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会态度一、单项选择题1.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反映的态度属性是()。A.强度B.外显度C.方向D.深度2.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是()。A:归因B.态度C.动机D.情绪3.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不协调时,()往往占有主导地位。A.情感成分B.行为倾向成分C.认知成分D.动机成分)。4.态度的ABC模型中,B指(A:行为B.情感C.感觉D.行为倾向5.态度转变是在沟通信息与接收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对于威信)。低的传递者,要引发最大的态度转变量,这种差异应该(A.适中B.较大C.较小D.最大6.态度的内化是指()。A.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已的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B.个体采用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已与他人一致C个体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D.个体以理智与情感,即认知和情感为基础习得一定的态度7.凯尔曼关于态度形成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1
1 第六章 社会态度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反映的态度属性是( )。 A.强度 B.外显度 C.方向 D.深度 2.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是( )。 A .归因 B . 态 度 C.动机 D.情绪 3.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不协调时,( )往往占有主导地位。 A.情感成分 B.行为倾向成分 C.认知成分 D.动机成分 4.态度的 ABC 模型中,B 指( )。 A .行为 B . 情 感 C.感觉 D.行为倾向 5.态度转变是在沟通信息与接收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对于威信 低的传递者,要引发最大的态度转变量,这种差异应该( )。 A .适中 B . 较 大 C.较小 D.最大 6.态度的内化是指( )。 A.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 为有机的组成部分。 B.个体采用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 C.个体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 D.个体以理智与情感,即认知和情感为基础习得一定的态度 7.凯尔曼关于态度形成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服从→内化→认同B.内化→服从→认同C.服从→认同→内化D.认同→服从→内化8. )不是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中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B.反A:传递者馈C.情境D.接受者9,在态度转变模型中,沟通信息的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之间呈(0。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D.倒U型(曲线)关系C.相互促进关系10.海德提出了态度改变的()。B.认知不可协调理A.分阶段变化理论论C.平衡理论D.调和理论11..“睡眠者效应”说明()。A任何信息都将影响人们的态度B.任何信息都不会影响人们的态度C.新获得的信息作用更大D.原有信息作用更大12. ()首先提出态度量表结构。B. 谢里A.瑟斯顿夫C.莫雷诺D.勒温二、多项选择题1、在态度转变的P一O一X模型中,(),则系统处于平衡状态。A.如果三种关系都是否定的2
2 A.服从→内化→认同 B.内化→服从→ 认同 C.服从→认同→内化 D.认同→服从→ 内化 8.( )不是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中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A .传递者 B . 反 馈 C.情境 D.接受者 9.在态度转变模型中,沟通信息的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之间呈( )。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相互促进关系 D.倒 U 型(曲线)关系 10.海德提出了态度改变的( )。 A.分阶段变化理论 B.认知不可协调理 论 C.平衡理论 D.调和理论 11.“睡眠者效应”说明( )。 A.任何信息都将影响人们的态度 B.任何信息都不会影响人 们的态度 C.新获得的信息作用更大 D.原有信息作用更 大 12.( )首先提出态度量表结构。 A .瑟斯顿 B .谢里 夫 C.莫雷诺 D.勒温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态度转变的 P—O—X 模型中,( ),则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A.如果三种关系都是否定的
B.如果三种关系都是肯定的C.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D.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2.关于态度转变,正确的说法包括()。A.预警有利于说服B.中等强度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C.分心肯定削弱说服效果D.心理阻抗会使人拒绝他人的说法,从而影响态度转变3.大体说来,关于态度转变的理论包括()。A.海德的平衡理论B.认知失调论C.社会交换论D.本能论4.态度与价值观有根本的不同,在于()。B.价值A.价值观更抽象观更稳定和持久C.态度具有间接性D.价值观具有间接性5.可能影响态度转变的情境是()。A.预先警告B.分心C.重复D.内6.对于态度转变的P-O-X模型,正确的说法包括()。A.P-0之间的关系最重要B.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C.P-O关系为否定时的平衡为弱平衡D.P-0关系为否定时的不平衡为强不平衡)7.态度的成分有哪些:(A.认知成分B.意志成分C.情感成分D.行为倾向成分)8.测量态度的方法有:(3
3 B.如果三种关系都是肯定的 C.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 D.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 2.关于态度转变,正确的说法包括( )。 A.预警有利于说服 B.中等强度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C.分心肯定削弱说服效果 D.心理阻抗会使人拒绝他人的说法,从而影响态度转变 3.大体说来,关于态度转变的理论包括( )。 A.海德的平衡理论 B.认知失调论 C.社会交换论 D.本能论 4.态度与价值观有根本的不同,在于( )。 A.价值观更抽象 B.价值 观更稳定和持久 C.态度具有间接性 D.价值观 具有间接性 5.可能影响态度转变的情境是( )。 A.预先警告 B.分心 C.重复 D.内疚 6.对于态度转变的 P-O-X 模型,正确的说法包括( )。 A.P-O 之间的关系最重要 B.P-O 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 C.P-O 关系为否定时的平衡为弱平衡 D.P-O 关系为否定时的不平衡为强不平衡 7.态度的成分有哪些:( ) A. 认知成分 B.意志成分 C.情感成分 D.行为倾向成分 8.测量态度的方法有:( )
A.自陈报告法B.生理反应测量法D.投射法C.行为观察法)9.下列哪些项是影响态度转变的传递者因素(A.说服的意图B.相似性C.人格魅力D.可信度)10.偏见产生的来源有(A.从众理论B替罪羊理论C群体冲突理论D刻板印象效应三、名词解释1.态度2.偏见3.歧视4.外显态度5.内隐态度6.认知失调效应四、填空题1.精细概率模型(ElaborationLikelihoodModel,ELM)认为说服有两种路径,分别是()和()。2.在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基础上,我们将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分为四类加以具体分析,它们分别是()、()、()和()。3.说服对象态度改变的难易,还与其自身免疫状况有关。有免疫力的说服对象会对说服信息产生抵制,两种防御方式分别是()和()。4.直接测量方法测量被试的态度时,容易受主体主观的()的影响,出现()。5.人们通常会显示出对内群体更多的偏爱的效应是()。4
4 A.自陈报告法 B.生理反应测量法 C.行为观察法 D.投射法 9.下列哪些项是影响态度转变的传递者因素( ) A. 说服的意图 B.相似性 C. 人格魅力 D.可信度 10.偏见产生的来源有( ) A.从众理论 B 替罪羊理论 C 群体冲突理论 D 刻板印象效应 三、名词解释 1.态度 2.偏见 3.歧视 4.外显态度 5.内隐态度 6.认知失调效应 四、填空题 1.精细概率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ELM)认为说服有两种路径, 分别是()和()。 2.在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基础上,我们将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分为四类加以具体 分析,它们分别是()、()、()和()。 3.说服对象态度改变的难易,还与其自身免疫状况有关。有免疫力的说服对象会 对说服信息产生抵制,两种防御方式分别是()和()。 4.直接测量方法测量被试的态度时,容易受主体主观的()的影响,出现()。 5.人们通常会显示出对内群体更多的偏爱的效应是()
五、简答题1.简述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2.简述费斯廷格提出的改变认知失调的方法。3.简述态度形成三阶段。4.简述态度的ABC模式。六、论述题1.结合自己体会和经验阐述自己某种态度的成分及形成过程。理论阐述和实际例子分析各10分。2.结合态度改变的理论和技术,谈谈如何有效地改变他人的态度。理论阐述和实际例子分析各10分。第六章社会态度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2.B3.A4.D5.A6.A7.C8.B99.D10.C11.C12.A二、多项选择题1.BC2.BD3.ABC4.ABD5.ABC6.ABC7.ACD8.ABCD99.BCD10.BCD三、名词解释1.态度态度是指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其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人格倾向。2.偏见是指对某一特定群体及其个体成员所持的消极态度和情感反应。偏见与态度有关,但又不同于态度。态度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成分,但偏见则以情感成分为主。3.歧视指的是直接对某一特定群体成员的消极或有害的行为。4.外显态度是指人们能够意识到的,即通过自我反省就能表现出来的态度。5
5 五、简答题 1.简述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 2.简述费斯廷格提出的改变认知失调的方法。 3.简述态度形成三阶段。 4.简述态度的 ABC 模式。 六、论述题 1.结合自己体会和经验阐述自己某种态度的成分及形成过程。理论阐述和实际例 子分析各 10 分。 2.结合态度改变的理论和技术,谈谈如何有效地改变他人的态度。理论阐述和实际 例子分析各 10 分。 第六章 社会态度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A 4.D 5.A 6.A 7.C 8.B 9.D 10.C 11.C 12.A 二、多项选择题 1.BC 2.BD 3.ABC 4.ABD 5.ABC 6.ABC 7.ACD 8.ABCD 9.BCD 10.BCD 三、名词解释 1.态度态度是指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其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 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人格倾向。 2.偏见是指对某一特定群体及其个体成员所持的消极态度和情感反应。偏见与 态度有关,但又不同于态度。态度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成分,但偏见则以 情感成分为主。 3.歧视指的是直接对某一特定群体成员的消极或有害的行为。 4.外显态度是指人们能够意识到的,即通过自我反省就能表现出来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