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恩主义社会学专栏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固化还是流动 16r-◆管理者 一专业技术人员 般非体力人员工人一×一农民 1950-19651966-19771978-19891990-1 教育同期群 数据来源:CGS2010、2012、2013、2015,同期群根据最高学历获得年份划分。 图6基于家庭背景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变化 好的单位,获得好的工作(Bian,1997)。此外,由于上山下乡政策的废 止,大批下乡知识青年返城,使得城镇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此, 子承父业”的接班顶替制度在这一时期大规模推广,也就进一步提高 了代际继承的强度。①大量研究显示,在改革初期,家庭背景对子代单 位地位与初职地位的影响均有所上升( Zhou et al.,1997;郝大海、王卫 东,2009;李路路、朱斌,2015)。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去分 层化”政策的限制,家庭资源的作用空间不大,主要是政治资本能够影 响子代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周雪光,2015)。改革开放之后,一旦这 些政策取消,那么家庭资源的作用空间也就随之扩大。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发挥影响的家庭资源主要是文化资本与政 治资本,这是因为改革前的平等主义政策使得改革初期家庭累积的经济 资本差异较小,而中国渐进式的改革进程使得政治资本更加容易传递。 但文化资本与前二者不同,文化资本因为内在于父母自身,外部很难予 以剥夺,只要外在环境不是极端恶劣,父母总能通过言传身教把文化资 本传递给子女,因此,文化再生产过程相对稳定,其所产生的不平等效应 具有更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郝大海,2007;刘精明,2008;吴愈晓,2010)。 2.改革中期(1990-2007年)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将近20年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在阶 ①这一现象的存在也说明,影响代际流动的机制可能是十分复杂 National social sclences atal 11
数据来源:CGSS2010、2012、2013、2015,同期群根据最高学历获得年份划分。 图 6 基于家庭背景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变化 好的单位,获得好的工作(Bian,1997)。此外,由于上山下乡政策的废 止,大批下乡知识青年返城,使得城镇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此, “子承父业”的接班顶替制度在这一时期大规模推广,也就进一步提高 了代际继承的强度。① 大量研究显示,在改革初期,家庭背景对子代单 位地位与初职地位的影响均有所上升(Zhouetal.,1997;郝大海、王卫 东,2009;李路路、朱斌,2015)。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去分 层化”政策的限制,家庭资源的作用空间不大,主要是政治资本能够影 响子代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周雪光,2015)。改革开放之后,一旦这 些政策取消,那么家庭资源的作用空间也就随之扩大。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发挥影响的家庭资源主要是文化资本与政 治资本,这是因为改革前的平等主义政策使得改革初期家庭累积的经济 资本差异较小,而中国渐进式的改革进程使得政治资本更加容易传递。 但文化资本与前二者不同,文化资本因为内在于父母自身,外部很难予 以剥夺,只要外在环境不是极端恶劣,父母总能通过言传身教把文化资 本传递给子女,因此,文化再生产过程相对稳定,其所产生的不平等效应 具有更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郝大海,2007;刘精明,2008;吴愈晓,2010)。 2.改革中期(1990-2007年) 从 20世纪 90年代初开始将近 20年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在阶 11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专栏 固化还是流动? ① 这一现象的存在也说明,影响代际流动的机制可能是十分复杂的
社会学研究 国家学社会料学术数6 层间代际流动上表现为相对流动率持续增加,社会开放性不断扩大 在本文作者看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时期“唯才是举”的绩效主 义原则的迅速扩散,正如前文提到的,这一过程是由相关的社会选择机 制和社会构成机制促成的。需要强调的是,在中国,绩效主义的扩散主 要表现在劳动力市场,而在教育领域,再生产机制的作用依然很强。 随着自由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中的社会选择原则 发生了重要变化。已有研究显示,我国人力资本回报在20世纪持续增 加,教育收益率从20世纪80年代时的3%左右增长到12%左右(李 实、丁赛,2003;李春玲,2003b;李培林、田丰,2010)。与此同时,也有研 究发现,在同一时期,强关系和人情资源带来的收入效应在减弱,而弱 关系和信息资源的收入效应逐渐增强(边燕杰等,2012)。上述发现说 明,随着市场化的逐渐深入,劳动力市场日趋完善,竞争日趋激烈,“唯 才是举”的绩效主义原则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中选拔人才的主要标 准,所以我们能看到父代阶层地位对子代初职地位影响有所下降(郝 大海、王卫东,2009;李路路、朱斌,2015) 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中的社会选择原则之所以能够迅速转变,劳 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就是说,随着市场化程 度更高的部门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中比例的升高,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市 场化水平也会增加,“唯才是举”的绩效主义原则更加普遍。这种社会 构成机制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经济体制转型催生了一个日益庞大的私营经济部门,相比于 国有部门,私营经济部门面临着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更加追求绩效最 大化,因此私营经济部门更有可能唯才是举,家庭背景的影响也就更 弱。许多研究发现,在私营经济部门中教育收益率更高(Wu,200 Zang,2002;李春玲,2003b;刘精明,2006;王甫勤,2010),教育对于晋升 的影响也更强(Cao,2001;Zhao&zhou,2004),而社会关系网回报则在 私营经济部门更弱(张顺、郭小弦,2011)。 其二,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那些拥有城镇 户籍的劳动者有更多的机会从事较好的工作,即使控制了人力资本,情 况也是如此(李骏、顾燕峰,2011);而农业户籍人口即使进入了城市, 往往从事的也多是城镇居民不愿意做的那些工作,如体力型的低技术 的、地位和声望都比较低的工作,而且他们很难通过工作流动实现向上 流动(张春泥,2011)。这就意味着,与城镇户籍的劳动者相比,农村广 12 National social Sclences Datal
层间代际流动上表现为相对流动率持续增加,社会开放性不断扩大。 在本文作者看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时期“唯才是举”的绩效主 义原则的迅速扩散,正如前文提到的,这一过程是由相关的社会选择机 制和社会构成机制促成的。需要强调的是,在中国,绩效主义的扩散主 要表现在劳动力市场,而在教育领域,再生产机制的作用依然很强。 随着自由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中的社会选择原则 发生了重要变化。已有研究显示,我国人力资本回报在 20世纪持续增 加,教育收益率从 20世纪 80年代时的 3%左右增长到 12%左右(李 实、丁赛,2003;李春玲,2003b;李培林、田丰,2010)。与此同时,也有研 究发现,在同一时期,强关系和人情资源带来的收入效应在减弱,而弱 关系和信息资源的收入效应逐渐增强(边燕杰等,2012)。上述发现说 明,随着市场化的逐渐深入,劳动力市场日趋完善,竞争日趋激烈,“唯 才是举”的绩效主义原则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中选拔人才的主要标 准,所以我们能看到父代阶层地位对子代初职地位影响有所下降(郝 大海、王卫东,2009;李路路、朱斌,2015)。 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中的社会选择原则之所以能够迅速转变,劳 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就是说,随着市场化程 度更高的部门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中比例的升高,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市 场化水平也会增加,“唯才是举”的绩效主义原则更加普遍。这种社会 构成机制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经济体制转型催生了一个日益庞大的私营经济部门,相比于 国有部门,私营经济部门面临着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更加追求绩效最 大化,因此私营经济部门更有可能唯才是举,家庭背景的影响也就更 弱。许多研究发现,在私营经济部门中教育收益率更高(Wu,2002; Zang,2002;李春玲,2003b;刘精明,2006;王甫勤,2010),教育对于晋升 的影响也更强(Cao,2001;Zhao&Zhou,2004),而社会关系网回报则在 私营经济部门更弱(张顺、郭小弦,2011)。 其二,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那些拥有城镇 户籍的劳动者有更多的机会从事较好的工作,即使控制了人力资本,情 况也是如此(李骏、顾燕峰,2011);而农业户籍人口即使进入了城市, 往往从事的也多是城镇居民不愿意做的那些工作,如体力型的、低技术 的、地位和声望都比较低的工作,而且他们很难通过工作流动实现向上 流动(张春泥,2011)。这就意味着,与城镇户籍的劳动者相比,农村户 12 社会学研究 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