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儒学所代表的传统文化遭到了严厉批判,儒学的独尊地位也被打破 了,从此国学淡出意识形态领域,成了书斋里的研究对象。尽管在五四之后,诸子学研究也 曾“热”了一阵,但总体上是呈变冷趋势。在西化思潮的激荡下,国学始终处于据守地位 并由传统社会的主流变为现代社会的支流和潜流,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现在。在这种背景下, “国学热”事实上只是一种文化现象,而非文化发展趋势,更不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文化的主 流。 尽管一些倡导国学的人认为,21世纪是国学复兴的世纪,但是,国学在现实社会所遭受 的挫折的确不能让人相信这种断言会成为现实。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国 学”在目前其实只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而对现实社会不可能也无法产生实质性的影 响;同时,推动“国学热”进一步升温的动力也不足。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国学提高文化 素养和道德境界,但却无法解决人人必须面临的衣、食、住、行问题,特别是就业问题。北 京大学文史哲綜合实验班在新世纪之初停止招生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长期以来,倡导国学的人认为关于国学不能复兴的分析和推断属于实用主义的,并认为 国学之所以在近代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受到批判就是因为实用主义支配了人们的头脑,而倡导 国学就是要让人们摆脱实用主义的困扰。的确,正是由于实用主义盛行,很多传统文化中 优秀的东西被遗弃了。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是,近代以来,传统文化之 所以被现代文化所代替,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文化得以存在和绵延的农业社会环境已经发生 了本质的变化,而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文明正在主导人们的生活。随着现代社会 日新月异,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文化中那些代表人类共同美德和追求的东西仍将会得到保存 和发扬,而那些属于传统时代的部分会被淘汰和遗弃。 国学难以成为现代中国的文化主流,但国学毕竟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某种 程度上代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因此,如何保持中华文化的绵延与发展,又是值得每个 人思考的。目前“国学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试图通过教育干预来复兴国学。一些高等院 校设立国学班或国学院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希望能够通过国学教育来传播国学,并培养 一些大师级的国学研究人员。这种愿望的确很良妤,但能否达到这样的目的却值得商榷。回 顾近代以来,特别是科举废除以后一些著名国学大师的成长和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这些国学 大师大多不是由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而是凭着对国学的浓厚兴趣自学成才的。例如鲁迅、 胡适、陈寅恪、梁漱溟、启功等人,他们的国学根底并不是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这些例子 表明,要使国学研究代有传人,教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通过正面引导促使一些年轻人 对国学感兴趣,进而潜心国学研究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儒学所代表的传统文化遭到了严厉批判,儒学的独尊地位也被打破 了,从此国学淡出意识形态领域,成了书斋里的研究对象。尽管在五四之后,诸子学研究也 曾“热”了一阵,但总体上是呈变冷趋势。在西化思潮的激荡下,国学始终处于据守地位, 并由传统社会的主流变为现代社会的支流和潜流,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现在。在这种背 景下, “国学热”事实上只是一种文化现象,而非文化发展趋势,更不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文化的主 流。 尽管一些倡导国学的人认为,21 世纪是国学复兴的世纪,但是,国学在现实社会所遭受 的挫折的确不能让人相信这种断言会成为现实。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国 学”在目前其实只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而对现实社会不可能也无法产生实质性的影 响;同时,推动“国学热”进一步升温的动力也不足。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国学提高文化 素养和道德境界,但却无法解决人人必须面临的衣、食、住、行问题,特别是就业问题。北 京大学文史哲综合实验班在新世纪之初停止招生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长期以来,倡导国学的人认为关于国学不能复兴的分析和推断属于实用主义的,并认为 国学之所以在近代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受到批判就是因为实用主义支配了人们的头脑,而倡导 国学就是要让人们摆脱实用主义的困扰。的确,正是由于实用主义盛行,很多传统文化中的 优秀的东西被遗弃了。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是,近代以来,传统文化之 所以被现代文化所代替,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文化得以存在和绵延的农业社会环境已经发生 了本质的变化,而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文明正在主导人们的生活。随着现代社会 日新月异,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文化中那些代表人类共同美德和追求的东西仍将会得到保存 和发扬,而那些属于传统时代的部分会被淘汰和遗弃。 国学难以成为现代中国的文化主流,但国学毕竟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某种 程度上代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因此,如何保持中华文化的绵延与发展,又是值得每个 人思考的。目前“国学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试图通过教育干预来复兴国学。一些高等院 校设立国学班或国学院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希望能够通过国学教育来传播国学,并培养出 一些大师级的国学研究人员。这种愿望的确很良好,但能否达到这样的目的却值得商榷。回 顾近代以来,特别是科举废除以后一些著名国学大师的成长和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这些国学 大师大多不是由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而是凭着对国学的浓厚兴趣自学成才的。例如鲁迅、 胡适、陈寅恪、梁漱溟、启功等人,他们的国学根底并不是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这些例子 表明,要使国学研究代有传人,教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通过正面引导促使一些年轻人 对国学感兴趣,进而潜心国学研究
总之,对于当前的“国学热”,应该抱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应该意识到这种 文化现象更多的代表的是一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和兴趣,不会从本质上改变近代以来中 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应该看到国学研究的振兴和绵延,更多的应该依靠国学的自身 价值、舆论的正确引导和研究者的兴趣,而非其它。 (摘编自《“国学热”的文化透视》) 1.下列关于“国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国学淡出意识形态领域,在西化思潮的影响下,国学由传统社 会的主流变为现代社会的支流和潜流。 B.国学只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而对现实社会不可能也无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即它不能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问题。 C.国学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境界,应保持中华文化的绵延与发展,即使不能 复兴国学,也不能任其衰落 D.虽然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但 它难以成为现代中国的文化主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五四运动之后,受西化思潮影响,国学一直处于据守地位:而目前的“国学热”只是 一种文化现象,不是文化发展趋势,更不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文化的主流。 B.一些倡导国学的人认为,只要人们摆脱实用主义的困扰,二十一世纪就能成为国学复 兴的世纪,很多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东西将会得到保存和发扬 C.国学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因 此,如何保持中华文化的绵延与发展,又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 D.当前的“国学热”不会从本质上改变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它更多代表了一 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和兴趣,对此应抱平和宽容的心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学习国学可以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境界,但无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因 此,推动“国学热”进一步升温的动力是不足的。 B.传统文化被现代文化所代替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得以存在和绵延的农业社会环境发生了 本质的变化,现代文明正在主导人们的生活。 C.通过国学教育来传播国学、培养出一些国学大师是不可能的事情,许多国学大师是他 们自己凭着兴趣自学成才的,不是大学培养出来的 D.用教育干预来复兴国学不容易达到目的,国学研究的振兴和绵延,更多的应该依靠国 学的自身价值、舆论的正确引导和研究者的兴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段会宗字子松,天水上邽人也。竟定史荣为恧域都护币域敬甚威信天发拜为沛郡太灾徙 为應门太灾数年生法西域诸围上书感得会定阳朔中,复为都护
总之,对于当前的“国学热”,应该抱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应该意识到这种 文化现象更多的代表的是一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和兴趣,不会从本质上改变近代以来中 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应该看到国学研究的振兴和绵延,更多的应该依靠国学的自身 价值、舆论的正确引导和研究者的兴趣,而非其它。 (摘编自《“国学热”的文化透视》) 1.下列关于“国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国学淡出意识形态领域,在西化思潮的影响下,国学由传统社 会的主流变为现代社会的支流和潜流。 B.国学只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而对现实社会不可能也无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即它不能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问题。 C.国学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境界,应保持中华文化的绵延与发展,即使不能 复兴国学,也不能任其衰落。 D.虽然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但 它难以成为现代中国的文化主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五四运动之后,受西化思潮影响,国学一直处于据守地位;而目前的“国学热”只是 一种文化现象,不是文化发展趋势,更不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文化的主流。 B.一些倡导国学的人认为,只要人们摆脱实用主义的困扰,二十一世纪就能成为国学复 兴的世纪,很多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东西将会得到保存和发扬。 C.国学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因 此,如何保持中华文化的绵延与发展,又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 D.当前的“国学热”不会从本质上改变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它更多代表了一 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和兴趣,对此应抱平和宽容的心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学习国学可以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境界,但无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因 此,推动“国学热”进一步升温的动力是不足的。 B.传统文化被现代文化所代替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得以存在和绵延的农业社会环境发生了 本质的变化,现代文明正在主导人们的生活。 C.通过国学教育来传播国学、培养出一些国学大师是不可能的事情,许多国学大师是他 们自己凭着兴趣自学成才的,不是大学培养出来的。 D.用教育干预来复兴国学不容易达到目的,国学研究的振兴和绵延,更多的应该依靠国 学的自身价值、舆论的正确引导和研究者的兴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段会宗字子松,天水上邽人也。竟宁中举为西域都护..西域敬其威信三岁拜为沛郡太守徙 为雁门太守数年坐法免西域诸国上书愿得会宗阳朔中,复为都护
会宗与谷永相友善。谷永予书戒曰:“若子之材,可优游都城而取卿相。愿吾子因循旧 贯,毋求奇功,万里之外以身为本。” 会宗既出,城郭甚亲附。康居太子保苏匿率众万余人欲降,会宗奏状,汉遣卫司马逢迎。 会宗发戊己校尉兵随司马受降。司马畏其众,欲令降者皆自缚。保苏匿怨望,举众亡去。会 宗还,以擅发戍己校尉之兵,有诏赎论。拜为金城太守,以病免。 岁余,小昆弥①为国民所杀。征会宗为左曹中郎将,使安辑乌孙。立小昆弥兄末振将,定 其国而还。明年,末振將杀大昆弥,会病死,汉恨诛不加。元延中,复谴会宗发戊己校尉、 诸国兵,即诛末振将太子番丘。会宗恐大兵入鸟孙,惊番丘,亡逃不可得,即留所发兵垫娄 地,选精兵三十弩,径至昆弥所在,召番丘,責曰:“末振将骨肉相杀,杀汉公主子孙,未 伏诛而死,使者受诏诛番丘。”即手剑击杀番丘。末振将兄子勒兵数千骑围会宗,会宗为言 来诛之意:“今围杀我,如取汉牛一毛耳。宛王、郅支头县槁街,乌孙所知也。”昆弥以下 服,曰:“末振将负汉,诛其子可也,独不可告我,令饮食之邪?”会宗曰:“豫告昆弥, 逃匿之,为大罪;即饮食以付我,伤骨肉恩,故不先告。”昆弥以下号泣罢去 是时,小昆弥季父卑爰寔拥众欲害昆弥,汉复遣会宗使安辑。明年,会宗病死乌孙中 年七十五,城郭诸国为发丧立祠。 (节选自《汉书·段会宗传》) 注:①小昆弥:乌孙人的首领被称为昆弥,乌孙有大小二昆弥,均受汉王朝册封。乌孙 是汉代接连西方草原的重要民族之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竟宁中/举为西域都护/西域敬其威信/三岁拜为沛郡太守/徙为雁门太守数年/坐法免 西域诸国上书愿得会宗/ B.竟宁中举/为西域都护/西域敬其威信/三岁/拜为沛郡太守/徙为雁门太守/数年/坐法免/ 西域诸国上书愿得会宗 C.竟宁中/举为西域都护西域敬其威信/三岁/拜为沛郡太守/徙为雁门太守閡数年法免西 域/诸国上书愿得会宗 D.竟宁中举/为西域都护/西域敬其威信/三岁/拜为沛郡太守/徙为雁门太守徵数年/坐法免西 域/诸国上书愿得会宗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护,汉代官名,宣帝时置西域都护,为驻守西域、控制西域各国的最高长官 B.城郭,文中指在西域筑城定居的国家;城郭诸国,指在西域筑城定居的各国。 C.拜,古代指授予职位,或结成某种关系,文中的意思是和太守结成某种关系 D.季,是指兄弟排行次序最小的或指排序最末的,如季父、季弟、季春等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会宗深受西域敬服。他到西域后,西域各国对他亲近顺从;康居太子想率万人投降; 后来他病逝于乌孙国,西域各国为他发丧立祠 B.段会宗受朋友看重和朝廷倚重。谷永认为段会宗凭自己的才能,在都城轻而易举就可 以取得卿相职位;受命安抚平定乌孙国,出色地完成任务
会宗与谷永相友善。谷永予书戒曰:“若子之材,可优游都城而取卿相。愿吾子因循旧 贯,毋求奇功,万里之外以身为本。” 会宗既出,城郭..甚亲附。康居太子保苏匿率众万余人欲降,会宗奏状,汉遣卫司马逢迎。 会宗发戊己校尉兵随司马受降。司马畏其众,欲令降者皆自缚。保苏匿怨望,举众亡去。会 宗还,以擅发戊己校尉之兵,有诏赎论。拜.为金城太守,以病免。 岁余,小昆弥为国民所杀。征会宗为左曹中郎将,使安辑乌孙。立小昆弥兄末振将,定 其国而还。明年,末振将杀大昆弥,会病死,汉恨诛不加。元延中,复遣会宗发戊己校尉、 诸国兵,即诛末振将太子番丘。会宗恐大兵入乌孙,惊番丘,亡逃不可得,即留所发兵垫娄 地,选精兵三十弩,径至昆弥所在,召番丘,责曰:“末振将骨肉相杀,杀汉公主子孙,未 伏诛而死,使者受诏诛番丘。”即手剑击杀番丘。末振将兄子勒兵数千骑围会宗,会宗为言 来诛之意:“今围杀我,如取汉牛一毛耳。宛王、郅支头县槁街,乌孙所知也。”昆弥以下 服,曰:“末振将负汉,诛其子可也,独不可告我,令饮食之邪?”会宗曰:“豫告昆弥, 逃匿之,为大罪;即饮食以付我,伤骨肉恩,故不先告。”昆弥以下号泣罢去。 是时,小昆弥季父..卑爰疐拥众欲害昆弥,汉复遣会宗使安辑。明年,会宗病死乌孙中, 年七十五,城郭诸国 ....为发丧立祠。 (节选自《汉书·段会宗传》) 注:①小昆弥:乌孙人的首领被称为昆弥,乌孙有大小二昆弥,均受汉王朝册封。乌孙 是汉代接连西方草原的重要民族之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竟宁中/举为西域都护/西域敬其威信/三岁/拜为沛郡太守/徙为雁门太守/数年/坐法免/ 西域诸国上书愿得会宗/ B.竟宁中举/为西域都护/西域敬其威信/三岁/拜为沛郡太守/徙为雁门太守/数年/坐法免/ 西域诸国上书愿得会宗/ C.竟宁中/举为西域都护/西域敬其威信/三岁/拜为沛郡太守/徙为雁门太守/数年/坐法免西 域/诸国上书愿得会宗/ D.竟宁中举/为西域都护/西域敬其威信/三岁/拜为沛郡太守/徙为雁门太守/数年/坐法免西 域/诸国上书愿得会宗/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护,汉代官名,宣帝时置西域都护,为驻守西域、控制西域各国的最高长官。 B.城郭,文中指在西域筑城定居的国家;城郭诸国,指在西域筑城定居的各国。 C.拜,古代指授予职位,或结成某种关系,文中的意思是和太守结成某种关系。 D.季,是指兄弟排行次序最小的或指排序最末的,如季父、季弟、季春等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会宗深受西域敬服。他到西域后,西域各国对他亲近顺从;康居太子想率万人投降; 后来他病逝于乌孙国,西域各国为他发丧立祠。 B.段会宗受朋友看重和朝廷倚重。谷永认为段会宗凭自己的才能,在都城轻而易举就可 以取得卿相职位;受命安抚平定乌孙国,出色地完成任务
C.段会宗智勇双全。他曾见机行事,率三十人深入乌孙国,亲自诛杀末振将的太子番丘 遭几千骑兵包围后,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敢。 D.段会宗仕途并不很顺。任左曹中郎时,因犯法被免除职务:因擅调戊己校尉的军队 皇上下诏将功赎罪:任金城太守时,因病被免除职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年,末振将杀大昆弥,会病死,汉恨诛不加。(5分) (2)末振将负汉,诛其子可也,独不可告我,令饮食之邪?(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谒金门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于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 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李好古:南宋词人。 8.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怎样的社会现状?(5分) 9.本词的下片与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达的情感有何异 同?(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用“ ”描写桃花源 在暮春时节草美花纷的桃林美景 (2)庄子《逍遥游》中认为“ ”的人才能遨游 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需有所待。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达一切繁华热闹、英雄事业终会荡然无 存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C.段会宗智勇双全。他曾见机行事,率三十人深入乌孙国,亲自诛杀末振将的太子番丘; 遭几千骑兵包围后,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敢。 D.段会宗仕途并不很顺。任左曹中郎时,因犯法被免除职务;因擅调戊己校尉的军队, 皇上下诏将功赎罪;任金城太守时,因病被免除职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明年,末振将杀大昆弥,会病死,汉恨诛不加。(5 分) (2)末振将负汉,诛其子可也,独不可告我,令饮食之邪?(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11 分) 谒金门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于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 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李好古:南宋词人。 8. 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怎样的社会现状?(5 分) 9. 本词的下片与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达的情感有何异 同?(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用“ , ”描写桃花源 在暮春时节草美花纷的桃林美景。 (2)庄子《逍遥游》中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才能遨游 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需有所待。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达一切繁华热闹、英雄事业终会荡然无 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注意事项: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器。只能选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父亲的树 陈忠实 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 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或者说, 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 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汘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温习少年 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 在又罩满了。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我 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 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 了。世间兄弟姊妺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说话间 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雨 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夭空。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是 说这椿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 爸栽的树。 我便说起这棵樁树的由来。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 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我在门口看见, 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英角随风 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这种树秧如长在梯田 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肯 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 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正 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进入郑重的保护禁区。 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 业余爱好就是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地头的 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灞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柳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 提般长粗长高。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 的学杂费用。 我在每个夏天的周日从学校回到家中,便要给父亲的那棵椿树秧子浇一桶水。这树秧长 得很好,新发出的嫩枝竟然比原来的杆子还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緣由。这椿树就一直长着
注意事项: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选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父亲的树 陈忠实 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 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或者说, 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 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温习少年 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 在又罩满了。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我 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 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 了。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说话间 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雨 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是 说这椿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 爸栽的树。 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 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我在门口看见, 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荚角随风 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这种树秧如长在梯田 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肯 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 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正 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进入郑重的保护禁区。 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 业余爱好就是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地头的 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灞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柳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 迎着风如手 提般长粗长高。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 的学杂费用。 我在每个夏天的周日从学校回到家中,便要给父亲的那棵椿树秧子浇一桶水。这树秧长 得很好,新发出的嫩枝竟然比原来的杆子还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缘由。这椿树就一直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