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中国影视:从传统到现代 追求独特的文化品格 不断增长的现代意识 要点:百年回眸 两大转折:民族品格的追求 认同和回归:港台电影 以恢宏的审美视野进入21世纪 文化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 爱默生 传统审美,尽管雅俗之分,但美的鉴赏与创造却多为少数人 的活动,含蓄蕴籍,重韵味与个性的审美体验。现代审美随着大 众传媒的普及,美的鉴赏与创造实现了大众化,成为全社会可共 享的文化快餐:感官愉悦,情感渲泄, 影视作为视听媒介,在信息传递、情感交流中始终渴求美与 美的形式的创造。 、百年回眸: 1.国影之初 1896811沪徐国“又一村”首映“西洋影戏” 1905秋京丰泰《定军山》(谭鑫培时年60) 19139沪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编导 《难夫难妻》首映(“新新舞台”)40’全景 1922 沪《海誓》殷明珠第一女星16岁 FF”小姐(编导、摄但杜宁) 1923 沪《孤儿救祖记》 明星公司丰厚票房轰动上海滩
第十一讲 中国影视:从传统到现代 追求独特的文化品格 不断增长的现代意识 要点:百年回眸 两大转折:民族品格的追求 认同和回归:港台电影 以恢宏的审美视野进入 21 世纪 文化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 爱默生 传统审美,尽管雅俗之分,但美的鉴赏与创造却多为少数人 的活动,含蓄蕴籍,重韵味与个性的审美体验。现代审美随着大 众传媒的普及,美的鉴赏与创造实现了大众化,成为全社会可共 享的文化快餐:感官愉悦,情感渲泄,…… 影视作为视听媒介,在信息传递、情感交流中始终渴求美与 美的形式的创造。 一、百年回眸: 1.国影之初 1896.8.11 沪 徐国“又一村”首映“西洋影戏” 1905 秋 京 丰泰《定军山》(谭鑫培时年 60) 1913.9 沪 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编导 《难夫难妻》 首映(“新新舞台”)40’全景 1922 沪 《海誓》 殷明珠 第一女星 16 岁 “FF”小姐(编导、摄 但杜宁) 1923 沪 《孤儿救祖记》 明星公司 丰厚票房 轰动上海滩
2、九十年概貌 前期披坚执锐筚路蓝缕 勃勃生机新文化又一阵地 左翼“经典” 中期沐浴新阳光两度创辉煌后期跌入低谷 近期观念更新,新人辈出,重又振兴,崛起世界 3、文化观照:五代导演群体风格各异 O第一代(1905-1931) 拓荒时期戏剧电影影机固定 张石川 郑正秋 明星”、“民新”“天 娱乐影戏 O第二代(1932-1949) 探索时期风火岁月左翼经典 1932夏衍、郑伯奇、阿英入影界次年中共电影小组成立 1934《神女》吴永刚执导阮玲玉主演 《渔光曲》蔡楚生编导王人美、韩兰根主演 84天爆满 《桃李劫》应云卫执导首部有声片 “毕业歌”袁牧之、陈波儿主演 1937《马路天使》袁牧之编导 赵丹、周璇魏鹤玲主演 1947《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郑君里 上海80万人次创国产片第一上座率民族化 现实主义力作,与意大利新现实电影比较 内容悲欢离合,社会教化 制作·影棚实景
2、九十年概貌 前期 披坚执锐 筚路蓝缕 勃勃生机 新文化又一阵地 左翼“经典” 中期 沐浴新阳光 两度创辉煌 后期跌入低谷 近期 观念更新,新人辈出,重又振兴,崛起世界 3、文化观照:五代导演 群体风格各异 ○第一代(1905-1931) 拓荒时期 戏剧电影 影机固定 张石川 郑正秋 “明星”、“民新”、“天一”…… 娱乐 影戏 ○第二代(1932-1949) 探索时期 风火岁月 左翼经典 1932 夏衍、郑伯奇、阿英入影界 次年中共电影小组成立 1934 《神女》 吴永刚执导 阮玲玉主演 《渔光曲》 蔡楚生编导 王人美、韩兰根主演 84 天爆满 《桃李劫》 应云卫执导 首部有声片 “毕业歌”袁牧之、陈波儿主演 1937 《马路天使》 袁牧之编导 赵丹、周璇 魏鹤玲主演 1947 《一江春水向东流》 蔡楚生 郑君里 上海 80 万人次创国产片 第一上座率 民族化 现实主义力作,与意大利新现实电影比较 内容 悲欢离合,社会教化 制作 ·影棚 实景
·艺术真实生活真实 戏剧冲突情节淡化 家庭 个人 “章回”自然结构 意境 1948《小城之春》费穆心理写实精美绝伦 80年代复映轰动世界 《万家灯火》沈浮平民意识艺术虚构 家庭悲欢离合 O第三代导演50年代开始独立执导“三谢”等 电影成为人民文化生活重要内容 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工具 事业蓬勃发展:17年拍片600多部 观众人次19494900万196546亿 《白毛女》(1950)王滨水华执导 《林则徐》(1959)郑君里岑范执导 《林家铺子》(1959)水华执导 《早春二月》(1963)谢铁骊 《舞台姐妹》(1965)谢晋 文学价值蒙太奇灌输思想意识 ○第四代导演60年代“科班”毕业80年代执导 第一代学院派导演 “新”观念四个“大讲”一个“丢掉” 198323获奖《城南旧事》吴贻弓导演 1987 《老井》吴天明承前启后 纪实性形式性意象性 ○第五代导演80年代“科班”毕业,执导“新锐” 1983《一个和八个》张军钊 1984《黄土地》 陈凯歌
·艺术真实 生活真实 ·戏剧冲突 情节淡化 ·家庭 个人 ·“章回” 自然结构 ·意境 1948 《小城之春》 费穆 心理写实 精美绝伦 80 年代复映轰动世界 《万家灯火》 沈浮 平民意识 艺术虚构 家庭悲欢离合 ○第三代导演 50 年代开始独立执导 “三谢”等 电影成为人民文化生活重要内容 “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工具” 事业蓬勃发展:17 年拍片 600 多部 观众人次 1949 4900 万 1965 46 亿 《白毛女》(1950) 王滨 水华执导 《林则徐》(1959) 郑君里 岑范执导 《林家铺子》(1959) 水华执导 《早春二月》(1963) 谢铁骊 《舞台姐妹》(1965) 谢晋 文学价值 蒙太奇 灌输思想意识 ○第四代导演 60 年代“科班”毕业 80 年代执导 第一代学院派导演 “新”观念 四个“大讲”一个“丢掉” 1983.2.3 获奖《城南旧事》 吴贻弓 导演 1987 《老井》 吴天明 承前启后 纪实性 形式性 意象性 ○第五代导演 80 年代“科班”毕业,执导 “新锐” 1983《一个和八个》 张军钊 1984《黄土地》 陈凯歌
1985《黑色事件》黄建新 《野山》 颜学恕 1987《红高梁》 张艺谋 1988《人鬼情》 自我意识 创新意识(选材、叙事、结构、语言) 主观性 象征性 寓意性 张艺谋:《红高梁》(1987) 《秋菊打官司》(1992) 黄健中:《过年》(1991) 民俗风情观念嬗变 O第六代90年代毕业并走上导演岗位 二、两大转折:民族品格的追求 O两大转折:影视审美、娱乐对象 社会文化现象 特殊的意识形态 ①模式转换(本体认识的误读,初识,回归) 大娱—一政教一一大媒(社会文化) 创作者主体意识失落 主旋律与多元发展并存(主体意识、跃升) ②观念转变(创作者主体意识) 自在 失落{社会环境所致 苏醒 强劲(“过”犹不及) 自觉(世纪之交) 戏人一一文人一一影人
1985《黑色事件》 黄建新 《野山》 颜学恕 1987《红高梁》 张艺谋 1988《人鬼情》 自我意识 创新意识(选材、叙事、结构、语言) 主观性 象征性 寓意性 张艺谋:《红高梁》(1987) 《秋菊打官司》(1992) 黄健中:《过年》(1991) 民俗风情 观念嬗变 ○第六代 90 年代毕业并走上导演岗位 二、两大转折:民族品格的追求 ○两大转折:影视 审美、娱乐对象 社会文化现象 特殊的意识形态 ①模式转换(本体认识的误读,初识,回归) 大娱——政教——大媒(社会文化) 创作者主体意识失落 主旋律与多元发展并存(主体意识、跃升) ②观念转变(创作者主体意识) 自在 失落 {社会环境所致} 苏醒 强劲(“过”犹不及) 自觉(世纪之交) 戏人——文人——影人
戏人对准戏剧舞台电影强调戏剧冲突 (两方或对准大千世界或创造梦幻境界) 文人文学性(主题、人物、情节、对白、细节)文学价值 忽视电影本身特性 影人发挥电影特性重视多元素的造型与运动 谢晋现象 O民族形式品格追求 意新现实主义电影 中30、40左翼电影比较 ①电影观念 意 纪实:生活真实 现实:艺术真实 1.实景“到大街上拍电影去” 影棚 “实人”“还我普通人” 典型人物(艺术) 3.个人命运 家庭悲欢离合 4.启用非职业演员、淡化表演演员表现煽情 5.淡化情节,故事 注重故事、情节 6.追求自然、质朴,自然光效侮定性,戏剧化色彩 ②民族形式 外在表现人物外貌、服饰、道具、布景等文化信息载体 月亮”“灯笼”舞蹈、语言… 内在表现历史事件、习俗礼仪、民间传说如:太极拳、书 法、京剧、中国烹调、功夫 结构如章重回故事 西方注重写实浓烈、阳刚、血与火、性与力 个体精神、个性自由 东方注重写意阴柔、淡远、人与自然、和与爱 群体与社会责任
戏人 对准戏剧舞台 电影强调戏剧冲突 (两方或对准大千世界或创造梦幻境界) 文人 文学性(主题、人物、情节、对白、细节)文学价值 忽视电影本身特性 影人 发挥电影特性 重视多元素的造型与运动 谢晋现象 ○民族形式 品格追求 意新现实主义电影 中 30、40 左翼电影比较 ①电影观念 意 中 纪实:生活真实 现实:艺术真实 1.实景“到大街上拍电影去” 影棚 2.“实人”“还我普通人” 典型人物(艺术) 3.个人命运 家庭悲欢离合 4.启用非职业演员、淡化表演 演员表现 煽情 5.淡化情节,故事 注重故事、情节 6.追求自然、质朴,自然光效 侮定性,戏剧化色彩 ②民族形式 外在表现 人物外貌、服饰、道具、布景等文化信息载体 “月亮”“灯笼”舞蹈、语言…… 内在表现 历史事件、习俗礼仪、民间传说 如:太极拳、书 法、京剧、中国烹调、功夫 结构 如章重回故事 西方 注重写实 浓烈、阳刚、血与火、性与力 个体精神、个性自由 东方 注重写意 阴柔、淡远、人与自然、和与爱 群体与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