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的行为也不尽相同。另外,对行为的分析应考虑时间、地点、具体条件等因素。若把行为的原因简单的看成是外部的或内部的,稳定的或不稳定的,都是不合理的,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海德朴素归因理论的欠缺之处。二、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断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断理论实际上是对海德归因理论的扩展,这一理论关心的不是归因本身,而是归因过程,它更注重对人的特性的归因。其研究的目的在于要建立一种能够系统地解释知觉者如何根据具体的行动推断行动者意图的有关推理过程的理论。琼斯和戴维斯认为,知觉者从观察他人外观的行为开始,然后评价行为者的知识和能力,进而推论行动者的意图。琼斯(Jones)和戴维斯(Davis)1965年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Correspondentinferencetheory)适用于对他人行为的归因,该理论试图解释在什么条件下我们可以把事件归于他人的内在特质(Dispositional trait),既人格、态度、心情等。琼斯等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不一定与他的人格、态度等内在品质相对应,比如一个善良的人不小心误杀了一个人,我们能说他是一个坏人吗?显然不能。那么什么时候我们能推论一个人的行为与他的内在品质相对应呢?琼斯等人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如一个人做了不道德的事,我们就能从其行为推论出他是一个不道德的人。二是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如果一个人是自由选择的,而不是在外界强大的压力之下做出的,我们也会认为他的行为代表了他的内心。对行动者的意图了解后,下一个步骤就是对其个性本质的推断。琼斯和戴维斯认为,从行动者意图到行动者个性本质的推断过程中,应该考虑三个基本的因素。1.社会赞许性又称为被知觉到的行为的社会合意性,是指符合社会规范、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大多数人越喜欢的行为,其社会赞许性就越高。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的人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所表现的行为是符合规范的。那些行为越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人们就越难从中对行为者的意图进行推论。例如,见到长辈要问好就是一个社会赞许性高的行为,如果仅根据这一行为来推断此人的品性是远远不够的。相反,人们往往把越出社会期望或社会规范的行为归因于行为者的个性本质,也就是说,行为的社会赞许性越低,本质归因的可能性就越大,由此得出的推断可靠性就越高。2.非共同性效应人们的每一行为都会产生很多效应,即后果。同样的问题或同一个人都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行为去对待。将不同的行为所产生的效应进行比较,有些是相同的,称为共同性效应:有些是不相同的,称为非共同性效应。共同性既不能解释一个人为什么做出不同的行为选择,也不能解释两个人为什么会做出相同的行为选择。非共同性效应则是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依据。例如,有几个人陆续进入商店,并跟服务员打招呼,浏览货架等等,这些共同的行为都可以说明他们是到这里来买商品的。但是,当其中某个人称呼服务员“姐姐”时,这一非共同性行为将有助于我们做出他是来看望姐姐或其他的相应判断。3.选择自由性如果我们知道某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那么他的行为和态度应该是一致的:否则就难以做出相应的推断。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断理论是在海德的归因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主要是对个人特质或倾向的推论,是从具体的行为效应推论个人特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按形式逻辑去推论和按辩证逻辑推论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应该根据时间、地点、具体条件来分析一个人发生行为的原因。既要考虑内在原因,又要考虑外在原因,综合分析各种行为的原因,这将会比简单地按照事情的个别效应倒过来去推论原因有效的多。三、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产生的行为也不尽相同。另外,对行为的分析应考虑时间、地点、具体条件等因素。 若把行为的原因简单的看成是外部的或内部的,稳定的或不稳定的,都是不合理的, 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海德朴素归因理论的欠缺之处。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断理论 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断理论实际上是对海德归因理论的扩展,这一理论关 心的不是归因本身,而是归因过程,它更注重对人的特性的归因。其研究的目的在于 要建立一种能够系统地解释知觉者如何根据具体的行动推断行动者意图的有关推理 过程的理论。琼斯和戴维斯认为,知觉者从观察他人外观的行为开始,然后评价行为 者的知识和能力,进而推论行动者的意图。 琼斯(Jones)和戴维斯(Davis)1965 年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适用于对他人行为的归因,该理论试图解释在什么条件下我们可以 把事件归于他人的内在特质(Dispositional trait),既人格、态度、心情等。琼斯等认 为,一个人的行为不一定与他的人格、态度等内在品质相对应,比如一个善良的人不 小心误杀了一个人,我们能说他是一个坏人吗?显然不能。那么什么时候我们能推论 一个人的行为与他的内在品质相对应呢?琼斯等人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行为的非期 望性与非顺从性,如一个人做了不道德的事,我们就能从其行为推论出他是一个不道 德的人。二是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如果一个人是自由选择的,而不是在外界强大的压 力之下做出的,我们也会认为他的行为代表了他的内心。 对行动者的意图了解后,下一个步骤就是对其个性本质的推断。琼斯和戴维斯认 为,从行动者意图到行动者个性本质的推断过程中,应该考虑三个基本的因素。 1.社会赞许性 又称为被知觉到的行为的社会合意性,是指符合社会规范、符合 社会期望的行为。大多数人越喜欢的行为,其社会赞许性就越高。在一般情况下,大 多数的人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所表现的行为是符合规范的。那些行为越合乎社会规范或 社会期望,人们就越难从中对行为者的意图进行推论。例如,见到长辈要问好就是一 个社会赞许性高的行为,如果仅根据这一行为来推断此人的品性是远远不够的。相反, 人们往往把越出社会期望或社会规范的行为归因于行为者的个性本质,也就是说,行 为的社会赞许性越低,本质归因的可能性就越大,由此得出的推断可靠性就越高。 2.非共同性效应 人们的每一行为都会产生很多效应,即后果。同样的问题或同 一个人都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行为去对待。将不同的行为所产生的效应进行比较,有些 是相同的,称为共同性效应;有些是不相同的,称为非共同性效应。共同性既不能解 释一个人为什么做出不同的行为选择,也不能解释两个人为什么会做出相同的行为选 择。非共同性效应则是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依据。例如,有几个人陆续进入商店,并跟 服务员打招呼,浏览货架等等,这些共同的行为都可以说明他们是到这里来买商品的。 但是,当其中某个人称呼服务员“姐姐”时,这一非共同性行为将有助于我们做出他 是来看望姐姐或其他的相应判断。 3.选择自由性 如果我们知道某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那么他的行为和态度应 该是一致的;否则就难以做出相应的推断。 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断理论是在海德的归因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主要 是对个人特质或倾向的推论,是从具体的行为效应推论个人特质。但是,我们也应该 看到,按形式逻辑去推论和按辩证逻辑推论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按照辩证唯 物主义的观点,我们应该根据时间、地点、具体条件来分析一个人发生行为的原因。 既要考虑内在原因,又要考虑外在原因,综合分析各种行为的原因,这将会比简单地 按照事情的个别效应倒过来去推论原因有效的多。 三、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又称为协变理论、方差分析归因模式或外部归因理论,它是继一致性推断理论之后,对海德归因理论的又一次扩充和发展,是比较有代表性和引人注自的一种归因理论。凯利(Kelly)吸收了海德的共变原则,于1967年提出了自已的三维归因理论(Cubetheory),也叫立方体理论。他认为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于三个方面:行动者(actors)、刺激物(stimulusobjects)以及环境背景(contexts),如对张三打李四这件事的归因,张三是行动者,李四是刺激物,打架时的环境是背景。凯利指出,在归因的时候,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一致性信息(consensusinformation):其他人也如此吗?一贯性信息(consistencyinformation):这个人经常如此吗?独特性信息(distinctivenessinformation):是否此人只对这项刺激以这种方式反应,而不对其它事物作同样的反应?凯利认为有了这些信息,人们就可以对事件归因。另外凯利还提出了在归因过程中人们会使用到的另外一个原则,即折扣原则(discountprinciple):特定原因产生特定结果的作用将会由于其它可能的原因而削弱。这一原则广泛应用于我们对他人行为的归因。凯利认为,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原因,即行动者本人、行为所指的对象或刺激物、行为所产生的环境。而行为的归因就是要在这三者中寻找出能够说明和解释行为的那个因素。凯利认为,人们在实际的归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根据上述三个方面的可能原因进行的比较来寻找和判断行为的真实原因。由此,他在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进行归因所应关注的三种基本信息:1.差别性信息针对所指的对象或刺激物。如果“结果归因于那样一种事物,只有当它出现时结果才出现,它不存在时,结果便不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差异性高:反之,则差异性低。2.一贯性信息针对行为所产生的环境。“行为者的反应必须前后一贯”,即行动者在任何情景和任何时候都对同一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一贯性高:反之,则一贯性低。3.一致性信息针对行动者本人。如果“所有的认知者都以相同的方式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反应”,此时,一致性高:反之,则一致性低。例如,当我们看到某个人在交谈过程中发笑,对此进行归因,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这个人是同特定的人交谈时才发笑,还是同所有的人交谈时都发笑,这是区别差别性信息;这个人是在同别人交谈的过程中发笑,还是在做其他的事情时也爱笑,这是一贯性信息;是同他交谈的人也在笑,还是只有他一个人在笑,这是一致性信息。由此可见,上述三种信息实际上体现了行为所具有的三种特征,这三种特征又是与行为的原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种特征的组合不同意味着导致行为的原因不同。根据凯利的观点,导致行为的原因只可能是出自以上三个方面,因此与行为原因相联系的三种特征的组合共有8种,但是只有3种可以做出唯一的归因,其他5种形式的组合则得出两三种可能性原因,没有实际意义,是不能说明行为的真实原因的。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我们可以对人的行为做出相对正确的归因。具体关系如表7-2:表 7-2三种行为信息的协变与归因组合归因类行为特征一贯性型一致性差异性1高高高刺激物2低低高行动者低3低高环境剖利的三维归因理论为我们提示了人们对行为结果信息的内在加工分析过程,对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又称为协变理论、方差分析归因模式或外部归因理论,它是 继一致性推断理论之后,对海德归因理论的又一次扩充和发展,是比较有代表性和引 人注目的一种归因理论。 凯利(Kelly)吸收了海德的共变原则,于 1967 年提出了自己的三维归因理论(Cube theory),也叫立方体理论。他认为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于三个方面:行动者 (actors)、刺激物(stimulus objects)以及环境背景(contexts),如对张三打李四这 件事的归因,张三是行动者,李四是刺激物,打架时的环境是背景。凯利指出,在归 因的时候,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一致性信息(consensus information):其他人也如 此吗?一贯性信息(consistency information):这个人经常如此吗?独特性信息 (distinctiveness information):是否此人只对这项刺激以这种方式反应,而不对其它 事物作同样的反应?凯利认为有了这些信息,人们就可以对事件归因。另外凯利还提 出了在归因过程中人们会使用到的另外一个原则,即折扣原则(discount principle): 特定原因产生特定结果的作用将会由于其它可能的原因而削弱。这一原则广泛应用于 我们对他人行为的归因。 凯利认为,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原因,即行动者本人、 行为所指的对象或刺激物、行为所产生的环境。而行为的归因就是要在这三者中寻找 出能够说明和解释行为的那个因素。凯利认为,人们在实际的归因过程中,主要是通 过根据上述三个方面的可能原因进行的比较来寻找和判断行为的真实原因。由此,他 在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进行归因所应关注的三种基本信息: 1.差别性信息 针对所指的对象或刺激物。如果“结果归因于那样一种事物,只 有当它出现时结果才出现,它不存在时,结果便不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 差异性高;反之,则差异性低。 2.一贯性信息 针对行为所产生的环境。“行为者的反应必须前后一贯”,即行 动者在任何情景和任何时候都对同一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一贯性高; 反之,则一贯性低。 3.一致性信息 针对行动者本人。如果“所有的认知者都以相同的方式做出与行 为者相同的反应”,此时,一致性高;反之,则一致性低。 例如,当我们看到某个人在交谈过程中发笑,对此进行归因,我们需要了解的是: 这个人是同特定的人交谈时才发笑,还是同所有的人交谈时都发笑,这是区别差别性 信息;这个人是在同别人交谈的过程中发笑,还是在做其他的事情时也爱笑,这是一 贯性信息;是同他交谈的人也在笑,还是只有他一个人在笑,这是一致性信息。 由此可见,上述三种信息实际上体现了行为所具有的三种特征,这三种特征又是 与行为的原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种特征的组合不同意味着导致行为的原因不同。 根据凯利的观点,导致行为的原因只可能是出自以上三个方面,因此与行为原因相联 系的三种特征的组合共有 8 种,但是只有 3 种可以做出唯一的归因,其他 5 种形式的 组合则得出两三种可能性原因,没有实际意义,是不能说明行为的真实原因的。 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我们可以对人的行为做出相对正确的归因。具体 关系如表 7-2: 表 7-2 三种行为信息的协变与归因 组合 行为特征 归 因 类 一致性 差异性 一贯性 型 1 高 高 高 刺激物 2 低 低 高 行动者 3 低 高 低 环境 剀利的三维归因理论为我们提示了人们对行为结果信息的内在加工分析过程,对
人们的归因过程做了比较细致、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但三维归因理论又过分强调归因的逻辑性,因而使之成为一个理想化的模式,脱离了普通人归因活动的实际。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发生一种情感或行为,其原因可能是多样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因此,如果把一种行为呆板地归因于刺激物、行动者或环境因素,就很容易把三种因素彼此孤立起来,这样就很难找出事实发生的真正原因。四、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是当代著名的归因理论家,他从个体的归因过程出发,探讨了个体成功和失败的归因与成就行为之间的关系,对影响行为结果的原因特性、原因结构,以及原因归因和情感反应的关系、情感反应的激励作用等都提出了有创造性的见解,其理论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1972年,韦纳(BernardWeiner)的在海德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已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韦纳认为,内因与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维度,即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两个维度互相独立,就象平面坐标系中的X轴与Y轴一样。韦纳进一步组合了这两个维度,如表2-4:表2-5:韦纳的归因模型不稳定稳定内部努力能力外部运气任务难度韦纳的归因理论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归因结果对个体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把成功与失败归于内部/外部或稳定/不稳定的原因会引起个体不同的情感与认知反映(自豪或差耻)。把成功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自豪,觉得自己的聪明导致了成功:而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内部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差耻感。Dweck(1975)发现,把成功归于努力的学生比把成功归于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坚持的时间更长,把失败归于能力的人比把失败归于努力的人在未来的工作中花的时间更少。韦纳在80年代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归因理论,于1982年提出了归因的第三个维度:可控制性(Controllability),即事件的原因是个人能力控制之内还是之外?在韦纳看来,这三个维度经常并存,可控制性这一维度有时本身也可以发生变化。表2-6:改进后的归因模型(Weiner1982)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稳定不稳定可控制特定的努力针对某事的暂时努力老师的偏见来自他人的偶然的帮助不可控特定的能力心境与情绪考试难度一个人的运气韦纳的归因理论引起了人们对归因风格(Attributionalstyles)训练的兴趣,即怎样帮助人们发展出适应性更强的归因风格。德维克(CarolDweck1975)的一项现场实验证明这种训练的有效性,实验的被试是一些经常把失败归于自己缺乏能力的小学生。因为如此,当研究者给这些小学生新的学习任务时,他们的毅力很差,实际上已经产生了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一种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也注定要失败的信念。德维克的训练计划包括25个时间段,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给被试一系
人们的归因过程做了比较细致、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广泛 的现实意义。但三维归因理论又过分强调归因的逻辑性,因而使之成为一个理想化的 模式,脱离了普通人归因活动的实际。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发生一种情感或行为,其 原因可能是多样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因此,如果把一种行为呆板地归 因于刺激物、行动者或环境因素,就很容易把三种因素彼此孤立起来,这样就很难找 出事实发生的真正原因。 四、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是当代著名的归因理论家,他从个体的归因过程出发,探讨了 个体成功和失败的归因与成就行为之间的关系,对影响行为结果的原因特性、原因结 构,以及原因归因和情感反应的关系、情感反应的激励作用等都提出了有创造性的见 解,其理论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 1972 年,韦纳(Bernard Weiner)的在海德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 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 行为的影响。韦纳认为,内因与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 另外一个维度,即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两个维度互相独立,就象平面坐 标系中的 X 轴与 Y 轴一样。韦纳进一步组合了这两个维度,如表 2-4: 表 2-5:韦纳的归因模型 不 稳 定 稳定 内部 努力 能力 外部 运气 任务难度 韦纳的归因理论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归因结果对个体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把成功 与失败归于内部/外部或稳定/不稳定的原因会引起个体不同的情感与认知反映(自豪 或羞耻)。把成功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自豪,觉得自己的聪明导致 了成功;而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内部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羞耻感。Dweck(1975) 发现,把成功归于努力的学生比把成功归于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坚持的时间更长,把 失败归于能力的人比把失败归于努力的人在未来的工作中花的时间更少。 韦纳在 80 年代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归因理论,于 1982 年提出了归因的第三个维度: 可控制性(Controllability),即事件的原因是个人能力控制之内还是之外?在韦纳看 来,这三个维度经常并存,可控制性这一维度有时本身也可以发生变化。 表 2-6:改进后的归因模型(Weiner 1982) 内部 外部 稳定 不稳 定 稳定 不稳定 可 控 制 特定的努力 针对某事的暂时努力 老师的偏见 来自他人的偶然的帮助 不可控 特定的能力 心境与情绪 考试难度 一个人的运气 韦纳的归因理论引起了人们对归因风格(Attributional styles)训练的兴趣,即怎 样帮助人们发展出适应性更强的归因风格。德维克(Carol Dweck 1975)的一项现 场实验证明这种训练的有效性,实验的被试是一些经常把失败归于自己缺乏能力的小 学生。因为如此,当研究者给这些小学生新的学习任务时,他们的毅力很差,实际上 已经产生了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一种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也注定要 失败的信念。德维克的训练计划包括 25 个时间段,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给被试一系
列的在解决数学问题上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当被试失败的时候,教会他们把失败归于努力不够,而不是缺乏能力。在整个实验结束之后,德维克发现这些学生的成绩和努力程度都有显著的提高。几乎与维纳同时,心理学家阿伯拉姆森(LynAbramson1978)提出了抑郁型(Depressiveexplanatorystyle)和乐观型(Optimisticexplanatorystyle)的归因风格,并把它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抑郁型的归因风格把消极的事件归手内部的、稳定的和整体的因素之上,把积极、的事件归于外部的、不稳定和局部的因素之上,所以具有这些风格的人常常从消极的方面去解释生活和理解他人。相反,乐观型风格的人把积极的事件归于内部、稳定、整体的因素,而把消极的事件归于外部的、不稳定、和局部的因素上去。皮特森和塞利格曼(1987)的一项档案研究就发现这两种归因风格对个体的健康有影响,尽管他们不能说出太多的理由,但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还是可能的:抑郁型的归因风格影响个体的免疫系统,其作用机制与紧张类似。抑郁型归因风格的人不是一个好的问题解决者,他们注定会在问题解决中变得疯狂。抑郁型归因风格的人常常忽视自己的健康,缺乏适当的营养、睡眠和运动。抑郁型归因风格的人在面对疾病的时候比较被动,不会主动地去寻求帮助。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是将海德、剖利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等人的动机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成功地对人类行为的动因做出了认知解释,超越了过去归因和动机研究的局限性,使归因理论更加完善。他的归因研究所关注的重点是对归因后果的研究,即集中于探讨和评价归因的后果,具体来讲,就是归因影响到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而这种归因后果又促使后继的行为,成为后继行为的动因。这样,韦纳就使归因具有了动机功能。韦纳认为归因是由知觉者所作的用于说明一种行为和一种结果之间的关系的解释。我们周围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归因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身边发生的每一现象都会做出自发的解释。韦纳的调查研究还发现,意外的失败的行为结果更容易激起个体对此结果的归因。这是因为,意外的结果往往促使个体去获得更多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适应生活,了解自己和环境,而个体在没有达到目标的情况下,则被激发去终止或预防事态的消极状况,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取得进步。归因结构是归因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归因研究大都对此问题提出过自己的见解,如海德的单维归因结构观点把原因划分为个人和环境两种因素,相应的归因分别为个人归因和环境归因。韦纳完全接受了这一观点,对影响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类时,其中一个维度就是把原因划分为内部和外部原因。又如罗特在单维意义上提出了控制源的概念,认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看法可以划分为外部控制源与内部控制源,即外控和内控。罗特认为,应该把这两种人区分开来。韦纳的归因理论在继承罗特合理论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对归因结构的研究更为细致深入。他首先通过逻辑分析提出了归因结构的三维归因模式理论,之后又通过经验的分析和探讨证明了这一三维结构的合理性。韦纳的三维结构理论反应了该领域研究的较高成就。韦纳原因分类的一个维度是原因源(locusofcausality),它是把影响行为结果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个人因素)和外部原因(环境因素)两种特性。这个维度最早源于海德所提出的个人和环境因素归因。罗特强调内部和外部原因的控制作用,从罗特开始,人们才真正把归因结构逻辑地区分为内在与外在维度。韦纳认为,原因源维度只是原因分类的一种类型,还有其他的类型。同时,根据这种简单的分类使人们在归因的时候,首先考虑到行为原因所处的位置,从而把不同的原因进行区分和归类
列的在解决数学问题上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当被试失败的时候,教会他们把失败归于 努力不够,而不是缺乏能力。在整个实验结束之后,德维克发现这些学生的成绩和努 力程度都有显著的提高。 几乎与维纳同时,心理学家阿伯拉姆森(Lyn Abramson 1978)提出了抑郁型 (Depressive explanatory style)和乐观型(Optimistic explanatory style)的归因风格, 并把它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抑郁型的归因风格把消极的事件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 整体的因素之上,把积极、的事件归于外部的、不稳定和局部的因素之上,所以具有 这些风格的人常常从消极的方面去解释生活和理解他人。相反,乐观型风格的人把积 极的事件归于内部、稳定、整体的因素,而把消极的事件归于外部的、不稳定、和局 部的因素上去。皮特森和塞利格曼(1987)的一项档案研究就发现这两种归因风格对 个体的健康有影响,尽管他们不能说出太多的理由,但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还是可 能的: 抑郁型的归因风格影响个体的免疫系统,其作用机制与紧张类似。 抑郁型归因风格的人不是一个好的问题解决者,他们注定会在问题解决中变得疯 狂。 抑郁型归因风格的人常常忽视自己的健康,缺乏适当的营养、睡眠和运动。 抑郁型归因风格的人在面对疾病的时候比较被动,不会主动地去寻求帮助。 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是将海德、剀利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等人的动机理论有机 地结合起来,成功地对人类行为的动因做出了认知解释,超越了过去归因和动机研究 的局限性,使归因理论更加完善。他的归因研究所关注的重点是对归因后果的研究, 即集中于探讨和评价归因的后果,具体来讲,就是归因影响到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 而这种归因后果又促使后继的行为,成为后继行为的动因。这样,韦纳就使归因具有 了动机功能。 韦纳认为归因是由知觉者所作的用于说明一种行为和一种结果之间的关系的解 释。我们周围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归因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 常生活中,人们对身边发生的每一现象都会做出自发的解释。韦纳的调查研究还发现, 意外的失败的行为结果更容易激起个体对此结果的归因。这是因为,意外的结果往往 促使个体去获得更多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适应生活,了解自己和环境,而个体在没有 达到目标的情况下,则被激发去终止或预防事态的消极状况,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取得进步。 归因结构是归因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归因研究大都对此问题提出过自己的见 解,如海德的单维归因结构观点把原因划分为个人和环境两种因素,相应的归因分别 为个人归因和环境归因。韦纳完全接受了这一观点,对影响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类 时,其中一个维度就是把原因划分为内部和外部原因。又如罗特在单维意义上提出了 控制源的概念,认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看法可以划分为外 部控制源与内部控制源,即外控和内控。罗特认为,应该把这两种人区分开来。韦纳 的归因理论在继承罗特合理论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对归因结构的研究更为细致深入。 他首先通过逻辑分析提出了归因结构的三维归因模式理论,之后又通过经验的分析和 探讨证明了这一三维结构的合理性。韦纳的三维结构理论反应了该领域研究的较高成 就。 韦纳原因分类的一个维度是原因源(locus of causality),它是把影响行为结 果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个人因素)和外部原因(环境因素)两种特性。这个维度最 早源于海德所提出的个人和环境因素归因。罗特强调内部和外部原因的控制作用,从 罗特开始,人们才真正把归因结构逻辑地区分为内在与外在维度。韦纳认为,原因源 维度只是原因分类的一种类型,还有其他的类型。同时,根据这种简单的分类使人们 在归因的时候,首先考虑到行为原因所处的位置,从而把不同的原因进行区分和归类
总之,按照韦纳的观点,内部原因是行动者自己原因,而除了个体自身原因外的所有因素都是外部原因。原因源维度的原因是影响个体成败的来源。原因分类的第二个维度是稳定性,这是按照原因的稳定性程度来划分的,即可以把原因划分为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两种特性。他认为,无论是自身的、内部特性的原因还是外部的、环境特性的原因,其中有些原因具有可变动的特性,有些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例如,同是内部原因,有些波动不变,如心境和努力等;而一些原因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能力等。又如,在外部原因中,运气是可以变动的,而任务的难度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应该注意的是,稳定和不稳定的原因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相对地区分。原因分类的第三个维度是可控性,这是按照原因是否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否由个人所控制来划分的,可以把原因划分成可以控制的原因和不可以控制的原因。这个维度是由罗森堡首次提出来的。韦纳在此基础上提出,努力、心境和疲劳等原因都具有内部的、不稳定的特性,但他们之间存在着区别,其中,努力受主观意志所控制,个体完全能够增强或降低努力的程度;而当个体出现心境不佳或疲劳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受主观意志支配的。这些相同的特性可以在内部的稳定的原因中找到,如勤奋与忍耐经常被理解为受意志的控制,而智力水平则不受意志的控制。需要注意的是,韦纳提出的可控性维度与罗特的控制源不是同一个概念。罗特的控制源在结构上是单维的,而韦纳认为人们理解身边所发生的事情的原因与人们对未来行为的控制,在实质上是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别,因此,在原因结构上应该划分为两个维度,即原因源和可控性两个维度。可控性维度的原因关系到一个人是否可以控制他的行为结果,因此,它常常成为人们评价自已和他人或是否决定对他人提供帮助的基础。韦纳的归因三维结构模式得到了许多实验研究的证实和支持。这个三维结构模式具有其合理性和应用价值,不仅已经为心理学家所接受和公认,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释人类复杂行为的动机归因理论,并且这个理论已经成为当今归因和动机问题的较高成就。与其他动机理论相比,我们可以发现它的许多独到之处。1.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与其他动机理论相比,在认知方向上前进了一大步。这一理论保留了期望和价值等观点,而且赋予了更浓厚的认知色彩。2.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为成就动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系统的、综合的研究方法。他提出的三维归因模式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对成就行为的原因进行更好的分类与分析,并进一步使人们了解到原因知觉是如何影响到人们未来的行为的。3.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基本上包括了经典归纳因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且对这些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合理的说明和解释。当然,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之处。韦纳主要是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对成就问题进行研究,因此其应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人们在对行为进行归因时并不总是按照韦纳的三维结构纯理论地进行,不同的人因其自身经验不同会对同一现象进行不同的归因。再者,假使原因的三个维度是存在的,且是确定的,但是每一维度的原因也是变化的。例如,运气对一个人来说一般是外部的、不稳定的原因,但是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就是内部的、稳定的原因(如果此人一直认为自己是幸运的或者是不幸运的便是如此)。同样,能力和任务难度有的时候也可以被认为是不稳定的原因。总之,韦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释人类复杂行为的动机归因理论,并且这个理论已经成为当今动机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前沿和热门话题之一。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反映了当今动机问题认知研究的较高成就。我们应该在认识到它的不足的基础上,使其进一步的得到完善和发展
总之,按照韦纳的观点,内部原因是行动者自己原因,而除了个体自身原因外的所有 因素都是外部原因。原因源维度的原因是影响个体成败的来源。 原因分类的第二个维度是稳定性,这是按照原因的稳定性程度来划分的,即可以 把原因划分为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两种特性。他认为,无论是自身的、内部特 性的原因还是外部的、环境特性的原因,其中有些原因具有可变动的特性,有些则具 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例如,同是内部原因,有些波动不变,如心境和努力等;而一些 原因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能力等。又如,在外部原因中,运气是可以变动的,而 任务的难度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应该注意的是,稳定和不稳定的原因之间没有绝对 的界限,只是相对地区分。 原因分类的第三个维度是可控性,这是按照原因是否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否 由个人所控制来划分的,可以把原因划分成可以控制的原因和不可以控制的原因。这 个维度是由罗森堡首次提出来的。韦纳在此基础上提出,努力、心境和疲劳等原因都 具有内部的、不稳定的特性,但他们之间存在着区别,其中,努力受主观意志所控制, 个体完全能够增强或降低努力的程度;而当个体出现心境不佳或疲劳的时候,在大多 数情况下是不受主观意志支配的。这些相同的特性可以在内部的稳定的原因中找到, 如勤奋与忍耐经常被理解为受意志的控制,而智力水平则不受意志的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韦纳提出的可控性维度与罗特的控制源不是同一个概念。罗特的 控制源在结构上是单维的,而韦纳认为人们理解身边所发生的事情的原因与人们对未 来行为的控制,在实质上是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别,因此,在原因结构上应该划分为两 个维度,即原因源和可控性两个维度。可控性维度的原因关系到一个人是否可以控制 他的行为结果,因此,它常常成为人们评价自己和他人或是否决定对他人提供帮助的 基础。 韦纳的归因三维结构模式得到了许多实验研究的证实和支持。这个三维结构模式 具有其合理性和应用价值,不仅已经为心理学家所接受和公认,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得 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释人类复杂行为的动机归因理论,并且这个 理论已经成为当今归因和动机问题的较高成就。与其他动机理论相比,我们可以发现 它的许多独到之处。 1.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与其他动机理论相比,在认知方向上前进了一大步。这一 理论保留了期望和价值等观点,而且赋予了更浓厚的认知色彩。 2.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为成就动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系统的、综合的研究方法。 他提出的三维归因模式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对成就行为的原因进行更好的分类与分 析,并进一步使人们了解到原因知觉是如何影响到人们未来的行为的。 3.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基本上包括了经典归纳因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且对 这些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合理的说明和解释。 当然,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之处。韦纳主要是从认知的角度出 发对成就问题进行研究,因此其应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人们在对行为进 行归因时并不总是按照韦纳的三维结构纯理论地进行,不同的人因其自身经验不同会 对同一现象进行不同的归因。再者,假使原因的三个维度是存在的,且是确定的,但 是每一维度的原因也是变化的。例如,运气对一个人来说一般是外部的、不稳定的原 因,但是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就是内部的、稳定的原因(如果此人一直认为自己是 幸运的或者是不幸运的便是如此)。同样,能力和任务难度有的时候也可以被认为是 不稳定的原因。 总之,韦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释人类复杂行为的动机归因理论,并且这个理论 已经成为当今动机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前沿和热门话题之一。韦纳的动机归因 理论反映了当今动机问题认知研究的较高成就。我们应该在认识到它的不足的基础 上,使其进一步的得到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