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 下卷前育 第一章1870一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 (作者:密西根大学历史教授费维恺) .u 农业………………(10) 手工业 …小……6…*……(24) 近代工业 闻内贸易和对外贸易…………………(52) 行政和统济……………(了2》 靠二章.晚清的对外关系,1866一1905年 (作者:加利福尼亚〔圣巴巴拉门大半历史救授徐中约) 对外关系发生变化的背景 …(85) 1866—1875年的对外关系………(87 帝国主义在边地区和朝贡国扩张的加速 4……(102) 日本对朝鲜的侵略…………………………(121) “瓜分中国”的危险 …(130) 义团起义(红36) 英日联盟的影响与钱日战争…………(153) 第三章中面人对西方关系着法的变化,1840一1895年 (作者,田纳西大学历史敦投郝延平、香港 中文大学高级讲师王尔敏) 引前:对外关系的传统观点
2 目 录 最初的反应和情性,1840一1860年……………(169) 西方力量和财窝的冲击,1860一1895年 4………(181) 对外政策观点的矛盾,1860一1895年 …(198) 中国对西方关系看法的延续和变化…… …(228) 第四章西北与沿海的军事挑战 (作者:加利福尼亚〔戴维斯门大半历史教授刘广京、 赖斯大学历史副教授理查德·史密斯) 太平军战争以后时期的清朝军队…………… …(231) 阿民叛乱及其国际意义……………(241) 清朝在陕西狗甘肃的胜利………(257 收复新疆 ………小…(269 李鸿章与海防 tt……4,……(277) 中法战争及其后果……………………… …,……(287) 中日战争的灾难… …44…4……(808〉 第五章“思想的变化和维新运动,1890一1898年 (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教授张清) 背景一西方神击的形势………………(313) 康有为和新思想的风云激荡 维新运动 ………………………(g81) 湖南的维新运动… 1……(342) 1898年的灾难,…… 4……(861) 维新时代的遗产……………………(371) 第六章日本与中国的辛亥革命 ·(作者:普林斯顿大学历史教授马里鸟斯·詹森) 中国的开放对日本的警告………………………($84) 中国人心目中的明治时期的日本…………*………(388) 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393》
目 录 3 民熊族主义及其反应 …………(400) 翻译的影响 ……………(408) 以本和中国的革命派…………………(410) 第七章190i一1911年政治和翻度的改苹 :(作者:东洋文库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历史敦授市古宙三) 光绪皇帝的改革招书……心……… ……(424) 散育改革…………………小…(25) 第事别度的改革……………小…………4…432洲 立宪政体的推备工作…………………(487) 财政的清瑾与巢中……………………(5分 其他改革方案……………小…………(455) 清米政革的特点…………………(59) 第八章辛亥革命前的政府、商人和工业 (作者,西方学院历史副教投陈锦江) 关于商人和现代企业的再评价………《464) 工业化的政治理论基础………………(465) 官方对现代工业的赞助………………(47) 创办私人企业的运动……4…………………………(488) 北京和各省官署:在领导方面的才语……………(500) 办企业官员的出现+… …(506) 第九靠共和革命运动 (作者:拉特格斯大学历史牧授迈克尔·加斯特) 早期的联盟:1905年纵前的革命运动 ………4*…(518) 革命的联盟,1905一1908年 …(541) 裤王朝的灭亡,1908一19i2年 ……(566) 大联合的出现 …(568)
目 录 民国的诞生 …(576) 第十章社会变化的湖流 (作者:巴黎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导师 马里亚尼·巴斯蒂一布律吉埃) 特权阶级种种 4…(599) 平民百姓纵观 …………(685) 半无产阶级的产生 tr…(650) 社会变化的动力” ……(653) 书目介绍…… 小……(668) 参考书目 …t…(694)
下卷前言 对历史的所有思考,都要求概括,而对中国历史进行思考、 概括却成了一个特殊问题。“中国”一词事实上是现代语言中概括 范围最广泛的一个概念。这个词指的是一个生息之地极其广麦、 历史记录最为悠久的最大的人类群体一在这几个方面,中国是 无与伦比的。只要想想“中国”或“中国人”,就会形成一个高度 概括的概念(无论从人口、年代或从土地面积来看都是这样).其 概括程度之高,在其他历史领域中儿乎是不能企及的。自米诺斯 时代以来的欧洲是一个较小的政治实体。我们对欧洲的知识较多, 对中国则相对地无知;如果竞因此说欧洲的历史要比中国还复杂, 那就未免自以为是了。直到近代之前,中国的历史记述要更为广 泛。也许,中国比欧洲更为强烈的统一意识产生了比欧洲更高的 一致性,也许部分是由于中国传统历史学家首先关注社会秩序、 国家及其统治阶级,因而造成了这种错觉。 无论属于娜一种情况,为了在某种程度上向当代各个民族展 示背日的中国的形象,人们正在对业已高度概括的中国历史记录 进行研究,以寻求对历史事实的种种综合期纳和统一的观点。这 个工作是迫切需要的,但雅度很大:公众既需要了解历史的概貌, 往往同时又寻求预定的结论,期望着据以或则款出环蛋,加以声 讨,或则确认罪责,为之惋借,或则为某些学说辩诬,重新加以 肯定。 这就意味着,研究中国历史学家对本国史所作出的种种贡献, 必须较平常更加细致,而对外人所写的中国史,尤其要详加考絮。 例如,西方的近代中国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国与中国的关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