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 东方文化 徐远和著 人石女格社
代绪论 儒学的反思与吸收西方文化 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的儒学曾经极大地影响 并规定了包括朝鲜、日本在内的整个东方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发 展进程,使东方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 史上,以儒学为主于的中国一一东方文化,一度造就了领先于世界 文明的东方古代文明。但是,任何一种思潮和学说,无论其生命力 多么强大,也难免要与产生它的时代一起“终结”。儒学的土壤业 已消失,儒学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在当今世界文化论 坛上,却出现了倡导“儒学第三期发展”和批评“儒学复兴”、的近乎 “论战”的局面。对此,应该如何理解? 这种现象说来并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传 统文化与现代化是当代提出的重大课题。而“儒学与现代化”的问 题,只不过以其重要性,在此时代课题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罢了。 人们关心,在现代化过程中,儒学是否发挥、又如何发挥其作 用?它能否顺应历史潮流,在现代化进程中求得自身的发展,以至 在米来世界文化的总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一种意贝予以肯定的 回答,不仅断言儒学自身存在着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能顺应并促进 现代化,而且展望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预料未来将建立起一 种“以儒学为根的哲学的人学”,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它可以成为一 个对未来人类面临的跳战有发言权的学说,有知锻嵌艺术品中的 1
一颗闪光的明珠。另一师意免则予以香定的海答,认为“儒学传统 是一个有机整体”,对现代化只能起阻得作用,现代化意味着对儒 学的超越和克服,而绝非儒学的复兴。 传统文化(包括儒学在内)与现代化的冲突,实际上反映了东 西方文化的冲突。东西方文化本应是双向交流的过程。曾经导致 科技和工业高度发展的西方文化,固然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好处,但 也造成了不少危害,随着西方高工业社会种种弊端的产生而呈现 癞势,这使西方文化优越论发生了动摇。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西方 哲人和有识之士,开始瞩目于东方文化,希望从中寻找数治西方社 会弊病的方案。尤其是生活于西方社会的一部分华裔学者,出于 “寻根意识”和“文化认同感”,更从中推波助潮,大力弘扬以儒学为 主的东方文化。于是,在当今西方工业社会,竞也掀起一股小小的 “东方文化热”。 在这股“东方文化热”中,西方哲人和有识之士希望复活东方 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并使之适应现代化,以解决高工业技 术文明所带来的恶果,诸如犯罪、环境污染、道德沦丧等严重的社 会间题。他们多着眼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能够给世 界文化提供些什么”一类的问题。这当然也是立足于高工业社会 的西方思想家补偏数弊、匡时济世的一种愿望,以及为实跳这一愿 望所作的某些尝试。须知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的威力和作用都是 有限度的。要消除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弊病及其祸害,不仅与 :之相应的西方思想、文化无能为力,即令历史悠久的东方文化,包 括儒家文化在内,恐亦无此奇效。当然,这绝不是说,西方思想家 不必吸收东方优秀的文化成果即能创造适合时代需要的先进文 化。恰恰相反,如果忽视东方文化,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世界文化 将无法达到其可能的新高度。但是,发展世界文化,目的在于创造 新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制度,而不是为已经或正在崩坏的阳制度 2
堵漏补隙。 东方 中国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不 是消除现代化所带来的恶果或补数高工业社会的弊端。所谓现代 化,实际就是向高科技、高工业迈进。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吸收与消 化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东西方文 化的优秀成果都是属于全人类的。虽然一个民族通常都有属于本 民族的传统文化,但是,这个民族若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历久 不衰,除了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外,还必须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 异质文化以发展本民族的新文化。对于具有东方文化优良传统的 中华民族来说,拒绝西方文化而自我封闭,或者缺乏吸收西方文化 的高度自党,都与现代化的要求不相容。可以说,我国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本身提出了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步性要求。 然而,吸收西方文化又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 化的反思。吸收西方文化与儒学的反思,两者密切相关。这是因 为,中国是儒学的发样地、根据地,经过二千余年的发展演变,儒学 已经渗透到杜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深地积淀于民族意识和文化 心理结构之中,形成了一整套观念和习俗,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和思维方式。对于任何一种外来文化的吸纳与排斥,都在一定程度 上受传统儒学观念的制约与影响。从积极方面说,包括儒学在内的 中国固有文化,造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为移植西方文化提供 了颇为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由此可能生发出一种新型的文化。 这种文化将融合东西方文化之所长,既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又保 持着鲜明的民族性。从消极方面说,儒学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思 想文化,又是保守的,惰性力很强,具有排斥外来文化的功能与倾 文 向。退一步说,即便它吸收外来文化,也总是从认同意识出发,而 有所选择。这种选择性往往不能保证外来文化中的先进因素被吸 收和消化。因而儒学对西方文化又起着排拒与阻滯的作用,从而 3
延缓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正因为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的 关系具有上述二重性,对儒学的反思就显得尤为必要,并且需要不 断地进行。如果说,吸收西方文化与现代化是同步的话,那么,对 儒学的反思与现代化也应该是相始终的。本书对中、朝、日儒学的 考察,也是一种反思。 在考塞儒学与现代化问题时,人们通常最为关注的是儒学的 政治伦理观。除了西方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外,亚洲某些 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也希望利用儒家政治伦理中的积 极因素,消除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西方高工业社会的通病。这些 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属于东方文化 的范围,它们或者曾是儒学占据过统治地位的领地,或者曾是儒学 传播与波及的区域,儒学的政治伦理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它 们在现代化(应该说是西方化)过程中,却无力化解西方高工业技 术文明带来的毒瘤。而在祸患业已酿成、毒害日趋酷烈的情视下, 想靠儒学挽狂潮于既倒、化腐朽为神奇,自然是难以行得通的。儒 学,无论如何也无法消除今H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病痛,这是不 言而喻的事实。 但是,这不妨得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探讨问题。目前,我国正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现代化的初始阶段,当务之急固然是引 进以先进科技和管理知识为标志的西方文化,但不是整体移植,同 时应在吸收西方高工业社会弊病教训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 如何防止西方腐朽思想侵蚀和避免西方社会弊害的课题。从整体 的观念来看,包括儒学在内的东方文化,不具备消除西方文明所造 成的社会弊害的功能,亦即面对西方社会痼疾,儒学无法下沉疴, 这是肯定无疑的。但是,儒学的某些思想资料,经过适当改造,或可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抑制与西方社会类似的病痛的萌发与生长。 这就要求我们具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