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联合大学教案心理学院教学部门:教研室:心理学系陈昕教师姓名:讲师专业技术职称: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授课学期:2013~2014学年秋季学期
河北联合大学 教 案 教 学 部 门 : 心理学院 教 研 室 : 心理学系 教 师 姓 名 : 陈昕 专业技术职称 : 讲师 课 程 名 称 : 社会心理学 授 课 学 期 :2013~ 2014 学年 秋 季学期
社会心理学中文课程名称英文Social Psychology授课对象20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层次课时2学时授课周节上课教室东二4教室第,10教学周周第三大节第七章社会判断授课章节第一节社会判断的概述第二节历史背景中的归因理论教学目标:掌握社会判断、归因、决策的定义,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以及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断理论;熟悉社会判断的基本特征,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了教学目标解社会判断在人类社会认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与要求教学要求:掌握社会判断的基本知识教学重点: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断理论、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以及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断理论;与难点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法以及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化教学(投影、幻灯、音像、语音室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社会心理学,李建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教材与教具:课件、多媒体教具社会判断(socialjudgments)、归因(Attribution)、决策(Decision making),凯利专业词汇的三维归因理论(Kelley‘sattributiontheory)引言部分:5分钟基本部分:90分钟第七章社会判断第一节社会判断的概述10分钟一、社会判断是高级社会认知10分钟二、有关的概念及其分析10分钟三、归因判断的基本原则教学内容第二节历史背景中的归因理论与一、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10分钟二、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断理论20分钟时间分配三、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20分钟10分钟四、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小结5分钟
课程名称 中 文 社会心理学 英 文 Social Psychology 授课对象 2012 级 应用心理学 专业 本科 层次 课 时 2 学时 授课周节 第 ,10 教学周 周 二 第 三 大节 上课教室 东二 4 教室 授课章节 第七章 社会判断 第一节 社会判断的概述 第二节 历史背景中的归因理论 教学目标 与要求 教学目标:掌握社会判断、归因、决策的定义,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以及韦纳的动机归因理 论、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断理论;熟悉社会判断的基本特征,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了 解社会判断在人类社会认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要求: 掌握社会判断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重点: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断理论、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以及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教学难点: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断理论; 教学方法 与手段 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法以及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 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化教学(投影、幻灯、音像、语音室等) 教材与 教具 教材:社会心理学,李建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 7 月第 1 版 教具:课件、多媒体 专业词汇 社会判断(social judgments)、归因(Attribution)、决策(Decision making),凯利 的三维归因理论(Kelley‘s attribution theory ) 教学内容 与 时间分配 引言部分: 5 分钟 基本部分: 90 分钟 第七章 社会判断 第一节 社会判断的概述 一、社会判断是高级社会认知 10 分钟 二、有关的概念及其分析 10 分钟 三、归因判断的基本原则 10 分钟 第二节 历史背景中的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 10 分钟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断理论 20 分钟 三、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20 分钟 四、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10 分钟 小结 5 分钟
社会心理学中文课程名称英文Social Psychology授课对象20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层次课时2学时授课周节上课教室东二4教室第,10教学周周五第三大节第七章社会判断第三节归因偏差与归因训练授课章节第四节决策及其理论第五节决策风格与决策技术教学目标:掌握归因过程中主要偏差,决策风格的定义;熟悉个体在进行归因时应遵循那些基本原则,归因训练的基本方法,决策的主要理论;了解归因理论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教学目标决策树的建立过程。与要求教学要求:掌握社会归因与判断的基本知识教学重点:归因过程中主要偏差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归因过程中主要偏差与难点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法以及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化教学(投影、幻灯、音像、语音室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社会心理学,李建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教材与教具:课件、多媒体教具归因偏差(Attributionalbias)、基本归因偏差(FundamentalAttributionError)专业词汇行动者与观察者效应(Actor-ObserverBias)、归因训练(Attributiontraining)引言部分:5分钟基本部分:90分钟第七章社会判断第三节归因偏差与归因训练40分钟一、归因偏差25分钟15分钟二、归因训练第四节决策及其理论30分钟教学内容8分钟一、决策的分类与二、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12分钟三、决策理论10分钟时间分配第五节决策风格与决策技术20分钟一、决策风格10分钟二、决策技术10分钟小结5分钟
课程名称 中 文 社会心理学 英 文 Social Psychology 授课对象 2012 级 应用心理学 专业 本科 层次 课 时 2 学时 授课周节 第 ,10 教学周 周 五 第 三 大节 上课教室 东二 4 教室 授课章节 第七章 社会判断 第三节 归因偏差与归因训练 第四节 决策及其理论 第五节 决策风格与决策技术 教学目标 与要求 教学目标:掌握归因过程中主要偏差,决策风格的定义;熟悉个体在进行归因时应遵循那些 基本原则,归因训练的基本方法,决策的主要理论;了解归因理论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决策树的建立过程。 教学要求: 掌握社会归因与判断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重点:归因过程中主要偏差 教学难点:归因过程中主要偏差 教学方法 与手段 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法以及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 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化教学(投影、幻灯、音像、语音室等) 教材与 教具 教材:社会心理学,李建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 7 月第 1 版 教具:课件、多媒体 专业词汇 归因偏差(Attributional bias)、基本归因偏差(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 行动者与观察者效应(Actor-Observer Bias )、归因训练(Attribution training) 教学内容 与 时间分配 引言部分: 5 分钟 基本部分: 90 分钟 第七章 社会判断 第三节 归因偏差与归因训练 40 分钟 一、归因偏差 25 分钟 二、归因训练 15 分钟 第四节 决策及其理论 30 分钟 一、决策的分类 8 分钟 二、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 12 分钟 三、决策理论 10 分钟 第五节 决策风格与决策技术 20 分钟 一、决策风格 10 分钟 二、决策技术 10 分钟 小结 5 分钟
注解讲授内容第七章社会判断个体在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首先要认识和把握对方的心理状态及其特征,这样才能对其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同样,他人也会根据个体的一些特征形成对于个体的印象。这一过程便涉及到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又称为对人知觉,是个体通过各种信息资料,推测和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形成关于他人印象的过程。可以说,社会知觉是构成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的底层基础,是人们相互作用行为的出发点。因此,要想了解人们的社会行为,洞察人们的相互作用,就必须把握人们是怎样在认识或知觉他人的基础上,从更高的认知加工层面上进一步做出自已的判断与决策,这就是社会判断过程。根据一些学者的观点,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社会态度、社会判断三种过程可以合称为“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社会认知只狭义地包括社会判断这一过程。人类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这是拥有自己的精神和意志,人类利用自己的精神和意志去思考和判断,来理解世界,而这也就有了人类灵魂的特性。但是,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个极其不好的习惯,就是总以我们自身的感受和观点来认识和判断世界,而不能够从事物的立场来观察世界的本质。也正因此,导致我们的自负和盲目,也由此给我们招来了不少的灾祸。其实我们也一直在劝诫自己去做一个旁观者,站在事物的立场去看待事物,就像站在山顶看山谷一样。所以,我们经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分析和判断。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社会判断作为一种最高级的社会认知过程,成为社会认知研究的三大内容之0第一节社会判断的概述一、社会判断是高级社会认知最近20年以来,社会认知研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实现了学科的崛起。国际心理学界围绕着“社会信息的贮存与加工”、“刻板印象与偏见”、“社会认知与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偏差”、“归因与责任判断”等有关社会认知的核心议题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新的成就都为社会判断研究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钟毅平(1996,1999)等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因循约定俗成的习惯,将社会判断等同于社会思维。这种观点认为,社会判断(socialiudgments)指的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的基础上对社会刺激的推理和决策,具有实践性、预见性、文化制约性和超标准化趋势的特性。其研究主要包括社会决策和归因两大领域。我们基本上同意这种看法。人的认知是先从感觉到知觉,而后是印象,最后形成判断。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的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本质或变化的反映,属于社会认知的理性认识阶段。如揭露个人或群体的本质、概括个人或群体的行为规律、预测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效果等,都是这种社会判断过程社会判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间接认识与直接认识的密切结合。以对人的行为预测为例。要对人的未来行为做出超前反映,无疑是推理和想象过程,但是,这种对尚未发生的行为的推断和想象,又总是根据过去与现在的知觉和社会印象做出的,所以是一个由间接推理到直接寻找根据的过程。考虑到判断和决策的密不可分,我们认为判断必然要涉及到行为选择的结果,所以,社会判断是社会认知中最接近行为的一个高级加工阶段。社会判断研究是具多学科特征的交叉领域。社会判断研究既然被视为社会认知的三大内容之一,自然成为实验社会心理学研究课题中的亮点,这是从它最近归属的领
讲授内容 注解 第七章 社会判断 个体在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首先要认识和把握对方的心理状态及其特征, 这样才能对其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同样,他人也会根据个体的一些特征形成对于个 体的印象。这一过程便涉及到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又称为对人知 觉,是个体通过各种信息资料,推测和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形成关于他人印象的过 程。可以说,社会知觉是构成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的底层基础,是人们相互作用行为的 出发点。因此,要想了解人们的社会行为,洞察人们的相互作用,就必须把握人们是 怎样在认识或知觉他人的基础上,从更高的认知加工层面上进一步做出自己的判断与 决策,这就是社会判断过程。根据一些学者的观点,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社会态度、 社会判断三种过程可以合称为“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也有一些学者认 为社会认知只狭义地包括社会判断这一过程。 人类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这是拥有自己的精神和意志,人类利用自己的精神和意 志去思考和判断,来理解世界,而这也就有了人类灵魂的特性。但是,这也不可避免 地带来了一个极其不好的习惯,就是总以我们自身的感受和观点来认识和判断世界, 而不能够从事物的立场来观察世界的本质。也正因此,导致我们的自负和盲目,也由 此给我们招来了不少的灾祸。其实我们也一直在劝诫自己去做一个旁观者,站在事物 的立场去看待事物,就像站在山顶看山谷一样。所以,我们经常说“当局者迷,旁观 者清”,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分析和判断。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正是由于这 个原因,社会判断作为一种最高级的社会认知过程,成为社会认知研究的三大内容之 一。 第一节 社会判断的概述 一、社会判断是高级社会认知 最近 20 年以来,社会认知研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实现了学科的崛起。国际心 理学界围绕着“社会信息的贮存与加工”、“刻板印象与偏见”、“社会认知与攻击 性行为”、“社会认知偏差”、“归因与责任判断”等有关社会认知的核心议题展开 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新的成就都为社会判断研究的开展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以钟毅平(1996,1999)等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因循约定俗成的习惯,将社 会判断等同于社会思维。这种观点认为,社会判断(social judgments)指的是在社 会知觉和社会印象的基础上对社会刺激的推理和决策,具有实践性、预见性、文化制 约性和超标准化趋势的特性。其研究主要包括社会决策和归因两大领域。我们基本上 同意这种看法。人的认知是先从感觉到知觉,而后是印象,最后形成判断。社会判断 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的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本质或变化的反映,属于社会认知的 理性认识阶段。如揭露个人或群体的本质、概括个人或群体的行为规律、预测个人或 群体的行为效果等,都是这种社会判断过程。 社会判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间接认识与直接认识的密切结合。以对人的行为预测 为例。要对人的未来行为做出超前反映,无疑是推理和想象过程,但是,这种对尚未 发生的行为的推断和想象,又总是根据过去与现在的知觉和社会印象做出的,所以是 一个由间接推理到直接寻找根据的过程。考虑到判断和决策的密不可分,我们认为判 断必然要涉及到行为选择的结果,所以,社会判断是社会认知中最接近行为的一个高 级加工阶段。 社会判断研究是具多学科特征的交叉领域。社会判断研究既然被视为社会认知的 三大内容之一,自然成为实验社会心理学研究课题中的亮点,这是从它最近归属的领
域来说的。其实社会判断和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因为判断与决策研究最初就是在实验认知领域获得大量实证研究积累的。所以,实验认知心理学,包括思维心理学、推理心理学等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是影响社会判断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此外,对于发展心理学来讲,其社会性发展课题尤其是品德心理学对于道德判断的研究,这本身就是最常见的社会判断之一。除了心理学其他分支外,像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法学、经济学、伦理学等等都对社会判断过程有所探讨,只不过它们分析社会判断的角度比较宏观一些。二、有关的概念及其分析20世纪60年代初就出版了一部《社会判断》著作(Sherif&Hovland,1961),在该著作中,社会判断被理解为三层意义:辨别(discrimination)就是识别两个项目不同的任务,这里的项目可以是重量、音调、陈述。安置或归类(placementorcategorization)一种特殊的辨别,即如何处置某一个项目和数目超过两个并且彼此不同的其它项目的关系,这是对于一类相似的项目做出反应。接纳一拒斥(acceptance-reiection)这一判断任务是以个体偏好形式来对项目(陈述、物体、人群)进行安置或归类,把它们排列在一个社会距离尺度上。所以,到了第三个阶段,就比较接近决策,即行为选择了。社会判断不仅仅是态度评价,更多的情况下是各种社会生活条件下的行为快择,例如,大学生报考研究生选择哪一所城市哪一所高校,婚姻恋爱中的各种取舍和决定,股市中行为选择。我国心理学教科书中对判断与决策的涉及还是比较鲜见的事情。很主要的一个原因对这部分研究太少,并且这部分内容在经典的心理学体系或者认知过程中找不到立足之地,如果把社会判断放在“思维”部分,似乎有点不合乎原来对思维分为“概念”“推理”、“问题解决”的三大块内容,因为判断就包含了推理的成分,也包含了问题解决的成分。M·W·艾森克和M·T·基恩编写的《认知心理学》教材(第四版)对于“判断与决策”进行了概念上的区分:尽管这两个领域很相似(在某些方面它们也与人类推理很接近,参见第16章),但我们还是可以对其加以区分。从本质上来看,判断(judgment)研究关心的问题是从已有知识和可获取的证据中推导出结论的加工过程。相反,决策(decisionmaking)研究所关心的问题是我们如何从众多选择中做出决定,并且这些选择可能是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的。这让我们对这两个联系在一起的概念做出了一定的区别,但是,在实际的研究中不可能把二者绝然分开,反而是紧密结合在一块儿来进行实验设计或者其它形式的研究。刚才提及,社会判断指的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的基础上对社会刺激的推理和决策。它有两个基本的含义:一是社会判断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的基础上进行,没有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对社会刺激的推理和决策便成为不可能,即它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各种形式的社会刺激进行识别,把有意义的、与自己头脑中预存知识有联系的刺激物按特性分门别类;三是在社会知觉基础上把社会刺激以表象形式贮存起来,为社会判断做好进一步的准备。没有对社会刺激的识别,没有社会刺激表象和表征,就无法对社会刺激进行更抽象的推理和评价。对于社会判断的特征,林文瑞(2001)提出社会判断具有深层内在性的观点,并认为这种深层内在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判断的类似性假设人们在进行社会判断时,都往往假定被判断者很像他们
域来说的。其实社会判断和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因为判 断与决策研究最初就是在实验认知领域获得大量实证研究积累的。所以,实验认知心 理学,包括思维心理学、推理心理学等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是影响社会判断研究的 一个重要分支。 此外,对于发展心理学来讲,其社会性发展课题尤其是品德心理学对于道德判断 的研究,这本身就是最常见的社会判断之一。除了心理学其他分支外,像社会学和文 化人类学、法学、经济学、伦理学等等都对社会判断过程有所探讨,只不过它们分析 社会判断的角度比较宏观一些。 二、有关的概念及其分析 20 世纪 60 年代初就出版了一部《社会判断》 著作(Sherif & Hovland, 1961), 在该著作中,社会判断被理解为三层意义: 辨别(discrimination) 就是识别两个项目不同的任务,这里的项目可以是重 量、音调、陈述。 安置或归类(placement or categorization) 一种特殊的辨别,即如何处置某 一个项目和数目超过两个并且彼此不同的其它项目的关系,这是对于一类相似的项目 做出反应。 接纳-拒斥(acceptance-rejection) 这一判断任务是以个体偏好形式来对项 目(陈述、物体、人群)进行安置或归类,把它们排列在一个社会距离尺度上。 所以,到了第三个阶段,就比较接近决策,即行为选择了。社会判断不仅仅是态 度评价,更多的情况下是各种社会生活条件下的行为抉择,例如,大学生报考研究生 选择哪一所城市哪一所高校,婚姻恋爱中的各种取舍和决定,股市中行为选择。 我国心理学教科书中对判断与决策的涉及还是比较鲜见的事情。很主要的一个原 因对这部分研究太少,并且这部分内容在经典的心理学体系或者认知过程中找不到立 足之地,如果把社会判断放在“思维”部分,似乎有点不合乎原来对思维分为“概念”、 “推理”、“问题解决”的三大块内容,因为判断就包含了推理的成分,也包含了问 题解决的成分。 M·W·艾森克和 M·T·基恩编写的《认知心理学》教材(第四版) 对于“判断 与决策”进行了概念上的区分:尽管这两个领域很相似(在某些方面它们也与人类推 理很接近,参见第 16 章),但我们还是可以对其加以区分。从本质上来看,判断 (judgment)研究关心的问题是从已有知识和可获取的证据中推导出结论的加工过 程。相反,决策(decision making)研究所关心的问题是我们如何从众多选择中做出 决定,并且这些选择可能是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的。 这让我们对这两个联系在一起的概念做出了一定的区别,但是,在实际的研究中 不可能把二者绝然分开,反而是紧密结合在一块儿来进行实验设计或者其它形式的研 究。 刚才提及,社会判断指的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的基础上对社会刺激的推理和 决策。它有两个基本的含义: 一是社会判断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的基础上进行,没有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 对社会刺激的推理和决策便成为不可能,即它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各种形式的社会刺激 进行识别,把有意义的、与自己头脑中预存知识有联系的刺激物按特性分门别类; 二是在社会知觉基础上把社会刺激以表象形式贮存起来,为社会判断做好进一步 的准备。没有对社会刺激的识别,没有社会刺激表象和表征,就无法对社会刺激进行 更抽象的推理和评价。 对于社会判断的特征,林文瑞(2001)提出社会判断具有深层内在性的观点,并 认为这种深层内在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判断的类似性假设 人们在进行社会判断时,都往往假定被判断者很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