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制的优势 ■韦伯:推进官僚制组织的决定性理由一直是其超越其他任何组织形式的纯技术上的优势。充分 发展了的官僚制组织同其他组织形式相比,就像生产的机械模式与非机械模式相比一样。精确、 速度、细节分明、档案知识、连续性、裁量权、统一性、严格服从、减少摩擦和降低个人成本 在严格的官僚制组织中,这一切都被提高到最佳点。 1926年《行政学导论》,美国第一本行政学教科书 行政学的基本内容(组织、人事、财务与法规) ■魏洛比 1928年《行政学原理》 ■财政、预算、物资管理是行政学的主要范畴 ■费富纳 1946年《行政学》 ■古立克: ■管理“七环节” ■厄威克 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 ■修正公共行政时期 ■梅奥1933年《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到60年代系统管理学派崛起前 ■行为科学与人际关系理论盛行的时期 ■代表人物:梅奥、马斯洛、赫兹伯格、麦格雷戈、弗洛姆、阿吉里斯等;西蒙、高斯、阿普尔 比、达尔、沃尔多、朗 ■代表作:《行政谚语》、《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的提出者(行政学) ■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存在于一切组织的行政管理过程之中 ■研究了决策行为的心理环境 ■行政人的有限理性与满意原则 对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进行了区分 行为主义的行政观(P45) ■高斯 最早把生态学的方法引入行政学研究 m代表作:1947年《公共行政之我见》 阿普尔比 以批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著称 沃尔多 《行政国家》,强调公共行政是一个政治过程 ■从公共行政的历史发展与研究现状,探讨如何下定义行政是“具有高度理性的人类合作 行为” 《权力与行政管理》 行政权力是行政管理的生命线
11 ◼官僚制的优势: ◼韦伯:推进官僚制组织的决定性理由一直是其超越其他任何组织形式的纯技术上的优势。充分 发展了的官僚制组织同其他组织形式相比,就像生产的机械模式与非机械模式相比一样。精确、 速度、细节分明、档案知识、连续性、裁量权、统一性、严格服从、减少摩擦和降低个人成本 ——在严格的官僚制组织中,这一切都被提高到最佳点。 ◼怀特: ◼1926 年《行政学导论》,美国第一本行政学教科书 ◼行政学的基本内容(组织、人事、财务与法规) ◼魏洛比: ◼1928 年《行政学原理》 ◼财政、预算、物资管理是行政学的主要范畴 ◼费富纳: ◼1946 年《行政学》 ◼古立克: ◼管理“七环节” ◼厄威克: ◼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 ◼修正公共行政时期 ◼梅奥 1933 年《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到 60 年代系统管理学派崛起前。 ◼行为科学与人际关系理论盛行的时期 ◼代表人物:梅奥、马斯洛、赫兹伯格、麦格雷戈、弗洛姆、阿吉里斯等;西蒙、高斯、阿普尔 比、达尔、沃尔多、朗。 ◼西蒙 ◼代表作:《行政谚语》、《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的提出者(行政学) ◼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存在于一切组织的行政管理过程之中 ◼研究了决策行为的心理环境 ◼行政人的有限理性与满意原则 ◼对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进行了区分 ◼行为主义的行政观(P45) ◼高斯 ◼最早把生态学的方法引入行政学研究 ◼代表作:1947 年《公共行政之我见》 ◼阿普尔比 ◼以批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著称 ◼沃尔多 ◼《行政国家》,强调公共行政是一个政治过程 ◼从公共行政的历史发展与研究现状,探讨如何下定义 行政是 “具有高度理性的人类合作 行为” ◼朗 ◼《权力与行政管理》 ◼行政权力是行政管理的生命线
■整合公共行政时期 ■始于60年代初,是一个渐进过程:可以孔茨1961年《管理理论丛林》为启端 ■管理学界:系统理论与权变理论 ■行政学界:新公共行政学与公共政策分析 ■新公共行政学 1968年9月,由美国行政学家沃尔多 Dwight Waldo)号召和资助,32位年轻的学者会聚于 寻求公共行政未来的发展方向。会议提出了新公共行政”作为区别已往行政理论的理论标志 并以政府及其官员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价值观和伦理观,作为新公共行政学的核心概念和关 键性问题。 ■主要内容: ■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 ■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 ■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 ■主张突出政府行政管理的“公共”性质 ■主张“民主行政”,并以此作为新公共行政的“学术识别系统 ■3、西方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1)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2)研究侧重点转移。从重视规律、原则研究转向重视具体事实、案例研究;从提高效率 转向重视价值:从机械效率转变为社会效率:从重视法规转向重视具体行为硏究。 (3)新的理论与方法的运用。 (4)研究领域的拓宽和加深 (5)研究内容和方法更结合实际 (6)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和交流 ■4、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m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管理学作为政治学与管理学的交叉边缘性学科,作为与中国改革 开放现实密切相关的应用性学科,在中华大地上异军突起,锋芒毕露:并且随着中国改革开放 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中国公共管理学正在向新的广度与深度发 展。因此,探讨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发展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寻求中国公共管理学发展的对 策,展望中国公共管理学发展的前景,便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发展的主要成就 使公共管理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学术研究进一步细化和专门化,形成了若干个部门公共管理学和专业化比较强的研究领域 ■公共管理学的学术团体与教学科研机构急剧增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教学、科研体系 培养了大量的公共管理学专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紧密围绕行政改革现实的热点开展研究,为行政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国外一些公共管理学学术团体和专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发展面临的困境 ■中国公共管理学就整个而言,还处在引进、消化和吸收阶段,在思维逻辑和理论体系上还没有 完全跳出西方行政学的窠臼 ■公共管理学的一些著作和教科书,相互模仿和抄袭的比较多,在理论体系上和逻辑结构上鲜有 突破和创新
12 ◼整合公共行政时期 ◼始于 60 年代初,是一个渐进过程;可以孔茨 1961 年《管理理论丛林》为启端。 ◼管理学界:系统理论与权变理论 ◼行政学界:新公共行政学与公共政策分析 ◼新公共行政学 ◼1968 年 9 月,由美国行政学家沃尔多(Dwight Waldo)号召和资助,32 位年轻的学者会聚于 美国纽约州雪城大学试图通过回顾和检讨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历程,讨论公共行政面临的问题, 寻求公共行政未来的发展方向。会议提出了“新公共行政”作为区别已往行政理论的理论标志, 并以政府及其官员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价值观和伦理观,作为新公共行政学的核心概念和关 键性问题。 ◼主要内容: ◼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 ◼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 ◼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 ◼主张突出政府行政管理的“公共”性质 ◼主张“民主行政”,并以此作为新公共行政的“学术识别系统” ◼3、西方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1)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2)研究侧重点转移。从重视规律、原则研究转向重视具体事实、案例研究;从提高效率 转向重视价值;从机械效率转变为社会效率;从重视法规转向重视具体行为研究。 (3)新的理论与方法的运用。 (4)研究领域的拓宽和加深; (5)研究内容和方法更结合实际; (6)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和交流。 ◼4、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公共管理学作为政治学与管理学的交叉边缘性学科,作为与中国改革 开放现实密切相关的应用性学科,在中华大地上异军突起,锋芒毕露;并且随着中国改革开放 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中国公共管理学正在向新的广度与深度发 展。因此,探讨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发展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寻求中国公共管理学发展的对 策,展望中国公共管理学发展的前景,便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发展的主要成就 ◼使公共管理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学术研究进一步细化和专门化,形成了若干个部门公共管理学和专业化比较强的研究领域 ◼公共管理学的学术团体与教学科研机构急剧增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教学、科研体系 ◼培养了大量的公共管理学专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紧密围绕行政改革现实的热点开展研究,为行政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国外一些公共管理学学术团体和专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发展面临的困境 ◼中国公共管理学就整个而言,还处在引进、消化和吸收阶段,在思维逻辑和理论体系上还没有 完全跳出西方行政学的窠臼 ◼公共管理学的一些著作和教科书,相互模仿和抄袭的比较多,在理论体系上和逻辑结构上鲜有 突破和创新
n比较研究显得极其薄弱 ■公共管理学研究价值取向偏 ■公共管理哲学研究薄弱,使公共管理学研究缺乏更深层的理论指导和更坚实的理论支点 ■理论脱离实际倾向比较严重,理论滞后于现实,公共管理理论的解释能力不足,使公共管理学 产生了合法性危机 a中国公共管理学只重视对政府自身管理的研究,而忽视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研究,从而使公共学 的科学性大打折扣 公共管理学研究方法单一和落后 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摆脱困境的对策 ■加强公共管理哲学的研究,为公共管理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理论支撑 理论研究要贴向现实 ■要改变研究方法,提倡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和系统分析、统计分析和历史分析等方法 采取“内联外引”的策略,促进中国公共管理学持续发展 加强公共管理学的比较研究,增加我们的知识存量 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发展趋势展望 ■公共管理学的本土化 ■公共管理学的系统化 ■公共管理学的综合化 ■公共管理学的应用性 ■公共管理学的国际化 国家公共管理的基础 ■国家公共管理管理的基础 ■政府行政职能 ■公共行政权力 政府职能是行政权力的外在表现,行政权力是政府职能的内在力量 ■国家公共管理的主体 ■国家公共管理的客体(相对人) ■国家公共管理的主要方式 第二章政府职能与治理工具 ■现代政府职能问题的由来 ■政府职能概述 ■政府职能的范围与内容 ■西方国家政府职能的演变 ■我国政府的职能转变 ■政府治理工具及其选择 在世界各地,政府正在成为人们注目的中心。全球经济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使我们再次思考 政府的一些基本问题:它的作用应该是什么,它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以及如何最好地做这 些事情 (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13 ◼比较研究显得极其薄弱 ◼公共管理学研究价值取向偏离 ◼公共管理哲学研究薄弱,使公共管理学研究缺乏更深层的理论指导和更坚实的理论支点 ◼理论脱离实际倾向比较严重,理论滞后于现实,公共管理理论的解释能力不足,使公共管理学 产生了合法性危机 ◼中国公共管理学只重视对政府自身管理的研究,而忽视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研究,从而使公共学 的科学性大打折扣 ◼公共管理学研究方法单一和落后 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摆脱困境的对策 ◼加强公共管理哲学的研究,为公共管理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理论支撑 ◼理论研究要贴向现实 ◼要改变研究方法,提倡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和系统分析、统计分析和历史分析等方法 ◼采取“内联外引”的策略,促进中国公共管理学持续发展 ◼加强公共管理学的比较研究,增加我们的知识存量 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发展趋势展望 ◼公共管理学的本土化 ◼公共管理学的系统化 ◼公共管理学的综合化 ◼公共管理学的应用性 ◼公共管理学的国际化 国家公共管理的基础 ◼国家公共管理管理的基础 ◼政府行政职能 ◼公共行政权力 ◼政府职能是行政权力的外在表现,行政权力是政府职能的内在力量 ◼国家公共管理的主体 ◼国家公共管理的客体(相对人) ◼国家公共管理的主要方式 第二章 政府职能与治理工具 ◼现代政府职能问题的由来 ◼政府职能概述 ◼政府职能的范围与内容 ◼西方国家政府职能的演变 ◼我国政府的职能转变 ◼政府治理工具及其选择 ◼“在世界各地,政府正在成为人们注目的中心。全球经济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使我们再次思考 政府的一些基本问题:它的作用应该是什么,它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以及如何最好地做这 些事情。” ◼(世界银行:《1997 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7 年版
第1页。) ■政府的作用是什么,它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指的就是政府职能问题,而“如何最好地做好 这些事情”指的就是政府的治理工具问题。” 一、现代政府职能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政府职能问题是一个与政府现象同样久远和复杂的问题。自有政府以来,政府职能问题始终是 关于政府的基本问题之 ■现代意义的政府职能问题则启始于19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自那时起,政 府职能问题始终是西方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的基本问题;围绕着政府职能问 题在多层面上展开的争论,相应构成了当代西方国家社会科学最丰富多彩的领域之 争论:大体沿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条轨迹 ■罗斯福新政:现代政府职能问题的由来 ■经济危机 ■东亚经济奇迹:后发展国家政府职能问题的产生 ■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东亚金融危机:政府职能的修正 政府职能概述 ■政府职能的概念 ■职能与功能: Function ■政府职能:是指政府依法对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使所具有的职责与作用 ■政府职能主要回答政府的作用应该是什么,政府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这样一些问题。任何 个政府的存在,都首先要解决政府职能问题,政府的职能和角色定位往往构成政府行为正当化 的重要理由 ■政府职能的特点 ■执行性:行政具有明显的代表国家意志的权威性,是一种执行性职能,与社会变化密切相关 多样性:行政管理的范围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因而其职能具有多样性 ■动态性:行政职能随社会生活和行政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共同性: ■研究政府职能的意义 ■建立行政组织的基本依据 ■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 ■决定行政管理的本质与方向 ■影响行政管理有序化的关键 ■检验行政管理工作的依据 几则案例 ■某局是一个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单位,为社会主义建设干了不少实事,政绩不凡,在公众心目中 有较好的形象。局长在这个单位呆了近20年,从科员升到科长,从科长升处长,从处长升局长 几年前他当了局的第一把手之后,很重视搞好与同事的关系,很能体贴部属的甘苦。他想,我 能当上局长全靠老同事们的支持,只有给他们安排、提拔,才能对得起他们,才能维护自己的 领导地位。于是,他多方努力,说通上级,打通关节,增设了机构,多设了副职,使许多老同 事、新同事得到了安排。这样一来,这个局原来只有4个处,现在扩展为10个处;原来每个处 辖3个科,现在扩展为5-6个科;原来每个处(科)只设2-3个处(科)长、副处(科)长 现在扩展为5-8个处(科)长、副处(科)长。有一个处,正副处长共8人,群众戏称为“八 大处”;有一个科有正副科长5人,群众戏称为“五官科”。这位局长原以为这是一种巧安排,既
14 第 1 页。) ◼“政府的作用是什么,它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指的就是政府职能问题,而“如何最好地做好 这些事情”指的就是政府的治理工具问题。” 一、现代政府职能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政府职能问题是一个与政府现象同样久远和复杂的问题。自有政府以来,政府职能问题始终是 关于政府的基本问题之一。 ◼现代意义的政府职能问题则启始于 1930 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自那时起,政 府职能问题始终是西方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的基本问题;围绕着政府职能问 题在多层面上展开的争论,相应构成了当代西方国家社会科学最丰富多彩的领域之一。 ◼争论:大体沿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条轨迹 ◼罗斯福新政:现代政府职能问题的由来 ◼经济危机 ◼东亚经济奇迹:后发展国家政府职能问题的产生 ◼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东亚金融危机:政府职能的修正 二、政府职能概述 ◼政府职能的概念 ◼职能与功能:Function ◼政府职能:是指政府依法对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使所具有的职责与作用。 ◼政府职能主要回答政府的作用应该是什么,政府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这样一些问题。任何一 个政府的存在,都首先要解决政府职能问题,政府的职能和角色定位往往构成政府行为正当化 的重要理由。 ◼政府职能的特点 ◼执行性:行政具有明显的代表国家意志的权威性,是一种执行性职能,与社会变化密切相关 ◼多样性:行政管理的范围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因而其职能具有多样性 ◼动态性:行政职能随社会生活和行政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共同性: ◼研究政府职能的意义 ◼建立行政组织的基本依据 ◼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 ◼决定行政管理的本质与方向 ◼影响行政管理有序化的关键 ◼检验行政管理工作的依据 几则案例 ◼某局是一个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单位,为社会主义建设干了不少实事,政绩不凡,在公众心目中 有较好的形象。局长在这个单位呆了近 20 年,从科员升到科长,从科长升处长,从处长升局长。 几年前他当了局的第一把手之后,很重视搞好与同事的关系,很能体贴部属的甘苦。他想,我 能当上局长全靠老同事们的支持,只有给他们安排、提拔,才能对得起他们,才能维护自己的 领导地位。于是,他多方努力,说通上级,打通关节,增设了机构,多设了副职,使许多老同 事、新同事得到了安排。这样一来,这个局原来只有 4 个处,现在扩展为 10 个处;原来每个处 辖 3 个科,现在扩展为 5-6 个科;原来每个处(科)只设 2-3 个处(科)长、副处(科)长, 现在扩展为 5-8 个处(科)长、副处(科)长。有一个处,正副处长共 8 人,群众戏称为“八 大处”;有一个科有正副科长 5 人,群众戏称为“五官科”。这位局长原以为这是一种巧安排,既
照顾了老同事、老部属:又加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人多好办事,工作一定能更好地开展。而 实际上事与愿违,由于机构臃肿,人员素质不高,造成互相扯皮,办不成事,这位局长吃了苦 头,这个局的工作也遭到挫折 三、政府职能的范围与内容 政府职能范围的确定 ■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政府职能的确立与角色定位总是通过处理政府与市 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等的关系来实现的。即政府的职能与角色定位是建立在处理政府 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等关系基础之上的,对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 业等关系处理方式不同,政府的职能与角色定位也必然不同 ■(1)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是两种基本的制度安排。而围绕着这两种制度安排在资源配置 中应起多大作用问题的争论,构成西方经济学史的基本主题。正如林德布罗姆所言,“政府与市 场的关系既是政治学又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在理想的政府和理想的市场之间进行理论比较所形成的观点(古典学派的观点) ■在理想完善的政府和现实不完善的市场之间进行比较所形成的观点(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和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 ■在理想完善的市场与现实不完善的政府之间进行比较形成的观点(新古典学派及各种自由主义 经济学的观点) ■在现实不完善的政府与现实不完善的市场之间进行比较所形成的观点(西方新政治经济学尤其 是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市场与政府间的选择并非是在一个完善与不完善之间的选择,而是在不完善的程度与类型之 间,在缺陷的程度与类型之间的选择”“一个政府同另一个政府的最大不同,在于市场取代 政府或政府取代市场的程度。” ■在1991年,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以“发展面临的挑战”为题,重新评价了政府与市场在 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出政府与市场相互协作的“亲市场”战略。该报告认为,在促进经济 发展的过程中,作为两种基本的制度安排,政府与市场起着互补作用,政府应支持而不是抵制 市场的作用。 ■世界各国经济形态应是“混合经济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模式 n美国属于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其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形成是与美国自由主义的文化传统密不可 分的。该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强调市场力量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认为政府对经济发展起次 要作用:推崇企业家精神,崇尚市场效率而批评政府干预:政府进行调控与否往往以是否有利 于消费者利益为目标,而较少从生产者角度出发 ■日本属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其政府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形成是建立在长期坚持经济优先、 效益优先、企业优先和战略产业优先的基本国策的基础之上的。该模式主要具有三个特征:强 调政府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政府不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而是市场经济主体(企 业)的帮手;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实施产业政策为主要内容 ■德国属于社会市场经济国家,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其原则是政府要尽可能少干预,只给 予必要的干预;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起主要调节作用,并为市场运作提供总的框架
15 照顾了老同事、老部属;又加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人多好办事,工作一定能更好地开展。而 实际上事与愿违,由于机构臃肿,人员素质不高,造成互相扯皮,办不成事,这位局长吃了苦 头,这个局的工作也遭到挫折。 三、政府职能的范围与内容 ◼1、政府职能范围的确定 ◼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政府职能的确立与角色定位总是通过处理政府与市 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等的关系来实现的。即政府的职能与角色定位是建立在处理政府 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等关系基础之上的,对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 业等关系处理方式不同,政府的职能与角色定位也必然不同。 ◼(1)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是两种基本的制度安排。而围绕着这两种制度安排在资源配置 中应起多大作用问题的争论,构成西方经济学史的基本主题。正如林德布罗姆所言,“政府与市 场的关系既是政治学又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在理想的政府和理想的市场之间进行理论比较所形成的观点(古典学派的观点) ◼在理想完善的政府和现实不完善的市场之间进行比较所形成的观点(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和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 ◼在理想完善的市场与现实不完善的政府之间进行比较形成的观点(新古典学派及各种自由主义 经济学的观点) ◼在现实不完善的政府与现实不完善的市场之间进行比较所形成的观点(西方新政治经济学尤其 是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 “市场与政府间的选择并非是在一个完善与不完善之间的选择,而是在不完善的程度与类型之 间,在缺陷的程度与类型之间的选择” “一个政府同另一个政府的最大不同,在于市场取代 政府或政府取代市场的程度。” ◼在 1991 年,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以“发展面临的挑战”为题,重新评价了政府与市场在 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出政府与市场相互协作的“亲市场”战略。该报告认为,在促进经济 发展的过程中,作为两种基本的制度安排,政府与市场起着互补作用,政府应支持而不是抵制 市场的作用。 ◼世界各国经济形态应是“混合经济”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模式 ◼美国属于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其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形成是与美国自由主义的文化传统密不可 分的。该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强调市场力量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认为政府对经济发展起次 要作用;推崇企业家精神,崇尚市场效率而批评政府干预;政府进行调控与否往往以是否有利 于消费者利益为目标,而较少从生产者角度出发。 ◼日本属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其政府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形成是建立在长期坚持经济优先、 效益优先、企业优先和战略产业优先的基本国策的基础之上的。该模式主要具有三个特征:强 调政府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政府不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而是市场经济主体(企 业)的帮手;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实施产业政策为主要内容。 ◼德国属于社会市场经济国家,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其原则是政府要尽可能少干预,只给 予必要的干预;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起主要调节作用,并为市场运作提供总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