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半月谈第16期 目录 读者评刊]《半月谈》聆听百姓细微的呼吸和心跳(第2页) [半月评论]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第3页) 迎接十七大]透过数字见民生(第5页) 迎接十七大中国外贸战略转型大提速(第8页) [专题报道]“五大引擎”拉动农民增收(第10页) [专题报道]增收长效机制待求解(第13页)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北京打造“民生财政”(第16页)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一个普通家庭的节能选择(第18页) [江河湖泊行]“劫后重生”访洞庭(第19页) [本刊特稿]亲历“和平使命-2007”跨国联合大军演(第21页) [政治观察]城乡统筹改革的亮点、难点、突破点(第23页) [政治观察]湖北政协打造参政新模式(第25页) [政治观察]“特”字大门为“军”开(第27页) [经济纵横]科学建设“菜篮子”工程(第29页) [经济纵横]大草原走出绿色品牌(第31页) [经济纵横]那山、那林、那人(第33页 [走进高效农业]合作社培育有机蔬菜大产业(第35页) [文化]“点石成金”的林享云(第37页) [新闻热线]干部家属吃低保,困难群众空嗟叹(第39页) [百姓视点城市管理:亟待破解三大难题(第40页) 奥运连着你我他]探访北京奧组委“总部基地”(第42页) [谈天说地]“公事私办”:官场异化到极端(第44页) [谈天说地]“计生风暴”莫变成“雷阵雨”(第45页) 百事咨询]生产伪劣食品将受重罚(第46页) 百事咨询]聘用合同应受劳动法保护(第47页) [百事咨询]占道晾晒农作物引发事故要担责(第48页) [百事咨询]上大学期间承包地应保留(第49页) [读者之页]毁林烧山为哪般(第50页) [读者之页]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咋变成了“烦心工程”(第51页) [读者之页]请少一些“放血式”检查(第52页) [军事天地]“核盾将军”程天民的未了情(第53页) [军事天地]走近中国“反恐精英”(第55页) 国际时事军售把中东变成火药库(第57页) 国际时事喀麦隆的“中国针”(第59页) [小测验]小测验(第60页 [信息广场我国超过2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等(第61页) [国内外半月大事就朝鲜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洪淓灾害胡锦涛向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致 (第62页) 《半月谈》聆听百姓细微的呼吸和心跳
2007 年半月谈第 16 期 目录 [读者评刊]《半月谈》聆听百姓细微的呼吸和心跳 (第 2 页) [半月评论]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第 3 页) [迎接十七大]透过数字见民生 (第 5 页) [迎接十七大]中国外贸战略转型大提速 (第 8 页) [专题报道]“五大引擎”拉动农民增收 (第 10 页) [专题报道]增收长效机制待求解 (第 13 页)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北京打造“民生财政” (第 16 页)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一个普通家庭的节能选择 (第 18 页) [江河湖泊行]“劫后重生”访洞庭 (第 19 页) [本刊特稿]亲历“和平使命-2007” 跨国联合大军演 (第 21 页) [政治观察]城乡统筹改革的亮点、难点、突破点 (第 23 页) [政治观察]湖北政协打造参政新模式 (第 25 页) [政治观察]“特”字大门为“军”开 (第 27 页) [经济纵横]科学建设“菜篮子”工程 (第 29 页) [经济纵横]大草原走出绿色品牌 (第 31 页) [经济纵横]那山、那林、那人 (第 33 页) [走进高效农业]合作社培育有机蔬菜大产业 (第 35 页) [文化]“点石成金”的林亨云 (第 37 页) [新闻热线]干部家属吃低保,困难群众空嗟叹 (第 39 页) [百姓视点]城市管理:亟待破解三大难题 (第 40 页) [奥运连着你我他]探访北京奥组委“总部基地” (第 42 页) [谈天说地]“公事私办”:官场异化到极端 (第 44 页) [谈天说地]“计生风暴”莫变成“雷阵雨” (第 45 页) [百事咨询]生产伪劣食品将受重罚 (第 46 页) [百事咨询]聘用合同应受劳动法保护 (第 47 页) [百事咨询]占道晾晒农作物引发事故要担责 (第 48 页) [百事咨询]上大学期间承包地应保留 (第 49 页) [读者之页]毁林烧山为哪般 (第 50 页) [读者之页]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咋变成了“烦心工程” (第 51 页) [读者之页]请少一些“放血式”检查 (第 52 页) [军事天地]“核盾将军”程天民的未了情 (第 53 页) [军事天地]走近中国“反恐精英” (第 55 页) [国际时事]军售,把中东变成火药库 (第 57 页) [国际时事]喀麦隆的“中国针” (第 59 页) [小测验]小测验 (第 60 页) [信息广场]我国超过 2 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 等 (第 61 页) [国内外半月大事]就朝鲜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胡锦涛向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致… (第 62 页) 《半月谈》聆听百姓细微的呼吸和心跳
欣闻《半月谈》第4次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我对编辑部全体人员辛勤的劳动和 无私的奉献表示深深的敬意! 第13期刊登的《两位工薪者的购房日记》,披露了中低收入人群对经济适用房的渴盼 两位工薪者以亲身经历揭露了经济适用房不“经济”、不“适用”的现象。《半月谈》不但刊 登了“揭短”的文章,还配发了一幅题为“对峙”的漫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众多无房者面 对高房价无可奈何的尴尬心态 江西省九江市曹仲杰 《半月谈》对基层工作指导性强,对“三农”工作者来说是必读刊物,所以我们非常精 心地保管它。一是收到《半月谈》后放在阅览室玻璃罩内,谁读谁拿,读完再放回原处,主 要是防弄脏;二是传阅《半月谈》前加上硬壳保护,防止损伤封面封底:三是一个季度一汇 总,把看后的刊物放在专柜专档保存,便于今后复读或查阅有关资料 河南省安阳县岳建雷 我一直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半月谈》是我的良师益友。它像一名旗手,紧跟中央。指 引着我们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又像医生的听诊器,聆听百姓细微的呼吸和心跳,跟群众同呼 吸共命运: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半月谈》都有报道。如果让我做一名推 销员,我就推销《半月谈》! 山西省临猗县昝吉康 官兵们都称赞《半月谈》是好帮手,特别是第14期推出的专题报道,文章精练、客观 真实,让我们了解到建军80年的光辉历程。报道贴近部队,贴近基层,贴近实际。内涵丰 富,与部队广大官兵“零距离”接触,图文并茂,很受欢迎 济南军区某炮兵团政委李永泽 《半月谈》第14期专题报道既让人心潮澎湃,又让人思之良久,感触很深。《威武之师 实现八大跨越》等4篇文章,既有理论引导,又有真实的事例佐证,像是为读者放映了一部 优秀影片,为广大官兵所喜欢 济南军区某部政治部主任牛玉春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欣闻《半月谈》第 4 次入选中国 500 最具价值品牌,我对编辑部全体人员辛勤的劳动和 无私的奉献表示深深的敬意! 第 13 期刊登的《两位工薪者的购房日记》,披露了中低收入人群对经济适用房的渴盼。 两位工薪者以亲身经历揭露了经济适用房不“经济”、不“适用”的现象。《半月谈》不但刊 登了“揭短”的文章,还配发了一幅题为“对峙”的漫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众多无房者面 对高房价无可奈何的尴尬心态。 ——江西省九江市 曹仲杰 《半月谈》对基层工作指导性强,对“三农”工作者来说是必读刊物,所以我们非常精 心地保管它。一是收到《半月谈》后放在阅览室玻璃罩内,谁读谁拿,读完再放回原处,主 要是防弄脏;二是传阅《半月谈》前加上硬壳保护,防止损伤封面封底;三是一个季度一汇 总,把看后的刊物放在专柜专档保存,便于今后复读或查阅有关资料。 ——河南省安阳县 岳建雷 我一直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半月谈》是我的良师益友。它像一名旗手,紧跟中央。指 引着我们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又像医生的听诊器,聆听百姓细微的呼吸和心跳,跟群众同呼 吸共命运;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半月谈》都有报道。如果让我做一名推 销员,我就推销《半月谈》! ——山西省临猗县 昝吉康 官兵们都称赞《半月谈》是好帮手,特别是第 14 期推出的专题报道,文章精练、客观 真实,让我们了解到建军 80 年的光辉历程。报道贴近部队,贴近基层,贴近实际。内涵丰 富,与部队广大官兵“零距离”接触,图文并茂,很受欢迎。 ——济南军区某炮兵团政委 李永泽 《半月谈》第 14 期专题报道既让人心潮澎湃,又让人思之良久,感触很深。《威武之师 实现八大跨越》等 4 篇文章,既有理论引导,又有真实的事例佐证,像是为读者放映了一部 优秀影片,为广大官兵所喜欢。 ——济南军区某部政治部主任 牛玉春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 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 移地加以推进。这一科学论断既是对我国29年来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充分肯定和高度 评价,又是对我国在新时期、新阶段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政治要求与庄严宣示。 29年的发展、进步、繁荣、富强,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正是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与发展。1978~2006年,我国GDP 从3624亿元增长到21.09万亿元,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3.94万亿元。目前,我国 GDP位列世界第四位,外贸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二位,国家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谷类 肉类、棉花等主要农产品,钢铁、煤炭以及电视机、电脑等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高速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也正是改革开放,我国基本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根本性转变,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各种体制 机制更加充满活力: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型 经济体系向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展示。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29年过去了,我国并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 多、底子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民主法制不够健全,社会不公、贪污腐败等问题仍然存在,社会主 义制度还不够成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这两大任务依然艰巨。进入新世 纪、新阶段,我们又面临着新任务、新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继续为之努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课题必须尽快破题,多年来遗留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 问题亟待协调化解。要巩固改革开放29年来的成就,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我们必须也只能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我们要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清醒认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 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社会生产力发 展的规律,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物质 财富,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物质基础。 我们要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以解决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为重点,加强事关社会发展 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将近年来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制度化、法制化,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 制机制,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所有 制结构、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消除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要进一 步深化财税、金融、价格等方面的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増长方式,消除不利于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切实做好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教育 和卫生体制改革,消除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切实建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要求相适应的新的制度体制,等等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在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确立起科学的改革开放观。 比如,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我们 改革的大方向。这一点没有错,也不容动摇,但对于那些一方面以资源配置市场化为名,让 市场配置资源成为“权力变现”的捷径,另一方面又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借口,推卸在公共服 务方面的责任与义务的所谓新瓶装旧酒的“改革”,我们必须予以警惕。决不能因为改革目 标与方向的正确。就忽视甚至回避在改革的一些具体路径和具体行为中的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指出:“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切实加大改革力度,在一些重要 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同时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増强改革措施的协调 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 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 移地加以推进。这一科学论断既是对我国 29 年来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充分肯定和高度 评价,又是对我国在新时期、新阶段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政治要求与庄严宣示。 29 年的发展、进步、繁荣、富强,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正是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与发展。1978~2006 年,我国 GDP 从 3624 亿元增长到 21.09 万亿元,财政收入从 1132 亿元增长到 3.94 万亿元。目前,我国 GDP 位列世界第四位,外贸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二位,国家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谷类、 肉类、棉花等主要农产品,钢铁、煤炭以及电视机、电脑等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高速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也正是改革开放,我国基本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根本性转变,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各种体制 机制更加充满活力;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型 经济体系向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展示。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29 年过去了,我国并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 多、底子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民主法制不够健全,社会不公、贪污腐败等问题仍然存在,社会主 义制度还不够成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这两大任务依然艰巨。进入新世 纪、新阶段,我们又面临着新任务、新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继续为之努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课题必须尽快破题,多年来遗留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 问题亟待协调化解。要巩固改革开放 29 年来的成就,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我们必须也只能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我们要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清醒认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 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社会生产力发 展的规律,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物质 财富,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物质基础。 我们要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以解决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为重点,加强事关社会发展 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将近年来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制度化、法制化,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 制机制,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所有 制结构、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消除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要进一 步深化财税、金融、价格等方面的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消除不利于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切实做好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教育 和卫生体制改革,消除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切实建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要求相适应的新的制度体制,等等。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在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确立起科学的改革开放观。 比如,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我们 改革的大方向。这一点没有错,也不容动摇,但对于那些一方面以资源配置市场化为名,让 市场配置资源成为“权力变现”的捷径,另一方面又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借口,推卸在公共服 务方面的责任与义务的所谓新瓶装旧酒的“改革”,我们必须予以警惕。决不能因为改革目 标与方向的正确。就忽视甚至回避在改革的一些具体路径和具体行为中的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指出:“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切实加大改革力度,在一些重要 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同时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 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
改革绝不仅仅意味着对改革前的所作所为的改革,也意味着对改革本身一些做法的再改革 我们要本着深化改革、完善改革、促进改革的要求。自觉纠正改革中出现的一些不规范、不 科学、不妥当的做法,把做错的改正过来、做得不科学的科学起来、做得不规范的规范起来。 这是保障我国下一步改革开放深入进行应该也必须坚持的态度。◇ 透过数字见民生
改革绝不仅仅意味着对改革前的所作所为的改革,也意味着对改革本身一些做法的再改革。 我们要本着深化改革、完善改革、促进改革的要求。自觉纠正改革中出现的一些不规范、不 科学、不妥当的做法,把做错的改正过来、做得不科学的科学起来、做得不规范的规范起来。 这是保障我国下一步改革开放深入进行应该也必须坚持的态度。◇ 透过数字见民生
“这些政策,你们说好,我们就继续办;你们说还不行,我们就改进。”2007年春节期 间,胡锦涛总书记在甘肃省定西市农民家里话家常,恳切表达出党和国家领导人体察民情、 关注民生的诚意 和困难群众一起在炕头包饺子、和艾滋病人亲切握手交谈……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 执政理念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以人为本,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从免除农业税、建 立低保制度到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从构建“全民医保”到廉租房首次被明确为住房 保障的重点:从加大城市低收人群体的物价补贴到对养猪户的扶持……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 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韵利益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民生一头连着百姓的锅碗瓢盆,一头连着国家的繁荣 富强。一串串闪亮的数字背后折射出这样的变化:中国正在建立以民生为导向的政策体系 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GDP跃上20万亿台阶:国家走向富裕,百姓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今年 春节,温家宝总理强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 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交汇点,也是落脚点。随着经济的持续快 速发展,国民经济上了一个大的台阶,经济总量从2002年的12万亿元跃升到2006年的20 万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国家走向富裕了,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2003 年到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2%和62%,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 “钱袋子”鼓起来,带动着消费市场持续升温。今年上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2044亿元,同比增长154%,是近10年来最高增幅,明显快于经济增长速度。 5年15060亿元: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鼍“三农”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财政支农的 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建立,亿万农民群众更多享受到了公共财政的阳光。 国家的好政策一个跟着一个,真金白银,实实在在。2006年1月1日,9亿农民从这 天起,彻底告别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一一农业税。2006年,中央提 出了“三个高于”政策。按照这一要求,中央财政当年用于“三农”的资金达到了397亿 元,比上年增长了14.2%。2003~2007年,中央财政对“二三农”的资金投入达15060亿 元(2007年为预算数)。相当于前10年(1993~2002年)的总和 农民朋友只要稍加留心,就能感受到身边的变化。这两年,小孩读书免费了,瞧病的钱 可以报销了,特别困难的拿到低保了,土路变成沥青路了,喝上甘甜清冽的自来水了,超市 开到家门口了。政府的培训让家人带着手艺出门打工了… 2656亿元→438亿元:为亿万百姓编织一张“社会保障网”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安所在。让13亿百姓生有所靠,老有所养,贫有所助 是政府的职责所在。2003~2006年。全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由2656亿元增加到4338亿元 年均增长18%。政府投入的大幅增加,使“和谐”两字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河南省鹤壁市的袁卫国夫妻俩由于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多年找不到工作,前不久 在政府的安排下到区环卫处当上了清洁工。过去天天睡不着觉的老袁一家人脸上都充满了笑 意。像袁卫国这样在政府帮扶下重新就业的家庭还有千千万万。全国各级财政就业再就业资 金从2003年的9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39亿元,年均增长51%。据统计,2006年城镇新 增就业1184万人,是15年来最多的。4年内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近4000万人 2006年10月重庆市大渡口区举办了一场社区微笑比赛,最终3位老太太以持续两分钟 爽朗自然的笑声赢得了桂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老太太笑着说:“今年我的养老金 下子涨了好几百块钱,当然开心了!
“这些政策,你们说好,我们就继续办;你们说还不行,我们就改进。”2007 年春节期 间,胡锦涛总书记在甘肃省定西市农民家里话家常,恳切表达出党和国家领导人体察民情、 关注民生的诚意。 和困难群众一起在炕头包饺子、和艾滋病人亲切握手交谈……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 执政理念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以人为本,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从免除农业税、建 立低保制度到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从构建“全民医保”到廉租房首次被明确为住房 保障的重点;从加大城市低收人群体的物价补贴到对养猪户的扶持……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 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韵利益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民生一头连着百姓的锅碗瓢盆,一头连着国家的繁荣 富强。一串串闪亮的数字背后折射出这样的变化:中国正在建立以民生为导向的政策体系, 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GDP 跃上 20 万亿台阶:国家走向富裕,百姓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今年 春节,温家宝总理强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 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交汇点,也是落脚点。随着经济的持续快 速发展,国民经济上了一个大的台阶,经济总量从 2002 年的 12 万亿元跃升到 2006 年的 20 万亿元以上,人均 GDP 达到 2000 美元。国家走向富裕了,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2003 年到 2006 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 9.2%和 6.2%,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 “钱袋子”鼓起来,带动着消费市场持续升温。今年上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2044 亿元,同比增长 15.4%,是近 10 年来最高增幅,明显快于经济增长速度。 5 年 15060 亿元: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鼍“三农”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财政支农的 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建立,亿万农民群众更多享受到了公共财政的阳光。 国家的好政策一个跟着一个,真金白银,实实在在。2006 年 1 月 1 日,9 亿农民从这一 天起,彻底告别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 2600 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2006 年,中央提 出了“三个高于”政策。按照这一要求,中央财政当年用于“三农”的资金达到了 3397 亿 元,比上年增长了 14.2%。2003~2007 年,中央财政对“二三农”的资金投入达 15060 亿 元(2007 年为预算数)。相当于前 10 年(1993~2002 年)的总和。 农民朋友只要稍加留心,就能感受到身边的变化。这两年,小孩读书免费了,瞧病的钱 可以报销了,特别困难的拿到低保了,土路变成沥青路了,喝上甘甜清冽的自来水了,超市 开到家门口了。政府的培训让家人带着手艺出门打工了…… 2656 亿元→4338 亿元:为亿万百姓编织一张“社会保障网”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安所在。让 13 亿百姓生有所靠,老有所养,贫有所助, 是政府的职责所在。2003~2006 年。全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由 2656 亿元增加到 4338 亿元, 年均增长 18%。政府投入的大幅增加,使“和谐”两字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河南省鹤壁市的袁卫国夫妻俩由于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多年找不到工作,前不久 在政府的安排下到区环卫处当上了清洁工。过去天天睡不着觉的老袁一家人脸上都充满了笑 意。像袁卫国这样在政府帮扶下重新就业的家庭还有千千万万。全国各级财政就业再就业资 金从 2003 年的 99 亿元增加到 2006 年的 339 亿元,年均增长 51%。据统计,2006 年城镇新 增就业 1184 万人,是 15 年来最多的。4 年内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近 4000 万人。 2006 年 1O 月重庆市大渡口区举办了一场社区微笑比赛,最终 3 位老太太以持续两分钟 爽朗自然的笑声赢得了桂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老太太笑着说:“今年我的养老金一 下子涨了好几百块钱,当然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