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把握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深刻认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 历史必然性,了解和把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和主要 矛盾;正确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重点把握社会主义 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二、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难点:正确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 会;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正确认识社会主 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三、基本概念 新民民主义社会一化三改 四、课时安排4课时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 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这是对新民主 主义理论的发展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把握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 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深刻认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 历史必然性,了解和把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和主要 矛盾;正确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重点把握社会主义 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二、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难点:正确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 会;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正确认识社会主 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三、基本概念 新民民主义社会 一化三改 四、课时安排 4 课时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 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这是对新民主 主义理论的发展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 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 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 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 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 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 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 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 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 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 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在 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 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而以农业和 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则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新 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 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 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 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 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 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 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 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 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 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 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 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 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 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在 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 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而以农业和 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则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新 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 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 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 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
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 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 展方向。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 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 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随着 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 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 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 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 其政党领导的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 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 的一面。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 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作为可以接受共产党和 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力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 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 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 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 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 限制和改造。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 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这种矛盾的斗
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 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 展方向。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 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 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随着 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 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 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 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 其政党领导的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 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 的一面。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 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作为可以接受共产党和 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力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 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 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 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 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 限制和改造。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 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这种矛盾的斗
争和结果,决定着中国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 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 义社会。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 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 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 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 个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的发展变化过程。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 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 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在此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上,毛泽东提出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以后,从 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首先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 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与此同时,开始为将来向社 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这主要是: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 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及时地开 展互助合作运动;在调整工商业过程中,采取对私营工商业 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方式,广泛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 主义
争和结果,决定着中国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 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 义社会。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 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 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 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 个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的发展变化过程。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 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 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在此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上,毛泽东提出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以后,从 1949 年至 1952 年,党领导人民首先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 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与此同时,开始为将来向社 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这主要是: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 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及时地开 展互助合作运动;在调整工商业过程中,采取对私营工商业 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方式,广泛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 主义
经过三年的时间,到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 了巨大变化。这时,毛泽东和党中央对原来的设想有了新的 认识,认为我国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在农村和城市开始 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已经成为必要并有实现的可能,开 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重新思考向社会主 义过渡的时间和步骤问题。1952年9月,毛泽东在讨论第 个五年计划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 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10年 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 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 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 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 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党在过渡 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 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唯一”这个提法反 映了当时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还缺乏科学的认识 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
经过三年的时间,到 1952 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 了巨大变化。这时,毛泽东和党中央对原来的设想有了新的 认识,认为我国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在农村和城市开始 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已经成为必要并有实现的可能,开 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重新思考向社会主 义过渡的时间和步骤问题。1952 年 9 月,毛泽东在讨论第一 个五年计划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 10 年到 15 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 10 年 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 1953 年 6 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 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 12 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 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 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 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党在过渡 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 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唯一”这个提法反 映了当时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还缺乏科学的认识。 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