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被视为“八音之首”。它刚柔相济,清 浊兼备,变化丰富,意趣盎然,充满了表现与感染力的音质,以及内敛委婉的艺 术风格,影响着我国古代的文人雅士阶层,所谓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作为大 雅之音的古琴,自古就与“圣贤之书”并重。 文人弹琴,注重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弹琴必须选择适当的环境,幽静的外在环 境与闲适的心境相互映衬,方可达到心物相和、主客合一的艺术境界。在文人看 来,“琴音”不是纯粹的“声音”,它携带与天地同和的意义与价值,是沟通宇 宙万物“和谐化”的存在。音乐的和谐关涉天地之道的运行秩序,暗含有自然 之序的运作节律,只有“协天地之性”,才能使阴阳调和、人心和乐,否则就会 造成阴阳不调、民离神怒。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具文化内涵和哲人味道的乐器之一,古琴对我国古代文化, 特别是哲学、美学方面的影响尤为显著。古琴音乐中所含的儒、道、释美学思想 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阶层矢志不渝追求的精神内核,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的主体。 由于古琴音正声朴、五音清晰、变调严谨,非常适合体现儒家“乐以载 道”的正统雅乐精神,从而使古琴由普通乐器变成君子一日不可离的修身之器, 使操琴不再是通常的艺术演奏,而成为君子养性悦心的悟道过程。在孔子时代 琴乐不仅仅是君子个人的修身之乐,更是容纳天地教化百姓的圣乐。于琴乐之中, 孔子听到了文王圣德之音,师旷听出了商纣亡国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气象就蕴 含在其中,作为“正音”,琴乐寄寓了中国数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 古琴曲约有一半以上来自山水、动物、植物等自然景色。在《高山》《流水》等 琴曲中,人们寄情山水,陶冶性情,感受身心舒畅,魏晋之后,经学受创,玄学 盛行,老子“淡乎其无味”“大音希声”的观点受到琴人的一致推崇,对古琴音 乐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推进了琴乐对“淡而会心”“恬然自适”的恬淡之美的 追求。宋代周敦颐援道入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对老子的思想加以吸收、融合, 提出“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的“淡和”说,从而使“淡和”成为儒、道两 家尊崇的音乐审美观。 佛教对古琴美学思想有重要影响的是禅宗“顿悟说”。在体现禅宗佛学的音乐境 界观方面,古琴作为古代士大夫自我修养、陶冶性情的乐器,在禅宗“顿悟说” 的影响下,更加突出了它的“自娱”、自适与自释功能,弹琴成为表达心声、安 慰心灵的自我欣赏之事,即兴演奏古琴,乃是表达从思想与肉体禁锢中解脱出来 的超逸与愉悦。明人李贽发展了禅宗“顿悟说”,将禅的意识、思维方式用于古 琴音乐审美,强调自我体验、心领神会,在音乐中彻悟禅理、实现人生之追求。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这是唐代诗人刘长卿 发出的感喟。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古琴进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 产”,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大音希声”,领略其奥妙无穷的神韵和深远的 艺术境界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014 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古 琴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被视为“八音之首”。它刚柔相济,清 浊兼备,变化丰富,意趣盎然,充满了表现与感染力的音质,以及内敛委婉的艺 术风格,影响着我国古代的文人雅士阶层,所谓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作为大 雅之音的古琴,自古就与“圣贤之书”并重。 文人弹琴,注重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弹琴必须选择适当的环境,幽静的外在环 境与闲适的心境相互映衬,方可达到心物相和、主客合一的艺术境界。在文人看 来,“琴音”不是纯粹的“声音”,它携带与天地同和的意义与价值,是沟通宇 宙万物“和谐化” 的存在。音乐的和谐关涉天地之道的运行秩序,暗含有自然 之序的运作节律,只有“协天地之性”,才能使阴阳调和、人心和乐,否则就会 造成阴阳不调、民离神怒。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具文化内涵和哲人味道的乐器之一,古琴对我国古代文化, 特别是哲学、美学方面的影响尤为显著。古琴音乐中所含的儒、道、释美学思想 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阶层矢志不渝追求的精神内核,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的主体。 由于古琴音正声朴、五音清晰、变调严谨,非常适合体现儒家“乐以载 道”的正统雅乐精神,从而使古琴由普通乐器变成君子一日不可离的修身之器, 使操琴不再是通常的艺术演奏,而成为君子养性悦心的悟道过程。在孔子时代, 琴乐不仅仅是君子个人的修身之乐,更是容纳天地教化百姓的圣乐。于琴乐之中, 孔子听到了文王圣德之音,师旷听出了商纣亡国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气象就蕴 含在其中,作为“正音”,琴乐寄寓了中国数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 古琴曲约有一半以上来自山水、动物、植物等自然景色。在《高山》《流水》等 琴曲中,人们寄情山水,陶冶性情,感受身心舒畅,魏晋之后,经学受创,玄学 盛行,老子“淡乎其无味”“大音希声”的观点受到琴人的一致推崇,对古琴音 乐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推进了琴乐对“淡而会心”“恬然自适”的恬淡之美的 追求。宋代周敦颐援道入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对老子的思想加以吸收、融合, 提出“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的“淡和”说,从而使“淡和”成为儒、道两 家尊崇的音乐审美观。 佛教对古琴美学思想有重要影响的是禅宗“顿悟说”。在体现禅宗佛学的音乐境 界观方面,古琴作为古代士大夫自我修养、陶冶性情的乐器,在禅宗“顿悟说” 的影响下,更加突出了它的“自娱”、自适与自释功能,弹琴成为表达心声、安 慰心灵的自我欣赏之事,即兴演奏古琴,乃是表达从思想与肉体禁锢中解脱出来 的超逸与愉悦。明人李贽发展了禅宗“顿悟说”,将禅的意识、思维方式用于古 琴音乐审美,强调自我体验、心领神会,在音乐中彻悟禅理、实现人生之追求。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这是唐代诗人刘长卿 发出的感喟。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古琴进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 产”,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大音希声”,领略其奥妙无穷的神韵和深远的 艺术境界
1.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古琴刚柔相济,清浊兼备,变化丰富,意趣盎然,影响着我国古代的文人雅 士阶层。 B.古琴是八音之首,在文人雅士眼中,它和圣书一样重要。 C.古代文人注重音乐的和谐,认为它关涉天地万物的和谐。 D.古琴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我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的源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他所听到的音乐中,可以感受到文王圣明的德行。 B.老子认为,美的最高境界是淡,所以古琴应该追求恬淡之美。 C.李贽认为,欣赏古琴也能研修佛学,用心领会就能彻悟禅理 D.作者认为,尽管古琴曾被冷落,但申遗成功会带来古琴复兴 3.下列有关儒、释、道对古琴态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儒、释、道三家的共同点是都重视古琴陶冶性情的作用 B.儒家更重视古琴的“载道”功能和教化百姓的作用。 C.道家更重视古琴能让人援道入儒、恬淡处事的作用。 D.佛家更重视古琴能使人自娱自适、自我解脱的作用。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陶榖,字秀实,邠州新平人。本姓唐,避晋祖讳改焉。十余岁,能属文,起家校 书郎、单州军事判官 榖性急率,尝与兖帅安审信集会,杯酒相失,为审信所奏。时方姑息武臣,榖坐 责授太常少卿。尝上言:“顷莅西台,每见台司详断刑狱,少有即时决者。至于 闾阎夫妇小有争讼,淹滞积时,坊市死亡丧葬,必俟台司判状,奴婢病亡,亦须 检验。吏因缘为奸,而邀求不已,经旬不获埋瘗。望申条约以革其弊。”从之。 俄拜中书舍人。尝请教习乐工,及禁民伐桑枣为薪,并从其请。开运三年,赐金 紫 契丹主北归,胁榖令从行。榖逃匿僧舍中,衣布褐,阳为行者状。军士意其诈, 持刃陵胁者日数四。穀颇工历数,谓同辈曰:“西南五星连珠,汉地当有王者出。 契丹主必不得归国。”及耶律德光死,有孛光芒指北,穀曰:“自此契丹自相 鱼肉,永不乱华矣。”遂归汉,为给事中。 世宗尝谓宰相曰:“朕观历代君臣治平之道,诚为不易。又念唐、晋失德之后, 乱臣黠将,僭窃者多。今中原甫定,吴 幽、并尚未平附,声教未能远被 宜令近臣各为论策,宣导经济之略。”乃命承旨徐台符以下二十余人,各撰《为 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以进。其策率以修文德、来远人为意,惟穀与窦 仪、杨昭俭、王朴以封疆密迩江、淮,当用师取之。世宗自克高平,常训兵讲武, 思混一天下。及览其策,忻然听纳,由是平南之意益坚矣。 显德三年,迁兵部侍郎,加承旨。世宗留心稼穑,命工刻木为耕夫、织妇、蚕女 之状,置于禁中,思广劝课之道,穀为赞辞以进。显德六年,加吏部侍郎 初,太祖将受禅,未有禅文,榖在旁,出诸怀中而进之曰:“已成矣。”太祖甚 薄之。尝自曰:“吾头骨法相非常,当戴貂蝉冠尔。”盖有意大用也,人多笑之
1.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古琴刚柔相济,清浊兼备,变化丰富,意趣盎然,影响着我国古代的文人雅 士阶层。 B.古琴是八音之首,在文人雅士眼中,它和圣书一样重要。 C.古代文人注重音乐的和谐,认为它关涉天地万物的和谐。 D.古琴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我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的源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孔子认为,他所听到的音乐中,可以感受到文王圣明的德行。 B.老子认为,美的最高境界是淡,所以古琴应该追求恬淡之美。 C.李贽认为,欣赏古琴也能研修佛学,用心领会就能彻悟禅理。 D.作者认为,尽管古琴曾被冷落,但申遗成功会带来古琴复兴。 3.下列有关儒、释、道对古琴态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儒、释、道三家的共同点是都重视古琴陶冶性情的作用。 B.儒家更重视古琴的“载道”功能和教化百姓的作用。 C.道家更重视古琴能让人援道入儒、恬淡处事的作用。 D.佛家更重视古琴能使人自娱自适、自我解脱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陶穀,字秀实,邠州新平人。本姓唐,避晋祖讳改焉。十余岁,能属文,起家校 书郎、单州军事判官。 穀性急率,尝与兖帅安审信集会,杯酒相失,为审信所奏。时方姑息武臣,穀坐 责授太常少卿。尝上言:“顷莅西台,每见台司详断刑狱,少有即时决者。至于 闾阎夫妇小有争讼,淹滞积时,坊市死亡丧葬,必俟台司判状,奴婢病亡,亦须 检验。吏因缘为奸,而邀求不已,经旬不获埋瘗。望申条约以革其弊。”从之。 俄拜中书舍人。尝请教习乐工,及禁民伐桑枣为薪,并从其请。开运三年,赐金 紫。 契丹主北归,胁穀令从行。穀逃匿僧舍中,衣布褐,阳为行者状。军士意其诈, 持刃陵胁者日数四。穀颇工历数,谓同辈曰:“西南五星连珠,汉地当有王者出。 契丹主必不得归国。”及耶律德光死,有孛①光芒指北,穀曰:“自此契丹自相 鱼肉,永不乱华矣。”遂归汉,为给事中。 世宗尝谓宰相曰:“朕观历代君臣治平之道,诚为不易。又念唐、晋失德之后, 乱臣黠将,僣窃者多。今中原甫定,吴、蜀、幽、并尚未平附,声教未能远被, 宜令近臣各为论策,宣导经济之略。”乃命承旨徐台符以下二十余人,各撰《为 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以进。其策率以修文德、来远人为意,惟穀与窦 仪、杨昭俭、王朴以封疆密迩江、淮,当用师取之。世宗自克高平,常训兵讲武, 思混一天下。及览其策,忻然听纳,由是平南之意益坚矣。 显德三年,迁兵部侍郎,加承旨。世宗留心稼穑,命工刻木为耕夫、织妇、蚕女 之状,置于禁中,思广劝课之道,穀为赞辞以进。显德六年,加吏部侍郎。 初,太祖将受禅,未有禅文,榖在旁,出诸怀中而进之曰:“已成矣。”太祖甚 薄之。尝自曰:“吾头骨法相非常,当戴貂蝉冠尔。”盖有意大用也,人多笑之
选自《宋史·陶榖传》 【注】①孛:彗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穀坐责授太常少 坐:因……获罪 B.必俟台司判 状 等待 C.其策率以修文德、来远人为意 率:大都 D.世宗自克高 克 克制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陶穀敢于谏言的一组是( )(3分 ①望申条约以革其弊 ②尝请教习乐工,及禁民伐桑枣为薪 ③其策率以修文德、来远人为意 ④当用师取之 ⑤自此契丹自相鱼肉,永不乱华矣 ⑥盖有意大用也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榖性格急躁坦率,曾经与兖帅安审信聚集在一起,杯酒间失言,被审信上 奏给了皇帝。 B.陶榖精于历数,他看到西南五星连珠,看到彗星光芒直指北面时,就预言契 丹会有事情发生,结果两次预言都很准确 C.世宗经常训练军队,讲习武道,想着统一天下。当看到陶榖等提出的应当用 军队来攻取的策略时,世宗欣然听从了他的意见。 D.当初,太祖将要受禅时却没有受禅的文章,在旁边的陶榖等就从怀中拿出了 篇文章,说自己已经写成了,太祖十分看不起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契丹主北归,胁穀令从行。穀逃匿僧舍中,衣布褐,阳为行者状。(5分) (2)今中原甫定,吴、蜀、幽、并尚未平附,声教未能远被,宜令近臣各为论 策,宣导经济之略。(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衰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题败荷 元·王翰
选自《宋史•陶榖传》 【注】①孛:彗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穀坐责授太常少 卿 坐:因……获罪 B.必俟台司判 状 俟: 等待 C.其策率以修文德、来远人为意 率:大都 D.世宗自克高 平 克: 克制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陶穀敢于谏言的一组是( )(3 分) ①望申条约以革其弊 ②尝请教习乐工,及禁民伐桑枣为薪 ③其策率以修文德、来远人为意 ④当用师取之 ⑤自此契丹自相鱼肉,永不乱华矣 ⑥盖有意大用也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陶榖性格急躁坦率,曾经与兖帅安审信聚集在一起,杯酒间失言,被审信上 奏给了皇帝。 B.陶榖精于历数,他看到西南五星连珠,看到彗星光芒直指北面时,就预言契 丹会有事情发生,结果两次预言都很准确。 C.世宗经常训练军队,讲习武道,想着统一天下。当看到陶榖等提出的应当用 军队来攻取的策略时,世宗欣然听从了他的意见。 D.当初,太祖将要受禅时却没有受禅的文章,在旁边的陶榖等就从怀中拿出了 一篇文章,说自己已经写成了,太祖十分看不起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契丹主北归,胁穀令从行。穀逃匿僧舍中,衣布褐,阳为行者状。(5 分) (2)今中原甫定,吴、蜀、幽、并尚未平附,声教未能远被,宜令近臣各为论 策,宣导经济之略。(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 8-9 题。 衰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题败荷 元·王翰
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8.两首诗都写“残荷”,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5 分) 9.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不知西东。 (杜牧《阿房宫赋》) (2) ,渚清沙白鸟飞回 ,不尽长江滚滚 来 (杜甫《登高》)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出酒食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乞丐与富翁的拥抱 【美国】斯坦利·巴比恩 很多年以前,在洛杉矶东部的劳工阶层生活区里居住着一位大富翁。 通常,只要他的门铃一响,就总会有人站在门外向他寻求帮助:有时,是他的某 个陷入困境的邻居,他会冲他们微微一笑,然后热情地拥抱他们,并拿出很多钱 塞在他们的手上;有时,是某个慈善机构为饱受饥寒折磨的儿童向他募捐,他也 是会向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微笑一下,并且热情地拥抱了他们,然后开出一张大 额的支票… 一天,一个不幸的乞丐幸运地遇见了这位善良的大富翁,而且久闻他的鼎鼎大名。 “真是太好了!”乞丐自言自语地说,“他那么有钱,又乐善好施,他一定能够 帮助我的!”虽然他这么想着,但是内心中却突然涌起一种羞耻的感觉,他立刻 被这种感觉击垮了,连忙藏起了他的面孔。 大富翁觉得好奇,俯下身子,用手轻轻地摸了摸他那肮脏不堪的脸。顿时,乞丐 仿佛触电似的,身子连忙向后退缩。一丝黯然的神色从富翁的眼里掠过,但是, 他仍旧挤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缓缓地站起来离开了。 乞丐睁开双眼,坐了起来,突然之间,他的眼前一亮 张崭新的百元大钞正 静静地躺在他的脚下。他大喜过望,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好好地大吃大喝一通。但 是,就在迈进便利店的一瞬间,他猛地想起了富翁对他充满怜悯的抚摸。他的心 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决定从此以后要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 于是,他收住了即将跨进店铺的脚步,向一位老妇人讨得了两枚十分的硬币,来 到了最近的公用电话亭。他要打电话给经纪人,咨询如何使用这100美元。经纪 人不厌其烦地给他做了详细、全面的介绍。最后,他果断地说:“我只有100 美元,就把它全部投到那个总裁看上去让人讨厌的公司里去吧,哦,就是那个叫 微软的公司
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8. 两首诗都写“残荷”,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5 分) 9. 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 ,不知西东。 (杜牧《阿房宫赋》) (2) ,渚清沙白鸟飞回。 ,不尽长江滚滚 来。 (杜甫《登高》)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皆出酒食。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乞丐与富翁的拥抱 【美国】斯坦利·巴比恩 很多年以前,在洛杉矶东部的劳工阶层生活区里居住着一位大富翁。 通常,只要他的门铃一响,就总会有人站在门外向他寻求帮助:有时,是他的某 个陷入困境的邻居,他会冲他们微微一笑,然后热情地拥抱他们,并拿出很多钱 塞在他们的手上;有时,是某个慈善机构为饱受饥寒折磨的儿童向他募捐,他也 是会向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微笑一下,并且热情地拥抱了他们,然后开出一张大 额的支票…… 一天,一个不幸的乞丐幸运地遇见了这位善良的大富翁,而且久闻他的鼎鼎大名。 “真是太好了!”乞丐自言自语地说,“他那么有钱,又乐善好施,他一定能够 帮助我的!”虽然他这么想着,但是内心中却突然涌起一种羞耻的感觉,他立刻 被这种感觉击垮了,连忙藏起了他的面孔。 大富翁觉得好奇,俯下身子,用手轻轻地摸了摸他那肮脏不堪的脸。顿时,乞丐 仿佛触电似的,身子连忙向后退缩。一丝黯然的神色从富翁的眼里掠过,但是, 他仍旧挤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缓缓地站起来离开了。 乞丐睁开双眼,坐了起来,突然之间,他的眼前一亮——一张崭新的百元大钞正 静静地躺在他的脚下。他大喜过望,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好好地大吃大喝一通。但 是,就在迈进便利店的一瞬间,他猛地想起了富翁对他充满怜悯的抚摸。他的心 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决定从此以后要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 于是,他收住了即将跨进店铺的脚步,向一位老妇人讨得了两枚十分的硬币,来 到了最近的公用电话亭。他要打电话给经纪人,咨询如何使用这 100 美元。经纪 人不厌其烦地给他做了详细、全面的介绍。最后,他果断地说:“我只有 100 美元,就把它全部投到那个总裁看上去让人讨厌的公司里去吧,哦,就是那个叫 微软的公司
从这以后,这个乞丐的生活也随着股市的巨变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很多年过去了,那位慷慨、仁慈的富翁仍旧一如既往地生活着一一或者晚上吹着 时髦的曲调,出门散散步,或者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来访的客人 天,他的门铃又响了起来。他打开门,只见门外站着一位穿着漂亮的三件套西 服的先生 “我能为您做些什么吗?”他像往常一样和蔼地问道,对于帮助别人他早已经习 以为常了。 噢,不,先生,我不需要您为我做任何事,”客人连忙申辩道,“因为,您已 经为我做过了!” “哦?做过了?那我究竟为您做过些什么呢?”他感到莫名其妙,一头雾水。 “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来客神情严肃,郑重地说。看着富翁更加惊异的表情, 他继续说道:“我曾经是个乞丐,多年前您慷慨赠予了我100美元,我把它用来 投资,从而使我的生活彻底地脱离了贫困。我不再生活在最底层了,而且,在大 街上,在人群中我也可以昂首挺胸了。是您使我有了今天,因此,我要感谢您!” 富翁回忆起了往事,他说:“哦,不,先生,您不需要感谢我。那100美元是我 给您的,并不是您向我要的。对于任何一个处于您当时那种境况的人,我都会给 予帮助的。 “先生,您听我说,不论是什么原因,我都要感谢您!”来客坚持道。 “可是,我有很多钱,”富翁答道,“我还有很多礼物可以帮助别人,我不需要 您的任何回报 “是这样的,先生,”客人点点头说,“说实在的,我也没有任何可以用于回报 给您的东西一一因为不论我拥有什么,其实也都是您给予我的,只是给予的方式 不同而已。今天,我来到您这儿,真的是要真诚地感谢您!”说完,他伸出双臂, 紧紧地拥抱住了富翁 富翁激动地睁大了眼睛,注视着他的客人一一那个老乞丐。多年以来,他一直都 是用这个友好的动作向那些前来寻求帮助的人示意的。但是,今天,却还是第 次有人以这种方式来回报他! 顿时,和来客一样,他的眼眶里也盈满了泪水,他们就这样紧紧地拥抱着……老 乞丐感受到满足的喜悦,可是,在富翁的心底里,却抽出一丝极细的失落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小说通过描写富翁多年来向需要帮助的邻居和慈善机构的施舍捐助的行 为,表现了富翁的慷慨、仁慈、善良的人性 B.一个流落街头的乞丐,仅仅凭借区区100美元的资本,就获得了成功。这 情节的安排缺少必要的铺垫,显得不合理 C.大富翁在好奇心驱使下,俯下身子,用手轻轻地抚摸乞丐那肮脏不堪的脸 这让乞丐内心中突然涌起一种羞耻的感觉。 D.作者调动各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环 境描写等手法的运用,给人以深刻印象 小说的人物关系简单,情节发展也起伏不大。结尾对富翁与乞丐拥抱情景的 描写意蕴丰富,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拓展和深化 (2)小说中的乞丐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富翁这一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从这以后,这个乞丐的生活也随着股市的巨变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很多年过去了,那位慷慨、仁慈的富翁仍旧一如既往地生活着——或者晚上吹着 时髦的曲调,出门散散步,或者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来访的客人。 一天,他的门铃又响了起来。他打开门,只见门外站着一位穿着漂亮的三件套西 服的先生。 “我能为您做些什么吗?”他像往常一样和蔼地问道,对于帮助别人他早已经习 以为常了。 “噢,不,先生,我不需要您为我做任何事,”客人连忙申辩道,“因为,您已 经为我做过了!” “哦?做过了?那我究竟为您做过些什么呢?”他感到莫名其妙,一头雾水。 “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来客神情严肃,郑重地说。看着富翁更加惊异的表情, 他继续说道:“我曾经是个乞丐,多年前您慷慨赠予了我 100 美元,我把它用来 投资,从而使我的生活彻底地脱离了贫困。我不再生活在最底层了,而且,在大 街上,在人群中我也可以昂首挺胸了。是您使我有了今天,因此,我要感谢您!” 富翁回忆起了往事,他说:“哦,不,先生,您不需要感谢我。那 100 美元是我 给您的,并不是您向我要的。对于任何一个处于您当时那种境况的人,我都会给 予帮助的。” “先生,您听我说,不论是什么原因,我都要感谢您!”来客坚持道。 “可是,我有很多钱,”富翁答道,“我还有很多礼物可以帮助别人,我不需要 您的任何回报。” “是这样的,先生,”客人点点头说,“说实在的,我也没有任何可以用于回报 给您的东西——因为不论我拥有什么,其实也都是您给予我的,只是给予的方式 不同而已。今天,我来到您这儿,真的是要真诚地感谢您!”说完,他伸出双臂, 紧紧地拥抱住了富翁。 富翁激动地睁大了眼睛,注视着他的客人——那个老乞丐。多年以来,他一直都 是用这个友好的动作向那些前来寻求帮助的人示意的。但是,今天,却还是第一 次有人以这种方式来回报他! 顿时,和来客一样,他的眼眶里也盈满了泪水,他们就这样紧紧地拥抱着……老 乞丐感受到满足的喜悦,可是,在富翁的心底里,却抽出一丝极细的失落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这篇小说通过描写富翁多年来向需要帮助的邻居和慈善机构的施舍捐助的行 为,表现了富翁的慷慨、仁慈、善良的人性。 B.一个流落街头的乞丐,仅仅凭借区区 100 美元的资本,就获得了成功。这一 情节的安排缺少必要的铺垫,显得不合理。 C.大富翁在好奇心驱使下,俯下身子,用手轻轻地抚摸乞丐那肮脏不堪的脸, 这让乞丐内心中突然涌起一种羞耻的感觉。 D.作者调动各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环 境描写等手法的运用,给人以深刻印象。 E.小说的人物关系简单,情节发展也起伏不大。结尾对富翁与乞丐拥抱情景的 描写意蕴丰富,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拓展和深化。 (2)小说中的乞丐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3)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富翁这一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