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的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述评 侯德仁 内容提要:本文全面地回顾了学术界近百年来对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兴盛状况和原因的综合研究,并 且对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代表人物祁韵士、徐松、张穆、何秋涛、龚自珍、魏源和林则徐等人研究的 现状予以了重点回顾和评析,肯定了百年来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的显著成绩,而且明确指出了以 往研究中视角狭隘、缺乏整体关照、研究对象不均衡等方面的薄弱和不足 关键词: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述评 中图分类号:K92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743(2007)04-0127-68 清代的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在清代学术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尤其是清代道咸年间以后西北边疆史 地学研究十分兴盛,成为当时的一门“显学”,以至于“士大夫人人乐谈”,形成一种相当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自20世纪初以来,学术界对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这一清代学术史上的独特文化现象予以了很大的关注,而 且也进行了许多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拟就自20世纪初叶以来将近百年的对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的状况作 系统的回顾和评析,以期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今后的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 关于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的兴盛状况及其成因,梁启超先生早在1920年就指出:“自乾隆后 边徼多事,嘉道间学者渐留意西北边新疆、青海、西藏、蒙古诸地理,而徐松、张穆、何秋涛最名家 松有《西域水道记》、《汊书西域传补注》、《新疆识略》,穆有《蒙古游牧记》,秋涛有《朔方备乘》,渐 引起元史研究的兴味,至晚清尤盛。”②接着,1923年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十五《清代学者整理 旧学之总成绩(三)》中又指出:“(清代)边徼地理学之兴,盖缘满洲崛起东北,入主中原。康乾两朝,用兵西 陲,辟地万里。幅员式廓,既感周知之必需,交通频繁,复觉研求之有借。故东自关外三省,北自内蒙古,西 自青海、新疆、卫藏,渐为学者兴味所集…以边徼或域外地理学名其家者,寿阳祁鹤皋(韵士),大兴徐星伯 (松)、平定张石洲(穆)、邵阳魏默深(源)、光泽何恳船(秋涛)为最著。而仁和龚定庵(自珍)、黟县俞理初 (正燮)、乌程沈(子敦)垚、固始蒋子潇(湘南)等,其疏附先后者也。此数君者,时代略衔接,相为师友 而流风所被,继声颇多。兹学遂成道光间显学。”③ 1931年,唐景升在《清儒西北地理学述略》一文中,将清代学者研治西北地理学的原因归结为三点 胚胎于朴实的学风;二、渊源于治辽金元史学;三、激发于清季之外侮。”进而,唐景升将清代西北地理学研究 划分为三大时期:“第一时期,自康熙至乾隆间。此时学者鉴于明修《元史》之芜秽,首出而为修治”;“第二时 期,自乾嘉至同光间,前后凡数十百年。当时学者,或受学风之影响,或因时局之多故,讲求世务……著为专 ①本文是第40期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60400610。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6页 ③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388页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百年来的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述评 ① 侯德仁 内容提要 : 本文全面地回顾了学术界近百年来对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兴盛状况和原因的综合研究 , 并 且对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代表人物祁韵士、徐松、张穆、何秋涛、龚自珍、魏源和林则徐等人研究的 现状予以了重点回顾和评析 , 肯定了百年来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的显著成绩 , 而且明确指出了以 往研究中视角狭隘、缺乏整体关照、研究对象不均衡等方面的薄弱和不足。 关键词 : 清代 西北边疆史地学 述评 中图分类号 : K9281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2 —4743 (2007) 04 —0127 —08 清代的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 , 在清代学术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 尤其是清代道咸年间以后西北边疆史 地学研究十分兴盛 , 成为当时的一门“显学”, 以至于“士大夫人人乐谈”, 形成一种相当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自 20 世纪初以来 , 学术界对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这一清代学术史上的独特文化现象予以了很大的关注 , 而 且也进行了许多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拟就自 20 世纪初叶以来将近百年的对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的状况作 一系统的回顾和评析 , 以期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今后的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 1 关于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的兴盛状况及其成因 , 梁启超先生早在 1920 年就指出 : “自乾隆后 边徼多事 , 嘉道间学者渐留意西北边新疆、青海、西藏、蒙古诸地理 , 而徐松、张穆、何秋涛最名家 , 松有《西域水道记》、《汉书西域传补注》、《新疆识略》, 穆有《蒙古游牧记》, 秋涛有《朔方备乘》, 渐 引起元史研究的兴味 , 至晚清尤盛。”② 接着 , 1923 年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十五《清代学者整理 旧学之总成绩 (三) 》中又指出 :“ (清代) 边徼地理学之兴 , 盖缘满洲崛起东北 , 入主中原。康乾两朝 , 用兵西 陲 , 辟地万里。幅员式廓 , 既感周知之必需 , 交通频繁 , 复觉研求之有借。故东自关外三省 , 北自内蒙古 , 西 自青海、新疆、卫藏 , 渐为学者兴味所集 ……以边徼或域外地理学名其家者 , 寿阳祁鹤皋 (韵士) , 大兴徐星伯 (松) 、平定张石洲 (穆) 、邵阳魏默深 (源) 、光泽何愿船 (秋涛) 为最著。而仁和龚定庵 (自珍) 、黟县俞理初 (正燮) 、乌程沈 (子敦) 垚、固始蒋子潇 (湘南) 等 , 其疏附先后者也。此数君者 , 时代略衔接 , 相为师友 , 而流风所被 , 继声颇多。兹学遂成道光间显学。”③ 1931 年 , 唐景升在《清儒西北地理学述略》一文中 , 将清代学者研治西北地理学的原因归结为三点 : “一、 胚胎于朴实的学风 ; 二、渊源于治辽金元史学 ; 三、激发于清季之外侮。”进而 , 唐景升将清代西北地理学研究 划分为三大时期 :“第一时期 , 自康熙至乾隆间。此时学者鉴于明修《元史》之芜秽 , 首出而为修治”; “第二时 期 , 自乾嘉至同光间 , 前后凡数十百年。当时学者 , 或受学风之影响 , 或因时局之多故 , 讲求世务 ……著为专 · 721 · ① ② ③ 本文是第 40 期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 , 项目编号 : 20060400610。 梁启超 :《清代学术概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8 年 , 第 56 页。 梁启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东方出版社 , 1996 年 , 第 388 页
《西域研究》2007年第4期 编。名儒辈出,斯为极盛”;“第三时期,自光绪以后数十年间,为西北地理学最光明灿烂之时期。”①金毓黼先 生在1939年写成,并于1944年在重庆初次出版的《中国史学史》一书第九章“清代史家之成就”亦论述了清 代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成就,指出:“清代自嘉道以后,学人多究心西北地理,初仅以新疆伊犁为范围,继则扩 及蒙古全部,后移其重心于元史,不惟亚洲西部北部,在所究心,即欧洲东部,亦在研究范围之内。”而且还重 点论述了祁韵士、徐松、张穆、何秋涛、魏源等人的西部史地研究成就。② 当代的很多学者在其著作或论文中对此也多有论述。尹达主编的《中国史学发展史》是一本非常有影响的 史学史专著,该书下卷第一章第二节以“边疆历史地理研究的勃兴”为题专门探讨了清代边疆历史地理研究的 兴盛局面,认为“边疆历史地理的研究,是鸦片战争后学术风气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他又跟元史与蒙 古史的研究相并发展’,相互推动。”③胡逢祥、张文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第一章第二节以“西北史 地学的兴起”为题探讨了清代西北史地研究兴起的状况和巨大成就,认为:“鸦片战争前后,对西北史地的研究 已成为一种风气和时事针对性很强的专门学术,而不再仅仅是治辽金元史的兼涉学问或极少数亲历边塞者的话 题,并且在一些进步学者的提倡下,初步形成了一个有着共同学术志趣和治学风格的西北史地学派。”“他们之 间,不仅有着共同的学术志趣,而且在相互探讨、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治学风格。这特别表现在 二方面:首先,他们的史地研究都寓有强烈的经世精神。……其次,他们不仅都精于朴学,善于运用乾嘉以来 考据学的有关成果,以及考证、校勘、训诂等方法从文献上考证史地,还十分注重实地勘察。”“力求以前人和 同时学者亲历所得的原始资料为依据进行研究,由此形成了严谨的治学方法。”④高国抗、杨燕起主编的《中国 近代史学史概要》在第一章第二节以“边疆史地研究的勃兴”为题,首先指出了清代边疆史地研究勃兴的根本 原因是由于“中国当时的内忧外患。首先是清王朝的衰败……其次,是西方列强的入侵。……再次,是乾嘉史 学的衰微。”然后对嘉道咸年间的边疆史地学做了简要的回顾,涉及了祁韵士、徐松、俞正燮、沈垚、姚莹、张 穆、何秋涛等清代有影响的边疆史地学者③。吴泽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学史》第一章第五节以“张穆、何秋涛的 边疆历史地理研究”为题,重点评述了张穆、何秋涛的边疆史地研究成就,并且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权国 势日衰,出现了“鄂罗斯兼并西北,英吉利蚕食东南’的严重局势。故自嘉道以来,主张经世致用的学者,多 究心于边疆历史地理的研究。其中对北方边疆历史地理研究较早的有祁韵士、徐松、沈垚、龚自珍、魏源等 稍后则以张穆、何秋涛成就较大,于是形成了西北史地的专门研究领域。⑧郭双林的《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 学》第二章以“从传统地理学到近代地理学”为题,对祁韵士、徐松、龚自珍等人的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成就做 了简要的评介,同时指出传统地理学研究在清嘉道之际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地理学研究的重心开始发 生转移,即由内地转向边疆,由古代转向当代”,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兴盛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二是嘉道之际 地理学研究的目的开始发生变化”,当时除极少数人外,大多数人研究地理学是为了经世致用”;三是“地理学 的研究方法开始发生变化,即实地考察的方法日渐得到恢复,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⑦。王记录的《中国史 学思想通史(清代卷)》一书第十五章“清代中前期边疆史地学的史学思想”将清代的边疆史地学分成了两个阶 段:康乾及嘉庆前期,是清代边疆史地学由萌芽到形成一定规模的时期;嘉道年间,是为边疆史地学大放异彩 的兴盛时期。 马汝珩、张世明《嘉道咸时期边疆史地学的繁荣与经世致用思潮的复兴》一文认为,嘉道咸时期,潜心于 ①唐景升:《清儒西北地理学述略》,载《东方杂志》第28卷,第21号,1931年11月10日。 ②金毓黼:《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72~381页 ③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95页。 ④胡逢祥、张文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0 ③高国抗、杨燕起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概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8~28页 ⑧吴泽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00页。 ⑦郭双林:《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7~98页 王记录:《中国史学思想通史(清代卷)》,黄山书社,2002年,第447~467页 o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编。名儒辈出 , 斯为极盛”;“第三时期 , 自光绪以后数十年间 , 为西北地理学最光明灿烂之时期。”① 金毓黼先 生在 1939 年写成 , 并于 1944 年在重庆初次出版的《中国史学史》一书第九章“清代史家之成就”亦论述了清 代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成就 , 指出 :“清代自嘉道以后 , 学人多究心西北地理 , 初仅以新疆伊犁为范围 , 继则扩 及蒙古全部 , 后移其重心于元史 , 不惟亚洲西部北部 , 在所究心 , 即欧洲东部 , 亦在研究范围之内。”而且还重 点论述了祁韵士、徐松、张穆、何秋涛、魏源等人的西部史地研究成就。② 当代的很多学者在其著作或论文中对此也多有论述。尹达主编的《中国史学发展史》是一本非常有影响的 史学史专著 , 该书下卷第一章第二节以“边疆历史地理研究的勃兴”为题专门探讨了清代边疆历史地理研究的 兴盛局面 , 认为“边疆历史地理的研究 , 是鸦片战争后学术风气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 同时 , 他又跟元史与蒙 古史的研究‘相并发展’, 相互推动。”③ 胡逢祥、张文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第一章第二节以“西北史 地学的兴起”为题探讨了清代西北史地研究兴起的状况和巨大成就 , 认为 : “鸦片战争前后 , 对西北史地的研究 已成为一种风气和时事针对性很强的专门学术 , 而不再仅仅是治辽金元史的兼涉学问或极少数亲历边塞者的话 题 , 并且在一些进步学者的提倡下 , 初步形成了一个有着共同学术志趣和治学风格的西北史地学派。”“他们之 间 , 不仅有着共同的学术志趣 , 而且在相互探讨、取长补短的过程中 , 形成了共同的治学风格。这特别表现在 二方面 : 首先 , 他们的史地研究都寓有强烈的经世精神。……其次 , 他们不仅都精于朴学 , 善于运用乾嘉以来 考据学的有关成果 , 以及考证、校勘、训诂等方法从文献上考证史地 , 还十分注重实地勘察。”“力求以前人和 同时学者亲历所得的原始资料为依据进行研究 , 由此形成了严谨的治学方法。”④ 高国抗、杨燕起主编的《中国 近代史学史概要》在第一章第二节以“边疆史地研究的勃兴”为题 , 首先指出了清代边疆史地研究勃兴的根本 原因是由于“中国当时的内忧外患。首先是清王朝的衰败 ……其次 , 是西方列强的入侵。……再次 , 是乾嘉史 学的衰微。”然后对嘉道咸年间的边疆史地学做了简要的回顾 , 涉及了祁韵士、徐松、俞正燮、沈垚、姚莹、张 穆、何秋涛等清代有影响的边疆史地学者 ⑤。吴泽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学史》第一章第五节以“张穆、何秋涛的 边疆历史地理研究”为题 , 重点评述了张穆、何秋涛的边疆史地研究成就 , 并且指出 : “鸦片战争后 , 清政权国 势日衰 , 出现了‘鄂罗斯兼并西北 , 英吉利蚕食东南’的严重局势。故自嘉道以来 , 主张经世致用的学者 , 多 究心于边疆历史地理的研究。其中对北方边疆历史地理研究较早的有祁韵士、徐松、沈垚、龚自珍、魏源等 , 稍后则以张穆、何秋涛成就较大 , 于是形成了西北史地的专门研究领域。”⑥ 郭双林的《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 学》第二章以“从传统地理学到近代地理学”为题 , 对祁韵士、徐松、龚自珍等人的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成就做 了简要的评介 , 同时指出传统地理学研究在清嘉道之际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 一是“地理学研究的重心开始发 生转移 , 即由内地转向边疆 , 由古代转向当代”, 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兴盛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 二是嘉道之际 “地理学研究的目的开始发生变化”, 当时除极少数人外 , 大多数人研究地理学是为了经世致用”; 三是“地理学 的研究方法开始发生变化 , 即实地考察的方法日渐得到恢复 , 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⑦。王记录的《中国史 学思想通史 (清代卷) 》一书第十五章“清代中前期边疆史地学的史学思想”将清代的边疆史地学分成了两个阶 段 : 康乾及嘉庆前期 , 是清代边疆史地学由萌芽到形成一定规模的时期 ; 嘉道年间 , 是为边疆史地学大放异彩 的兴盛时期。⑧ 马汝珩、张世明《嘉道咸时期边疆史地学的繁荣与经世致用思潮的复兴》一文认为 , 嘉道咸时期 , 潜心于 · 821 · 《西域研究》2007 年第 4 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唐景升 :《清儒西北地理学述略》, 载《东方杂志》第 28 卷 , 第 21 号 , 1931 年 11 月 10 日。 金毓黼 :《中国史学史》, 河北教育出版社 , 2000 年 , 第 372~381 页。 尹达主编 :《中国史学发展史》, 中州古籍出版社 , 1985 年 , 第 395 页。 胡逢祥、张文建 :《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1 年 , 第 40 页。 高国抗、杨燕起主编 :《中国近代史学史概要》,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94 年 , 第 18~28 页。 吴泽主编 :《中国近代史学史》, 江苏古籍出版社 , 1989 年 , 第 100 页。 郭双林 :《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0 年 , 第 77~98 页。 王记录 :《中国史学思想通史 (清代卷) 》, 黄山书社 , 2002 年 , 第 447~467 页
百年来的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述评 边疆史地研究的学人群星璀璨,极一时之盛,涌现了一大批硕学之士,形成了一个志向、志趣相近的“边疆史 地学研究者的趣缘集合体”,由于“他们之间的学术交往是一种催发剂,他们在多方面的双向交流中相互协作 鼓励,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精神材料”,从而“形成一种整体效应”,共同促进了嘉道咸时期边疆史地学繁荣 昌盛局面的形成。①贾建飞的《论道咸时期的西北史地研究》亦探讨了道咸年间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群体效应 认为这种群体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研究具有承继性”;“其次,这些学者非常注意吸收他人的研究 成果,以为自己所用”;“第三,学者间的互动性增强,注重学术合作”,同时指出“治学上的群体效应才是真正 将西北史地研究发扬光大的关键因素”②。瞿林东先生《深沉的民族觉醒意识—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边疆史地 研究》一文认为:“鸦片战争前后史学的经世致用之风再次炽热起来,而且带有民族危机的时代紧迫感。清代后 期的边疆史地研究的兴起,是一个突出的反映。”这些边疆史地研究和撰述,“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了近代意义上 的中华民族之深沉的民族觉醒意识。”③吴怀祺先生《观念的变化和边疆史地研究》一文认为,鸦片战争前后兴 起的以御侮图强为特征的边疆史地研究热潮是近代爱国主义史学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中国人民反对帝 国主义侵略的爱国史学思想”,而且这种“近代边疆史地学爱国史学思想强烈地体现为反侵略的民族意识”,“表 达出领土完整的版图观念。”④陈其泰先生《嘉道时期学术风气的新旧转移》一文论及了嘉道时期的边疆史地学 研究,文章从学术内部逻辑发展的角度论证了边疆史地研究是嘉道时期新的学术领域的开拓,并指出“这一新 的学术领域在嘉道年间受到学者注意,有其深刻的时代原因”,而此时的边疆史地学研究领域的开拓,正是因应 了时代与学术发展的需要。③赵俪生《论晚清西北之学的兴起》一文在评价了张澍、俞正燮、徐松、龚自珍、张 穆、何秋涛等西北史地大家的学术与交往后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一大批爱国学者看到国势的转变,看到外国 入侵力量的胁迫,感到对祖国境内一些边微地区、一些不发达地区、在科研上是一些空白点的地区,一些少数 民族,有一种进行过细研究的迫切需要。他们看到了,并且马上动手来弥补这些空白点和缺门。他们一步一个 脚印开创了这条路”,终于开创了“后来的西北之学,包括西北历史地理之学和西北少数民族之学”牛海桢 《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一文主要论述了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点,该文将清代西北边疆史地 学划分为发轫期、创始期和繁荣期三个阶段,指出:“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发轫期是指从顺康至乾隆末这段时 间,其突出特点是有关西北的官私著述大量涌现,且和实地考察的学风相关联”;创始期是嘉庆时期,此时“西 北边疆史地学才成为史学的一个分支正式出现,首开风气者当推祁韵士和徐松二人”,该阶段西北边疆史地学有 如下特点:“1.著述立足于实地考察,真实可信;2.著述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系统性;3.体现了颂扬和宣传清 代大一统疆域的气慨。”⑦徐松巍《关于十九世纪边疆史地研究的若干思考》一文以1840年为界标,把19世纪 的边疆史地学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认为19世纪后一阶段的边疆史地学研究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首先,是 忧患意识的增强与深化”;“其次,表现为边疆史地研究与外国史地研究的结合”⑧。章永俊的《鸦片战争前后边 疆史地学者的治边思想与实践》一文从塞防与海防两方面分析了鸦片战争前后有关史地研究学者的治边思想与 实践。主要从行政管理、军事防御、经济开发等方面阐发了史地学者的塞防思想与实践。⑨有关论文还有刘汉屏 ①马汝珩、张世明:《嘉道咸时期边疆史地学的繁荣与经世致用思潮的复兴》,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 年第1期 ②贾建飞:《论道咸时期的西北史地研究》,载《史林》2003年第4期 ③瞿林东:《深沉的民族觉醒意识—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边疆史地研究》,载《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 第1期 ④吴怀祺:《观念的变化和边疆史地研究》,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988年第1期 ③陈其泰:《史学与民族精神》,学苑出版社,1999年,第 赵俪生:《论晚清西北之学的兴起》,载《西北民族研究》创刊号,1986年 ⑦牛海桢:《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载《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4期 ⑧徐松巍:《关于十九世纪边疆史地研究的若干思考》,载《清史研究》1999年第4期 ⑨章永俊:《鸦片战争前后边疆史地学者的治边思想与实践》,载《东北史地》2005年第3期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边疆史地研究的学人群星璀璨 , 极一时之盛 , 涌现了一大批硕学之士 , 形成了一个志向、志趣相近的“边疆史 地学研究者的趣缘集合体”, 由于“他们之间的学术交往是一种催发剂 , 他们在多方面的双向交流中相互协作、 鼓励 , 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精神材料”, 从而“形成一种整体效应”, 共同促进了嘉道咸时期边疆史地学繁荣 昌盛局面的形成。① 贾建飞的《论道咸时期的西北史地研究》亦探讨了道咸年间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群体效应 , 认为这种群体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 , 研究具有承继性”;“其次 , 这些学者非常注意吸收他人的研究 成果 , 以为自己所用”;“第三 , 学者间的互动性增强 , 注重学术合作”, 同时指出“治学上的群体效应才是真正 将西北史地研究发扬光大的关键因素”②。瞿林东先生《深沉的民族觉醒意识 ———19 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边疆史地 研究》一文认为 :“鸦片战争前后史学的经世致用之风再次炽热起来 , 而且带有民族危机的时代紧迫感。清代后 期的边疆史地研究的兴起 , 是一个突出的反映。”这些边疆史地研究和撰述 , “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了近代意义上 的中华民族之深沉的民族觉醒意识。”③ 吴怀祺先生《观念的变化和边疆史地研究》一文认为 , 鸦片战争前后兴 起的以御侮图强为特征的边疆史地研究热潮是近代爱国主义史学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显示出中国人民反对帝 国主义侵略的爱国史学思想”, 而且这种“近代边疆史地学爱国史学思想强烈地体现为反侵略的民族意识”, “表 达出领土完整的版图观念。”④ 陈其泰先生《嘉道时期学术风气的新旧转移》一文论及了嘉道时期的边疆史地学 研究 , 文章从学术内部逻辑发展的角度论证了边疆史地研究是嘉道时期新的学术领域的开拓 , 并指出“这一新 的学术领域在嘉道年间受到学者注意 , 有其深刻的时代原因”, 而此时的边疆史地学研究领域的开拓 , 正是因应 了时代与学术发展的需要。⑤ 赵俪生《论晚清西北之学的兴起》一文在评价了张澍、俞正燮、徐松、龚自珍、张 穆、何秋涛等西北史地大家的学术与交往后指出 ,“鸦片战争前后 , 一大批爱国学者看到国势的转变 , 看到外国 入侵力量的胁迫 , 感到对祖国境内一些边徼地区、一些不发达地区、在科研上是一些空白点的地区 , 一些少数 民族 , 有一种进行过细研究的迫切需要。他们看到了 , 并且马上动手来弥补这些空白点和缺门。他们一步一个 脚印开创了这条路”, 终于开创了“后来的西北之学 , 包括西北历史地理之学和西北少数民族之学”⑥。牛海桢 《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一文主要论述了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点 , 该文将清代西北边疆史地 学划分为发轫期、创始期和繁荣期三个阶段 , 指出 :“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发轫期是指从顺康至乾隆末这段时 间 , 其突出特点是有关西北的官私著述大量涌现 , 且和实地考察的学风相关联”; 创始期是嘉庆时期 , 此时“西 北边疆史地学才成为史学的一个分支正式出现 , 首开风气者当推祁韵士和徐松二人”, 该阶段西北边疆史地学有 如下特点 :“11 著述立足于实地考察 , 真实可信 ; 21 著述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系统性 ; 31 体现了颂扬和宣传清 代大一统疆域的气慨。”⑦ 徐松巍《关于十九世纪边疆史地研究的若干思考》一文以 1840 年为界标 , 把 19 世纪 的边疆史地学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 认为 19 世纪后一阶段的边疆史地学研究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 “首先 , 是 忧患意识的增强与深化”;“其次 , 表现为边疆史地研究与外国史地研究的结合”⑧。章永俊的《鸦片战争前后边 疆史地学者的治边思想与实践》一文从塞防与海防两方面分析了鸦片战争前后有关史地研究学者的治边思想与 实践。主要从行政管理、军事防御、经济开发等方面阐发了史地学者的塞防思想与实践。⑨ 有关论文还有刘汉屏 · 921 · 百年来的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述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马汝珩、张世明 :《嘉道咸时期边疆史地学的繁荣与经世致用思潮的复兴》, 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 年第 1 期。 贾建飞 :《论道咸时期的西北史地研究》, 载《史林》2003 年第 4 期。 瞿林东 :《深沉的民族觉醒意识 ———19 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边疆史地研究》, 载《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 年 第 1 期。 吴怀祺 :《观念的变化和边疆史地研究》, 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988 年第 1 期。 陈其泰 :《史学与民族精神》, 学苑出版社 , 1999 年 , 第 428~444 页。 赵俪生 :《论晚清西北之学的兴起》, 载《西北民族研究》创刊号 , 1986 年。 牛海桢 :《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 载《史学史研究》1999 年第 4 期。 徐松巍 :《关于十九世纪边疆史地研究的若干思考》, 载《清史研究》1999 年第 4 期。 章永俊 :《鸦片战争前后边疆史地学者的治边思想与实践》, 载《东北史地》2005 年第 3 期
《西域研究》2007年第4期 《清中叶后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兴起》①、郭双林《论清嘉道年间的西北舆地学》②、周丕显《清代西北舆地学与元 史研究》③、李海勇《试论晚清道咸间边疆史地研究的勃兴》④、董剑平《中国近代经世致用的边疆史地研究》 贾建飞《同光前期的西北史地学》、章永俊《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⑦、章永俊《论鸦片战争前后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热潮中的史书编纂》⑧以及赵夏《近代北京与西北边疆研究》⑨等 有关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个案性研究主要围绕西北边疆史地的研究者及其著作展开。自20世纪 80年代以来,学术界先后对祁韵士、徐松、松筠、龚自珍、魏源、沈垚、俞正燮、张澍、何秋涛、张 穆等人的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成就都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研究的重心则主要集中在了祁韵士、徐 松、张穆、何秋涛、龚自珍、魏源和林则徐等几个重点个案身上 祁韵士祁韵士是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开创者,其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为众多中国史学史著作及专题研 究论文所称颂。师道刚《西北地志学研究的开创者—祁韵士》是一篇较早研究祁韵士学术成就的论文,并将 祁韵士的治学态度归纳为三个方面:“尊重实践,勇于创新,敢于批判”;“从实际出发,讲求经世致用”;“政治 上维护统一,重视民族团结。周轩《清代西域史地学家祁韵士》一文全面介绍和研究了祁韵士一生及其学术 成就,认为祁韵士是“西域史地学的拓荒先驱和奠基人。徐松巍、田志勇《祁韵士:西北边疆史地学第一人》 文认为:“19世纪的中国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创始人不应归功于徐松,而是较之略早的祁韵士。他不仅开西北边 疆史地学研究的风气之先,而且以其丰硕的成果奠定了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基础。牛海桢在《清代西北边疆史 地学的开创者祁韵士》一文中认为:“祁韵士的西北边疆史地研究,在清代诸学者中起步最早,也最早提出了 信今而证古’的研究原则,这种求真求实又追求经世致用的学风,直接影响到清中叶后西北边疆史地的研究 在这方面,祁韵士可以说具有草创之功。”“从而成为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开创者@。同类论文还有包文汉 《祁韵士与边疆史研究》③、宋守忠《祁韵士及其(万里行程记〉、《西陲要略〉》⑩等。 徐松相对于徐松在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巨大成就而言,研究徐松的论文却不是很多。赵俪生的《徐松及其 〈西域水道记)》是研究徐松的一篇力作。该文将徐松的一生“划分为几个跳动式的段落。第一段落,自20岁至 30岁,可谓一帆风顺与少年得志的时代”;“第二段落,自30岁至40岁,为得罪遣戍时期”;“第三段落,自40 岁至60岁,为居京治学时期。”然后该文主要针对《西域水道记》一书,做了专门和较为深入地介绍和分析 意在揭示该书的自然科学价值与人文科学价值。③周轩的《徐松与《西域水道记》全面论述了徐松的生平、学 术交游、遣戍伊犁的缘由,并重点论述了徐松《西域水道记》的学术成就,文章认为,徐松等人的学风“正反 ①刘汉屏:《清中叶后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兴起》,载《光明日报》1987年4月8日 ②郭双林:《论清嘉道年间的西北舆地学》,载《河南大学学报》193年第1期 ③周丕显:《清代西北舆地学与元史研究》,载《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④李海勇:《试论晚清道咸间边疆史地研究的勃兴》,载《社会科学家》1998年增刊。 ⑥董剑平:《中国近代经世致用的边疆史地研究》,载《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⑥贾建飞:《同光前期的西北史地学》,载《西域研究》2003年第1期 ⑦章永俊:《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载《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 ⑧章永俊:《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热潮中的史书编纂》,载《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⑨赵夏:《近代北京与西北边疆研究》,载《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师道刚:《西北地志学研究的开创者—祁韵士》,载《晋阳学刊》1980年第1期 ⑩周轩:《清代西域史地学家祁韵士》,载《紫禁城》1992年第3期。 ⑧徐松巍、田志勇:《祁韵士:西北边疆史地学第一人》,载《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牛海桢:《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开创者祁韵士》,载《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包文汉:《祁韵士与边疆史研究》,收入《1979-1999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 学出版社,1999年。 ③宋守忠:《祁韵士及其〈万里行程记〉、〈西陲要略》》,载《甘肃民族研究》1986年第4 ③赵俪生:《徐松及其〈西域水道记)》,载《兰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o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清中叶后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兴起》①、郭双林《论清嘉道年间的西北舆地学》②、周丕显《清代西北舆地学与元 史研究》③、李海勇《试论晚清道咸间边疆史地研究的勃兴》④、董剑平《中国近代经世致用的边疆史地研究》⑤、 贾建飞《同光前期的西北史地学》⑥、章永俊《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⑦、章永俊《论鸦片战争前后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热潮中的史书编纂》⑧ 以及赵夏《近代北京与西北边疆研究》⑨ 等。 2 有关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个案性研究主要围绕西北边疆史地的研究者及其著作展开。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 学术界先后对祁韵士、徐松、松筠、龚自珍、魏源、沈垚、俞正燮、张澍、何秋涛、张 穆等人的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成就都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 但研究的重心则主要集中在了祁韵士、徐 松、张穆、何秋涛、龚自珍、魏源和林则徐等几个重点个案身上。 祁韵士 祁韵士是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开创者 , 其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为众多中国史学史著作及专题研 究论文所称颂。师道刚《西北地志学研究的开创者 ———祁韵士》是一篇较早研究祁韵士学术成就的论文 , 并将 祁韵士的治学态度归纳为三个方面 :“尊重实践 , 勇于创新 , 敢于批判”;“从实际出发 , 讲求经世致用”; “政治 上维护统一 , 重视民族团结。”λυ周轩《清代西域史地学家祁韵士》一文全面介绍和研究了祁韵士一生及其学术 成就 , 认为祁韵士是“西域史地学的拓荒先驱和奠基人”λϖ。徐松巍、田志勇《祁韵士 : 西北边疆史地学第一人》 一文认为 :“19 世纪的中国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创始人不应归功于徐松 , 而是较之略早的祁韵士。他不仅开西北边 疆史地学研究的风气之先 , 而且以其丰硕的成果奠定了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基础。”λω牛海桢在《清代西北边疆史 地学的开创者祁韵士》一文中认为 : “祁韵士的西北边疆史地研究 , 在清代诸学者中起步最早 , 也最早提出了 ‘信今而证古’的研究原则 , 这种求真求实又追求经世致用的学风 , 直接影响到清中叶后西北边疆史地的研究。 在这方面 , 祁韵士可以说具有草创之功。”“从而成为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开创者”λξ。同类论文还有包文汉 《祁韵士与边疆史研究》λψ、宋守忠《祁韵士及其〈万里行程记〉、〈西陲要略〉》λζ等。 徐松 相对于徐松在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巨大成就而言 , 研究徐松的论文却不是很多。赵俪生的《徐松及其 〈西域水道记〉》是研究徐松的一篇力作。该文将徐松的一生“划分为几个跳动式的段落。第一段落 , 自 20 岁至 30 岁 , 可谓一帆风顺与少年得志的时代”;“第二段落 , 自 30 岁至 40 岁 , 为得罪遣戍时期”; “第三段落 , 自 40 岁至 60 岁 , 为居京治学时期。”然后该文主要针对《西域水道记》一书 , 做了专门和较为深入地介绍和分析 , 意在揭示该书的自然科学价值与人文科学价值。λ{周轩的《徐松与〈西域水道记〉》全面论述了徐松的生平、学 术交游、遣戍伊犁的缘由 , 并重点论述了徐松《西域水道记》的学术成就 , 文章认为 , 徐松等人的学风“正反 · 031 · 《西域研究》2007 年第 4 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λυ λϖ λω λξ λψ λζ λ{ 刘汉屏 :《清中叶后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兴起》, 载《光明日报》1987 年 4 月 8 日。 郭双林 :《论清嘉道年间的西北舆地学》, 载《河南大学学报》1993 年第 1 期。 周丕显 :《清代西北舆地学与元史研究》, 载《甘肃社会科学》1993 年第 1 期。 李海勇 :《试论晚清道咸间边疆史地研究的勃兴》, 载《社会科学家》1998 年增刊。 董剑平 :《中国近代经世致用的边疆史地研究》, 载《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0 年第 3 期。 贾建飞 :《同光前期的西北史地学》, 载《西域研究》2003 年第 1 期。 章永俊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载《史学理论研究》2004 年第 3 期。 章永俊 :《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热潮中的史书编纂》, 载《史学史研究》2004 年第 2 期。 赵夏 :《近代北京与西北边疆研究》, 载《北京社会科学》2005 年第 1 期。 师道刚 :《西北地志学研究的开创者 ———祁韵士》, 载《晋阳学刊》1980 年第 1 期。 周轩 :《清代西域史地学家祁韵士》, 载《紫禁城》1992 年第 3 期。 徐松巍、田志勇 :《祁韵士 : 西北边疆史地学第一人》, 载《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8 年第 4 期。 牛海桢 :《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开创者祁韵士》, 载《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1 年第 3 期。 包文汉 :《祁韵士与边疆史研究》, 收入《1979 —1999 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 南开大 学出版社 , 1999 年。 宋守忠 :《祁韵士及其〈万里行程记〉、〈西陲要略〉》, 载《甘肃民族研究》1986 年第 4 期。 赵俪生 :《徐松及其〈西域水道记〉》, 载《兰州大学学报》1992 年第 4 期
百年来的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述评 映了当时学界挽救危亡、讲求实学的时代精神”①。郭书兰《晚清地学巨子徐松》也对徐松的学术成就进行了全 面的论述,认为“晚清学人徐松,治学务实求新,以经世致用为目的。在被判刑流放新疆期间,通过实地踏勘 重修了《伊犁总统事略》,并著成《新疆识略》、《西域水道记》、《元史西北地理考》、《西夏地理考》等书,成为 我国西北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②陈垣《记徐松遣戍事》一文载录了徐松一案的全部资料,这是1925年陈垣先 生任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和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时从清室档案中查到的原始资料,包括嘉庆十六年清廷命初 彭令査办此案的谕旨、十七年最后定案的刑部议奏及军机处档中赵慎畛参徐松原折、初彭令等査办核实的奏疏 和徐松的亲供。这些材料对了解徐松遣戍事件的原委,弥足珍贵。③牛海桢《徐松《西域水道记〉的学术特点》 文认为,《西域水道记》是徐松多种西北史地著述中“最具价值的一部,具有实地调查,创新体例;总结音 译,从其方言;钩沉索引,精密考证;广著碑刻,保存资料;风土人情,记载周详的特点。”④同类论文还有吴 振清《徐松事迹辨正》③、陈家麟和孔祥珠合著《徐松与〈西域水道记)》⑧、赵俪生《西北学的拓荒者之一:徐 松》⑦、冯锡时《徐松〈西域水道记〉辨误》⑧、牛海桢《徐松及其西北边疆史地研究》⑨、方立军《徐松与西北边 疆史地研究》、朱玉麒《徐松及其西域著作研究述评》⑩等 松筠松筠在祁韵士和徐松遣戍新疆期间都担任伊犁将军,而且祁韵士和徐松正是在松筠的鼓励和倡导下 先后写成了《西陲总统事略》和《新疆识略》,松筠为晚清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纪大椿的 《论松筠》是一篇较早全面硏究松筠的文章,文章高度评价了松筠在新疆的文化贡献,认为“在松筠一生中,影 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他在文化上的贡献了。这倒不是他本人有多少辉煌巨著,而主要是他作为封疆大吏,能 够发挥属下遣戍文员的作用,编纂了一些流传至今的不朽著作。这在历任伊犁将军中还找不出第二人来。吕 玉良、赵星华的《松筠及其〈钦定新疆识略〉给我们的启迪》也指出,松筠“在任伊犁将军其间,善待谪遣伊 犁的文员,使用他们编纂了《钦定新疆识略》,掀起了清代新疆地方志编修的第二次高潮,并从客观上造就了西 北史地学的开创者—祁韵士和徐松。⑩贾建飞的《论松筠与晚清西北史地学的兴起》一文充分肯定了松筠在 晚清西北史地学兴起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他是晚清西北史地学兴起过程中绝对“不可或缺的人物”,是“晚清西 北史地学兴起的奠基人”⑧。相关的论文还有贾允河的《松筠开发新疆述论》、徐燕的《论松筠的经济思想》③、 马长泉的《松筠和〈钦定新疆识略》》①等。 张穆赵俪生《西北学的拓荒者之一:张穆》全面研究了张穆的学术成就,认为张穆在学术史上的重要性 ①周轩:《徐松与〈西域水道记》》,收入氏著:《清代新疆流放名人》,新疆人民出版社,194年 ②郭书兰:《晚清地学巨子徐松》,载《史学月刊》1999年第4期 ③陈垣:《记徐松遺戍事》,载《陈垣史学论著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71~381页。 ④牛海桢:《徐松〈西域水道记〉的学术特点》,载《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2期 ⑥吴振清:《徐松事迹辨正》,载《南开学报》1989年第1期 ⑧陈家麟、孔祥珠:《徐松与〈西域水道记〉》,收入《新疆历史论文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77年 ⑦赵俪生:《西北学的拓荒者之一:徐松》,载《西北史地》1985年第1期 冯锡时:《徐松〈西域水道记〉辨误》,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2期 ⑨牛海桢:《徐松及其西北边疆史地研究》,载《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方立军:《徐松与西北边疆史地研究》,载《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⑩朱玉麒:《徐松及其西域著作研究述评》,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纪大椿:《论松筠》,载《民族研究》1988年第3期 ⑨吕玉良、赵星华:《松筠及其〈钦定新疆识略〉给我们的启迪》,载《中国地方志》2001年第1—2期合刊 ③贾建飞:《论松筠与晚清西北史地学的兴起》,载《中国边疆史地硏究》2004年第1 ③贾允河:《松筠开发新疆述论》,载王戎笙主编《清代的边疆开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80~ ③徐燕:《论松筠的经济思想》,载《内蒙古师大学报》1999年第5期 ◎马长泉:《松筠和〈钦定新疆识略)》,载《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映了当时学界挽救危亡、讲求实学的时代精神”①。郭书兰《晚清地学巨子徐松》也对徐松的学术成就进行了全 面的论述 , 认为“晚清学人徐松 , 治学务实求新 , 以经世致用为目的。在被判刑流放新疆期间 , 通过实地踏勘 , 重修了《伊犁总统事略》, 并著成《新疆识略》、《西域水道记》、《元史西北地理考》、《西夏地理考》等书 , 成为 我国西北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② 陈垣《记徐松遣戍事》一文载录了徐松一案的全部资料 , 这是 1925 年陈垣先 生任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和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时从清室档案中查到的原始资料 , 包括嘉庆十六年清廷命初 彭令查办此案的谕旨、十七年最后定案的刑部议奏及军机处档中赵慎畛参徐松原折、初彭令等查办核实的奏疏 和徐松的亲供。这些材料对了解徐松遣戍事件的原委 , 弥足珍贵。③ 牛海桢《徐松〈西域水道记〉的学术特点》 一文认为 ,《西域水道记》是徐松多种西北史地著述中“最具价值的一部 , 具有实地调查 , 创新体例 ; 总结音 译 , 从其方言 ; 钩沉索引 , 精密考证 ; 广著碑刻 , 保存资料 ; 风土人情 , 记载周详的特点。”④ 同类论文还有吴 振清《徐松事迹辨正》⑤、陈家麟和孔祥珠合著《徐松与〈西域水道记〉》⑥、赵俪生《西北学的拓荒者之一 : 徐 松》⑦、冯锡时《徐松〈西域水道记〉辨误》⑧、牛海桢《徐松及其西北边疆史地研究》⑨、方立军《徐松与西北边 疆史地研究》λυ、朱玉麒《徐松及其西域著作研究述评》λϖ等。 松筠 松筠在祁韵士和徐松遣戍新疆期间都担任伊犁将军 , 而且祁韵士和徐松正是在松筠的鼓励和倡导下 先后写成了《西陲总统事略》和《新疆识略》, 松筠为晚清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纪大椿的 《论松筠》是一篇较早全面研究松筠的文章 , 文章高度评价了松筠在新疆的文化贡献 , 认为“在松筠一生中 , 影 响最为深远的 , 莫过于他在文化上的贡献了。这倒不是他本人有多少辉煌巨著 , 而主要是他作为封疆大吏 , 能 够发挥属下遣戍文员的作用 , 编纂了一些流传至今的不朽著作。这在历任伊犁将军中还找不出第二人来”λω。吕 玉良、赵星华的《松筠及其〈钦定新疆识略〉给我们的启迪》也指出 , 松筠“在任伊犁将军其间 , 善待谪遣伊 犁的文员 , 使用他们编纂了《钦定新疆识略》, 掀起了清代新疆地方志编修的第二次高潮 , 并从客观上造就了西 北史地学的开创者 ———祁韵士和徐松。”λξ贾建飞的《论松筠与晚清西北史地学的兴起》一文充分肯定了松筠在 晚清西北史地学兴起中的重要作用 , 认为他是晚清西北史地学兴起过程中绝对“不可或缺的人物”, 是“晚清西 北史地学兴起的奠基人”λψ。相关的论文还有贾允河的《松筠开发新疆述论》λζ、徐燕的《论松筠的经济思想》λ{、 马长泉的《松筠和〈钦定新疆识略〉》λ|等。 张穆 赵俪生《西北学的拓荒者之一 : 张穆》全面研究了张穆的学术成就 , 认为张穆在学术史上的重要性 · 131 · 百年来的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述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λυ λϖ λω λξ λψ λζ λ{ λ| 周轩 :《徐松与〈西域水道记〉》, 收入氏著 :《清代新疆流放名人》, 新疆人民出版社 , 1994 年。 郭书兰 :《晚清地学巨子徐松》, 载《史学月刊》1999 年第 4 期。 陈垣 :《记徐松遣戍事》, 载《陈垣史学论著选》,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81 年 , 第 371~381 页。 牛海桢 :《徐松〈西域水道记〉的学术特点》, 载《史学史研究》2000 年第 2 期。 吴振清 :《徐松事迹辨正》, 载《南开学报》1989 年第 1 期。 陈家麟、孔祥珠 :《徐松与〈西域水道记〉》, 收入《新疆历史论文集》, 新疆人民出版社 , 1977 年。 赵俪生 :《西北学的拓荒者之一 : 徐松》, 载《西北史地》1985 年第 1 期。 冯锡时 :《徐松〈西域水道记〉辨误》, 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 年第 2 期。 牛海桢 :《徐松及其西北边疆史地研究》, 载《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0 年第 2 期。 方立军 :《徐松与西北边疆史地研究》, 载《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2 年第 5 期。 朱玉麒 :《徐松及其西域著作研究述评》, 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 年第 4 期。 纪大椿 :《论松筠》, 载《民族研究》1988 年第 3 期。 吕玉良、赵星华 :《松筠及其〈钦定新疆识略〉给我们的启迪》, 载《中国地方志》2001 年第 1 —2 期合刊。 贾建飞 :《论松筠与晚清西北史地学的兴起》, 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 年第 1 期。 贾允河 :《松筠开发新疆述论》, 载王戎笙主编《清代的边疆开发》,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1 年 , 第 80~ 89 页。 徐燕 :《论松筠的经济思想》, 载《内蒙古师大学报》1999 年第 5 期。 马长泉 :《松筠和〈钦定新疆识略〉》, 载《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2 年第 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