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提倡实学。反对理学家的空虚无用之学。第四,在方法上,提倡“主动”“习行”的方法。反对理学家的“主敬”“主静”。第五,提出初步的民主教育主张。在秤击封建专制统治时,对思想专制主义和科举学校制度进行猛烈拌击,提出初步民主思想的教育改革意见。如顾炎武对八股制进行批判,认为学校是民主议政的场所,变“是非一出手朝廷”为“围攻其是非于学校”。但是他们终归还是中小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恢复封建统治的太平盛世,虽然他们受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民阶层以及劳动人民的利益,但从整个思想体系来看,还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具有局限性。(二)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1.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他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战斗性。他从其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对传统教育进行深刻批判。认为传统教育有三大祸害:毁坏人才、灭绝圣学、毁坏社会风气。所谓毁坏人才,认为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多不学无术,整天静坐讲学,自以为知识丰富,其实书读越多越愚,办事越无力。所谓灭绝圣学,指训、话、禅宗教育日盛,则孔门实事实理日益衰竭。所谓毁坏社会风气,是说传统教育,主静、读书造成社会道德、经济、人才的衰败。2.“实德实才”的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实际人才,借《大学》“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提法,“明明德”是指道德教育,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仁义理智与德性;而“亲民”为“学为圣人”。圣人是能够利济苍生的人,有实才实德的人,而且应是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人。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当时新型市民阶层富国强兵的要求和他的初步民主思想。3.“实行”的教学方法以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强调“主动”“习行”,从而和“主敬”“主静”相对立。所谓“主动”就是要通过实际活动,通过具体的事去做。“习”是他教学方法的中心原则,认为只有习才能获得真正知识。格物致知是这一原则的主要方法。物是实际存在的具体食物,格物就是亲自去接触事物,去做这个事。主动与习行是一致的,用主动反对静止,以习行反对或代替书本知识。4.“六斋”与“实学”教学内容他晚年曾吸取宋代胡瑗的分斋教学制度为漳南书院设计了学校的课程类目和教学内容:第一,文事斋一一学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第三,武备斋一一学黄帝、太公、以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第三,经史斋一一学《十三经》、历代史、章奏、诗文等科:第四,艺能斋一一学水学、火学、工学等科;第五,理学斋一一学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第六,帖括斋一一学八股举业。理学、帖括两斋今后逐渐废除,因此更加体现了实用知识的传授和实用人才的培养意图。第二章中国近代教育一、洋务教育的兴起与近代教育的起步(一)封建教育的衰败与改革派教育主张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传统教育的动摇是不可避免的。封建教育日益腐朽没落,表现在:第一,科举制的腐败舞弊司空见惯,清末科举流弊百出,已不再适应选士的需要了。第二,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也空疏腐败。第三,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清未教育的腐、空疏、无用、无实,学术思想的封建专制主义,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的腐朽与衰落。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穷途末路时,地主阶级内部分化为顽固派与改革派,改革派是一批比较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文化教育上,以龚自珍、魏源为杰出代表。他们批评当时教育的腐朽,主张改革,学习西学。龚自珍反对教育脱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批评科举制的流,认为已到穷途未路,反对空谈心性和沉醉于繁的考据之学,呼吁从中脱离出来,研究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以求救世。魏源认为必须革除社会两大弊病“人心之”和“人才之虚”,培养人才主张务实求实,要有实际本领和能战斗的能力,他在近代教育思想史上的贡献,更表现在他提出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主张,根据林则徐的《四洲志》增补而成《海国图志》,是我国一部最早研究世界历史、地理、及其他情况的系统著作,成为“中学与西学”之争的开端。(二)教会学校的举办教会学校的举办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进入中国后利用不平等条约,侵犯我国教育主权的显著标志。早在1839年11月,美国基督教徒布朗,为纪念英国传教士马利逊在马刺甲开设英华学校,以传基督教,在澳门创办一所小学叫马利逊学堂。这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最早学校。鸦片战争以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传教士大量进入,开始兴办教会学校。从1842一一1877年,基督教共创办学校350所,5975万人。列强开办的学校,一般规模较小,级别较低,一般为中等以下学校,并十分重视女子教育,一开始便创办女学。在课程上,除学习圣经外,还重视自然科学的16
16 适应,提倡实学。反对理学家的空虚无用之学。第四,在方法上,提倡“主动”“习行”的方法。反对理学家的“主敬” “主静”。第五,提出初步的民主教育主张。在抨击封建专制统治时,对思想专制主义和科举学校制度进行猛烈抨击, 提出初步民主思想的教育改革意见。如顾炎武对八股制进行批判,认为学校是民主议政的场所,变“是非一出于朝廷” 为“围攻其是非于学校”。但是他们终归还是中小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恢复封建统治的太平盛世, 虽然他们受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民阶层以及劳动人民的利益,但从整个思想体系来看,还是维 护封建统治的,具有局限性。 (二)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 1.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他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战斗性。他从其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 ,对传统教育进行深刻批判。认为传统教育 有三大祸害:毁坏人才、灭绝圣学、毁坏社会风气。所谓毁坏人才,认为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多不学无术,整天静 坐讲学,自以为知识丰富,其实书读越多越愚,办事越无力。所谓灭绝圣学,指训、诂、禅宗教育日盛,则孔门实事 实理日益衰竭。所谓毁坏社会风气,是说传统教育,主静、读书造成社会道德、经济、人才的衰败。 2.“实德实才”的教育目的 要求培养实际人才,借《大学》“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提法,“明明德”是指道德教育,要求培养的人才 具有仁义理智与德性;而“亲民”为“学为圣人”。圣人是能够利济苍生的人,有实才实德的人,而且应是掌握一定专 业技能的人。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当时新型市民阶层富国强兵的要求和他的初步民主思想。 3.“实行”的教学方法 以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强调“主动”“习行”,从而和“主敬”“主静”相对立。所谓“主动”就是要通过实际 活动,通过具体的事去做。“习”是他教学方法的中心原则,认为只有习才能获得真正知识。格物致知是这一原则的主 要方法。物是实际存在的具体食物,格物就是亲自去接触事物,去做这个事。主动与习行是一致的,用主动反对静止, 以习行反对或代替书本知识。 4.“六斋”与“实学”教学内容 他晚年曽吸取宋代胡瑗的分斋教学制度为漳南书院设计了学校的课程类目和教学内容:第一,文事斋——学礼、 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第二,武备斋——学黄帝、太公、以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 射御、技击等科;第三,经史斋——学《十三经》、历代史、章奏、诗文等科;第四,艺能斋——学水学、火学、工学 等科;第五,理学斋——学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第六,帖括斋——学八股举业。理学、帖括两斋今后 逐渐废除,因此更加体现了实用知识的传授和实用人才的培养意图。 第二章 中国近代教育 一、 洋务教育的兴起与近代教育的起步 (一)封建教育的衰败与改革派教育主张 1840 年鸦片战争,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传统教育的动摇是不可避免的。封建教育日益腐朽没落,表 现在:第一,科举制的腐败舞弊司空见惯,清末科举流弊百出,已不再适应选士的需要了。第二,官学名存实亡,私 学教育也空疏腐败。第三,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清末教育的腐朽、空疏、无用、无实,学术思想的封建专制 主义,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的腐朽与衰落。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穷途末路时,地主阶级内部分化为顽固派与改革派, 改革派是一批比较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文化教育上,以龚自珍、魏源为杰出代表。他们批评当时教育的腐朽, 主张改革,学习西学。龚自珍反对教育脱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批评科举制的流弊,认为已到穷途末路,反对空谈 心性和沉醉于繁琐的考据之学,呼吁从中脱离出来,研究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以求救世。魏源认为必须革除 社会两大弊病“人心之寐”和“人才之虚”,培养人才主张务实求实,要有实际本领和能战斗的能力,他在近代教育思 想史上的贡献,更表现在他提出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主张,根据林则徐的《四洲志》增补而成《海国图志》,是我国 一部最早研究世界历史、地理、及其他情况的系统著作,成为“中学与西学”之争的开端。 (二)教会学校的举办 教会学校的举办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进入中国后利用不平等条约,侵犯我国教育主权的显著标志。早在 1839 年 11 月,美国基督教徒布朗,为纪念英国传教士马利逊在马刺甲开设英华学校,以传基督教,在澳门创办一所小学叫马利 逊学堂。这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最早学校。鸦片战争以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传教士大量进入,开始 兴办教会学校。从 1842——1877 年,基督教共创办学校 350 所,5975 万人。列强开办的学校,一般规模较小,级别较 低,一般为中等以下学校,并十分重视女子教育,一开始便创办女学。在课程上,除学习圣经外,还重视自然科学的
传授。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带有文化侵略的性质,但在办学方式、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突破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模式,培养了一批具有革新思想的人才,客观上给中国教育带来新的因素。(三)洋务学堂的兴办1.洋务学堂的举办与类别继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和农民革命运动冲击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两派一一顽固派与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出于“自强”自的,中国进行了近代第一次社会和政治改革,即洋务运动,其基本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自强”到“求富”,洋务教育从此起步。洋务教育以学习西方为追求,包括举办学堂、派道留学生和教育观念的部分转变等方面,中国近代教育由此开端。洋务学堂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方言学堂,也就是外国语学堂,主要有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1863年设上海方言馆,1864年广州同文馆等,以学习外国语为主,主要培养翻译人员。第二类,军事学堂,主要有1866年福州福政局附设船政学堂,训练水师人才,1881年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等,这些学校培养能使用洋枪、洋炮的士兵和军官。第三类,技术学堂,1865年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附设机械学堂,1866年福州福政学堂训练制造及驾驶轮船的人等,培养会使用、维修洋机器的人员和一些通讯人员。2.京师同文馆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创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学生是从清族亲贵中选取的13、14岁少年。初创只有英文馆,后又增设法文、俄文馆、天文算学馆、德文馆、东文馆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停办,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在课程上,外国语居于首位,还另设其他。它的教育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在学校管理上,受外国列强控制,学校经费由海关拨款,而海关则由外国人掌管。同文馆具有封建性,是清政府同外国资本主义在教育上相互结合的产物。作为第一批洋务学堂,标志着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不仅具有新的办学形式,而且增设自然科学课程,科学教育列入我国教育制度中,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3.福建船政学堂作为福建船政局的组成部分,由闽浙总督在左宗棠奏请经船政局大臣沈葆桢操办,于1869年1月正式开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培养舰船驾驶和制造人才的学堂,分前后两学堂,前学堂由法国人任教,学习法文,培养能设计造船用零件和整船设计的人才,课程分为包括算术、代数、几何等学科的基本课程和包括船体建造、机器制造和操纵等内容的实践课程。后学堂由英国人任教习,学习英文,培养驾驶和轮机技术人才:分驾驶和轮机两个专业,课程也分为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1862年2月,前学堂义成立绘事院和艺圃,分别培养绘图人员和舰船技工,艺圃实际上是在职培训学校,开中国近代职工在职培训先声。船政学堂从开办到1913年改组,在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长,共培养学生510人,为中国海军输送了第一代舰战指挥和驾驶人才。(四)留学教育的起步1.幼童留美1870年,曾国藩、工日昌等据容阖建议获准,确定留学方案:选派幼童留美每年30名,分四年共120名,学立年限15年:在东南沿海地区考选12一一16岁之间、有一定中学根底的聪慧幼童派赴美国:幼童在美仍须兼学中学,派出随行中学教师督教: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主持管理留美幼童大小事务。幼童到美后,大多成绩优异,但守旧实力借幼童该穿西装、剪辩子等攻击留学。1881年7月,清政府全部撤回留美幼童,他们大多未完成学业,十分遗憾。培养方式与目标之间难以克服的矛盾决定了此行的必然天折。但他们接触西方文明,学到近代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知识,成为一批新型知识分子,是中国第一代科技人才。2.派遣留欧派遣留欧学生起于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建议,并以福建船政学堂学生为主。其直接原因在于外国教习任期将满、考虑本国教习的现实需要。先有随外籍教习同行的零星派出,后于1877年3月正式派出中国近代第一批留欧学生,以后又派出几批。他们分赴英、法、德、西班牙等国学习舰船驾驶与制造,也有转学社会学科。他们学成归来后,将中国近代军舰制造技术推进到一个新水平,并涌现出一批中国近代海军的重要将领。洋务运动中的两次留学生派遣是中国教育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其经验和教训都很丰富,对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功绩不可磨灭。(五)“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与张之洞的《劝学篇》1.“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主张引起了争议。保守派固守传统,抵制西学:洋务派相对开放,在承认中学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肯定西学的辅助和器用价值。从19世纪60年代起,就有学者借助中国传统的体用、本末等哲学范畴论述中学与西学关系。1861年冯桂芬曾提到“以中国之论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90年代,这一思想更多为人接受,并逐渐明确表述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郑观应“中学其本也,西学期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1898年张之洞《劝学篇》系统论述这一宗旨。“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教育的基本方针,贯穿在其实践过程的每一环节。17
17 传授。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带有文化侵略的性质,但在办学方式、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突破了封建传统教育 的模式,培养了一批具有革新思想的人才,客观上给中国教育带来新的因素。 (三)洋务学堂的兴办 1.洋务学堂的举办与类别 继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和农民革命运动冲击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两派——顽固派与洋务派。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出于“自强”目的,中国进行了近代第一次社会和政治改革,即洋务运动,其基本内容是引进和学习 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自强”到“求富”,洋务教育从此起步。洋务教育以学习西方为追求,包括举办学堂、派遣 留学生和教育观念的部分转变等方面,中国近代教育由此开端。洋务学堂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方言学堂,也就是 外国语学堂,主要有 1862 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1863 年设上海方言馆,1864 年广州同文馆等,以学习外国语为主, 主要培养翻译人员。第二类,军事学堂,主要有 1866 年福州福政局附设船政学堂,训练水师人才,1881 年天津的北洋 水师学堂等,这些学校培养能使用洋枪、洋炮的士兵和军官。第三类,技术学堂,1865 年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附设机械 学堂,1866 年福州福政学堂训练制造及驾驶轮船的人等,培养会使用、维修洋机器的人员和一些通讯人员。 2.京师同文馆 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创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学生是从清族亲贵中选取的 13、14 岁少年。初创只 有英文馆,后又增设法文、俄文馆、天文算学馆、德文馆、东文馆等。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时停办,1902 年并入京师 大学堂。在课程上,外国语居于首位,还另设其他。它的教育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在学校管理上, 受外国列强控制,学校经费由海关拨款,而海关则由外国人掌管。同文馆具有封建性,是清政府同外国资本主义在教 育上相互结合的产物。作为第一批洋务学堂,标志着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不仅具有新的办学形式,而且 增设自然科学课程,科学教育列入我国教育制度中,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3.福建船政学堂 作为福建船政局的组成部分,由闽浙总督在左宗棠奏请经船政局大臣沈葆桢操办,于 1869 年 1 月正式开学,是 近代中国第一个培养舰船驾驶和制造人才的学堂,分前后两学堂,前学堂由法国人任教,学习法文,培养能设计造船 用零件和整船设计的人才,课程分为包括算术、代数、几何等学科的基本课程和包括船体建造、机器制造和操纵等内 容的实践课程。后学堂由英国人任教习,学习英文,培养驾驶和轮机技术人才;分驾驶和轮机两个专业,课程也分为 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1862 年 2 月,前学堂又成立绘事院和艺圃,分别培养绘图人员和舰船技工,艺圃实际上是在职 培训学校,开中国近代职工在职培训先声。船政学堂从开办到 1913 年改组,在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长,共培养学生 510 人,为中国海军输送了第一代舰战指挥和驾驶人才。 (四) 留学教育的起步 1.幼童留美 1870 年,曾国藩、丁日昌等据容闳建议获准,确定留学方案:选派幼童留美每年 30 名,分四年共 120 名,学习 年限 15 年;在东南沿海地区考选 12——16 岁之间、有一定中学根底的聪慧幼童派赴美国;幼童在美仍须兼学中学, 派出随行中学教师督教;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主持管理留美幼童大小事务。幼童到美后,大多成绩优异,但守旧实力借 幼童该穿西装、剪辫子等攻击留学。1881 年 7 月,清政府全部撤回留美幼童,他们大多未完成学业,十分遗憾。培养 方式与目标之间难以克服的矛盾决定了此行的必然夭折。但他们接触西方文明,学到近代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知识, 成为一批新型知识分子,是中国第一代科技人才。 2.派遣留欧 派遣留欧学生起于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建议,并以福建船政学堂学生为主。其直接原因在于外国教习任期将满、考 虑本国教习的现实需要。先有随外籍教习同行的零星派出,后于 1877 年 3 月正式派出中国近代第一批留欧学生,以后 又派出几批。他们分赴英、法、德、西班牙等国学习舰船驾驶与制造,也有转学社会学科。他们学成归来后,将中国 近代军舰制造技术推进到一个新水平,并涌现出一批中国近代海军的重要将领。洋务运动中的两次留学生派遣是中国 教育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其经验和教训都很丰富,对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功绩不可磨灭。 (五) “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与张之洞的《劝学篇》 1.“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主张引起了争议。保守派固守传统,抵制西学;洋务派相对开放,在承认中学主导地位的前 提下,肯定西学的辅助和器用价值。从 19 世纪 60 年代起,就有学者借助中国传统的体用、本末等哲学范畴论述中学 与西学关系。1861 年冯桂芬曾提到“以中国之论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 90 年代,这一思想更多为人 接受,并逐渐明确表述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郑观应“中学其本也,西学期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1898 年张之洞《劝学篇》系统论述这一宗旨。“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教育的基本方针,贯穿在其实践过程的每一环节
2:张之洞与《劝学篇》张之洞,直隶人(今河北),后期洋务派的代表。他的主要教育活动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整顿封建教育。第二,兴办洋务教育,兴办洋务学堂。第三,制定和推行新教育制度,参与拟定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国家法定学制。《劝学篇》系统阐述“中体西用”思想,迎合保守势力扼杀维新变法的需要,经朝廷倡导,广为传播。《劝学篇》分内外两篇,分别论述中学和西学:“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主旨则为“中体西用”。中学也称“旧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尤重纲常名教。中学必须无条件坚守。西学也称“新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尤重西政、西艺。学习西政着眼于当前急用,学习西艺着眼于长远。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一般而言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但体现在教育中,中学为主导,西学为工具:从大处说,以中学保存国家、民族、文化之传统,从小处说,以中学固人根底、端人识趣,然后以西政、西艺补中学之阙。因此“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二者都不可或缺,缺一都会有祸害。在“中体西用”原则下,还进一步论述了留学教育、学校课程、学制设想、科举改革、教师培养等方面问题,实际上提出了清末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3.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中体西用”观主张在不改变中国故有的道德、政体、思想学说前提下采纳西学,是应对顽固派的策略,也在此旗号下引进了西方的文化教育乃至部分社会制度,对传统教育在制度层面上进行了初步改造,在客观上对封建制度解体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它只是简单拼凑中学西学,(如严复所批判:“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并未涉及中国文化传统和政体的改造,表现出严重的局限性。二、普及教育思想的提出与近代学制的建立(一)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早期改良派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的思想群体,他们对中国的问题和洋务派的局限有清醒的认识,要求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进行全面改革,提出建立议会政治、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等改革思想,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先导。针对洋务派热衷于西文西艺,早期改良派指出那只是西学之末,全面深入地学习西学和思考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他们认为,科举考试以经史为内容,以八股为形式,阻碍西学的引入;而其仅以政治人才为目标的导向,又阻碍了社会所需的多方面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科举考试制度:进而提出理想的方案是选材于学校以复归教育职能。与此相适应,他们指出中国的学校只致力于科举而不讲其它,西方则是“无事不学,无人不学”,造就了各种有用人才。因此,中国必须仿照西方,建立大学、中学、小学三级学校制度。这是建立近代学制的最早设想,虽肤浅,却做了舆论准备。(二)维新派教育实践1.举办学堂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蓬勃发展,教育成为宣传维新、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维新教育主要包括兴办学堂和办学会、报刊等方面。体现维新精神的学堂主要有两类。其一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的学堂,著名的有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创办的万术草堂和1897年在长沙创办的湖南时务学堂。其二为对洋务学堂有所突破的新式学堂,如盛宣怀于1895年和1896年分别在天津、上海创办的北洋西学堂和南洋公学。两所学校最早采取西方近代学校大、中、小学三级体系,相互衔接,已显出近代学制维形。此外,梁启超等人1897年在上海倡设经正女学,虽存时间不长,却是中国人自行创办的最早女子学校。2.举办学会、发行报刊1895年康有为等在北京发起创办《中外纪闻》,同年末北京强学会和上海强学会相继成立,《中外纪闻》改名为《万国公报》与上海创办的《强学报》分别作为两会的会报。之后,各种学会、报刊如雨后春笋,如梁启超在上海办《时务报》、严复在天津办《国闻报》等。各地的学会通过集会、演讲、出版书刊等形式宣传维新思想。民众性学会报刊的创办,不仅利于宣传变法,尤其意味着新思想、新文化开始向民众传播普及,与开办新式学堂相辅相成。3.办京师大学堂这是百日维新中一大教育举措。变法中梁启超受命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而获通过。《章程》对大学堂的性质、宗旨、课程、入学资格、学成出身、教师聘用、机构设置、经费筹措和使用等都做了规定,规定大学堂不仅是全国最高学府,而且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大学堂依据“中体西用”的原则设置了薄通学(基础)和专业学(专业)两大课程。薄通学(基础)包括经学、理学等基础课程。学生年龄若在20罗以下必须从英、法、俄、德、日语中任选一门,共三年完成,后进入专门学。专门学包括高等数学、高等政治学、高等地理学等专业课程,学生从中选学1一一2门,三年完成。1900年毁于八国联军战火,1902年恢复。4.改革科举制度百日维新的义一教育举措,具体规定为废除《四书》考试中的八股文,改试策论,并开设经济特科,分内政、外18
18 2.张之洞与《劝学篇》 张之洞,直隶人(今河北),后期洋务派的代表。他的主要教育活动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整顿封建教育。第二, 兴办洋务教育,兴办洋务学堂。第三,制定和推行新教育制度,参与拟定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国家法定学制。《劝 学篇》系统阐述“中体西用”思想,迎合保守势力扼杀维新变法的需要,经朝廷倡导,广为传播。《劝学篇》分内外两 篇,分别论述中学和西学:“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主旨则为“中体西用”。中学也称“旧学”,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尤重纲常名教。中学必须无条件坚守。西学也称“新学”,“西政、 西艺、西史为新学”,尤重西政、西艺。学习西政着眼于当前急用,学习西艺着眼于长远。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一般而言 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但体现在教育中,中学为主导,西学为工具:从大处说,以中学保存国家、民 族、文化之传统,从小处说,以中学固人根底、端人识趣,然后以西政、西艺补中学之阙。因此“中学治身心,西学 应世事”。二者都不可或缺,缺一都会有祸害。在“中体西用”原则下,还进一步论述了留学教育、学校课程、学制设 想、科举改革、教师培养等方面问题,实际上提出了清末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3.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中体西用”观主张在不改变中国故有的道德、政体、思想学说前提下采纳西学,是应对顽固派的策略,也在此 旗号下引进了西方的文化教育乃至部分社会制度,对传统教育在制度层面上进行了初步改造,在客观上对封建制度解 体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它只是简单拼凑中学西学,(如严复所批判:“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并 未涉及中国文化传统和政体的改造,表现出严重的局限性。 二、普及教育思想的提出与近代学制的建立 (一) 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 早期改良派是在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的思想群体,他们对中国的问题和洋务派的局限有清醒的认识,要求对政 治、经济、文化教育进行全面改革,提出建立议会政治、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等改革思想, 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先导。针对洋务派热衷于西文西艺,早期改良派指出那只是西学之末,全面深入地学习西学和思 考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他们认为,科举考试以经史为内容,以八股为形式,阻碍西学的引入;而其仅以政治人才为目 标的导向,又阻碍了社会所需的多方面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科举考试制度;进而提出理想的方案是选材于学校, 以复归教育职能。与此相适应,他们指出中国的学校只致力于科举而不讲其它,西方则是“无事不学,无人不学”,造 就了各种有用人才。因此,中国必须仿照西方,建立大学、中学、小学三级学校制度。这是建立近代学制的最早设想, 虽肤浅,却做了舆论准备。 (二)维新派教育实践 1.举办学堂 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蓬勃发展,教育成为宣传维新、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维新教育主要包括兴办学堂和办学 会、报刊等方面。体现维新精神的学堂主要有两类。其一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的学堂,著名的有 1891 年康 有为在广州创办的万木草堂和 1897 年在长沙创办的湖南时务学堂。其二为对洋务学堂有所突破的新式学堂,如盛宣怀 于 1895 年和 1896 年分别在天津、上海创办的北洋西学堂和南洋公学。两所学校最早采取西方近代学校大、中、小学 三级体系,相互衔接,已显出近代学制雏形。此外,梁启超等人 1897 年在上海倡设经正女学,虽存时间不长,却是中 国人自行创办的最早女子学校。 2.举办学会、发行报刊 1895 年康有为等在北京发起创办《中外纪闻》,同年末北京强学会和上海强学会相继成立,《中外纪闻》改名 为《万国公报》与上海创办的《强学报》分别作为两会的会报。之后,各种学会、报刊如雨后春笋,如梁启超在上海 办《时务报》、严复在天津办《国闻报》等。各地的学会通过集会、演讲、出版书刊等形式宣传维新思想。民众性学会 报刊的创办,不仅利于宣传变法,尤其意味着新思想、新文化开始向民众传播普及,与开办新式学堂相辅相成。 3.办京师大学堂 这是百日维新中一大教育举措。变法中梁启超受命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而获通过。《章程》对大学堂的性质、 宗旨、课程、入学资格、学成出身、教师聘用、机构设置、经费筹措和使用等都做了规定,规定大学堂不仅是全国最 高学府,而且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大学堂依据“中体西用”的原则设置了溥通学(基础)和专业学(专业)两 大课程。溥通学(基础)包括经学、理学等基础课程。学生年龄若在 20 岁以下必须从英、法、俄、德、日语中任选一 门,共三年完成,后进入专门学。专门学包括高等数学、高等政治学、高等地理学等专业课程,学生从中选学 1——2 门,三年完成。1900 年毁于八国联军战火,1902 年恢复。 4.改革科举制度 百日维新的又一教育举措,具体规定为废除《四书》考试中的八股文,改试策论,并开设经济特科,分内政、外
交、理财、经武、格物、考工诸科取人。虽在变法失败后一切复故,但对科举考试产生了冲击。(三)康有为教育思想1.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康有为认为科举考试注重以八股取士,造成所选拔的官员不会应变、不会实事,中国政府在军事和外交上的失利实源于此。他以治病为,将变科举比为“吐下而去其宿”,兴学校比为“补养以培其中气”,设想在学校逐步推广的同时废除科举。在《请开学校折》中还设计了一个学校系统,建立资产阶级的学校制度。2.大同书的教育理想》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描绘在“大同”社会儿童公育背景下的完整教育体系:妇女怀孕后进入人本院接受胎教;婴儿断乳后送入育婴院抚养,3岁后进入慈幼院,“育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6岁入小学院,“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但始终“以育德为先”:11岁入中学院,为人生关键期,学问、德性之成否于此而定;16岁进入大学院,以专业教育为主,至20岁毕业。这是中国传统大同思想与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杂,表达了维新人士对普及学校教育的追求。(四)梁启超的教育思想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梁启超认为国势强弱以人民受教育程度为转移,“世界之运,有乱而进乎平,胜败之原,由利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要义。”民智之开,“皆归本于学校”。他进而将“开民智”与“兴民权”和而论之,认为权生于智,欲伸民权须先广民智,既丰富了开民智的内涵,也揭示了教育作用的更深刻意义,表达了初步的教育民主思想。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教育开发民智、伸张民权,但民智、民权又非抽象的,而是体现为一定规格的国民素质。梁启超认为,新的国民标准应当包含“品行、智识、体力”三种基本素质,体现民族性、现代性、世界性,即“为本国之民”和“为现代之民”“为世界之民”。在《新民说》一文中,称这种新国民为“新民”,具有新的道德、思想、精神和品性,包括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和功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毅力等,是一种有资产阶级信仰、观念、道德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需要的人。3.论学制梁启超在提议废八股、推行经济科举考试的同时,提出按人身心发展阶段建立的学制:5岁以下为幼儿期,受家庭教育或幼稚园教育:6—一13岁为儿童期,受小学教育:14—一21岁为少年期,受中等教育或师范、实业教育:22—一25罗为成年期,受大学教育,分文、法、师范、医、理、工、农、商等科,并据此建立各级各类学校体系。所论虽粗糙,但直接影响了后来法定学制的产生。4.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1896年梁启超的《变法通议·论师范》是中国首次专文论述师范问题。文中将师范视为教育的根本和核心问题认为“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而中国现状是传统学校教师不通中学和西学,新式学堂外国教习不尽人意,通过专门训练培养学校教师,满足现实需要。开始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教师专门培养问题。在《变法通议》中又有《论女学》一文,从女子自立自养、成才成德、教育子女和文明胎教诸方面论述了女子教育的必要性,指出女子受教育是女子的天赋权利和男女平等的保障,并说明女子的心智特点与男子相比各有所长,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必须仿西方制度,设立女学堂,培养女子成才参与社会工作。他重视儿童教育,批评封建社会私塾教育,赞赏西方的儿童教育,主张为孩子办新式学校,学习要循序渐进,教育内容要丰富多彩,根据孩子年龄特征改进教学方法,建议孩子一天学习不超过3小时,不可太累,建议为孩子编一套蒙学书籍,在《论幼学》一文中,为8一一12岁儿童拟了一个教学程序表。(五)严复的教育思想1.“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严复是中国近代首先以德、智、体三要素设计教育目标的思想家。他根据英国斯宾塞《教育论》中的有关论述,在其《原强》中指出:国家的强弱、贫富、治乱,是“其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征验也”。中国的贫弱根源于民力、民智、民德的薄弱,中国的奋起必须从提高国民素质入手,“一日鼓民力、二日开民智、三日兴民德”,即:倡导体育,强健身体,并使精神智力有所依附: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全面开发民众智慧,改革科举,讲求西学:以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精神取代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三者中尤以兴民德为最重要也最难。2.“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严复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与社会政治学说,他认为洋务派讲的西学只不过是学习西方的皮毛,真正的西学要包括西方的“民主”、“政体”、“科学”。他不同意“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提法,认为体和用本不可分,中学与西学各不相同,“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他还举了许多例子说明这一问19
19 交、理财、经武、格物、考工诸科取人。虽在变法失败后一切复故,但对科举考试产生了冲击。 (三) 康有为教育思想 1.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康有为认为科举考试注重以八股取士,造成所选拔的官员不会应变、不会实事,中国政府在军事和外交上的失利 实源于此。他以治病为喻,将变科举比为“吐下而去其宿疴”,兴学校比为“补养以培其中气”,设想在学校逐步推广 的同时废除科举。在《请开学校折》中还设计了一个学校系统,建立资产阶级的学校制度。 2.大同书的教育理想》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描绘在“大同”社会儿童公育背景下的完整教育体系:妇女怀孕后进入人本院接受胎教; 婴儿断乳后送入育婴院抚养,3 岁后进入慈幼院,“育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6 岁入小学院,“养体为主而开智次 之”,但始终“以育德为先”;11 岁入中学院,为人生关键期,学问、德性之成否于此而定;16 岁进入大学院,以专业 教育为主,至 20 岁毕业。这是中国传统大同思想与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杂糅,表达了维新人士对普及学校教育的追求。 (四)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 梁启超认为国势强弱以人民受教育程度为转移,“世界之运,有乱而进乎平,胜败之原,由利而趋于智,故言自强 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要义。”民智之开,“皆归本于学校”。他进而将“开民智”与“兴民权”和而论之,认为权生 于智,欲伸民权须先广民智,既丰富了开民智的内涵,也揭示了教育作用的更深刻意义,表达了初步的教育民主思想。 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教育开发民智、伸张民权,但民智、民权又非抽象的,而是体现为一定规格的国民素质。梁启超认为,新的国民 标准应当包含“品行、智识、体力”三种基本素质,体现民族性、现代性、世界性,即“为本国之民”和“为现代之 民”“为世界之民”。在《新民说》一文中,称这种新国民为“新民”,具有崭新的道德、思想、精神和品性,包括国家 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和功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毅力等,是一种有资产阶级 信仰、观念、道德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需要的人。 3.论学制 梁启超在提议废八股、推行经济科举考试的同时,提出按人身心发展阶段建立的学制:5 岁以下为幼儿期,受家庭 教育或幼稚园教育;6——13 岁为儿童期,受小学教育;14——21 岁为少年期,受中等教育或师范、实业教育;22— —25 岁为成年期,受大学教育,分文、法、师范、医、理、工、农、商等科,并据此建立各级各类学校体系。所论虽 粗糙,但直接影响了后来法定学制的产生。 4.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 1896 年梁启超的《变法通议·论师范》是中国首次专文论述师范问题。文中将师范视为教育的根本和核心问题, 认为“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而中国现状是传统学校教师不通中学和西学,新式学堂外国教习不尽人意,通 过专门训练培养学校教师,满足现实需要。开始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教师专门培养问题。在《变法通议》中又 有《论女学》一文,从女子自立自养、成才成德、教育子女和文明胎教诸方面论述了女子教育的必要性,指出女子受 教育是女子的天赋权利和男女平等的保障,并说明女子的心智特点与男子相比各有所长,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 必须仿西方制度,设立女学堂,培养女子成才参与社会工作。他重视儿童教育,批评封建社会私塾教育,赞赏西方的 儿童教育,主张为孩子办新式学校,学习要循序渐进,教育内容要丰富多彩,根据孩子年龄特征改进教学方法,建议 孩子一天学习不超过 3 小时,不可太累,建议为孩子编一套蒙学书籍,在《论幼学》一文中,为 8——12 岁儿童拟了 一个教学程序表。 (五)严复的教育思想 1.“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 严复是中国近代首先以德、智、体三要素设计教育目标的思想家。他根据英国斯宾塞《教育论》中的有关论述, 在其《原强》中指出:国家的强弱、贫富、治乱,是“其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征验也”。中国的贫弱根源于民力、 民智、民德的薄弱,中国的奋起必须从提高国民素质入手,“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兴民德”,即:倡导体育, 强健身体,并使精神智力有所依附;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全面开发民众智慧,改革科举,讲求西学;以西方的民主自 由平等精神取代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三者中尤以兴民德为最重要也最难。 2.“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严复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与社会政治学说,他认为洋务派讲的西学只不过是学习西方的皮毛,真正的西 学要包括西方的“民主”、“政体”、“科学”。他不同意“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提法,认为体和用本不可分,中学与 西学各不相同,“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他还举了许多例子说明这一问
题。从严复对西学的态度来看,有“全盘西化”的倾向,过于忽视中国传统学说也是片面的。但他积极提倡西学,主张“体用一致”有积极意义。(六)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学制的初步建立1.“王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制定了一系列学制文件,合称《钦定学堂章程》,又称“王寅学制”,是中国近代首个正式颁布的法定学制,规定了各级种类学堂的性质、自标、年限、课程、衔接关系。学制主系列分为三段七级:初等教育,含蒙学堂4年、寻常小学堂3年、高等小学堂3年,前7年为义务教育阶段,儿童6岁起入学:中等教育,4年,性质为高等专门教育的基础:高等教育,含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大学堂3年、大学院若于年。整个学制长达20年。与主系列并行的还有实业、师范学堂。“王寅学制”因存在诸多不足而未能实施。1904年1月,清政府公布了有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义称“癸卵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颁布并实施的法定学制。学制主系统分为三段七级:初等教育,含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规定初小为强迫教育阶段,并首次将幼儿教育纳入学制系统:中等教育,5年:高等教育,含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大学堂3一一4年、通儒院5年属研究性质。整个学制长达20一一21年。与主系列并行的实业、师范教育设计的更为细致。学制的制定反映了国家按西方近代标准统一规划全国教育的愿望,也表示政府普及民众教育开始付之行动。学制接受西方的初、中、高三级学校模式,规定了义务教育年限,确定了德智体三育目标,设计实业学堂,重视师范教育,以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为教学管理和教学组织形式,注意尊重儿童身心特点等,都表现了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化。但过分强调传统伦理道德的灌输、“读经”课比重过大、学制过长限制普通民众受教育机会、女子教育仍无地位等,仍留有浓重的传统教育烙印。2.废科举,兴学堂科举制从改革到废除共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改革科举内容。如维新变法时下令废八股,改策论。第二步,递减科举中额。清政府采取每年递减名额的方法来逐步取消科举。第三步,科举制的完全废止。1905年下诏各省全部取消科举考试。科举制的废除在中国教育的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它标志着长期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在形式上宣告结束,一个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在逐步形成。由此,全国兴起办新学的热潮,至1909年,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已达5000多所,在校学生超过16万人。3.建立行政体制为保障学制的实施和兴学政策的落实,1904年政府规定专设总理学务大臣。废除科举制后,为适应形势,1905年底批准成立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政府主管机构一一学部。与此同时,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也逐步建立起来。1906年令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一省教育,长官为提学使;府、州、设劝学所管理一地教育。又制定视学规程,将全国划为12个视学区,以三年为一视学周期。由此形成从中央到底方的统一的教育行政系统。4.制定教育宗旨中国历史上没有政府明确制定的教育宗旨,1906年,学部适应时变,在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制定并颁布了明确的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并说明前两项为中国所固有而驱需发扬以抵制“异说”,后三项为中国民众所缺乏而呕需养成的。这一宗旨虽有极保守的方面,但也注意到了对国民的公共意识、国家观念、身体素质和生活技能的养成问题,毕竞显示了中国教育正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三、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的建立(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教育思想与实践首先,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秤击。秤击封建专制主义教育是剥夺人权的奴隶教育,清朝统治者所开设的学校都是奴隶学校,所用的教科书也都是奴隶教科书,培养目的就是培养奴隶。他们还进一步批判清政府的保皇派大倡尊孔读经的逆流。在反对“尊孔”、“读经”的同时,他们提出学生应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学说。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种革命的、批判的、进取的精神,是他们推翻封建政权、发展资本主义要求的反映,他的基本精神是资产阶级自由竞争,个人奋斗,对当时反封建专制主义有进步意义。其次,对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教育救国”论的批判。孙中山与严复展开争论,他认为应先革命后教育,绝不能希望从普及教育着手来改良中国社会。他认为政权掌握在军阀手中,教育无法普及。所以必须以革命为先,改变了政治经济制度才有可能普及教育。最后,举办革命学校。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尖锐批评保皇派的“教育救国”思想,并非忽视教育的作用,他们在致力于武装斗争的同时,努力发挥教育的宣传作用,主张通过教育去培养人才,认为这是革命成功的必要条件。创办了许多学校,如上海的爱国学社与爱国女校,陶成章、徐锡麟等创办的大通师范学堂。(二)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随后任命察元培为教育总长,立即手资产阶级教育的建设。首20
20 题。从严复对西学的态度来看,有“全盘西化”的倾向,过于忽视中国传统学说也是片面的。但他积极提倡西学,主 张“体用一致”有积极意义。 (六)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学制的初步建立 1.“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 1902 年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制定了一系列学制文件,合称《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是中国近代首个 正式颁布的法定学制,规定了各级种类学堂的性质、目标、年限、课程、衔接关系。学制主系列分为三段七级:初等 教育,含蒙学堂 4 年、寻常小学堂 3 年、高等小学堂 3 年,前 7 年为义务教育阶段,儿童 6 岁起入学;中等教育,4 年,性质为高等专门教育的基础;高等教育,含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 3 年、大学堂 3 年、大学院若干年。整个学制长 达 20 年。与主系列并行的还有实业、师范学堂。“壬寅学制”因存在诸多不足而未能实施。1904 年 1 月,清政府公布 了有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 个颁布并实施的法定学制。学制主系统分为三段七级:初等教育,含蒙养院 4 年、初等小学堂 5 年、高等小学堂 4 年, 规定初小为强迫教育阶段,并首次将幼儿教育纳入学制系统;中等教育,5 年;高等教育,含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 3 年、大学堂 3——4 年、通儒院 5 年属研究性质。整个学制长达 20——21 年。与主系列并行的实业、师范教育设计的 更为细致。学制的制定反映了国家按西方近代标准统一规划全国教育的愿望,也表示政府普及民众教育开始付之行动。 学制接受西方的初、中、高三级学校模式,规定了义务教育年限,确定了德智体三育目标,设计实业学堂,重视师范 教育,以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为教学管理和教学组织形式,注意尊重儿童身心特点等,都表现了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化。 但过分强调传统伦理道德的灌输、“读经”课比重过大、学制过长限制普通民众受教育机会、女子教育仍无地位等,仍 留有浓重的传统教育烙印。 2.废科举,兴学堂 科举制从改革到废除共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改革科举内容。如维新变法时下令废八股,改策论。第二步,递 减科举中额。清政府采取每年递减名额的方法来逐步取消科举。第三步,科举制的完全废止。1905 年下诏各省全部取 消科举考试。科举制的废除在中国教育的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它标志着长期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在形式上宣告结束, 一个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在逐步形成。由此,全国兴起办新学的热潮,至 1909 年,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已达 5000 多所,在校学生超过 16 万人。 3.建立行政体制 为保障学制的实施和兴学政策的落实,1904 年政府规定专设总理学务大臣。废除科举制后,为适应形势,1905 年 底批准成立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政府主管机构——学部。与此同时,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也逐步建立起来。1906 年令各 省设提学使司专管一省教育,长官为提学使;府、州、设劝学所管理一地教育。又制定视学规程,将全国划为 12 个视 学区,以三年为一视学周期。由此形成从中央到底方的统一的教育行政系统。 4.制定教育宗旨 中国历史上没有政府明确制定的教育宗旨,1906 年,学部适应时变,在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制定并颁布了明确的 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并说明前两项为中国所固有而亟需发扬以抵制“异说”,后三项为中国 民众所缺乏而亟需养成的。这一宗旨虽有极保守的方面,但也注意到了对国民的公共意识、国家观念、身体素质和生 活技能的养成问题,毕竟显示了中国教育正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三、 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的建立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教育思想与实践 首先,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抨击。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教育是剥夺人权的奴隶教育,清朝统治者所开设的学校都 是奴隶学校,所用的教科书也都是奴隶教科书,培养目的就是培养奴隶。他们还进一步批判清政府的保皇派大倡尊孔 读经的逆流。在反对“尊孔”、“读经”的同时,他们提出学生应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学说。资产阶级革 命派的这种革命的、批判的、进取的精神,是他们推翻封建政权、发展资本主义要求的反映,他的基本精神是资产阶 级自由竞争,个人奋斗,对当时反封建专制主义有进步意义。其次,对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教育救国”论的批判。孙 中山与严复展开争论,他认为应先革命后教育,绝不能希望从普及教育着手来改良中国社会。他认为政权掌握在军阀 手中,教育无法普及。所以必须以革命为先,改变了政治经济制度才有可能普及教育。最后,举办革命学校。以孙中 山为首的革命派,尖锐批评保皇派的“教育救国”思想,并非忽视教育的作用,他们在致力于武装斗争的同时,努力 发挥教育的宣传作用,主张通过教育去培养人才,认为这是革命成功的必要条件。创办了许多学校,如上海的爱国学 社与爱国女校,陶成章、徐锡麟等创办的大通师范学堂。 (二)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1912 年元旦,孙中山就任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随后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立即着手资产阶级教育的建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