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与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15420340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史与国际理解教育Chinese Culture History&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课程学分:2分 课程学时:32学时(理论学时:32学时;实验(实践)学时:0学时)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课程 开课部门:小学教有系 建议修读学期:1 建议先修课程:高中历史 适用专业(方向):小学教育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中国文化史与国际理解教育》在学科体系中属于学科必修课程,开拓学生国际视野, 培养教育情怀和传统文化修养,增强教学能力。掌握中国文化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有较系 统的了解,熟悉中国古代的哲学、学术思想、典章制度等成就与特点,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 素质。同时,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差异,认识当代世界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为将来 从事小学教学和研究打下基础。 三、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文化的概念、中华文化的特征、文字、哲学、科学、文 学艺术、宗教等各方面传统文化的成就,提高人文素养和思想境界。同时加以融会贯通,自 主评价分析不同的文化现象,发扬传统文化精华,培养初步的学术争鸣观念和文化研究能力。 扩大国际视野,理解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成就,尤其是教育成就。把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 文化对比,认识当代世界的主要特点和重大问题,理解当代世界的发展潮流和决策措施,提 高学生的教师素质,增强小学教有和研究能力。 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一)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1.理解文化的概念和划分,了解中华文化的定义及研究,掌握中华文化的基本 特征和成因。 指标点:1.1了解文化的四个概念,掌握文化的两个现代概念;1.2了解文化的划分标准, 掌握文化按层次划分的内容;1.3了解中华文化的概念和研究现状;1.4掌握中华文化的成 因和基本特征。 12
12 《中国文化史与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15420340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史与国际理解教育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课程学分:2 分 课程学时:32 学时(理论学时:32 学时;实验(实践)学时:0 学时)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课程 开课部门:小学教育系 建议修读学期:1 建议先修课程:高中历史 适用专业(方向):小学教育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中国文化史与国际理解教育》在学科体系中属于学科必修课程,开拓学生国际视野, 培养教育情怀和传统文化修养,增强教学能力。掌握中国文化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有较系 统的了解,熟悉中国古代的哲学、学术思想、典章制度等成就与特点,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 素质。同时,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差异,认识当代世界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为将来 从事小学教学和研究打下基础。 三、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文化的概念、中华文化的特征、文字、哲学、科学、文 学艺术、宗教等各方面传统文化的成就,提高人文素养和思想境界。同时加以融会贯通,自 主评价分析不同的文化现象,发扬传统文化精华,培养初步的学术争鸣观念和文化研究能力。 扩大国际视野,理解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成就,尤其是教育成就。把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 文化对比,认识当代世界的主要特点和重大问题,理解当代世界的发展潮流和决策措施,提 高学生的教师素质,增强小学教育和研究能力。 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一)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 理解文化的概念和划分,了解中华文化的定义及研究,掌握中华文化的基本 特征和成因。 指标点:1.1 了解文化的四个概念,掌握文化的两个现代概念;1.2 了解文化的划分标准, 掌握文化按层次划分的内容;1.3 了解中华文化的概念和研究现状;1.4 掌握中华文化的成 因和基本特征
2教学目标2.了解传统文化的热点研究问题,理解传统文化的成就,掌握其中重要成就的 内容。 指标点:1.1了解传统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1.2理解汉字和图书的成就;1.3理解哲学的 成就,掌握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内容;1.4掌握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历史和教义;1.5掌握 典章制度、社会习俗的成就;1.6掌握史学、科学、艺术的成就。 3教学目标3理解国际理解的概念、教有途径、意义,掌握当代世界的发展潮流和重大问题。 指标点:1.1理解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1.2掌握国际理解教育的途径和意义;1.3掌握当 代世界的发展潮流、问题和对策。 教学目标4.培养自主学习和研究、创新能力,运用课堂知识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指标点:1.1培养研究和解决文化现象的能力;1.2培养研究和解决国际实际问题的能力; 1.3掌握论文的撰写规范。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1、2、3、4。 2.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指标点1.2、2.2、3.2、4.1、4.2、4.3 (1)指标点1.2教育情怀 (2)指标点2.2教学能力 (3)指标点3.2综合育人 (4)指标点4.1自主学习 (5)指标点4.2国际视野 (6)指标点4.3反思研究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中国文化史与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史与国际理 任课教师:钟继彬易勇 解教育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课程学分:2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教育专业思想,热爱小学教育事业 1.2教育情怀 达成途径:通过中国教育史的学习和与西方教育特征的 比较,理解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基本特征、贡献,从而树 立热爱小学教育的思想,巩固专业思想教育。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半业要求2: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小学教育的文 2.2教学能力 化知识素养和能力。 达成途径:通过对中国文化史的学习以及和西方文化的 比较,培养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知识,提高学习、评价 中西方文化现象的能力,为从事小学教学提供文化知识 素养。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3: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育人能力和方法,能因材施教,培 3.2综合有人 养小学生的高尚品德和思想境界。 13
13 2.教学目标 2. 了解传统文化的热点研究问题,理解传统文化的成就,掌握其中重要成就的 内容。 指标点:1.1 了解传统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1.2 理解汉字和图书的成就;1.3 理解哲学的 成就,掌握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内容;1.4 掌握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历史和教义;1.5 掌握 典章制度、社会习俗的成就;1.6 掌握史学、科学、艺术的成就。 3.教学目标 3.理解国际理解的概念、教育途径、意义,掌握当代世界的发展潮流和重大问题。 指标点:1.1 理解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1.2 掌握国际理解教育的途径和意义;1.3 掌握当 代世界的发展潮流、问题和对策。 教学目标 4. 培养自主学习和研究、创新能力,运用课堂知识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指标点:1.1 培养研究和解决文化现象的能力;1.2 培养研究和解决国际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掌握论文的撰写规范。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 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 1、2、3、4。 2. 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指标点 1.2、2.2、3.2、4.1、4.2、4.3 (1)指标点 1.2 教育情怀 (2)指标点 2.2 教学能力 (3)指标点 3.2 综合育人 (4)指标点 4.1 自主学习 (5)指标点 4.2 国际视野 (6)指标点 4.3 反思研究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中国文化史与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史与国际理 解教育 任课教师:钟继彬 易勇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课程学分:2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 1: 1.2 教育情怀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教育专业思想,热爱小学教育事业 达成途径:通过中国教育史的学习和与西方教育特征的 比较,理解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基本特征、贡献,从而树 立热爱小学教育的思想,巩固专业思想教育。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 2: 2.2 教学能力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小学教育的文 化知识素养和能力。 达成途径:通过对中国文化史的学习以及和西方文化的 比较,培养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知识,提高学习、评价 中西方文化现象的能力,为从事小学教学提供文化知识 素养。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 3: 3.2 综合育人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育人能力和方法,能因材施教,培 养小学生的高尚品德和思想境界
达成途径: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比较,理解我国传统 儒家、道家和西方哲学等思想中的人生境界,掌握教育 史上的教育方法,能因材施教,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境界 和高尚的人生观。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4: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能力,在小学 4.1自主学习 教学和其他知识能力上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达成途径:通过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学习,特别是教育史 的学习,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各种教学方法、特 点,掌握学习方法和堪规律,在小学教育上作好规划, 不断学习和发展。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半业要求4: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掌握国外教有动态, 4.2国际视野 参与国际教有交流 达成途径:通过和西方文化的比较学习,理解西方教育 的基本特征和最新动态,扩大视野,参与国际教育交流, 吸收西方教育的优点,实现中西教育融合发展。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4: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小学教 4.3反思研究 学研究和创新的方法 达成途径:通过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学习,特别是教育史 的学习,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各种教学方法、特 点,掌握学习方法和堪规律,在小学教育上作好规划, 不断学习和发展。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五章文字与图书 自学内容:文字的起源学说、时间争论、文 1.1文字 献资料。 1.2书籍制度 课堂作业: 1.3文献资料 1.文字的起源过程是什么? 1.4知识点: 2.典册制度有哪些形式? 1.理解文字的起源、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 课外作业: 了解文字起源的学说、时间争论。 1.完成本章小结 2.掌握三种书籍制度的时间、形式、特征和 2.搜集文字、书籍的论文。 作用。 3.了解文献资料的分类、代表菱。 4.掌握中西方文字与图书的比较 第六章科学技术 自学内容:天学、算学、医学、材料技术的 2.1天学 代表学说和书籍 2.2算学 课堂作业: 2.3医学 1.我国古代主要的天体学说有哪些? 2.4材料技术 2.中医的基本理论有哪些? 14
14 达成途径: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比较,理解我国传统 儒家、道家和西方哲学等思想中的人生境界,掌握教育 史上的教育方法,能因材施教,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境界 和高尚的人生观。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 4: 4.1 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能力,在小学 教学和其他知识能力上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达成途径: 通过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学习,特别是教育史 的学习,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各种教学方法、特 点,掌握学习方法和堪规律,在小学教育上作好规划, 不断学习和发展。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 4: 4.2 国际视野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掌握国外教育动态, 参与国际教育交流 达成途径: 通过和西方文化的比较学习,理解西方教育 的基本特征和最新动态,扩大视野,参与国际教育交流, 吸收西方教育的优点,实现中西教育融合发展。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 4: 4.3 反思研究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小学教 学研究和创新的方法 达成途径: 通过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学习,特别是教育史 的学习,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各种教学方法、特 点,掌握学习方法和堪规律,在小学教育上作好规划, 不断学习和发展。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五章 文字与图书 1.1 文字 1.2 书籍制度 1.3 文献资料 1.4 知识点: 1. 理解文字的起源、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 了解文字起源的学说、时间争论。 2. 掌握三种书籍制度的时间、形式、特征和 作用。 3. 了解文献资料的分类、代表菱。 4.掌握中西方文字与图书的比较 自学内容:文字的起源学说、时间争论、文 献资料。 课堂作业: 1.文字的起源过程是什么? 2.典册制度有哪些形式? 课外作业: 1.完成本章小结 2.搜集文字、书籍的论文。 第六章 科学技术 2.1 天学 2.2 算学 2.3 医学 2.4 材料技术 自学内容:天学、算学、医学、材料技术的 代表学说和书籍 课堂作业: 1. 我国古代主要的天体学说有哪些? 2. 中医的基本理论有哪些?
知识点: 课外作业: 1.了解天学的起源,理解我国古代主要三种天 1.本章小结。 体学说 2.拓展阅读中医、天学论文、书籍。 2.掌握古代主要算学著作 3.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药学理论著作 4.理解我国古代主要材料技术 第七章艺术 自学内容:音乐、舞蹈、绘画的特点。 3.1音乐 课堂作业: 3.2舞蹈 1.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3.3绘画 2.我国古代舞蹈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知识点: 课外作业: 1.掌握音乐的发展历史 1.本章小结。 2.掌握舞蹈的重要代表作品 2.拓展阅读艺术论文、书籍。 3.掌握绘画的发展历史 第八章史学典章制度 自学内容:史学传统和典章制度的特点 4.1史学著作 课堂作业: 4.2职官制度 1.我国重要的史学体栽有哪些?有什么特 4.3选官制度 点? 知识点: 2.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哪些? 1.了解我国悠久的史学传统,掌握重要的史 课外作业: 学体裁和史学著作 1.本章小结。 2.了解其变化规律,掌握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 2.拓展阅读史学、典章制度论文。 演变过程。了解我国史学传统和功能 3.理解我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 第九章社会习俗宗教 自学内容:宗教的起源和特点 5.1古代婚礼和传统节日 课堂作业: 5.2主要流行宗教 1.道教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5.3道教 2.佛教的教义有哪些? 5.4佛教 课外作业: 知识点: 1.本章小结。 1.理解古代婚礼习俗,掌握七大传统节日的 2.拓展阅读道教、佛教论文。 起源和朝代 2.了解我国宗教的起源和形成时间、主要宗 教信仰 3.掌握道教的历史和教义 4.掌握印度佛教和我国佛教的历史以及教义 第十章哲学 自学内容:法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内容 6.1儒家思想 课堂作业: 6.2道家思想 1.孔子的思想内容和地位是什么? 6.3墨家思想 2.庄子的思想内容有哪些? 6.4法家思想 课外作业: 知识点: 1.本章小结。 1.理解法家、墨家等思想的内容、特点及作 2.拓展阅读儒家、道家思想论文。 用 2.掌握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内容、地位, 15
15 知识点: 1.了解天学的起源,理解我国古代主要三种天 体学说 2. 掌握古代主要算学著作 3.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药学理论著作 4.理解我国古代主要材料技术 课外作业: 1.本章小结。 2.拓展阅读中医、天学论文、书籍。 第七章 艺术 3.1 音乐 3.2 舞蹈 3.3 绘画 知识点: 1.掌握音乐的发展历史 2.掌握舞蹈的重要代表作品 3. 掌握绘画的发展历史 自学内容:音乐、舞蹈、绘画的特点。 课堂作业: 1. 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2. 我国古代舞蹈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课外作业: 1.本章小结。 2.拓展阅读艺术论文、书籍。 第八章 史学 典章制度 4.1 史学著作 4.2 职官制度 4.3 选官制度 知识点: 1. 了解我国悠久的史学传统,掌握重要的史 学体裁和史学著作 2.了解其变化规律,掌握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 演变过程。了解我国史学传统和功能 3.理解我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 自学内容:史学传统和典章制度的特点 课堂作业: 1. 我国重要的史学体裁有哪些?有什么特 点? 2.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哪些? 课外作业: 1.本章小结。 2.拓展阅读史学、典章制度论文。 第九章 社会习俗 宗教 5.1 古代婚礼和传统节日 5.2 主要流行宗教 5.3 道教 5.4 佛教 知识点: 1. 理解古代婚礼习俗,掌握七大传统节日的 起源和朝代 2. 了解我国宗教的起源和形成时间、主要宗 教信仰 3. 掌握道教的历史和教义 4.掌握印度佛教和我国佛教的历史以及教义 自学内容:宗教的起源和特点 课堂作业: 1. 道教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2. 佛教的教义有哪些? 课外作业: 1.本章小结。 2.拓展阅读道教、佛教论文。 第十章 哲学 6.1 儒家思想 6.2 道家思想 6.3 墨家思想 6.4 法家思想 知识点: 1. 理解法家、墨家等思想的内容、特点及作 用 2. 掌握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内容、地位, 自学内容:法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内容 课堂作业: 1. 孔子的思想内容和地位是什么? 2.庄子的思想内容有哪些? 课外作业: 1.本章小结。 2.拓展阅读儒家、道家思想论文
了解第二、第三、第四代儒学的代表 人物、特点。 3.掌握老子、庄子的思想内容、地位,玄学的 内容和作用,理解玄学的兴起 第十一章 国际理解教育 自学内容:国际理解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7.1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意义 课堂作业: 7.2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途径 1.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什么? 7.3国际主要发展潮流和问题 2.当代世界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知识点: 课外作业: 1.掌握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1.本章小结。 2.理解实施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2.拓展阅读相关资料、书籍。 3.掌握国际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五、建议学时分配表 学时分配 序号 课程内容 对应教学目标 讲授 实验 习题课 小计 1 文字与图书 4 0 0 目标1到2 2 科学技术 2 0 0 2 目标2 3 艺术 2 0 0 2 目标2 4 史学典章制度 4 0 0 4 目标1到2 5 社会习俗宗教 6 0 0 6 目标2到4 6 哲学 6 0 0 6 目标2到4 7 国际理解教育 6 0 0 6 目标3到4 8 考查 0 0 2 目标1到4 合计 30 0 2 32 六、教学方法(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学科必修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具 体内容包括: 1.讲授法 2.讨论法 3.比较教学法 4.启发法 16
16 了解第二、第三、第四代儒学的代表 人物、特点。 3.掌握老子、庄子的思想内容、地位,玄学的 内容和作用,理解玄学的兴起 第十一章 国际理解教育 7.1 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意义 7.2 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途径 7.3 国际主要发展潮流和问题 知识点: 1.掌握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2.理解实施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3.掌握国际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自学内容:国际理解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课堂作业: 1. 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什么? 2.当代世界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课外作业: 1.本章小结。 2.拓展阅读相关资料、书籍。 五、建议学时分配表 序号 课程内容 学 时 分 配 对应教学目标 讲 授 实 验 习题课 小 计 1 文字与图书 4 0 0 4 目标 1 到 2 2 科学技术 2 0 0 2 目标 2 3 艺术 2 0 0 2 目标 2 4 史学 典章制度 4 0 0 4 目标 1 到 2 5 社会习俗 宗教 6 0 0 6 目标 2 到 4 6 哲学 6 0 0 6 目标 2 到 4 7 国际理解教育 6 0 0 6 目标 3 到 4 8 考查 0 0 2 2 目标 1 到 4 合 计 30 0 2 32 六、教学方法(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学科必修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具 体内容包括: 1. 讲授法 2. 讨论法 3. 比较教学法 4. 启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