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2010年高考模拟试卷 语文 命题人:大连市第八中学语文组程静波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的第三、 四大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试题全部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 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关中国文学叙事学的几点看法(节选) 格非 首先,我要讲讲“作者”问题。为什么要说“作者”问题?我先说一个小的概念。 依赛亚·伯林曾经打过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刺猬, 另一种人是狐狸。伯林显然是有所指的,他分析的对象是谁呢?是列夫·托尔斯 泰。他说托尔斯泰本来就是一个狐狸,他自己硬要当刺猬。 在我所了解的作家里面,托尔斯泰可能是最复杂的一个。他的思想总是充 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他非常关心农民,想着要把自己的土地分给农民,可是骨 子里对农民又非常憎恶,根本瞧不起农民;他整天讲道德、正义,可是本质上是 个虚无主义者;他是一个东正教的信徒,可是在《安娜·卡列尼娜》里面,他 确实为那个婚外恋、红杏出墙的安娜辩护。因此,伯林认为,托尔斯泰本人写得 最好的部分就是彼得堡、莫斯科的简单的日常生活,写那种少男少女和他们的爱 情故事,非常美好。可是,老托尔斯泰非要去写什么宏大的史诗一一他要概括他 所在的那个时代。因此,伯林说老托尔斯泰是狐狸做了刺猬的事情 依照伯林的观点来分析中国古代的小说,我认为古代小说就是一群狐狸, 文类各异,趣味不一,没有人拿它们当回事。但是到了现代,小说却突然要去做 刺猬了,承担起救国救民的责任,小说的写作的动机与过去突然不一样了。例如, 鲁迅说过,他写小说就是为了救国。 我曾经还和蔡翔先生讨论,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究竟是什么时候 出现的?是从1918年鲁迅的《狂人日记》开始的么?我觉得这是一个常识性的 错误。在我看来,至少吴趼人的短篇小说已经非常现代了。他的小说不管是白话 文的熟练程度,还是叙事技巧,一点也不亚于鲁迅。不过我所关心的问题不在这 儿。我觉得大家普遍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与古代小说看成一回事,这是 很大的误解。严格地讲,中国过去根本就没有什么短篇小说,有的只是残丛小语、 道听途说,或者是传奇、志怪、小品、话本、拟话本、变文、鼓词、箴规和遗闻 趣事。其实,中国的短篇小说是和民族国家的建立,特别是启蒙运动一起出现的。 可惜,文学界对于这样的大问题却没有好好去梳理。我要问的是:我们从什么时 候开始强调小说的社会性的?什么时候小说又突然成了救国救民的载体?1902 年,梁启超的《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认为,中国落后的最根本原因是小说不 发达。我们今天觉得这样的题目会很可笑,国家发不发达跟小说有什么关系?还 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小说的重要,在那个年代,我国的大学者,几乎无一例外都 做过小说研究。例如,胡适就是做小说考证出身。胡适的文学观念、见解无甚高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 2010 年高考模拟试卷 语 文 命题人:大连市第八中学 语文组 程静波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的第三、 四大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试题全部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 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有关中国文学叙事学的几点看法(节选) 格 非 首先,我要讲讲“作者”问题。为什么要说“作者”问题?我先说一个小的概念。 依赛亚•伯林曾经打过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刺猬, 另一种人是狐狸。伯林显然是有所指的,他分析的对象是谁呢?是列夫•托尔斯 泰。他说托尔斯泰本来就是一个狐狸,他自己硬要当刺猬。 在我所了解的作家里面,托尔斯泰可能是最复杂的一个。他的思想总是充 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他非常关心农民,想着要把自己的土地分给农民,可是骨 子里对农民又非常憎恶,根本瞧不起农民;他整天讲道德、正义,可是本质上是 一个虚无主义者;他是一个东正教的信徒,可是在《安娜•卡列尼娜》里面,他 确实为那个婚外恋、红杏出墙的安娜辩护。因此,伯林认为,托尔斯泰本人写得 最好的部分就是彼得堡、莫斯科的简单的日常生活,写那种少男少女和他们的爱 情故事,非常美好。可是,老托尔斯泰非要去写什么宏大的史诗——他要概括他 所在的那个时代。因此,伯林说老托尔斯泰是狐狸做了刺猬的事情。 依照伯林的观点来分析中国古代的小说,我认为古代小说就是一群狐狸, 文类各异,趣味不一,没有人拿它们当回事。但是到了现代,小说却突然要去做 刺猬了,承担起救国救民的责任,小说的写作的动机与过去突然不一样了。例如, 鲁迅说过,他写小说就是为了救国。 我曾经还和蔡翔先生讨论,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究竟是什么时候 出现的?是从 1918 年鲁迅的《狂人日记》开始的么?我觉得这是一个常识性的 错误。在我看来,至少吴趼人的短篇小说已经非常现代了。他的小说不管是白话 文的熟练程度,还是叙事技巧,一点也不亚于鲁迅。不过我所关心的问题不在这 儿。我觉得大家普遍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与古代小说看成一回事,这是 很大的误解。严格地讲,中国过去根本就没有什么短篇小说,有的只是残丛小语、 道听途说,或者是传奇、志怪、小品、话本、拟话本、变文、鼓词、箴规和遗闻 趣事。其实,中国的短篇小说是和民族国家的建立,特别是启蒙运动一起出现的。 可惜,文学界对于这样的大问题却没有好好去梳理。我要问的是:我们从什么时 候开始强调小说的社会性的?什么时候小说又突然成了救国救民的载体?1902 年,梁启超的《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认为,中国落后的最根本原因是小说不 发达。我们今天觉得这样的题目会很可笑,国家发不发达跟小说有什么关系?还 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小说的重要,在那个年代,我国的大学者,几乎无一例外都 做过小说研究。例如,胡适就是做小说考证出身。胡适的文学观念、见解无甚高
明之处。这个人好像不太适合搞创作,谨严有余而性情不足,文学上的想象力和 理解力好像确实有问题。他说中国最好的小说是《九命奇冤》,当然是不着调的 说法。但是胡适这个人非常可爱。他有一整套的理路,他在启蒙运动中贡献巨大, 是一个很理性的知识分子。他在1917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对文学发展 的影响巨大。这篇文章涉及到文学的社会性问题。文学要写什么,什么东西可以 进入文学描写的范围,他都代作家做了规定。文学在启蒙过程中加入进来,变成 科学和民主的忠实的鼓吹者,变成建立民族国家的马前卒。就连沈从文在写《边 城》这样的唯美小说时,居然也要“重塑民族魂” (《文学教育》2009年第二期) 1、文章中提到的“刺猬”和“狐狸”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托尔斯泰思想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因此,托尔斯泰本来就是一个狐 狸 B.依照伯林的观点来分析,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小说不是刺猬,没有人拿它们 当回事 C.作者认为国家发不发达跟小说没有关系,中国古代小说就是一群狐狸。 D.伯林说老托尔斯泰是狐狸做了刺猬的事情是指非要去写什么宏大的史诗。 2、不能体现“到了现代小说突然要去做刺猬了”的一项是:( A.鲁迅写《狂人日记》,因为他说过,他写小说就是为了救国 B.梁启超写《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认为中国落后的最根本原因是小说不发达 C.胡适在1917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规定了文学描写的范围 D.在那个年代,我国的大学者,几乎无一例外都做过小说研究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举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例子是想证明托尔斯泰本来就是一个狐狸 B.作者认为大家将中国短篇小说与古代小说看成一回事,这是很大的误解 C.文学界认为中国的短篇小说是和民族国家的建立,特别是启蒙运动一起出现 D.沈从文在写《边城》这样的唯美小说时,居然也要想做刺猬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兗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 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 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 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 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 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 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 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尉迴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 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 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 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 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
明之处。这个人好像不太适合搞创作,谨严有余而性情不足,文学上的想象力和 理解力好像确实有问题。他说中国最好的小说是《九命奇冤》,当然是不着调的 说法。但是胡适这个人非常可爱。他有一整套的理路,他在启蒙运动中贡献巨大, 是一个很理性的知识分子。他在 1917 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对文学发展 的影响巨大。这篇文章涉及到文学的社会性问题。文学要写什么,什么东西可以 进入文学描写的范围,他都代作家做了规定。文学在启蒙过程中加入进来,变成 科学和民主的忠实的鼓吹者,变成建立民族国家的马前卒。就连沈从文在写《边 城》这样的唯美小说时,居然也要“重塑民族魂”。 (《文学教育》2009 年第二期) 1、文章中提到的“刺猬”和“狐狸”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托尔斯泰思想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因此,托尔斯泰本来就是一个狐 狸。 B.依照伯林的观点来分析,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小说不是刺猬,没有人拿它们 当回事。 C.作者认为国家发不发达跟小说没有关系,中国古代小说就是一群狐狸。 D.伯林说老托尔斯泰是狐狸做了刺猬的事情是指非要去写什么宏大的史诗。 2、不能体现“到了现代小说突然要去做刺猬了”的一项是:( ) A.鲁迅写《狂人日记》,因为他说过,他写小说就是为了救国。 B.梁启超写《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认为中国落后的最根本原因是小说不发达。 C.胡适在 1917 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规定了文学描写的范围。 D.在那个年代,我国的大学者,几乎无一例外都做过小说研究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举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例子是想证明托尔斯泰本来就是一个狐狸。 B.作者认为大家将中国短篇小说与古代小说看成一回事,这是很大的误解。 C.文学界认为中国的短篇小说是和民族国家的建立,特别是启蒙运动一起出现 的。 D.沈从文在写《边城》这样的唯美小说时,居然也要想做刺猬。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兗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 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 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 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 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 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 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 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 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 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 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 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
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 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 上所亲委 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 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三十八·循吏》 [注]①髫龀( tiaoshen),儿童时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被腐刑,给使殿省 被:遭 受 B.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 拜:授予官 职C化 邺都俗薄,号曰难化 化:教 D.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 录:收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叔略为官政绩出色的一组是(3 分) ①身长九尺,志气不凡 ②叔略部率精悦,每战身先士卒 ③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 ④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 ⑤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⑥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A.②③⑥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 的杂役,很是被高氏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仼和赏识;而且 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因此, 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 得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5分) (2)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游赏心亭①王硅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 淮,尽观览之胜”。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 之 8、“城压沧波到海门”中的“压”字非常有表现力,请赏析。(5分) 9、从全诗看,作者为什么“怅然”?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 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 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 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三十八·循吏》 [注]①髫龀(tiáochèn),儿童时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遂被腐刑,给使殿省 被:遭 受 B. 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 拜:授予官 职 C.邺都俗薄,号曰难化 化:教 化 D.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 录:收 集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叔略为官政绩出色的一组是(3 分) ①身长九尺,志气不凡 ②叔略部率精悦,每战身先士卒 ③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 ④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 ⑤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 ⑥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A.②③⑥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6、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 的杂役,很是被高氏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 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因此, 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 得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5 分) (2) 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游赏心亭① 王硅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 淮,尽观览之胜”。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 之音。 8、“城压沧波到海门”中的“压”字非常有表现力,请赏析。(5 分) 9、从全诗看,作者为什么“怅然”?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蒹葭萋萋 (《诗 经·蒹葭·秦风》) (2)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 居易《钱塘湖春行》) (3)佩缤纷其繁饰兮, (屈 原《离骚》) 望帝春心托杜鹃。(李 商隐《锦瑟》)) (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 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 古》 (6)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 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乙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注 意:只能 做所选定的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做答时用2B铅 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小东西 美国 雷蒙德·卡佛 那天一大早变天了,雪花融进脏乎乎的水中还有些雪片从正对着后院齐肩高的窗 户上飘落。街上行驶的汽车溅起雪水,天色暗了。屋内也越来越暗。 他正在卧室往皮箱里塞衣服,她来到门旁。 我真太高兴你就要走了!我真高兴你就要走了!她说。你听见了吗? 他继续往皮箱里塞着东西。 你这混蛋!我真太高兴了,你就要走了!她嚷起来。你不敢看我的脸,是不是? 这时她发现了床上放着婴儿的照片,她把它捡了出来 他望着她,她擦擦眼睛也望着他。然后她返身朝起居室走去 把它放下,他说 收捡你的东西快滚,她说。 他没再吭声,关好皮箱,穿上外衣,环顾一下卧室,然后关了灯。他来到起居室。 她站在小厨房的过道里,手中抱着孩子。给我这孩子,他说。 你疯了? 没有,不过我要这个孩子。我会叫人来取他的东西。 不许你碰他,她说。 孩子哭起来,她解开包在他头上的毯子。哦哦,她一边哄,一边看着孩子 他朝她走过去。 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她说。她朝厨房里后退了一步。给我孩子 滚出去 她转过身,试图抱着孩子背靠火炉顽抗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蒹葭萋萋, (《诗 经·蒹葭· 秦风》 ) (2)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 居易《钱塘湖春行》) (3)佩缤纷其繁饰兮, (屈 原《离骚》) (4) ,望帝春心托杜鹃。(李 商隐《锦瑟》)) (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 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 古》) (6)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 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注 意:只能 做所选定的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做答时用 2B 铅 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小东西 美国 雷蒙德·卡佛 那天一大早变天了,雪花融进脏乎乎的水中还有些雪片从正对着后院齐肩高的窗 户上飘落。街上行驶的汽车溅起雪水,天色暗了。屋内也越来越暗。 他正在卧室往皮箱里塞衣服,她来到门旁。 我真太高兴你就要走了!我真高兴你就要走了!她说。你听见了吗? 他继续往皮箱里塞着东西。 你这混蛋!我真太高兴了,你就要走了!她嚷起来。你不敢看我的脸,是不是? 这时她发现了床上放着婴儿的照片,她把它捡了出来。 他望着她,她擦擦眼睛也望着他。然后她返身朝起居室走去。 把它放下,他说, 收捡你的东西快滚,她说。 他没再吭声,关好皮箱,穿上外衣,环顾一下卧室,然后关了灯。他来到起居室。 她站在小厨房的过道里,手中抱着孩子。给我这孩子,他说。 你疯了? 没有,不过我要这个孩子。我会叫人来取他的东西。 不许你碰他,她说。 孩子哭起来,她解开包在他头上的毯子。哦哦,她一边哄,一边看着孩子。 他朝她走过去。 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她说。她朝厨房里后退了一步。给我孩子。 滚出去! 她转过身,试图抱着孩子背靠火炉顽抗
但他跟了过来。他的胳膊从炉子上伸过来,一把抓住了孩,放开他,他说。滚, 滚!她叫道。孩子小脸通红,尖声嚎哭。他们厮打时,挂在炉子后面的一只花瓶 掉到了地上。 他将她挤靠到墙上,使劲掰她攥紧的手。他拚命抓紧那孩子,用力一推。 放开他,他说。 不,她说。你伤着孩子了,她说。我没有,他说。 厨房的窗户不透一丝光亮。夜幕即将降临的时候,他用一只手对付她握紧的拳头, 另一只手将哭嚎的孩子夹在腋下。 她感觉到她的手指被强行掰开了。她感到那孩子离开了她。 不!手刚一松开,她就大叫起来。 她要这孩子啊。她使劲抓住婴儿的另一只胳膊。她抱住了婴儿的腰,往后拽着。 但他也死不放手。他感到那孩子正从他手中滑脱出去,他用力往回拽着。 就在这一刻,事情终于有了了结。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开头写到“一大早变天了”,“天色暗了”,“屋内也变暗了”,营造出夫 妻吵架的氛围,渲染了气氛。 B.千余字的小说,叙述处理的相当简单,一对夫妻分手,临别,在家里争夺一 个婴儿的养育权,情节却一直在争夺过程中紧张展开,正当我们感到争夺的力量 失衡时,结局又回到了平衡 C.小说没有所谓的重大题材和宏大叙事,他关注的是小人物,在小人物里,我 们可以看到美国及至人类的生存境况,这篇小说是想通过小人物的恋爱、婚姻 家庭来挖掘现代许许多多家庭悲剧的原因 D.小说采用了许多技巧手段来体现作者的精妙构思,比如在人物设计上,除 了“他“和”她“外,我们还能感觉到一个一直焦急地观望着这对夫妻的争夺 见证争夺结果的人物,这个人物虽然没有出现,但也是小说的人物 E.小说没有交代夫妻分手的起因,没有交代夫妻往昔的恩爱,没点明夫妻的姓 名,用了泛指人称的他和她;对话没使用引号:甚至连形容词都省掉了,只用简 单的动词。可见这篇小说情节安排是多么的简单。 (2)、“小东西“是夫妻争夺的"物件",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 (3)、小说先后起过三个名字。最初发表在《疯狂的季节》上时叫《我的》, 后来发表在《当我们谈论爱情时都说些什么》上时,名字改成《大众力学》,请 你说说采用了《小东西》为名有什么好处?(6分) (4)、小说的结尾蕴意颇丰,有的评论家说是:“这样的安排,表现出作者的 人文关怀,闪现人性亮色。”也有专家评议:叙述的"冷″和结尾的"暖″是这篇小 说的特点,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结合全文加以探究。(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25分)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沈从文 ①第二年后换了一个私塾,在这私塾中我跟从了几个较大的学生,学会了顽劣孩 子抵抗顽固塾师的方法,逃避那些书本去同一切自然相亲近。这一年的生活形成 了我一生性格与感情的基础。我间或逃学,且一再说谎,掩饰我逃学应受的处罚。 我的爸爸因这件事十分愤怒,有一次竟说若再逃学说谎,便当砍去我一个手指
但他跟了过来。他的胳膊从炉子上伸过来,一把抓住了孩,放开他,他说。滚, 滚!她叫道。孩子小脸通红,尖声嚎哭。他们厮打时,挂在炉子后面的一只花瓶 掉到了地上。 他将她挤靠到墙上,使劲掰她攥紧的手。他拚命抓紧那孩子,用力一推。 放开他,他说。 不,她说。你伤着孩子了,她说。我没有,他说。 厨房的窗户不透一丝光亮。夜幕即将降临的时候,他用一只手对付她握紧的拳头, 另一只手将哭嚎的孩子夹在腋下。 她感觉到她的手指被强行掰开了。她感到那孩子离开了她。 不!手刚一松开,她就大叫起来。 她要这孩子啊。她使劲抓住婴儿的另一只胳膊。她抱住了婴儿的腰,往后拽着。 但他也死不放手。他感到那孩子正从他手中滑脱出去,他用力往回拽着。 就在这一刻,事情终于有了了结。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 分) A.开头写到“一大早变天了”,“天色暗了”,“屋内也变暗了”,营造出夫 妻吵架的氛围,渲染了气氛。 B.千余字的小说,叙述处理的相当简单,一对夫妻分手,临别,在家里争夺一 个婴儿的养育权,情节却一直在争夺过程中紧张展开,正当我们感到争夺的力量 失衡时,结局又回到了平衡。 C.小说没有所谓的重大题材和宏大叙事,他关注的是小人物,在小人物里,我 们可以看到美国及至人类的生存境况,这篇小说是想通过小人物的恋爱、婚姻、 家庭来挖掘现代许许多多家庭悲剧的原因。 D. 小说采用了许多技巧手段来体现作者的精妙构思,比如在人物设计上,除 了“他“和”她“外,我们还能感觉到一个一直焦急地观望着这对夫妻的争夺、 见证争夺结果的人物,这个人物虽然没有出现,但也是小说的人物。 E.小说没有交代夫妻分手的起因,没有交代夫妻往昔的恩爱,没点明夫妻的姓 名,用了泛指人称的他和她;对话没使用引号;甚至连形容词都省掉了,只用简 单的动词。可见这篇小说情节安排是多么的简单。 (2)、“小东西“是夫妻争夺的"物件",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6 分) (3)、小说先后起过三个名字。最初发表在《疯狂的季节》上时叫《我的》, 后来发表在《当我们谈论爱情时都说些什么》上时,名字改成《大众力学》,请 你说说采用了《小东西》为名有什么好处?(6 分) (4)、小说的结尾蕴意颇丰,有的评论家说是:“这样的安排,表现出作者的 人文关怀,闪现人性亮色。”也有专家评议:叙述的"冷"和结尾的"暖"是这篇小 说的特点,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结合全文加以探究。(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25 分)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沈从文 ①第二年后换了一个私塾,在这私塾中我跟从了几个较大的学生,学会了顽劣孩 子抵抗顽固塾师的方法,逃避那些书本去同一切自然相亲近。这一年的生活形成 了我一生性格与感情的基础。我间或逃学,且一再说谎,掩饰我逃学应受的处罚。 我的爸爸因这件事十分愤怒,有一次竟说若再逃学说谎,便当砍去我一个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