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新版序………… ……1 引言一一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1 一、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3 二、道统与政统之间 一一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始型态……77 三、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 一一一兼论“俳优”与“修身”……………103 四、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117 五、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193 六、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251 七、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357 八、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395 附录:“士魂商才” ——《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日译本自序……511 九、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概论 —《朱子文集》序………………………………517 十、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 一一明清社会史与思想史之一面相……527 十一、曾国藩与“士大夫之学”…… ……579 十二、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599
、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
一、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 知识阶层的兴起是中国古代杜会演进史上的一件大事,但在追溯 这一一段历史发展的过程之前,我们必须先对“知识阶层”这个观念加以 检讨。 “知识阶层”是西方近代的名词,它最初源于俄国的所谓“intelligent- sia”,至于现在英文中的“intellectual'”这个词,则起源甚迟,据学者考证,它 大概是由法国“老虎总理”克雷门梭(G.Clemenceau)在一八九八年首次使 用的(intellectuel)「1'。另一方面,俄国的“intelligentsia”也是一个相当新 的观念,它出现于一八六○年代中2]。不过俄国“知识阶层”的远源可 以追湖到十八世纪的贵族阶级。[3] 由于“知识阶层”的观念起源很晚,以往一般的社会学家和史学家 颇倾向于把这个社会阶层认作一个近代的现象。他们当然并不否认, 在近代以前的每一历史阶段中都存在着一个“知识阶层”(intellectual sram)。但是,据他们的分析,这种生活在近代以前的静态社会中的 知识阶层,其功能与近代的动态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截然不同。前者如 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或欧洲中古的僧侣,乃是垄断当时教化权力的特殊 阶级,其主要的功能是在为当时流行的世界现提供理论的根据,为当时 的政治、社会秩序作辩护士。因此,这一阶层在思想上是和日常的生活 现实脱节的,他们的主要兴趣是为自己的武断思想作系统化的努力。 欧洲中古的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便是这个阶层思想的典型代表。 与此相反,近代的自由知识分子既不复具有垄断教化的权力,因而 也就不能成为一个特殊的阶级。近代的知识分子来自各种不同的社会 阶级,他们已没有一个组织严密的中古教会作后台了。为了争取社会 上各种不同的集团的支持,他们现在只有在学术思想的领域内从事于 公平而自由的竞争。[4] 近代的知识阶层与中古以及古代的知识阶层,在性格上有显著的
4士与巾国文化 不同,这是无可置疑的。但上面所刻画的古今对比则未免略有简化之 嫌。所以最近已有社会学家从比较长远的历史过程中去分析知识分子 的问题。知识分子并不是工业革命以后的新事物,每一个社会都有其 知识阶层,因而也各有其特殊的知识分子的问题5.。而从另一方面看, 知识阶层虽有中外古今之异,但未尝不具备若F通性。以月前的研究 业绩来说,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特别是知识社会学家)的注意力依然是 偏重在近代方面,尤其是近代西方的知识阶层。因此对于通性方面,尚 不能遽下“结论”6]、在这种情形下,研究近代以前非西方杜会的知识 阶层便更显得是当务之急了。 (一)近代有关“士”之起源诸说 知识阶层在中国古代的名称是“士”,但“土”却不是一开始就可以 被认作知识阶层。“七”之变为知识阶层,其间有一个重要的发展过程。 本文论知识阶层的兴起即在追溯这一过程。 近代研究“士”的起源问题的学者每好从文字训洁下手,更喜引甲 骨、金文为证。真所谓家异其说,令人无所适从。其较早者:徐中舒断 定士、王同字,皆像人端拱而坐,不过一为帝王,一为官长而已,其说颇 受注目。刘节则谓“士”为西方之周所特有,即“卿士”与“太史”之官,日 本学人亦有类似的见解。至于解“士”为周代官名之中,又可分祭杷官 或理宜两派)。本文在取径上不拟从训诂的基础上进行推测,因此对 于“士”的初义的问题,存而不论。相反地,我们将以一项已知的历史的 事实作为讨论的起点,即古代知识阶层始于春秋、战国之交的孔子时 代。亚里士多德早已指出,事物的本质须由其属性(attributes)见之;对 于历史研究而言,这不失为一种比较可靠的办法。 但是我们在下文一开始时还是要征引两个训诂的解释。其中第一 个是传统的,第二个是最近新起而受到重视的。征引的目的是为了说 明单靠训站不足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本节其余的部分则将介绍近代最 流行的一个关于知识阶层之起源的理论。 《说文解字》说: 士,事也。数始于一,终千十,从十一。孔子日:推十合一为 士。段玉裁注曰:引申之,凡能事其事者称士。《白虎通》日:士者
·.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5 事也,任事之称也。故《传》曰:通古今,辨然否,谓之士〔8] 许慎以“事”训“上”,自然是于古义有据。但若“事”字泛指一切之 事,则我们仍无从知道“士”究竟是做什么的。段注引《白虎通》“通古 今,辨然否”之说,则只可视为汉代的通义,因为刘向《说苑》也说: 辨然(疑脱“否”字一作者),通古今之道,谓之士。列 至于所谓“推卜合一为上”,大概也是汉人从《论语》“闻一知十”、“举一 反三”等说法中推衍出来的。无论是“通古今,辨然否”也好,或“推十合 一”也好,都可以说是对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性格方面的一种描写 但是我们必须记得,这些描写仅适用于已发展至定型阶段的士,而不是 士的原始义, 近人吴承仕(检斋)曾对《说文》“士,事也”的界说加以限定。他说: 士,古以称男子,事谓耕作也。知事为耕作者,《释名》释言语, 云:事,停也;傅,立也,青、徐人自立日傳。…《汉书·脚潮通传》日: 不敢事刃于公之腹者。李奇注日:东方人以物击地中为事。事字 又作菑。…《汉书·沟洫志》注云:菑亦面也。…盖耕作始于立 苗,所谓插物地中也。士事菑古音并同,男字从力,依形得义,士则 以声得义也。事今为职事事业之义者,人生莫大于食,事莫重于 耕,故面物地中之事引申为一切之事也。 杨树达根据中骨文加以补充道: 树达按:士字甲文作⊥,一像地,|像苗插入地中之形,检斋之 说与古文字形亦相吻合也。【0] 据吴、杨两氏之说,则士最初是指农夫而言的。 但是这…原始意义的“士”恐怕是存在于非常古远的时代。因为就 现存的古代文献而言,一方面我们很难证明“士”字可以单独地解为农 夫;而另一方面,远在商、周的士如文献中的“多士”、“庶士”已可能 指“知书识礼”的贵族阶级而言了。大体言之,根据古代文献上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