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 刘巍 提要:章学诚循着“文史校雠”之学的取径建立起“六艺皆官礼之遗”诸 说,实为“六经皆史”观念之根源。从该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其丰富 的意蕴:由“六经皆周官掌故”与“古无私门之著述”所指涉的“道器合 “官师合一”、“治教合一”的价值观念;由与经学的抗争而激起的从“述作”角度 诠释的“以史明道”的主张;由《史籍考》的编纂而突显的“尊史”思想;由修 志实践而悟到的以“府史之史”(即“书吏”)的卑微身份以道自任的主体意识 从以史通今的立场出发,既视经典为“一代之实录”,又深深维护其为“万世之常 法”的思想。章学诚对六经的新认识与他应对“汉学”、“宋学”交攻的背景密切 相关,更与如何发挥经典在他所处时代的作用这一问题有关 关键词:章学诚乾嘉时代六经皆史文史校雠 引言 “六经皆史”的思想虽非章学诚首倡,但经他奋力阐发,于后世影响深远。在乾嘉时代 “六经皆史”涉及史学是否与经学分庭抗礼之争议,又关乎“汉学”与“宋学”之交攻;到了晚 清,则与愈演愈烈之今古文经学争议产生了不解之缘;而民国新史学家提出的“六经皆史料”, 亦不能与之完全摆脱干系。时至今日,学者在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的本意为何以及对该命 题做出如何评判等问题上的分歧,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多了,甚至表现得更加难解难纷了。其 中,在两个关节点上分歧尤为严重。 其一,究竟是从“史料”扩展的角度,还是从“经世”或“史意”的角度入手探讨,才更 能得章氏之本义? 胡适曾说,章学诚所谓“六经皆史”的“本意只是说‘一切著作,都是史料’……其实只 是说经部中有许多史料”。①此说开了从“史料”扩展的角度对之加以诠释的先河。钱穆则批评 此类看法为“误会”,认为章氏“六经皆史”之说,“盖所以救当时经学家以训诂考核求道之流 感谢匿名评审人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另,本文撰写过程中,台湾东海大学陈以爱博士、浙江大学历 史系鲍永军博土、清华大学历史系张瑞龙博士以及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卢毅博士,或提供资料,或提 供建议,在此一并致谢。 ①胡适:《章实斋先生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第105-106页 63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专题研究 ·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 Ξ 刘 巍 提 要 : 章学诚循着“文史校雠”之学的取径建立起“六艺皆官礼之遗”诸 说 , 实为“六经皆史”观念之根源。从该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其丰富 的意蕴 : 由“六经皆周官掌故”与“古无私门之著述”所指涉的 “道器合一”、 “官师合一”、“治教合一”的价值观念 ; 由与经学的抗争而激起的从“述作”角度 诠释的“以史明道”的主张 ; 由《史籍考》的编纂而突显的“尊史”思想 ; 由修 志实践而悟到的以“府史之史” (即“书吏”) 的卑微身份以道自任的主体意识 ; 从以史通今的立场出发 , 既视经典为“一代之实录”, 又深深维护其为“万世之常 法”的思想。章学诚对六经的新认识与他应对“汉学”、“宋学”交攻的背景密切 相关 , 更与如何发挥经典在他所处时代的作用这一问题有关。 关键词 : 章学诚 乾嘉时代 六经皆史 文史校雠 Ξ 感谢匿名评审人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另 , 本文撰写过程中 , 台湾东海大学陈以爱博士、浙江大学历 史系鲍永军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张瑞龙博士以及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卢毅博士 , 或提供资料 , 或提 供建议 , 在此一并致谢。 ① 胡适 :《章实斋先生年谱》,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 1923 年 , 第 105 —106 页。 引 言 “六经皆史”的思想虽非章学诚首倡 , 但经他奋力阐发 , 于后世影响深远。在乾嘉时代 , “六经皆史”涉及史学是否与经学分庭抗礼之争议 , 又关乎“汉学”与“宋学”之交攻 ; 到了晚 清 , 则与愈演愈烈之今古文经学争议产生了不解之缘 ; 而民国新史学家提出的“六经皆史料”, 亦不能与之完全摆脱干系。时至今日 , 学者在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的本意为何以及对该命 题做出如何评判等问题上的分歧 , 不是减少了 , 而是更多了 , 甚至表现得更加难解难纷了。其 中 , 在两个关节点上分歧尤为严重。 其一 , 究竟是从“史料”扩展的角度 , 还是从“经世”或“史意”的角度入手探讨 , 才更 能得章氏之本义 ? 胡适曾说 , 章学诚所谓“六经皆史”的“本意只是说‘一切著作 , 都是史料’ ……其实只 是说经部中有许多史料”。①此说开了从“史料”扩展的角度对之加以诠释的先河。钱穆则批评 此类看法为“误会”, 认为章氏“六经皆史”之说 , “盖所以救当时经学家以训诂考核求道之流 · 36 ·
历史研究 200年第4期 弊”而提出来的,“本主通今致用,施之政事”,是有着强烈经世精神的大理论。①周予同也主张 “章学诚所指的‘史’,主要是指具有‘史意’、能够'经世’的史”。②仓修良虽不否认其“经 世”之意蕴,而坚执“六经皆史”的“史”具有“史料”之“史”的含义。③汪荣祖则指出 “期盼章氏将道排除于经史之外,使经史等同一般史料的历史条件,在乾嘉时代根本尚未成 熟。”④近来学者多从“经世”的角度审视此说,比如周启荣、刘广京就认为“六经皆史’说可 说是‘学术经世’论的历史证据”,甚至“只是‘学术经世’论的历史注脚而已”。⑤而汪荣祖对 “六经皆史”经世意味之独创价值提出质疑:“无论通经致用、经史致用,或所谓经世史学,在 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原是主流……实斋之经世思想,在当时并不特殊,在清代学术思想上 也甚一般。”⑥诸种诠释向度之分歧,迫使研究者必须仔细辨别章氏之“本意”与章说之衍生义 其二,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是否蕴涵了尊史抑经的意味,是否提出了以史代经或以史 抗经之说,从而在清代学术史上是否具有创辟的价值,对后世来说是否具有破除对儒家经典迷 信的思想启蒙意义? 孙德谦、张尔田均欣赏章氏“六经皆史”说的经世之旨,并对章氏“六经皆史”说与当时 学——“训诂音韵名物度数”之学相颉颃之意味已略有揭示。⑦钱穆不但系统深入地阐发 了章说所针对的语境,指出戴震与章学诚“盖一主稽古,一主通今,此实两氏议论之分歧点 也”,并称言“实斋唱为六经皆史之论,欲以史学易经学”。⑧余英时发挥乃师之说,认为章学诚 “通过方志和《史籍考》的编纂,他逐渐建立了“以史概经’、‘以今代古’的理论根据。这个理 论最后则凝聚在‘六经皆史’这一中心命题之中”。⑨他尤着墨于从“心理”角度阐发章氏以文 史校雠之学与戴震经学抗争之意。 与钱、余颇有相通之处,侯外庐高度评价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论,称其“不但是清初反 理学的发展,而且更有其进步的意义。他大胆地把中国封建社会所崇拜的六经教条,从神圣的 宝座拉下来,依据历史观点,作为古代的典章制度的源流演进来处理,并把它们规定为“时会 使然’的趋向。他反对人们崇拜那样离事而言理’的经,更反对离开历史观点而通’经 ①由此出发,钱氏又论及此说“影响”之“深宏”及实斋“学术经世”之效用。参见钱穆:《中国近三百 年学术史》第9章,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引文见该书第390、392页 ②周予同、汤志钧:《章学诚“六经皆史说”初探》,《中华文史论丛》第1辑,1962年8月,收入朱维铮 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引文见该书第714页。 ③见仓修良:《章学诚和〈文史通义)》,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14-16页;仓修良、叶建华 《章学诚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74-77页 ④汪荣祖:《章实斋六经皆史说再议》,氏著:《史学九章》,台北:麦田出版公司,2002年,第322页。 ⑤周启荣、刘广京:《学术经世:章学诚之文史论与经世思想》,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世中国经世 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台湾学生书局、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第123 24页 ⑥汪荣祖:《章实斋六经皆史说再议》,《史学九章》,第328、329-30页 ⑦见吴兴刘氏嘉业堂刊《章氏遗书》序,收入《章学诚遗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张序作于 1921年孟夏,孙序作于1922年秋,刘刻《遗书》告成于1922年秋。参见孙次舟编:《章实斋著述流传 谱》,存萃学社编集,周康燮主编:《章实斋先生年谱汇编》,香港:崇文书店,1975年,第237页 ⑧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384、424页 ⑨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61页。余氏关于此说的系统看法,又见收 入韦政通主编《中国哲学辞典大全》中余英时所撰之“六经皆史”条,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重印 1989年,第166-176页 ⑩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509-510页。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弊”而提出来的 ,“本主通今致用 , 施之政事”, 是有着强烈经世精神的大理论。① 周予同也主张 “章学诚所指的‘史’, 主要是指具有‘史意’、能够‘经世’的史”。② 仓修良虽不否认其“经 世”之意蕴 , 而坚执“六经皆史”的“史”具有“史料”之“史”的含义。③ 汪荣祖则指出 : “期盼章氏将道排除于经史之外 , 使经史等同一般史料的历史条件 , 在乾嘉时代根本尚未成 熟。”④ 近来学者多从“经世”的角度审视此说 , 比如周启荣、刘广京就认为“‘六经皆史’说可 说是‘学术经世’论的历史证据”, 甚至“只是‘学术经世’论的历史注脚而已”。⑤ 而汪荣祖对 “六经皆史”经世意味之独创价值提出质疑 : “无论通经致用、经史致用 , 或所谓经世史学 , 在 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 , 原是主流 ……实斋之经世思想 , 在当时并不特殊 , 在清代学术思想上 , 也甚一般。”⑥ 诸种诠释向度之分歧 , 迫使研究者必须仔细辨别章氏之“本意”与章说之衍生义。 其二 ,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是否蕴涵了尊史抑经的意味 , 是否提出了以史代经或以史 抗经之说 , 从而在清代学术史上是否具有创辟的价值 , 对后世来说是否具有破除对儒家经典迷 信的思想启蒙意义 ? 孙德谦、张尔田均欣赏章氏“六经皆史”说的经世之旨 , 并对章氏“六经皆史”说与当时 “汉”学 ———“训诂音韵名物度数”之学相颉颃之意味已略有揭示。⑦ 钱穆不但系统深入地阐发 了章说所针对的语境 , 指出戴震与章学诚“盖一主稽古 , 一主通今 , 此实两氏议论之分歧点 也”, 并称言“实斋唱为六经皆史之论 , 欲以史学易经学”。⑧ 余英时发挥乃师之说 , 认为章学诚 “通过方志和《史籍考》的编纂 , 他逐渐建立了‘以史概经’、‘以今代古’的理论根据。这个理 论最后则凝聚在‘六经皆史’这一中心命题之中”。⑨ 他尤着墨于从“心理”角度阐发章氏以文 史校雠之学与戴震经学抗争之意。 与钱、余颇有相通之处 , 侯外庐高度评价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论 , 称其“不但是清初反 理学的发展 , 而且更有其进步的意义。他大胆地把中国封建社会所崇拜的六经教条 , 从神圣的 宝座拉下来 , 依据历史观点 , 作为古代的典章制度的源流演进来处理 , 并把它们规定为‘时会 使然’的趋向。他反对人们崇拜那样‘离事而言理’的经 , 更反对离开历史观点而‘通’经。”λυ · 46 · 历 史 研 究 2007 年第 4 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λυ 由此出发 , 钱氏又论及此说“影响”之“深宏”及实斋“学术经世”之效用。参见钱穆 : 《中国近三百 年学术史》第 9 章 ,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 1937 年。引文见该书第 390、392 页。 周予同、汤志钧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初探》,《中华文史论丛》第 1 辑 , 1962 年 8 月 , 收入朱维铮 编 :《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 ,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6 年。引文见该书第 714 页。 见仓修良 : 《章学诚和〈文史通义〉》,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84 年 , 第 114 —116 页 ; 仓修良、叶建华 : 《章学诚评传》, 南京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1996 年 , 第 174 —177 页。 汪荣祖 :《章实斋六经皆史说再议》, 氏著 :《史学九章》, 台北 : 麦田出版公司 , 2002 年 , 第 322 页。 周启荣、刘广京 :《学术经世 : 章学诚之文史论与经世思想》,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 :《近世中国经世 思想研讨会论文集》, 台北 : 台湾商务印书馆、台湾学生书局、三民书局有限公司 , 1984 年 , 第 123 — 124 页。 汪荣祖 :《章实斋六经皆史说再议》,《史学九章》, 第 328、329 —330 页。 见吴兴刘氏嘉业堂刊《章氏遗书》序 , 收入《章学诚遗书》, 北京 : 文物出版社 , 1985 年。张序作于 1921 年孟夏 , 孙序作于 1922 年秋 , 刘刻《遗书》告成于 1922 年秋。参见孙次舟编 :《章实斋著述流传 谱》, 存萃学社编集 , 周康燮主编 :《章实斋先生年谱汇编》, 香港 : 崇文书店 , 1975 年 , 第 237 页。 钱穆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第 384、424 页。 余英时 :《论戴震与章学诚》, 北京 : 三联书店 , 2000 年 , 第 61 页。余氏关于此说的系统看法 , 又见收 入韦政通主编《中国哲学辞典大全》中余英时所撰之“六经皆史”条 , 北京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重印 , 1989 年 , 第 166 —176 页。 侯外庐 :《中国思想通史》第 5 卷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56 年 , 第 509 —510 页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 此说影响颇广。① 与上述观点相反,柴德赓则认为,“可惜,他的意图不是抑经以尊史,实际还是为了尊经。 柴氏指出:“学诚心目中不止以为六经是古代史书,而且是最高标准的史书,为后世所不能及 其精意在此。名为尊史,实则尊经,他只是阐明经史的关系而已,并不触动当时理学家和考据 家的情绪。”②此说亦颇不乏同道,像周启荣、刘广京、林安梧等都能注意到章氏并无以史学代 经学之意,更无贬经之企图。③汪荣祖甚至断言:“儒家经典在明清时代既未动摇,章学诚的六 经皆史说也不是要动摇儒家经典。实斋仍受其时代的制约倒是难以动摇的事实。”④ 当然,分歧决不止于此,围绕“六经皆史”说的思想来源及其在章氏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对其“维持宋学”或是“反理学”意旨之判定,及其与晚清今古文经学之争的关系,章氏与戴 震之争的评价等等,几乎都是歧见丛生的。吊诡的是,多少年来学者用心发掘出来的“六经皆 史”说之“时代”的或超越“时代”的意义,事实上却越来越远离那个让章学诚本人深感寂寞 的“时代”!虽然没有人否认“六经皆史”说蕴含着“太多的思想内容”,但是,其中到底有多 少是其本身所固有的而后人领略的,又有多少是硬生生“被赋予”的,此绝非一言可决 有鉴于此,在总结既有丰富研究的基础上,从研究方法的层面进行反省尤其必要。有学者 敏锐地指出:“现有论著中,以逻辑分类方式研究章学诚各种学术见解者多,而以历史的方法考 察章氏学术成长轨迹者少,也是需要改进的一个方面。”⑤还有论者认为:“历史式(演进式)研 究,则正可弥补观念式研究模式之不足。”⑥其实,如果论及方法,章学诚本人的教言似乎最为 精辟,其“校雠之学”(略相当于近人所谓“学术史”或“学术思想史”之“辨章学术,考镜 源流”的旨趣,⑦不正是一种近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吗?本文旨在对“六经皆 史”说的缘起与本旨这个老生常谈的命题,沿着辨章考镜的路径,联系一些争论未决的问题 略抒管见,以求教于方家。 ①如学者所说:“傅振伦、陈光崇、仓修良等皆基本认同侯外庐的见解,主张章氏“六经皆史’打破尊经 抑史的传统观念,将六经从神圣的宝座上拉了下来,作为历史记录看待。”参见乔治忠:《章学诚学术 的百年来研究及其启示》,瞿林东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3年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4年,第174-175页。 ②柴德赓:《试论章学诚的学术思想》,《光明日报》1963年5月8日,第4版。 ③周启荣、刘广京认为:“不过他并没有把六经与后世史籍的地位平列。”“由是化经入史,六经独尊的观 念可破,而史学、立言、著述的地位可以确立,且该经学于其中。”此论则又可与钱、侯、余氏诸说相 通,参见《学术经世:章学诚之文史论与经世思想》,收入《近世中国经世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第 130、140页;林安梧认为:“我们虽可说他亦瓦解了以经典文献之考据为“道’之根本这样的理解方 式,但我们实不宜说他是要瓦解整个经学传统,而以为他是要以史学来替代经学。”见林安梧:《章学 诚“六经皆史”及其相关问题的哲学反省》,氏著:《中国近现代思想观念史论》,台北:台湾学生书 局,1995年,第152页 ④汪荣祖:《章实斋六经皆史说再议》,《史学九章》,第343页。梁继红也认为:“近代以来,由于在特殊 的时代背景之下,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论被赋予了太多的思想内容,从而始(疑为“使”—引者) 之成为近代启蒙思想的代表”。见《章学诚学术研究》,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年5月 第129页 ⑤乔志忠:《章学诚学术的百年来研究及其启示》,瞿林东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3年卷) 第184页 ⑥黄兆强:《近现代章学诚研究评议》,陈仕华主编,林惠珍编辑:《章学诚研究论丛:第四届中国文献学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5年,第28页。 ⑦《章学诚〈校雠通义〉自序》,第1页,章学诚著,王重民通解:《校雠通义通解》,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7年 65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此说影响颇广。① 与上述观点相反 , 柴德赓则认为 ,“可惜 , 他的意图不是抑经以尊史 , 实际还是为了尊经。” 柴氏指出 :“学诚心目中不止以为六经是古代史书 , 而且是最高标准的史书 , 为后世所不能及 , 其精意在此。名为尊史 , 实则尊经 , 他只是阐明经史的关系而已 , 并不触动当时理学家和考据 家的情绪。”② 此说亦颇不乏同道 , 像周启荣、刘广京、林安梧等都能注意到章氏并无以史学代 经学之意 , 更无贬经之企图。③ 汪荣祖甚至断言 : “儒家经典在明清时代既未动摇 , 章学诚的六 经皆史说也不是要动摇儒家经典。实斋仍受其时代的制约倒是难以动摇的事实。”④ 当然 , 分歧决不止于此 , 围绕“六经皆史”说的思想来源及其在章氏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 对其“维持宋学”或是“反理学”意旨之判定 , 及其与晚清今古文经学之争的关系 , 章氏与戴 震之争的评价等等 , 几乎都是歧见丛生的。吊诡的是 , 多少年来学者用心发掘出来的“六经皆 史”说之“时代”的或超越“时代”的意义 , 事实上却越来越远离那个让章学诚本人深感寂寞 的“时代”! 虽然没有人否认“六经皆史”说蕴含着“太多的思想内容”, 但是 , 其中到底有多 少是其本身所固有的而后人领略的 , 又有多少是硬生生“被赋予”的 , 此绝非一言可决。 有鉴于此 , 在总结既有丰富研究的基础上 , 从研究方法的层面进行反省尤其必要。有学者 敏锐地指出 : “现有论著中 , 以逻辑分类方式研究章学诚各种学术见解者多 , 而以历史的方法考 察章氏学术成长轨迹者少 , 也是需要改进的一个方面。”⑤ 还有论者认为 :“历史式 (演进式) 研 究 , 则正可弥补观念式研究模式之不足。”⑥ 其实 , 如果论及方法 , 章学诚本人的教言似乎最为 精辟 , 其“校雠之学”(略相当于近人所谓“学术史”或“学术思想史”) 之“辨章学术 , 考镜 源流”的旨趣 , ⑦ 不正是一种近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吗 ? 本文旨在对“六经皆 史”说的缘起与本旨这个老生常谈的命题 , 沿着辨章考镜的路径 , 联系一些争论未决的问题 , 略抒管见 , 以求教于方家。 · 56 ·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如学者所说 :“傅振伦、陈光崇、仓修良等皆基本认同侯外庐的见解 , 主张章氏‘六经皆史’打破尊经 抑史的传统观念 , 将六经从神圣的宝座上拉了下来 , 作为历史记录看待。”参见乔治忠 : 《章学诚学术 的百年来研究及其启示》, 瞿林东主编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2003 年卷) ,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 , 2004 年 , 第 174 —175 页。 柴德赓 :《试论章学诚的学术思想》,《光明日报》1963 年 5 月 8 日 , 第 4 版。 周启荣、刘广京认为 :“不过他并没有把六经与后世史籍的地位平列。”“由是化经入史 , 六经独尊的观 念可破 , 而史学、立言、著述的地位可以确立 , 且该经学于其中。”此论则又可与钱、侯、余氏诸说相 通 , 参见《学术经世 : 章学诚之文史论与经世思想》, 收入《近世中国经世思想研讨会论文集》, 第 130、140 页 ; 林安梧认为 :“我们虽可说他亦瓦解了以经典文献之考据为‘道’之根本这样的理解方 式 , 但我们实不宜说他是要瓦解整个经学传统 , 而以为他是要以史学来替代经学。”见林安梧 : 《章学 诚“六经皆史”及其相关问题的哲学反省》, 氏著 : 《中国近现代思想观念史论》, 台北 : 台湾学生书 局 , 1995 年 , 第 152 页。 汪荣祖 :《章实斋六经皆史说再议》,《史学九章》, 第 343 页。梁继红也认为 : “近代以来 , 由于在特殊 的时代背景之下 ,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论被赋予了太多的思想内容 , 从而始 (疑为“使” ———引者) 之成为近代启蒙思想的代表”。见《章学诚学术研究》,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 2003 年 5 月 , 第 129 页。 乔志忠 :《章学诚学术的百年来研究及其启示》, 瞿林东主编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2003 年卷) , 第 184 页。 黄兆强 :《近现代章学诚研究评议》, 陈仕华主编 , 林惠珍编辑 :《章学诚研究论丛 : 第四届中国文献学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台北 : 台湾学生书局 , 2005 年 , 第 28 页。 《章学诚〈校雠通义〉自序》, 第 1 页 , 章学诚著 , 王重民通解 : 《校雠通义通解》, 上海 : 上海古籍出 版社 , 1987 年
历史研究 207年第4期 文史校雠”之学的开拓与“六经皆史”说的发轫 学术界对章氏“六经皆史”说思想渊源的讨论,颇为纷扰。最有代表性的争议是钱钟书等 博洽的溯源工作遭到了仓修良等尖锐的辩驳。①然而,在笔者看来,更为重要的是,对章学诚来 说,他以什么样的方式获致这一观念,从而能够或者接受或者批判或者改造某些资源来建构自 己的学说。所以本文特从章氏的为学取径入手来探讨“六经皆史”说的缘起,以避漫无归宿 我们认为,“六经皆史”说乃是章学诚奋力开拓出来的“文史校雠”之学的成果,此说之发轫尤 其要从其成学过程去探寻。 乾隆二十九年(1764),27岁的章学诚已经有了明确的志向:“丈夫生不为史臣,亦当从名 公巨卿,执笔充书记,而因得论列当世,以文章见用于时,如纂修志乘,亦其中之一事也。”② 重“史”重“文”,重视“纂修志乘”,注重经“世”致“用”,似乎很早就是他的志趣所在。同 年,他与甄松年论“《文选》义例”时,也许是第一次谈到对六经的看法 经史子集,久列四库,其原始亦非远。试论六艺之初,则经目本无有也。大《易》非 以圣人之书而尊之,一子书耳;《书》与《春秋》,两史籍耳;《诗》三百篇,文集耳;《仪 礼》、《周官》,律令会典耳。自《易》藏太卜而外,其余四者,均隶柱下之籍,而后人取以 考证古今得失之林,未闻沾沾取其若纲目纪传者,而专为史类,其他体近繁博,遽不得与 于是选也。《诗》亡而后《春秋》作。《诗》类今之文选耳,而亦得与史相终始,何哉?③ 他把《易》看作子书,与日后《易教》所阐发的“六经皆先王之政典”等成熟观点比起来 相差甚远,但是说“试论六艺之初,则经目本无有也”、“自《易》藏太卜而外,其余四者,均 隶柱下之籍”等等,其运思的理路实启“六经皆史”说之端。诚如王重民所说:“由于甄秀才要 ‘划文于史外’,‘不必列文于史中’的辩论,引起了章学诚经与史、子、集三部相通的论辩,成 为他以后‘六经皆史’说的根源。”④值得注意的是,“六经皆史”说的发端,初非缘于经史关系 的讨论,更不是由史学与经学的抗争激发而起,实起于对四部分类法的反思,这种反省又肇端 于文史关系的思考。经之所以要被牵扯进来,乃因其为章氏讨论问题所要取法的“理想型”,用 《言公》中的话来说就是“六艺为文字之权舆”。⑤由“文章史事,固相终始者”⑥的见解而推论 到四部“相通”的观点,这是“六经皆史”说的发源地。而这正反映了他当时“既志艺文,当 仿《三通》、《七略》之意”⑦乃至“一仿班《志》、刘《略》⑧的文史校雠思想。 乾隆三十一年春夏之交,章学诚初晤戴震。⑨这次会晤使章学诚备受震动。与戴震会见后不 久,章氏在给族孙汝楠的信中坦露心迹 ①参见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63-266页;仓修良:《章学诚和 〈文史通义》,第101-12页;仓修良、叶建华:《章学诚评传》,第155-171页 ②章学诚:《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一书》,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杭州:浙江古籍 出版社,2005年,第842页。 ③章学诚:《驳〈文选〉义例书再答》,《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854-855页 ④章学诚著,王重民通解:《校雠通义通解》,第183页。 ⑤章学诚:《言公上》,《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201页 ⑥章学诚:《驳〈文选〉义例书再答》,《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855页 ⑦章学诚:《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一书》,《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840页 ⑧章学诚:《修志十议呈天门胡明府》,《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857页。 ⑨参见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第7-17页 9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一 “文史校雠”之学的开拓与“六经皆史”说的发轫 学术界对章氏“六经皆史”说思想渊源的讨论 , 颇为纷扰。最有代表性的争议是钱钟书等 博洽的溯源工作遭到了仓修良等尖锐的辩驳。① 然而 , 在笔者看来 , 更为重要的是 , 对章学诚来 说 , 他以什么样的方式获致这一观念 , 从而能够或者接受或者批判或者改造某些资源来建构自 己的学说。所以本文特从章氏的为学取径入手来探讨“六经皆史”说的缘起 , 以避漫无归宿。 我们认为 ,“六经皆史”说乃是章学诚奋力开拓出来的“文史校雠”之学的成果 , 此说之发轫尤 其要从其成学过程去探寻。 乾隆二十九年 (1764) , 27 岁的章学诚已经有了明确的志向 : “丈夫生不为史臣 , 亦当从名 公巨卿 , 执笔充书记 , 而因得论列当世 , 以文章见用于时 , 如纂修志乘 , 亦其中之一事也。”② 重“史”重“文”, 重视“纂修志乘”, 注重经“世”致“用”, 似乎很早就是他的志趣所在。同 年 , 他与甄松年论“《文选》义例”时 , 也许是第一次谈到对六经的看法 : 经史子集 , 久列四库 , 其原始亦非远。试论六艺之初 , 则经目本无有也。大《易》非 以圣人之书而尊之 , 一子书耳 ;《书》与《春秋》, 两史籍耳 ; 《诗》三百篇 , 文集耳 ; 《仪 礼》、《周官》, 律令会典耳。自《易》藏太卜而外 , 其余四者 , 均隶柱下之籍 , 而后人取以 考证古今得失之林 , 未闻沾沾取其若纲目纪传者 , 而专为史类 , 其他体近繁博 , 遽不得与 于是选也。《诗》亡而后《春秋》作。《诗》类今之文选耳 , 而亦得与史相终始 , 何哉 ?③ 他把《易》看作子书 , 与日后《易教》所阐发的“六经皆先王之政典”等成熟观点比起来 相差甚远 , 但是说“试论六艺之初 , 则经目本无有也”、“自《易》藏太卜而外 , 其余四者 , 均 隶柱下之籍”等等 , 其运思的理路实启“六经皆史”说之端。诚如王重民所说 : “由于甄秀才要 ‘划文于史外’,‘不必列文于史中’的辩论 , 引起了章学诚经与史、子、集三部相通的论辩 , 成 为他以后‘六经皆史’说的根源。”④ 值得注意的是 ,“六经皆史”说的发端 , 初非缘于经史关系 的讨论 , 更不是由史学与经学的抗争激发而起 , 实起于对四部分类法的反思 , 这种反省又肇端 于文史关系的思考。经之所以要被牵扯进来 , 乃因其为章氏讨论问题所要取法的“理想型”, 用 《言公》中的话来说就是“六艺为文字之权舆”。⑤ 由“文章史事 , 固相终始者”⑥ 的见解而推论 到四部“相通”的观点 , 这是“六经皆史”说的发源地。而这正反映了他当时“既志艺文 , 当 仿《三通》、《七略》之意”⑦ 乃至“一仿班《志》、刘《略》”⑧ 的文史校雠思想。 乾隆三十一年春夏之交 , 章学诚初晤戴震。⑨ 这次会晤使章学诚备受震动。与戴震会见后不 久 , 章氏在给族孙汝楠的信中坦露心迹 : · 66 · 历 史 研 究 2007 年第 4 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参见钱钟书 : 《谈艺录》 (补订本)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84 年 , 第 263 —266 页 ; 仓修良 : 《章学诚和 〈文史通义〉》, 第 101 —112 页 ; 仓修良、叶建华 :《章学诚评传》, 第 155 —171 页。 章学诚 :《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一书》, 章学诚著 , 仓修良编注 : 《文史通义新编新注》, 杭州 : 浙江古籍 出版社 , 2005 年 , 第 842 页。 章学诚 :《驳〈文选〉义例书再答》,《文史通义新编新注》, 第 854 —855 页。 章学诚著 , 王重民通解 :《校雠通义通解》, 第 183 页。 章学诚 :《言公上》,《文史通义新编新注》, 第 201 页。 章学诚 :《驳〈文选〉义例书再答》,《文史通义新编新注》, 第 855 页。 章学诚 :《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一书》,《文史通义新编新注》, 第 840 页。 章学诚 :《修志十议呈天门胡明府》,《文史通义新编新注》, 第 857 页。 参见余英时 :《论戴震与章学诚》, 第 7 —17 页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 学问之途,有流有别,尚考证者薄词章,索义理者略征实,随其性之所近,而各标独 得,则服郑训诂,韩、欧文章,程、朱语录,固已角犄鼎峙,而不能相下。必欲各分门户 交相讥议,则义理入于虚无,考证徒为糟粕,文章只为玩物,汉、唐以来,楚失齐得,至 今嚣嚣,有未易临决者。惟自通人论之则不然,考证即以实此义理,而文章乃所以达之之 具。 学者认为,书中所举“通人”,疑即指戴震。因为在乾隆之世,戴震最早提出义理、考证、 词章三分之说,并且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有所讨论。②重要的是,此后该议题成为章学诚 造次颠沛必于是的主题,在文章以及给友人的信中反复讨论这个问题,他自己最看重的《原道》 篇就是为此义理、考证、词章“三家之分畛域”而写的,乾隆五十四年章学诚在给陈鉴亭的信中说 道无不该,治方术者各以所见为至。古人著《原道》者三家:淮南托于空蒙,刘勰专 言文指,韩昌黎氏特为佛老塞源,皆足以发明立言之本。鄙著宗旨,则与三家又殊。《文史 通义》,专为著作之林校雠得失;著作本乎学问,而近人所谓学问,则以《尔雅》名物,六 书训故,谓足尽经世之大业,虽以周、程义理,韩、欧文辞,不难一呋置之。其稍通方者, 则分考订、义理、文辞为三家,而谓各有其所长。不知此皆道中之一事耳,著述纷纷,出 奴入主,正坐此也。鄙著《原道》之作,盖为三家之分畛域设也,篇名为前人叠见之余 其所发明,实从古未凿之窦,诸君似见题袭前人,遂觉文如常习耳。③ 不言而喻,此处所谓“其稍通方者”即上封信中所提到的“通人”,均指戴震。过了23年 后,章学诚已经自认有了比这位“通人”更高明的见解,但是他久蓄于胸中的意欲解决“考订、 义理、文辞”“三家之分畛域”的问题意识却是不折不扣地承袭自这位“通人”。 戴震的教诲也使章学诚的学风更趋踏实。这位经学巨擘之学术示范作用还在于从反面提示 他自己根本不可能亦步亦趋地走戴震那样的学术道路。在给族孙汝楠的信中,章氏说 独怪休宁戴东原振臂而呼曰:“今之学者,毋论学问文章,先坐不曾识字。”仆骇其说 就而问之。则曰:“予弗能究先天后天,河、洛精蕴,即不敢读元亨利贞;弗能知星躔岁 差,天象地表,即不敢读钦若敬授;弗能辨声音律吕,古今韵法,即不敢读关关雎鸠;弗 能考三统正朔,《周官》典礼,即不敢读春王正月。”仆重愧其言!因忆向日曾语足下所谓 “学者只患读书太易,作文太工,义理太贯”之说,指虽有异,理实无殊。充类至尽,我辈 于四书一经,正乃未尝开卷卒业,可为惭惕,可为寒心!④ 戴震的当头棒喝以及业师朱筠的谆谆教导使章学诚懂得了什么叫做“先求征实,后议扩 充”,从而一改以往“好立议论,高而不切”的毛病。⑤虽然在他学问成熟之后也曾激烈抨击戴 震此类早年曾让他“惭惕”、“寒心”的见解,⑥但是他又说自己如何“自少性与史近”,并“尝以 十一家义例不纯,体要多舛,故欲遍察其中得失利病,约为科律,作书数篇,讨论笔削大旨。”⑦ 这让人觉得“撰述《文史通义》的设想,早在章学诚三十岁以前已经形成”。⑧看来戴震从反面 ①章学诚:《与族孙汝楠论学书》,《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79-800页 ②参见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第15-16页。 ③章学诚:《与陈鉴亭论学》,《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717页。 ④章学诚:《与族孙汝楠论学书》,《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800页 ⑤章学诚:《与族孙汝楠论学书》,《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800页 ⑥参见章学诚:《又与正甫论文》,《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807-808页 ⑦章学诚:《与族孙汝楠论学书》,《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801页 ⑧参见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文史通义新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前言”,第1页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学问之途 , 有流有别 , 尚考证者薄词章 , 索义理者略征实 , 随其性之所近 , 而各标独 得 , 则服郑训诂 , 韩、欧文章 , 程、朱语录 , 固已角犄鼎峙 , 而不能相下。必欲各分门户 , 交相讥议 , 则义理入于虚无 , 考证徒为糟粕 , 文章只为玩物 , 汉、唐以来 , 楚失齐得 , 至 今嚣嚣 , 有未易临决者。惟自通人论之则不然 , 考证即以实此义理 , 而文章乃所以达之之 具。① 学者认为 , 书中所举“通人”, 疑即指戴震。因为在乾隆之世 , 戴震最早提出义理、考证、 词章三分之说 , 并且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有所讨论。② 重要的是 , 此后该议题成为章学诚 造次颠沛必于是的主题 , 在文章以及给友人的信中反复讨论这个问题 , 他自己最看重的《原道》 篇就是为此义理、考证、词章“三家之分畛域”而写的 , 乾隆五十四年章学诚在给陈鉴亭的信中说 : 道无不该 , 治方术者各以所见为至。古人著《原道》者三家 : 淮南托于空蒙 , 刘勰专 言文指 , 韩昌黎氏特为佛老塞源 , 皆足以发明立言之本。鄙著宗旨 , 则与三家又殊。《文史 通义》, 专为著作之林校雠得失 ; 著作本乎学问 , 而近人所谓学问 , 则以《尔雅》名物 , 六 书训故 , 谓足尽经世之大业 , 虽以周、程义理 , 韩、欧文辞 , 不难一吷置之。其稍通方者 , 则分考订、义理、文辞为三家 , 而谓各有其所长。不知此皆道中之一事耳 , 著述纷纷 , 出 奴入主 , 正坐此也。鄙著《原道》之作 , 盖为三家之分畛域设也 , 篇名为前人叠见之余 , 其所发明 , 实从古未凿之窦 , 诸君似见题袭前人 , 遂觉文如常习耳。③ 不言而喻 , 此处所谓“其稍通方者”即上封信中所提到的“通人”, 均指戴震。过了 23 年 后 , 章学诚已经自认有了比这位“通人”更高明的见解 , 但是他久蓄于胸中的意欲解决“考订、 义理、文辞”“三家之分畛域”的问题意识却是不折不扣地承袭自这位“通人”。 戴震的教诲也使章学诚的学风更趋踏实。这位经学巨擘之学术示范作用还在于从反面提示 他自己根本不可能亦步亦趋地走戴震那样的学术道路。在给族孙汝楠的信中 , 章氏说 : 独怪休宁戴东原振臂而呼曰 :“今之学者 , 毋论学问文章 , 先坐不曾识字。”仆骇其说 , 就而问之。则曰 : “予弗能究先天后天 , 河、洛精蕴 , 即不敢读元亨利贞 ; 弗能知星躔岁 差 , 天象地表 , 即不敢读钦若敬授 ; 弗能辨声音律吕 , 古今韵法 , 即不敢读关关雎鸠 ; 弗 能考三统正朔 ,《周官》典礼 , 即不敢读春王正月。”仆重愧其言 ! 因忆向日曾语足下所谓 “学者只患读书太易 , 作文太工 , 义理太贯”之说 , 指虽有异 , 理实无殊。充类至尽 , 我辈 于四书一经 , 正乃未尝开卷卒业 , 可为惭惕 , 可为寒心 ! ④ 戴震的当头棒喝以及业师朱筠的谆谆教导使章学诚懂得了什么叫做“先求征实 , 后议扩 充”, 从而一改以往“好立议论 , 高而不切”的毛病。⑤ 虽然在他学问成熟之后也曾激烈抨击戴 震此类早年曾让他“惭惕”、“寒心”的见解 , ⑥ 但是他又说自己如何“自少性与史近”,并“尝以二 十一家义例不纯 , 体要多舛 , 故欲遍察其中得失利病 , 约为科律 , 作书数篇 , 讨论笔削大旨。”⑦ 这让人觉得“撰述《文史通义》的设想 , 早在章学诚三十岁以前已经形成”。⑧ 看来戴震从反面 · 76 ·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章学诚 :《与族孙汝楠论学书》,《文史通义新编新注》, 第 799 —800 页。 参见余英时 :《论戴震与章学诚》, 第 15 —16 页。 章学诚 :《与陈鉴亭论学》,《文史通义新编新注》, 第 717 页。 章学诚 :《与族孙汝楠论学书》,《文史通义新编新注》, 第 800 页。 章学诚 :《与族孙汝楠论学书》,《文史通义新编新注》, 第 800 页。 参见章学诚 :《又与正甫论文》,《文史通义新编新注》, 第 807 —808 页。 章学诚 :《与族孙汝楠论学书》,《文史通义新编新注》, 第 801 页。 参见章学诚著 , 仓修良编 :《文史通义新编》,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3 年 ,“前言”, 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