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 ①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 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 的过程。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 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 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 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情志合一,它的最髙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这样,对中 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就诗人而言 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 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 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 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 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③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 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 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 时候。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髙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 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李杜一生 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如 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 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④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在中国封建 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穷乡 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 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甚至连诗歌创作, 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 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 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否则 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 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 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 境之中。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 卷入不可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 下列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 B.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 C.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D.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
黑龙江省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 ①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 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 的过程。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 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 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 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这样,对中 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就诗人而言, 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 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 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 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 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③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 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 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 时候。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 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李杜一生 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如 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 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④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在中国封建 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穷乡 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 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甚至连诗歌创作, 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 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 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否则 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 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 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 境之中。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 卷入不可。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 B. 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 C. 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D. 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引领全文。首先概括李白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经历受政 治影响,从而交代本文的写作意图 B.②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谈起,强调政治生活关联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 诗人精神气魄、高度责任感的形成。 C.③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阐释了政治的 强大摄动力对诗人创作的积极作用。 D.④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指出封闭的环境会限制诗人的才思,肯定了李 杜与官员的交游,自然地收结全文。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 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 B.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但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 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地面对现实 C.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必须对政治有一种向心力,适度介入政治、 体验政治,自觉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 D.李白杜甫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 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 【答案】1.B2.D3.C 【解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D项,④段是将诗人和社会的横向联系来看,并无对比之意。要 理清其行文思路,可分析其论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 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B,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 原文强调“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C,“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 错,原文是“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D,无中生有。该类题方法上首先从概 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所以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 述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样的句子一般在全文的开头 结尾,或在段落的开头、结尾。其次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文中运用的材料, 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最后从作者的评价入手 要从分析具体的评价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下列小小题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 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 “小半个月啦
2.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段引领全文。首先概括李白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经历受政 治影响,从而交代本文的写作意图。 B. ②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谈起,强调政治生活关联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 诗人精神气魄、高度责任感的形成。 C. ③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阐释了政治的 强大摄动力对诗人创作的积极作用。 D. ④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指出封闭的环境会限制诗人的才思,肯定了李 杜与官员的交游,自然地收结全文。 3.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 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 B. 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但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 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地面对现实。 C. 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必须对政治有一种向心力,适度介入政治、 体验政治,自觉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 D. 李白杜甫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 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 试题分析:D 项,④段是将诗人和社会的横向联系来看,并无对比之意。要 理清其行文思路,可分析其论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 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 试题分析:B,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 原文强调“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C,“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 错,原文是“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D,无中生有。该类题方法上首先从概 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所以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 述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样的句子一般在全文的开头、 结尾,或在段落的开头、结尾。其次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文中运用的材料, 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最后从作者的评价入手: 要从分析具体的评价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下列小小题。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 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 “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 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 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 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 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 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 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 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 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 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 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 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 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 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 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髙粱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髙粱 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小事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战战 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 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 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 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 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 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刚十岁那会 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 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 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回来过没?” “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 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 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 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 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 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 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 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 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 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 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 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 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 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粱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粱 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小事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战战 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 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 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 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 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 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刚十岁那会 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 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 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 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 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 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 都不敢想。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 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 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 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 上 选自2016年第7期《小说月报》,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 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B.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 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C.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 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D.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 得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 5.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 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C5.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 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②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 老太太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③多用对话形式, 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 6.①在人物形象上,这样结尾标志着老太太由“包庇儿子”到“举报儿子”思 想、心理发生的重大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在情节结构上,这样结尾使 情节突转,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令人深思,回味无穷。③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 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 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 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 都不敢想。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 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 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 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 上。 (选自 2016 年第 7 期《小说月报》,有删改) 4.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 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B. 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 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C. 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 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D. 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 得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 5. 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 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 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C 5. 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 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②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 老太太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③多用对话形式, 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 6. ①在人物形象上,这样结尾标志着老太太由“包庇儿子”到“举报儿子”思 想、心理发生的重大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在情节结构上,这样结尾使 情节突转,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令人深思,回味无穷。③
在主题表现上,这样结尾不仅表现了母爱的淳朴与伟大,更表现了人性的淳朴 和理智,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解析】(1)【试题分析】此题是对文章的综合考査,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 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A项“犯 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是村长在开导老太太,让她正确面对这件事 而不是←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C项,环境描写的作 用,不能暗示老太太的苦痛难受的心情。D项,“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于文无 据。所以选BE。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 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査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 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 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 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 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 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 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 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 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 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 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 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 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这是考查小 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 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 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 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文主要围绕“顶子杀人”这一事件展开,故老太太的性格特 点也在这一事件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来。比如,一开始知道儿子杀人,老太太的 表现是默默承受,体现出老人的淳朴善良:警察走后,为儿子躲藏做准备,可见 爱子情深:当儿子口出狂言的时候,老太太毅然挂出了红辣椒,给警察报了信, 体现出她的深明大义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 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 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本文中,主要围绕“顶子杀人”这 事件展开,老人的性格特点也就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得以展示。情节是小说中用 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 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 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 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 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 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
在主题表现上,这样结尾不仅表现了母爱的淳朴与伟大,更表现 了人性的淳朴 和理智,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解析】(1)【试题分析】此题是对文章的综合考查,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 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A 项“犯 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是村长在开导老太太,让她正确面对这件事, 而不是“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C 项,环境描写的作 用,不能暗示老太太的苦痛难受的心情。D 项,“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于文无 据。所以选 BE。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 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 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 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 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 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 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 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 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 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 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 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 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 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这是考查小 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 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 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 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文主要围绕“顶子杀人”这一事件展开,故老太太的性格特 点也在这一事件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来。比如,一开始知道儿子杀人,老太太的 表现是默默承受,体现出老人的淳朴善良;警察走后,为儿子躲藏做准备,可见 爱子情深;当儿子口出狂言的时候,老太太毅然挂出了红辣椒,给警察报了信, 体现出她的深明大义。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 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 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本文中,主要围绕“顶子杀人”这一 事件展开,老人的性格特点也就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得以展示。情节是小说中用 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 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 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 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 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 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