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解读中华文化经典丛书 梁启超章太解读中华文化经典 书E
目 录 一、治国学杂活… 梁启超/1 二、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梁启超/6 三、评胡适之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梁启超/门 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胡 适/11 四、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梁启超/26 五、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o.cm 梁启超/43 六、小学略说… 章太炎/149 七、经学略说… 章太炎/182 八、史学略说… …章太炎/246 九、诸子略说… 章太炎/277 十、文学略说… …章太炎/329 附:国学概论… 章太炎/348
一、治国学杂话 奥 一·、治国学杂话 澡启超 学生做课外学问是最必要的,若只求讲堂上功课及格,便 算完事,那么,你进学校,只是求文凭,并不是求学问。你 的人格,先已不可问了。再者,此类人一定没有“自发”的 能力,不特不能成为一个学者,亦断不能成为社会上治事领 袖人才。课外学问,自然不专指读书。如试验,如观察自然 界…,都是极好的。但读课外书,最少要算课外学问的主要 部分。 一一个人总要养成读书的趣味。打算做专门学者,固然要如 此。打算做事业家,也要如此,因为我们在工厂里在公司里在 议院里在…里做完一天的工作出来之后,随时立刻可以得着 愉快的伴侣,莫过于书籍,莫便于书籍。 但是将来这种愉快得着得不着,大概是在学校时代已经决 定。因为必须养成读书习惯才能尝着读书趣味。人生一世的习 惯,出了学校门限,已经铁铸成了。所以在学校中不读课外书 以养成自己自动的读书习惯,这个人简直是自己剥夺自己终身 的幸福。 读书自然不限于读中国书,但中国人对于中国书,最少也 该和外国书作平等待遇,你这样待遇他,他给回你的愉快报 酬,最少也和读外国书所得的有同等分量。 中国书没有整理过,十分难读,这是人人公认的。但会做 学问的人,觉得趣味就在这一点。吃现成,是最没有意思的 D
梁启超、章太炎解读中华文化经典 事,是最没有出息的人才喜欢的。一种问题,被别人做完了, 四平八正的编成教科书样子给我读,读去自然是毫不费力。但 从这不费力上头结果便令我的心思不细致不刻入。专门喜欢读 这类书的人,久而久之,会把自己创作的才能汩没哩。在纽约 芝加哥笔直的马路崭新的洋房里舒舒服服混一世,这个入一定 是过的毫无意味的平庸生活;若要过有意味的生活,须是哥伦 布初到美洲时。 中国学问界,是千年未开的矿穴,矿苗异常丰富。但非我 们亲自绞脑筋绞汗水,却开不出来。翻过来看,只要你绞一分 脑筋一分汗水,当然还你一分成绩,所以有趣。 所谓中国学问界的矿苗,当然不专指书籍。自然界和杜会 实况,都是极重要的。但书籍为保存过去原料之一种宝库,且 可以为现在实测各方面之引线。就这点看来,我们对于书籍之 浩瀚,应该欢喜感谢它,不应该厌恶它。因为我们的事业比方 要开工厂,原料的供给,自然是越丰富越好。 读中国书,自然像披沙拣金,沙多金少。但我们若把他作 原料看待,有时寻常人认为极无用的书籍和语句,也许有大功 用。须知工厂种类多着观。一个厂里头还有许多副产物哩。何 止金有用,沙也有用。 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 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录或 笔记。 我们读一部名著,看见他征引那么繁博,分析那么细密, 动辄伸着舌头说道:“这个人不知有多大记忆力,记得许多东 西,这是他的特别天才,我们不能学步了。其实那里有这回 事。好记性的人不见得便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比较的倒是记性 不甚好。你所看见者是他发表出来的成果,不知他这成果原是 从铢积寸累困知勉行得来。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总是 2
二、治国学杂话 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 抄下。(短的抄全文,长的摘要记书名卷数页数)。资料渐渐积 得丰富,再用眼光来整理分析它,便成一篇名著,想看这种痕 迹,读赵瓯北的《二十二史札记》、陈兰甫的《东塾读书 记》,最容易看出来。 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 人,总离不了这条路。做动植物的人,懒得采集标本,说他会 有新发明,天下怕没有这种便宜事。 发明的最初动机在注意。抄书便是促醒注意及继续保存注 意的最好方法。当读一书时,忽然感党这一段资料可注意,把 他抄下,这件资料,自然有一微微的印象印入脑中,和滑眼看 过不同。经过这一番后,过些时碰着第二个资料和这个有关系 的,又把他抄下,那注意便加浓一度,经过几次之后,每翻一 书,遇有这项资料,便活跳在纸上,不必劳神费力去找了。这 是我多年经验得来的实况。诸君试拿一年工夫去试试,当知我 不说谎。 先辈每教人不可轻言著述。因为未成熟的见解公布出来, 会自误误人,这原是不错的。但青年学生“斐然有述作之 誉”,也是实际上鞭策学问的一种妙用。譬如同是读《文献通 考》的《钱币考》、各史《食货志》中钱币项下各文,泛泛读 去,没有什么所得。倘若你一面读一面便打主意做-一篇中国货 币沿革考,这篇考做的好不好另一可题,你所读的自然加几倍 受用。 譬如同读一部《荀子》,某甲泛泛读去,某乙一面读一面 打主意做部荀子学案,读过之后,两个人的印象深浅,自然不 同。所以我很奖励青年好著书的习惯。至于所著的书,拿不拿 给人看,什么时候才认成功,这还不是你的自由吗?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涉览