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的归因上面我们讲的几种归因理论都是针对他人行为的,那么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怎样归因呢?贝姆的理论主要涉及人们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他的理论被称为自我知觉理论。在这个理论中,贝姆认为人们往往不清楚自已的情绪、态度、特质和能力等,因此对自己的推论也是依赖于自己外显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试图使用本质上相同的资料,以及相同的归因过程对我们自己的行为进行因果关系的推论。在贝姆之后,其他的心理学家系统地研究了人们对自已各方面的归因,得到了一些结论:(1)对自己态度的归因一般情况下,人们会认为人是靠内省及不断检讨自己意识里各种不同的认知和情感因素而形成自己的态度,但贝姆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人们所能知觉到的有关自己态度的内在线索很少,且模糊不清,因此人们实际上是通过观察在不同压力环境下的自己的行为而了解自己的态度,并非经过对内在感受的内省。为了验证自我知觉理论。萨拉希克(Salancik)和考维Conway(1975)设计了一项宗教行为描述的实验,在实验中参加实验的学生被随机分成A组和B组。问A组学生是否偶尔才从事宗教行为,如上教堂、看宗教报纸、向牧师问个人问题等。因为许多学生有过这些最低的宗教活动,因此这组学生说他们有不少宗教行为。而对B组,问他们是不是经常做这些事,由于大多数学生并不经常如此,因此这一组学生报告的宗教行为较少。由于这二组学生是随机选取并分配的,因此假设他们实际的宗教行为没有差别。但由于问题中的关键词不同,第一组描述自已参加了不少宗教活动,第二描述自己参加了较少的宗教活动。最后问学生“你的宗教信仰有多虔诚?”结果显示第一组学生比第二组学生对宗教更虔诚。(2)对自己动机的归因完成一件报酬高的工作时,常常使人们做外在归因,即我之所以做工作是因为报酬高。而完成相同的工作却只有微薄的报酬时,人们往往内在归因,即自己喜欢这项工作。因此,心理学家指出:最少的报酬将引发对工作最大的内在兴趣,因为个体将工作成就归于内在兴趣而非外在奖励。也就是说,如果从事一项工作的理由被过分正当化的话,不知不觉会伤害到他参与该活动的内在兴趣。如果给予从事自已喜欢的工作者外在酬赏会降低起内在兴趣,那么施与外在威胁以避免其从事某项特殊行为应该会增加兴趣。例如,对吸毒的惩罚越严厉,毒品应该会更具吸引力,此时,人们将寻求该行为归因于受威胁,而非该行为本身没有乐趣。(3)对自己情绪的归因传统的观点认为,人们经由考虑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及引起这些状态的外在刺激而认定自己的情绪。但最近研究表明,情绪反应在性质上并无两样,人们能区分出高低不同的激起状态,但无法辨别出不同类型的情绪。沙可特(Schachter1962)认为,人们对自已情绪的知觉取决于人们所经历的生理上的激起程度和人们所使用的认知标签名称,如快乐、愤怒等。为了得到这一认知名称,人们首先会检查自已的行为及环境。例如,如果一个人觉得生理状态激昂,并且正对看电视上演的喜剧片大笑,他会推论自已正处在快乐中,而如果这个人是在拥挤的街道上对推自己的人大叫,他会推论自己是愤怒的。沙可特进一步论证了这一问题,认为人们对生理激起的归因是产生各种各样情绪的根源。专栏2-4:晴朗的日子人快乐人们会以暂时的心境为基础而产生对长久内部状态的自我知觉。Schwartz&Clore(1983)发现,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人们会将自己整个人生评价为快乐,令人满意。他们利用电话采访,问被采访的人几个问题,让他们在1一10点量表上进行评定,10表示最快乐。其中一半的采访是在阳光明媚的春天,另一半在阴雨绵绵的春天。如表2-6
对自己的归因 上面我们讲的几种归因理论都是针对他人行为的,那么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怎样归 因呢?贝姆的理论主要涉及人们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他的理论被称为自我知觉理 论。在这个理论中,贝姆认为人们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情绪、态度、特质和能力等,因 此对自己的推论也是依赖于自己外显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试图使用本质上相同的 资料,以及相同的归因过程对我们自己的行为进行因果关系的推论。 在贝姆之后,其他的心理学家系统地研究了人们对自己各方面的归因,得到了一 些结论: (1)对自己态度的归因 一般情况下,人们会认为人是靠内省及不断检讨自己意识里各种不同的认知和情 感因素而形成自己的态度,但贝姆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人们所能知觉到的有关自己 态度的内在线索很少,且模糊不清,因此人们实际上是通过观察在不同压力环境下的 自己的行为而了解自己的态度,并非经过对内在感受的内省。为了验证自我知觉理论。 萨拉希克(Salancik)和考维 Conway(1975)设计了一项宗教行为描述的实验,在实 验中参加实验的学生被随机分成 A 组和 B 组。问 A 组学生是否偶尔才从事宗教行为, 如上教堂、看宗教报纸、向牧师问个人问题等。因为许多学生有过这些最低的宗教活 动,因此这组学生说他们有不少宗教行为。而对 B 组,问他们是不是经常做这些事, 由于大多数学生并不经常如此,因此这一组学生报告的宗教行为较少。由于这二组学 生是随机选取并分配的,因此假设他们实际的宗教行为没有差别。但由于问题中的关 键词不同,第一组描述自己参加了不少宗教活动,第二描述自己参加了较少的宗教活 动。最后问学生“你的宗教信仰有多虔诚?”结果显示第一组学生比第二组学生对宗 教更虔诚。 (2)对自己动机的归因 完成一件报酬高的工作时,常常使人们做外在归因,即我之所以做工作是因为报 酬高。而完成相同的工作却只有微薄的报酬时,人们往往内在归因,即自己喜欢这项 工作。因此,心理学家指出:最少的报酬将引发对工作最大的内在兴趣,因为个体将 工作成就归于内在兴趣而非外在奖励。也就是说,如果从事一项工作的理由被过分正 当化的话,不知不觉会伤害到他参与该活动的内在兴趣。如果给予从事自己喜欢的工 作者外在酬赏会降低起内在兴趣,那么施与外在威胁以避免其从事某项特殊行为应该 会增加兴趣。例如,对吸毒的惩罚越严厉,毒品应该会更具吸引力,此时,人们将寻 求该行为归因于受威胁,而非该行为本身没有乐趣。 (3)对自己情绪的归因 传统的观点认为,人们经由考虑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及引起这些状态的外 在刺激而认定自己的情绪。但最近研究表明,情绪反应在性质上并无两样,人们能区 分出高低不同的激起状态,但无法辨别出不同类型的情绪。沙可特(Schachter 1962) 认为,人们对自己情绪的知觉取决于人们所经历的生理上的激起程度和人们所使用的 认知标签名称,如快乐、愤怒等。为了得到这一认知名称,人们首先会检查自己的行 为及环境。例如,如果一个人觉得生理状态激昂,并且正对着电视上演的喜剧片大笑, 他会推论自己正处在快乐中,而如果这个人是在拥挤的街道上对推自己的人大叫,他 会推论自己是愤怒的。沙可特进一步论证了这一问题,认为人们对生理激起的归因是 产生各种各样情绪的根源。 专栏 2-4: 晴朗的日子人快乐 人们会以暂时的心境为基础而产生对长久内部状态的自我知觉。 Schwartz & Clore (1983)发现,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人们会将自己整个人生评价为快乐,令人满意。 他们利用电话采访,问被采访的人几个问题,让他们在 1—10 点量表上进行评定,10 表 示最快乐。其中一半的采访是在阳光明媚的春天,另一半在阴雨绵绵的春天。如表 2-6
所示,在晴朗的日子里,人们更觉得快乐。表2-7:天气对心情的影响晴天阴天当时心情快乐7.55.4的程度7.45.0整个人生快乐的程度6.64.9对整个人生满足的程度第三节归因偏差与归因训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正确运用归因理论,就需要正视在归因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归因训练。一、归因偏差归因理论对归因的解释是以理性的、逻辑的方式为前提的,它假定人们使用合理性的方法处理信息资料,并且在估计信息资料并加以综合做出结论的过程中是相当可观的。但是,实际上人们在对自已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并不总是既逻辑严密又合情合理的,因此便会出现归因偏差(Attributionalbias)。一般来讲,归因偏差是指归因者偏离了标准的归因过程,歪曲了事情发生的某些真正的原因。有些归因偏差是由于认知过程本身固有的局限性造成的,而有些归因偏差则是由于人们的动机导致的。归因偏差具有多种类型,这里仅介绍几种主要的归因偏差。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的时候,我们会犯基本归因错误。举个例子,比如A小姐,平时活泼、开朗,外向型性格,那么,如果有人告诉你她去喝酒应酬的时候喝多了,失态了。你会认为这有可能发生,甚至会深信其一定发生过。如果有人告诉你她见客户的时候很害差、很内向,倒水的时候手都紧张的发抖,你一定不会相信。你会认为一个外向的人不会突然内向或特别紧张。你会自然的认为外向型的人就做外向型的事,内向型的人就做内向型的事,这是一种偏见,其实,这是错误的。还有一个更简单的例子,人基本都会把面善的人认为是好人,而把面恶的人认为是坏人。生活中,我们经常以貌取人,也是源自归因的错误。子羽曾是孔子的学生,第一次拜见孔子时,孔子见他其貌不扬,印象不好,觉得长相这么丑的人怎么会有才气呢?所以对子羽态度很冷淡,不愿尽心教他。子羽感到没趣,只好退而自学。以后他刻苦自励,终有所成。孔于知道后深为后悔地发出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叹。应该说,作为卓越的教育家,孔子对于怎样知人是有一套较为深刻的见解的,可遇到具体问题,有时也会忘了知人应取的客观标准。以上这些都是社会心理学研究当中的基本归因错误(TheFoundementalattribution error)。即对他人行为归因时,人们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性格特征,而忽视了引起行为的外部客观因素。对于我们自己的行为,我们通常会用情境因素来解释。我们只需仔细看看自己的经历就不难发现这一点。那么,我们为什么会犯基本归因错误呢?(一)基本归因偏差基本归因偏差又称主要归因偏差,是指人们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性格因素,而低估外部环境或情境的作用,将行为看成是行动者自由选择的结果,是其稳定的人格品质的一种系统反映。例如,对于那些成绩总是
所示,在晴朗的日子里,人们更觉得快乐。 表 2-7:天气对心情的影响 晴天 阴天 当时心情快乐 的程度 7.5 5.4 整个人生快乐的程度 7.4 5.0 对整个人生满足的程度 6.6 4.9 第三节 归因偏差与归因训练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正确运用归因理论,就需要正视在归因过程中存在的偏差,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归因训练。 一、归因偏差 归因理论对归因的解释是以理性的、逻辑的方式为前提的,它假定人们使用合理 性的方法处理信息资料,并且在估计信息资料并加以综合做出结论的过程中是相当可 观的。但是,实际上人们在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并不总是既逻辑严密又合 情合理的,因此便会出现归因偏差(Attributional bias)。一般来讲,归因偏差是 指归因者偏离了标准的归因过程,歪曲了事情发生的某些真正的原因。有些归因偏差 是由于认知过程本身固有的局限性造成的,而有些归因偏差则是由于人们的动机导致 的。归因偏差具有多种类型,这里仅介绍几种主要的归因偏差。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的时候,我 们会犯基本归因错误。举个例子,比如 A 小姐,平时活泼、开朗,外向型性格,那么, 如果有人告诉你她去喝酒应酬的时候喝多了,失态了。你会认为这有可能发生,甚至 会深信其一定发生过。如果有人告诉你她见客户的时候很害羞、很内向,倒水的时候 手都紧张的发抖,你一定不会相信。你会认为一个外向的人不会突然内向或特别紧张。 你会自然的认为外向型的人就做外向型的事,内向型的人就做内向型的事,这是一种 偏见,其实,这是错误的。还有一个更简单的例子,人基本都会把面善的人认为是好 人,而把面恶的人认为是坏人。生活中,我们经常以貌取人,也是源自归因的错误。 子羽曾是孔子的学生,第一次拜见孔子时,孔子见他其貌不扬,印象不好,觉得长相 这么丑的人怎么会有才气呢?所以对子羽态度很冷淡,不愿尽心教他。子羽感到没趣, 只好退而自学。以后他刻苦自励,终有所成。孔于知道后深为后悔地发出了“以貌取 人,失之子羽”的感叹。应该说,作为卓越的教育家,孔子对于怎样知人是有一套较 为深刻的见解的,可遇到具体问题,有时也会忘了知人应取的客观标准。 以上这些 都是社会心理 学研究当中的 基本归因错误 (The Founde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即对他人行为归因时,人们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 性格特征,而忽视了引起行为的外部客观因素。 对于我们自己的行为,我们通常会用情境因素来解释。我们只需仔细看看自己的 经历就不难发现这一点。那么,我们为什么会犯基本归因错误呢? (一)基本归因偏差 基本归因偏差又称主要归因偏差,是指人们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 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性格因素,而低估外部环境或情境的作用,将行为看成是行动 者自由选择的结果,是其稳定的人格品质的一种系统反映。例如,对于那些成绩总是
很差的学生来讲,教师可能将其归因于智力低下、努力不够等内部的稳定的因素,而很少考虑他们成绩差的客观原因,比如家庭关系突变、学习方法不当等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因此,由于这种归因偏差的作用,很可能会使那些处于困境的人被认为是由自取,从而给他们造成更坏的影响。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罗斯(Ross1977)称之为基本归因错误(Thefundamentalattributionerror)。犯这种错误的原因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人们总有一种对自已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所以更多地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对行为的影响;二是因为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它因素突出,所以人们把原因归于行动者,而忽略情境背景。基本归因错误有时表现为行动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偏差(Actor-observerbias):当人们作为一个评价者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往往倾向于稳定的内部的归因;而当人们作为自我评价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却倾向于作外部的归因,即观察者高估个人特质因素,行动者高估情境因素的作用。运用基本归因错误能使一个人高估其他人的知识。罗斯等人1977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项研究,在研究中把学生两两分成一组,一问一答。一个是发问者,一个是回答者。实验中让发问者自编10个题目(很有挑战性但不是不可回答),向被问者发问,尽量难倒对方,最后让双方评估自已和对方的知识。研究表明,当发问者所编的问题很难时,被问者会高估发问者的知识,被问者认为与自已相比,对方的知识很丰富。显然,在研究中被问者注重外在的行为而忽略情境,便产生基本归因错误。被问者以为发问者有丰富的知识,认为他们知道这些难题的答案。但实际上他们忽略了情境里的人为因素,即发问者可以编造任何他自已喜欢的问题。他们未必知道问题的答案,即使如此,发问者还是让被问者对自己产生较高的评价。表2-8:对自己与他人知识的评价评定内容评分人发问者知识被问人知识发问者53.550.6被问者66.841.3(分数的范围为0一100分)(二)行动者与观察者效应行动者与观察者效应与基本归因偏差联系十分密切。它是指人们倾向于将他人的失败行为归因于比较稳定的人格因素,把他人的成功归因于外部的环境因素:而将自己的失败行为归因于外部的环境的因素,把自己的成功的行为归因于比较稳定的个人品质。例如,对于一场比赛而言,一方面,胜利者会把自已的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努力和技术等内在因素,而观察者则会把其成功归因于运气好或其他的外在因素;另一方面,失败者会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赛场环境差等外在因素,而观察者则会将其归因于失败者本身技术差、努力不够等内在因素。为什么在评价自己和他人时会出现如此大的偏差?比较合理的解释主要有两种。1.自已行为与他人行为的突出程度不同,因此知觉和认知的效果也不相同行动者对自身的行为很难做直接深入地观察,这时自已的行为就不是很突
很差的学生来讲,教师可能将其归因于智力低下、努力不够等内部的稳定的因素,而 很少考虑他们成绩差的客观原因,比如家庭关系突变、学习方法不当等外部的不稳定 的因素。因此,由于这种归因偏差的作用,很可能会使那些处于困境的人被认为是咎 由自取,从而给他们造成更坏的影响。 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 重要性。罗斯(Ross 1977)称之为基本归因错误(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犯这种错误的原因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人们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 念,所以更多地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对行为的影响;二是因为情境中的行 动者比其它因素突出,所以人们把原因归于行动者,而忽略情境背景。基本归因错误 有时表现为行动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偏差(Actor-observer bias):当人们作为一个评价 者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往往倾向于稳定的内部的归因;而当人们作为自我 评价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却倾向于作外部的归因,即观察者高估个人特质因 素,行动者高估情境因素的作用。 运用基本归因错误能使一个人高估其他人的知识。罗斯等人 1977 年在斯坦福大 学进行了一项研究,在研究中把学生两两分成一组,一问一答。一个是发问者,一个 是回答者。实验中让发问者自编 10 个题目(很有挑战性但不是不可回答),向被问 者发问,尽量难倒对方,最后让双方评估自己和对方的知识。研究表明,当发问者所 编的问题很难时,被问者会高估发问者的知识,被问者认为与自己相比,对方的知识 很丰富。显然,在研究中被问者注重外在的行为而忽略情境,便产生基本归因错误。 被问者以为发问者有丰富的知识,认为他们知道这些难题的答案。但实际上他们忽略 了情境里的人为因素,即发问者可以编造任何他自己喜欢的问题。他们未必知道问题 的答案,即使如此,发问者还是让被问者对自己产生较高的评价。 表 2-8:对自己与他人知识的评价 评定内容 评分人 发问者知识 被问人知识 发问者 53.5 50.6 被问者 66.8 41.3 (分数的范围为 0— 100 分) (二)行动者与观察者效应 行动者与观察者效应与基本归因偏差联系十分密切。它是指人们倾向于将他人的 失败行为归因于比较稳定的人格因素,把他人的成功归因于外部的环境因素;而将自 己的失败行为归因于外部的环境的因素,把自己的成功的行为归因于比较稳定的个人 品质。例如,对于一场比赛而言,一方面,胜利者会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努力 和技术等内在因素,而观察者则会把其成功归因于运气好或其他的外在因素;另一方 面,失败者会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赛场环境差等外在因素,而观察者则会 将其归因于失败者本身技术差、努力不够等内在因素。 为什么在评价自己和他人时会出现如此大的偏差?比较合理的解释主要有两种。 1. 自己行为与他人行为的突出程度不同,因此知觉和认知的效果也不相同 行动者对自身的行为很难做直接深入地观察,这时自己的行为就不是很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