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洪水,占总数的一半以上。7月11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发布消息称,淮河出现1954年以来第 位流域性大洪水,各主要控制站全面超过警戒水位 南方汛情牵动着中南海关切的目光。在全国防汛的关键时期和淮河防汛抗洪的紧要关头,胡锦涛总书 记和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有关地方和部门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安全放在第一位,妥善安置蓄洪 区内的受灾群众,加强雨情、水情的监测预报,切实做好防汛抗洪各项工作,确保淮河堤防和沿淮地区人 民群众安全。7月13日,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一起来到安徽阜阳,慰问奋战在抗洪救灾一线的广大 军民,了解受灾群众的安置情况,并对下一步抗洪救灾工作作出部署 中央各个部门也紧急行动起来,为灾区的防汛抗洪救灾工作提供指导、保障和支持。7月初,受胡锦 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委派,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深入安徽和湖北灾区 慰问奋战在抗洪一线的广大军民。7月10日,财政部、水利部、民政部紧急拨付救灾资金2.32亿元,支 持南方灾区的抗洪抢险工作。7月11日,由民政部部长李学举率领的国务院工作组抵达安徽灾区,第二天, 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带领国务院工作组深入川东洪灾重灾区,带去了党中央的温暖。7月14日,针对近期 河南、湖北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紧急启动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两省洪涝 灾区,协助当地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人为本科学防控 在今年的抗洪救灾工作中,淮河防汛特别引人关注。今年淮河的洪峰水位一度高于2003年,但洪 水的破坏力却大大降低。专家认为,这一切都得力于我们坚持了以人为本、科学防控、依法防洪、群防群 控的工作方针。 水利部淮河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主任刘国平介绍,1998年洪水时,防汛工作以“严防死守” 为标准。但是近年来,防汛思路逐渐发生了改变,科学调度,充分发挥防洪工程的作用,成为防汛工作的 指导思想。 据了解,目前淮河共有19项骨干治淮工程,总投资为447亿元,已完成9项工程。淮河防总秘书长汪 斌说:“可以用六个字来形容治淮工程在防汛抗洪中的作用:上拦、中畅、下泄。”他认为,现有治淮工 程的合理运用,对降低淮河干流水位,减轻淮河防洪压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炸坝这种传统的泄洪方式正被科学调度所替代。刘国平介绍,历史上淮河开展防汛工作时,难免要 考虑炸坝泄洪方案,这种方案不仅危险性大,而且对水利工程的破坏也很大。在今年的防汛工作中,沿淮 蓄洪区的使用是在调度有序、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进行的。 7月10日12时29分,淮河王家坝闸开启。滚滚洪流如脱缰野马奔向蒙洼蓄洪区……在这次泄洪 中,蒙洼群众从容撤退,损失降到最低,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治淮的精神, 王家坝镇71岁的五保户赵仁国告诉记者,2003年蒙洼蓄洪后,国家补偿款很快到位。老百姓如今 对国家补偿政策都非常信任,这次蓄洪前,干部们不用再费力动员了,“西瓜一包、豆子一拔、麦子一捆 村民们说走就走”。 阜阳市水务局局长单庆颍介绍,近些年,国家投入了6亿多元,用于兴建28孔退水闸、重建王家 坝闸和进行圈堤加固。蒙洼蓄洪区还以乡镇为中心规划兴建了4个大规模的保庄圩,并修整和加固了136 个四周有石头护坡的庄台,原来居住在洼地的老百姓都搬迁、安置到了安全地带。 记者了解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体现在了行蓄洪区从建设到运用的各个阶段。比如在工程建设 中,修建了大量撤退道路和撤退桥梁,从交通上保证了群众可以快速、安全地撤退,同时也为群众日常生 产生活提供方便。在启用行蓄洪区之前,当地制订出了非常细致严密的预案。比如在村民转移安置中,要 转移多少人、这些人姓甚名谁、投亲靠友还是搭建帐篷等等。这一系列工程的实施和调度过程的科学决策 为今年淮河防汛工作的平稳有序进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气象科学预警带来防灾奇迹
突发洪水,占总数的一半以上。7 月 11 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发布消息称,淮河出现 1954 年以来第 二位流域性大洪水,各主要控制站全面超过警戒水位。 南方汛情牵动着中南海关切的目光。在全国防汛的关键时期和淮河防汛抗洪的紧要关头,胡锦涛总书 记和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有关地方和部门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安全放在第一位,妥善安置蓄洪 区内的受灾群众,加强雨情、水情的监测预报,切实做好防汛抗洪各项工作,确保淮河堤防和沿淮地区人 民群众安全。7 月 13 日,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一起来到安徽阜阳,慰问奋战在抗洪救灾一线的广大 军民,了解受灾群众的安置情况,并对下一步抗洪救灾工作作出部署。 中央各个部门也紧急行动起来,为灾区的防汛抗洪救灾工作提供指导、保障和支持。7 月初,受胡锦 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委派,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深入安徽和湖北灾区, 慰问奋战在抗洪一线的广大军民。7 月 10 日,财政部、水利部、民政部紧急拨付救灾资金 2.32 亿元,支 持南方灾区的抗洪抢险工作。7 月 11 日,由民政部部长李学举率领的国务院工作组抵达安徽灾区,第二天, 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带领国务院工作组深入川东洪灾重灾区,带去了党中央的温暖。7 月 14 日,针对近期 河南、湖北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紧急启动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两省洪涝 灾区,协助当地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以人为本科学防控 在今年的抗洪救灾工作中,淮河防汛特别引人关注。今年淮河的洪峰水位一度高于 2003 年,但洪 水的破坏力却大大降低。专家认为,这一切都得力于我们坚持了以人为本、科学防控、依法防洪、群防群 控的工作方针。 水利部淮河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主任刘国平介绍,1998 年洪水时,防汛工作以“严防死守” 为标准。但是近年来,防汛思路逐渐发生了改变,科学调度,充分发挥防洪工程的作用,成为防汛工作的 指导思想。 据了解,目前淮河共有 19 项骨干治淮工程,总投资为 447 亿元,已完成 9 项工程。淮河防总秘书长汪 斌说:“可以用六个字来形容治淮工程在防汛抗洪中的作用:上拦、中畅、下泄。”他认为,现有治淮工 程的合理运用,对降低淮河干流水位,减轻淮河防洪压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炸坝这种传统的泄洪方式正被科学调度所替代。刘国平介绍,历史上淮河开展防汛工作时,难免要 考虑炸坝泄洪方案,这种方案不仅危险性大,而且对水利工程的破坏也很大。在今年的防汛工作中,沿淮 蓄洪区的使用是在调度有序、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进行的。 7 月 10 日 12 时 29 分,淮河王家坝闸开启。滚滚洪流如脱缰野马奔向蒙洼蓄洪区……在这次泄洪 中,蒙洼群众从容撤退,损失降到最低,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治淮的精神。 王家坝镇 71 岁的五保户赵仁国告诉记者,2003 年蒙洼蓄洪后,国家补偿款很快到位。老百姓如今 对国家补偿政策都非常信任,这次蓄洪前,干部们不用再费力动员了,“西瓜一包、豆子一拔、麦子一捆, 村民们说走就走”。 阜阳市水务局局长单庆颍介绍,近些年,国家投入了 6 亿多元,用于兴建 28 孔退水闸、重建王家 坝闸和进行圈堤加固。蒙洼蓄洪区还以乡镇为中心规划兴建了 4 个大规模的保庄圩,并修整和加固了 136 个四周有石头护坡的庄台,原来居住在洼地的老百姓都搬迁、安置到了安全地带。 记者了解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体现在了行蓄洪区从建设到运用的各个阶段。比如在工程建设 中,修建了大量撤退道路和撤退桥梁,从交通上保证了群众可以快速、安全地撤退,同时也为群众日常生 产生活提供方便。在启用行蓄洪区之前,当地制订出了非常细致严密的预案。比如在村民转移安置中,要 转移多少人、这些人姓甚名谁、投亲靠友还是搭建帐篷等等。这一系列工程的实施和调度过程的科学决策, 为今年淮河防汛工作的平稳有序进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气象科学预警带来防灾奇迹
在抗击洪涝暴雨灾害的过程中,气象部门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7月上旬,地处川东北的四川达县 因遺持续暴雨袭击,在几天之内全县境内发生山体滑坡800多处,其中特大山体滑坡18处。在如此高密度 的自然灾害下,却没有发生一起伤亡事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达县岩门村,村民魏文珍老人家13间房屋在滑坡中毁于一旦,她告诉记者:“天无情,人有情 政府不但及时把我们转移出来,救了全家人的命,还如此贴心地关心我们的生活,共产党好啊。”据了解, 此次成功的防灾转移与当地气象部门准确预报和乡村干部监测及时是密不可分的。 在川东发生大暴雨之前,这个地区一直处于大早之中。就在人们为不下雨发愁时,四川省气象台提 前两天发出气象预警:四川盆地部分地方将有大到暴雨天气。这一预测为抗灾准备争取了时间,使得地方 政府能够紧急动员起来,做好防汛救灾准备,水库得以提前泄洪,低洼地区人员和财产得以提前转移。由 于气象预报准确,防灾救灾措施得当,达州、广安两市的灾害损失被降到了最低。 事实上,并不仅仅在四川,在全国,气象部门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气 象局局长郑国光表示,针对目前淮河流域的持续强降水,中央气象台已从7月6日起每天两次提供淮河流 域分河段、分时段的详细雨量预报和流域面雨量预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实现了风云气象卫星汛期双星加 密观测。中国气象局还要求各级气象台对灾害性天气进行加密观测、加密预报,及时发布短时临近预报和 预警信号,重点加强主要江河湖泊暴雨预报服务工作和防汛重点地区天气的加密细化预报工作。(编辑 薛凯) 天路”带来西藏新变化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冈,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皊,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 神奇的天路哎一—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这首饱含藏族人民幸福感的《天路》之歌,伴随青藏铁路上的列车传唱在“世界屋脊”。在这人所熟 知的歌声背后,在青藏铁路全线通车1周年后,让我们看看“钢铁大动脉”给西藏带来了什么 火车带“火”旅游业,农牧民吃上“铁路饭”今年上半年,西藏自治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10万人 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6%:旅游总收入9.9亿元,同比增长92.1% 青藏铁路彻底打破了西藏的交通瓶颈,首先‘火’了旅游业。”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何本云对记者 说。旅游业成为青藏铁路最大受益者,并迅速跃居西藏“三产龙头”。据统计,西藏去年接待国内外游客 突破2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7.7亿元,相当于全自治区GDP的9.6%,创历史新高:全年参与旅游经 营服务的农牧民达6900多户、2.9万人,人均收入达5300多元,同比增长153%。 因看好“火车商机”而于去年7月在拉萨开业的雅鲁藏布大酒店,去年客房日平均人住率50%左右 今年更“火”。总经理周韶西说,眼下全部客房己被旅行社订至1l月。自治区旅游局预计,2007年全自 治区接待游客总数将突破300万人次,2010年有望达到600万人次,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将越来 越大。 “以前人们只知道种地,现在都想吃‘铁路饭’。”拉萨市乃琼镇色玛村村委会主任尼玛说,今年春 天村民集资90万元创建了物流公司,另有30户村民购回货运汽车 “这可是破天荒的事情。”尼玛介绍,以前提起集资大家“都没钱”,现在哪怕贷款也要参与投资 他们这个紧邻拉萨火车西站共260户、近800人的村子里,许多人紧盯村里的货运站,估计将有不少人在 此就业。 记者发现,拉萨火车西站周边已聚集了六七家物流公司,还有为数不少的信息部,而小小的色玛村也 新开了10多家茶馆、饭店。现在高原人的观念在迅速转变。西藏许多老百姓直接或间接吃起“铁路饭”, 成为经纪人、股东和老板。 今年舂天,拉萨市当雄县当曲镇牧民贡嘠桑珠,趁附近纳木措游客增多之机,把政府帮助他盖的新房 改为“牧家乐”,截至目前已接待游客6000多人,收入4万元。拉萨市堆龙德庆镇桑木村68户农民旅馆, 去年为303名村民人均增收3600元。达孜县组织农民创办的5个度假村,去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创收
在抗击洪涝暴雨灾害的过程中,气象部门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7 月上旬,地处川东北的四川达县 因遭持续暴雨袭击,在几天之内全县境内发生山体滑坡 800 多处,其中特大山体滑坡 18 处。在如此高密度 的自然灾害下,却没有发生一起伤亡事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达县岩门村,村民魏文珍老人家 13 间房屋在滑坡中毁于一旦,她告诉记者:“天无情,人有情。 政府不但及时把我们转移出来,救了全家人的命,还如此贴心地关心我们的生活,共产党好啊。”据了解, 此次成功的防灾转移与当地气象部门准确预报和乡村干部监测及时是密不可分的。 在川东发生大暴雨之前,这个地区一直处于大旱之中。就在人们为不下雨发愁时,四川省气象台提 前两天发出气象预警:四川盆地部分地方将有大到暴雨天气。这一预测为抗灾准备争取了时间,使得地方 政府能够紧急动员起来,做好防汛救灾准备,水库得以提前泄洪,低洼地区人员和财产得以提前转移。由 于气象预报准确,防灾救灾措施得当,达州、广安两市的灾害损失被降到了最低。 事实上,并不仅仅在四川,在全国,气象部门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气 象局局长郑国光表示,针对目前淮河流域的持续强降水,中央气象台已从7月6日起每天两次提供淮河流 域分河段、分时段的详细雨量预报和流域面雨量预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实现了风云气象卫星汛期双星加 密观测。中国气象局还要求各级气象台对灾害性天气进行加密观测、加密预报,及时发布短时临近预报和 预警信号,重点加强主要江河湖泊暴雨预报服务工作和防汛重点地区天气的加密细化预报工作。(编辑: 薛凯) “天路”带来西藏新变化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冈,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 神奇的天路哎——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这首饱含藏族人民幸福感的《天路》之歌,伴随青藏铁路上的列车传唱在“世界屋脊”。在这人所熟 知的歌声背后,在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1 周年后,让我们看看“钢铁大动脉”给西藏带来了什么。 火车带“火”旅游业,农牧民吃上“铁路饭”今年上半年,西藏自治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 110 万人 次,比上年同期增长 86%;旅游总收入 9.9 亿元,同比增长 92.1%。 “青藏铁路彻底打破了西藏的交通瓶颈,首先‘火’了旅游业。”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何本云对记者 说。旅游业成为青藏铁路最大受益者,并迅速跃居西藏“三产龙头”。据统计,西藏去年接待国内外游客 突破 25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 27.7 亿元,相当于全自治区 GDP 的 9.6%,创历史新高;全年参与旅游经 营服务的农牧民达 6900 多户、2.9 万人,人均收入达 5300 多元,同比增长 153%。 因看好“火车商机”而于去年 7 月在拉萨开业的雅鲁藏布大酒店,去年客房日平均人住率 50%左右, 今年更“火”。总经理周韶西说,眼下全部客房已被旅行社订至 11 月。自治区旅游局预计,2007 年全自 治区接待游客总数将突破 300 万人次,2010 年有望达到 600 万人次,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将越来 越大。 “以前人们只知道种地,现在都想吃‘铁路饭’。”拉萨市乃琼镇色玛村村委会主任尼玛说,今年春 天村民集资 90 万元创建了物流公司,另有 30 户村民购回货运汽车。 “这可是破天荒的事情。”尼玛介绍,以前提起集资大家“都没钱”,现在哪怕贷款也要参与投资。 他们这个紧邻拉萨火车西站共 260 户、近 800 人的村子里,许多人紧盯村里的货运站,估计将有不少人在 此就业。 记者发现,拉萨火车西站周边已聚集了六七家物流公司,还有为数不少的信息部,而小小的色玛村也 新开了 10 多家茶馆、饭店。现在高原人的观念在迅速转变。西藏许多老百姓直接或间接吃起“铁路饭”, 成为经纪人、股东和老板。 今年春天,拉萨市当雄县当曲镇牧民贡嘎桑珠,趁附近纳木措游客增多之机,把政府帮助他盖的新房 改为“牧家乐”,截至目前已接待游客 6000 多人,收入 4 万元。拉萨市堆龙德庆镇桑木村 68 户农民旅馆, 去年为 303 名村民人均增收 3600 元。达孜县组织农民创办的 5 个度假村,去年接待游客 3 万多人次,创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