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银幕上的哲学和电影意识流 第一节英格玛·伯格曼和《第七封印》 瑞典著名电影导演伯格曼是现代派电影重要的奠基人物,其电影作 品也是作者电影的典型范例。 、英格玛·伯格曼的生平与创作 伯格曼( Ingmar Bergman):瑞典电影和话剧导演。 作为一个现代派电影大师,伯格曼的电影最突出的特征在于: 把哲学的命题作为影片的主题,善于运用抽象的哲学概念作为影片 的中心内容,善于借助于隐喻、象征等手法去表达一种思想或精神 状态,因而有“银幕上的哲学家"之誉。 伯格曼的电影除少数例外,都是他自编自导的,在他的身边还 有一个固定的创作集体,包括演员、摄影师和其他创作成员,他们 同创作出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电影风格一一伯格曼风格,因此他也 是“作者电影”最典型、最卓越的代表 主要作品:1945年执导第一部影片《危机》;1955年的《第七 封印》代表了他创作的成熟;1956《夏夜的微笑》获戛纳国际电影 节大奖;1957《野草莓》获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58 《魔术师》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特别奖;1961《犹在镜中》获奥斯 卡最佳外语片奖;1962《处女泉》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63 《冬日之光》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63年《沉默》获瑞典金 甲虫奖;1972年《呼喊与细语》;1976年《面对面》;1978年《秋 天奏鸣曲》;1982《芬妮和亚历山大》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第三章 银幕上的哲学和电影意识流 第一节 英格玛·伯格曼和《第七封印》 瑞典著名电影导演伯格曼是现代派电影重要的奠基人物,其电影作 品也是作者电影的典型范例。 一、英格玛·伯格曼的生平与创作 伯格曼(Ingmar Bergman ):瑞典电影和话剧导演。 作为一个现代派电影大师,伯格曼的电影最突出的特征在于: 把哲学的命题作为影片的主题,善于运用抽象的哲学概念作为影片 的中心内容,善于借助于隐喻、象征等手法去表达一种思想或精神 状态,因而有 “银幕上的哲学家"之誉。 伯格曼的电影除少数例外,都是他自编自导的,在他的身边还 有一个固定的创作集体,包括演员、摄影师和其他创作成员,他们 一同创作出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电影风格――伯格曼风格,因此他也 是“作者电影”最典型、最卓越的代表。 主要作品:1945 年执导第一部影片《危机》;1955 年的《第七 封印》代表了他创作的成熟;1956《夏夜的微笑》获戛纳国际电影 节大奖;1957《野草莓》获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58 《魔术师》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特别奖;1961《犹在镜中》获奥斯 卡最佳外语片奖;1962《处女泉》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63 《冬日之光》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63 年《沉默》获瑞典金 甲虫奖;1972 年《呼喊与细语》;1976 年《面对面》;1978 年《秋 天奏鸣曲》;1982《芬妮和亚历山大》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奖。伯格曼一生共四次获得奥斯卡奖。 、《第七封印》赏析 影片的故事背景是中世纪的欧洲,情节线索是主人公布洛克骑士和 他的随从延斯在参加十字军东征十年之后返乡的旅程。 影片的哲理内涵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一)影片片名借自《圣经》中的典故:耶稣拆开第七封印, 这是世界末日和最后审判的信号,使影片构成了一个隐喻。影片虽 然以欧洲中世纪为时代背景,但影片的主旨和隐喻意义显然超越历 史而与当代现实甚至人类未来有关。伯格曼借用中世纪人们对瘟疫 和世界末日的恐慌比喻现代人对原子灾难和世界毁灭的恐慌。在他 看来,原子灾难就是现代瘟疫,它会带来世界的末日和人类的灭绝。 (二)影片通过一个具有一定假定性的故事讲述,不同程度触 及到伯格曼电影的三个基本主题:1、人的孤独与痛苦;2、生与死、 善与恶的关系;3、上帝是否存在。影片质疑一种生存状态,却找 不到可以归去的精神家园,进而思索生命的痛苦与死亡、人生的价 值与意义,并反思上帝是否存在这样的本体论问题 死神形象的作用和象征意义: 影片中有一个戴着斗篷,穿一身黑衣,面色苍白的死神形象,他 是片中所有的人物和线索的连接点,他在每一个重要场面出现,片 中所有人物的命运最终都归结于死亡,只有约夫一家在布洛克骑士
奖。伯格曼一生共四次获得奥斯卡奖。 二、《 第七封印》赏析 影片的故事背景是中世纪的欧洲,情节线索是主人公布洛克骑士和 他的随从延斯在参加十字军东征十年之后返乡的旅程。 影片的哲理内涵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一)影片片名借自《圣经》中的典故:耶稣拆开第七封印, 这是世界末日和最后审判的信号,使影片构成了一个隐喻。影片虽 然以欧洲中世纪为时代背景,但影片的主旨和隐喻意义显然超越历 史而与当代现实甚至人类未来有关。伯格曼借用中世纪人们对瘟疫 和世界末日的恐慌比喻现代人对原子灾难和世界毁灭的恐慌。在他 看来,原子灾难就是现代瘟疫,它会带来世界的末日和人类的灭绝。 (二)影片通过一个具有一定假定性的故事讲述,不同程度触 及到伯格曼电影的三个基本主题:1、人的孤独与痛苦;2、生与死、 善与恶的关系;3、上帝是否存在。影片质疑一种生存状态,却找 不到可以归去的精神家园,进而思索生命的痛苦与死亡、人生的价 值与意义,并反思上帝是否存在这样的本体论问题。 死神形象的作用和象征意义: 影片中有一个戴着斗篷,穿一身黑衣,面色苍白的死神形象,他 是片中所有的人物和线索的连接点,他在每一个重要场面出现,片 中所有人物的命运最终都归结于死亡,只有约夫一家在布洛克骑士
的暗中相助之下才逃出了死神的魔掌。“死神”形象是片中瘟疫的 具像化,也是人的孤独与痛苦的生存状态的具像化符号;影片通过 骑士和死神对弈的历程,探索生命与死亡的关系,探讨生命的价值 与意义;并借助死神的如影随形而上帝始终空缺,追思上帝是否存 在的本体论命题。 《第七封印》的独特风格: 在主题内涵上,影片的表现中心从外在世界转向了内在世界, 转向了探索人的内心和灵魂的深层次,使影片达到了一个哲理的高 度,以电影的语言形式来思考现代社会中人的境遇,探讨生命的价 值和意义、生的痛苦、死的恐惧、孤独、人与人之间难于交流等问 题,并为表现这些主题寻找到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在艺术形式上,他的影片突破了传统的线性结构,采用了多线 索、多声部的复杂结构。“旅行”是影片的叙事框架,主人公布洛 克骑士的心路历程是影片叙事的深层结构。 在影片的有机结构中,写实因素与绘画风格、朴实的生活真实 与神秘的神怪象喻、深沉的哲理思考与隽永的诗意表达都融汇在 起 在视觉语言上,影片以极为强烈的、风格化的影调反差和黑白 对比,以及怪诞、夸张的视觉形象造型,构造了超现实的表现主义 画面,对观众形成了强烈而丰富的视觉冲击力。 影片还体现出杰出的光影运用技巧。如影片开头段落,用普
的暗中相助之下才逃出了死神的魔掌。“死神”形象是片中瘟疫的 具像化,也是人的孤独与痛苦的生存状态的具像化符号;影片通过 骑士和死神对弈的历程,探索生命与死亡的关系,探讨生命的价值 与意义;并借助死神的如影随形而上帝始终空缺,追思上帝是否存 在的本体论命题。 《第七封印》的独特风格: 在主题内涵上,影片的表现中心从外在世界转向了内在世界, 转向了探索人的内心和灵魂的深层次,使影片达到了一个哲理的高 度,以电影的语言形式来思考现代社会中人的境遇,探讨生命的价 值和意义、生的痛苦、死的恐惧、孤独、人与人之间难于交流等问 题,并为表现这些主题寻找到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在艺术形式上,他的影片突破了传统的线性结构,采用了多线 索、多声部的复杂结构。“旅行”是影片的叙事框架,主人公布洛 克骑士的心路历程是影片叙事的深层结构。 在影片的有机结构中,写实因素与绘画风格、朴实的生活真实 与神秘的神怪象喻、深沉的哲理思考与隽永的诗意表达都融汇在一 起。 在视觉语言上,影片以极为强烈的、风格化的影调反差和黑白 对比,以及怪诞、夸张的视觉形象造型,构造了超现实的表现主义 画面,对观众形成了强烈而丰富的视觉冲击力。 影片还体现出杰出的光影运用技巧。如影片开头段落,用普
遍平光照明,这种效果就像一种阴沉、愁闷的天气给人的感觉一样, 它产生一种失望和无法解脱的忧伤情调。然后,旁白叙述了影片叙 事背景:瘟疫肆虐的土地,悲伤、无望的归乡旅程 第二节阿仑·雷乃和《广岛之恋》 阿仑·雷乃( Alain resnais):法国电影导演,新浪潮“左 岸派”的代表人物。 “新浪潮”电影是指1958起兴起于法国的一场继欧洲先锋 派、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之后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革新运动。 它没有统一的宣言和完整的艺术纲领,也没有固定的组织,主要 由聚集于《电影手册》杂志编辑部内激进的青年影评家组成。代 表人物和作品;特吕弗的《四百下》、戈达尔的《精疲力尽》以及 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等。“新浪潮”运动持续的时间不长, 1962年后逐渐衰落,但这一运动对世界电影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是以后一系列变革的先声。 《电影手册》1951年由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巴赞主编创刊, 巴赞的纪实电影的美学思想和长镜头理论是新浪潮革新的理论基 础。1958年,聚集在《电影手册》杂志的一群青年影评家开始相
遍平光照明,这种效果就像一种阴沉、愁闷的天气给人的感觉一样, 它产生一种失望和无法解脱的忧伤情调。然后,旁白叙述了影片叙 事背景:瘟疫肆虐的土地,悲伤、无望的归乡旅程。 第二节 阿仑·雷乃和《广岛之恋》 阿仑·雷乃(Alain Resnais ):法国电影导演,新浪潮“左 岸派”的代表人物。 “新浪潮”电影是指 1958 起兴起于法国的一场继欧洲先锋 派、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之后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革新运动。 它没有统一的宣言和完整的艺术纲领,也没有固定的组织,主要 由聚集于《电影手册》杂志编辑部内激进的青年影评家组成。代 表人物和作品;特吕弗的《四百下》、戈达尔的《精疲力尽》以及 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等。“新浪潮”运动持续的时间不长, 1962 年后逐渐衰落,但这一运动对世界电影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是以后一系列变革的先声。 《电影手册》1951 年由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巴赞主编创刊, 巴赞的纪实电影的美学思想和长镜头理论是新浪潮革新的理论基 础。1958 年,聚集在《电影手册》杂志的一群青年影评家开始相
继走上电影创作之路,他们将巴赞视为他们的精神之父。1962年 《电影手册》开辟了“新浪潮”特刊,为新浪潮的电影实践推波助 “左岸派” 在法国新浪潮兴起的同时,在巴黎有另外一批电影艺术家,也 拍出了与传统叙事技巧大相径庭的影片,被视为是新浪潮的另一分 支。由于他们都住在巴黎的塞纳河左岸,为“左岸派”之称,代表 人物是阿仑·雷乃、罗伯一格里叶、玛格丽特·杜拉等。他们的共 同特征是强调电影的文学性,是文学家拍摄的电影,所以,他们的 电影实践被称为是“作家电影”。代表影片有《广岛之恋》、《去年 在马里昂巴德》等。 意识流电影: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而产生的一 种电影创作类别。其突出特征是侧重表现人的潜意识或直觉活动, 在表现手法上多采用时空交错的结构形式,来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 意识和潜意识活动。代表作主要有1957年伯格曼导演的《野草萄》、 阿仑·雷乃导演的1958年的《广岛之恋》和1961年的《去年在马 里昂巴德》等 、阿仑·雷乃的生平与创作 阿仑·雷乃早期拍摄了一系列以著名画家和战争为题材的纪 录短片:1948年《梵高》1950年《戈尔尼卡》、1951年《高更》 1954年《雕像也在死亡》、195年《夜与雾》、1956年《世界的全
继走上电影创作之路,他们将巴赞视为他们的精神之父。1962 年 《电影手册》开辟了“新浪潮”特刊,为新浪潮的电影实践推波助 澜。 “左岸派”: 在法国新浪潮兴起的同时,在巴黎有另外一批电影艺术家,也 拍出了与传统叙事技巧大相径庭的影片,被视为是新浪潮的另一分 支。由于他们都住在巴黎的塞纳河左岸,为“左岸派”之称,代表 人物是阿仑·雷乃、罗伯-格里叶、玛格丽特·杜拉等。他们的共 同特征是强调电影的文学性,是文学家拍摄的电影,所以,他们的 电影实践被称为是“作家电影”。代表影片有《广岛之恋》、《去年 在马里昂巴德》等。 意识流电影: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而产生的一 种电影创作类别。其突出特征是侧重表现人的潜意识或直觉活动, 在表现手法上多采用时空交错的结构形式,来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 意识和潜意识活动。代表作主要有 1957 年伯格曼导演的《野草萄》、 阿仑·雷乃导演的 1958 年的《广岛之恋》和 1961 年的《去年在马 里昂巴德》等。 一、阿仑·雷乃的生平与创作 阿仑·雷乃早期拍摄了一系列以著名画家和战争为题材的纪 录短片:1948 年《梵高》、1950 年《戈尔尼卡》、1951 年《高更》、 1954 年《雕像也在死亡》、1955 年《夜与雾》、1956 年《世界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