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 20l1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鲁迅关于现代游民问题的思考 钱理群 王学泰先生在书中谈到鲁迅的《阿Q正传》对他的研究的启示,并且指明阿Q就是 游民″。这可以说是—语道破了我们争论多年而说不清楚的阿Q的典型性问题。我要补充的 是,鲁迅关注的中心是“阿Q式的革命党”和阿Q式的革命和改革"。1936年7月19 日,即鲁迅逝世前三个月,他在一封通信中还谈到,“《阿Q正传》的本意,我留心各种 评论,觉得能了解者不多″,他因此感到“隔膜”与“无聊″。其实鲁迅的“本意”,在十 年前即1926年写的《(阿Q正传〉的成因》里,已经讲得很清楚:“此后倘再有改革 我相信还会有阿Q式的革命党出现”,“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 或者竟是二三十年后″。鲁迅所思虑的是,中国进入“现代”历程“其后”的问题:他深 知,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很容易培育出“阿Q式的革命党”,出现阿Q式的革命和改革 至少说,在中国“其后”的革命和改革中必要打上“游民文化”的烙印。 本来,阿Q这样的游民,被社会挤压,抛弃,受到“赵太爷”、“假洋鬼子”们的欺辱, 他们要造反,是必然的,也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鲁迅早就说过:“人受压迫了,为什 么不反抗?”学泰先生强调“游民”不是一个简单的内含贬义的概念,应该区分“游民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 2011 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鲁迅关于现代游民问题的思考 钱理群 王学泰先生在书中谈到鲁迅的《阿 Q 正传》对他的研究的启示,并且指明 “阿 Q 就是 游民”。这可以说是一语道破了我们争论多年而说不清楚的阿 Q 的典型性问题。我要补充的 是,鲁迅关注的中心是 “阿 Q 式的革命党”和 “阿 Q 式的革命和改革”。1936 年 7 月 19 日,即鲁迅逝世前三个月,他在一封通信中还谈到, “《阿 Q 正传》的本意,我留心各种 评论,觉得能了解者不多”,他因此感到 “隔膜”与 “无聊”。其实鲁迅的 “本意”,在十 年前即 1926 年写的 《〈阿 Q 正传〉的成因》里,已经讲得很清楚: “此后倘再有改革, 我相信还会有阿 Q 式的革命党出现”, “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 或者竟是二三十年后”。鲁迅所思虑的是,中国进入 “现代”历程 “其后”的问题:他深 知,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很容易培育出 “阿 Q 式的革命党”,出现“阿 Q 式的革命和改革”; 至少说,在中国 “其后”的革命和改革中必要打上“游民文化”的烙印。 本来,阿 Q 这样的游民,被社会挤压,抛弃,受到 “赵太爷”、“假洋鬼子”们的欺辱, 他们要造反,是必然的,也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鲁迅早就说过: “人受压迫了,为什 么不反抗?”学泰先生强调 “游民”不是一个简单的内含贬义的概念,应该区分 “游民
与“流氓"(阿Q就不是流氓,只是一个沾染了流氓气的游民),就是提醒我们要注意游民 反抗、阿Q造反的合理性。问题是怎样的“反抗”,如何“造反”?鲁迅有一个精辟的分 析。他在《学界的三魂》里引用一位学者的观点说:“表面上看只是些土匪和强盗(造反), 其实是农民革命军”,而农民革命是要“自己过皇帝瘾”的;因此,鲁迅说,“在中国最 有大利的买卖”就是“造反”。著名的阿Q在土谷祠的梦就说明他的造反就是为了得到“权 势,元宝与女人"。这是反映了游民文化的特点的:他的思想仍旧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而 对奴役制度有内在的依附性,他的反抗,最大目标就是“受招安”和“取而代之”,于是 也就没有真正的信仰,“有奶便是娘”,为达到“取而代之”的目的,什么事都可以做, 便是必然的逻辑。鲁迅在《杂忆》里还谈到,中国人(他们中许多人是游民)“所蕴蓄的 怨愤已经够多了,自然是受强者的蹂躏所致的。但他们却不敢向强者反抗,而反在弱者身上 发泄”,阿Q受了假洋鬼子的气,不是向小尼姑转嫁气愤吗?鲁迅说,这正是证明“这些 人的卑怯。卑怯的人,即使有万丈的愤火,除弱草以外,又能烧娆掉甚么呢?”这也是游民文 化的特点:不仅是欺弱怕强、欺软怕硬的“卑怯”,更是“烧掉”一切的破坏性。鲁迅既 看到了这样的阿Q式的游民反抗的必然发生,并有其合理性,又忧虑其不能根本走出“奴 隶时代”,及可能带来的破坏作用。历史已经证明鲁迅的远见性。 当然,以后发生的中 国革命并不能简单地看作是阿Q式的革命,或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再演,其基本性质还是 个现代革命;但所打上的游民造反、游民文化、游民政治(如学泰先生所讨论的会党政治) 的印记,从而构成了某种“中国特色”,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说的鲁迅的远见性即 指此:他是真正了解中国的国情的。 (节选自钱理群《现当代中国社会的游民问题》) 1.下面对“游民文化特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游民的思想仍然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而对奴役制度有内在的依附性 B.游民的反抗最大的目标,就是希望受到统治者招抚和成为统治者。 C.没有任何信仰,贪利忘义,谁给好处就投靠谁,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与 “流氓”(阿 Q 就不是流氓,只是一个沾染了流氓气的游民),就是提醒我们要注意游民 反抗、阿 Q 造反的合理性。问题是怎样的 “反抗”,如何 “造反”?鲁迅有一个精辟的分 析。他在《学界的三魂》里引用一位学者的观点说: “表面上看只是些土匪和强盗(造反), 其实是农民革命军”,而农民革命是要 “自己过皇帝瘾”的;因此,鲁迅说, “在中国最 有大利的买卖”,就是“造反”。著名的阿 Q 在土谷祠的梦就说明他的造反就是为了得到“权 势,元宝与女人”。这是反映了游民文化的特点的:他的思想仍旧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而 对奴役制度有内在的依附性,他的反抗,最大目标就是 “受招安”和 “取而代之”,于是 也就没有真正的信仰, “有奶便是娘”,为达到 “取而代之”的目的,什么事都可以做, 便是必然的逻辑。鲁迅在 《杂忆》里还谈到,中国人(他们中许多人是游民) “所蕴蓄的 怨愤已经够多了,自然是受强者的蹂躏所致的。但他们却不敢向强者反抗,而反在弱者身上 发泄”,阿 Q 受了假洋鬼子的气,不是向小尼姑转嫁气愤吗?鲁迅说,这正是证明 “这些 人的卑怯。卑怯的人,即使有万丈的愤火,除弱草以外,又能烧掉甚么呢?”这也是游民文 化的特点:不仅是欺弱怕强、欺软怕硬的 “卑怯”,更是 “烧掉”一切的破坏性。鲁迅既 看到了这样的阿 Q 式的游民反抗的必然发生,并有其合理性,又忧虑其不能根本走出 “奴 隶时代”,及可能带来的破坏作用。历史已经证明鲁迅的远见性。——当然,以后发生的中 国革命并不能简单地看作是阿 Q 式的革命,或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再演,其基本性质还是一 个现代革命;但所打上的游民造反、游民文化、游民政治 (如学泰先生所讨论的会党政治) 的印记,从而构成了某种 “中国特色”,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说的鲁迅的远见性即 指此:他是真正了解中国的国情的。 (节选自钱理群《现当代中国社会的游民问题》) 1.下面对“游民文化特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游民的思想仍然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而对奴役制度有内在的依附性。 B.游民的反抗最大的目标,就是希望受到统治者招抚和成为统治者。 C.没有任何信仰,贪利忘义,谁给好处就投靠谁,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D.不仅表现出欺软怕强、欺软怕硬的卑下怯懦,更具有毁掉一切的破坏性 2.下面不属于鲁迅先生的观点的一项是 A.阿Q就是游民。 B.此后倘再有改革还会有阿Q式的革命党出现。 C.在中国最有大利的买卖就是“造反”。 D.卑怯的人,即使有万丈的愤火,除弱草以外,又能烧掉甚么呢? 3.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认为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很容易培育出“阿Q式的革命党”,出现“阿Q 式的革命和改革。” B.王学泰先生强调“游民”不是一个简单的内含贬义的概念,应该区分“游民”与“流 氓”。 C.鲁迅先生忧虑阿Q式的游民根本不能走出“奴隶时代”,及可能带来的破坏作用。 历史已 经证明鲁迅的远见性。 D.作者认为鲁迅以后发生的中国革命是打上了游民造反、游民文化和游民政治印记的 现代革 命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于頔,字允元,后周太师谨七世孙。荫补干牛,调华阴尉,累劳迁侍御史。为吐蕃计会 使,有专对材。擢长安令、驾部郎中。 出为湖州刺史。部有湖陂,异时溉田三干顷,久廞废,頔行县,命脩复堤阏,岁获粳 稻蒲鱼无虑万计。州地庳薄,葬者不掩柩,頔为坎,瘗枯骨干余,人赖以安。 未几,改苏州。罢淫祠,浚沟浍,端路衢,为政有绩。然暴横少恩,杖前部尉以逞憾 观察使王纬以闻,德宗不省。俄迁大理卿,为陕虢观察使,慢言谢纬曰:“始足下劾我,三 进官矣『益自肆。峻罚苛惩,官吏惴恐,皆重足一迹。参军事姚岘不胜虐,自沉于河。 贞元十四年,拜山南东道节度使。是时,吴少诚叛,頔率兵自唐州战昊房眀山,取之 禽其将李璨,又胜之濯神沟。于是请升襄州为大都督府,广募战士,储良械,攪然有专汉 南意,所牾者类治军法。帝晩务姑息,頔所奏建,无不开允。公敛私输,持下益急,而慢于 奉上。尝怒判官薛正伦,奏贬陕州长史,比诏下,頔中悔,奏复署旧职。正伦死,以兵围其
D.不仅表现出欺软怕强、欺软怕硬的卑下怯懦,更具有毁掉一切的破坏性。 2.下面不属于鲁迅先生的观点的一项是 ( ) A.阿 Q 就是游民。 B.此后倘再有改革还会有阿 Q 式的革命党出现。 C.在中国最有大利的买卖就是“造反”。 D.卑怯的人,即使有万丈的愤火,除弱草以外,又能烧掉甚么呢? 3.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鲁迅先生认为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很容易培育出“阿 Q 式的革命党”,出现“阿 Q 式的革命和改革。” B.王学泰先生强调“游民”不是一个简单的内含贬义的概念,应该区分“游民”与“流 氓”。 C.鲁迅先生忧虑阿 Q 式的游民根本不能走出“奴隶时代”,及可能带来的破坏作用。 历史已 经证明鲁迅的远见性。 D.作者认为鲁迅以后发生的中国革命是打上了游民造反、游民文化和游民政治印记的 现代革 命。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6 题。 于頔,字允元,后周太师谨七世孙。荫补千牛,调华阴尉,累.劳迁侍御史。为吐蕃计会 使,有专对材。擢长安令、驾部郎中。 出为湖州刺史。部有湖陂,异时溉田三千顷,久廞①废,頔行县,命脩复堤阏,岁获粳 稻蒲鱼无虑万计。州地庳薄,葬者不掩柩,頔为坎,瘗枯骨千余,人赖以安。 未几,改苏州。罢淫祠,浚沟浍,端路衢,为政有绩。然暴横少恩,杖前部尉以逞憾, 观察使王纬以闻,德宗不省。俄迁大理卿,为陕虢观察使,慢言谢纬曰:“始足下劾我,三 进官矣!”益自肆。峻罚苛惩,官吏惴恐,皆重足一迹。参军事姚岘不胜虐,自沉于河。 贞元十四年,拜山南东道节度使。是时,吴少诚叛,頔率兵自唐州战吴房朗山,取之, 禽其将李璨,又胜之濯神沟。于是请升襄州为大都督府,广募战士,储良械,撊然②有专汉 南意,所牾者类治军法。帝晚务姑息,頔所奏建,无不开允。公敛私输,持下益急,而慢于 奉上。尝怒判官薛正伦,奏贬陕州长史,比诏下,頔中悔,奏复署旧职。正伦死,以兵围其
居,强使孽子与婚。昵吏高洪,纵使剥下,别将陈仪不胜忿,刺杀洪,一府惊溃。累迁检校 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燕国公。俄擅以兵取邓州,天子未始谁何 宪宗立,权纲自出,頔稍惧,愿以子尚主,帝许之。遂入朝,拜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 久之,拜户部尚书。帝讨蔡,頔献家财以助国,帝却之。又坐季友居丧荒宴,削金紫 光禄大夫。帝初欲頔告者,宰相李逢吉谓得谢乃优礼,非所以示责。明年,乃致仕。宰司将 以太子少保官之,帝改署宾客。郁郁不得意卒,赠太保,太常谥日厉。 (节选自《新唐书》) 【注】①廞(xin):淤塞。②攔(xian)然:凶猛的样子, 4.对下列句子中辊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累劳迁侍御史 累:连续 B.攔然有专汉南意 专:独占 C.頔稍惧,愿以予尚主 尚:匹配 D.又坐季友居丧荒宴 坐:因为 5.下列四组句子,分别表明于頔“为政有绩”和“暴横少恩”的一组是(3分) A.①为吐蓖计会使,有专对材 ②峻罚苛惩,官吏惴恐,皆重足一迹 B.①命脩复堤阏,岁获粳稻蒲鱼无虑万计②参军事姚岘不胜虐,自沉于河 C.①頔为坎,瘗枯骨千余,人赖以安②广募战士,储良械 D.①帝讨蔡,頔献家财以助国 ②俄擅以兵取邓州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頔因祖先的功勋而做官。出使吐蕃有独自应对的才能,被提拔为长安令、贺部郎 B.于頔做官也有政绩,比如修复堤闸,疏浚沟渠,掩埋枯骨,废除淫祠,休整道路等 C.于頔为人残暴,因为惩罚过于严厉,官吏非常恐惧,有个官员受不了凌虐而沉河自 D.于頔尽管暴横擅权,但却被宪宗无原则地宽容,甚至想与宪宗结为儿女亲家都被应 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暴横少恩,杖前部尉以逞憾,观察使王纬以闻,德宗不省。 (2)尝怒判官薛正伦,奏贬陕州长史,比诏下,頔中悔,奏复署旧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居,强使孽子与婚。昵吏高洪,纵使剥下,别将陈仪不胜忿,刺杀洪,一府惊溃。累迁检校 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燕国公。俄擅以兵取邓州,天子未始谁何。 宪宗立,权纲自出,頔稍惧,愿以子尚.主,帝许之。遂入朝,拜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 事。 久之,拜户部尚书。帝讨蔡,頔献家财以助国,帝却之。又坐.季友居丧荒宴,削金紫 光禄大夫。帝初欲頔告老,宰相李逢吉谓得谢乃优礼,非所以示责。明年,乃致仕。宰司将 以太子少保官之,帝改署宾客。郁郁不得意卒,赠太保,太常谥曰厉。 (节选自《新唐书》) 【注】①廞(xīn):淤塞。②撊(xiàn)然:凶猛的样子。 4.对下列句子中辊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 A.累.劳迁侍御史 累:连续 B.撊然有专.汉南意 专:独占 C.頔稍惧,愿以予尚.主 尚:匹配 D.又坐.季友居丧荒宴 坐:因为 5.下列四组句子,分别表明于頔“为政有绩”和“暴横少恩”的一组是(3 分) ( ) A.①为吐蓖计会使,有专对材 ②峻罚苛惩,官吏惴恐,皆重足一迹 B.①命脩复堤阏,岁获粳稻蒲鱼无虑万计 ②参军事姚岘不胜虐,自沉于河 C.①頔为坎,瘗枯骨千余,人赖以安 ②广募战士,储良械 D.①帝讨蔡,頔献家财以助国 ②俄擅以兵取邓州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 A.于頔因祖先的功勋而做官。出使吐蕃有独自应对的才能,被提拔为长安令、贺部郎 中。 B.于頔做官也有政绩,比如修复堤闸,疏浚沟渠,掩埋枯骨,废除淫祠,休整道路等。 C.于頔为人残暴,因为惩罚过于严厉,官吏非常恐惧,有个官员受不了凌虐而沉河自 尽。 D.于頔尽管暴横擅权,但却被宪宗无原则地宽容,甚至想与宪宗结为儿女亲家都被应 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然暴横少恩,杖前部尉以逞憾,观察使王纬以闻,德宗不省。 (2)尝怒判官薛正伦,奏贬陕州长史,比诏下,頔中悔,奏复署旧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8-9题 酹江月·和邓光荐 文天祥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③。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 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③, 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注释】①1297年8月文天祥被俘后押送大都途经建康。其时,同时被俘并被押送大 都的邓光荐因病滞留健康。文天祥将继续北上,邓作《酹江月·驿中言别》相赠,文写此词 相和。②能:这样。如许。③本句语出《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 关羽、张飞熊虎之将,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④牢愁:忧愁。⑤龙沙:龙堆沙漠。 这里指极北之地 8.“堪笔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一句中作者笑谁?笑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分) 9.下阕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烽火连三月, 。白头搔更短, (杜甫《春望》) (2)乡为身死而不受 亦不可以已乎? (《孟子·告子上》) (3)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荀子《劝学》)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25分) 会说话的墙 马来西亚]朵拉 沉静的周末下午,客厅里的两个人都没有看电视的嗜好,一个在看报纸,一个在看杂志。 斜斜的阳光穿过窗口,像一条一条明亮的线照在厅里。余芳美把手上的书放在桌子上 刚好放在阳光里,反射的光刺着她的眼,她抬头,看着浴在一丝丝阳光里却纹风不动的赵百
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 8—9 题。 酹江月·和邓光荐① 文天祥 乾坤能②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③。风雨牢愁④无着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 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⑤, 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注释】①1297 年 8 月文天祥被俘后押送大都途经建康。其时,同时被俘并被押送大 都的邓光荐因病滞留健康。文天祥将继续北上,邓作《酹江月·驿中言别》相赠,文写此词 相和。②能:这样。如许。③本句语出《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 关羽、张飞熊虎之将,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④牢愁:忧愁。⑤龙沙:龙堆沙漠。 这里指极北之地。 8.“堪笔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一句中作者笑谁?笑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 分) 9.下阕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烽火连三月, 。白头搔更短, 。(杜甫《春望》) (2)乡为身死而不受, ,亦不可以已乎? (《孟子·告子上》) (3)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荀子《劝学》)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25 分) 会说话的墙 [马来西亚]朵拉 沉静的周末下午,客厅里的两个人都没有看电视的嗜好,一个在看报纸,一个在看杂志。 斜斜的阳光穿过窗口,像一条一条明亮的线照在厅里。余芳美把手上的书放在桌子上, 刚好放在阳光里,反射的光刺着她的眼,她抬头,看着浴在一丝丝阳光里却纹风不动的赵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