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授 实验 习题课 小计 1 第1章认识现代教育技术 2 2 目标1 第2章信息化教学设计的 2 2 2 目标2 理论及实践 第3章网络教育资源的获 3 2 2 目标3 取 第4章图片素材资源的获 4 目标3,目标4 取及处理 第5章动画素材资源的获 2 2 目标4 取及处理 第6章音、视频素材资源 6 2 2 目标4 的获取及处理 第7章中小学信息化教学 2 2 目标5 的现状及发展 合计 16 16 六、教学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 1,讲授法:利用多媒体PPT课件讲授相关知识型内容 2.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及不同软件演示不同网络资源的获取及处理方法 3.观摩法: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课件及素材材料供学生观摩学习 4.互动交流:就教学中的难点开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形式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实验报告 3.成绩评定百分制 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其中考勤占10%,过程性作业占90%) 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 课内实验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 27
27 讲 授 实 验 习题课 小 计 1 第 1 章 认识现代教育技术 2 2 目标 1 2 第 2 章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 理论及实践 2 2 目标 2 3 第 3 章 网络教育资源的获 取 2 2 目标 3 4 第 4 章 图片素材资源的获 取及处理 4 4 目标 3,目标 4 5 第 5 章 动画素材资源的获 取及处理 2 2 目标 4 6 第 6 章 音、视频素材资源 的获取及处理 2 2 目标 4 7 第 7 章 中小学信息化教学 的现状及发展 2 2 目标 5 合 计 16 16 六、教学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 1. 讲授法:利用多媒体 PPT 课件讲授相关知识型内容 2. 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及不同软件演示不同网络资源的获取及处理方法 3. 观摩法: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课件及素材材料供学生观摩学习 4. 互动交流:就教学中的难点开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1.考核方式 考查 2.考核形式 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实验报告 3.成绩评定 百分制 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40%;(其中考勤占 10%,过程性作业占 90%) 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40%; 课内实验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20%;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现代教有技术》方红,谯小兵,李立编,财经出版社,中国财经出版社2011年8月。 参考书:《教育技术学》何克抗,李文光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二版 参考书:《现代教育技术实践》郑艳清董红斌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2月 第一版 参考书:《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参考书:《教育统计学与SPSS》,范晓玲编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撰写人:谯小兵 审核人: 多小馆 授英春梅 学院分管领导签字(盖章: 年月 师范学院 28
28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 材:《现代教育技术》 方红,谯小兵,李立编,财经出版社,中国财经出版社.2011 年 8 月。 参考书:《教育技术学》何克抗,李文光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 4 月第二版 参考书:《现代教育技术实践》郑艳清 董红斌 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年 2 月 第一版 参考书:《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一版, 参考书:《教育统计学与 SPSS》,范晓玲编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 9 月第一版, 撰写人: 谯小兵 审核人: 学院分管领导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15420370 课程名称:儿童文学 Children Literature 课程学分:2.0 课程学时:32(理论学时:32;实验(实践)学时:0)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开课部门:师范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3 建议先修课程:教育学、发展心理学 适用专业(方向):小学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儿童文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儿童文学素养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重 要组成部分。小学儿童文学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创编能力为主要目标,向学生传授儿童 文学的理论知识,介绍儿童文学的发展概况和优秀的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开展阅读鉴赏活 动和创作实践,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为学生将来开展小学教育活动打下基础,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胜任小学教育工作。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全面、科学地理解和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概念和 一般原理;通过对不同文体作品的讲解和大量阅读,培养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兴趣,提高对 儿童文学的感受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鉴别、评 判能力;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道德情操的熏陶。从而为学生成为 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小学教师打下坚实基础。 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1教学目标1.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概念和一般原理 指标点:1.1概念;1.2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1.3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1.4儿童文学的创作 主体与接受对象。 2.教学目标2.掌握儿歌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鉴赏经典作品。 指标点:2.1儿歌的概念;2.2儿歌的起源和演变发展;2.3儿歌的特征;2.4儿歌的分类 和特殊艺术形式;2.5儿歌创编。 29
29 《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15420370 课程名称:儿童文学 Children Literature 课程学分:2.0 课程学时:32(理论学时:32;实验(实践)学时:0)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开课部门:师范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3 建议先修课程:教育学、发展心理学 适用专业(方向):小学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儿童文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儿童文学素养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重 要组成部分。小学儿童文学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创编能力为主要目标,向学生传授儿童 文学的理论知识,介绍儿童文学的发展概况和优秀的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开展阅读鉴赏活 动和创作实践,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为学生将来开展小学教育活动打下基础,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胜任小学教育工作。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全面、科学地理解和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概念和 一般原理; 通过对不同文体作品的讲解和大量阅读,培养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兴趣,提高对 儿童文学的感受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鉴别、评 判能力;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道德情操的熏陶。从而为学生成为 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小学教师打下坚实基础。 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1.教学目标 1. 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概念和一般原理 指标点:1.1 概念;1.2 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1.3 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1.4 儿童文学的创作 主体与接受对象。 2.教学目标 2. 掌握儿歌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鉴赏经典作品。 指标点: 2.1 儿歌的概念;2.2 儿歌的起源和演变发展;2.3 儿歌的特征;2.4 儿歌的分类 和特殊艺术形式;2.5 儿歌创编
3教学目标3.掌握儿童诗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鉴赏经典作品。 指标点:3.1儿童诗的概念及发展;3.2儿童诗与儿歌的异同;3.2儿童诗的艺术特征;3.3儿 童诗的类别;3.4儿童诗的创作。 4.教学目标4.掌握童话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鉴赏经典作品。 指标点:4.1童话的概念;4.2童话的起源和发展;4.3童话的特征;4.4童话的表现手法; 4.5寓言。 5.教学目标5.掌握儿童小说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鉴赏经典作品。 指标点:5.1儿童故事概述;5.2生活故事;5.3成长小说;5.4动物小说;5.5故事的创编。 6教学目标6.掌握图画书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鉴赏经典作品。 指标点:6.1图画书的概念及发展;6.2图画书的整体设计;6.3图画书的图文关系;6.4 图画书的类别。 (二)本课程支撑的半业要求 1.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1、2、3、4。 (1)毕业要求1:践行师德 (2)毕业要求2:学会教学 (3)毕业要求3:学会有人 (4)毕业要求4:学会发展 2.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指标点1.2、2.1、2.2、2.3、3.2、4.1、4.2、4.3 (1)指标点1.2:教育情怀 (2)指标点2.1:知识整合 (3)指标点2.2:教学能力 (4)指标点2.3:技术融合 (5)指标点3.2:综合育人 (6)指标点4.1:自主学习 (7)指标点4.2:国际视野 (8)指标点4.3:反思研究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半业要求对应表 《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目标与半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儿童文学 任课教师: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课程学分:2 课程支撑的半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2、3。 指标点1.2:教育情怀 达成途径:儿童观、儿童文学与儿童教有的联系、儿童 文学的本质特征、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 评价依据:提问和课外作业、考试。 30
30 3.教学目标 3. 掌握儿童诗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鉴赏经典作品。 指标点:3.1 儿童诗的概念及发展;3.2 儿童诗与儿歌的异同;3.2 儿童诗的艺术特征;3.3 儿 童诗的类别;3.4 儿童诗的创作。 4.教学目标 4. 掌握童话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鉴赏经典作品。 指标点:4.1 童话的概念;4.2 童话的起源和发展;4.3 童话的特征;4.4 童话的表现手法; 4.5 寓言。 5.教学目标 5. 掌握儿童小说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鉴赏经典作品。 指标点:5.1 儿童故事概述;5.2 生活故事;5.3 成长小说;5.4 动物小说;5.5 故事的创编。 6.教学目标 6. 掌握图画书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鉴赏经典作品。 指标点:6.1 图画书的概念及发展;6.2 图画书的整体设计;6.3 图画书的图文关系;6.4 图画书的类别。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 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 1、2、3、4。 (1)毕业要求 1:践行师德 (2)毕业要求 2:学会教学 (3)毕业要求 3:学会育人 (4)毕业要求 4:学会发展 2. 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指标点 1.2、2.1、2.2、2.3、3.2、、4.1、4.2、4.3 (1)指标点 1.2:教育情怀 (2)指标点 2.1:知识整合 (3)指标点 2.2:教学能力 (4)指标点 2.3:技术融合 (5)指标点 3.2:综合育人 (6)指标点 4.1:自主学习 (7)指标点 4.2:国际视野 (8)指标点 4.3:反思研究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儿童文学 任课教师: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课程学分:2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 1: 指标点 1.2:教育情怀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2、3。 达成途径:儿童观、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的联系、儿童 文学的本质特征、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 评价依据:提问和课外作业、考试
毕业要求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2、3。 (2)指标点2.1:知识整合 达成途径:了解儿童文学的历史发展、儿童文学的本质 (3)指标点2.2:教学能力 特征、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小学儿童文学各体裁的学 (4)指标点2.3:技术融合 习。依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教有 学、心理学知识,具备较强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和实施 能力;在教学中适切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同时能指 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帮助学习。 评价依据:课内实践活动、课内讨论。 毕业要求3: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2、3。 指标点3.2:综合有人 达成途径: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掌握儿童文学的本体 知识和儿童文学反映出来的文化,把儿童文学的运用、 思维和情感培养、儿童文化相结合进行育人活动,具备 较强的阅读教学实施能力。 评价依据:课堂提问、课外作业、考试。 半业要求4: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2、3。 指标点41:自主学习 达成途径: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 指标点4.2:国际视野 能力,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意识;了解儿童文学 指标点4.3:反思研究 的独特魅力,了解世界国家儿童文学的历史和现状;能 反思自己以往对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掌握最适合自己 的学习方法;不断积累探究相关的教学技能,总结反思 小学阅读教学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相应的教 育教学研究能力。 评价依据:课堂提问、课外作业、考试。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一章儿童文学概论 自学内容:儿童的年龄特征,包含生理特征、 1.5概念 心理特征、语言特征。 1.6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 课堂作业: 1.7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 1运用图示,形象标志儿童文学在文学、儿 1.8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 童文学中的位置。 知识点: 2.试举例分析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 1.儿童文学概念的三层次。 课外作业: 2.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 1完成本章小结。 3.儿童文学的接受与审美心理。 2.课外阅读推荐的书籍。 4.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和多样性。 5.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对儿童文学的适应特 点。 6.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及插图的意义和特 征。 第二章儿歌 自学内容:经典儿歌的诵读 2.1儿歌的概念 课堂作业: 2.2儿歌的起源和演变发展 1.介绍搜集的民间童谣,讨论其艺术特点和 2.3儿歌的特征 文化价值 2.4儿歌的分类和特殊艺术形式 2.儿歌的鉴赏 2.5儿歌创编 3.儿歌的创编 3
31 毕业要求 1: (2)指标点 2.1:知识整合 (3)指标点 2.2:教学能力 (4)指标点 2.3:技术融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2、3。 达成途径:了解儿童文学的历史发展、儿童文学的本质 特征、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小学儿童文学各体裁的学 习。依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教育 学、心理学知识,具备较强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和实施 能力;在教学中适切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同时能指 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帮助学习。 评价依据: 课内实践活动、课内讨论。 毕业要求 3: 指标点 3.2:综合育人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2、3。 达成途径: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掌握儿童文学的本体 知识和儿童文学反映出来的文化,把儿童文学的运用、 思维和情感培养、儿童文化相结合进行育人活动,具备 较强的阅读教学实施能力。 评价依据:课堂提问、课外作业、考试。 毕业要求 4: 指标点 4.1:自主学习 指标点 4.2:国际视野 指标点 4.3:反思研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2、3。 达成途径: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 能力,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意识;了解儿童文学 的独特魅力,了解世界国家儿童文学的历史和现状;能 反思自己以往对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掌握最适合自己 的学习方法;不断积累探究相关的教学技能,总结反思 小学阅读教学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相应的教 育教学研究能力。 评价依据:课堂提问、课外作业、考试。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一章 儿童文学概论 1.5 概念 1.6 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 1.7 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 1.8 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 知识点: 1. 儿童文学概念的三层次。 2. 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 3. 儿童文学的接受与审美心理。 4. 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和多样性。 5.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对儿童文学的适应特 点。 6. 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及插图的意义和特 征。 自学内容:儿童的年龄特征,包含生理特征、 心理特征、语言特征。 课堂作业: 1.运用图示,形象标志儿童文学在文学、儿 童文学中的位置。 2.试举例分析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 课外作业: 1.完成本章小结。 2.课外阅读推荐的书籍。 第二章 儿歌 2.1 儿歌的概念 2.2 儿歌的起源和演变发展 2.3 儿歌的特征 2.4 儿歌的分类和特殊艺术形式 2.5 儿歌创编 自学内容:经典儿歌的诵读 课堂作业: 1. 介绍搜集的民间童谣,讨论其艺术特点和 文化价值 2. 儿歌的鉴赏 3. 儿歌的创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