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首页社会心理学中文课程名称英文Social Psychology授课对象2012_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层次课时2 学时授课周节上课教室东二4教室第,三大节第4教学周周第八章社会影响授课章节第一节从众教学目标:掌握从众的概念、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熟悉从众的类型及相关实验研究。了解从教学目标众的功能和从众的意义。与要求教学要求:掌握从众的基本知识教学重点:从众的原因、概念及影响因素。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从众影响因素。与难点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法以及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化教学(投影、幻灯、音像、语音室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社会心理学,李建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教材与教具:课件、多媒体教具专业词汇社会影响(socialinfluence),从众(conformity)引言部分:5分钟基本部分:90分钟第八章社会影响第一节从众30分钟一、从众的概念与实验研究二、从众的原因10分钟三、 从众的类型10分钟教学内容四、从众的影响因素30分钟与五、从众的功能10分钟小结5分钟时间分配
教 案 首 页 课程名称 中 文 社会心理学 英 文 Social Psychology 授课对象 20 12 级 应用心理学 专业 本科 层次 课 时 2 学时 授课周节 第 4 教学周 周 二 第 三 大节 上课教室 东二 4 教室 授课章节 第八章 社会影响 第一节 从 众 教学目标 与要求 教学目标:掌握从众的概念、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熟悉从众的类型及相关实验研究。了解从 众的功能和从众的意义。 教学要求:掌握从众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重点:从众的原因、概念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从众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 与手段 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法以及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 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化教学(投影、幻灯、音像、语音室等) 教材与 教具 教材:社会心理学,李建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 7 月第 1 版 教具:课件、多媒体 专业词汇 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从众(conformity) 教学内容 与 时间分配 引言部分: 5 分钟 基本部分: 90 分钟 第八章 社会影响 第一节 从 众 一、从众的概念与实验研究 30 分钟 二、从众的原因 10 分钟 三、 从众的类型 10 分钟 四、从众的影响因素 30 分钟 五、从众的功能 10 分钟 小结 5 分钟
社会心理学中文课程名称英文Social Psychology授课对象20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层次课时2学时授课周节上课教室东二4教室第4教学周周五第三大节第八章社会影响第二节服从授课章节第三节顺从和社会影响技术第四节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教学目标:掌握服从的原因、概念,顺从、社会促进、社会惰化的定义;服从、顺从的影响因素;熟悉服从的实验,顺从的技术。了解服从的类型,服从的功能;服从的意义,社会促教学目标进和社会情化的原因。与要求教学要求:掌握社会影响的基本知识教学重点:服从、顺从的影响因素。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顺从、服从的影响因素。与难点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法以及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化教学(投影、幻灯、音像、语音室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社会心理学,李建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教材与教具:课件、多媒体教具社会影响(socialinfluence)、从众(conformity)、服从(obedience)、顺从(compliance)、专业词汇社会助长(socialfacilitation)、社会情化(socialloafing)
课程名称 中 文 社会心理学 英 文 Social Psychology 授课对象 2012 级 应用心理学 专业 本科 层次 课 时 2 学时 授课周节 第 4 教学周 周 五 第 三 大节 上课教室 东二 4 教室 授课章节 第八章 社会影响 第二节 服 从 第三节 顺从和社会影响技术 第四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教学目标 与要求 教学目标:掌握服从的原因、概念,顺从、社会促进、社会惰化的定义;服从、顺从的影响 因素;熟悉服从的实验,顺从的技术。了解服从的类型,服从的功能;服从的意义,社会促 进和社会惰化的原因。 教学要求: 掌握社会影响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重点:服从、顺从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顺从、服从的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 与手段 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法以及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 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化教学(投影、幻灯、音像、语音室等) 教材与 教具 教材:社会心理学,李建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 7 月第 1 版 教具:课件、多媒体 专业词汇 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从众(conformity)、服从(obedience)、顺从(compliance)、 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
引言部分:5分钟基本部分:90分钟第八章社会影响第二节服从40分钟、服从的概念与实验研究10分钟5分钟服从的类型二、三、服从的原因5分钟教学内容四、服从的因素15分钟与五、服从的意义第三节顺从和社会影响技术30分钟时间分配一、顺从的概念8分钟12分钟二、顺从的影响因素三、社会影响技术10分钟第四节社会助长与社会情化20分钟5分钟一、社会助长二、社会情化5分钟三、社会助长和情化的理论10分钟小结5分钟注解讲授内容第八章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加拿大社会心理学家约翰·兰伯斯指出,“社会影响是指那类能够改变个人和群体的态度和行为的压力”。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和其他人交往活动,在此过程中,必然产生各种影响。社会影响就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认识、情绪、态度、行为等的变化。它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影响就是影响者采取某种手段、方式影响受影响者,它对个体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我们可以用海德(1959)关于手影响球运动的两种方式的例子来说明影响者和受影响者的关系。在第一种情况下,球受到手的推动,在平面上滚动,其影响是外来的、一次性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手引导球运动,球的运动完全受手的运动的控制,其影响是外来的、连续性的。受这些影响的行为从程度上大致可分为从众、顺从和服从。在本章中,我们将研究这些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探讨社会影响实现的途径。第一节从众一、从众的概念与实验研究(一)从众的概念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于从众(conformity)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Myers认为,从众是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和观念的倾向。SFranzoi认为,从众是个体知觉到团体压力的一种屈服倾向。这些理解虽然在表达上有所不同,但都指出从众行为的实质。我们这样给从众下定义:从众是指个体在团体的引导和压力下,其观念与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我们平常所说的“随大流”、“人之亦之”就是从众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以众行为非常普遍,例如,选择旅游点问题,多数人主张去杭州,少数人主张去北京,最后少数人也同意去杭州,这就是从众行为;某商场布料大降价,许多人都在抢购,你也挤进去买了几米布,虽然这些布料对你没有什么用,这也是从众行为
讲授内容 注解 第八章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加拿大社会心理学家约 翰·兰伯斯指出,“社会影响是指那类能够改变个人和群体的态度和行为的 压力”。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和其他人交往活动,在此过程中,必 然产生各种影响。社会影响就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认识、情绪、 态度、行为等的变化。它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影响就是影响者采取某种手段、方式影响受影响者,它对个体的行 为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我们可以用海德(1959)关于手影响球运动的两种 方式的例子来说明影响者和受影响者的关系。在第一种情况下,球受到手的 推动,在平面上滚动,其影响是外来的、一次性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手引 导球运动,球的运动完全受手的运动的控制,其影响是外来的、连续性的。 受这些影响的行为从程度上大致可分为从众、顺从和服从。在本章中,我们 将研究这些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探讨社会影响实现的途径。 第一节 从 众 一、从众的概念与实验研究 (一)从众的概念 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于从众(conformity)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Myers 认为,从众是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和观念的倾向。S• Franzoi 认为,从众是个体知觉到团体压力的一种屈服倾向。这些理解虽然 在表达上有所不同,但都指出从众行为的实质。我们这样给从众下定义:从 众是指个体在团体的引导和压力下,其观念与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 变化的现象。我们平常所说的“随大流”、“人之亦之”就是从众行为。在 日常生活中,以众行为非常普遍,例如,选择旅游点问题,多数人主张去杭 州,少数人主张去北京,最后少数人也同意去杭州,这就是从众行为;某商 场布料大降价,许多人都在抢购,你也挤进去买了几米布,虽然这些布料对 你没有什么用,这也是从众行为。 教学内容 与 时间分配 引言部分: 5 分钟 基本部分: 90 分钟 第八章 社会影响 第二节 服 从 40 分钟 一、服从的概念与实验研究 10 分钟 二、服从的类型 5 分钟 三、服从的原因 5 分钟 四、服从的因素 15 分钟 五、服从的意义 第三节 顺从和社会影响技术 30 分钟 一、顺从的概念 8 分钟 二、顺从的影响因素 12 分钟 三、社会影响技术 10 分钟 第四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20 分钟 一、社会助长 5 分钟 二、社会惰化 5 分钟 三、社会助长和惰化的理论 10 分钟 小结 5 分钟
(二)从众的实验研究1.谢里夫的研究关于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最初是由土耳其的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M.Sherif)在20世纪30年代完成的。他利用知觉错觉中的自主运动现象设计了一个实验。自主运动现象是指人们在暗室里会把静止不动的光点当成是移动的现象。实验是让被试坐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实验者在距离被试15英尺的地方发出一个光点,首先要求被试各自独立估计一个实际上静止的光点的移动范围,结果被试的个体差异很大,从几英寸到几十英寸。接着将被试三个人分为一组,单独估计时,甲认为光点的平均移动距离约为8英寸,乙的估计为2英寸,内的估计为1英寸。而他们分到一组一起实验几天后,他们各人的估计渐渐会聚到了2英寸左右,对光点的移动距离形成了一致的判断,也就是说,对这个问题形成了共同的标准。更有意思的是,在研究结束时,实验者问被试他们的判断是否受到他人的影响,结果被试都否认他人对自己有影响。Sherif还发现,在情境越不明确,人们越不知道该如何定义情境时,人们受到他人的影响越大。谢里夫的实验表明,个体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是会受到他人影响的。在这个实验里,个体放弃自己的判断而同别人的意见和判断趋向一致的行为就是典型的从众行为。2.阿希的研究在Sherif的实验中,被试是在黑暗的环境、模糊的刺激情境下发生的从众,那么,如果在清晰的刺激情境下,人们还会从众吗?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E.Asch)做了关于从众行为的“三垂线”实验研究。在这个实验中,只要1人是直接被试,其他人均为实验助手。以大学生为被试,每组7人,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2张。实验进行时,全组成员坐成一排,实验者每次向被试出示2张卡片,其中有张画有标准垂直线X,另一张卡片上有三根长短不一的垂直线A、B、C,里面只有一条垂直线与标准线等长。实验者告诉被试,将要进行一项视觉判断实验,然后拿出一套卡片,让7个被试依次回答A、B、C中哪条与X一样长,真被试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回答。18套卡片呈现18次,一直到第7次,实验助手都做了正确的选择,自然被试也作了正确的选择。但是从第7次开始,实验助手做了错误回答,真被试显得无所适从,他面临一个是相信自己的判断,还是跟随大家的判断的两难问题。实验结果是:(1)约1/4到1/3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发生从众行为。(2)约有15%的被试在12次回答中有9次从众行为,约75%的从众反应。(3)所有被试平均从众行为为35%。实验结束后,Asch通过对被试的访谈,归纳出从众的行为有三种:(1)知觉的歪曲。被试确实把他人的反应作为参照构造,观察发生了错误。(2)判断的歪曲。被试虽然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但由于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因此认为多数人总比自己正确些。(3)行为的歪曲。被试明明知道他人的反应是错误的,却跟着做出错误的反应。另外,Asch还发现当卡片上的线段客观差异变小,客观的进行正确回答
(二)从众的实验研究 1.谢里夫的研究 关于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最初是由土耳其的社会心 理学家谢里夫(M. Sherif)在 20 世纪 30 年代完成的。他利用知觉错觉中的 自主运动现象设计了一个实验。自主运动现象是指人们在暗室里会把静止不 动的光点当成是移动的现象。 实验是让被试坐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实验者在距离被试 15 英尺的地 方发出一个光点,首先要求被试各自独立估计一个实际上静止的光点的移动 范围,结果被试的个体差异很大,从几英寸到几十英寸。接着将被试三个人 分为一组,单独估计时,甲认为光点的平均移动距离约为 8 英寸,乙的估计 为 2 英寸,丙的估计为 1 英寸。而他们分到一组一起实验几天后,他们各人 的估计渐渐会聚到了 2 英寸左右,对光点的移动距离形成了一致的判断,也 就是说,对这个问题形成了共同的标准。更有意思的是,在研究结束时,实 验者问被试他们的判断是否受到他人的影响,结果被试都否认他人对自己有 影响。Sherif 还发现,在情境越不明确,人们越不知道该如何定义情境时, 人们受到他人的影响越大。 谢里夫的实验表明,个体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是会受到他人影响的。在 这个实验里,个体放弃自己的判断而同别人的意见和判断趋向一致的行为就 是典型的从众行为。 2.阿希的研究 在 Sherif 的实验中,被试是在黑暗的环境、模糊的刺激 情境下发生的从众,那么,如果在清晰的刺激情境下,人们还会从众吗?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 E.Asch)做了关于从众行为的“三 垂线”实验研究。 在这个实验中,只要 1 人是直接被试,其他人均为实验助手。以大学生 为被试,每组 7 人,实验材料是 18 套卡片,每套 2 张。实验进行时,全组 成员坐成一排,实验者每次向被试出示 2 张卡片,其中有张画有标准垂直线 X,另一张卡片上有三根长短不一的垂直线 A、B、C,里面只有一条垂直线 与标准线等长。实验者告诉被试,将要进行一项视觉判断实验,然后拿出一 套卡片,让 7 个被试依次回答 A、B、C 中哪条与 X 一样长,真被试被安排 在最后一个回答。18 套卡片呈现 18 次,一直到第 7 次,实验助手都做了正 确的选择,自然被试也作了正确的选择。但是从第 7 次开始,实验助手做了 错误回答,真被试显得无所适从,他面临一个是相信自己的判断,还是跟随 大家的判断的两难问题。实验结果是: (1)约 1/4 到 1/3 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发生从众行为。 (2)约有 15%的被试在 12 次回答中有 9 次从众行为,约 75%的从众反 应。 (3)所有被试平均从众行为为 35%。 实验结束后,Asch 通过对被试的访谈,归纳出从众的行为有三种: (1)知觉的歪曲。被试确实把他人的反应作为参照构造,观察发生了错 误。 (2)判断的歪曲。被试虽然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但由于对自 己的判断缺乏信心,因此认为多数人总比自己正确些。 (3)行为的歪曲。被试明明知道他人的反应是错误的,却跟着做出错误 的反应。 另外,Asch 还发现当卡片上的线段客观差异变小,客观的进行正确回答
的概率下降时,从众的比例也上升。这意味着情境越模糊,人们越难作出判断,越容易从众。在Asch的实验中,并没有明显的压力迫使被试从众,而且被试知道不从众不会受到惩罚,从众也不会受到奖励,但服从团体意见的现象还是出现了,甚至那些抗拒从众的人也明显地变得不知所措,开始怀疑自己的眼晴。在第三种情况下,个体虽然意识到了团体的意见是错误的,但他们还是压制了自己的想法。如果说心理需要只有得到团体成员的支持才能得到满足,那么社会现实模糊不清时,团体答案就是正确答案。这一从众效应后来被许多心理学家多次重复,只是被试不同、实验任务不同。我国华师大心理系学生也重复过Asch的实验,发现被试中的从众行为44%;华中工学院社会学系的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从众行为为33.3%。二、从众的原因一般认为,个体发生从众行为是因为个体在团体中受到了信息影响和规范的影响。(一)信息影响:个体希望正确信息影响是指“从他人那里获取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当作现实证据”(Dentsch&Gerad,1955)。人们通常认为,团体其他成员有自已需要的更为准确的信息。通常情况下,人们在模糊情境时,更加信任多数人的行为。一个在沙漠行走了好几天的旅行者,看到大多数人从某一口井打水,而其他并都没有人或只有个别人使用,他一定朝多数人使用的那口井走去。在不了解更多信息的情况下,我们更愿意到人多的商店购物,去人多的地方旅游。因此,那些可以提供信息的人就成了个体信任的人、效仿的人,尤其是那些拥有特殊知识和专门技术的人更是团体成员效仿的对象。人们总是以为,多数人的正确率总是比较高,由于缺乏参照物,人们就越发相信多数人,就越从众;个体对自己所持观点越没信心,任务越难,就越从众。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对某一问题了解得较多,信息量掌握较大时,从众的可能性就下降。(二)规范影响:个体希望被接受和喜欢规范影响是指个体希望获得其他人的赞同,并避免其他人的反对。个体处于某一群体中,如果遵守群体规范,群体其他成员就会接受他,喜欢他,友好地对待他;否则,就会受到群体其他成员的冷淡或排斥。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的一项研究发现,当群体发现有人与群体意见不一致时,会努力施加影响,使其与群体取得一致。实验是这样的:沙赫特安排三名实验助手以不同面目加入一个6人群体。其中一名所采取的态度与群体一致;一名开始态度偏离群体;一名始终保持偏离状态。结果,群体的其他成员花了大量时间,对两名偏离者施加压力,促使他们改变态度。当问到群体其他成员对三名新成员的评价时,群体明显表现出喜欢并接受从意见一致者;冷淡并拒绝偏离者,将他抛弃于群体之外;对于在群体的影响下改变了意见的一名新成员,群体将他当作普通成员看待。在规范的影响下,人们为了获得群体的接受和喜欢而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这就是从众行为。偏离群体的行为会使个体处于一种与众人对立的状态,失去安全感,因而从众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个体改变自己的行为来遵从于群体标准的同时,也有一种倾向性来改变自己的观念。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会重新思考自己内在的观点,尽力理解群体成员的观点,并构建对情境的新解释,使之与自己的从众行为相吻合
的概率下降时,从众的比例也上升。这意味着情境越模糊,人们越难作出判 断,越容易从众。 在 Asch 的实验中,并没有明显的压力迫使被试从众,而且被试知道不 从众不会受到惩罚,从众也不会受到奖励,但服从团体意见的现象还是出现 了,甚至那些抗拒从众的人也明显地变得不知所措,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 在第三种情况下,个体虽然意识到了团体的意见是错误的,但他们还是压制 了自己的想法。如果说心理需要只有得到团体成员的支持才能得到满足,那 么社会现实模糊不清时,团体答案就是正确答案。 这一从众效应后来被许多心理学家多次重复,只是被试不同、实验任务 不同。我国华师大心理系学生也重复过 Asch 的实验,发现被试中的从众行 为 44%;华中工学院社会学系的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从众行为为 33.3%。 二、从众的原因 一般认为,个体发生从众行为是因为个体在团体中受到了信息影响和规 范的影响。 (一)信息影响:个体希望正确 信息影响是指“从他人那里获取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当作现实证据” (Dentsch & Gerad,1955)。人们通常认为,团体其他成员有自己需要的 更为准确的信息。通常情况下,人们在模糊情境时,更加信任多数人的行为。 一个在沙漠行走了好几天的旅行者,看到大多数人从某一口井打水,而其他 井都没有人或只有个别人使用,他一定朝多数人使用的那口井走去。在不了 解更多信息的情况下,我们更愿意到人多的商店购物,去人多的地方旅游。 因此,那些可以提供信息的人就成了个体信任的人、效仿的人,尤其是那些 拥有特殊知识和专门技术的人更是团体成员效仿的对象。人们总是以为,多 数人的正确率总是比较高,由于缺乏参照物,人们就越发相信多数人,就越 从众;个体对自己所持观点越没信心,任务越难,就越从众。一般来说,当 一个人对某一问题了解得较多,信息量掌握较大时,从众的可能性就下降。 (二)规范影响:个体希望被接受和喜欢 规范影响是指个体希望获得其他人的赞同,并避免其他人的反对。个体 处于某一群体中,如果遵守群体规范,群体其他成员就会接受他,喜欢他, 友好地对待他;否则,就会受到群体其他成员的冷淡或排斥。所谓“木秀于 林,风必摧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的一项研究发现, 当群体发现有人与群体意见不一致时,会努力施加影响,使其与群体取得一 致。实验是这样的:沙赫特安排三名实验助手以不同面目加入一个 6 人群体。 其中一名所采取的态度与群体一致;一名开始态度偏离群体;一名始终保持 偏离状态。结果,群体的其他成员花了大量时间,对两名偏离者施加压力, 促使他们改变态度。当问到群体其他成员对三名新成员的评价时,群体明显 表现出喜欢并接受从意见一致者;冷淡并拒绝偏离者,将他抛弃于群体之外; 对于在群体的影响下改变了意见的一名新成员,群体将他当作普通成员看 待。在规范的影响下,人们为了获得群体的接受和喜欢而主动改变自己的行 为方式,这就是从众行为。偏离群体的行为会使个体处于一种与众人对立的 状态,失去安全感,因而从众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当个体改变自己的行为来遵从于群体标准的同时,也有一种倾向性来改 变自己的观念。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会重新思考自己内在的观点,尽力理解 群体成员的观点,并构建对情境的新解释,使之与自己的从众行为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