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案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字幕 上编艺术总论 中编艺术种类 下编艺术系统 1.“艺术学之父”(德)康拉德.费德勒 (1841-1895) 2.艺术学包括三方面 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 一音乐学、美术学、舞蹈学、电影学、 上编艺术总论 戏剧学 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学、艺术文化学、艺术管理学等。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关于艺术的本质这个艺术学学科的根本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一、关于艺术的本质的几种主要看 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法 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 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德国古字幕] 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第一种,“客观糟神说”(叠) 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中国南北朝 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 柏拉图肖像 理学家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 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这样一来,“道
1 “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案 (一)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文 字 画 面 上编 艺术总论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 一、关于艺术的本质这个艺术学学科的根本 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 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 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 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德国古 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 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中国南北朝 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 理学家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 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这样一来,“道” [字幕] 上编 艺术总论 中编 艺术种类 下编 艺术系统 ―――――――――――――― 1.“艺术学之父”(德)康拉德.费德勒 (1841-1895) ――――――――――――― 2.艺术学包括三方面: --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 --音乐学、美术学、舞蹈学、电影学、 戏剧学 --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 学、艺术文化学、艺术管理学等。 ――――――――――――――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 一、关于艺术的本质的几种主要看 法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 [字幕]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叠) -------------------------------- 柏拉图肖像
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 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显然,这种“文 以载道”说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 字幕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第二种,“主观精神说”(叠 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 美学的开山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康德肖像 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 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 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 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论成为后来的 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处在19世纪和20 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 极端。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 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 采那里,主观意志被说成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 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尼采 是从美学问题开始他的哲学活动。在他的第一部 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 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 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等等,它们成为尼 采全部美学和哲学的前提。在我国古代的文艺理 论批评史上,南北朝时代是文学日益繁荣的时 期,文学艺术抒情言志的特点得到重视。但是, 这个时期有的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 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根本否认 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宋代严羽的“妙悟”说 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 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的艺术本质特征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西方文|[字幕」 艺思想史上,从古希腊以来,“模仿说”一直是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很有影响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叠) 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 会生活的再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 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 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亚里士多德肖像 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 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
2 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 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显然,这种“文 以载道”说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 神。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 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 美学的开山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 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 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 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 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论成为后来的 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处在19世纪和20 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 极端。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 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 采那里,主观意志被说成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 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尼采 是从美学问题开始他的哲学活动。在他的第一部 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 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 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等等,它们成为尼 采全部美学和哲学的前提。在我国古代的文艺理 论批评史上,南北朝时代是文学日益繁荣的时 期,文学艺术抒情言志的特点得到重视。但是, 这个时期有的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 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根本否认 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宋代严羽的“妙悟”说 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 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的艺术本质特征。 第三种,“模仿说” 或“再现说”。西方文 艺思想史上,从古希腊以来,“模仿说”一直是 很有影响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 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 会生活的再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 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 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 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 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 [字幕]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叠) ―――――――――――――― 康德肖像 [字幕] 第三种,“模仿说” 或“再现说” (叠) ―――――――――――――― 亚里士多德肖像
实的艺术真实性。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 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 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俄 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 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 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车尔尼 雪夫斯基的基本论点是艺术反映现实,但他所理 解的现实生活,不仅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 且包括人们的社会生活,使其更加具有深刻的社 会内容 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 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 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 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探究艺术的性质 特点和基本规律,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颇有意义 的见解。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字幕 人类社会生活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物质生|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活与精神生活两大组成部分。为满足这两种生活 所分别进行的生产活动,称作物质生产与精神生 。物质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它的 成果构成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生产是为了满 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的精神 文明。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则是 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 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 “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马克思肖像 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 殊的精神生产,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 所未有的创举。“艺术生产”理论对于揭示艺术 的起源和艺术的发展,揭示艺术的性质和艺术的 特点,以及揭示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 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的奥秘,都提供了科学 的理论依据。 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字幕 启示呢? 艺术生产”理论的启示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
3 实的艺术真实性。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 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 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俄 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 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 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车尔尼 雪夫斯基的基本论点是艺术反映现实,但他所理 解的现实生活,不仅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 且包括人们的社会生活,使其更加具有深刻的社 会内容。 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 “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 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 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探究艺术的性质 特点和基本规律,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颇有意义 的见解。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人类社会生活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物质生 活与精神生活两大组成部分。为满足这两种生活 所分别进行的生产活动,称作物质生产与精神生 产。物质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它的 成果构成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生产是为了满 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的精神 文明。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则是 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 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 “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 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 殊的精神生产,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 所未有的创举。“艺术生产” 理论对于揭示艺术 的起源和艺术的发展,揭示艺术的性质和艺术的 特点,以及揭示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 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的奥秘,都提供了科学 的理论依据。 “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 启示呢?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 [字幕]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 马克思肖像 [字幕] “艺术生产”理论的启示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
质和特点。 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不平衡关系 化出来的。人类最初的艺术品常常同生产劳动实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 践有着直接的联系,它们或者是劳动工具如精致奥秘 的石器、骨器等,或者是劳动成果如用来作为装 饰品的兽皮、兽牙、羽毛等。只是随着生产力的 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艺术生产才逐渐独立出原始社会的画面图像或博物馆陈列物画 来,这些劳动产品也逐渐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变片 为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 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 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 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 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 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 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 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 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 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 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 的艺术作品。因而,艺术的审美价值必然是主客 体的有机统一。艺术生产的突出特点,是把创作 主体(作家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整个 艺术创作过程,并融会到艺术作品之中。人类的 生产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艺术 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当然就更是一种 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了。艺术生产固然离不开 客观现实,社会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 础,但艺术生产同样不能离开主观创造,只有当 艺术家调动他强烈的和丰富的想象来从事创作 时,才能创造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从这种意义上讲,艺术必然是心与物的结合、主 观与客观的结合,再现与表现的结合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字幕 平衡关系”。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 它的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 不平衡关系 定时代艺术的发展,从最终原因上讲总是在一定
4 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 化出来的。人类最初的艺术品常常同生产劳动实 践有着直接的联系,它们或者是劳动工具如精致 的石器、骨器等,或者是劳动成果如用来作为装 饰品的兽皮、兽牙、羽毛等。只是随着生产力的 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艺术生产才逐渐独立出 来,这些劳动产品也逐渐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变 为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 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 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 动。 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 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 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 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 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 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 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 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 的艺术作品。因而,艺术的审美价值必然是主客 体的有机统一。艺术生产的突出特点,是把创作 主体(作家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整个 艺术创作过程,并融会到艺术作品之中。人类的 生产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艺术 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当然就更是一种 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了。艺术生产固然离不开 客观现实,社会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 础,但艺术生产同样不能离开主观创造,只有当 艺术家调动他强烈的和丰富的想象来从事创作 时,才能创造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从这种意义上讲,艺术必然是心与物的结合、主 观与客观的结合,再现与表现的结合。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 平衡关系”。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的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一 定时代艺术的发展,从最终原因上讲总是在一定 性质和特点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 “不平衡关系”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 奥秘 ―――――――――――――― 原始社会的画面图像或博物馆陈列物画 片 [字幕]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 “不平衡关系” ――――――――――――――
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普希金肖像 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19世纪的俄国列夫·托尔斯泰肖像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字幕] 秘。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 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奥秘 统来研究。艺术创作可以说是艺术的“生产阶 段”它是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对创作客字幕 体(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艺术作品可以艺术创作一艺术作品一艺术鉴赏 被看作是艺术生产的“产品”。艺术鉴赏则可以 被看作是艺术的“消费阶段”,它是欣赏主体(读 者、观众、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 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这样,对整个艺 术系统来说,艺术生产理论揭示出艺术品与欣赏 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 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在艺术生产的全过程中,生 产作为起点,具有支配作用,消费作为需要,又 直接规定着生产。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是为了 供人们阅读或欣赏,如果没人欣赏,它就还只是 潜在的作品。因而,艺术生产适应着欣赏者的消 费需要来进行艺术创作。同时,艺术欣赏反过来 又成为刺激艺术生产的动力,推动着艺术生产的 发展。可以说,整个艺术系统中,这三者之间的 辩证关系和它们自身的独特规律,正是我们艺术 学研究的核心 [字幕 “艺术的特征”一节,阐述了艺术具有的形第二节艺术的特征 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形象性 一形象性,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二、主体性 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三、审美性 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 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 思想情感。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艺 术形象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 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 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 象,欣赏者则必须通过音响、语言等媒介才能间 接地感受到。但无论怎样,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 形象
5 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 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19世纪的俄国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 秘。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 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 统来研究。艺术创作可以说是艺术的“生产阶 段”,它是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对创作客 体( 社会生活) 能动反映的过程。艺术作品可以 被看作是艺术生产的“产品”。艺术鉴赏则可以 被看作是艺术的“消费阶段”,它是欣赏主体(读 者、观众、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 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这样,对整个艺 术系统来说,艺术生产理论揭示出艺术品与欣赏 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 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在艺术生产的全过程中,生 产作为起点,具有支配作用,消费作为需要,又 直接规定着生产。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是为了 供人们阅读或欣赏,如果没人欣赏,它就还只是 潜在的作品。因而,艺术生产适应着欣赏者的消 费需要来进行艺术创作。同时,艺术欣赏反过来 又成为刺激艺术生产的动力,推动着艺术生产的 发展。可以说,整个艺术系统中,这三者之间的 辩证关系和它们自身的独特规律,正是我们艺术 学研究的核心。 “艺术的特征”一节,阐述了艺术具有的形 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一、形象性。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 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 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 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 思想情感。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艺 术形象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 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 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 象,欣赏者则必须通过音响、语言等媒介才能间 接地感受到。但无论怎样,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 形象。 普希金肖像 列夫·托尔斯泰肖像 [字幕]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 奥秘 ―――――――――――――― [字幕] 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 ―――――――――――――― [字幕] 第二节 艺术的特征 一、形象性 二、主体性 三、审美性 ―――――――――――――― [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