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 运的关键抉择,理解我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 完善和自我发展;了解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即什么是改革的 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改革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怎样正确认 识改革的性质,改革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全 面把握为什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怎样对外开放,明 确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意义。 二、重点、难点 重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关于改革的社 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关于对外开 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难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对外开放与独立 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三、本章基本概念 改革;开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 革命 四课时安排4课时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块择 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 运的关键抉择,理解我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 完善和自我发展;了解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即什么是改革的 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改革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怎样正确认 识改革的性质,改革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全 面把握为什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怎样对外开放,明 确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意义。 二、重点、难点 重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关于改革的社 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关于对外开 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难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对外开放与独立 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三、本章基本概念 改革;开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 革命 四课时安排 4 课时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改革是一场革命 邓小平把改革称之为“第二次革命”。为什么和什么意 义上把改革称为“革命”?从本来意义上说,所谓革命,就 是用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取代旧的、成为生产力发 展桎梏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革命是解决对抗性矛盾 的手段,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急风暴雨式的暴力行 动,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质变。而改革是在不改变社会制度 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的改良行动。它不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 济关系,不是经过急风暴雨式的暴力行动,而是经过自上而 下的有领导有步骤的行动予以实现,通常是指社会发展过程 中的量变。 (1)邓小平把我国的改革称为革命,是就其从解放生 产力这个意义上说的。革命打破并消除了生产力发展的桎 梏,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同样起着打破和消除生产 力发展桎梏的作用,所以改革也是革命。邓小平指出,改革 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 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 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 (2)把改革称为革命,还可以从它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 和深度来理解。改革虽然不是对社会基本制度的根本性变 革,不可能也不需要采取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激烈方式 但它也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
1、改革是一场革命 邓小平把改革称之为“第二次革命”。为什么和什么意 义上把改革称为“革命”?从本来意义上说,所谓革命,就 是用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取代旧的、成为生产力发 展桎梏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革命是解决对抗性矛盾 的手段,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急风暴雨式的暴力行 动,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质变。而改革是在不改变社会制度 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的改良行动。它不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 济关系,不是经过急风暴雨式的暴力行动,而是经过自上而 下的有领导有步骤的行动予以实现,通常是指社会发展过程 中的量变。 (1)邓小平把我国的改革称为革命,是就其从解放生 产力这个意义上说的。革命打破并消除了生产力发展的桎 梏,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同样起着打破和消除生产 力发展桎梏的作用,所以改革也是革命。邓小平指出,改革 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 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 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 (2)把改革称为革命,还可以从它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 和深度来理解。改革虽然不是对社会基本制度的根本性变 革,不可能也不需要采取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激烈方式。 但它也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
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新的探索和 制度的创新。从广度上来讲,改革要解放生产力,就必须扫 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所有障碍,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 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包括经济体制 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所以是 全面的改革。从深度来看,改革是重新调整社会各方面利益 关系的过程,它必然会涉及到国家、集体和个人等方方面面 的利益,必然给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方法、 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的深刻变化。 (3)把改革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国的新 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 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本来是两次性质不同的革命。为什么不说 是第三次革命?邓小平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 命的目的,是为了把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封建、半殖 民地旧中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这个意义上,将它 们合在一起,看作是第一次革命。他说:“过去我们进行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建国后完成了土地革命,又进行了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 经济基础,那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那个革命搞了三十几年。” (《邓小平文选》第3卷,134页)第一次革命是对旧的经济 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深刻变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 制度。第二次革命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原来的经济体
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新的探索和 制度的创新。从广度上来讲,改革要解放生产力,就必须扫 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所有障碍,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 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包括经济体制 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所以是 全面的改革。从深度来看,改革是重新调整社会各方面利益 关系的过程,它必然会涉及到国家、集体和个人等方方面面 的利益,必然给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方法、 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的深刻变化。 (3)把改革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国的新 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 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本来是两次性质不同的革命。为什么不说 是第三次革命?邓小平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 命的目的,是为了把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封建、半殖 民地旧中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这个意义上,将它 们合在一起,看作是第一次革命。他说:“过去我们进行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建国后完成了土地革命,又进行了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 经济基础,那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那个革命搞了三十几年。”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134 页)第一次革命是对旧的经济 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深刻变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 制度。第二次革命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原来的经济体
制和与之相联系的政治、文化体制等方面进行又一次全面而 深刻的变革。第一次革命为社会主义的改革提供了基础;第 二次革命是使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 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它对中国社会主 义实践的意义和作用与第一次革命一样重要,从发展的观点 看可能是更加重要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否定社 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化。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各个 社会主义国家都在进行改革的探索,七八十年代开始逐步明 显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改革方向。今天人们谈到中国和苏东改 革的不同特点问题时,常常用激进改革还是渐进改革来区 分。这在一些研究转轨经济学或转型经济学的文章中几乎成 了定论。似乎二者的目标是相同的,区别只是一个改革的方 法和步骤问题。苏东国家搞“休克疗法”,企图毕其功于 役;而中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渐进式的道路。有些人甚至 认为,尽管前苏东国家实行“休克疗法”以来经济严重衰退, 但它们毕竟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转型,目前的状况只是改 革进程中暂时的阵痛;而中国的改革尽管取得了世界瞩目的 成就,但因为采取渐进的方式,还没有实现前苏东国家已经 实现的经济转型,所以最终还是要走向他们的模式。其实, 用激进还是渐进来区分我国同前苏东国家的两种改革,是十
制和与之相联系的政治、文化体制等方面进行又一次全面而 深刻的变革。第一次革命为社会主义的改革提供了基础;第 二次革命是使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 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它对中国社会主 义实践的意义和作用与第一次革命一样重要,从发展的观点 看可能是更加重要。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否定社 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化。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各个 社会主义国家都在进行改革的探索,七八十年代开始逐步明 显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改革方向。今天人们谈到中国和苏东改 革的不同特点问题时,常常用激进改革还是渐进改革来区 分。这在一些研究转轨经济学或转型经济学的文章中几乎成 了定论。似乎二者的目标是相同的,区别只是一个改革的方 法和步骤问题。苏东国家搞“休克疗法”,企图毕其功于一 役;而中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渐进式的道路。有些人甚至 认为,尽管前苏东国家实行“休克疗法”以来经济严重衰退, 但它们毕竟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转型,目前的状况只是改 革进程中暂时的阵痛;而中国的改革尽管取得了世界瞩目的 成就,但因为采取渐进的方式,还没有实现前苏东国家已经 实现的经济转型,所以最终还是要走向他们的模式。其实, 用激进还是渐进来区分我国同前苏东国家的两种改革,是十
分肤浅的,因为它根本没有涉及问题的本质。两种改革的根 本区别在于改革的性质和方向完全不同 对苏东国家来说,改革的出发点不是因为原有的社会主 义模式存在弊端,而是认为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 制度本身是注定没有效率、没有前途的。因此,他们认为需 要改革的不仅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原有的经济模式,而是要 改掉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改革目的不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 度,而是为了用被它们看作富有效率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 本主义来取代没有效率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改革 的性质自然不是完善社会主义,而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 根本否定。 我国改革的出发点与同苏东国家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所 以要进行改革,不是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注定没有效率,而是 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还存在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 的僵化的经济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所以有一个通过改革建立 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各方面的体制的问题。改革的 性质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改革,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 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使社 会主义制度固有的优越性能够始终一贯、充分有效地发挥出 来。总之,两种改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坚持改革的社会 主义性质和方向 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分肤浅的,因为它根本没有涉及问题的本质。两种改革的根 本区别在于改革的性质和方向完全不同。 对苏东国家来说,改革的出发点不是因为原有的社会主 义模式存在弊端,而是认为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 制度本身是注定没有效率、没有前途的。因此,他们认为需 要改革的不仅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原有的经济模式,而是要 改掉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改革目的不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 度,而是为了用被它们看作富有效率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 本主义来取代没有效率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改革 的性质自然不是完善社会主义,而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 根本否定。 我国改革的出发点与同苏东国家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所 以要进行改革,不是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注定没有效率,而是 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还存在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 的僵化的经济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所以有一个通过改革建立 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各方面的体制的问题。改革的 性质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改革,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 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使社 会主义制度固有的优越性能够始终一贯、充分有效地发挥出 来。总之,两种改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坚持改革的社会 主义性质和方向。 3、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