并不是不知社主为何物而发问,而是借用问暗示他的深刻政治用意。 D.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心,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还衍生为许多道德条目,如恭、宽、信、敏、 (2)孔子还有一句话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结合上面选文说说它 们共同体现了孔子的一个什么思想?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魏晋时代的“啸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 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伓,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岀声”,也就是现代所说 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 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 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 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 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忽然南壁裂 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 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岀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 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 的样子。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 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 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 处。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 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 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 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 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 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 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子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太山》“天 门-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土子重举业,没有 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 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 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10.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C.“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D.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己选择。 B.孔子不满意宰我关于“使民战栗”的解释,因为它不符合德政爱民的思想。 C.鲁哀公问社,并不是不知社主为何物而发问,而是借用问暗示他的深刻政治用意。 D.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心,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还衍生为许多道德条目,如恭、宽、信、敏、 惠。 (2)孔子还有一句话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结合上面选文说说它 们共同体现了孔子的一个什么思想?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3 分) 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魏晋时代的“啸”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 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 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 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 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 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 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忽然南壁裂 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 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 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 的样子。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 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 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 处。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 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 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 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 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 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 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太山》“天 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 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 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 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10.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C.“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D.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1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 的一种习俗 B.魏晋时的“吟啸”并不只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声音,有一定的 音乐性。 C.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流荦卓不群的 气质了。 1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 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B.魏晋时吟啸不仅岀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但于大庭广众 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渊明《归去来辞》等都 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吹口哨在杂 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本题为待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流浪的河流吴梦川 (1)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2)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流中[注]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在一个 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3)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和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 卧波,也无扁舟自横,它那么安祥,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 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4)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人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 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鸳鸯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 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苍穹撒下清凉的光辉…… 5)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 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上久久地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 和忧伤。 (6)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水河 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 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冮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 们殊途同归 (7)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 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窝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 要强加给它的 (8)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 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 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9)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1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 的一种习俗。 B.魏晋时的“吟啸”并不只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声音,有一定的 音乐性。 C.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流荦卓不群的 气质了。 1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 分) A.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 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但于大庭广众 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渊明《归去来辞》等都 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吹口哨在杂 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本题为待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流浪的河流 吴梦川 (1)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2)8 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流中[注]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在一个 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3)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和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 卧波,也无扁舟自横,它那么安祥,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 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4)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人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 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鸳鸯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 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苍穹撒下清凉的光辉…… (5)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 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上久久地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 和忧伤。 (6)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水河: 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 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 们殊途同归。 (7)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 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 要强加给它的。 (8)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 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 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9)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10)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11)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 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12)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 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13)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彭 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 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泂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 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14)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 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澘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15)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 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16)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开篇点出河流和人类流浪的相似和不同,蕴藉含蓄:接下来引申出流浪的相关话题:最后指 出人类只有彻底摆脱物质力量的束缚,才能最终走出在流浪意识上的迷误 B.本文把空间上的位移造成的流浪行为,提升到心理上的流浪感层面,并进一步升华了这种感觉 由对水的崇敬,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全文富有思辨色彩。 C.本文将抒情、议论寓于叙述、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情理相通,确乎达到了“文章本天成,妙手 偶得之”的艺术境界。 D.本文第五段说“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这里的“美景”主要 是指冷水河,作者正是从冷水河的流浪上,感悟到了自己漂泊的身世,才引出了“淡淡的乡愁”。 E.结尾句“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中的“那里”从上文看,是指“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 短的河流”和“流动的水”,因为正是这些“河流”和“水”,才使“我”获得感悟和启迪,并找到了最终 的精神归宿 14.从全文看,同是流浪,为什么“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了呢?(4分) 15.本文第(15)段提到“从此挣脱了世俗的枷锁”。请结合文中有关内容,回答“世俗的枷锁”所 指内容,并且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人淡如菊“的华裔女建筑师 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并 在白宫接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亲自授勋。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她——就是林璎。 林璎印象:出自名门却人淡如菊 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似乎毎当述说她的背景时,都要提起那个显赫的林氏家族,以 及她从未谋面的姑母、民国第一才女、我国第一批接受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女建筑师——林徽因。的确, 林璎继承了这个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 如今,50岁的林璎依旧透着书斋学孑的单纯。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 地址时,她警惕地向后挪开身子,拒绝来者要求。林璎的长相也确实和中学时代的林徽因有几分相似,人 淡如菊,浓浓的书卷气质。 林璎的父亲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林家的女人,毎—位都个性倔犟,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林璎的才 情,正是和姑妈林徽因一脉相承
(10)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11)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 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12)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 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13)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 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 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 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14)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 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15)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 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16)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本文开篇点出河流和人类流浪的相似和不同,蕴藉含蓄;接下来引申出流浪的相关话题;最后指 出人类只有彻底摆脱物质力量的束缚,才能最终走出在流浪意识上的迷误。 B.本文把空间上的位移造成的流浪行为,提升到心理上的流浪感层面,并进一步升华了这种感觉, 由对水的崇敬,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全文富有思辨色彩。 C.本文将抒情、议论寓于叙述、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情理相通,确乎达到了“文章本天成,妙手 偶得之”的艺术境界。 D.本文第五段说“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这里的“美景”主要 是指冷水河,作者正是从冷水河的流浪上,感悟到了自己漂泊的身世,才引出了“淡淡的乡愁”。 E.结尾句“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中的“那里”从上文看,是指“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 短的河流”和“流动的水”,因为正是这些“河流”和“水”,才使“我”获得感悟和启迪,并找到了最终 的精神归宿。 14.从全文看,同是流浪,为什么“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了呢?(4 分) 15.本文第(15)段提到“从此挣脱了世俗的枷锁”。请结合文中有关内容,回答“世俗的枷锁”所 指内容,并且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人淡如菊“的华裔女建筑师 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 2009 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并 在白宫接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亲自授勋。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她——就是林璎。 林璎印象:出自名门却人淡如菊 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似乎每当述说她的背景时,都要提起那个显赫的林氏家族,以 及她从未谋面的姑母、民国第一才女、我国第一批接受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女建筑师——林徽因。的确, 林璎继承了这个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 如今,50 岁的林璎依旧透着书斋学子的单纯。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 地址时,她警惕地向后挪开身子,拒绝来者要求。林璎的长相也确实和中学时代的林徽因有几分相似,人 淡如菊,浓浓的书卷气质。 林璎的父亲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林璎的才 情,正是和姑妈林徽因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