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 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 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 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 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 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参考: 桓阶,字伯绪,是长沙临湘人。长沙太守孙坚推荐桓阶为孝廉,朝廷任命他做尚书郎, 因父亲去世回到乡里。正赶上孙坚攻打刘表战死,桓阶冒着危难到刘表处请示参加孙坚丧事, 刘表认为他讲道义而赞许他。后来魏太祖(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互对抗,刘表率领荆州来 响应袁绍。桓阶劝说长沙太守张羡:“办大事不从道义出发,没有不失败的,所以齐桓公率领 诸侯来尊崇周天子,晋文公驱逐了叔带来接纳周王。现在袁绍违反了这一点,可是刘表响应 他,这是招致灾祸的做法。您想要建立功业昭明道义,保全福禄远离灾祸,不应该跟他做法 相同。”张羡说:“既然如此,那么我倾向哪一方才行呢?”桓阶说:“曹公虽然力量弱小,但 依仗道义而起兵,拯救朝廷的危难,接受皇帝命令而讨伐有罪的人,谁敢不服从?现在如果占 据四郡据有三江之地来等待一曹公来到,为他做内应,不也行吗?”张羡说:“好。”曹操平定 荆州,听到桓阶曾为张羡岀过计谋,很惊奇,征召他为丞相掾,升任赵郡太守。魏国初建, 任虎贲中郎将侍中。当时太子还未定,临茁侯曹植又有宠。桓阶多次在曹操面前说曹丕有品 德,年龄大,应立为太子。公开说和密谏,前后十分恳切。魏书记载桓阶劝谏说:“如今太子 仁义在你各个儿子中是最好的,名扬海内,仁慈圣明明达世情,天下没有谁不知道,然而刚 刚大王拿曹植来问我,我确实迷惑不解。于是曹操知道桓阶恪守正道,更加看重桓阶。另外 毛玢、徐弈因刚强不阿和不结帮派,西曹掾丁仪对他们很不友好,多次在曹操面前说他们的 短处,全靠桓阶调解才保护了他们。曹仁被关羽围攻,曹操派徐晃前去救援,没有解围。曹 操准备亲自南征,因此询问群臣。大臣们都说:“大王要不快点走,就要失败了。桓阶独自说: “大王你认为曹仁等人遭到战事,能够正确处理吗?回答说:“能。“大王你是否怕他们二人不 全力以赴吗?.回答说:“不。“既然这样,那么你为何要亲自出征?“我恐怕敌人势众,徐晃 等力量不够。”桓阶说:“如今曹仁等人处于重重围困之中而没有叛变,确实是因为大王在远 方为他们做后盾。处于必死之地,一定有以死抗争的想法。外有强大的援救。大王巡视六军 以表示有余力,何必忧虑失败而亲自前往?”曹操认为他的话很对,驻军于摩陂,敌军后来撤 退。曹丕登基,升桓阶为尚书令,封高乡亭侯,加封侍中。桓阶生病,曹丕亲临探问。后来 桓阶病重,曹丕派遣使者加封太常,桓阶死,曹丕为他痛哭流涕,谥号贞侯。儿子桓嘉继承 爵位
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 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 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 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 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 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译文参考: 桓阶,字伯绪,是长沙临湘人。长沙太守孙坚推荐桓阶为孝廉,朝廷任命他做尚书郎, 因父亲去世回到乡里。正赶上孙坚攻打刘表战死,桓阶冒着危难到刘表处请示参加孙坚丧事, 刘表认为他讲道义而赞许他。后来魏太祖(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互对抗, 刘表率领荆州来 响应袁绍。桓阶劝说长沙太守张羡:“办大事不从道义出发,没有不失败的,所以齐桓公率领 诸侯来尊崇周天子,晋文公驱逐了叔带来接纳周王。现在袁绍违反了这一点,可是刘表响应 他,这是招致灾祸的做法。您想要建立功业昭明道义,保全福禄远离灾祸,不应该跟他做法 相同。”张羡说:“既然如此,那么我倾向哪一方才行呢?”桓阶说:“曹公虽然力量弱小,但 依仗道义而起兵,拯救朝廷的危难,接受皇帝命令而讨伐有罪的人,谁敢不服从?现在如果占 据四郡据有三江之地来等待一曹公来到,为他做内应,不也行吗?”张羡说:“好。”曹操平定 荆州,听到桓阶曾为张羡出过计谋,很惊奇,征召他为丞相掾,升任赵郡太守。魏国初建, 任虎贲中郎将侍中。当时太子还未定,临茁侯曹植又有宠。桓阶多次在曹操面前说曹丕有品 德,年龄大,应立为太子。公开说和密谏,前后十分恳切。魏书记载桓阶劝谏说:“如今太子 仁义在你各个儿子中是最好的,名扬海内,仁慈圣明明达世情,天下没有谁不知道,然而刚 刚大王拿曹植来问我,我确实迷惑不解。于是曹操知道桓阶恪守正道,更加看重桓阶。另外 毛玢、徐弈因刚强不阿和不结帮派,西曹掾丁仪对他们很不友好,多次在曹操面前说他们的 短处,全靠桓阶调解才保护了他们。曹仁被关羽围攻,曹操派徐晃前去救援,没有解围。曹 操准备亲自南征,因此询问群臣。大臣们都说:“大王要不快点走,就要失败了。桓阶独自说: “大王你认为曹仁等人遭到战事,能够正确处理吗?回答说:“能。“大王你是否怕他们二人不 全力以赴吗?.回答说:“不。“既然这样,那么你为何要亲自出征?“我恐怕敌人势众,徐晃 等力量不够。”桓阶说:“如今曹仁等人处于重重围困之中而没有叛变,确实是因为大王在远 方为他们做后盾。处于必死之地,一定有以死抗争的想法。外有强大的援救。大王巡视六军 以表示有余力,何必忧虑失败而亲自前往?”曹操认为他的话很对,驻军于摩陂,敌军后来撤 退。曹丕登基,升桓阶为尚书令,封高乡亭侯,加封侍中。桓阶生病,曹丕亲临探问。后来 桓阶病重,曹丕派遣使者加封太常,桓阶死,曹丕为他痛哭流涕,谥号贞侯。儿子桓嘉继承 爵位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舟中二首(其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8.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5分) 9.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 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9.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 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 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解析】 试题分析:三四两句:“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紧承上文,以重笔渲染风 浪的威势。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次写风涛气势之猛,有横压 三江五湖之概。这里,“万骑千里”是眼前所见;“气压江湖”,是心灵激荡所感。这几句把“情 为境移”、“心为事慑”的景况,写得十分突出。但尚未表示由此而生的内心感慨,重点在于 绘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分析:《舟中》共有两首,这是第一首。这首七言古诗作于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 年)。这一年因朝中党祸,苏轼被贬谪惠州安置,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等人,都因受牵连相 继被贬。作者在这年春初,也被罢去颍州州学教授的职务。在离开颍州(州治在今安徽阜阳) 的舟中,感慨时事,写下《舟中》组诗。综观全诗,以写江上风涛入手,以痛感世事艰虞作 结。前半极写风浪的险恶,后半流露志士的悲辛,情在境中,深沉悲壮。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苏轼在《赤壁赋》提出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相对的观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8.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5 分) 9.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8.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 容为 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9.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 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 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解析】 8. 试题分析:三四两句:“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紧承上文,以重笔渲染风 浪的威势。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次写风涛气势之猛,有横压 三江五湖之概。这里,“万骑千里”是眼前所见;“气压江湖”,是心灵激荡所感。这几句把“情 为境移”、“心为事慑”的景况,写得十分突出。但尚未表示由此而生的内心感慨,重点在于 绘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9. 试题分析:《舟中》共有两首,这是第一首。这首七言古诗作于 1094 年(宋哲宗绍圣元 年)。这一年因朝中党祸,苏轼被贬谪惠州安置,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等人,都因受牵连相 继被贬。作者在这年春初,也被罢去颍州州学教授的职务。在离开颍州(州治在今安徽阜阳) 的舟中,感慨时事,写下《舟中》组诗。综观全诗,以写江上风涛入手,以痛感世事艰虞作 结。前半极写风浪的险恶,后半流露志士的悲辛,情在境中,深沉悲壮。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每空 1 分) (1)苏轼在《赤壁赋》提出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相对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