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当代多元电影 电影从杂耍开始发展,几经变革:格里菲斯为电影建立了基 本镜头叙事语言;默片电影探求了电影的视觉画面的表现力;好莱 坞情节剧发展了电影戏剧性美学和商业电影的一整套经验;二战 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发展了电影的纪实性美学因素,随 后,法国的新浪潮和伯格曼、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等为代表的现代 派电影进一步拓展了电影的表现技巧和哲理内涵。电影逐渐从经典 形态向多元化的现代形态转变。 传统电影的艺术观念往往是分立、更替的:蒙太奇与长镜头; 再现与表现;纪实性的客观记录与戏剧语言的假定性;当代电影发 展的趋向则是多元化,以多种艺术元素的融合来超越传统,蒙太奇 与长镜头、悲剧与喜剧、纪实主义与技术主义等对立元素、对立观 念、技巧组合在一起,构成多层次的视听复合的艺术整体。 第一节:基耶斯洛夫斯基与《蓝、白、红》 克里斯托弗·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生平与创作 基耶斯洛夫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1941年出生于波 兰华沙。1969年毕业于洛兹电影学校,分配在华沙记录片厂任导 演,先后拍摄了13部记录影片。 1975年拍摄了他自己称作“生命的隐喻”的第一部剧情片《人 员》,是一部用16毫米彩色胶片拍摄的电视电影。1976年的《疤
第五章 当代多元电影 电影从杂耍开始发展,几经变革:格里菲斯为电影建立了基 本镜头叙事语言;默片电影探求了电影的视觉画面的表现力;好莱 坞情节剧发展了电影戏剧性美学和商业电影的一整套经验;二战 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发展了电影的纪实性美学因素,随 后,法国的新浪潮和伯格曼、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等为代表的现代 派电影进一步拓展了电影的表现技巧和哲理内涵。电影逐渐从经典 形态向多元化的现代形态转变。 传统电影的艺术观念往往是分立、更替的:蒙太奇与长镜头; 再现与表现;纪实性的客观记录与戏剧语言的假定性;当代电影发 展的趋向则是多元化,以多种艺术元素的融合来超越传统,蒙太奇 与长镜头、悲剧与喜剧、纪实主义与技术主义等对立元素、对立观 念、技巧组合在一起,构成多层次的视听复合的艺术整体。 第一节:基耶斯洛夫斯基与《蓝、白、红》 一、克里斯托弗·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生平与创作 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 1941 年出生于波 兰华沙。1969 年毕业于洛兹电影学校,分配在华沙记录片厂任导 演,先后拍摄了 13 部记录影片。 1975 年拍摄了他自己称作“生命的隐喻”的第一部剧情片《人 员》,是一部用 16 毫米彩色胶片拍摄的电视电影。1976 年的《疤
痕》是他的第一部电影故事片,被评论界认为是当时波兰“道德焦 虑电影”的先锋,也标志着他从记录片走向了作者电影。1979年 拍摄《影迷》。之后1981年的《盲目的机会》(又译《盲打误撞》) 和1984年的《无止无休》是他两部承前启后的作品,这两部影片 方面保持了对波兰社会现实的种种关注,另一方面表现了对个人 命运和情感的思索,注入了哲学和宗教的色彩。 1988-1989年他拍摄了著名的《十诫》系列,它原是十部电 视剧系列,只有其中的《关于杀人的短片》和《关于爱情的短片》 作为电影发行,并蝉联了两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十诫”系列 影片,每部都是同一规格,一小时左右的长度,主要人物大多来自 同一幢居民大楼。《十诫》不是对圣经《旧约》中十条诫命的简单 阐释,它是一部现代戏,它是根据《圣经》中的古老意念重新加以 诠释和演绎的对波兰人或者说现代人生存困境的一次深刻的探 讨。《十诫》被美国影评推荐为必要看的十部现代经典作品之一。 《十诫》系列使基耶斯洛夫斯基从波兰走向国际,《十诫》标志着 基耶斯洛夫斯基开始形成具有哲学意蕴的作家式导演风格。 此后,他前往欧洲拍片。1991年的《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 在国际影坛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这是一部具有神秘主义风格的影 片,生命偶然性、命运的无限巧合与灵魂的存在可能的观点在这部 影片中渲染到了极点。20年前在法国和波兰同时诞生了两个女孩, 她们具有相同的名字、相同的生活方式。这不是一部可以通过通常 的理性解读的电影,它属于超现实的范畴并且充满了各种灵性和预
痕》是他的第一部电影故事片,被评论界认为是当时波兰“道德焦 虑电影”的先锋,也标志着他从记录片走向了作者电影。1979 年 拍摄《影迷》。之后 1981 年的《盲目的机会》(又译《盲打误撞》) 和 1984 年的《无止无休》是他两部承前启后的作品,这两部影片 一方面保持了对波兰社会现实的种种关注,另一方面表现了对个人 命运和情感的思索,注入了哲学和宗教的色彩。 1988-1989 年他拍摄了著名的《十诫》系列,它原是十部电 视剧系列,只有其中的《关于杀人的短片》和《关于爱情的短片》 作为电影发行,并蝉联了两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十诫”系列 影片,每部都是同一规格,一小时左右的长度,主要人物大多来自 同一幢居民大楼。《十诫》不是对圣经《旧约》中十条诫命的简单 阐释,它是一部现代戏,它是根据《圣经》中的古老意念重新加以 诠释和演绎的对波兰人或者说现代人生存困境的一次深刻的探 讨 。《十诫》被美国影评推荐为必要看的十部现代经典作品之一。 《十诫》系列使基耶斯洛夫斯基从波兰走向国际,《十诫》标志着 基耶斯洛夫斯基开始形成具有哲学意蕴的作家式导演风格。 此后,他前往欧洲拍片。1991 年的《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 在国际影坛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这是一部具有神秘主义风格的影 片,生命偶然性、命运的无限巧合与灵魂的存在可能的观点在这部 影片中渲染到了极点。20 年前在法国和波兰同时诞生了两个女孩, 她们具有相同的名字、相同的生活方式。这不是一部可以通过通常 的理性解读的电影,它属于超现实的范畴并且充满了各种灵性和预
感。影片中的细节需要观众相当仔细的把握,波兰维洛尼卡父亲画 的图纸恰恰是法国维洛尼卡的居所,波兰维洛尼卡男友住的房间号 码恰是法国维洛尼卡后来住的,法国维洛尼卡梦见的教堂和道路是 波兰维洛尼卡生活的地方,她们都拥有一个水晶球,都喜欢用戒指 拨动眼帘,都喜欢抬着头享受阳光,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巧合贯穿 全剧,让人感到一种无法喘息的宿命。 1993-1994年他完成了再次轰动国际影坛的《蓝》《白》、《红》 部曲,就在该片获奖处于事业顶峰时,他宣布隐退。196年3 月因心脏手术不成功,离开人世。 基耶斯洛夫斯基无疑是当代影坛上最具影响的电影导演之 。他的影片构成的是一幅独特的电影人文景观,以娴熟的电影语 言技巧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复杂的情感,使他最终成为“后工业时 代”人文电影的作家式导演,成为为数不多仍在孜孜以求地探讨人 类的精神困境和终极价值的导演。被影评界称为是“伯格曼、费里 尼之后作者电影的传人”。 《蓝、白、红》赏析 蓝、白、红是法国国旗的组成颜色,基耶斯洛夫斯基以三色为 片名,也借用了三色的象征含义:“自由(蓝色)、平等(白色) 博爱(红色)”作为三部影片的主题,不过其主题已抽去“三色” 原有的政治内涵,构成的是对人性的深入探究和对生命终极价值的 形象思考。 对《蓝、白、红》主题的理解:
感。影片中的细节需要观众相当仔细的把握,波兰维洛尼卡父亲画 的图纸恰恰是法国维洛尼卡的居所,波兰维洛尼卡男友住的房间号 码恰是法国维洛尼卡后来住的,法国维洛尼卡梦见的教堂和道路是 波兰维洛尼卡生活的地方,她们都拥有一个水晶球,都喜欢用戒指 拨动眼帘,都喜欢抬着头享受阳光,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巧合贯穿 全剧,让人感到一种无法喘息的宿命。 1993-1994 年他完成了再次轰动国际影坛的《蓝》、《白》、《红》 三部曲,就在该片获奖处于事业顶峰时,他宣布隐退。1996 年 3 月因心脏手术不成功,离开人世。 基耶斯洛夫斯基无疑是当代影坛上最具影响的电影导演之 一。他的影片构成的是一幅独特的电影人文景观,以娴熟的电影语 言技巧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复杂的情感,使他最终成为“后工业时 代”人文电影的作家式导演,成为为数不多仍在孜孜以求地探讨人 类的精神困境和终极价值的导演。被影评界称为是“伯格曼、费里 尼之后作者电影的传人”。 二、《蓝、白、红》赏析 蓝、白、红是法国国旗的组成颜色,基耶斯洛夫斯基以三色为 片名,也借用了三色的象征含义:“自由(蓝色)、平等(白色)、 博爱(红色)”作为三部影片的主题,不过其主题已抽去“三色” 原有的政治内涵,构成的是对人性的深入探究和对生命终极价值的 形象思考。 对《蓝、白、红》主题的理解:
(1)、《蓝色》是一部心理片,影片通过女主人公挣脱外在与 心灵的束缚的艰难,来表达关于自由的思索。影片以车祸这一突发 事件开始,影片的叙事沿着女主人公朱丽叶车祸后心理历程的轨迹 展开:悲痛欲绝一离群索居一重返社会。 悲痛欲绝:朱丽叶的家庭毁于一次车祸,她的作曲家丈夫和女 儿都在车祸中丧生。在医院中醒来的朱丽叶无法面对生活中最残酷 的现实,一度想要自杀,但在难以吞咽的大把药片面前却丧失了死 亡的勇气 离群索居:朱丽叶伤愈出院后,她决心与过去的一切断绝关系, 她卖房、毁谱、断情、移居……她要以这种摆脱一切的“自由”, 来使自己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她在巴黎租了安静的公 寓,她独来独往,决心不与外界发生任何联系,她想以这种割裂、 隐居的方式来获取解脱和内心的自由 重返社会:朱丽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她遇到了一位脱衣舞女, 位目睹车祸的青年,一个孤独的街头乐手。这乐手吹奏的乐曲竟 是他丈夫生前创作的音乐。音乐,是她与过去无法割裂的有形的纽 带,也是这部影片贯穿始终的“主角”。后来她更发现丈夫曾有位 在法院工作的情人,而且怀着与她丈夫的孩子。朱丽叶终于从悲怅 中醒悟,能够淡定地面对现实生活。她接受了奧利维的爱情,同他 合作谱写丈夫未完成的交响曲。她请丈夫的情人来到自己家,并将 遗产转给了丈夫的骨肉 朱丽叶的心理历程阐明:没有爱的个人自由是毫无意义的,而
(1)、《蓝色》是一部心理片,影片通过女主人公挣脱外在与 心灵的束缚的艰难,来表达关于自由的思索。影片以车祸这一突发 事件开始,影片的叙事沿着女主人公朱丽叶车祸后心理历程的轨迹 展开:悲痛欲绝-离群索居-重返社会。 悲痛欲绝:朱丽叶的家庭毁于一次车祸,她的作曲家丈夫和女 儿都在车祸中丧生。在医院中醒来的朱丽叶无法面对生活中最残酷 的现实,一度想要自杀,但在难以吞咽的大把药片面前却丧失了死 亡的勇气。 离群索居:朱丽叶伤愈出院后,她决心与过去的一切断绝关系, 她卖房、毁谱、断情、移居……她要以这种摆脱一切的“自由”, 来使自己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她在巴黎租了安静的公 寓,她独来独往,决心不与外界发生任何联系,她想以这种割裂、 隐居的方式来获取解脱和内心的自由。 重返社会:朱丽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她遇到了一位脱衣舞女, 一位目睹车祸的青年,一个孤独的街头乐手。这乐手吹奏的乐曲竟 是他丈夫生前创作的音乐。音乐,是她与过去无法割裂的有形的纽 带,也是这部影片贯穿始终的“主角”。后来她更发现丈夫曾有位 在法院工作的情人,而且怀着与她丈夫的孩子。朱丽叶终于从悲怅 中醒悟,能够淡定地面对现实生活。她接受了奥利维的爱情,同他 合作谱写丈夫未完成的交响曲。她请丈夫的情人来到自己家,并将 遗产转给了丈夫的骨肉。 朱丽叶的心理历程阐明:没有爱的个人自由是毫无意义的,而
爱却意味着要牺牲个人的自由,这正是影片的主题 (2)、《白色》是一部黑色喜剧片,影片以一对夫妻的故事来 阐释关于“平等”的思考。影片开始于波兰美容师卡罗尔在法国因 为文化、语言等隔阂,造成夫妻关系的失衡,被法国妻子多明妮起 诉要求离婚并获准。 影片的叙事采用了两段式的时空顺序式结构,上半部分故事发 生在巴黎,叙事的重点放在描绘多明妮的绝情和卡罗尔的痴情上。 影片的下半部分故事发生在华沙,叙事的重点放在卡罗尔如何在波 兰发迹并一手策划了对多明妮的报复。 影片的结尾意味深长,卡罗尔用金钱达到了报复的目的,将多 明妮送进了监狱,却又重新赢得了多明妮的感情。牢房中的多明妮 在用手语向他说:“等我出来”,卡罗尔流下了眼泪 关于影片的主题,导演是这样阐述的:“在波兰,我们说‘人 人想要超越别人的平等’这几乎成了一句谚语,这表示平等是不可 能的”。多明妮曾抛弃了卡罗尔,卡罗尔就设计圈套抛弃一次多明 妮,难道这就是平等?影片其实是在提醒人们,人的感情是无法强 求“平等”的 (3)、《红色》是三部曲中最温馨浪漫的一部。影片阐释了博 爱的主题。时装模特儿瓦伦蒂在开车回家时撞伤了一只狗,她带着 狗找到了它的主人,一位独居的退休法官。影片中,瓦伦蒂是青春、 美丽、善良的化身,而老法官则孤僻、怪异,他们分别代表着人生 两个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情境。影片有三条情节线,主线在瓦伦蒂
爱却意味着要牺牲个人的自由,这正是影片的主题。 (2)、《白色》是一部黑色喜剧片,影片以一对夫妻的故事来 阐释关于“平等”的思考。影片开始于波兰美容师卡罗尔在法国因 为文化、语言等隔阂,造成夫妻关系的失衡,被法国妻子多明妮起 诉要求离婚并获准。 影片的叙事采用了两段式的时空顺序式结构,上半部分故事发 生在巴黎,叙事的重点放在描绘多明妮的绝情和卡罗尔的痴情上。 影片的下半部分故事发生在华沙,叙事的重点放在卡罗尔如何在波 兰发迹并一手策划了对多明妮的报复。 影片的结尾意味深长,卡罗尔用金钱达到了报复的目的,将多 明妮送进了监狱,却又重新赢得了多明妮的感情。牢房中的多明妮 在用手语向他说:“等我出来”,卡罗尔流下了眼泪。 关于影片的主题,导演是这样阐述的:“在波兰,我们说‘人 人想要超越别人的平等’这几乎成了一句谚语,这表示平等是不可 能的”。多明妮曾抛弃了卡罗尔,卡罗尔就设计圈套抛弃一次多明 妮,难道这就是平等?影片其实是在提醒人们,人的感情是无法强 求“平等”的。 (3)、《红色》是三部曲中最温馨浪漫的一部。影片阐释了博 爱的主题。时装模特儿瓦伦蒂在开车回家时撞伤了一只狗,她带着 狗找到了它的主人,一位独居的退休法官。影片中,瓦伦蒂是青春、 美丽、善良的化身,而老法官则孤僻、怪异,他们分别代表着人生 两个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情境。影片有三条情节线,主线在瓦伦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