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三年级第四次语文月考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宋代的历史呈现着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既看到两宋三百年经济、文化、制度建 设方面的辉煌成就,也能感觉到王朝末日的苍凉。一方面有宋微宗这样酷爱艺术的帝王,对 “太平盛世”刻意追求、大肆渲染;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实际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始终伴 随着外部环境的挑战。宋代的民庶、士人以及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 这样一个时代。这些英雄人物,也有他们的生活寄托。这个时期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种多重而 复杂的生活情境 ②宋代外部压力沉重,就国内政治局面而言,“稳定至上”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对于 民间文化发展、经济事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宋廷因仍自然趋势而未予过多干预。相对来说, 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 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 神 ③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嫩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 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比较唐宋两 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 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 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而宋代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是一种开敞 式的氛围。南宋临安也是如此。 ④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与市井有了更 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麻族文人乃至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 以及社会大众。当时都市的街头巷尾,活跃着一些讲史、说书的艺人,他们不仅是故事情节 的传布者,也是文学作品的丰富者、参与创造者。而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民众,也成为文学 艺术的直接欣赏者和接受者。在道路通衢、瓦子勾栏,有说书的、杂耍的、讲史的,也有街 头的饮茶活动,这些都是市民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 ⑤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教学、游货等活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结成了多种类 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像真率会、耆英会、九老会、同乡会、同年会等各种各样的聚会形
2017 年高三年级第四次语文月考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宋代的历史呈现着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既看到两宋三百年经济、文化、制度建 设方面的辉煌成就,也能感觉到王朝末日的苍凉。一方面有宋徽宗这样酷爱艺术的帝王,对 “太平盛世”刻意追求、大肆渲染;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实际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始终伴 随着外部环境的挑战。宋代的民庶、士人以及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 这样一个时代。这些英雄人物,也有他们的生活寄托。这个时期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种多重而 复杂的生活情境。 ②宋代外部压力沉重,就国内政治局面而言,“稳定至上”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对于 民间文化发展、经济事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宋廷因仍自然趋势而未予过多干预。相对来说, 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 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 神。 ③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巅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 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比较唐宋两 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 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 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而宋代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是一种开敞 式的氛围。南宋临安也是如此。 ④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与市井有了更 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乃至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 以及社会大众。当时都市的街头巷尾,活跃着一些讲史、说书的艺人,他们不仅是故事情节 的传布者,也是文学作品的丰富者、参与创造者。而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民众,也成为文学 艺术的直接欣赏者和接受者。在道路通衢、瓦子勾栏,有说书的、杂耍的、讲史的,也有街 头的饮茶活动,这些都是市民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 ⑤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教学、游赏等活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结成了多种类 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像真率会、耆英会、九老会、同乡会、同年会等各种各样的聚会形
式,层出不穷。有时,“詟老者六七人,相与会于城中之名园古寺,且为之约:果实不过五物, 殺膳不过五品,酒则无算。以为俭则易供,简则易继也。命之曰‘真率会”。都市中的茶楼 酒肆,成为文人交往、会聚的场所。一些私人的花园、亭馆也成了士人交游访友的去处。士 人也将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时人将此类以物相赠的活动, 称为“人事” ⑥在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同存,世俗匠画和文人画双峰并峙,文人 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种种现象,都呈现出来人生活中 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他们“游于艺”的修养和美学趣味,在“志于道,据 于德,依于仁”整体的精神追求中得到了升华。如朱熹所说,“日用之间本末具举,而内外交 相养矣。”通过这样的文化涵育,希望达致祟高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指出宋代历史中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并说明这个时代的虚假繁荣和末日苍凉 使真正的英雄人物们层出不穷并构造了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B.文章第②⑧段分别从宽松的文化环境与开散的城市布局两方面揭示了宋代文化莲勃发 展的深层原因,并指出宋代文化具有世俗化、人文化等特点。 C.文章第④段侧重于从文学接受者的角度描绘宋代市民文化勃兴的状况,第⑥段则侧重 于展现宋代士大夫热哀交游聚会、访友赠物的生活图景。 D.文章第⑥段指出雅俗并存是宋代文学的艺术旨趣,也是宋人的文化性格,并认为宋代 文人的精神追求是通过内外并重的文化涵育达致崇高的人生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统治者无法摆脱来自外部的压力,故而极力维护国内政治局面的稳定,为笼络民 心,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并未过多干预。 B.两宋都城的结构布局有着开敞式的特点,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市民的文化活动丰富而 普遍,勃兴的市民文化与唐代的古典文化有明显差异。 C.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物品,被宋代士人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这种以物相 赠的“人事”,是一种比较雅致的社交行为。 D.文人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这意味着在宋代,艺 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可以并行不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的士人群体活跃,关心时事,热衷讨论,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层出,这说 明当时思想相对自由,文化方面确实可称为“盛世
式,层出不穷。有时,“耆老者六七人,相与会于城中之名园古寺,且为之约:果实不过五物, 殽膳不过五品,酒则无算。以为俭则易供,简则易继也。命之曰‘真率会’”。都市中的茶楼、 酒肆,成为文人交往、会聚的场所。一些私人的花园、亭馆也成了士人交游访友的去处。士 人也将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时人将此类以物相赠的活动, 称为“人事”。 ⑥在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同存,世俗匠画和文人画双峰并峙,文人 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种种现象,都呈现出宋人生活中 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他们“游于艺”的修养和美学趣味,在“志于道,据 于德,依于仁”整体的精神追求中得到了升华。如朱熹所说,“日用之间本末具举,而内外交 相养矣。”通过这样的文化涵育,希望达致崇高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①段指出宋代历史中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并说明这个时代的虚假繁荣和末日苍凉 使真正的英雄人物们层出不穷并构造了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B.文章第②③段分别从宽松的文化环境与开敞的城市布局两方面揭示了宋代文化蓬勃发 展的深层原因,并指出宋代文化具有世俗化、人文化等特点。 C.文章第④段侧重于从文学接受者的角度描绘宋代市民文化勃兴的状况,第⑤段则侧重 于展现宋代士大夫热衷交游聚会、访友赠物的生活图景。 D.文章第⑥段指出雅俗并存是宋代文学的艺术旨趣,也是宋人的文化性格,并认为宋代 文人的精神追求是通过内外并重的文化涵育达致崇高的人生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宋代统治者无法摆脱来自外部的压力,故而极力维护国内政治局面的稳定,为笼络民 心,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并未过多干预。 B.两宋都城的结构布局有着开敞式的特点,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市民的文化活动丰富而 普遍,勃兴的市民文化与唐代的古典文化有明显差异。 C.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物品,被宋代士人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这种以物相 赠的“人事”,是一种比较雅致的社交行为。 D.文人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这意味着在宋代,艺 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可以并行不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代的士人群体活跃,关心时事,热衷讨论,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层出,这说 明当时思想相对自由,文化方面确实可称为“盛世
B.宋代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讲史、说书的艺人,丰富和参与创造一些文学作品,为吸引市 井中的普通民众,必然要注意艺术趣味的平民化。 C.作为宋代士人的聚会形式之一,“真率会”不拘参与者的长幼,不求聚会处的华美, 在果实、骰膳方面力求俭素,呈现出一种淳朴之美。 D.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这是宋人整体的精神追求,在具体的文化实 践中他们又能“游于艺”,这对宋文化的繁荣大有神益。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不求答案的叩问 陈益 时光漫漫似水。至今回想起,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 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最难忘的情景, 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忽然发觉空气中有 焦臭味,原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也不肯停 歇。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 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总是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或许,这么多年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 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 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巛十八双鞋》。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 亲做的布鞋。干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散文是由此 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虛构。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孑 来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分手时,她向母亲讨 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她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 认识她的人敬重。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自 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我偏偏不能 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 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 月。着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我想得最多的,是如
B.宋代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讲史、说书的艺人,丰富和参与创造一些文学作品,为吸引市 井中的普通民众,必然要注意艺术趣味的平民化。 C.作为宋代士人的聚会形式之一,“真率会”不拘参与者的长幼,不求聚会处的华美, 在果实、殽膳方面力求俭素,呈现出一种淳朴之美。 D.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这是宋人整体的精神追求,在具体的文化实 践中他们又能“游于艺”,这对宋文化的繁荣大有裨益。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不求答案的叩问 陈 益 时光漫漫似水。至今回想起,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 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最难忘的情景, 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忽然发觉空气中有 焦臭味,原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也不肯停 歇。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 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总是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或许,这么多年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 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 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 亲做的布鞋。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散文是由此 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记得 20 世纪 90 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 来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分手时,她向母亲讨 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她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 认识她的人敬重。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自 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我偏偏不能 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 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 月。若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我想得最多的,是如
何把毎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远离那些虚 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器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儆到从心所欲不矩,也 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 过分地强调自我,仿佛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具牢笼,人的一生都可能局促在这难以突破的 牢笼里。理智扰乱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人陷入无边的忧虑,最终却告诉我们行为的指归。正 是在精神与肉体的冲突间,我们品尝到了忧虑与痛苦的真实内涵。 可惜,往往很晚才懂。 当年,子贡对孔子诉苦说,自已一直在如此艰辛地奋斗,感到太累了,心里实在是畏难 和厌倦,很想歇下千一些不太累的事情。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 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 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 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走向那一站无非两种方式:快快乐乐地踱步,充滿忧虑地攀缘。 结局也只有两种:有的人活着仿佛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是不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 到达终点,所以我们永远会在两者之间徘徊呢? 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几乎从没有对我们说过一个 “爱”字,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母爱 B.这么多年“我”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 C.“我”为母亲而写的散文《十八双鞋》,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生活,没有 点儿虚构,完全是岁月与亲情的写实。 D.文中写到灯燎到我的头发而产生焦臭味的细节,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 5.日本友人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母亲有哪些“可敬”之处? (5分 6.文章结尾说“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请结合文意及自己的感悟,并联系现实对 作者“叩问”的“答案加以探究。(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何把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远离那些虚 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嚣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 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 过分地强调自我,仿佛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具牢笼,人的一生都可能局促在这难以突破的 牢笼里。理智扰乱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人陷入无边的忧虑,最终却告诉我们行为的指归。正 是在精神与肉体的冲突间,我们品尝到了忧虑与痛苦的真实内涵。 可惜,往往很晚才懂。 当年,子贡对孔子诉苦说,自已一直在如此艰辛地奋斗,感到太累了,心里实在是畏难 和厌倦,很想歇下干一些不太累的事情。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 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 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 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走向那一站无非两种方式:快快乐乐地踱步,充满忧虑地攀缘。 结局也只有两种:有的人活着仿佛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是不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 到达终点,所以我们永远会在两者之间徘徊呢? 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几乎从没有对我们说过一个 “爱”字,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母爱。 B.这么多年“我”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 C.“我”为母亲而写的散文《十八双鞋》,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生活,没有 一点儿虚构,完全是岁月与亲情的写实。 D.文中写到灯燎到我的头发而产生焦臭味的细节,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 5.日本友人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母亲有哪些“可敬”之处? (5 分) 6. 文章结尾说“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请结合文意及自己的感悟,并联系现实对 作者“叩问”的“答案”加以探究。(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老舍先生在《谈幽默》中说,“凡是只为逗人哈哈一笑,没有更深的意义的, 都可以算作‘滑稽’,而‘幽默’须有思想性与艺术性” 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所谓幽默的心态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 滑稽的闹戏,在老舍是根本看不上眼的。老舍“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 巧的写出来”。他创作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骆驼祥子》“它的幽默是出自 事实本身的可笑,而不是由文字里硬挤出来的。” 老舍的《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道出了他避不开幽默的原由:“我自幼便是 个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母亲的彩响—她是个愣挨饿也不肯求人的,同时对 别人又是很义气的女人。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 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分析,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 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幽默中是有同情的。 老舍所处的那个可笑的时代,也造就了他的幽默之笔。清末民初,社会腐败与 “猫城”无甚差异,可笑!大学生不读书以胡闹为荣,可笑l响马摇身一变走马上 任管地方治安,可笑!凡社会上人们的自私偏狭,嫉贤妒能,恃强凌弱,骄奢淫逸, 虚伪矫饰,愚昧顽劣,欺瞒狡诈等等都可笑,都该笑。换言之,老舍是想以幽默 之笔来写时代的悲剧,即要写出深刻的幽默。老舍醉心幽默艺术的深刻用意,“为 的是能够较为委婉较为温和地写出他所咂撲到的世事的滋味,表达自已的爱憎判 断 幽默的佐料多来自生活。他打趣、讽刺的那些人和事,都是生活本真和病态社 会诸相的折射。他把它们拆散了,和上幽默的调料,放到语言的油锅里煎炒烹炸 盛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莱肴,技巧全在火候上。 材料 老舍属于二十世纪,也属于未来的世纪。他的杰作,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的光荣,也将给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留下耐人寻味的启迪。 老舍的作品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文化学。他落笔之时敢于“大胆放野”, 这种泼墨成文的大胆作风,更多地表现为他对北京市民众生相的熟悉,以及对这 种众生相烂熟于心的自信。他把众生相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中加以比较解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老舍先生在《谈幽默》中说,“凡是只为逗人哈哈一笑,没有更深的意义的, 都可以算作‘滑稽’,而‘幽默’须有思想性与艺术性”。 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所谓幽默的心态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 滑稽的闹戏,在老舍是根本看不上眼的。老舍“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 巧的写出来”。他创作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骆驼祥子》“它的幽默是出自 事实本身的可笑,而不是由文字里硬挤出来的。” 老舍的《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道出了他避不开幽默的原由:“我自幼便是 个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母亲的影响——她是个愣挨饿也不肯求人的,同时对 别人又是很义气的女人。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 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分析,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 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幽默中是有同情的。” 老舍所处的那个可笑的时代,也造就了他的幽默之笔。清末民初,社会腐败与 “猫城”无甚差异,可笑!大学生不读书以胡闹为荣,可笑!响马摇身一变走马上 任管地方治安,可笑!凡社会上人们的自私偏狭,嫉贤妒能,恃强凌弱,骄奢淫逸, 虚伪矫饰,愚昧顽劣,欺瞒狡诈等等都可笑,都该笑。换言之,老舍是想以幽默 之笔来写时代的悲剧,即要写出深刻的幽默。老舍醉心幽默艺术的深刻用意,“为 的是能够较为委婉较为温和地写出他所咂摸到的世事的滋味,表达自己的爱憎判 断”。 幽默的佐料多来自生活。他打趣、讽刺的那些人和事,都是生活本真和病态社 会诸相的折射。他把它们拆散了,和上幽默的调料,放到语言的油锅里煎炒烹炸, 盛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技巧全在火候上。 材料二 老舍属于二十世纪,也属于未来的世纪。他的杰作,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的光荣,也将给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留下耐人寻味的启迪。 老舍的作品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文化学。他落笔之时敢于“大胆放野”, 这种泼墨成文的大胆作风,更多地表现为他对北京市民众生相的熟悉,以及对这 种众生相烂熟于心的自信。他把众生相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中加以比较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