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纲要 甘肃省科技厅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望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将面对一个崭新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改革开放 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开展,对科技发展提出了 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科技的支撑,甘肃将在新一轮的竞争 和发展中进一步落伍。甘肃省作为西部地区比较落后的省份,拥有一定的资源条件和基础,但区 域创新的综合科技能力十分薄弱,原有创新领域在新的区际竞争、国际竞争中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围绕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目标和地区发展战略,紧紧抓住我国本世纪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大 好机遇,加快全省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是增强甘肃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竞争力、缩小地区差距,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制定并组织实施甘肃省创新体系建设规划和纲要,对进一步落实 科教兴省战略,促进科技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全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经济 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省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 们正面临着严峻而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利用它在科技、经济上的优势, 占据了竞争的有利地位,使传统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同时经济发展由过去主要受资 源约束转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当前,在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激烈竞争中,科技竞争力 将是决定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甘肃是资源型老工业基地,紧紧抓住本世纪前20年发展 机遇期,加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提高科技竞争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真正实现“科教兴 省”和“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全省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一)现状 l、门类齐全、形式多样、多种经济成分的科技研发机构呈现出一定特色与比较优势。经过 几十年的发展,至2002年,甘肃省已有科技活动单位数1588个,其中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138 个(中央所属21个),高等院校所属研究与开发机构108个,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76 个,民营科研机构1000多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3.53万人。中科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共14名 国家在兰建立有“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冻土工程”、“羟基合成与择氧化”和“应用有机化学” 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畜禽病毒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实验硏究站”、“天 山冰川观测实验室”、“固体润滑开放实验室”和“农业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重点实验室”等5 个部门开放实验室,以及“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共12个国家和部属的重 点实验室站和工程研究中心。依托于高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 验室从质量、数量上得到较快发展,省上相继建立了“电器传动”、“聚氨脂”、“电子燃烧”“电 子束辐射”、“有色金属及复合材料”、“西部草业”“奶产业”、“工业过程与自动化”、“有色矿产 资源综合利用”、“传热与流体”、“畜产品加工与储藏”、“牛羊胚胎”和“中药新药”“天然药物” “有色金属材料”、“高原交通及控制”等1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目前部分
1 甘 肃 省 区 域 创 新 体 系 建 设 纲 要 甘肃省科技厅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望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我国加入 WTO 和经济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将面对一个崭新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改革开放 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开展,对科技发展提出了 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科技的支撑,甘肃将在新一轮的竞争 和发展中进一步落伍。甘肃省作为西部地区比较落后的省份,拥有一定的资源条件和基础,但区 域创新的综合科技能力十分薄弱,原有创新领域在新的区际竞争、国际竞争中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围绕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目标和地区发展战略,紧紧抓住我国本世纪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大 好机遇,加快全省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是增强甘肃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竞争力、缩小地区差距,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制定并组织实施甘肃省创新体系建设规划和纲要,对进一步落实 科教兴省战略,促进科技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全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经济 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甘肃省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进入 21 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 们正面临着严峻而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利用它在科技、经济上的优势, 占据了竞争的有利地位,使传统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同时经济发展由过去主要受资 源约束转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当前,在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激烈竞争中,科技竞争力、 将是决定 21 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甘肃是资源型老工业基地,紧紧抓住本世纪前 20 年发展 机遇期,加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提高科技竞争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真正实现“科教兴 省”和“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全省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一) 现状 1、门类齐全、形式多样、多种经济成分的科技研发机构呈现出一定特色与比较优势。经过 几十年的发展,至 2002 年,甘肃省已有科技活动单位数 1588 个,其中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 138 个(中央所属 21 个),高等院校所属研究与开发机构 108 个,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 76 个,民营科研机构 1000 多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43.53 万人。中科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共 14 名。 国家在兰建立有“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冻土工程”、“羟基合成与择氧化”和“应用有机化学” 等 4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畜禽病毒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实验研究站”、“天 山冰川观测实验室”、“固体润滑开放实验室”和“农业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重点实验室”等 5 个部门开放实验室,以及“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共 12 个国家和部属的重 点实验室站和工程研究中心。依托于高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 验室从质量、数量上得到较快发展,省上相继建立了“电器传动”、“聚氨脂”、“电子燃烧”、“电 子束辐射”、“有色金属及复合材料”、“西部草业”“奶产业”、“工业过程与自动化”、“有色矿产 资源综合利用”、“传热与流体”、“畜产品加工与储藏”、“牛羊胚胎”和“中药新药”、“天然药物”、 “有色金属材料”、“高原交通及控制”等 16 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目前部分
科技领域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已形成了一定研究特色与比较优势。基础研究方面:重离子物理、 辐射技术、选择氧化催化、冰川冻土、沙漠化防治、高原气象、草业科学及藏语信息系统等处于 国内领先地位:工业科技方面:石油、化工、石油机械、超高压容器制造,核技术应用、有色金 属、生物医药等在全国有一定地位:农业科技方面:畜牧兽医、节水农业、旱地农业、日光温室 等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生物制品、中药(藏药)新药等在国内业占一席之地。 2、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初见端倪。2002年,甘肃大中型工业企业 94个,有R&D活动的单位数131个,拥有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76个,占企业总数的39% 科技活动人员29875人,占企业职工总数的636%,其中科学家工程师有18300人,占企业科技 活动人员的61.3%:全年全省筹措科技活动经费250781万元,其中企业筹集科技经费达109720 万元,政府拨款仅10623万元:R&D总支出113123万元,其中大中型企业R&D支出45675万 元:民营科技企业已有471家,职工总人数达1.5万多人。企业科技投入占全社会科技投入的比 例为43.75%,企业基本成为投资的主体。企业R&D经费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为0.51, 居全国第22位。酒钢、金川公司等一批企业技术中心也先后成立,围绕企业的技术进步做了大 量的研究工作。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改革的浪潮中脱颖而出,如雨后春笋、得到社会各方面极大关 注。这说明甘肃企业具有一定的创新潜力,而且正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3、中介机构以服务为本、得到较快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和科技体制改 革的进一步深化,科技中介机构应运而生,不断发展。截至2002年底,全省已组建各类科技中 介机构1000家,其中以政府为主创办的503家,民间为主创办497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 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直接参与服务对象技术创新过程的机构约占1.6%:情报信息中 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科技咨询等主要利用技术、管理和市场等为创新主体提供咨询服务的机 构约占42%;技术市场、技术交易等主要为科技资源有效流动和合理配置提供服务的机构约占 0.7%。这些机构以诚信为本、以服务为主、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以服务求生 存,以服务求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政府较为宽松的政策初步营造了科技创新的良好发展环境。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 府根据甘肃实际,制定颁布了一系列营造科技大环境的法规和政策,把科技兴省作为一项重要发 展战略。全省范围内开展了营造投资、干事、建设三个环境的大讨论,相继制定颁布了《甘肃省 科技市场管理条例》、《甘肃省科技进步条例》、《甘肃省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甘肃省科学技术协 会条例》,《关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甘肃省名牌产品保护条例》等。 省科技厅、省经贸委联合制定下发了《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试行办法》等等,较快地改变了我 省科技事业发展的大环境。 5、创新、产业化,加快了科学技术成果的研究与转化,成效显著。认真贯彻科技部“创新、 产业化”的科技方针,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推动了科技工作的发展。近年来,全省科技工 作突出科技产业化的主题,从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技术交易、产业化培育和软科学研究方面都 作了较为系统的安排,使科技成果产业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高新技术开发区 技工贸总收入达859亿元,区内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98家,职工总数达34634人;高新技术产 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比重为1.36%: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发展,成为日益崛起的一支生力 军,从业人员达15151人,总产值达32.7亿元:国内外发表的科技论文数稳步增长,2002年发 2
2 科技领域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已形成了一定研究特色与比较优势。基础研究方面:重离子物理、 辐射技术、选择氧化催化、冰川冻土、沙漠化防治、高原气象、草业科学及藏语信息系统等处于 国内领先地位;工业科技方面:石油、化工、石油机械、超高压容器制造,核技术应用、有色金 属、生物医药等在全国有一定地位;农业科技方面:畜牧兽医、节水农业、旱地农业、日光温室 等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生物制品、中药(藏药)新药等在国内业占一席之地。 2、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初见端倪。2002 年,甘肃大中型工业企业 194 个,有 R&D 活动的单位数 131 个,拥有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 76 个,占企业总数的 39%; 科技活动人员 29875 人,占企业职工总数的 6.36%,其中科学家工程师有 18300 人,占企业科技 活动人员的 61.3%;全年全省筹措科技活动经费 250781 万元,其中企业筹集科技经费达 109720 万元,政府拨款仅 10623 万元;R&D 总支出 113123 万元,其中大中型企业 R&D 支出 45675 万 元;民营科技企业已有 471 家,职工总人数达 1.5 万多人。企业科技投入占全社会科技投入的比 例为 43.75%,企业基本成为投资的主体。企业 R&D 经费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为 0.51, 居全国第 22 位。酒钢、金川公司等一批企业技术中心也先后成立,围绕企业的技术进步做了大 量的研究工作。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改革的浪潮中脱颖而出,如雨后春笋、得到社会各方面极大关 注。这说明甘肃企业具有一定的创新潜力,而且正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3、中介机构以服务为本、得到较快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和科技体制改 革的进一步深化,科技中介机构应运而生,不断发展。截至 2002 年底,全省已组建各类科技中 介机构 1000 家,其中以政府为主创办的 503 家,民间为主创办 497 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 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直接参与服务对象技术创新过程的机构约占 1.6%;情报信息中 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科技咨询等主要利用技术、管理和市场等为创新主体提供咨询服务的机 构约占 4.2%;技术市场、技术交易等主要为科技资源有效流动和合理配置提供服务的机构约占 0.7%。这些机构以诚信为本、以服务为主、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以服务求生 存,以服务求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政府较为宽松的政策初步营造了科技创新的良好发展环境。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 府根据甘肃实际,制定颁布了一系列营造科技大环境的法规和政策,把科技兴省作为一项重要发 展战略。全省范围内开展了营造投资、干事、建设三个环境的大讨论,相继制定颁布了《甘肃省 科技市场管理条例》、《甘肃省科技进步条例》、《甘肃省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甘肃省科学技术协 会条例》,《关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甘肃省名牌产品保护条例》等。 省科技厅、省经贸委联合制定下发了《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试行办法》等等,较快地改变了我 省科技事业发展的大环境。 5、创新、产业化,加快了科学技术成果的研究与转化,成效显著。认真贯彻科技部“创新、 产业化”的科技方针,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推动了科技工作的发展。近年来,全省科技工 作突出科技产业化的主题,从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技术交易、产业化培育和软科学研究方面都 作了较为系统的安排,使科技成果产业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2 年,高新技术开发区 技工贸总收入达 85.9 亿元,区内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498 家,职工总数达 34634 人;高新技术产 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比重为 1.36%;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发展,成为日益崛起的一支生力 军,从业人员达 15151 人,总产值达 32.7 亿元;国内外发表的科技论文数稳步增长,2002 年发
表科技论文12010篇,出版科技著作606种;技术合同成交项目993项、成交金额546亿元。 从1997年开始,省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专门用于重点科技成果的项目转化工作,累计 组织实施成果转化项目65项,科技三项费总投入达5840万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企业的 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创新投资能力弱,市场有效需求受制约。甘肃是一个经济后进的省份,在西部12省区 中,2000年GDP为983.36亿元,人均3838元,居倒数第二位,地方财政预算收入61.28亿元, 仅高于宁夏、青海、西臧3省区,居倒数第四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916元,居倒 数第三位。R&D投入仅占GDP的0.7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政府对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的 资金支持能力有限,社会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也尚未形成,同时,由于甘肃的重化工业、旱地农业 和二元经济的特点突出,企业资本积累和注入能力很低,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和集聚程度不高,市 场对创新活动的有效需求严重受资金的制约 2、产业竞争力较差,工业技术创新任务艰巨。甘肃是一个石油化工、机械电子、有色金属、 黑色冶金、化学医药、国防军工、能源等重化学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由于甘肃工 业企业的更新改造速度慢,装备水平较低,品牌产品少,多数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为主, 产业发展缺乏竞争力。就装备水平来看,达到或接近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的仅占15%左右 般水平的约占80%以上。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9%,国内一般水平的占649 属国内落后水平的约占10%。以原材料为主的初级产品和加工的一般产品难以应对市场经济的 激烈竞争,产业国际竞争力仅居全国第29位。同时,企业的市场化进程相对缓慢,2002年高新 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比重仅为1.36%,位居25位。新产品销售收入约占全部产 品销售收入比重为387%,排全国第27位。企业专利申请数仅94件,全省百万人专利申请量仅 29项,居全国第29位,获得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数量少,增长缓慢,市场化程度较低。 3、区域创新环境支撑条件不足,创新体系缺乏活力。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国科技 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1)分析,甘肃的技术创新环境是比较差的,排全国第27位。其中表现 最好的指标是创业水平,居全国第19位。最差的指标是市场需求,居全国第28位,其他如创新 服务、创新基础设施、劳动者素质、创新基金及金融环境等,均居全国第22-27位。2002年全 国科技进步统计评价结果,我省专业技术人员指数为0.35%,居全国26位,万人科学家、工程 师数为261人,居全国23位。这表明甘肃的技术创新的软硬环境落后是多方面的,基础设施条 件差,科技人才专业结构、学历层次结构和地区分布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科技复合型人才和工 程化研发人才更是严重缺乏,与全省支拄产业的发展不配套。科技活动机制陈旧、观念落后,现 有创新主体严重缺乏生气和活力。 4、创新资源多呈单体独立运行,集成度低、效率不高。全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中介机 构和大中型企业等科技活动单位约有1588个,但大多数均属于单位独立的研究行为,受“肥水 不流外人田”的思想约束,各单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研究和联合攻关。近几年,科技行政管理 部门加强了专项课题的多个研究单位的分工合作,但是就一项技术一个新产品的科技研发、成果 转化、工程化应用、市场化运作等还没有形成一个全社会的分工合作网络。在整个科技活动中, 企业的主体和核心作用、政府及其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协调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部门分
3 表科技论文 12010 篇,出版科技著作 606 种;技术合同成交项目 993 项、成交金额 5.46 亿元。 从 1997 年开始,省财政每年投入 1000 万元专项,专门用于重点科技成果的项目转化工作,累计 组织实施成果转化项目 65 项,科技三项费总投入达 5840 万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企业的 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创新投资能力弱,市场有效需求受制约。甘肃是一个经济后进的省份,在西部 12 省区 中,2000 年 GDP 为 983.36 亿元,人均 3838 元,居倒数第二位,地方财政预算收入 61.28 亿元, 仅高于宁夏、青海、西藏 3 省区,居倒数第四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4916 元,居倒 数第三位。R&D 投入仅占 GDP 的 0.7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政府对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的 资金支持能力有限,社会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也尚未形成,同时,由于甘肃的重化工业、旱地农业 和二元经济的特点突出,企业资本积累和注入能力很低,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和集聚程度不高,市 场对创新活动的有效需求严重受资金的制约。 2、产业竞争力较差,工业技术创新任务艰巨。甘肃是一个石油化工、机械电子、有色金属、 黑色冶金、化学医药、国防军工、能源等重化学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由于甘肃工 业企业的更新改造速度慢,装备水平较低,品牌产品少,多数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为主, 产业发展缺乏竞争力。就装备水平来看,达到或接近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的仅占 15%左右,一 般水平的约占 80%以上。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 9%,国内一般水平的占 64%, 属国内落后水平的约占 10%。以原材料为主的初级产品和加工的一般产品难以应对市场经济的 激烈竞争,产业国际竞争力仅居全国第 29 位。同时,企业的市场化进程相对缓慢,2002 年高新 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比重仅为 1.36%,位居 25 位。新产品销售收入约占全部产 品销售收入比重为 3.87%,排全国第 27 位。企业专利申请数仅 94 件,全省百万人专利申请量仅 29 项,居全国第 29 位,获得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数量少,增长缓慢,市场化程度较低。 3、区域创新环境支撑条件不足,创新体系缺乏活力。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国科技 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1)分析,甘肃的技术创新环境是比较差的,排全国第 27 位。其中表现 最好的指标是创业水平,居全国第 19 位。最差的指标是市场需求,居全国第 28 位,其他如创新 服务、创新基础设施、劳动者素质、创新基金及金融环境等,均居全国第 22—27 位。2002 年全 国科技进步统计评价结果,我省专业技术人员指数为 0.35%,居全国 26 位,万人科学家、工程 师数为 261 人,居全国 23 位。这表明甘肃的技术创新的软硬环境落后是多方面的,基础设施条 件差,科技人才专业结构、学历层次结构和地区分布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科技复合型人才和工 程化研发人才更是严重缺乏,与全省支拄产业的发展不配套。科技活动机制陈旧、观念落后,现 有创新主体严重缺乏生气和活力。 4、创新资源多呈单体独立运行,集成度低、效率不高。全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中介机 构和大中型企业等科技活动单位约有 1588 个,但大多数均属于单位独立的研究行为,受“肥水 不流外人田”的思想约束,各单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研究和联合攻关。近几年,科技行政管理 部门加强了专项课题的多个研究单位的分工合作,但是就一项技术一个新产品的科技研发、成果 转化、工程化应用、市场化运作等还没有形成一个全社会的分工合作网络。在整个科技活动中, 企业的主体和核心作用、政府及其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协调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部门分
割、地区封闭、体制改革滞后和科技活动中的“布朗运动”现象依然存在。 甘肃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树立“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观念,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揽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全局,落实“科教兴国”和“西部大 开发战略”,把构建甘肃创新体系作为提高全省科技整体实力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举措。紧緊围 绕国家和甘肃省国民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总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 主体,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解决制约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科技问题为出发 点,以产业化为依托,有效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文化,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 创新体系。加强创新机制和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加 快知识和技术的传播速度,不断提高产品、产业的科技含量,持续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形 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经济结构,使甘肃社会经济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跨 越式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甘肃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几个原则: 一统筹整合。要以推动创新体系的建设为出发点,统筹全社会创新力量,整合各种创新资 源,在强化企业等经济行为主体创新功能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创新活动的网络化和社会化。坚持 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创新过程中的引导和助 推作用,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和设施环境。引导企业、科硏院所、高 校和中介服务机构在加快改革中建立创新机制,从根本上增强创新体系的活力,密切管产学研的 联系和合作,增强科技与社会发展的互动作用,加快形成区域创新的有机整体。 区域协调。创新体系必须在服从国家总体部署的基础上,着力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 体系,以适应甘肃经济发展对创新的特殊要求,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 坚持科技创新与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基础条件、产业演进方向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层次上的协 调功能,使全省各级创新中心能够有机联系,区域分工协作更趋合理。諴少资源浪费、重复建设 和地区间无效竞争,提高科技生产力布局的总体效益。要积极开展与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及黄河上 游相关省区的创新合作,建设有助于包括甘肃在内的西北区发展的创新体系。 系统开放。强化知识流、技术流、人才流、信息流的形成,淡化狭义的部门观和地域 观。尽快转变科技、教育、经济系统以及不同隶属关系之间的割裂状态,使省内及周边省区各类 创新资源能够联动整合,整体推进。强调与国内、国外创新源地的联系,融省内创新体系于全国 和全球创新网络之中,充分利用当代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和信息资源,开展多边合作,大胆利用全 球知识资源,在合作竞争中培育提高全省的创新体系及其功能,强化开放型的创新活动。在开放 中营造多边合作喘息发展的新格局 运作高效。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努力杜绝对有限资源的虚耗,建立区域创 新体系建设的部门协调机制,协调创新体系中不同要素、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以经济利益为基 本杠杆,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点面结合,逐步推进。在推进大公司、大集团创新的同时, 也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注重科技创新的重点与区域经 济规划、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政策、企业产品发展方向的结合。突出市场主导和市场创新,使区
4 割、地区封闭、体制改革滞后和科技活动中的“布朗运动”现象依然存在。 二、甘肃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树立“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观念,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揽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全局,落实“科教兴国”和“西部大 开发战略”,把构建甘肃创新体系作为提高全省科技整体实力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举措。紧紧围 绕国家和甘肃省国民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总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 主体,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解决制约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科技问题为出发 点,以产业化为依托,有效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文化,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 创新体系。加强创新机制和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加 快知识和技术的传播速度,不断提高产品、产业的科技含量,持续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形 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经济结构,使甘肃社会经济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跨 越式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甘肃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几个原则: ――统筹整合。要以推动创新体系的建设为出发点,统筹全社会创新力量,整合各种创新资 源,在强化企业等经济行为主体创新功能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创新活动的网络化和社会化。坚持 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创新过程中的引导和助 推作用,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和设施环境。引导企业、科研院所、高 校和中介服务机构在加快改革中建立创新机制,从根本上增强创新体系的活力,密切管产学研的 联系和合作,增强科技与社会发展的互动作用,加快形成区域创新的有机整体。 ――区域协调。创新体系必须在服从国家总体部署的基础上,着力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 体系,以适应甘肃经济发展对创新的特殊要求,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 坚持科技创新与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基础条件、产业演进方向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层次上的协 调功能,使全省各级创新中心能够有机联系,区域分工协作更趋合理。减少资源浪费、重复建设 和地区间无效竞争,提高科技生产力布局的总体效益。要积极开展与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及黄河上 游相关省区的创新合作,建设有助于包括甘肃在内的西北区发展的创新体系。 ——系统开放 。强化知识流、技术流、人才流、信息流的形成,淡化狭义的部门观和地域 观。尽快转变科技、教育、经济系统以及不同隶属关系之间的割裂状态,使省内及周边省区各类 创新资源能够联动整合,整体推进。强调与国内、国外创新源地的联系,融省内创新体系于全国 和全球创新网络之中,充分利用当代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和信息资源,开展多边合作,大胆利用全 球知识资源,在合作竞争中培育提高全省的创新体系及其功能,强化开放型的创新活动。在开放 中营造多边合作喘息发展的新格局。 ――运作高效。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努力杜绝对有限资源的虚耗,建立区域创 新体系建设的部门协调机制,协调创新体系中不同要素、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以经济利益为基 本杠杆,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点面结合,逐步推进。在推进大公司、大集团创新的同时, 也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注重科技创新的重点与区域经 济规划、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政策、企业产品发展方向的结合。突出市场主导和市场创新,使区
域创新始终与国内外市场走向协调。 可持续发展。创新是实现甘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加快发展低物耗、低污染 髙技术含量、髙附加值的知识技术密集性产业,促进经济发展转向主要依赖智力资源,应坚持科 技创新与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结构调整相结合,在延长产业链,开展绿色生产、集约生产的基 础上,应十分重视具有市场前景的先导产业的培育,为未来主导产业、主导产品的替代升级奠定 基础。 (二)发展目标 经过5-10年的努力,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适应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跟进全国先进 水平的区域创新体系。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居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的研究与发 展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基本形成科技资源的市场配置体系、科技成果的转化体系和服务于创新的 公共支撑体系;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形成全社会推动科技进步的新局面。区 域创新体系的政策和法规体系基本健全。在科技与产业、金融、教育、文化等各系统之间建起互 相联系、互相促进的网络体系和与时俱进的运行机制。基本实现全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行。 到2020年,建立起与甘肃小康社会发展基本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全省科技综合实力居 全国中上水平:部分优势领域的科技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区域创新能力达到国内中等水平 科技竞争力居西部地区前列 具体目标:甘肃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实施“11438创新工程”,即创新一个机制,建立 一个核心(技术创新)体系,充实完善四个保障系统,建设三个(两带、一平台)产业化示范基 地和实现8个中心城市产业集群化 (1)创新、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协作与分工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打破部门分割和封闭体制,逐步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支撑甘肃国民经济可持续 发展能力和髙效运行的科技创新系统及运行机制。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建设,激活省属科研院所 内部竞争机制,增强活力,提髙能力,较大幅度地提高院所的科硏水平。实现高校、科硏院所 企业、科技中介服务和政府及其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网络化管理、市场化运行 (2)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技工贸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效 益为动力的新产品、新产业开发链,以技术进步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不断提高科技进步效率, 力争使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快高 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努力实现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2005年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制造业增 加值比重达到10%左右(2001年全国为139%甘肃仅为6.75%),2010年达到16%左右:培育 20个左右具有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和具有经济规模的新兴产业:高技术产品出口额逐年增加 (3)建立功能齐全的创新保障支撑体系 建立多元化金融投融资保障系统。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科技投入,确保科技经费投入的 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全省R&D占GDP的比重达到1.5%(2002年为078%)以上 2010年达到25%;企业R&D经费投入占全省R&D的比重达到50%以上:大中型企业R&D 经费投入率占年销售收入的1%以上: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着 力培育资本市场,拓展融资渠道,积极建立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农业产 业化开发基金,为创新提供金融保障
5 域创新始终与国内外市场走向协调。 ――可持续发展。创新是实现甘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加快发展低物耗、低污染、 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知识技术密集性产业,促进经济发展转向主要依赖智力资源,应坚持科 技创新与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结构调整相结合,在延长产业链,开展绿色生产、集约生产的基 础上,应十分重视具有市场前景的先导产业的培育,为未来主导产业、主导产品的替代升级奠定 基础。 (二)发展目标 经过 5—10 年的努力,到 2010 年,基本建立起适应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跟进全国先进 水平的区域创新体系。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居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的研究与发 展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基本形成科技资源的市场配置体系、科技成果的转化体系和服务于创新的 公共支撑体系;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形成全社会推动科技进步的新局面。区 域创新体系的政策和法规体系基本健全。在科技与产业、金融、教育、文化等各系统之间建起互 相联系、互相促进的网络体系和与时俱进的运行机制。基本实现全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行。 到 2020 年,建立起与甘肃小康社会发展基本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全省科技综合实力居 全国中上水平;部分优势领域的科技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区域创新能力达到国内中等水平, 科技竞争力居西部地区前列。 具体目标:甘肃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实施“11438 创新工程”,即创新一个机制,建立 一个核心(技术创新)体系,充实完善四个保障系统,建设三个(两带、一平台)产业化示范基 地和实现 8 个中心城市产业集群化。 (1)创新、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协作与分工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打破部门分割和封闭体制,逐步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支撑甘肃国民经济可持续 发展能力和高效运行的科技创新系统及运行机制。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建设,激活省属科研院所 内部竞争机制,增强活力,提高能力,较大幅度地提高院所的科研水平。实现高校、科研院所、 企业、科技中介服务和政府及其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网络化管理、市场化运行。 (2)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技工贸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效 益为动力的新产品、新产业开发链,以技术进步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不断提高科技进步效率, 力争使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快高 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努力实现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2005 年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制造业增 加值比重达到 10%左右(2001 年全国为 13.9%,甘肃仅为 6.75%),2010 年达到 16%左右;培育 20 个左右具有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和具有经济规模的新兴产业;高技术产品出口额逐年增加。 (3)建立功能齐全的创新保障支撑体系 ――建立多元化金融投融资保障系统。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科技投入,确保科技经费投入的 增长速度高于 GDP 的增长速度,全省 R&D 占 GDP 的比重达到 1.5%(2002 年为 0.78%)以上, 2010 年达到 2.5%;企业 R&D 经费投入占全省 R&D 的比重达到 50%以上;大中型企业 R&D 经费投入率占年销售收入的 1%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R&D 经费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 5%以上。着 力培育资本市场,拓展融资渠道,积极建立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农业产 业化开发基金,为创新提供金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