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课外作业:搜集家乡童谣 1.儿歌的特征 2.儿歌的艺术形式 第三章儿童诗 自学内容:儿童诗的类别 3.1儿童诗的概念及发展 课堂作业: 3.2儿童诗与儿歌的异同 1.儿歌与儿童诗的比较 3.2儿童诗的艺术特征 2.儿童诗的鉴赏 3.3儿童诗的类别 3.4儿童诗的创作 课外作业:儿童诗的创作 知识点: 1.儿童诗的特征 2.儿童诗与儿歌在形式、题材、写法上的区别。 第四章童话 自学内容:儿童童话的鉴赏;传统童话的文 4.1童话的概念 学特征 4.2童话的起源和发展 课堂作业: 4.3童话的特征 1,童话形象的解读 4.4童话的表现手法 2.讨论童话幻想的涵义与意义 4.5寓言 3.经典童话鉴赏的汇报 知识点: 课外作业:经典童话的鉴赏;童话的创作 1.童话的分类:民间童话和文学童话 2.童话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家作品 3.童话的基本特征幻想 4.童话的表现手法 第五章儿童小说 自学内容:儿童故事的特征;儿童生活故事 5.1儿童故事概述 的鉴赏与创编 5.2生活故事 课堂作业: 5.3成长小说 1结合教材例文,讨论生活故事的典型特征。 5.4动物小说 2.分析沈石溪动物小说的创作特征 5.5故事的创编 课外作业: 知识点: 1搜集儿童生活中的趣事作为生活故事的素 1.生活故事的特点 材。 2.成长小说的特点 2.课外阅读。 3.动物小说的特点 4、故事创编的方法 第六章图画书 自学内容:图画书的创作 6.1图画书的概念及发展 课堂作业: 6.2图画书的整体设计 1讨论:图画书的图与插图及一般的图画的 6.3图画书的图文关系 异同。 6.4图画书的类别 2.讨论:图画书在儿童教育中作用。 知识点: 3.课例赏析。 1图画书的图文并茂特点。 2图画书的图画的讲述性、连续性。 课外作业:绘本鉴赏 3图画书的构造特点。 4.图画书的类别。 五、建议学时分配表 学时分配 序号 课程内容 对应教学目标 讲授 实 验 习题课 小计 32
32 知识点: 1.儿歌的特征 2.儿歌的艺术形式 课外作业:搜集家乡童谣 第三章 儿童诗 3.1 儿童诗的概念及发展 3.2 儿童诗与儿歌的异同 3.2 儿童诗的艺术特征 3.3 儿童诗的类别 3.4 儿童诗的创作 知识点: 1.儿童诗的特征 2.儿童诗与儿歌在形式、题材、写法上的区别。 自学内容:儿童诗的类别 课堂作业: 1.儿歌与儿童诗的比较 2.儿童诗的鉴赏 课外作业: 儿童诗的创作 第四章 童话 4.1 童话的概念 4.2 童话的起源和发展 4.3 童话的特征 4.4 童话的表现手法 4.5 寓言 知识点: 1. 童话的分类:民间童话和文学童话 2. 童话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家作品 3. 童话的基本特征幻想 4. 童话的表现手法 自学内容:儿童童话的鉴赏;传统童话的文 学特征 课堂作业: 1. 童话形象的解读 2. 讨论童话幻想的涵义与意义 3. 经典童话鉴赏的汇报 课外作业:经典童话的鉴赏;童话的创作 第五章 儿童小说 5.1 儿童故事概述 5.2 生活故事 5.3 成长小说 5.4 动物小说 5.5 故事的创编 知识点: 1.生活故事的特点 2.成长小说的特点 3.动物小说的特点 4、故事创编的方法 自学内容:儿童故事的特征;儿童生活故事 的鉴赏与创编 课堂作业: 1.结合教材例文,讨论生活故事的典型特征。 2.分析沈石溪动物小说的创作特征 课外作业: 1.搜集儿童生活中的趣事作为生活故事的素 材。 2.课外阅读。 第六章 图画书 6.1 图画书的概念及发展 6.2 图画书的整体设计 6.3 图画书的图文关系 6.4 图画书的类别 知识点: 1.图画书的图文并茂特点。 2.图画书的图画的讲述性、连续性。 3.图画书的构造特点。 4.图画书的类别。 自学内容:图画书的创作 课堂作业: 1.讨论:图画书的图与插图及一般的图画的 异同。 2.讨论:图画书在儿童教育中作用。 3.课例赏析。 课外作业: 绘本鉴赏 五、建议学时分配表 序号 课程内容 学 时 分 配 对应教学目标 讲 授 实 验 习题课 小 计
儿童文学概论 6 目标1 2 儿歌 4 目标2 儿童诗 4 目标3 4 童话 6 目标4 5 儿童故事 6 目标5 6 图画书 6 目标6 合计 32 六、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具体内容包括: 1,讲授法:向学生传授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概括,介绍相关的常识。 2.讨论法:围绕儿童文学中的问题发表看法,共同研讨。 3.练习法:练习儿童诗歌、童话等作品的编写。 4.读书指导法:推荐儿童文学的优秀作品,指导学生独立阅读、集体交流、查阅资料。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形式:出勤情况、课堂参与、课外作业、期未考试等综合考察。 3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其构成比例如下: 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其中考勤占10%,课堂参与20%,课外作业10%) 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小学儿童文学》,李莹、肖育林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版。 参考书:《儿童文学教程》,王泉根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 参考书:《儿童文学》,方卫平编著,高等教有出版社,2012年第1版。 审核人: 多湖梯谁 撰写人:谭梅 授莫看梅 学院分管领导签字(盖章): 年月日 师范学院 33
33 1 儿童文学概论 6 目标 1 2 儿歌 4 目标 2 3 儿童诗 4 目标 3 4 童话 6 目标 4 5 儿童故事 6 目标 5 6 图画书 6 目标 6 合 计 32 六、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具体内容包括: 1. 讲授法:向学生传授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概括,介绍相关的常识。 2. 讨论法:围绕儿童文学中的问题发表看法,共同研讨。 3. 练习法:练习儿童诗歌、童话等作品的编写。 4. 读书指导法:推荐儿童文学的优秀作品,指导学生独立阅读、集体交流、查阅资料。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形式:出勤情况、课堂参与、课外作业、期末考试等综合考察。 3.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其构成比例如下: 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40%(其中考勤占 10%,课堂参与 20%,课外作业 10%) 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60%;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 材:《小学儿童文学》,李莹、肖育林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年第 3 版。 参考书:《儿童文学教程》,王泉根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第 1 版。 参考书:《儿童文学》,方卫平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年第 1 版。 撰写人: 谭梅 审核人: 学院分管领导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15420470 课程名称:教师职业道德Teacher Professional Ethics 课程学分:2 课程学时:32(理论学时:32;实验(实践)学时:0)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课程 开课部门:师范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1 建议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方向):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先。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和前提性 因素,提升教师职业素养需要高质量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帮助学习者 认识、理解师德的原则与规范要求,引导学习者认同教师职业选择,实践师德修养方法,理 解和实践依法执教,促进学习者加强师德修养、提升师德水平,为学习者莫定终身修养、追 求卓越,成为幸福教师的师德基础。它是教师教有的核心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程。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理解修养的意义方法;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形成教师职业认同,培养教师职业理想; 学习处理教师与自身、教师与职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同事等关系的要求与 能力;了解教育法律规范,学习依法执教;奠定教师终身学习的观念与基础。 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1救学目标1.了解修养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意义,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 学习和实践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指标点:1.1理解道德的意蕴,明确学习的内容;1.2认识和理解道德与幸福的关系;1.3了 解道德信念的特点;1.4了解修养的目的,学习修养的方法;1.5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意蕴; 1.6学习知行合一的教师修养方法;1.7理解教书育人的教师职业道德原则;1.8认识和理解 教师义务、教师良心等教师职业道德范畴。 2.救学目标2.理解中小学教师劳动特点、意义和价值,培养教师职业理想和教育理想,形 成初步的职业认同。 34
34 《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15420470 课程名称:教师职业道德 Teacher Professional Ethics 课程学分:2 课程学时:32(理论学时:32;实验(实践)学时:0)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课程 开课部门:师范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1 建议先修课程: 无 适用专业(方向):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先。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和前提性 因素,提升教师职业素养需要高质量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帮助学习者 认识、理解师德的原则与规范要求,引导学习者认同教师职业选择,实践师德修养方法,理 解和实践依法执教,促进学习者加强师德修养、提升师德水平,为学习者奠定终身修养、追 求卓越,成为幸福教师的师德基础。它是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程。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理解修养的意义方法;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形成教师职业认同,培养教师职业理想; 学习处理教师与自身、教师与职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同事等关系的要求与 能力;了解教育法律规范,学习依法执教;奠定教师终身学习的观念与基础。 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1.教学目标 1.了解修养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意义,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 学习和实践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指标点:1.1 理解道德的意蕴,明确学习的内容;1.2 认识和理解道德与幸福的关系;1.3 了 解道德信念的特点;1.4 了解修养的目的,学习修养的方法;1.5 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意蕴; 1.6 学习知行合一的教师修养方法;1.7 理解教书育人的教师职业道德原则;1.8 认识和理解 教师义务、教师良心等教师职业道德范畴。 2.教学目标 2. 理解中小学教师劳动特点、意义和价值,培养教师职业理想和教育理想,形 成初步的职业认同
指标点:2.1理解教师劳动特点,能够根据劳动的特点分析教师职业道德要求;2.2认识和理 解教师劳动的意义和价值;23勾画理想的教师职业形象,树立职业理想;2.4培养选择教师 工作的职业认同。 3教学目标3.理解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有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中 小学教师规范要求的意义和要求,培养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道德自觉。 指标点:3.1理解依法执教含义、培养依法执教观念;32掌握法律责任归责原则;3.3能够 对相关教育法规案例进行依法执教的分析,学习运用法律教济手段维护合法权益;3.4了解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习依法执教;3.5培养职业敬畏,理解爱岗敬业;3.6理解和掌握教师 保护学生、尊重学生、教育和帮助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教学相长的现代师生关系,能够 比较合理地描述与建构合理且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37理解教师廉洁从教的意义和价值; 3.8理解理想的家校关系和同事关系。 4.教学目标4.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形成正确 的职业道德价值判断。 指标点:4.1能观察、反思当下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道德评价;4.3 能较为有效地处理和学生的交往与教育关系,应对师生交往的矛盾与冲突;44建构理想的 家校关系认知,能够采取较为规范的方式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4.5能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 能做出比较合理的道德行为选择。 5教学目标5.确立终身学习观念,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奠定终身修养、追求卓越,成为幸 福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基础。 指标点:5.1理解教师专业的内涵和要求;5.2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追求;53学习专业成 长的有效途径和方法:5.4理解和掌握教育研究的相关伦理,确立成为研究型教师的生活方 式和生活目标。 (二)本课程支撑的半业要求 1.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学前教育专业 毕业要求1:师德为先,幼儿为本;毕业要求4:终身学习。 (2)小学教育专业 毕业要求1:践行师德;毕业要求4:学会发展。 (3)特殊教育专业 毕业要求1:践行师德;毕业要求3:学会发展。 2.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 (1)学前教育专业 指标点1.1:满怀教有情怀。 指标点1.2:职业道德规范。 35
35 指标点:2.1 理解教师劳动特点,能够根据劳动的特点分析教师职业道德要求;2.2 认识和理 解教师劳动的意义和价值;2.3 勾画理想的教师职业形象,树立职业理想;2.4 培养选择教师 工作的职业认同。 3.教学目标 3. 理解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中 小学教师规范要求的意义和要求,培养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道德自觉。 指标点:3.1 理解依法执教含义、培养依法执教观念;3.2 掌握法律责任归责原则;3.3 能够 对相关教育法规案例进行依法执教的分析,学习运用法律救济手段维护合法权益;3.4 了解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习依法执教;3.5 培养职业敬畏,理解爱岗敬业;3.6 理解和掌握教师 保护学生、尊重学生、教育和帮助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教学相长的现代师生关系,能够 比较合理地描述与建构合理且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3.7 理解教师廉洁从教的意义和价值; 3.8 理解理想的家校关系和同事关系。 4.教学目标 4.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形成正确 的职业道德价值判断。 指标点:4.1 能观察、反思当下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道德评价;4.3 能较为有效地处理和学生的交往与教育关系,应对师生交往的矛盾与冲突;4.4 建构理想的 家校关系认知,能够采取较为规范的方式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4.5 能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 能做出比较合理的道德行为选择。 5.教学目标 5. 确立终身学习观念,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奠定终身修养、追求卓越,成为幸 福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基础。 指标点:5.1 理解教师专业的内涵和要求;5.2 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追求;5.3 学习专业成 长的有效途径和方法;5.4 理解和掌握教育研究的相关伦理,确立成为研究型教师的生活方 式和生活目标。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 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学前教育专业 毕业要求 1:师德为先,幼儿为本;毕业要求 4:终身学习。 (2)小学教育专业 毕业要求 1:践行师德;毕业要求 4:学会发展。 (3)特殊教育专业 毕业要求 1:践行师德;毕业要求 3:学会发展。 2. 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 (1)学前教育专业 指标点 1.1:满怀教育情怀。 指标点 1.2:职业道德规范
指标点4.2:规划专业发展。 (2)小学教育专业 指标点1.1:师德规范。 指标点1.2:教育情怀。 指标点4.1:自主学习。 (3)特殊教育专业 指标点1.1:师德规范。 指标点1.2:教育情怀。 指标点3.1:自主学习。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目标与半业要求的对应表(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名称:教师职业道德 任课教师: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课程 课程学分:2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2。 指标点1.1:满怀教育情怀。 达成途径:通过阅读、讲解、回顾、反思、讨论、体验 等途径,理解教师的使命责任,理解教师的目标方向, 认同内化教师规范,培养教师德性,养成教师德行。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课堂讨论、课后作业。 毕业要求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3、4。 指标点1.2:职业道德规范。 达成途径:分析案例,建构策略,渗透相关理论,反思 受教育的经历,获得处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 师与同事、教师与自己诸种关系原则、方法、理念以及 策略。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践。 毕业要求4: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3、4、5。 指标点42:规划专业发展。 达成途径:通过观看网络视频,自主学习相关理论,分 析讨论相关案例,学习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评价依据:在线测验、作业、课堂笔记、课堂讨论、案 例分析实践。 《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目标与半业要求的对应表(小学教育专业) 课程名称:教师职业道德 任课教师: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学分:2 课程支撑的半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2。 指标点1.1:师德规范。 达成途径:通过阅读、讲解、回顾、反思、讨论、体验 等途径,理解教师的使命责任,理解教师的目标方向, 认同内化教师规范,培养教师德性,养成教师德行。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课堂讨论、课后作业。 36
36 指标点 4.2:规划专业发展。 (2)小学教育专业 指标点 1.1:师德规范。 指标点 1.2:教育情怀。 指标点 4.1:自主学习。 (3)特殊教育专业 指标点 1.1:师德规范。 指标点 1.2:教育情怀。 指标点 3.1:自主学习。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名称:教师职业道德 任课教师: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课程 课程学分:2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 1: 指标点 1.1:满怀教育情怀。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2。 达成途径:通过阅读、讲解、回顾、反思、讨论、体验 等途径,理解教师的使命责任,理解教师的目标方向, 认同内化教师规范,培养教师德性,养成教师德行。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课堂讨论、课后作业。 毕业要求 1: 指标点 1.2:职业道德规范。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3、4。 达成途径:分析案例,建构策略,渗透相关理论,反思 受教育的经历,获得处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 师与同事、教师与自己诸种关系原则、方法、理念以及 策略。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践。 毕业要求 4: 指标点 4.2:规划专业发展。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3、4、5。 达成途径:通过观看网络视频,自主学习相关理论,分 析讨论相关案例,学习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评价依据:在线测验、作业、课堂笔记、课堂讨论、案 例分析实践。 《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小学教育专业) 课程名称:教师职业道德 任课教师: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学分:2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 1: 指标点 1.1:师德规范。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2。 达成途径:通过阅读、讲解、回顾、反思、讨论、体验 等途径,理解教师的使命责任,理解教师的目标方向, 认同内化教师规范,培养教师德性,养成教师德行。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课堂讨论、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