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第二节教育自的的选择与确立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一)社会依据(二)人的依据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四)如何认识和解决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一)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二)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一)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二)教育目自的的精神实质二、我国教育自的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二)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的确立(三)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对确立我国教育自的的意义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一)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二)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四)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教学重点】1.教育目的及类型。2.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4.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实现的策略【教学难点】1.教育目的质的规定性。2.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4.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教学实施要求】1.教学时数:本章教学时数为4学时,其中教师讲授3学时,师生讨论1学时。2.教师讲授:教育目的的内涵、类型及功能,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应注意的问题,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3.学生自学: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4,讨论内容:当代教育自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的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一)社会依据 (二)人的依据 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四)如何认识和解决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一) 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二) 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 (一) 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二) 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的确立 (三)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对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意义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一)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二)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四)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教学重点】 1.教育目的及类型。 2.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4.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实现的策略。 【教学难点】 1.教育目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4.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教学实施要求】 1.教学时数:本章教学时数为4学时,其中教师讲授3学时,师生讨论1学时。 2.教师讲授:教育目的的内涵、类型及功能,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应注意的 问题,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学生自学: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4.讨论内容:当代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的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夏正江著:《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一一关于人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4「英1约翰·怀特著:《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5.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6.王坤庆著:《现代教育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7.中平著:《教育目的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8.成有信主编:《现代教育引论》,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9.瞿葆奎主编,陆亚松、李一平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上、下卷),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四章教育制度【教学目标】1.识记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2.理解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3.把握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4.运用学校教育制度的有关知识来分析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教学内容】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一)教育制度的含义(二)教育制度的特点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一)政治(二)经济(三)文化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第二节现代教育制度一、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一)大学和高等学校(二)中学(三)小学(四)初级中学(五)职业学校(六)高级中学(七)短期大学和大学(八)幼儿教育机构(九)研究生教育机构(十)成人教育机构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一)双轨学制(二)单轨学制(三)分支型学制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参考文献】 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夏正江著:《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关于人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英]约翰·怀特著:《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5.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王坤庆著:《现代教育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扈中平著:《教育目的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成有信主编:《现代教育引论》,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9.瞿葆奎主编,陆亚松、李一平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上、下卷),人民教育出版 社。 第四章 教育制度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2.理解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 3.把握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4.运用学校教育制度的有关知识来分析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 (二)教育制度的特点 二、 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一)政治 (二)经济 (三)文化 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现代教育制度 一、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 (一)大学和高等学校 (二)中学 (三)小学 (四)初级中学 (五)职业学校 (六)高级中学 (七)短期大学和大学 (八)幼儿教育机构 (九)研究生教育机构 (十)成人教育机构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一)双轨学制 (二)单轨学制 (三)分支型学制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一)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二)从横向学校阶段分析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教学重点】1.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和特点。2.终身教育概念的出现和发展。3.终身教育思潮对教育制度产生的深远影响【教学难点】1.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2.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和改革方向。【教学实施要求】1.教学时数:本章教学时数为4学时,其中教师讲授2学时,师生讨论2学时。2.教师讲授: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3.学生自学: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革、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4.讨论内容:(1)终身教育思潮对教育制度产生的影响。(2)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参考文献】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2.瞿葆奎主编,黄荣昌等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制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3.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4.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5.【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五章教师与学生【教学目标】1.知道教师职业的由来、地位、作用与特点。2.明确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涵、过程与途径。3.知道学生的基本特点,并了解学生是教育过程主体的理由。4.掌握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时代特点。5.领会师生关系的意义。6.了解理想师生关系的特点。7.掌握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师一、教师职业(一)教师的概念及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与作用(三)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一)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 (二)从横向学校阶段分析 第三节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教学重点】 1.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2.终身教育概念的出现和发展。 3.终身教育思潮对教育制度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 1.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2.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和改革方向。 【教学实施要求】 1.教学时数:本章教学时数为4学时,其中教师讲授2学时,师生讨论2学时。 2.教师讲授: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3.学生自学: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革、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的形态。 4.讨论内容:(1)终身教育思潮对教育制度产生的影响。(2)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 革。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瞿葆奎主编,黄荣昌等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制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年版。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 1.知道教师职业的由来、地位、作用与特点。 2.明确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涵、过程与途径。 3.知道学生的基本特点,并了解学生是教育过程主体的理由。 4.掌握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时代特点。 5.领会师生关系的意义。 6.了解理想师生关系的特点。 7.掌握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师 一、教师职业 (一)教师的概念及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与作用 (三)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